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3章区域协调综合训练课件中图版选择性必修2_第1页
新教材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3章区域协调综合训练课件中图版选择性必修2_第2页
新教材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3章区域协调综合训练课件中图版选择性必修2_第3页
新教材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3章区域协调综合训练课件中图版选择性必修2_第4页
新教材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3章区域协调综合训练课件中图版选择性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综合训练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一、选择题18192021222324252627下图示意世界汽车产业四次大转移。据此完成1~2题。1.该产业转移第一次是从欧洲转移到美国,美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A.地域辽阔B.劳动力资源丰富C.美国出现逆城市化D.钢铁、石化等工业迅速发展D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汽车产量迅速上升,其主要原因是(

)A.我国地形、气候条件适宜B.科技发展迅速,潜在市场广大C.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高D.发达的经济和四通八达的交通网B解析

第1题,世界汽车产业第一次转移是从欧洲转移到美国,美国的东北部有丰富的资源且钢铁、石化等工业迅速发展,为发展汽车产业创造了条件。第2题,世界许多著名汽车生产公司纷纷落户中国建立生产线,主要是因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发展迅速;我国人口多,潜在市场广大。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下图示意以劳动力、资本、技术、能源作为研究指标总结的我国区域间产业转移梯度理论。河南省依据相关理论和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明确了河南省制造业承接产业转移的工作方向。据此完成3~4题。3.图中甲、乙、丙、丁指标分别为(

)A.技术、资本、劳动力、能源B.资本、技术、能源、劳动力C.资本、能源、劳动力、技术D.技术、资本、能源、劳动力A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4.河南省制造业承接产业转移的方向应为(

)A.发挥人才、关键技术、资本等领域的优势,推进本省企业与国际制造业的合作B.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级行政区为重点,深化区际制造业合作C.以京津地区为优先,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合作重点,承接制造业产业转移D.持续深化与珠江三角洲、京津、东北工业区等地区的产业转移合作C解析

第3题,依据图示我国区域间产业转移梯度理论,结合所学知识,甲指标在东部产业集中且没有转移,说明是只有东部具有的区位优势条件,可知为技术。乙指标东部优于中部,且没有向西部转移,可知为资本。丙指标优势集中在东、中部,所以应该是劳动力。丁指标产业在东部较少,在中、西部集中,结合选项可知为能源。第4题,河南省在人才、关键技术、资本等领域优势较弱;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级行政区经济、技术水平较低,不利于深化区际制造业合作;河南省距珠江三角洲、东北工业区等地区较远,不便于进行产业转移合作;河南省劳动力资源丰富,可利用其劳动力优势,承接来自京津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制造业。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020天津卷)20世纪80年代,M镇的服装企业迁至省级行政中心W市进行生产经营。近年来,这些企业又陆续迁回M镇,劳动力也随之迁移流动。企业和劳动力的回流过程及原因如下图所示。读图文材料,完成5~6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5.关于该镇企业和劳动力回流原因的叙述,符合实际的是(

)A.W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促进了劳动力的主动回流B.M镇承接产业转移,企业第二波回流带动了劳动力主动回流C.M镇提供优惠的就业和投资政策,促成了企业的第一波回流D.在企业回流和本地就业利好的作用下,更多劳动力被动回流6.导致服装企业从M镇迁往W市,后又迁回的主导区位因素分别是(

)A.技术和环保

B.交通和劳动力C.市场和政策

D.动力和原材料BC解析

第5题,由企业和劳动力的回流过程及原因示意图可知,W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使企业回流,劳动力随企业被动迁移,并非主动回流,A错误;M镇承接了产业转移,受政策吸引,企业开始第二波回流,当第二波企业回流到M镇时,第一波回流起到了示范作用,增加就业机会、改善生产条件等带动劳动力主动回流,B正确;由图可知,第一波企业回流是因为W市的产业结构调整,C错误;在企业回流和本地就业利好的作用下,更多劳动力会主动回流,D错误。第6题,服装企业一般属于劳动力指向型企业,但服装企业从M镇迁往W市看中的是W市的市场条件,其间伴随劳动力进入W市;随着经济发展,W市劳动力成本上升,加上W市产业转移、M镇的政策吸引,导致服装企业迁回M镇,因此主导区位因素分别是市场和政策。C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南水北调东线穿黄河工程项目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打通东线穿黄河隧洞,并连接东平湖和鲁北输水干线,实现调引长江水至鲁北地区,同时具备向河北省东部、天津市应急供水的条件。读我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干线纵断面示意图,完成7~8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7.关于a、b两地段其周围所在大地形区的叙述,错误的是(

)A.a地区年降水量较大,但该地区仍然缺水B.b地区人口稠密、工农业较发达,缺水较严重C.a地区以南的大地形区发展农业应因地制宜,以立体农业为主D.b地区以西的大地形区以鱼塘—台田方式治理低洼地8.关于利用隧洞在黄河河床下输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黄河该河段含沙量大,大量泥沙易淤塞河道,宜采用河床下输水②北上江水经隧洞在黄河河床下自流通过,无须提水跨越黄河③有利于降低东线工程的运营成本④对技术要求较低,施工难度小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DB解析

第7题,a地区在江苏省南部,由于工业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环境污染导致水质性缺水,加之长江流域冬季降水量少,还存在季节性缺水的情况;b地区是南水北调调入区,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a地区以南为南方低山丘陵,应发展立体农业;b地区以西的大地形区为黄土高原,应以水土流失的治理为重点。第8题,南水北调东线自扬州至黄河段需要逐级提水,自黄河至天津段可自流;黄河下游河段为“地上河”,大量泥沙易淤塞河道,东线穿黄河隧洞可使北上江水经隧洞在黄河河床下自流通过,建设隧洞使施工投资较大,建成后自流使供水的运营成本降低;穿黄隧洞在河床下建设,对技术要求较高,施工难度较大。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西气东输三线东段工程西起江西吉安,东至福建福州,线路全长817千米,设计输气量150亿立方米。下图为西气东输三线东段工程线路示意图,据此完成9~10题。9.建设西气东输三线东段工程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西部地区生态环境B.节省输入地能源消费资金C.发展输入地天然气工业D.缓解输入地能源紧缺的状况D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10.西气东输三线东段工程给福建省带来的有利影响有(

)①有利于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②有利于实现农业机械化③有利于促进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④有利于煤炭工业的发展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C解析

第9题,西气东输三线工程将中亚天然气和新疆煤制天然气输往沿线中西部、长江三角洲和东南沿海地区,有效缓解输入地能源紧缺的状况。第10题,相对于煤炭而言,天然气污染小,因此有利于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西气东输有利于促进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下图为皖电东送工程线路示意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安徽实施皖电东送工程的有利地理条件有(

)①煤炭丰富②工业基础好③交通便利④市场距离近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2.皖电东送工程对输入地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A.能源结构趋向单一 B.改善大气环境质量C.加剧用水供需矛盾 D.三大产业均衡发展DB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解析

第11题,由图可知,皖电东送工程的起点是安徽淮南,而该地区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煤炭产地;皖电东送工程向上海、浙江等地输电,市场距离近。第12题,皖电东送工程是通过坑口电站的建设,将安徽淮南煤矿基地的煤炭资源转换成电力资源进行输出,有利于改善上海、浙江等地的环境状况,调整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利用比例,改善大气环境质量。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河段的冲淤量是输入沙量和输出沙量的差值。某学者以宁夏黄河下河沿至石嘴山河段为研究对象,定量研究了近几十年来黄河宁夏河段不同时期、不同河段的河道冲淤情况及变化趋势。下面图甲为该学者研究区域位置图,图乙为黄河干流宁夏段年均冲淤量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13~15题。图甲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图乙13.黄河干流宁夏段冲淤量达到最大的时间大致在(

)A.1951年 B.1985年C.2005年 D.2011年14.1969—1985年黄河干流宁夏段(

)A.整个河段为冲刷状态B.青石河段由淤积变为微冲C.青石河段沉积作用增强D.下青河段侵蚀作用增强CB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15.1986—2005年黄河干流宁夏段冲淤量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河沙采集量增加B.水利枢纽建设C.上游植树造林D.河流补给减少B解析

第13题,读图乙,全河段1951—1968年、1969—1985年冲淤量是正值,代表累计冲淤量是增加的,1986—2005年全河段年均冲淤量接近零增长,2006—2011年全河段年均冲淤量是负增长,因此黄河干流宁夏段累计冲淤量达到最大的时间大致在2005年。第14题,据图乙分析,1969—1985年全河段的年均冲淤量约为0.13亿吨,说明输入沙量大于输出沙量,整个河段为淤积状态;青石河段1951—1968年年均冲淤量约为0.13亿吨,输入沙量大于输出沙量,为淤积状态,1969—1985年的年均冲淤量约为-0.10亿吨,表示青石河段此时段为冲刷状态,因此1969—1985年年均黄河干流宁夏段青石河段由淤积变为微冲,沉积作用减弱;下青河段1951—1968年年均冲淤量约为0.06亿吨,1969—1985年的年均冲淤量约为0.22亿吨,表示下青河段此时段沉积作用增强。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第15题,下河沿—石嘴山河段依次有沙坡头水利枢纽、青铜峡水库,1967年青铜峡水库投入运营,拦水拦沙,导致下青河段1969—1986年泥沙增加,冲淤量大增,而青石河段来沙量减少,冲淤量大幅度减少。2004年沙坡头水利枢纽投入运营,使得下青河段冲淤量增加,整个河段冲淤量大幅度减少。因此冲淤量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水利枢纽建设。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下图为墨累—达令河水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6~17题。

16.墨累—达令河流域的航运价值很低的自然原因是(

)A.工农业生产落后且人口稀少B.冬季枯水期水位过低且结冰C.干支流的流量小且水位过低D.河流的含沙量大且淤塞严重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17.下列关于墨累—达令河流域的开发利用最合理的是(

)A.中下游河段可以引用河水进行农业灌溉,发展混合农业B.上游源头河段流经山区水能丰富,应大力修建水库发电C.建设调水工程,将墨累河源头山地以东河水调往墨累河D.发展抽水工程,使用地下水对农田进行灌溉并喂养牲畜C解析

第16题,由于墨累—达令河干支流的流量小且水位过低,甚至断流,所以墨累—达令河流域的航运价值很低,故C正确。第17题,大分水岭以东水源丰富,建设调水工程,将墨累—达令河以东河水调往墨累河,可以缓解其水源不足问题,故C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为了整治长江航道,工程技术人员设计了顺坝、梳齿坝等工程。下图为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附近的“顺坝+梳齿坝”工程景观图和梳齿坝示意图。该顺坝位于江心,顺着水流方向延伸,梳齿坝指垂直于顺坝的多条梳齿状坝体。据此完成18~19题。18.图示“顺坝+梳齿坝”工程的主要功能是提高通航能力,其原理是(

)A.增加流速,提高航速 B.规顺水流,提高航道深度C.分隔江面,增加航道 D.增加码头,方便装卸19.如果将该梳齿坝建在河岸位置,则主要作用是(

)A.作为旅游景点 B.优化鱼类生存环境C.降低流速、护岸 D.方便船舶停靠BC解析

第18题,题干中指明建坝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通航能力,建顺坝和梳齿坝让水面变窄,规顺了水流,提高航道深度,从而提高通航能力。第19题,如果梳齿坝建在河岸位置,与河岸垂直,也与水流方向垂直,可以起到降低流速、削减河水的冲刷力、保护河岸的作用。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引领下,重庆在开通渝新欧、渝沪和渝深铁路货运班列基础上,对内把铁路线延伸到机场和港口,对外建设重庆—越南河内、重庆—新加坡、重庆—缅甸仰光的国际大通道,致力于实现欧洲与亚洲之间铁路、航空、公路、水路的多式联运,建设内畅外联的物流大格局,推动重庆及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读图,完成20~21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0.重庆在我国区域经济布局中的位置优势是(

)A.连接“一带一路”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B.位于全国汽车制造产业分布的中心C.连接西部经济地带与东部经济地带D.连接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经济地带21.重庆建设内畅外联的物流大格局,对本区域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影响是(

)A.推动交通产业的发展 B.提高铁路运输比重C.增强经济辐射能力 D.向高科技经济转型AC解析

第20题,根据图文材料可知,重庆位于长江经济带且连接“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第21题,重庆建设内畅外联的物流大格局,可增强本区域的经济辐射能力,推动重庆及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冰上丝绸之路”是指穿越北极圈,连接北美、东亚和西欧三大经济中心的海运航道,沿途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据此完成22~23题。22.目前“冰上丝绸之路”处于试航阶段,并没有实现常态化通航,限制“冰上丝绸之路”常态化通航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环境恶劣B.途经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C.航海技术水平低D.沿途缺少可停靠优良港湾A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3.打造“冰上丝绸之路”,对我国的重要意义是(

)A.有利于巩固国防 B.开辟海外能源采购地C.加速对外开放进程 D.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B解析

第22题,目前“冰上丝绸之路”处于试航阶段,并没有实现常态化通航,限制“冰上丝绸之路”常态化通航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环境恶劣,航线结冰期长。第23题,北极航道沿线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打造“冰上丝绸之路”,对我国的重要意义是开辟海外能源采购地,拓宽能源进口渠道。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二、综合题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船舶制造规模大,工序复杂,配套企业多,工业集聚明显。其产业分布易受岸线资源、劳动力、技术等因素影响,下图示意东亚地区船舶制造业集聚区分布的时空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到10年,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造船国。20世纪90年代,船舶制造中心又从日本转移到了韩国。21世纪初,韩国开始将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等常规船舶制造业及配套企业向我国大规模、集群式转移,本土重点发展液化天然气船、豪华游轮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特种船舶制造。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近年来我国常规船舶产能过剩。目前我国正建设船舶制造资源互联网云平台,实现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产品运营到售后服务的全球、全产业链信息入库,以便资源共享。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船舶制造业迅速崛起,说明其社会经济条件。(2)简述21世纪初韩国对其船舶制造业进行结构调整的原因。(3)说明集群式转移对我国船舶制造业初期发展的益处。产业工人充足,且劳动力(相比欧美)成本低;传统工业区产业基础较好;海运交通便利,利于原料与产品运输;政策支持;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经济发展,劳动力成本上升;常规船舶制造利润(产业附加值)降低;岸线资源有限,为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特种船舶制造腾出空间,促进产业升级。(船舶制造业工序复杂)集群式转移有利于我国船舶制造业快速提升产能(迅速促进产业集聚,形成规模效应);降低相关企业信息交流成本,提升协作效率。(4)分析互联网云平台对我国船舶制造业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作用。

全球寻找最优区位,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形成价格优势;构建优质供应链,提升产品品质;平台资源丰富、更新快、易整合,利于产品创新,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解析

第(1)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船舶制造业迅速崛起的社会经济条件主要结合材料从工业区位因素角度考虑。第(2)题,21世纪初韩国对其船舶制造业进行结构调整的原因主要从产业转移的原因进行分析。第(3)题,集群式转移对我国船舶制造业初期发展的益处主要从产业转移对移入区的有利影响进行分析。第(4)题,互联网云平台对我国船舶制造业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作用主要结合材料从降低成本、提升品质、满足市场需求等角度分析。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东北老工业区的衰落,除自身因素外,还与东北腹地部分河流无出海口、黑龙江流域水运与海港不连接、腹地工农业产品对外运输成本高、冬季河流结冰期过长、水运条件差、辽河水源匮乏等因素有直接关系。目前西辽河已基本断流,地下水超采,漏斗区范围扩大,已经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发展。东北地区北部水资源相对丰富,河流航运条件优越,但无水路与渤海相通,价格低廉的水运优势难以产生经济效益。建设松花江—辽河北水南调工程,既能为南部输水,缓解水资源不足的状况,又能沟通渤海与黑龙江的水运。下图示意松辽运河输水工程规划线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1)说明规划中的松辽运河水源区的水资源条件及受水区缺水的主要原因。

水源区:水系发达,流程长,湖泊多,储水量大;多冻土层,水源下渗量小;纬度较高,蒸发量小,径流量大。受水区: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生产、生活用水量大;支流少,河流水量小。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简述规划中的松辽运河调水线路实施的有利自然条件。(3)指出松辽运河工程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运河规划线路取水点地势较高,部分河段河水可自流;松花江与辽河的分水岭地势不高,且总线路较短,开挖渠道工程量小;沉积土层,施工难度小。工程线路的规划;工程使用期限和泥沙淤积情况;工程调水总量;工程对辽河、松花江、嫩江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等等。解析

第(1)题,结合材料,松辽运河水源区的水资源条件从区域的河流分布、水体条件等方面综合分析。松辽运河受水区缺水的主要原因与自然条件、社会因素有关。第(2)题,调水工程建设可以从建设的工程量及工程难度和取水点的地势等方面分析有利自然条件。第(3)题,松辽运河工程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工程本身跨越不同省级行政区且需要穿山越岭,因此需做好工程线路的规划;工程耗资大,涉及人口多,调水渠道会因使用年限的增加出现淤积现象,因此要充分论证工程使用期限和泥沙淤积情况;工程是为连通区域南北水运并缓解南部水资源不足状况而建,因此要考虑工程调水总量;工程跨越了不同的河流、流域,工程建设会对环境有影响,因此要充分考虑工程对辽河、松花江、嫩江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等等。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一般情况下,急流流经平坦地区时,易形成曲流。嘉陵江属典型的山区河流,滩险流急。广元至合川的直线距离约200千米,但其嘉陵江河道长达640千米(如下左图),并在南充一带出现罕见的深切曲流群,其中以青居曲流最为著名(如下右图)。近年来,嘉陵江流域统一规划,以航电结合的方式,修建了发电站、船闸和泄洪闸为一体的水位相互衔接、保证通航的若干梯级航电枢纽,船只直接从青居镇船闸进入下游河道。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1)指出梯级枢纽建成后,甲处河流的水文条件变化。

总流量基本不变;流速加快;含沙量减少;流量季节变化减小。(任答三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分析建设梯级枢纽,对曲水镇附近河流故道生物多样性的影响。(3)简析梯级枢纽建成后,该河段航运条件的变化。水量减小,河流自净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