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朝新疆灾害考述_第1页
乾隆朝新疆灾害考述_第2页
乾隆朝新疆灾害考述_第3页
乾隆朝新疆灾害考述_第4页
乾隆朝新疆灾害考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乾隆朝新疆灾害考述

清代是中国自然灾害的多发阶段,新疆也不例外。由于地处西北内陆,地理环境独特,地层及地质构造复杂等因素,新疆地区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典型的区域性特点。关于新疆地区历史时期自然灾害的研究,学术界已有涉及,但以资料汇编统计为主,专题性的研究较少,而且因为资料收集存在遗漏,对灾害发生规律的分析还不是很细致准确。2乾隆时期新疆政治、经济变化较大,同时也是自然灾害发生相对集中的一个时期。乾隆平定准噶尔和大、小和卓之乱后,新疆的社会形势趋于稳定,经济开发速度加快,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本文从清代正史、档案、地方志等清代文献入手,按照时间顺序,仔细梳理乾隆年间(1748—1795)新疆地区各类自然灾害(如旱灾、洪灾、霜灾、雹灾、蝗灾、地震、瘟疫、雪灾、风灾和鼠灾等)发生的次数和灾况,并对前期研究成果进行纠谬补遗,在此基础上初步分析这一时期新疆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一、乾隆时期新疆的几种自然灾害发生在乾隆时期(一)干旱根据文献记录,乾隆朝新疆地区共发生旱灾3次。1.请灾:多元,废空《清高宗实录》载:乾隆十三年七月,黄廷桂奏称,“哈密回民,夏秋田禾,叠被旱灾”。这次遭受旱灾的具体地方是“哈密蔡湖回屯地亩”,其地“本年因渠水缺乏,夏田被旱,补种秋禾,又复缺雨”,同时“回民自种田亩,亦均被旱伤”,3黄廷桂故此上奏朝廷,请予以赈济。这次旱灾也见于档案文献,例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宫中朱批奏折财政类中,收有黄廷桂报灾及请求赈济的奏折。4此次旱灾在前人已有的统计梳理中并未提及。2.屯区天灾人祸据《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载:乾隆三十一年,“伊犁屯田回部灾(旱)”。5伊犁回部指伊犁河两岸的海努克、济尔噶浪、鄂罗斯坦、塔什鄂斯坦、巴尔图海、哈什、博罗布尔噶素、霍诺海等地,这些地方是由准噶尔统治时期和乾隆年间从南疆迁移到伊犁的南疆维吾尔人(塔兰奇)开垦的屯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候历史史料》记录了这次旱灾,并将其受灾等级定为4级,6其史料依据即是《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中国气象灾害大典》新疆卷、《新疆通志·气象志》、《新疆灾荒史》亦曾记载这次旱灾,但在时间上,前二者称是乾隆三十一年,而后者则称是乾隆三十年,其各据何书,并未给出。3.禾苗被旱化之气象资料乾隆四十一年正月,乌鲁木齐都统索诺穆策凌的一份奏折曾提到,“镇西府宜禾各为属之西园子等处因天气较寒,雨泽稍稀以致禾苗被旱收成残”。7《中国气象灾害大典》(新疆卷)记录了此次旱灾,8但未注明史料出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候历史史料》、《新疆通志·气象志》和《新疆灾荒史》对此次旱灾并未言及。(二)洪水乾隆时期新疆地区共发生洪灾6次。1.坝座坝室增筑坝《清高宗实录》载,乾隆二十七年二月,哈喇沙尔办事大臣达桑阿奏称:“哈喇沙尔逼近凯都河,地势洼下,河水皆与岸等,至伏汛盛涨,田亩多被淹浸。查现在坝座,因上年水溢,仓卒抢修,未能如式,应加筑高广各二三尺。”9从达桑阿的叙述中可知,当时喀喇沙尔水患频仍,乾隆二十六年更是发生了一次较大的洪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候历史史料》收录了《西域水道记》对此次洪灾的记述,10还将此次洪灾的受灾等级定为2级。《中国气象灾害大典》(新疆卷)收录此次洪灾,其所据史料出处不详。2.农田整体排水《中国气象灾害大典》(新疆卷)称:“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喀什、叶尔羌、和田等地连续大雨,农田村庄被淹,城镇水灾,房屋倒塌,农民无家可归。”11其所据史料出处不详。3.大规模于培养农田城镇为城镇开放空间《中国气象灾害大典》(新疆卷)称:“乾隆五十年至五十一年(1785—1786),乌鲁木齐河洪水泛滥,农田城镇被淹。”12这次洪水《新疆灾荒史》13亦曾言及,但均未给出所据史料。4.清代培养了厚重的救赎社会《清高宗实录》载,乾隆五十三年(1788)二月二十八日,乌鲁木齐都统尚安奏称,“迪化旧城西南门外,陡因雪水融化,冲塌民房五百余间”。14这次洪水灾也见于档案文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宫中朱批奏折财政类中,即有记载尚安亲赴该处勘验,对灾民酌情分别抚恤,于灾民之水毁房屋394间,赏给394两白银的奏折。15此次迪化发生的洪灾非常严重,故而才会得到乌鲁木齐都统尚安的关注,并按清政府的有关规定,对水毁房屋“每间赏银一两”,以此来救济抚恤灾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候历史史料》收录了《清实录》中的这段史料,还将此次洪灾的受灾等级定为2级。16这次洪水灾也见于《西北灾荒史》、17《新疆通志·气象志》、18《中国气象灾害大典》(新疆卷),19但资料出处不详。5.必须特别强大一般的洪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的一份档案记载,乾隆五十五年八月,乌鲁木齐都统尚安曾奏:迪化于本年“七月初六日辰时,落雨起直至初七日子时方止,夜间山水陡发,迪化旧城西门外一带民房多被冲倒……旧城内被水冲倒兵房四十四间,兵丁自盖房三十七间,城外被水冲塌浸倒商户民房一千四百五十八间,淹毙男女大小共六十八口”。20显然,当年乌鲁木齐发生了一次较为严重的洪灾。这次洪水灾害被《中国气象灾害大典》(新疆卷)收录,21但出处不详。6.景观设计方面据《中国气象灾害大典》(新疆卷)称,乾隆五十七年,“迪化地区冬春降雪大,春暖后气温骤升,近山积雪消融,水流漫溢,二月二十四日,迪化旧城西南门外,洪水冲塌民房五百四十四间,道路成河,交通阻塞”。22但该资料出处不详。(三)宜禾县霜冰灾害乾隆时期新疆地区共发生2次霜冻灾害,分别是:1.乾隆四十八年(1783),巴里坤(宜禾)被灾乾隆四十八年十二月十二日乌鲁木齐都统海禄的一份灾情奏报内称,“查新疆安插户民俱系内地移来之户,本无积蓄,该处地气交寒,岁只一收,又值本年偏霜灾……被灾四分之上三道河等处户民三百八十五户”,因而奏请照乾隆四十一年西园子等处被灾之例,“应征正借各项粮食缓至岁秋后带征,仍请自今岁起至麦熟止,每户借给六个月的口粮……分作三年加重补足”。23此次宜禾县霜冰灾害,在前人研究成果中尚无收录。2.乾隆五十二年(1787),宜禾、奇台被灾乾隆五十二年十二月,乌鲁木齐都统尚安奏:“宜禾、奇台二县内,偏被霜灾。”清高宗帝因下谕旨,将灾民“应征本年正耗草折粮石,并所借籽种口粮带征粮石,及房马价银等项,一并缓至明年秋后征收,其借给被灾四分以上户名接济口粮,分年带征还项”。24这次霜冻灾害也见于档案文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宫中朱批奏折政类上谕档中,亦有对宜禾、奇台二县灾情的记载。25此次宜禾、奇台二县被霜,在前人研究成果中尚无收录。(四)德由的财政地位乾隆时期新疆地区共发生雹灾1次,具体情况如下:乾隆三十八年(1773),玛纳斯雹灾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代朱批奏折财政类中,收有乾隆三十八年乌鲁木齐都统索诺穆策凌的一份奏折,内中提到“本年六月二十三日,玛纳斯军民屯田遭受雹灾,请停本年缴纳之项”。26此次玛纳斯冰雹损伤农田事,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中并未收录。(五)雪灾1.籽种登努勒太雪大难行《新疆图志》有“今年(乾隆二十七年)二月,精河运来籽种,以登努勒太雪大难行”27一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候历史史料》收录了《新疆图志》中的这条史料,并认为这是一场雪灾,还将其受灾等级定为大雪。282.楚呼楚地区冬季雪《西陲要略》载,乾隆三十一年,塔尔巴哈台驻防清军“因其地冬季雪大,难以驻守,移东二百里,于楚呼楚地方新筑一城”。2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候历史史料》收录了《西陲要略》中的这条史料,还将此次风灾的受灾等级定为大雪2级。303.年生未入仓被雪湿规量《清高宗实录》载,乾隆三十三年二月,“伊犁屯田回人,应还三十年未及入仓被雪潮湿霉变粮,并三十一年被灾未能交纳粮,共七万余石”。31据此可知,乾隆三十一年伊犁地区应是发生了雪灾,而此次灾害在前人研究成果中并未收录。4.雪40余日《哈密志》载,乾隆三十八年冬,“哈密大雪40余日”。3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候历史史料》收录了《哈密志》中的这条史料,还将此次雪灾的受灾等级定为大雪2级。335.山北人民诸冻弊人民以冻弊人民以减轻民心《哈密志》载,乾隆三十九年,哈密“五月间,天降大雪,唯山北尤甚,冻弊人民并牛羊颇多”。3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候历史史料》收录了《哈密志》中的这段史料,还将此次雪灾的受灾等级定为大雪3级。356.无径路—乾隆三十九年(1774),巴里坤雪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候历史史料》载,乾隆三十九年,巴里坤“雪深计丈,无径路,人马不能往来”。36其史料来源是《西域总志》,但此汇编对此次雪灾的受灾等级没有定位。《中国气象灾害大典》(新疆卷)、《新疆灾荒史》、《新疆通志·气象志》都曾言及此次雪灾,但没有注明各自的史料出处。377.乾隆57年1792年,伊普拉斯《清史稿》载,乾隆五十七年,“伊犁回民地亩雪灾,免本年额谷”。38此次伊犁被灾,在前人研究成果中并无记录。(六)风灾1.《新疆气候历史史料》《哈密志》载,乾隆二十六年,“哈密大风,昼昏下黄沙,人多病,哈密从此多风”。3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候历史史料》也收录了《哈密志》中的这段史料,还将此次风灾的受灾等级定为大风。40《中国气象灾害大典》(新疆卷)、《新疆灾荒史》和《新疆通志·气象志》都曾言及此次风灾,41但皆没有注明史料出处。2.碑亭墙垣并无倾淤《哈密志》载,乾隆三十五年,“哈密四月朔,白昼忽有大风从东北来,声若雷,将南哨门外碑亭内石碑吹折三段,碑亭墙垣并无倾颓”。4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候历史史料》收录了《哈密志》中的这段史料,该资料集还将此次风灾的受灾等级定为大风。43这次风灾同样为《中国气象灾害大典》(新疆卷)、《新疆灾荒史》和《新疆通志·气象志》所收录,但以上著作并未注明所引史料的出处。44(七)地震1.安德地震与未来强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历史资料汇编》中,收录了陕西固原提督樊廷录副奏折,内容是乾隆二年十一月初八夜戌时,哈密(三堡、塔尔纳沁)一带地震。但此次地震并没有造成兵民房屋损坏。45《新疆通志·地震志》和《新疆灾荒史》等都曾述及此次地震。462.新疆地震资料汇编《哈密志》载,乾隆二十五年七月,哈密地震。4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历史资料汇编》收录了《哈密志》中的这段材料;48《新疆通志·地震志》亦曾言及此次地震,因是否成灾描述不详,没有对哈密地震定级。3.精河地震前3期5年3月《清高宗实录》载,乾隆三十年乌鲁木齐办事大臣伍弥泰奏称:“晶河地方,于正月二十日地震,城垣、兵房、仓廒及商民房屋俱倒坏,兵丁王哲昭压毙,城垣、兵房、仓廒陆续修补。商民房屋,听其量力自修。”4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满文宫中朱批奏折中,亦提到这次地震:“晶河管庄都司张文等呈称,正月二十日自卯时,地震不宁,至未时方休。”50满文宫中朱批中所收伊犁将军明瑞的一份奏报,还曾有此次地震波及伊犁的记载,内中提到:“查,本年正月二十日卯时,伊犁地方时震时止约二刻时间……闻听泾水(精河)地方地震严重,城垣房屋倒塌,居民受伤。”51从文献中的描述来看,此次地震的震中应是在精河,其强度较大,波及范围较广,伊犁、乌鲁木齐等地亦有震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历史资料汇编》收录了上引伊犁将军明瑞的奏报,《新疆通志·地震志》和《新疆灾荒史》都曾述及此次地震,其中《新疆通志·地震志》将精河此次地震的震级定为6.5级。4.有坍倒坏《清高宗实录》载,乾隆五十一年,“伊犁附近地方,接连数日地震,城垣仓库兵房,多有坍塌倒坏”。52《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历史资料汇编》都收录了《清高宗实录》中的这段史料,《新疆通志·地震志》、《新疆灾荒史》对此次地震亦皆有述及,其中《新疆通志·地震志》还将此次地震的震级定为6.5级。535.关于“突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代满文宫中朱批奏折中,存有乾隆五十一年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明亮的一份震灾奏报,内称“喀什噶尔接连数次地震,城墙、城楼、官兵及回子等住处房墙垣并于塌陷”,还描述了此次地震波及到了乌什、阿克苏等处,致使其地城堞、仓廒、衙署零星倒塌的情况。54《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历史资料汇编》都收录了参赞大臣明亮的这份奏折,《新疆通志·地震志》亦曾言及此次地震。6.墙垣常用药物《哈密志》载,乾隆六十年五月初三卯刻,“地震甚大,倾颓民舍墙垣,伤人甚多”。5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历史资料汇编》收录了《哈密志》中的这段材料,《新疆通志·地震志》亦曾言及此次地震。56(八)蝗虫1.乾隆年间所种大小麦灾《清高宗实录》载,乾隆二十七年九月,军机大臣达桑阿奏,玉古尔(维吾尔语,指焉耆)地方本年收成尚可,但库尔勒所种大小麦,因蝗蝻伤损,仅收300余石。乾隆帝认为:“虽不必尽照内地蠲赈之例办理,而视其被灾分数,酌量减免。”57这次蝗灾也见于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满文档案录副奏折中,乾隆二十七年大臣永庆奏报阿克苏地方蝗虫尚未殃及稼禾情形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候历史史料》没有收录与此次灾害相关的史料,《中国气象灾害大典》亦未言及此次灾害。2.乾隆二年乌什等处药物成灾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满文档案录副奏折中,收有乾隆二十八年六月乌什办事大臣素城报“乌什等处蝗虫成灾”的奏折。58乌什被虫灾,在上引研究成果中均无收录。3.库车方面应报“库车等处遭遇东南角灾”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满文档案录副奏折中,收有乾隆二十八年七月库车办事大臣鄂宝报“库车等处遭蝗灾”的奏折。59库车被虫灾,在上引研究成果中均无收录。4.乾隆三年,除道武,为“国际证”《清高宗实录》载,乾隆三十一年九月的上谕中,有“伊犁屯田,今年偶被蝗灾,收成歉薄,粮价必昂”。60另据《清史稿》记载,乾隆三十一年“八月甲寅,伊犁蝗”。6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候历史史料》所引用的《锡伯族简史简志合编》也提到了此次蝗灾,该资料集还将此次蝗灾的受灾等级定为4级。625.等处民法遣屯地衍生抗虫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满文档案录副奏折中,收有乾隆三十二年六月乌鲁木齐办事大臣温福等报“精河等处军民遣屯地方滋生蝗虫,田禾被灾及扑打”情形的奏折。63这次精河被虫灾,在上引研究成果中均无收录。6.基层政策下辟展土地乘子的为辟展地方减少演化事奏折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满文档案录副奏折中,收有乾隆三十六年七月辟展办事大臣达桑阿报“辟展地方遭受蝗灾”情形的奏折。64这次辟展被虫灾,在上引研究成果中均无收录。7.乾隆三十七年“库尔勒”奏折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满文档案录副奏折,收有乾隆三十七年七月哈喇沙尔办事大臣实麟报“库尔勒遭受蝗灾”的奏折。65这次库尔勒被虫灾,在上引研究成果中均无收录。8.齐额鲁特部嘴唇《清史稿》载:“乾隆三十九年七月,乌鲁木齐额鲁特部蝗。”66《清史稿》提及有蝗,可见其已经为清政府所关注,应该是一场较大的灾害。此次蝗灾,在上引研究成果中均无收录。9.“籽种”的缓征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满文档案录副奏折,收有乾隆三十九年六月乌鲁木齐都统索诺穆策凌所上的一份题为《玛纳斯所属塔西河一带被蝗灾户地亩请缓征借给口粮》的奏折,内中提到,时玛纳斯等处犯屯、民户的田禾被蝗虫食伤,据当地官员的查勘,被蝗成灾“被伤六分者五十四户,计地九八十亩,被伤七分者,一百五十四户,计地三千二百三十四亩,被伤八分者一十二户,计地二百八十八亩,被伤地共四千四百九十四亩”。索诺穆策凌因而要求清政府借“籽种三百三十四石七斗”等,并请求动支该县贮粮分作三年带征还项等。67此次蝗灾,在上引研究成果中均无收录。10.大规模减少大规模品种的灾灾请予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满文档案录副奏折,收有乾隆四十一年六月乌鲁木齐都统永庆的一份奏折,内中提到“乌鲁木齐下属奇台县遭受蝗虫灾,请予赈济”。68此次蝗灾,在上引研究成果中均无收录。11.居民已私存,也不致灾《清高宗实录》载,乾隆五十四年闰五月十九日上谕:“所办甚好,蝻孳兹生,最为田禾之害,今尚安等一闻禀报,即督率兵夫,分途前往并力赶捕,乘其能跳跃之时,迅速扑打,俾不致伤损禾苗,自应如此办理,但仍然严饬文武员弁,加意查察,一有蝻孳萌动之处,立即止紧扑,不使稍有存留,方为妥善。”69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案录副奏折中也记有此次蝗虫灾。70《中国气象灾害大典》(新疆卷)也谈及了这次蝗灾,称:“乾隆五十四年五月,迪化发生蝗灾,农田严重受灾。七月十一日,巡抚饶应祺奏请清朝廷赈抚。”71此书没有注明其史料来源,而笔者认为,这里有两处错误。首先,根据实录中的记载,当时因扑打得力,农田之灾情并不严重;再有,其所记奏报灾情的人物更是明显有误。(九)流行病1.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塔尔巴哈台被灾难《新疆图志》载,乾隆二十一年,“塔尔巴哈台一带痘疫盛行死亡,诸部落自相吞噬”。72此次塔尔巴哈台瘟疫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中没有收录。2.石、公民年年载《皇舆西域图志》所收乾隆御制《哀伊犁》诗内有“伊犁之人久迍邅……亡者白沙捐,伊犁河流为之赤”等句。7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候历史史料》亦收录了这则材料,认为这表明乾隆二十二年伊犁地区发生了瘟疫。743.选择贝子品种《清高宗实录》载,乾隆二十六年九月,军机大臣成衮扎布等奏称:“贝子品级公额尔克沙喇等,选牛三千只,前往伊犁。中途因时疫,倒毙一百五十八只。”75此次瘟疫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中没有收录。4.“多为染疫也”《清高宗实录》载,乾隆三十一年十一月,明瑞奏称:“伊犁去岁,索伦官兵染疫患病者多,索伦、达呼尔等牧放牲畜,亦多倒毙。”76此次瘟疫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中没有收录。5.血而饮,疫而疫《西域水道记》载,乾隆三十六年,“时际三月,天气温暖,人皆取马牛之血而饮,瘟疫大作,疾病相传,死者三十万人,牲畜十存三四”。77这次伊犁瘟疫于《西域闻见录》中亦有记载。7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候历史史料》将这一瘟疫的受灾等级定为5级,此次瘟疫在清代历史上属于最大的一次。6.月日:7八百人,死里死里《清高宗实录》载,乾隆三十八年三月,“和硕特遭遇天灾,又似出痘患病者七八百人,牲畜亦日有倒毙”。79此次瘟疫在前人研究成果中没有收录。7.“双十四十余匹,大小死职”《清高宗实录》载,乾隆五十一年十月,明亮等奏称,“本年喀什噶尔地方,乘用马匹,差务较多,又遇瘟疫”,要求“额外倒毙之马,二百四十余匹内,豁免一半,其一半著落管牧官员赔补”。80此次瘟疫在前人研究成果中没有收录。(十)老鼠灾难1.民变荒,立家安业《清高宗实录》载,乾隆二十七年六月,喀喇沙尔办事大臣达桑阿奏称:“内地送到屯田民人四百余户,俱知勉力耕作,因雨泽稍歉,又有野鼠食禾,被灾自一二分,至七八分等。”时清政府初行移民垦荒政策,鼓励陕甘人民到北疆垦荒,立家安业。因“内地民人……俱系新迁,并无积蓄,若不加以接济,则伊等拮据口食,不能尽力耕耘”,故此清政府要求地方官府动支乌鲁木齐官仓余粮,给予救济。812.禾苗为田鼠损伤乾隆二十七年十一月,军机大臣阿桂等奏:“本年伊犁屯田绿营官员,所种禾苗,为田鼠损坏,较去年收成分数稍为歉薄,计一夫所获,尚有二十余石等。”82据该则材料来看,似乎屯田也因鼠患而出现了不大的损伤。上述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发生的两次鼠灾在前人已有的统计梳理中并未提及。二、乾隆年间社会灾害概况及概况根据上述统计资料,笔者对已成灾的旱、洪、霜、雹、蝗、地震、瘟疫、雪、风、鼠10种灾害做了全面统计,以便清楚地了解各地各类灾害的大致情况。乾隆年间新疆各地被灾情况是:乾隆十三年(1748),旱灾1;二十一年(1756),瘟疫1;二十二年(1757),瘟疫1;二十六年(1761),洪灾1、瘟疫1、风灾1;二十七年(1762),蝗灾1、雪灾1、鼠灾2;二十八年(1763),蝗灾2;三十年(1765),地震1;三十一年(1766),旱灾1、瘟疫1、蝗灾1、雪灾2;三十二年(1767),蝗灾1;三十四年(1769),洪灾3;三十五年(1770),风灾1;三十六年(1771),蝗灾1、瘟疫1;三十七年(1772),蝗灾1;三十八年(1773),雹灾1、瘟疫1、雪灾1;三十九年(1774),蝗灾2、雪灾2;四十一年(1776),旱灾1、蝗灾1;四十八年(1783),霜冻1;五十年(1785),洪灾1;五十一年(1786),地震4、瘟疫1;五十二年(1787),霜冻2;五十三年(1788),洪灾1;五十四年(1789),蝗灾1;五十五年(1790),洪灾1;五十七年(1792),洪灾1、雪灾1;六十年(1795),地震1。合计旱灾3、洪灾8、霜冻3、雹灾1、蝗灾11、地震6、瘟疫7、雪灾7、风灾2、鼠灾2。乾隆年间天山以北及迪化以东地区灾况统计是:塔城,瘟疫1、雪灾1;伊犁,旱灾1、蝗灾1、地震1、瘟疫4、雪灾3、鼠灾1;精河,蝗灾1、地震1;玛纳斯,雹灾1、蝗灾1;迪化,洪灾4、蝗灾2;奇台,霜冻1、蝗灾1;宜禾,旱灾1、霜冻2、雪灾1;辟展,蝗灾1;哈密,旱灾1、地震1、雪灾2、风灾2。乾隆年间天山以南地区灾况统计:焉耆,洪灾1、瘟疫1、鼠灾1;库尔勒,蝗灾2;库车,蝗灾1;阿克苏,地震1;乌什,蝗灾1、地震1;喀什噶尔,洪灾1、地震1、瘟疫1;叶尔羌,洪灾1;和田,洪灾1。83由上可知,乾隆年间新疆各地总计发生各类成灾性灾害50次,这些灾害的发生大部分是各地大臣奏报的,涉及的地区有哈密、宜禾(巴里坤)、奇台、喀剌沙尔(焉耆)、库尔勒、库车、阿克苏、喀什、乌什、叶尔羌、和田、迪化(乌鲁木齐)、玛纳斯、精河、塔城、伊犁(惠远)以及伊犁河北部的锡伯、索伦等地,具体情况如下:旱灾共发生3次,占总灾害的6%,主要发生在伊犁、宜禾、哈密等地,清政府以借粮及缓征方式救济。洪水灾发生8次,占总灾害的16%,主要发生在乌鲁木齐、喀喇沙尔(焉耆)、喀什、叶尔羌、和田等地区,其中乾隆五十年至五十一年(1785—1786)、五十三年(1788)、五十五年(1790)和五十七年(1792)洪灾发生在乌鲁木齐旧城一带,是由雪水融化冲入旧城西南门外,淹毙人口,冲坏房屋,浸粮食发霉等造成很大的损失。乾隆三十四年(1769)喀什、和田和叶尔羌连发大洪水等。霜冻发生3次,占总灾害的6%,主要是乾隆四十八年(1783)发生于巴里坤,五十二年(1787)发生于宜禾和奇台。清政府给被灾四分以上的户民分别借籽种缓至第二年秋收后征收。雹灾发生1次,占总灾害的2%,发生在玛纳斯一带。在满文档案中对此有详细记载。发生蝗虫灾11次,占总灾害的22%,主要发生在库尔勒、伊犁、精河、玛纳斯、奇台等地,集中在乾隆三十年至四十年(1765—1774)间,并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地震灾害发生6次,占总灾害的12%,主要发生在伊犁和精河地区,其中乾隆三十年(1765)、五十一年(1786)两次发生在伊犁。据史料分析,乾隆五十一年五月在伊犁发生的地震破坏力强,连续大震两次,继而复震两三次,造成房屋倒塌等损伤。同年同月在阿克苏、乌什和喀什噶尔也相距发生地震。对于这些连续性的地震造成的损失,清政府及时进行抚恤,乾隆帝强调对倒塌的官房和民房“著动用公项银两修理”。发生瘟疫7次,占总灾害的14%,主要发生在伊犁、塔城、喀什噶尔、和硕特游牧区等。伊犁游牧区和塔尔巴哈台一带痘疫盛行,范围较广,人畜死亡多,其中最大一次是乾隆三十一年(1766)伊犁地区瘟疫大作,疾病相传,死者30万人,牲畜十存三四,造成很大的灾害。发生雪灾7次,占总灾害的14%,主要发生在伊犁、塔城、哈密等地,发生时间多在乾隆二十七年(1760)、三十一年(1766)、三十八年(1773)、三十九年(1774)和五十七年(1792)。清政府对上述灾区进行豁免。发生风灾2次,占总灾害的4%,主要发生在哈密地区。鼠灾发生2次,占总灾害的4%,主要发生在伊犁、乌鲁木齐地区,其中伊犁鼠灾造成田禾庄稼歉收严重,清政府令官员及时救济灾区,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从全疆发生的各类灾害范围来看,呈现出各类灾害多、差异性大、区域性强的特点。在统计出的50次各类灾害中,36次发生在天山北部和东部地区,其中气象灾害如旱灾、霜冻、雹灾等一般发生在东疆地区及迪化(乌鲁木齐)以东的宜禾、奇台、哈密等地。洪水多发生在迪化周围,共发生大洪水灾4次。雪灾多发生在北疆地区,其中乾隆五十七年(1792)发生在伊犁雪灾受损严重。风灾多发生在东疆哈密地区。蝗虫灾害涉及南北疆各地区,11次蝗灾中7次发生在北疆。由于新疆干旱,一般情况下干旱之后发生蝗灾的几率比较高,旱区往往造成大面积的蝗灾。特别是乾隆三十一年(1766)前后,伊犁地区发生大面积的蝗灾,在文献资料中也能看出这一时期正是伊犁发生旱灾时期。瘟疫多发生在北疆及游牧地区,仅在伊犁就发生4次。雪灾在北疆地区及伊犁、塔城、精河等地频发。风灾在东疆地区较多,这与地形、地貌有密切的关系。在地质灾害中,地震在南北疆各有3次。乾隆五十一年(1786)夏季,在北疆伊犁和南疆阿克苏、乌什和喀什噶尔地区等都有地震发生,说明南北疆地震带非常活跃。天山南路的洪灾集中在喀什噶尔、和田和叶尔羌地区。乾隆二十七年(1762)在喀喇沙尔也发生大的河水盛涨、田地被淹的情况。蝗虫灾在库尔勒发生2次,在乌什发生1次。瘟疫主要发生在焉耆和硕特游牧区以及喀什噶尔养马厂。旱灾、霜冻、雹灾、雪灾、风灾和鼠灾等在南疆缺乏发生记录。从时间上看,各类灾害集中在乾隆朝中后期,这一时期发生最多的是蝗灾,主要集中在乾隆二十七年至四十一年(1762—1776)。洪灾次数仅次于蝗灾,主要发生在乾隆五十年至五十七年(1785—1786)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