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选官制度、中枢机构、赋税制度的演变等重要史实,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登科后》(唐)孟郊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是唐朝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欣喜之际写的一首诗《登科后》。孟郊早年生活清贫,却不愿做官,独爱写诗。不惑之年后,他受母亲督促,赴京赶考,经过两次落榜,最终考中进士。诗作将孟郊登科后骑着快马在京城游街时那种志得意满的情景描述得酣畅淋漓。朝代选官制度选官标准西周战国至汉初汉朝魏晋根据所学,归纳从西周时期到汉朝,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演变及其选官标准世卿世禄制(世官制)血缘军功爵制军功察举制品行九品中正制家世、道德、才能一、选官制度1.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任命中正官(士族)评定人才等级任命官职(1)基本流程
在实行察举的两汉之际,还有考试这样一个辅助性的环节,到了魏晋时代,居然倒退到全凭中正官作出一个模糊评语的地步。总之,既然不能量化考核,必然没有考核标准,结果就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喻大华《帝制往事》(2)评价进步性:中正官由中央派出,将选举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局限性:后期逐渐沦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到隋唐时期,……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唐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从南北朝时代考试取士措施中发展起来的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著《中华文化史》下卷2.科举制——隋至清末(1)演变:①隋文帝:②隋炀帝:③唐太宗:④武则天:⑤唐玄宗: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2)影响:①扩大了统治的基础②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③加强中央集权④打破了世家大族对选拔人才的垄断⑤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⑥有利于中学风气的形成⑦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朝代选官制度选官标准西周战国至汉初汉朝魏晋隋至清末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演变及其选官标准世卿世禄制血缘军功爵制军功察举制品行九品中正制家世、道德、才能科举制才学小结: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上面这些选官制度的标准及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选官原则上来看体现了什么?标准变化:从血缘到军功;从德才到门第,再到考试方式选取德才兼备体现: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方式变化:由世袭、推荐、地方评论及品评演变为考试
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兵部吏部礼部工部户部刑部皇帝最近有群众反映,景点女厕不够啊!男厕太多,增加女厕!没毛病开干!欧了【情景再现】假如当时皇帝得知有群众反映景区女厕不足的情况,在三省六部制的中央官制下将会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二、三省六部制以上三图分别是什么时期的政治体制?反映了怎样的趋势?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秦朝西汉隋唐归纳:中枢政务机构的演变三、赋税制度
在封建社会中,国家以土地和人口数为依据,向人们征收一定量的田赋、人头税,征伐兵役、徭役等,形成的基本政治制度叫做赋税制度(也叫赋役制度)中国封建社会的赋役制度一般包括:1.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2.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户税(调);3.以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4.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5.其他杂税(1)春秋末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2)秦汉:编户齐民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是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兵役。1.发展历程(3)魏晋南北朝: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租”“调”即为“田赋”和“户调”。同时,租调制也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和均田制配套的税收法令。规定: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2石、调帛或布1匹。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均田制:指政府不触动原有私有土地的基础上,把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接受土地的农民要向封疆国家交纳赋税和服役,一般情况下,土地只允许使用不允许买卖,实际上是一种封建土地国有制。露田(口分田):男十五岁以上给四十亩,女二十亩,奴婢也可以有露田,死后把田地还给官府。桑田(永业田):给男人一人二十亩,作为自己的财产,不用还给官府,也可以买卖(4)唐代: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①租庸调制(唐前期):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崩溃,户口不实,贫富两极分化,国家财政紧张。为解决财政困难。唐德宗李适和群臣商议宰相杨炎“两税法”场景由中央政府确定总的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以当时的居住地,编入户籍;户税和地税;夏秋两次。征收对象人丁和财产②两税法(唐后期):背景:内容:特点:影响:租庸调→户税、地税自耕农→商人、官僚、奴婢以人丁为主→人丁和财产并重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了收税对象,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探究: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征税标准人身控制税收种类征税内容(租庸调制)以“人丁”为本,不论土地、财产的多少,都要按丁交纳同等数量的绢、粟。(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均田制)成年男子承担一定的徭役(租庸调制)“以庸代役”(两税法)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役(两税法)每户缴纳户税和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③税收种类简化(租庸调制)纳粮为租;纳布为调;纳布代役为庸(两税法)户税按户等高低征钱,地税按亩缴纳谷物。④征税内容变化,实物→货币①征税标准转变,以人丁为主→以财产为主②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出后,全国哗然。拒和废约、迁都再战的呼声震动了整个京城,并在全国掀起了反割地、反投降的斗争……清朝中央及地方许多官吏也为《马关条约》丧权过重而不满,他们有的请杀李鸿章以谢天下,有的主张废约再战。——李侃等《中国近代史》(1)社会条件:《马关条约》的签订加深民族危机,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对图1马关条约签订场景一、旧邦新造—戊戌变法1.背景
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它使全中国都为之震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吴玉章《吴玉章回忆录》1康有为梁启超(2)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阶级基础:中国资产阶级力量壮大;(4)思想基础:维新思想传播。①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奠定了维新派的理论基础。②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宣传维新变法。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年起,美国南北战争;1866年起,第二次工业革命;1868年,日本开启明治维新;1871年,德国完成铁血统一;1875年,法国确立共和制度。(5)时代背景:发展资本主义是时代潮流!1(1)序幕:公车上书
时间:1895年。概况: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举人,联名上书,反对签订《马关条约》。影响: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四项解决办法:一、下诏鼓天下之气;二、迁都定天下之本;三、练兵强天下之势;四、变法成天下之治。2.过程1(2)高潮:百日维新
(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2)标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光绪帝(3)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颁布新法改革旧制政治广开言路,提拔新人,改订律法,合并机构裁撤冗员,澄清吏治经济提倡实业,开矿筑路,财政改革,创办银行废除旗人寄生特权文教普设学堂,兼习中西,开办大学,设经济科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军事精练陆军,改习洋操,行征兵制,兴办兵厂裁汰八旗、绿营旧军1变法主要内容一、教育方面:废八股改试策论;设立京师大学堂、各省设立新式学堂二、行政管理:裁撒冗员和不必要的机构;允许官民上书言事;三、工业方面:建设铁路、发展农工商、奖励发明四、其他方面:高级官员游历外国、改进和简化法规——根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内容整理康有为上清帝第四书1.革新科举制度和法律规范;2.设立政府制度局和创设十二个新局来取代无用的军机处、六部和其他现有的机构;3.设立各级民政局和地区分局,作为地方自治的初步形式;4.在北京设立议院;5.采用宪法和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根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课堂探究】对比以上两则材料是否相同,为什么?维新派顽固派VS维新人士光绪皇帝无兵无权慈禧太后官僚贵族大权在握势力弱小势力强大没有社会基础自然经济雄厚缺乏理论指导缺少政治经验封建思想浓厚长期把持朝政慈禧对变法态度变化:默许和支持→提倡渐变,反对急变→反维新“乱党”,发动政变,破坏变法1989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史称“戊戌政变”。政变发生后,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新法大部被废止,政变领导者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4)结果:失败图3瀛台图4戊戌六君子图5慈禧太后【课堂探究】结合下列材料及所学知识,想一想戊戌维新运动为什么会失败?(1)客观: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守旧势力的强大。(2)主观:资产阶级改良派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①维新派未从根本上否定封建制度,甚至把希望寄托在同样也是封建势力代表的帝党官僚身上。
②维新派自己既没有真正的实力,又完全脱离群众,甚至仇视农民革命。材料一
维新志土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王先明《中国近代史》材料二
百日维新的新政诏书连篇频发,然其在实践中却常常被化为无形,很多内容只是流于表面粉饰而无实效。各部堂官、各省督抚都持观望、延宕、抵制态度,拒不奉诏……光绪皇帝严责守旧大臣的诏令也达十多次,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力求有所推动。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材料三
戊戌变法持续时间仅103天,共发布280多件新政論旨,平均一天就是两件多,其中明确指示具体办法、論令实行的就有175件。脱离群众,缺乏社会基础封建势力的抵制;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急于求成、没有实效5.意义(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要用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制度,其若干措施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3)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有利于民主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4)戊戌维新运动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维新派主张革除吸食鸦片及妇女缠足等陋习,主张“剪辫易服”,倡导讲文明、重卫生、反跪拜等。1.背景:(1)甲午战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2)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3)反洋教斗争的兴起。2.兴起: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材料一“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材料二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进步性:具有爱国的性质。能够争取爱国官兵,动员民众反帝。局限性:盲目排外;放松对清政府反动统治的警惕。如何评价“扶清灭洋”的口号?二、扶清灭洋——义和团运动1898年冬兴起:开始兴起,提出“扶清灭洋”1899年底蔓延:清政府先抚后剿,运动转向直隶1900年6月高潮:清政府招抚,义和团控制京津1900年8月结束:中外联合镇压,义和团运动渐息义和团在中外联合绞杀下失败慈禧态度的转变剿:“从严惩办,以靖地方。”——《上谕》1899年11月28日抚:“信其邪术以保固”
——《上谕》1900年6月26日剿:“肇祸之由...务净根株。”
——《上谕》1900年9月7日山东巡抚“先抚后剿”拒绝“归政”,宣战列强城破西逃,下令剿杀3.结果: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义和团士兵东交民巷使馆区14.评价:(1)积极性: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2)局限性: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材料一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山东义和团民谣
材料二男练义和拳,女练红灯照。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
——义和团揭帖
材料三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实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瓦德西《拳乱笔记》
(一)庚子国变:八国联军侵华11.原因:(1)根本原因:为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2)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形势图2.经过:(1)1900.06.10西摩尔率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发,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阻击(2)1900.06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投入天津保卫战三、民族危机的加深1◎慈禧出逃西安(3)1900.06.21慈禧向各国“宣战”(4)1900.07.14天津陷落(5)1900.08中旬北京失陷,慈禧携光绪出逃西安◎八国联军的侵华罪行◎八国联军的侵华罪行3.影响:(1)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继续派兵侵略其他地方,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俄军趁机侵占中国东北。(2)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知识链接】
清室向十一国宣战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即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称东南互保。他们称皇室诏令是义和团胁持下的“矫诏、乱命”,在东南各省违抗支持义和团的命令。此举使得清廷颜面扫地,革命势力得到发展。它标志着在封建帝国内具有近代政治意识的官员第一次在国家政治事务中显示出鲜明的独立性和抗争性11.签订《辛丑条约》:(1)1900年12月,列强向清政府提出《议和大纲》,后又订立详细条款。由于各国利益不同,谈判旷日持久。(2)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联军8国及西班牙、荷兰、比利时共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二)忍辱签约:八国联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私营企业劳动合同书 劳动合同
- 2025电缆供应合同模板
- 2025汽车销售合同大全
- 2025年网络设备采购合同
- 二次结构工程施工承包合同书模板二零二五年
- 二零二五领队出团合约
- 艺人代言合同
- 2025年签订的二手房合同是否有效
- 2025专业深圳合同范本
- 2025解析山东省商品供销合同范本
- 【MOOC】跨文化交际入门-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没头脑和不高兴》导读课件
- 论语子路篇-论语子路篇讲解课件
- 咯血-护理查房课件
- 公路工程施工现场安全检查手册
- 黄河上游历史大洪水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 激光跟踪仪使用手册
- 货物采购服务方案
- 图纸答疑格式
- DB11-T 1322.64-2019 安全生产等级评定技术规范 第64部分:城镇供水厂
- 《普通生物学教案》word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