第九章-鸡腿菇栽培_第1页
第九章-鸡腿菇栽培_第2页
第九章-鸡腿菇栽培_第3页
第九章-鸡腿菇栽培_第4页
第九章-鸡腿菇栽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鸡腿菇栽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生物学特性第三节栽培技术第一节概述名称及分类地位伞菌目(Agaricales)鬼伞科(Copricaceae)鬼伞属(Coprinus)又称为毛头鬼伞、毛鬼伞、鸡腿蘑、刺蘑菇二、营养价值含有20种氨基酸,其中有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其氨基酸比例合理,特别是赖氨酸和亮氨酸的含量十分丰富,而这两种氨基酸在谷物及蔬菜中是很缺乏的。此外还含有钙、磷、铁、钾等元素及维生素B1等多种维生素。

含有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成分,食用后降低血糖浓度效果显著,对糖尿病人有很好的辅助疗效。鲜菇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酶,所以具有以上多种生理作用,如胰蛋白酶、麦芽糖酶可助消化,酪氨酸酶有降低血压作用,多糖化合物有一定抗癌效果。药用价值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16种珍稀食用菌之一鸡腿菇是一种条件中毒菌类,与酒类和含酒精饮料同食时易中毒,因其含之毒素易溶于酒精,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而引起呕吐和醉酒等现象。三.栽培史在元末明初,我国山东、淮北等地用埋木法栽培鸡腿菇。20世纪60年代,德、英、捷克等国家开始对鸡腿菇进行驯化栽培等方面的研究,采用了发酵堆肥法进行栽培,并获得了成功。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鸡腿菇的驯化栽培研究目前,美、荷兰、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已开始进行大规模商业化栽培。在山东、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已形成了一定生产规模。

第二节生物学特性形态特征1.菌丝体前期白色或浅灰白色绒毛状,细密,气生菌丝不发达,一般贴培养基表面生长;后期覆土后,便加粗成致密的线状菌丝,线状菌丝才能结菇。生长好的母种常在斜面培养基内分泌黑色素沉积。大多数无锁状联合。2.子实体子实体丛生或单生,菌盖白色,初光滑,后期表皮开裂,形成平状鳞片。鳞片初白色,后渐变为淡锈色,成熟时上翘、翻卷。菌盖初期圆柱形,与菌柄结合紧密,后期边缘脱离菌柄,呈钟形。菌柄白色,中空。菌环白色,膜质,成熟时易脱落。菌褶离生,初白色,孢子形成后变为黑色,子实体也随之变软变黑,完全丧失食用价值。二.生态习性一般野生于春末及夏秋雨后的树林、草地、田野、果园等处的肥沃土壤中。多单生,少丛生。鸡腿菇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菌类,我国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甘肃、新疆、青海、西藏、山西、河北、云南、河南、安徽、山东、江苏等省区。三.生长发育条件(一)营养:鸡腿菇属土生草腐性菌,对营养要求不严格,能广泛利用碳源、葡萄糖、半乳糖、麦芽糖、淀粉、纤维素、木质素和有机酸,甚至在只有无菌水、磷酸盐、一种碳源的培养液中也能生长,但对木质素的利用较差。各种农作物下脚料、杂草、玉米芯、棉籽壳、菌糠、麸皮、畜粪是常用的栽培原料。1.温度:鸡腿菇属中低温型变温结实性菌类,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2-26℃,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3-35℃,最适温度为24-26℃。菌丝超过35℃,出现自溶现象;菌丝抗低温性较强,-40℃也不会冻死。子实体在16-24℃发生量最多,低于8℃或超过30℃不形成子实体。子实体在适宜温度条件下需要5-10℃的变温刺激。(二)、环境条件2.湿度一般要求栽培料含水量为60%-70%,在菌丝生长时期,要求空气相对湿度在70%左右,子实体分化和子实体生长发育时期则要求空气相对湿度为85%一90%,低于60%,子实体瘦小,菌柄硬,菌盖表面鳞片反卷,容易自溶;湿度95%以上,影响子实体正常生长,菌盖易得斑点病。

3.光线弱光性菌类。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线,强光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子实体分化需要500-1000lx的光照,子实体生长对光线的要求也不是很严格,一定范围内,光线越弱,菇体越嫩白,商品价值高。光线不宜过强,过强对子实体生长有抑制作用,并使菇体变黄影响品质。4.空气鸡腿菇是一种典型的好气性菌类,菌丝生长阶段和子实体生长阶段都需要大量新鲜空气。特别在子实体形成和生长阶段需氧量很大,比平菇在相同阶段要提高5个百分点。若通气不良,幼菇发育迟缓,菌柄伸长,菌盖变小,变薄,形成畸形菇。5.pH

喜偏碱性菌类。菌丝体在pH2-10范围内都能正常生长,最适范围为pH6.5—7.5,生产中常将培养料及覆土材料的pH调至8.0~9.0,喷水管理时还要适当喷1%~2%石灰水。6.覆土鸡腿菇是土生菌类,子实体的产生及生长离不开土壤,若无覆土刺激,菌丝发育再好也不会形成子实体。这有利于根据市场需求,灵活安排出菇时间,调节市场淡旺季,提高经济效益。第三节栽培技术方法简单易行、成本低、产量高、生产周期短、栽培效益高。常见的栽培方式

熟料栽培发酵料栽培生料栽培

栽培季节

北方:春季3-6月份出菇秋季8-10月出菇南方:春季2-4月出菇秋季9-11月出菇

栽培品种单生品种丛生品种一、熟料栽培:二段栽培或二区制栽培配方:棉籽壳60%、麸皮20%、玉米粉17%、蔗糖1%、石灰1%、石膏1%棉籽壳50%、稻草30%、麸皮3%、玉米粉15%、磷肥1%、石灰1%平菇或其他食用菌废料60%、棉籽壳30%,玉米粉10%,尿素0.5%1.菌种的制备2.培养料选择3.装袋、灭菌4.接种、发菌细袋一般两端接种,粗袋一般采用打孔接种,3排9个孔,孔的直径为1.5cm接种后移入24-26℃的室内发菌,菌袋的摆放不要超过3层,每隔7天左右翻堆一次,定期通风换气。30-40天菌丝发满。5.脱袋排畦剥去菌袋的薄膜,将菌棒排放在畦内,间距为3-4厘米。菌棒间的空隙用泥土填满。排放完毕后,开始覆土。覆土含水量为30%左右,厚度约3厘米。对土壤的要求与处理含一定腐殖质的稻田或菜园土;表层10cm以下的壤土,透气性好;在土壤中加2%的生石灰粉,调成微碱性。6.出菇管理温度控制在22-26℃,避免强光照射,保持畦面泥土湿润,经常通风换气。十几天后菌丝可布满畦床,均匀喷水,将湿度提高到85%-90%,温度调节到16-22℃。每天揭膜通气,给予一定的温差刺激,增加散射光,几天后,菇蕾可破土而出。菇蕾破土后,温度保持在20℃左右,每2-3天揭膜通风一次,加大棚内湿度,7-15天后即可采收。7.室内熟料床栽法将发好菌丝的菌袋脱去塑料膜,把菌丝棒平放在室内的床架上,菌棒之间间隔5厘米,覆上无病虫的泥土,再喷水保湿,15天左右就可以出菇。二、发酵料栽培(一)培养料的配制1.配方:玉米芯84%、麸皮10%、豆饼粉2%、磷肥1%、石灰1%、石膏2%,料水比1:1.2稻草1000kg、干牛(猪)粪200kg、石膏50kg、尿素10kg、磷肥30kg、石灰40kg(按100m2米计算)2.发酵

(1)拌料将下脚料、麸皮、粪、石膏、石灰粉等混合→磷肥、尿素溶于水,结合翻料,将其洒入其中→最后使含水量达到70~75%,pH为9.0~10.0。

(2)建堆、翻堆制成宽1.5~2m,高1~1.5m,长度不限的料堆,每隔50cm打料孔(孔径3~5cm)→用草被和薄膜围盖料堆→60℃左右时维持1天翻堆→重新复堆打孔(翻2~3次堆)最后一次翻堆时喷入克霉灵(若加入无病虫害的土壤及草木灰,可在发酵结束后加入)。高温持续时间不要太长,否则,培养料失水太多,营养消耗太大,出菇后劲不足,将会严重影响产量和效益。(3)标准发好的料呈咖啡色,有酱香味而无酸臭味,含水量在65%左右(指缝有水泌出),pH8.0左右(偏碱)。散堆降温至30℃以下准备接种。(二)栽培方法常用的栽培方法是畦栽与袋栽。1.畦栽(1)建畦在大棚内或遮荫好的林地、农田中,挖宽80~100cm、深15~20cm的菇畦,→喷600倍液敌百虫,浇透底水后撒石灰粉。(2)播种铺料、播种(3层料,3层种),料总厚度15cm,用种量约15%→适当压实→盖消毒纸、薄膜。2.袋栽层播:底部先放一层菌种,装料至一半时放第二层菌种,装满后再放第三层菌种,两端用种量多于中间,用种量为培养料干重的10%。然后用针在菌种层各扎10-20个微孔。(三)管理措施从种到收约40天,历经发菌期、覆土期、分化期、、产菇期和间歇期的管理,整个生产周期约3个月。决定成败的关键是发菌期。1.发菌光线暗,空气新鲜,料温约25℃,空气湿度约70%,约20天菌丝长满。料温不要高于30℃、湿度不要太大,随菌丝生长不断加强通气量是发菌成功的关键。2.覆土

覆土时机是菌丝长满。覆土方法畦栽覆土法:揭去薄膜及报纸,均匀盖土约3cm厚。袋栽覆土法: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