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单元备课-)_第1页
高中语文(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单元备课-)_第2页
高中语文(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单元备课-)_第3页
高中语文(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单元备课-)_第4页
高中语文(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单元备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的6篇文章涉及散文、报告文学、小说三种文体,可以藉此感受非虚构作品与虚构作品的文学性特征。本单元三篇讲读课文均为具有典范价值的文章,授课过程中以“感受革命传统”为核心任务,体现形式为预习时完成200字小写作初稿,授课完成后完成发言稿“新时代青年如何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单元研习任务一)。增加研讨或写作任务:追求真理、解放的人——人文价值本单元属于选择性必修课程“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苦难与新生”单元导读(教师用书)【单元学习目标】目标一:语言建构与运用:感受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重要句段的深刻含义;体会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准确、流畅的阅读文本,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感受作者的情感)目标二: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纪实作品和虚构作品各自的特点和表现手法,提升比较阅读能力。(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梳理行文脉络)目标三:审美鉴赏与创造:欣赏作家塑造艺术形象的深厚功力和富有个性的创作风格。目标四:文化传承与理解:深刻认识革命传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传承热爱祖国,以国家为先的革命传统。(革命精神的内涵,革命的价值)课时安排:

单元导读课(2课时)记念刘和珍君/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3课时)包身工/夏衍(2课时)荷花淀/孙犁*小二黑结婚(节选)/赵树理*党费/王愿坚(3课时)资料链接:1,教师用书2,《语文教学通讯A》2022年第1-2期说明:本教学设计参考借鉴了大量网络资源及已发表的文章,此教学设计仅用于内部研讨。

第1-2课时课时目标:通过让学生联读六篇课文,旨在将文本分成纪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两大类,初步了解两类作品各自的特点和艺术手法。(单元研习任务二,题干部分)学习活动一:辨识体裁本单元所选六篇文章分别属于什么体裁的文章?你对这些体裁有哪些认识?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研讨,完成下面的表格。

课文体裁特点记念刘和珍君写人记事散文①记叙、抒情为主,议论、叙事、抒情相结合为了忘却的纪念写人记事散文包身工报告文学②它必须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反映社会的黑暗荷花淀③小说清新优美富有诗意,环境描写,展现诗意的人性美。小二黑结婚小说通俗生动,浓烈的乡土气息党费小说简约明了,节奏紧张的军旅作品①,回顾鲁迅代表作品,明确文本选自杂文集,两篇在文体上属于散文,并根据学习经历,了解散文的内容分类。②揣测发表平台,了解文体特点及其社会价值。③比较三篇小说的特点,回忆必修上《百合花》《哦,香雪》,初步判断《荷花淀》的诗化特征。

我们常说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们阅读的文学作品,不论是脚踏实地的新闻通讯,还是天马行空的神话传说,都是源自生活,反映现实的,都或多或少地和真实世界有所联系,第二单元的六篇课文也概莫能外。根据这些作品产生的背景事件,找到其在文本中的表述,并根据作品和真实世界的关系,将它们分成纪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两大类别。各学习小组从六篇作品中选择一部纪实作品和一部虚构作品,谈谈它们在文体、内容特点、艺术手法和作者情感方面的区别。请小组代表发言。(小组作业,表格画在导学案背面空白处)学习活动二:研讨交流(小组合作)第3课时课时目标:本专题通过联读《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两篇文章,分析、鉴赏鲁迅散文在叙事与抒情上的特点。任务一

梳理内容,整体感知(学案中有事件梳理表格,学生完成后,有部分学生如何进行事件概括需要进行指导)1.预习任务展示:《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作者回忆了刘和珍的哪些事情?这些事情体现了她什么样的品质?(《优化学案》p55.3)2.讨论概括:时隔七年,鲁迅先生又是以怎样的笔触回忆与白莽、柔石等人的交往的?请阅读《为了忘却的记念》第一至第四部分,完成表格填写。3.整合概括:回忆烈士生前的事迹是文章的基础,这两篇文章在叙述上有什么共同点?

任务二探讨比较,把握特点1.问题探讨:《记念刘和珍君》第五部分描写刘和珍等遇害的过程与文章前面部分的叙述有何不同?这种处理方式有何深意和作用?2.问题探讨:《为了忘却的记念》在回忆白莽和柔石时,对两人的叙述处理为何会有不同?3.整合概括:两篇文章虽然都采用了“简笔勾勒”的粗线条式的叙述方法,但是在叙述上还是存在不同点,请概括。任务三

品味语言,体会情感1.诵读体会:鲁迅在《〈华盖集〉题记》中说:“我早就很希望中国的青年站出来,对于中国的社会,文明,都毫无忌惮地加以批评。”在《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对刘和珍等青年学生的遇害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大家找出抒情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它们的作用是什么。2.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哪些是抒情的句子?请大家品味、体会,并交流字里行间的情感。3.比较体会:有人评价《记念刘和珍君》“直抵中国历史的‘惊人的真的大黑暗’,任何时候读都会有惊心动魄之感”。而冯雪峰同志在得到五烈士就义消息后去见鲁迅,看到他很沉默,“许广平先生告诉我,过度的愤怒或过度的悲哀,却会使他一声不响的。当时他说话不超过十句”。鲁迅先生的这两篇散文,同样是纪念死难烈士的记事散文,同是在写“不能忘却”的主题,但是两篇文章在抒情上有着很大的不同,这是为什么?

第四、五课时课时目标:联读《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通过梳理和比较两文中的议论语句,感受鲁迅议论形式的丰富多样。精读文中的警句,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在批注点评和拓展仿写中体会鲁迅的深刻思想及个性化表达。合作整理两篇文章的“批注本”(课后作业)。任务一:议论性语句赏析一、知识支架议论,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二、活动探究1.汇总梳理。用表格形式,以小组为单位汇总整理议论语句。2.小组成果展示。各小组以抢答方式进行班级交流,每次抢答最多只能提交三句,与已提交语句重复则视为无效,最后以提交成功数量多少确定小组排名。3.总结梳理。请从数量、表现形式、话题选择等方面自选一个角度,说说这两篇文章中的议论有什么特点。三、叙议结合,画龙点睛1.齐读《记念刘和珍君》第五部分的最后两段。2.问题探讨:叙述三位青年的勇敢表现,是抒发对他们的赞叹之情,还是高度评价青年行动?这体现了鲁迅文章什么样的表达特点?3.语句品读:“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这一句为什么能给人深切的感受,引发深刻的思考?4.小结:文中的议论评人议事,随文而生,对人物形象和事物意义起到了彰显和突出的作用。鲁迅的议论文字形象生动而又精辟深刻,余味隽永。四、形态多样,风格迥异1.比较品读:齐读《记念刘和珍君》第3~5段和《为了忘却的记念》最后两段,找出两文中表达同一话题的语句,感受它们在表达形式上的异同。2.归类梳理:有人将这两篇文章在写人叙事后引出议论的方式,归类为画龙点睛、借题发挥、比喻连通、诗文引申、比较对比等。你们赞同吗?请举例说明。3.总结:两文的议论呈现方式有差异,文章风格迥异,但都是为了以最贴切的方式传达思想情感。正如傅庚先生所说,好的文字是“意必深蓄而自然出之”。任务二:警句赏析一、知识支架:警策,警策包括三种基本类型:主宾重复判断、表意相反相成和看似无关、实则紧密相连。二、请尝试在文中找出一处使用警策辞格的地方,并赏析其表达效果。1.“为了忘却的记念”2.“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三、绣口意深:鲁迅的文章有众多用语简洁、内蕴深意的语句,但其深刻或曲折常给阅读者带来一定的挑战。下面这些语句,你是怎么理解的?能够联想到鲁迅作品中哪些意蕴相近或相关的语句?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P55.52.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P56.83.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P65.6四.1.鲁迅的这两篇文章中众多语句语言精练,意义深远,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处,从亮点分析和语句仿写两方面,完成下面的表格。2.概括整合:写文章辞与意不能偏废,要有或深刻或丰富的思想,还要“辞必深练而巧出之”,你发现鲁迅是怎么表达自己深刻思想的?原文语句亮点分析仿写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①“不惮”“不料”“不信”用词精准,表意递进。②关联词逻辑清晰,层层曲转。③“微笑”“喋血”细节形象生动。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①选择关系表达,但内含指向,言简意丰。②正反对比,警醒有力。三、锦心一片——革命传统1.活动探究:《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是如何评价“三一八”惨案的意义的?2.梳理探究:请结合小组整理的议论语句,梳理两篇文章中鲁迅的思考主要聚焦于哪些方面,并概括成几个关键词来表现。3.小结梳理:这两篇文章中的议论评价虽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结论,但都似乎可以提炼为:不同人群的生命状态和人们对生命的不同态度。无论是闲人、亲人师友、作者对“三一八”死难意义的认定,还是当局者、流言家、猛士、庸人各自不同的生存形态选择,都围绕着一个核心词——生命,因为生命哲学是思想启蒙者鲁迅的心灵底色。4.拓展探究:结合钱理群先生对鲁迅作品的分析,你如何理解鲁迅在两篇文章中表现的思想立场?设计二:1,根据阅读经验,谈谈我眼里/心中的鲁迅(鲁迅印象谈——一两句话谈鲁迅,了解学生对鲁迅的认识)2,本课两篇文章中分享喜欢的一句话(分享语句理解,助力完成个人批注阅读稿)3,从学生分析的语句中判断其倾向记叙、抒情还是议论后,关注记叙性语言,结合导学案中的事件梳理,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设计一更直接,设计二笼统)4,从叙事性内容走向抒情性、议论性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及态度。5,重点赏析具有警示意义的语句,并进行仿写练习。第六课时目标:围绕“认知和审美”的主题,精读《包身工》,以表格梳理、联读拓展、词句欣赏等方式,理解报告文学具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两栖性”特点,感受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并完成札记“报告文学的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统一”。任务一旧读和新知,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1.探讨交流:将初高中学过的《消息二则》《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等消息、通讯和报告文学《包身工》进行比较分析,就其异同点在课堂上作简要交流。(联系旧知)2.归纳整合:什么是报告文学?它有什么特点?任务二事实和背景,理解报告文学的新闻性导入:夏衍说:“我本想写篇小说的,调查结束后,觉得小说不足以反映包身工的遭遇,所以,我就把调查到的材料,不带虚构,如实地写成了《包身工》。”“不带虚构”“如实”表明了文章的真实性,这种真实性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呢?1.活动探究:交流课前制作的《包身工一天作息时间表》,了解包身工的真实生活。P73.22.探讨交流:课文的8~11段、15~22段、34段、48~50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写这些内容?3.研习探讨:什么是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在安排两者关系上,《包身工》的写法有何特点?任务三形象和情感,赏析报告文学的文学性1.朗读探究:找出描写“芦柴棒”“小福子”“某不知名包身工”遭遇的段落进行朗读,体会点面结合和细节描写的作用。2.品味鉴赏:文中不少语句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至少找出三处进行揣摩,分析这些语句的表达方法和表达效果。3.概括整合:报告文学的文学性是如何体现的?

第七课时研读《荷花淀》课时目标:研读《荷花淀》,从“战争与诗意”的角度,结合小说的文体特点进行赏析。环节一,先学反馈及抽查1,梳理行文脉络,拟制小标题(参考)2,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学生完成)环节二:研读文本任务一:理解战争与诗意1,“荷花淀派”的写作特点中,有“诗情画意”这样的特征,结合课前的阅读思考,分享选文中“诗情画意”的具体体现。(三位同学分享收获)2,孙犁曾说,“看到真善美的极致,我写了一些作品。”学者郝宇民在《名作欣赏》1998年第1期中曾发表文章,将《荷花淀》誉为“战争小说的一曲纯美的绝唱”。课文研讨主问题:《荷花淀》呈现出多角度多层次的美,请结合文本探讨这篇小说除了刚才大家已经找到的“风景恬静美好,充满诗情画意”外,文中还表现了怎样的美,又是如何来表现这些美的?任务二:体会人物与写法提示:关注小说的定义,分析人物塑造的艺术性体现在哪里。1,同桌间分角色朗读“夫妻话别”部分的改编,完成下表。(学案“课中任务”)2,结合课前“人物关系简图”,分析文中其他青年女性的人物形象。3,手法分析:①发现这些女性在文中没有自己的名字人物虚化②主要描写手法分析:总结人物塑造朦胧含蓄、简约传神。人物对话质朴含蓄、简约传神的。人物刻画模糊朦胧、细致入微。4,人物美——真切的人情孙犁:“我喜爱写欢乐的东西,我以为女人比男人更乐观。而人生的悲欢离合总是与她们有关,所以常常以崇拜的心情写到她们。”任务三:把握故事与主旨1,复述故事2,母题:战争(回顾战争母题的作品常见写作内容及情感)3,小组研讨:本文作为一篇战争题材的小说,即使故事的高潮部分也就是枪战环节,却三言两语便被带过,有人对此提出批判,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抗日战争这么严酷,有这么恬静优美的环境吗?人们会这么恬静自得吗?作家这么写是诗化战争,是违反现实。你们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研讨后分享结果)(体现思辨)环节三:1,总结战争小说的一曲纯美的绝唱:如画的环境、真情的人物、诗化的情节(隐去残酷)、深意的主题。2,布置作业

第八-九课时比较阅读《荷花淀》《小二黑结婚》课时目标:比较阅读《荷花淀》《小二黑结婚》两篇小说,感受享有“解放区文学创作双璧”之誉的孙犁和赵树理的独特风格,体会“荷花淀派”与“山药蛋派”不同的文学特色。任务一精读文本,四维建构(一)初识人物刻画——一美一丑1.品读《荷花淀》三部分对话,揣摩水生嫂和其他妇女的心理与性格,填写其性格特点。2.比较《荷花淀》和《小二黑结婚》中“焦点人物”水生嫂和三仙姑的形象特点,结合其他作品人物形象,概括孙犁和赵树理在人物塑造上的特色。P89.2(二)赏析场景描摹——一雅一俗1.相较《小二黑结婚》,《荷花淀》中的环境描摹是一大特色,举例分析《荷花淀》中环境描写的作用。P82.12.相较《荷花淀》,《小二黑结婚》中充满矛盾张力的场面描写是一大特色,举例分析。(三)梳理结构框架——一横一纵1.在艺术形式的追求上,有评论者称赵树理的作品为“评书体小说”,试从结构框架的角度赏析《小二黑结婚》的特色。2.相较《小二黑结婚》,《荷花淀》的结构设置迥异,试加以比较。(四)品味语言运用——一灵一朴1.二位作家有不同的审美取向,最大的差异表现在语言运用上。请以比喻修辞为例,对比分析二者的差异。2.请用比喻仿写的方式对二位作家的语言风格加以提炼和概括。任务二定位风格,流派解说孙犁和赵树理是“荷花淀派”和“山药蛋派”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根据上述的文本细读,查阅相关资料,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两个流派的特征。任务三由外向内,探讨原因求同:荷花和山药蛋均来自泥土,就这个角度而言,有着“解放区文学创作双璧”之称的赵树理和孙犁,他们有哪些共同的特质?存异:两位作家在农村题材的创作上,可谓“一样藤开两样花”,这不同气象和风貌背后的深层原因可能是什么?任务四

评述风格,体味命运(风格特点明显)1.评述:半个世纪前,如果有百度贴吧、文化表白墙,他们一定这样表达过自己对文学、对他者的评价。超越时空,你会如何喊话赵树理、孙犁?请任选一位,发表你对他们创作的评价。

2.反思:赵树理因创作了《小二黑结婚》等作品,曾长期作为文学的“旗帜”和“方向”,而当时,孙犁在文坛光芒黯淡;前者在惨烈的批斗运动中被迫害,后者选择清醒地退场侥幸躲过灾难。巨星陨落,“边缘”归位。你如何看待这一文学现象?课堂练习:请判断下面的小说片段属于谁(孙犁或赵树理)的作品并赏析其语言之妙。①在这些草里也能寻出一些谷:秀了穗的,大的像猪尾巴小的像纸烟头,高的挂在蒿杆上,低的钻进沙蓬里;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