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架空输电线路勘测标准
330kV~750kV
Standardforinvestiationandsurveinof
gyg
330kV~750kVoverheadtransmissionline
/
GBT50548-2018
:
主编部门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施行日期:年月日
201931
中国计划出版社
北京
201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架空输电线路勘测标准
330kV~750kV
/
GBT50548-2018
☆
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
网址: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木樨地北里甲号国宏大厦座层
11C3
邮政编码:电话:()(发行部)
10003801063906433
三河富华印刷包装有限公司印刷
/印张插页千字
850mm×1168mm13210.6252273
年月第版年月第次印刷
201921201921
☆
统一书号:·
1551820426
:
定价元
60.00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侵权举报电话:()
01063906404
,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寄本社出版部调换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
年第号
2018217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
《架空输电线路勘测标准》的公告
330kV~750kV
《》
现批准架空输电线路勘测标准为国家标
330kV~750kV
准,编号为/—,自年月日起实施。原
GBT505482018201931
《架空输电线路勘测规范》(—)同
330kV~750kVGB505482010
。
时废止
本标准在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户网站()
公开,并由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
。
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年月日
2018911
前言
《〈
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年工程建设标准定额
2016
、〉》(〔〕),
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函号的要求标准编制
2015274
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
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标准。
本标准共分章和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有:总则,术语
3116
和缩略语,基本规定,可行性研究阶段测量,初步设计阶段测量,施
,,,,
工图设计阶段测量专项测量改造测量卫星遥感测量机载激光
,,,
雷达测量卫星定位测量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与维护可行性研
,,
究阶段岩土工程勘察初步设计阶段岩土工程勘察施工图设计阶
段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工程勘察方法,特殊岩土分布区岩土工程勘
察,特殊地质条件岩土工程勘察,原体试验,基坑检验,可行性研究
阶段工程水文勘测,初步设计阶段工程水文勘测,施工图设计阶段
工程水文勘测,水文查勘,水文分析计算,河床、海床演变分析,可
,,
行性研究阶段工程气象勘测初步设计阶段工程气象勘测施工图
,,。
设计阶段工程气象勘测气象查勘气象分析计算等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是:
删除标准中数字摄影测量相关规定内容,其要求指向《电
1.
力工程数字摄影测量规程》;
在可研、初步设计阶段增加了航测、卫星遥感测量的相关
2.
;
内容
、、“”;
将选线定线量距测量等内容合并为落实路径测量
3.
新增“专项测量”“改造测量”“卫星遥感测量”“机载激光雷
4.
达测量”“卫星定位测量”“地理信息系统()”六章内容;
GIS
对初步设计阶段岩土工程勘察的主要内容与要求、进行了
5.
··
1调整,将勘察与评价分开表述,增加初步设计阶段岩土工程勘察报
告应包括的主要内容的条款;
“”“”;
新增深切峡谷区勘察戈壁沙漠区勘察两节
6.
“”“”,。“
将原标准冻土改为多年冻土内容进行了调整对盐
7.
渍岩土”一节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将原标准“地震液化”改为“地震
液化及震陷”,增加震陷评估的要求;
对“水中立塔线路基础”“内涝区线路基础”“蓄滞洪区线路
8.
”“”;
基础和线路跨越水域岸滩稳定性分析提出了勘测设计要求
、。
修订了对大风区重冰区开展专题论证的要求强调在资
9.
料短缺时,要开展相关专题分析论证工作;
新增了“冲刷分析计算”一节。
10.
本标准由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负责日常管理,由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中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
。,
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
(:
送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中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地址湖北省
武汉市武昌区中南二路号,邮政编码:)。
12430071
本标准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主要审查人:
主编单位: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中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电力规划设计总院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东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东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北京洛斯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山西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
四川电力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
2主要起草人:程正逢石克勤艾传井刘德平邓南文
()
以下按姓氏笔画先后排序
王占华王起峰代宏柏朱亚光朱宏波
刘志伟李慕清连捷吴刚张晓健
张健陈功陈志杰邵峰金西平
赵永胜胡吉伦胡昌盛段文辉饶贞祥
姚鹏秦朝国聂文波贾玉明贾建勋
徐炎兵郭新春谭光杰燕慧晓
:
主要审查人刘厚健戴有信陈亚明姚麒麟余小奎
李卫林孟庆辉曹玉明张性慧梁水林
曾德培廖爱平单龙学景钦刚胡新丽
··
3目次
总则…………………()
11
术语和缩略语……………()
22
……………………()
术语
2.12
…………………()
缩略语
2.25
基本规定…………………()
37
测量……………………()
3.17
岩土工程勘察……………()
3.27
工程水文勘测……………()
3.39
工程气象勘测……………()
3.410
可行性研究阶段测量……()
412
一般规定………………()
4.112
内业测量………………()
4.212
外业测量………………()
4.313
测量成果………………()
4.414
初步设计阶段测量………()
515
………………()
一般规定
5.115
………………()
内业测量
5.215
外业测量………………()
5.316
测量成果………………()
5.417
施工图设计阶段测量……()
618
一般规定………………()
6.118
……………()
基础控制测量
6.218
……………()
辅助路径优化
6.319
落实路径测量……………()
6.420
··
1平面与高程联系测量……()
6.522
交叉跨越测量……………()
6.622
平面及断面测量…………()
6.724
定位与检验测量…………()
6.827
……………()
塔基断面测量
6.928
测量成果………………()
6.1029
专项测量…………………()
730
塔位坐标联测及转换……()
7.130
房屋分布图调查测量……()
7.230
………()
林木分布调查测量
7.331
…………()
塔位地形图测量
7.431
接地极极址测量…………()
7.532
土石方测量……………()
7.633
水文测量………………()
7.734
运行维护测量……………()
7.834
………………()
安全监测
7.936
改造测量…………………()
840
一般规定………………()
8.140
风灾改造测量……………()
8.240
冰灾改造测量……………()
8.342
导线温升增容改造测量…………………()
8.443
卫星遥感测量……………()
945
一般规定………………()
9.145
影像数据获取与预处理…………………()
9.245
像片控制测量……………()
9.346
空中三角测量……………()
9.447
………………()
建立
9.5DEM48
………………()
制作
9.6DOM50
机载激光雷达测量………()
10
52
··
2一般规定………………()
10.152
数据获取………………()
10.252
数据预处理……………()
10.356
与制作……()
10.4DSMDEM57
………………()
内业测绘
10.558
卫星定位测量……………()
1160
一般规定………………()
11.160
静态卫星定位测量……()
11.260
动态卫星定位测量……()
11.364
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与维护……………()
1267
………………()
一般规定
12.167
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12.267
地理信息系统的维护……()
12.371
可行性研究阶段岩土工程勘察…………()
1373
初步设计阶段岩土工程勘察……………()
1475
施工图设计阶段岩土工程勘察…………()
1577
一般规定………………()
15.177
平原河谷区勘察………()
15.277
山地丘陵区勘察………()
15.378
深切峡谷区勘察………()
15.479
戈壁沙漠区勘察………()
15.580
………………()
勘察成果
15.681
岩土工程勘察方法………()
1683
工程地质调查…………()
16.183
遥感解译………………()
16.284
工程物探………………()
16.384
……………()
勘探与测试
16.485
特殊性岩土分布区岩土工程勘察………()
1786
湿陷性黄土……………()
17.186
··
3多年冻土………………()
17.287
软土……………………()
17.388
膨胀岩土………………()
17.489
红黏土…………………()
17.590
……………………()
填土
17.691
风化岩与残积土………()
17.792
盐渍土…………………()
17.893
混合土…………………()
17.994
特殊地质条件岩土工程勘察……………()
1895
……………()
岩溶与洞穴
18.195
……………………()
滑坡
18.296
崩塌与倒石堆…………()
18.397
冲沟……………………()
18.498
泥石流…………………()
18.599
地震液化及震陷………()
18.6100
…………………()
采空区
18.7100
原体试验…………………()
19102
基坑检验…………………()
20
104
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水文勘测…………()
21105
一般规定………………()
21.1105
勘测内容深度与技术要求………………()
21.2106
………………()
勘测成果
21.3107
初步设计阶段工程水文勘测……………()
22108
一般规定………………()
22.1108
勘测内容深度与技术要求………………()
22.2108
勘测成果………………()
22.3110
施工图设计阶段工程水文勘测…………()
23112
………………()
一般规定
23.1112
勘测内容深度与技术要求………………()
23.2112
··
4勘测成果………………()
23.3113
水文查勘…………………()
24115
一般规定………………()
24.1115
人类活动影响调查……()
24.2115
………………()
洪涝调查
24.3116
河床、海床演变调查……()
24.4118
冰情及河流漂浮物调查…………………()
24.5118
岩溶地区水文调查……()
24.6119
水文测验………………()
24.7119
水文分析计算……………()
25121
………………()
一般规定
25.1121
天然河流设计洪水……()
25.2122
水库上、下游设计洪水…………………()
25.3122
溃堤、溃坝洪水…………()
25.4123
冰情洪水………………()
25.5124
…………()
特殊地区洪水
25.6124
设计洪水位……………()
25.7125
设计流速………………()
25.8126
滨海、河口水文分析计算………………()
25.9126
、
河床海床演变分析……()
26131
一般规定………………()
26.1131
…………()
河床演变分析
26.2131
海床演变分析…………()
26.3133
冲刷分析计算…………()
26.4134
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气象勘测…………()
27135
一般规定………………()
27.1135
………………()
勘测内容深度与技术要求
27.2135
………………()
勘测成果
27.3136
初步设计阶段工程气象勘测……………()
28
137
··
5一般规定………………()
28.1137
勘测内容深度与技术要求………………()
28.2137
勘测成果………………()
28.3138
施工图设计阶段工程气象勘测…………()
29140
………………()
一般规定
29.1140
勘测内容深度与技术要求………………()
29.2140
勘测成果………………()
29.3140
气象查勘…………………()
30142
一般规定………………()
30.1142
………………()
大风调查
30.2142
………………()
覆冰调查
30.3143
主导风向调查…………()
30.4145
专用气象站与观测……()
30.5145
气象分析计算……………()
31146
一般规定………………()
31.1146
………………()
设计风速
31.2146
设计冰厚………………()
31.3147
附录拥挤地段平面图样图………………()
A
150
附录通信线影响相对位置图样图………()
B151
附录变电站或发电厂进出线平面图样图………………()
C152
附录测量标桩规格及埋设尺寸及点之记………………()
D153
附录平行接近线路相对位置平面图样图………………()
E155
附录交叉跨越分图样图…………………()
F156
附录输电线路平断面图样图……………()
G157
、
附录平面图断面图符号表……………()
H158
附录塔基断面图样图……()
J163
附录房屋分布图样图……()
K164
附录林木分布图样图……()
L166
附录塔位地形图样图……()
M
167
··
6附录极环纵断面图样图…………………()
N
168
附录塔基水文条件一览表………………()
P169
附录覆冰种类判别条件一览表…………()
Q170
附录风速次时换算公式系数……………()
R171
本标准用词说明………………()
173
引用标准名录…………………()
174
附:条文说明…………………()
177
··
7Contents
………()
1Generalrovisions1
p
…………………()
2Termsandabbreviation2
…………………()
2.1Terms2
……………()
2.2Abbreviation5
………()
3Basicrequirements7
…………………()
3.1Surve7
y
………………()
3.2Geotechnicalinvestiation7
g
……()
3.3Enineerinhdroloicalinvestiationandsurvein9
ggyggyg
……()
3.4Engineeringmeteorologicalinvestigationandsurveying10
………()
4Surveyoffeasibilitystudystage12
……()
4.1Generalrequirements12
……………()
4.2Officework12
………………()
4.3Fieldwork13
…………()
4.4Surveinresult14
yg
……()
5Surveyofpreliminarydesignstage15
……()
5.1Generalrequirements15
……………()
5.2Officework15
………………()
5.3Fieldwork16
…………()
5.4Surveinresult17
yg
………………()
6Surveofworkindrawindesinstae18
ygggg
……()
6.1Generalreuirements18
q
……()
6.2Basiccontrolsurvey18
……………()
6.3Assistantrouteoptimization19
……()
6.4Routelocationsurvey20
··
8……()
6.5Planeandelevationconnectionsurvey22
……………()
6.6Crosssurve22
y
…………()
6.7Planeandcrosssectionsurve24
y
……………()
6.8Positioningandtestingsurvey27
………()
6.9Sectionsurveyoftowerfoundation28
………()
6.10Surveyingresult29
……………()
7Secialsurve30
py
……………()
7.1Towercoordinatesurveandtransformation30
y
………………()
7.2Housedistributionsurve30
y
………………()
7.3Forestdistributionsurvey31
……()
7.4Topographicsurveyoftowerposition31
……………()
7.5Groundelectrodesitesurvey32
………………()
7.6Earthworkvolumesurve33
y
……()
7.7Hdroloicalsurve34
ygy
…()
7.8Maintenancesurveyforoperationphase34
………()
7.9Safetymonitoring36
……………()
8Electricpowerlinereconstructionsurvey40
……()
8.1Generalrequirements40
………………()
8.2Windstormdisasterreconstructionsurve40
y
………()
8.3Icedisasterreconstructionsurve42
y
……()
8.4Temperatureriseincreasecapacityreconstructionsurvey43
…………()
9Satelliteremotesensingsurvey45
……()
9.1Generalrequirements45
……()
9.2Photorahcontrolsurveandhotorahannotation45
gpypgp
……()
9.3Aerialtrianulation46
g
…………()
9.4DEMcreation47
…………()
9.5DOMcreation48
…()
9.6Indoordigitalmappingandtestsurveyandrectification50
………………()
10Airbornlidarsurvein
yg52
··
9…………………()
10.1Generalrequirements52
………()
10.2Dataacuisition52
q
……()
10.3Datarerocessin56
ppg
………………()
10.4DSMandDEMcreation57
………()
10.5Digitalmapping58
……………()
11Satellitepositioningsurvey60
…………………()
11.1Generalreuirements60
q
………()
11.2Staticsatelliteositioninsurve60
pgy
……()
11.3Dnamicsatelliteositioninsurve64
ypgy
12Establishmentandmaintenanceofgeographic
……()
informationsystem67
…………………()
12.1Generalrequirements67
…………()
12.2Establishmentofeorahicinformationsstem67
ggpy
…………()
12.3Maintenanceofeorahicinformationsstem71
ggpy
13Geotechnicalinvestiationoffeasibilit
gy
………………()
studystage73
14Geotechnicalinvestigationofpreliminary
……………()
desinstae
gg75
15Geotechnicalinvestiationofworkindrawin
ggg
……………()
desinstae77
gg
…………………()
15.1Generalrequirements77
…()
15.2Investigationforplainandrivervalley77
………()
15.3Investigationformountainandhill78
…………()
15.4Investiationfordeecanon79
gpy
…………………()
15.5Investiationfordesert80
g
……()
15.6Investiationresults81
g
…()
16Methodofgeotechnicalinvestigation83
…………()
16.1Engineeringgeologicalsurvey83
………()
16.2Remotesensing84
··
10…………………()
16.3Geophysicalexploration84
…………………()
16.4Exlorationandtestin85
pg
………()
17Geotechnicalinvestiationforseciallitholo86
gpgy
………()
17.1Collapsibleloess86
……………()
17.2Frozensoil87
………………()
17.3Softsoil88
…………………()
17.4Exansivesoilandrock89
p
………………()
17.5Redcla90
y
…………()
17.6Filledround91
g
………()
17.7Weatheredrockandresidualsoil92
……………()
17.8Salinesoil93
……………()
17.9Mixedsoil94
18Geotechnicalinvestiationforsecialeoloic
gpgg
…………………()
condition95
…………()
18.1Karstandcave95
………………()
18.2Landslide96
……………()
18.3Avalancheandcollapseheap97
…………………()
18.4Gully98
……………()
18.5Debrisflow99
……()
18.6Seismicliuefactionandsubsidence100
q
………()
18.7Minedoutspace100
…………()
19Prototypetest102
…………………()
20Foundaionpitproving104
21Enineerinhdroloicalinvestiationandsurvein
ggyggyg
………………()
offeasibilitstudstae105
yyg
…………………()
21.1Generalreuirements105
q
……()
21.2Contentsandtechnicalrequirements106
………………()
21.3Outcome107
22Enineerinhdroloicalinvestiationandsurvein
ggyggyg
··
11……………()
ofreliminardesinstae
pygg108
…………………()
22.1Generalreuirements108
q
……()
22.2Contentsandtechnicalreuirements108
q
………………()
22.3Outcome110
23Enineerinhdroloicalinvestiationandsurvein
ggyggyg
………()
ofworkindrawindesinstae112
gggg
()
…………………
23.1Generalrequirements112
……()
23.2Contentsandtechnicalrequirements112
………………()
23.3Outcome113
……………()
24Hydrologicalinvestigationandsurveying115
…………………()
24.1Generalreuirements115
q
………………()
24.2Imactofhumanactivit115
py
…………………()
24.3Floodandwaterloin116
ggg
……()
24.4Riverbedevolution118
………()
24.5Iceandriverfloat118
…………()
24.6Secificareas119
p
……()
24.7Hydrologicalsurvey119
…()
25Hydrologicalanalysisandcalculation121
…………………()
25.1Generalrequirements121
………………()
25.2Naturalriverdesignflood122
25.3Designfloodabouttheupperstreamanddownstreamof
…………()
thereservoir122
……………()
25.4Thedike-breachanddam-breakdesinflood123
g
………………()
25.5Iceflood124
………………()
25.6Secialareadesinflood124
pg
…………………()
25.7Thedesinfloodstae125
gg
()
……
25.8Thedesignflowrate126
25.9Thehydrologicalanalysisaboutthecoastalandriver
……………()
moutharea126
··
12……()
26Theevolutionanalsisoftheriverandseabed
y131
…………………()
26.1Generalreuirements131
q
………………()
26.2Analsisoftheevolutionoftheriverbed131
y
…()
26.3Analysisoftheevolutionoftheseabed133
………………()
26.4Scouranalysiscalculation134
27Engineeringmeteorologicalinvestigationand
……()
surveinoffeasibilitstudstae135
ygyyg
…………………()
27.1Generalreuirements135
q
……()
27.2Contentandtechnicalreuirements135
q
………………()
27.3Outcome136
28Engineeringmeteorologicalinvestigationand
………………()
surveinofreliminardesinstae
ygpygg137
…………………()
28.1Generalreuirements137
q
……()
28.2Contentandtechnicalreuirements137
q
………………()
28.3Outcome138
29Engineeringmeteorologicalinvestigationand
…………()
surveyingofworkingdrawingdesignstage140
…………………()
29.1Generalrequirements140
……()
29.2Contentandtechnicalreuirements140
q
………………()
29.3Outcome140
……()
30Meteorolosurve142
gyy
…………………()
30.1Generalrequirements142
……………()
30.2Strongwind142
………()
30.3Wireicecoverin143
g
……………()
30.4Predominantwinddirection145
……()
30.5Meteorolosecial-urosestationandobservation145
gyppp
………………()
31Meteorologicalanalysisandcalculation146
…………………()
31.1Generalrequirements146
……()
31.2Designwindspeed146
··
13………………()
31.3Designwireicecovering147
……………()
AendixAPlanimeticmaincrowdedarea150
ppp
AendixBRelativelocationmaofcommunication
ppp
…………()
linesriskinfluence151
AendixCPlanleendforsubstationorowerlant
ppgpp
………………()
linesinandout152
AppendixDSurveystakestandardandembedding
……………()
size153
AendixERelativeositionlansamlesof
ppppp
………()
arallelroximitline155
ppy
………………()
AppendixFIntersectionandcrossingplan156
AendixGPlanandsectionsamlesof
ppp
……………()
transmissionline157
AppendixHSymbollistofplanemetricand
…………………()
sectionplan158
………………()
AendixJTowerfoundationsectionlan163
ppp
……()
AendixKHousedistributionma164
ppp
……()
AppendixLForestdistributionmap166
…………()
AendixMTowerositiontoorahicma167
ppppgpp
……………()
AendixNElectrodeloorofilediaram168
ppppg
AppendixPThescheduleofhydrologicalcondition
……………()
aboutpoletower169
AendixQThecalculationaboutthedesinwind
ppg
…………()
seed170
p
AppendixRThecalculationaboutthedesignwire
………()
icecoverinthickness
g171
…()
Exlanationofwordininthisstandard173
pg
……()
Listofuotedstandards174
q
:………()
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177
··
14总则
1
为了规范架空输电线路工程勘测技术要
1.0.1330kV~750kV
求,适应工程勘测技术发展和电力工程建设的需要,做到安全适
用、质量可靠、保护环境、经济合理、技术先进,制定本标准。
、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架空输电线路
1.0.2330kV~750kV
、、、。
工程设计阶段测量岩土工程勘察工程水文勘测工程气象勘测
本标准不适用于架空输电线路大跨越工程勘测。
架空输电线路工程勘测阶段的划分应与
1.0.3330kV~750kV
,、
设计阶段相适应可划分为可行性研究阶段勘测初步设计阶段勘
测和施工图设计阶段勘测。
勘测所使用的计量仪器设备应按规定定期检定,作业时应
1.0.4
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作业前应检视或检测合格;专业应用软件应经
。
过鉴定或验证
勘测原始记录应完整、真实、可靠;引用资料应验证。
1.0.5
勘测成果资料必须检查验收合格后提交;提交给其他软件
1.0.6
。
平台的勘测数据交换格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
,
工程勘测应积极采用新技术采用新技术完成的勘测成果
1.0.7
应满足本标准的规定。
架空输电线路勘测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
1.0.8330kV~750kV
。
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
1术语和缩略语
2
术语
2.1
基础控制测量
2.1.1basiccontrolsurvey
为建立工程基础控制网而进行的测量工作,包括平面控制测
量和高程控制测量。
落实路径测量
2.1.2routelocationsurve
y
根据实地情况,对内业选择的线路路径进行优化调整,并在实
。
地标定路径的测量工作
直线桩
2.1.3thestakeofstraihtline
g
为便于平断面、交叉跨越、定位等后续测量工作而设置于线路
中心线上的桩位。
塔位桩
2.1.4stakeoftowersite
杆塔位置中心桩。
中心断面
2.1.5centralsection
。
线路中心线的铅垂面与地表面相截的剖面线
边线断面
2.1.6sidelinesection
线路边导线的铅垂面与地表面相截的剖面线。
风偏点
2.1.7windslantingpoint
当线路边导线受风力作用产生摆动时,对其安全距离可能产
生影响的地形点。
交叉跨越点
2.1.8crossointoftwolines
p
。
本线路中心线或边线铅垂面与被交叉物相交的点
横断面
2.1.9crosssection
与中心断面垂直的地形剖面线。
树高线
2.1.10heihtlineoftrees
g
··
2表示线路沿线树高的断面线。
定位测量
2.1.11locationsurve
y
。
确定并测量塔位桩
房屋分布图
2.1.12buildindistributiondiaram
gg
用来表示线路中线两侧一定范围内房屋及其附属设施的属
地、位置、面积、户主、层数、建筑材料等信息的平面图。
弧垂测量
2.1.13sasurve
gy
对导线或地线上任意一点到悬挂点连线之间的铅垂距离进行
。
测量
倾斜
2.1.14inclination
铁塔中心线在不同高度的点对应其相应底部点的偏移。
挠度
2.1.15deflection
铁塔的基础、上部结构等在弯矩作用下因挠曲而产生的变形。
基础变形
2.1.16foundationdeformation
由于铁塔所承受的各种作用力传递到地基上而引起的基础
变形。
岩土工程勘察
2.1.17geotechnicalinvestigation
根据建设工程的要求,查明、分析、评价建设场地的地质、环境
特征和岩土工程条件,进行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并编制勘察文件
。
的活动
岩土工程勘探
2.1.18eotechnicalexloration
gp
岩土工程勘察的一种手段,包括钻探、井探、槽探、坑探以及物
探、触探等。
逐基勘探
2.1.19exlorationaccordintosinletowersub-
pgg
roundonebone
gy
,
在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根据具体的杆塔
位置,对每一基杆塔的地基均进行勘探的活动。
施工勘察
2.1.20explorationduringconstruction
在施工期间,针对具体的杆塔,为查明施工图设计阶段难以查
··
3明的岩土工程条件,或者为满足某些特殊要求而进行的勘探、监
测、分析、评价和编制勘察文件的活动。
原体试验
2.1.21rototetest
pyp
,
在地基岩土中以等同工程作用的条件在一定的有代表性场
地范围内进行的工程实体试验。
遥感解译
2.1.22remotesensinginterpretation
利用遥感手段,基于专业知识,运用解译标志和实践经验,借
,
助各种技术手段和方法从图像上获取技术信息并进行专业化
。
表述
架空输电线路防洪标准
2.1.23floodcontrolstandardfor
overheadtransmissionline
根据架空输电线路的电压等级、线路的重要性和线路的工程
经济合理性而确定的防御洪水标准。
重要水域
2.1.24imortantwaterarea
p
影响线路路径方案的水域或对线路技术经济指标影响重大的
水域。
蓄滞洪区
2.1.25theareaoffloodstorageanddetention
包括分洪口在内的河堤背水面以外临时贮存洪水的低洼地区
及湖泊等。
洪泛区
2.1.26floodlain
p
。
尚无工程设施保护的洪水泛滥所及的地区
自然演变冲刷
2.1.27naturalevolutionscourofriver
河床泥沙在自然水流作用下不断运动,床面上的泥沙被水流
冲起,又得不到上游来沙的补充,使床面下切,形成河床的冲刷。
:、、
其影响因素有挟沙能力河床土质河床比降和上游来水来沙条
。
件等
局部冲刷
2.1.28localscourofriver
水流在受到涉水工程阻拦时,其结构发生急剧变化,水流的绕
流使流线急剧弯曲,床面附近的漩涡剧烈淘刷迎水端和周围的泥
··
4沙而形成的冲刷。
设计风速
2.1.29desinwindseed
gp
。
工程设计标准所要求的离地高平均最大风速
10m10min
标准冰厚
2.1.30standardicethickness
3
将不同密度、不同形状的覆冰厚度统一换算为密度为/
0.9gcm
的均匀裹覆在导线周围的覆冰厚度。
设计冰厚
2.1.31desinicethickness
g
将标准冰厚经过导线高度、线径、地形、档距、线路走向订正和
。
重现期换算等分析计算得到的覆冰厚度
大风区
2.1.32alezone
g
设计风速等于或大于/的地区。
30ms
重冰区
2.1.33heavyicingzone
设计冰厚等于或大于的地区。
20mm
微气候
2.1.34microclimate
,
在一个特殊的局地小环境内因下垫面性质的差异而形成的
近地层大气的小范围气候。
微地形
2.1.35microtopography
在小尺度范围内,对局部气候环境有显著影响的相对微小的
地表形态。
缩略语
2.2
连续运行基准站
CORSContinuouslyOperating
ReferenceStation
数字高程模型
DEMDiitalElevationModel
g
数字线划地图
DLGDiitalLineGrahic
gp
数字正射影像图
DOMDiitalOrthohotoMa
gpp
数字栅格地图
DRGDigitalRasterGraphic
数字地表模型
DSMDigitalSurfaceModel
地理信息系统
GISGeorahicInformationSstem
gpy
··
5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GNSSGlobalNaviationSatellite
g
Sstem
y
的空间位置因子
PDOPPositionDilutionofPrecisionGNSS
后处理动态测量
PPKPost-ProcessedKinematic
精密单点定位
PPPPrecisePointPositionin
g
利用载波相位差分的
RTKRealTimeKinematic
实时动态定位
世界大地坐标系
WGS84WorldGeodeticSystem1984
··
6基本规定
3
测量
3.1
线路工程测量应以中误差作为衡量精度的指标,并应以
3.1.12
倍中误差作为限差。
线路工程应采用现行的国家坐标系统和高程基准。同一
3.1.2
工程坐标系统和高程基准应保持一致。平面直角坐标系的长度投
影变形值宜小于/。
10cmkm
及以下电压等级线路工程平面图测量范围应为中
3.1.3500kV
,。
线两侧各以上电压等级应为中线两侧各
50m500kV75m
线路工程应明确唯一的前进方向,左右关系应以前进方向
3.1.4
为基准,累距、各桩编号应顺线路前进方向递增。
测量直线桩或塔位桩时,相邻直线桩或相邻塔位桩的相对
3.1.5
坐标中误差不应大于,相邻直线桩或相邻塔位桩的相对高差
5cm
误差不应大于。
0.3m
。
测量数据文件应保留现场采集环境下的原始数据文件
3.1.6
。
测量数据软件宜与线路设计软件有数据接口
线路工程采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3.1.7
《电力工程数字摄影测量规程》/的规定。
DLT5318
线路工程测量精度等级要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电力工
3.1.8
程测量精度标准》/的规定。
DLT5533
专项测量工作的技术要求应符合合同和本标准第章的
3.1.97
。
规定
岩土工程勘察
3.2
岩土工程勘察应按照工程建设各勘察阶段的要求,精心勘
3.2.1
··
7察、精心分析,提出资料完整、评价正确的勘察报告。
线路通过地区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的分类,应符合下列
3.2.2
:
要求
:;;
复杂地段深切峡谷区大范围分布的塌陷采空区大范围
1
水上与海上立塔区;岩土体结构复杂、分布规律性差;岩土种类多、
性质变化大;地质灾害危险性大且难以整治、严重影响路径;地下
水对地基基础有明显不良影响。符合以上一项或多项条件者为复
。
杂地段
:;;
中等复杂地段地形地貌较复杂岩土体结构变化较大岩
2
土种类较多、性质变化较大;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地下水对地基
基础有一定不良影响。符合以上一项或多项条件者为中等复杂
地段。
简单地段:地形地貌单一;岩土体结构简单;岩土种类少、
3
;;。
性质变化小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地下水对工程无不良影响符合
。
以上条件者为简单地段
岩土工程勘察应视勘察阶段、线路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和勘
3.2.3
察作业条件等因素采用合适的勘察方法或进行专项研究。
岩土的分类和鉴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
3.2.4
范》的规定。
GB50021
,
岩土工程勘察应分阶段进行在下列场地建设杆塔时宜进
3.2.5
:
行施工勘察
岩溶发育场地;
1
矿产采空区;
2
地下工程布置场地;
3
;
岩脉和花岗岩中球状风化体分布区
4
。
其他需要进行施工勘察的场地
5
当线路经过下列地带时,宜根据工程建设的需要进行专项
3.2.6
勘察:
采空区移动盆地活动地带;
1
··
8岩溶强烈发育地带;
2
滑坡地带;
3
;
移动沙漠地带
4
;
泥石流发育地带
5
其他需要进行专项勘察的地带。
6
工程水文勘测
3.3
,
工程水文勘测应按照工程勘测设计各阶段的要求提供合
3.3.1
、。
理可靠的满足工程设计施工需要的水文勘测成果
架空输电线路工程防洪标准应为年
3.3.2330kV~750kV100
一遇,线路基础的防洪设计应采用年或年一遇防洪标准。
3050
架空输电线路工程防洪勘测设计应符合
3.3.3330kV~750kV
下列要求:
、、;
跨越河流湖泊水库和海湾应提供年一遇洪水位
1100
水中立塔线路基础的冲刷计算应采用年或年一遇
23050
设计洪水条件下相应的水位、流速等水动力条件;
水中立塔时应提供年或年、年、年一遇设计洪
353050100
水位;
内涝区线路基础设计,应提供年和年一遇内涝水位
45100
;
或历史最高内涝水位及其持续时间
,
蓄滞洪区线路基础设计应提供最高分蓄洪水位和抢险船
5
只通航净空要求;
线路跨越重要水域岸滩稳定性分析,应预测年或年
63050
岸滩变化趋势。
、、,
当架空输电线路工程跨越通航河流或运河水库湖泊时
3.3.4
《
设计最高通航水位的洪水重现期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内河通航标
准》的规定执行;跨越海湾时应执行国家有关海域通航
GB50139
标准和要求;跨越通航水域的通航净空高度应符合航道管理部门
的要求。
··
9当架空输电线路工程经过重要的水利、海事或航道、港口
3.3.5
或码头、海洋等行政主管部门管辖的区域时,应协助征求相关行政
,
主管部门对路径的意见并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或行政主管部门
、、
的要求开展洪水影响评价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通航安全评估
和海域使用论证等专题工作。
对水文分析计算中引用的基础资料应进行可靠性、一致性
3.3.6
和代表性分析,对引用的成果资料应进行核查,对计算成果应进行
。
合理性分析
、,
当水文资料短缺水文条件复杂或水文条件变化较大时
3.3.7
应开展专项水文测验和分析工作。
水文专业提供水位成果的高程系统应与线路平断面图高
3.3.8
程系统一致。
当遭遇特大洪水或发生风暴潮、岸滩发生较大演变等突发
3.3.9
,,,
事件时应及时进行现场查勘对设计阶段水文成果进行复核并
。
提出处理事件的对策措施建议
工程气象勘测
3.4
架空输电线路防御大风与覆冰的设计重现期应为
3.4.1330kV
年一遇,架空输电线路防御大风与覆冰的设计
30500kV~750kV
。
重现期应为年一遇
50
,、
气象条件分析计算采用的基础资料应对其进行可靠性
3.4.2
一致性和代表性审查。对气象条件分析计算成果应进行合理性
检查。
资料短缺地区的设计风速与冰厚的确定应采用多种方法,
3.4.3
,。
对各种方法的计算成果应进行综合分析合理选定
当线路通过资料短缺地区且无条件移用相邻区域气象站
3.4.4
资料时,应建立专用气象观测站,开展覆冰、风及其他气象要素的
观测。
架空输电线路冰区应分为三类,轻冰区设计冰厚不应大于
3.4.5
··
10;中冰区设计冰厚应大于且小于;重冰区设计
10mm10mm20mm
。
冰厚不应小于
20mm
,
当线路通过资料短缺的重冰区时应开展覆冰专题论证
3.4.6
工作。
对于地形复杂、气候恶劣的微地形微气候重冰区,应在分
3.4.7
。
析计算值基础上增大安全修正值
10%
当线路通过缺乏实测资料、大风灾害频发的大风区时,应
3.4.8
开展大风专题论证工作。
、,,
当遭遇异常大风覆冰等灾害事件时应及时赴现场查勘
3.4.9
,,
对设计气象条件做进一步分析论证必要时修正设计气象条件并
提出应采取的工程措施。
··
11可行性研究阶段测量
4
一般规定
4.1
可行性研究阶段测量应搜集工程所需的测量资料。搜集
4.1.1
资料可利用现有平台。
GIS
测量专业应与相关专业协作选择路径方案。
4.1.2
现场踏勘应了解和调绘工程沿线各种影响路径成立的地
4.1.3
物地貌,需要时应现场测量。
内业测量
4.2
可行性研究阶段应根据需要搜集路径沿线的地形图、卫星
4.2.1
遥感影像、航摄影像、等测量资料。
DEM
搜集的地形图宜为线路拟经过地区的最新版地
4.2.21∶50000
形图,地形图的坐标系统和高程基准宜保持一致。
、、、、、
地形图上应标注所搜集的居民地企业道路水系管道
4.2.3
、、、、、、、、
植被电力线通信线规划区保护区协议区拥挤区场矿区油
、。
库信号塔等影响路径选择的地理信息
搜集的卫星遥感影像的地面分辨率不宜低于,影像质
4.2.45m
量应符合本标准第条的规定。
9.2.2
卫星遥感影像的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4.2.5
每景影像宜采用图解法均匀选取像控点,像控点数不宜少
1
,,
于个像控点在地形图和影像上均能正确识别和定位坐标量取
9
;
误差应小于图上
0.5mm
采用纠正公式逐像素纠正影像的纠正误差不应大于个
22
像素;
镶嵌时应对接边线邻近区域影像进行辐射均衡处理。
3
··
12搜集的航摄影像应符合下列规定:
4.2.6
影像现势性应满足工程需求;
1
;
影像地面分辨率不宜低于
23.5m
;
应同时搜集航摄影像的摄影参数及验收资料
3
宜搜集航摄立体模型。
4
航摄影像的处理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电力工程数字摄影
4.2.7
测量规程》/的相关规定。
DLT5138
,
搜集的格网间距不应大于其格式应满足后续
4.2.8DEM25m
。
软件的处理要求
利用航摄影像和卫星遥感影像制作的应满足下列
4.2.9DOM
要求:
成图比例尺不宜小于;
11∶50000
应叠加等高线;
2
、、、、、、
应标注所搜集的居民地企业道路水系管道植被电
3
、、、、、、、、
力线通信线规划区保护区协议区拥挤区场矿区油库信号
塔等影响路径选择的地理信息;
应标注工程名称、成图比例尺、坐标格网等信息。
4
路径方案选择工作可在地形图或上进行,也可在
4.2.10DOM
。
立体模型中进行
。
宜利用生成拟选路径的概略断面数据
4.2.11DEM
宜搜集可能立塔地段的江河、湖泊、水库的水下地形图。
4.2.12
外业测量
4.3
应调查或调绘线路沿线的地貌、交通、水系、植被、城镇等
4.3.1
。
自然地理状况
、、
应调查或调绘可能影响线路路径方案的规划区保护区
4.3.2
协议区、拥挤区、场矿区、油库、电力线、通信线及通信设施等,需要
时应现场测量。
应测量影响路径成立的拥挤地段平面图,或制作拥挤地段
4.3.3
··
13影像图。拥挤地段平面图或影像图应符合本标准附录的规定。
A
应测量对路径两侧平行接近的通信线构成影响的通信线
4.3.4
。
影响相对位置图通信线影响相对位置图应符合本标准附录
B
的规定。
应调查或探测可能立塔的江河、湖泊、水库等地段的水域
4.3.5
。
深度
搜集的资料与现场不符时,应进行调绘或补测。
4.3.6
测量成果
4.4
:
可行性研究阶段测量成果宜包括下列内容
4.4.1
测量技术报告;
1
地形图;
2
;
正射影像图
3
拥挤地段平面图或影像图;
4
通信线影响相对位置图;
5
概略平断面图。
6
··
14初步设计阶段测量
5
一般规定
5.1
初步设计阶段测量宜包括搜集资料、现场踏勘、协作选择
5.1.1
与优化路径、重要交叉跨越测量、拥挤地段测量、通信线影响相对
位置测量、概略平断面测量、建立三维模型及路径优化等工作
内容。
测量专业应与相关专业协作对重点地段进一步选择及优
5.1.2
。
化路径方案
。
搜集资料和路径选择优化宜利用现有平台资源
5.1.3GIS
内业测量
5.2
初步设计阶段测量工作开始前,应了解可行性研究阶段审
5.2.1
定的路径方案及资料搜集情况。
,
现有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应搜集线路重点地段的地形
5.2.2
、、、、。
图航摄影像卫星遥感影像等测量资料
DEMDOM
,
搜集的重点地段的地形图宜为最新版地形图
5.2.31∶10000
地形图的坐标系统和高程基准宜保持一致。
搜集的重点地段的航摄影像应满足下列要求:
5.2.4
影像地面分辨率不宜低于;
11m
应同时搜集航摄影像的摄影参数和验收资料;
2
。
宜搜集航摄立体模型
3
《
航摄影像的处理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电力工程数字摄影
5.2.5
测量规程》/的规定。
DLT5138
搜集的重点地段的卫星遥感影像地面分辨率不宜低于
5.2.6
,影像质量应符合本标准第条的规定。
3.5m9.2.2
··
15卫星遥感影像的处理应符合本标准第章的规定。
5.2.79
搜集的重点地段的格网间距不宜大于,其格式
5.2.8DEM10m
。
应满足后续软件处理的要求
,
搜集的重点地段的比例尺不宜小于且图
5.2.9DOM1∶10000
上应标注坐标格网信息。
应根据需要将内外业搜集的信息标注于地形图或
5.2.10DOM
上,或输入三维模型中。
、。
宜在三维模型或地形图上选择与优化路径
5.2.11DOM
,
路径选定后宜制作概略平断面图其断面步长宜为
5.2.1210m~
,其比例尺宜为纵、横。
15m1∶5001∶5000
外业测量
5.3
,
应现场踏勘可能影响路径方案的重点地段需要时应实地
5.3.1
。
落实路径和塔位
,
初步设计阶段路径方案与可行性研究阶段偏离较大时应
5.3.2
补充踏勘和测量。
线路经过或邻近规划区、厂矿区、保护区、信号塔等地段,
5.3.3
宜进行平面与高程联系测量,联系测量应符合本标准第节的
6.5
相关规定。
,
应测量可能影响路径方案成立的拥挤地段平面图其比例
5.3.4
。
尺不宜小于
1∶5000
应调绘或测量可能影响路径方案成立的及以上电
5.3.535kV
压等级电力线的位置、跨越点及两侧杆塔位高度,并应调查电压等
级及电力线名称等信息。
应调绘或测量对路径两侧平行接近的通信线构成影响的
5.3.6
,,
通信线位置并宜绘制通信线路影响相对位置图成图比例尺宜为
。
1∶10000
应调绘或测量交叉跨越的铁路、高速公路、重要管道的位
5.3.7
置、附属物及跨越点,并应调查其名称。
··
16应根据需要测量线路通过地段的江河、湖泊、水库的水文
5.3.8
、、。
断面比降点洪痕点等数据
、、
宜根据需要测量可能立塔地段的江河湖泊水库的水下
5.3.9
地形图或水下断面图。水下地形图比例尺不应小于。水
1∶2000
下地形图的测量方法和精度指标应执行现行国家标准《工程测量
》。
规范的有关规定
GB50026
变电站或电厂进出线平面图比例尺不宜小于,
5.3.101∶2000
并应符合本标准附录的规定。
C
测量成果
5.4
初步设计阶段测量成果宜包括下列内容:
5.4.1
测量技术报告;
1
;
地形图
2
正射影像图;
3
概略平断面图;
4
重要交叉跨越分图;
5
;
拥挤地段平面图
6
通信线影响相对位置图;
7
变电站或电厂进出线平面图;
8
。
水下地形图
9
··
17施工图设计阶段测量
6
一般规定
6.1
施工图设计阶段测量成果应满足施工图设计要求,测设的
6.1.1
桩位应满足后续工序的要求。
施工图设计阶段测量宜包括基础控制测量、辅助路径优
6.1.2
化、落实路径测量、平面与高程联系测量、交叉跨越测量、平面及断
面测量、定位与检验测量、塔基断面测量等工序。测量过程中可根
。
据实际情况合并工序
施工图设计阶段测量应采用可靠及符合精度要求的基础
6.1.3
控制测量成果作为依据。
交叉跨越点相对邻近直线桩高程误差不应大于,线
6.1.40.3m
路排位后确定受控的断面点、风偏点相对邻近直线桩高程误差不
应大于,塔基断面点相对塔位桩高程误差不应大于。
0.5m0.1m
、、,、
平断面图上档距桩距累距注记宜取位到直线桩塔
6.1.51m
、、,
位桩水位高程交叉跨越点注记高程宜取位至转角宜注记
0.1m
取位至。
1′
采用数字摄影测量、卫星遥感或机载激光雷达测量等方法
6.1.6
时,应采用或全站仪检测和补测,并修正数据成果。
GNSS
平断面图数据不应与塔基断面图、塔位地形图、拥挤地段
6.1.7
、、、。
平面图交叉跨越分图房屋分布图林木分布图等图件相互矛盾
基础控制测量
6.2
基础控制网布设应遵循全面规划、因地制宜、经济合理的
6.2.1
原则。基础控制网平面控制点与高程控制点宜共点。
基础控制网宜采用静态测量,控制点间距离不应
6.2.2GNSS
··
18大于。控制点应埋设固定桩和设置明显标识,并绘制点之
10km
记。控制点埋设规格和点之记格式宜符合附录的规定。
D
基础控制网平面测量精度应满足最弱边相对中误
6.2.3GNSS
/,
差小于高程测量精度应满足每千米大地高差中误差小
120000
于。
15mm
基础控制网应与国家平面与高程控制点联测,联测
6.2.4GNSS
点数不应少于个平面和高程控制点。若线路较长,每隔
3100km
。
应联测个国家控制点联测的国家平面控制点宜均匀分布在线
1
。
路起止端和中间
基础控制网宜采用精密单点定位技术检核
6.2.5GNSSGNSS
控制网的符合性,宜沿线路均匀布设不少于个控制点。
3PPP
辅助路径优化
6.3
:
数据准备工作宜包括下列内容
6.3.1
、、
搜集输电线路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报告初步设计
1
路径图;
搜集线路沿线宽度范围内、、调绘资料等
22kmDEMDOM
数据;
搜集相关专业人员提供的路径协议、专题资料等元数据
3
;
文件
、
将测量数据专题数据转换成三维辅助优化设计平台兼容
4
的数据格式。
格网间距不应大于。比例尺不应小于
6.3.2DEM10mDOM
。
1∶10000
,、
搜集资料的精度应满足要求坐标高程基准应与线路工
6.3.3
。
程保持一致
辅助路径优化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6.3.4
辅助路径优化宜在三维辅助优化设计平台上进行,各种资
1
料应导入三维辅助优化设计平台,建立三维场景;
··
19测量专业人员应与相关专业人员一起协作进行路径选择
2
及优化工作;路径优化工作应沿线逐个调整确定转角位置,并量测
;
记录落实后的各转角坐标和高程的数据
,
概略平断面图宜采用自动扫描方式生成步长不宜大
3
于;
10m
针对设计预排塔位应逐基检查塔位地形,量测塔基坡度;
4
应量测线路两侧房屋偏距和面积,对重点区域应进行风偏校验;
、、、
不同路径方案的转角数量路径长度交叉跨越数量杆塔
5
;
数量等信息应分别统计
应输出优化后路径方案的转角坐标数据文件、正射影像路
6
径图。
正射影像路径图应包括影像、测量控制点、调绘资料、坐标
6.3.5
格网、等高线、优化后的路径方案等信息内容。
、
辅助路径优化成果宜包含下列成果正射影像路径图概略
6.3.6
、、。
平断面图转角坐标数据文件技术报告等资料
落实路径测量
6.4
落实路径测量应包括下列内容:
6.4.1
实地测量复核路径关键受控地物、区域与线路路径相对位
1
;
置关系
,;
确定转角位置测量转角坐标和高程
2
沿线测设直线桩。
3
关键受控地物和区域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6.4.2
线路跨越一、二级通信线、光缆及地下通信光缆时,应实测
1
,;
线路与交叉穿越物相对位置关系并获取其交叉角度
,
线路穿越重要架空线路时应实测被穿越线路的平面位置
2
和高度,确定线路与被穿越线路的相对位置关系;
线路跨越等级公路、铁路、管道等地物时,应实测被跨越物
3
的平面位置和顶部标高,确定线路与交叉跨越物相对位置关系,并
··
20标注被跨越物的里程;
线路附近有信号塔、基站、导航台等障碍物时,应实测线路
4
;
与障碍物相对位置关系以及障碍物高度
,;
线路经过协议区时应实测线路与协议区相对位置关系
5
实测线路与受控居民区相对位置关系;
6
线路跨江、河时,应落实、测量跨越塔位位置。
7
转角应埋设固定标桩,转角桩埋设规格应符合本标准附录
6.4.3
。
的规定
D
,
转角桩坐标和高程宜采用测量坐标中误差不应大
6.4.4RTK
于,高程中误差不应大于。转角度数应根据相邻转角坐
5cm7cm
标计算。
直线桩应根据实地情况布设,宜选择在易于保存、便于架
6.4.5
设仪器、交通便利地方,并应能满足平断面测量、交叉跨越测量、定
。
位测量等工作需要
、
直线桩测量宜采用与全站仪配合或全站仪进
6.4.6RTKRTK
行。当采用与全站仪交替测设直线桩时,应使用分别
RTKRTK
测定接头两端的直线桩或转角桩。
全站仪测角精度等级不应低于级,仪器对中误差不应
6.4.75″
大于,互差不应大于,指标差较差不应大于。
3mm2C30″25″
,
采用全站仪测量桩间距离和高差时全站仪测量直线桩
6.4.8
,,,
时平地不宜大于山区不宜大于当距离大于
800m1200m400m
时,高差应进行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改正。距离和高差应进行对
向观测各一测回或变换觇标高同向观测两测回,两测回距离较差
不应大于,两测回的高差较差不应大于(),为测距边
7cm0.4SmS
,,。
长以计小于时按计仪器高和棱镜高均量
km0.1km0.1km
。。
至厘米成果采用两测回距离和高差的中数每测站宜绘桩位关
系草图。
落实路径测量后应提供测定的转角桩、直线桩坐标和高程
6.4.9
值。直线桩、转角桩应分别按顺序编号,不得重号。
··
21测量桩位应符合本标准第节的规定。
6.4.10RTK11.3
平面与高程联系测量
6.5
线路接近或经过重要规划区、工矿区、收发信号台及文物
6.5.1
保护区等地段,当要求提供协议单位统一的平面坐标系统时,应进
行平面联系测量。
线路跨越或接近重要在建、待建建(构)筑物时,应与其施
6.5.2
。
工控制点进行平面与高程联系测量
,,
线路起讫变电站或电厂时应进行平面与高程联系测量
6.5.3
联系测量点数不宜少于个。采用变电站或电厂坐标系统放样线
2
路起讫点,并转换为线路工程坐标系统。
线路通过河流、湖泊、水库、河网地段及水淹区域,应根据
6.5.4
水文专业的需要进行高程联系测量。
,
平面联系测量宜采用静态测量联测点数不宜少
6.5.5GNSS
,。
于个平面点位中误差不应大于高程联系测量可采用
20.5m
高程测量、三角高程测量及水准测量等方式进行,高程中误
GNSS
差不应大于。
0.3m
交叉跨越测量
6.6
。
交叉跨越测量宜采用配合全站仪的方法
6.6.1RTK
交叉跨越点相对于邻近直线桩测量高程误差不应大于
6.6.2
,距离相对误差不应大于/。
0.3m1200
对于一、二级通信线、及以上的电力线和有影响的
6.6.310kV
建(构)筑物,应就近桩位观测一测回。
,
线路交叉跨越以下等级电力线和弱电线路时应测
6.6.410kV
。,。
量中线交叉点线高中线或边线跨越电杆时应施测杆顶高程
当电力线左右杆不等高时,还应施测有影响侧边线交叉点的线高
及风偏点的线高,注明其电压等级、杆型。对一、二级通信线和
及以上电压等级电力线宜标注交叉角,图面应注记锐角值,
35kV
··
22其值取至。
1′
线路跨越具有双地线的电力线时,应测量本工程线路中线
6.6.5
、
与被跨越地线两个交叉点的线高线路两侧边线处被跨越地线的
。
线高及有影响侧风偏点的地线高应注明线路名称及其电压等
级、两侧杆塔号。当需要进行被跨线路反向风偏校验时,应测量被
跨越线路的弧垂、挂点等。
线路从已有电力线下方交叉穿越,应测量本工程线路与被
6.6.6
,
穿越线路下导线线高应测量本工程线路两侧边线处被钻越线路
,。
下导线线高及有影响侧风偏点的下导线线高当交叉点与已有
电力线塔位距离较近时,应测量塔位及挂线点高。应注明线路名
称及其电压等级、两侧杆塔号。
对有影响的平行接近电力线,应测绘其位置、高程和杆高,
6.6.7
必要时宜施测或的平行接近线路相对位置平面
1∶10001∶2000
。
分图平行接近线路相对位置平面图应符合本标准附录的
E
。
规定
当跨越多条互相交叉的电力线或通信线,又不能正确判断
6.6.8
哪条线受控制影响时,应测绘各交叉跨越的交叉点、线高或杆
高等。
线路交叉跨越铁路和主要公路时,应测绘交叉点轨道顶及
6.6.9
,。,
路面高程注明通向和交叉处的里程当交叉跨越电气化铁路时
。
应测绘机车电力线交叉点线高及邻近杆塔高
线路交叉跨越一般河流、水库和水淹区,应配合水文专业
6.6.10
测绘洪水位及积水位高程,并应注明由水文专业提供的水位发生
年月日时间以及现实水位施测日期。当在水中立塔时,应根据设
,
计需要测量塔位附近水下地形图其测量成果应符合本标准第
。
条的规定
7.7.8
对线路中心线平面图范围内的房屋,应测绘屋顶高程及
6.6.11
偏距。应测绘对风偏有影响的房屋。在断面上应区分平顶与尖顶
型式。
··
23线路交叉跨越索道、易燃易爆管道、渡槽等建(构)筑物
6.6.12
时,应测绘中心线交叉跨越建(构)筑物顶部高程。当左右边线交
(),(),
叉点建构筑物不等高时应测绘有影响侧建构筑物的高程并
、。
注明其名称材料等
线路交叉跨越光缆、油气管道等地下管线时,应配合设计
6.6.13
人员测绘平面位置、交叉跨越点的交叉角及地面高程,并注明管线
名称、交叉点两侧桩号。
,
线路交叉穿越拟建或正在建设的设施时应根据设计人
6.6.14
,
员现场指定的位置和要求进行测绘或根据设计人员提供的交叉
穿越点的位置、高度标注在平断面图上。
对重要交叉跨越线路宜施测交叉跨越平面分图,图上应
6.6.15
注明交叉档两侧塔位高程,地线高,导线悬挂点高,中线和边线与
被跨越导线交叉点高程,交叉点和测量桩相对关系,以及被跨越电
、。
力线的相对位置交叉角和档距交叉跨越分图应符合本标准附
。
录的规定
F
平面及断面测量
6.7
进出线平面图成图比例尺宜为或,其坐
6.7.11∶10001∶2000
标系统应与变电站或发电厂一致,其样式应符合本标准附录的
C
。
规定
、
平面及断面测量前应取得转角坐标资料线路中心至边线
6.7.2
间距离、平面测量宽度、最大风偏距离、成图比例尺等相关基础
资料。
平断面图起讫于变电站时,应实测和注记构架中心地面高
6.7.3
、。
程已有导线悬挂点高程等
、、
平断面测量可采用数字摄影测量卫星遥感测量激光雷
6.7.4
达测量、、全站仪测量等方式进行。测量的断面点应能反映
RTK
地貌变化和特征。
采用数字摄影测量、卫星遥感方法测量平断面时,应符合
6.7.5
··
24下列规定:
平面及断面测量前应具备空三加密平差计算数据,相片参
1
,
数数据等相关资料测绘平断面时应以现场落实路径后转角坐标
。
值作为起止点数据
应设置相机参数、图幅参数、边线距离,并导入或输入转角
2
坐标。
宜实测中心线断面、左边线断面和右边线断面,采集断面
3
。、
数据可采用自动扫描方式或手动方式对于平原丘陵地区宜采
。,。
用自动扫描方式自动扫描时应人工跟踪立体扫描步距宜为
实地距离。对于山地宜采用手动方式。
5m~10m
断面编辑宜采用在线编辑,提交的数据文件与图形文件应
4
一致。图面修饰、文字注记和图幅接边等宜采用离线编辑。
同一转角段内不宜更换作业员。
5
,
当平断面图模型和数据进行文件格式转换时各种信息应
6.7.6
。
完整
采用进行平面及断面测量时应符合本标准第
6.7.7RTK11.3
节的规定。
采用全站仪进行平断面测量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6.7.8
平面及断面测量时应选用测角精度不低于级全站仪,
15″
。
仪器垂直度盘的指标差不应超过
1′
。,
施测平断面宜现场绘制草图在线路直线方向上设站时
2
仪器水平度盘宜以线路前进方向为,或以线路后退方向为
180°
。在转角桩设站时,仪器水平度盘宜以线路前进方向为。
0°180°
断面点宜就近桩位观测。测断面点宜就近桩位观测。测
3
,。
量地物点时测距长度不应超过
800m
、,
当桩间距离较大或地物地貌条件复杂时应加设临时测
4
站。采用全站仪加设临时测站,应同向两测回或对向各一测回,距
离较差相对误差不应大于/,高差较差不应大于。
110000.3m
线路中心线两侧规定范围内有影响的建(构)筑物、道路、
6.7.9
··
25管线、河流、水库、水塘、水沟、渠道、坟地、悬岩、陡壁等,应测绘于
平面图上。
、、、,
线路通过林区果园苗圃农作物及经济作物区时应实
6.7.10
,。
测其边界和高度并在平面图和断面图上表示将三条断面线上
较高的树高线作为树高断面,树高宜采用全站仪校测。根据需要
选择标注林木自然生长高度断面线。
线路平行接近通信线、地下光缆时,应按设计要求实测或
6.7.11
,。
调绘其相对位置成图比例尺宜为或平行接
1∶10001∶2000
。
近线路相对位置平面图样式应符合本标准附录的规定
E
断面点的间距,平地不宜大于。独立山头不得少于
6.7.1250m
个断面点。在导线对地距离可能有危险影响的地段,断面点应
3
适当加密。对山谷、深沟等不影响导线对地距离安全之处可不测,
图面做中断处理。
,。
当地物地貌对线路存在风偏影响时应测绘风偏点当
6.7.13
,。,
路径与山脊斜交时应选测两个以上的风偏点对于林区根据需
要加测树高风偏点。
当遇边线外高宽比为以上边坡时,宜测绘风偏横断
6.7.141∶3
面,风偏横断面的水平与垂直比例尺应相同,宜采用或
1∶500
,宜以中心断面为起画基点。当中心断面点处于深凹处不
1∶1000
,。
需测绘时宜以边线断面为起画基点
,,
当边线地形比中心断面高出时应测量边线断面
6.7.150.5m
施测位置应根据边线距离确定。路径通过缓坡、梯田、沟渠、堤坝
时,应选测有影响的边线断面点。当两边导线之间有高出中心断
面和边线时,应测量并绘于平断面图上。
0.5m
,
线路路径经过拥挤地段时宜测绘比例尺为或
6.7.161∶1000
。。
平面图拥挤地段平面图应符合本标准附录的规定
1∶2000A
线路平断面图的比例尺,宜采用平面、高程
6.7.171∶5000
。输电线路平断面图应符合本标准附录的规定。
1∶500G
绘制平断面图,应根据现场所测数据和草图,依照本标准
6.7.18
··
26附录平面图、断面图符号表执行,准确真实表示地物、地貌特征
H
点的位置和高程。图面应清晰、美观。
、,
数字摄影测量卫星遥感方法测绘的平断面图编辑时应
6.7.19
。
将调绘信息全面转绘到平断面图上应利用现场实测的直线桩的
桩间距离,转角桩、直线桩的桩位高程及交叉跨越测量和断面测量
成果资料修正平断面图。
采用机载激光雷达测量数据绘制断面应符合本标准第
6.7.20
。
节的规定
10.5
定位与检验测量
6.8
定位前应取得下列资料:
6.8.1
预排位成果表;
1
绘有导线对地安全线的平断面图;
2
。
设计定位手册
3
。
定位测量仪器宜采用或全站仪测量前应对
6.8.2GNSSRTK
基准站和全站仪架站点的位置及编号进行确认。
定位测量应巡视检查平断面图,图面与实地不符时,应补
6.8.3
测或修测。
定位应实地测设塔位桩,塔位桩无法实地标识时,应实测
6.8.4
,
其坐标和高程并宜在其附近直线方向上方便保存的位置测设
。
副桩
采用全站仪测量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6.8.5
定位测量采用的全站仪测角精度等级不应低于级;
15″
定位测量宜用前视法或正倒镜分中法测定塔位桩;
2
,,
塔位桩间的距离和高差应选取邻近的直线桩测定应符
3
。
合本标准第条的规定
6.4.8
采用测量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6.8.6RTK
定位测量前应校核直线桩或转角桩数据,与落实路径时实
1
测的坐标分量较差不应大于,高程较差不应大于;
7cm10cm
··
27转角度数应使用转角坐标计算;
2
,
进行塔位测量时平面坐标及高程精度应符合本标
3RTK
准第条的规定。
3.1.5
检验测量包括的内容和技术要求应符合表的规定。
6.8.76.8.7
表检验测量内容及技术要求
6.8.7
允许较差
序
内容
距离较差距离较差高差较差角度
号
相对误差()()较差
cmm
直线桩间距离、
/——
11500±0.3
高差
交叉跨越点的距
/——
21200±0.3
、
离高差
受控点的距离、平地,山
±0.3
/——
31200
高差地、丘陵
±0.5
转角桩角度———
4±1′30″
直线塔位桩偏离
———
5±5
直线的距离
,
重要交叉跨越物
如高铁、高速公路、/——
61200±0.3
河堤、大坝等
拆迁临界值附近
———
7±10
的房屋偏距
拆迁范围内的房
———
84S
屋边长偏差
林木高度———
9±2
注:为房屋边长,单位为。
Sm
塔基断面测量
6.9
塔基断面测量宜采用全站仪、或机载激光雷达。机
6.9.1RTK
··
28载激光雷达测量应符合本标准第章的规定。
10
。
塔基断面的测量范围应根据塔型大小及其保护范围确定
6.9.2
,
需要对塔腿基础进行保护设计时应测量塔腿保护范围内的最
低点。
塔基断面测量宜测量塔位中心至塔腿基础中心个方向
6.9.34
,,
的塔基断面断面点应反映塔腿方向的高程变化塔腿接地点宜测
断面点。塔基断面点高程误差不应大于。
0.1m
塔基断面图纵、横比例尺宜为,塔基断面图应符合
6.9.41∶200
。
本标准附录的规定
J
测量成果
6.10
施工图设计阶段测量成果宜包括下列内容:
6.10.1
;
测量技术报告
1
平断面图;
2
塔基断面图;
3
拥挤地段平面图;
4
;
交叉跨越分图
5
通信线危险影响相对位置图。
6
施工图设计阶段的测量技术报告宜包括下列内容:
6.10.2
,,;
任务来源及要求测量范围及测区情况已有测量资料
1
;
技术依据
2
参加工程人员,使用的仪器设备,完成的工作量;
3
基础控制测量,落实路径测量,平面与高程联系测量,辅助
4
;
路径优化
交叉跨越测量;
5
定位及检验测量,塔基断面测量;
6
;
采用新技术或用特殊方法解决问题的情况及其效果
7
;
需要说明的其他问题
8
控制测量成果表、点之记,杆塔位成果表。
9
··
29专项测量
7
塔位坐标联测及转换
7.1
输电线路施工图设计阶段测量完成后,用户需要提交与本工
7.1.1
程坐标系统不一致的坐标时,应进行塔位坐标联测和转换专项工作。
塔位坐标联系测量宜采用接收机进行,联测点数
7.1.2GNSS
不宜少于个。若线路较长时,每隔应再联测个平面控
3100km1
制点。联系测量点位中误差不宜大于。
0.5m
,
输电线路东西方向线路长度大于时转换参数应
7.1.3300km
,。
分段计算宜采用七参数转换
一般地区线路塔位坐标转换,转换点位中误差不宜大于
7.1.4
。城市规划区线路塔位坐标转换,转换点位中误差不宜大于。
1.6m1.2m
坐标转换关系也可到相关部门搜集,计算结果应验证。
7.1.5
房屋分布图调查测量
7.2
,
需要对线路两侧的房屋拆迁赔偿估算或影响评估时应调
7.2.1
。
查测量房屋分布图
及以下电压等级线路中心线两侧房屋测量范围不
7.2.2500kV
应小于,以上不应小于。房屋调查的范围应由设
50m500kV75m
计人员确定。调查测量房屋应包括范围内的所有民用房屋、工业
房屋及附属设施。
,
房屋边界和房顶高程宜采用数字摄影测量方法测量也可
7.2.3
。,
采用或全站仪进行实测房屋边长可使用丈量法测量房
RTK
屋边长测量精度不应低于(),为房屋边长,单位为。
0.04SmSm
房屋楼层标注到层。
0.5
房屋调查的内容应包括房屋的面积、建筑材料、屋顶情况、
7.2.4
··
30楼层数、用途、行政坐落、户主姓名及其附属设施等信息。房屋调
,。
查时应采集房屋的现实影像影像应清晰反映房屋全貌
,
房屋采用数字摄影测量方法测量时应采用现场检测及巡
7.2.5
视的方法对房屋形状、偏距进行核对。拆迁临界值左右范围
3m
内建(构)筑物的偏距应进行检测,当检测数据与图面数据差值大
于时,应以实地检测数据为基准对图面数据进行修正。
0.1m
房屋分布图比例尺宜为,房屋编号应与照片编号
7.2.61∶1000
。。
一致房屋分布图样式应符合本标准附录的规定
K
林木分布调查测量
7.3
线路跨越林地,需进行林木影响评估或对林木砍伐量估算
7.3.1
时,应调查测量林木分布。
线路跨越林木时,应测量其边界并注明林木种类、密度、现
7.3.2
、。
时胸径现时生长高度等信息
,
采用数字摄影测量方法测量林木边界和树高线时外业应校
7.3.3
核林木现时生长高度和边界等信息,高程中误差不应大于,平面中
2m
误差不应大于,胸径测量应为地面以上处林木的直径。
2m1.3m
调查和测量的数据应标注于平面图上。树木的密度可用
7.3.4
2
“”表示,单位应为棵/;现时生长高度可用“”表示,单位应为
PmH
;“”,。
胸径可用表示单位应为
mDcm
、《
线路跨越的独立树行树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国家基本比
7.3.5
例尺地形图图式》/的要求进行标注,在断面上宜以风
GBT20257
偏点的形式注记。行距、株距应标注于平面图上,行距用“”表
L
示,株距用“”表示,单位均为。
Rm
林木分布图宜采用线路坐标,比例尺宜为或
7.3.61∶2000
。。
林木分布图样式应符合本标准附录的规定
1∶5000L
塔位地形图测量
7.4
需进行塔位征地赔偿估算或地形复杂时,应测量塔位地
7.4.1
··
31形图。
塔位地形宜采用全站仪、或机载激光雷达测量。
7.4.2RTK
,
塔位地形图坐标系统宜选择独立坐标系统高程基准宜与
7.4.3
,。
线路高程基准保持一致也可采用相对高程基准
塔位地形图测量范围应根据塔型大小及其保护范围确定。
7.4.4
塔位地形图宜以线路后退方向为零方向进行测绘。
地形点相对于塔位桩点位中误差不应大于,高程误
7.4.50.1m
,。
差不应大于测点间距不应大于图上测量点应准确反
0.3m3cm
。
映塔位地形起伏状况
塔位地形图成图比例宜为,基本等高距宜为
7.4.61∶200
。塔位地形图样式应符合本标准附录的规定。
0.5mM
接地极极址测量
7.5
、
接地极极址测量应包括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极址地形图
7.5.1
、、。
测量极环纵断面图测量勘探点线测量等内容
首级平面控制测量精度不应低于一级网的要求。
7.5.2GNSS
平面控制测量方法和技术要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火电发电厂
工程测量技术规程》/的规定,约束平差后最弱边相对
DLT5001
中误差不应低于/。
120000
。
首级高程控制测量精度不应低于五等高程控制测量方
7.5.3
《
法和技术要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火电发电厂工程测量技术规
程》/的有关规定,高程每千米全中误差不应大
DLT5001
于。
15mm
极址地形图测量方法和技术要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火
7.5.4
》/,
电发电厂工程测量技术规程的规定可研阶段比例
DLT5001
,
尺宜为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阶段宜为或
1∶50001∶1000
。
1∶2000
环形路径按直线型以顺时针方向展开绘制极环纵断面图,
7.5.5
成图比例尺宜采用横向、纵向。纵断面图样式应
1∶20001∶200
··
32符合本标准附录的规定。
N
极环中心点、电极外环及内环的纵断面图起点位置,宜埋
7.5.6
。
设固定标志并实测其坐标和高程
、;
内外极环和入地分流电缆敷设路径宜实地测量断面图
7.5.7
有特殊需要时,可加测或带状地形图或水下地
1∶5001∶1000
形图。
极环和电缆敷设路径纵断面测量,选取的断面点应反映路
7.5.8
,。
径走向上的地貌变化和特征相邻断面点间距不应大于断
20m
。
面点高程中误差不应大于
0.3m
极址两分塔与环形中心间的断面图应分别绘制。
7.5.9
工程物探和勘探点、剖面线的测设应采用或全站
7.5.10RTK
仪测定。
工程物探和勘探点、剖面线的坐标、高程成果应取位至
7.5.11
。
0.1m
土石方测量
7.6
线路对地距离不满足要求或塔位治理需要局部挖填方时
7.6.1
应测量土石方。
线路运行维护阶段的土石方测量,应测量所测区域前后杆
7.6.2
、
塔的平面位置导线挂点及受控区域的导线弧垂线并标绘在平面
。
图上设计阶段的土石方测量应在图上标明两端塔位的位置和
高程。
土石方测量可采用断面法或散点法。
7.6.3
土石方测量宜采用线路坐标系,高程基准宜与线路保持一
7.6.4
。。
致成图比例尺宜为
1∶200
,,
断面法测量时断面点的间距不宜超过地形陡变的坎
7.6.55m
上坎下应分别测点。断面点可用全站仪半测回测定,断面点点位
中误差和高程中误差应小于。相邻断面的间距不宜大
0.1m
于。
5m
··
33散点法测量土石方时,测点间距不宜大于,测点应反映
7.6.65m
地形变化情况,测点点位中误差和高程中误差应小于。
0.1m
水文测量
7.7
线路跨越江、河、湖、海、水库等水域时宜进行水文测量。
7.7.1
水文测量宜包括跨越水域的堤坝或水位高程测量,地形图
7.7.2
测量、水下塔位地形图测量、河床断面测量、比降测量等。
,
水文测量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基准应与线路保持一致采
7.7.3
,。
用其他系统应联测并求得其转换关系
跨越水域的堤坝或水位高程测量宜选用水准测量、三角高
7.7.4
程测量、高程测量等,高程中误差不应大于。
GNSS0.3m
陆域地形图可采用、全站仪测量,也可采用数字摄影
7.7.5RTK
测量方法,水域地形图可采用测深仪与组合测绘。
RTK
、、,
对需要进行护坡护堤岸边预防冲刷处理的地段应测绘
7.7.6
,、。
局部地形图其比例尺宜为或
1∶5001∶10001∶2000
在跨越水域立塔时,应测绘水下带状地形图。比例尺宜为
7.7.7
。测量点的定位精度不应大于图上,测深中误差
1∶20001.5mm
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火电发电厂工程测量技术规程》/
DLT5001
。
的规定
,。
在水中立塔地段宜测绘比例尺水下塔位地形图
7.7.81∶500
,。
测线间距宜为图上同一测线上测点间距宜为图上
2cm1cm
河床断面测量测深线间隔应为图上,测点间的
7.7.91cm~2cm
间隔宜为图上。断面测量的仪器设备可采用测深仪、、
1cmRTK
全站仪等。
、、。
断面图上宜标注实测水位设计洪水位通航水位等
7.7.10
运行维护测量
7.8
运行维护测量前应搜集线路的相关施工图设计资料及竣
7.8.1
工验收资料,并应开展下列工作:
··
34确定运行维护线路的路径和范围;
1
确定运行维护线路通道内的大跨越、重污区、重冰区、多雷
2
、、、、、
区洪水冲刷区不良地质区采矿塌陷区盗窃多发区导线易舞
、、、、、
动区易受外力破坏区微气象区鸟害多发区跨越树林区人口
密集区、违章建筑物等环境信息的位置和范围;
确定运行维护测量的对象和内容,制定运维测量作业
3
手册。
、
运行维护测量的工作内容应包括线路本体变形测量净空
7.8.2
、、。
安全距离测量导地线振动和舞动测量通道环境巡视等
运行维护测量宜采用线路勘测设计阶段的坐标系统和高
7.8.3
程基准。
线路本体变形测量应在线路运行一年后进行,测量周期宜
7.8.4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当发生地震、风灾、冰灾、洪灾等自然灾害时,
,。
应及时加密对线路本体进行变形测量分析受损情况
、
导地线弧垂测量可采用全站仪免棱镜测距法自动跟踪测
7.8.5
量法、角度法等。测量采样点应均匀分布于待测线档间,且采样点
间距不应大于档距的/。观测精度相对于邻近直线桩测量允
150
许偏差为:高程误差不应大于,距离相对误差不应大于
0.3m
/。观测时应在观测档内实测温度,温度读取至。
15000.1℃
,
导地线弧垂允许偏差不应超过设计弧垂值的导线
7.8.6±2.5%
。
相间相对弧垂值不应超过大跨越档弧垂允许偏差不应超
300mm
过设计弧垂值的,导线相间相对弧垂值不应超过。
±1%500mm
杆塔基础出现变形或裂隙时,安全监测应按本标准第
7.8.7
条的规定执行。
7.9.5
,、
杆塔发生倾斜时安全监测应按本标准第条第
7.8.87.9.5
。
条的规定执行
7.9.6
悬垂绝缘子串倾斜测量可采用全站仪、激光扫描仪等设备
7.8.9
通过免棱镜测距法、交会法、投点法等。除设计要求的预偏外,当
绝缘子串顺线路方向的偏斜角大于,或其偏移值大于
7.5°
··
35,绝缘横担端部偏移大于时,应预警。
300mm100mm
净空安全距离测量内容应包括线路对地面、建(构)筑物、
7.8.10
、、、、、
林木铁路公路河流管道索道及各种架空线路等交叉跨越的
。
安全距离测量
净空安全距离测量可采用全站仪、、激光扫描仪等
7.8.11RTK
设备,净空安全最小距离超过现行行业标准《架空输电线路运行规
程》/的规定时应预警。
DLT741
,
导地线振动和舞动测量宜采用在线监测手段进行测量
7.8.12
、、、、
内容应包括振动半波数振动频率振幅等舞动参数和风速风向
气温、湿度等气象参数。
通道环境巡视对象应包括线路本体、附属设施、通道和电
7.8.13
力保护区范围,巡视内容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架空输电线路运行
规程》/的规定。通道环境巡视可采用人工巡视、直升机
DLT741
,:
或无人机航摄系统等手段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
当采用人工巡视时可辅助采用全站仪手持
1RTK
、激光扫描仪等设备进行测量;
GNSS
当采用直升机或无人机航摄系统时,机载平台宜搭载激光
2
测距仪、可见光相机或摄像机、红外热像仪、紫外成像仪等设备。
安全监测
7.9
安全监测宜在竣工验收测量的基础上进行。安全监测前
7.9.1
应搜集线路的相关施工图资料及竣工验收资料,制定监测技术方
案。安全监测的深度应满足线路运行维护、检修和管理的需要。
安全监测的内容宜包括基础变形监测、杆塔倾斜监测、滑
7.9.2
、、、
坡监测采空区裂隙及沉降监测泥石流监测线路附近的采石开
、、
矿作业监测及线路保护区内的施工作业监测雷电监测导地线舞
动监测等。
安全监测宜采用全站仪、接收机、水准仪、三维激光
7.9.3GNSS
扫描仪等设备,也可集成单片机、数字图像的采集与处理、传感器、
··
36无线通信、、数据库等技术建立在线监测系统。
GIS
,
基础变形测量宜根据实际情况选点测量亦可在线路运行
7.9.4
,
一定年限后对所有杆塔基础进行基础变形测量评估基础变形情
况及稳定性。当杆塔附近出现山体滑坡时,应及时对滑坡变化情
况和基础进行变形测量。
、、
基础变形监测宜采用全站仪水准仪激光扫描仪等设备
7.9.5
通过极坐标法、三角形网、交会法、免棱镜测距法、水准测量、电磁
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等方法测量,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工程测量
》。
规范三等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监测精度要求杆塔基
GB50026
、、、
础裂缝监测宜测定裂缝的位置分布和裂缝的走向长度宽度深
度及其变化情况,可采用比例尺、小钢尺、游标卡尺等工具测量,量
测应精确至。
0.1mm
、
杆塔倾斜监测可采用全站仪激光扫描仪等设备通过免棱
7.9.6
镜测距法、投点法、前方交会法等进行测量。观测点宜在距离
倍倍杆塔高度且在杆塔正面或侧面垂线上布设,观测点数
1.5~2
量不宜少于个。观测视点宜采用上、中、下视点法。
23
。
塔体倾斜超过表的规定时应预警
7.9.77.9.7
表杆塔结构倾斜最大允许值
7.9.7
钢筋混凝土
类别钢管杆角钢塔钢管塔
电杆
直线杆塔倾斜度及以上高度铁塔:
50m0.5%
1.5%0.5%0.5%
(包括挠度)以下高度铁塔:
50m1.0%
直线转角杆最大
———
0.7%
挠度
转角杆塔结构中心
、——
与中心桩间横顺线5050
()
路方向位移
mm
悬垂杆塔结构中心
——
与中心桩间横线路方
5050
向位移()
mm
··
37滑坡监测宜包括地表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监测、地表裂
7.9.8
缝、深层位移监测、土体或岩体应力、水位等。
滑坡监测的精度,不应超过表的规定。
7.9.97.9.9
表滑坡监测的精度要求
7.9.9
水平位移监测的垂直位移监测的地表裂缝的
类型
()()()
点位中误差高程中误差观测中误差
mmmmmm
岩质滑坡630.5
土质滑坡
12105
滑坡水平位移观测,可采用交会法、极坐标法、测
7.9.10GNSS
量方法。垂直位移观测,可采用水准测量和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
测量方法。深层位移监测,可采用深部钻孔测斜方法。
滑坡监测的周期,宜根据滑坡速度的变化或滑坡的治理
7.9.11
情况制定。
滑坡监测的变形监测点宜顺主滑方向和垂直主滑方向布
7.9.12
,。
设成十字形或方格形平面和垂直位移监测点可同点布设
、,
采空区裂隙监测可采用小钢尺游标卡尺等工具测量裂
7.9.13
。
隙监测的中误差不应大于采空区沉降监测可采用水准测
5mm
、,
量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等方法沉降监测的高程中误差不应
。
大于
10mm
、
泥石流线路附近的采石或开矿作业及线路保护区内的
7.9.14
。
施工作业宜采用无人机航测系统监测
,、
雷电监测应采用在线监测系统对多雷区雷电易击段及
7.9.15
,
重要线路应设置雷电定位系统或其他测雷装置观测并记录每年
、,。,
发生的雷暴日雷暴小时数绘制雷击区分布图新线路投产后
应将每基杆塔的坐标录入雷电监测系统。
导地线舞动监测宜在大跨越或易舞动区杆塔装设在线监
7.9.16
测装置,实时监测和记录导地线舞动的幅度、频率、波形等数据及
风速、风向、温度等气象数据。
··
38每期安全监测结束后,应及时整理、检查、处理观测数据。
7.9.17
,,
当数据处理结果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提高监测频率即刻通知
:
建设单位采取相应措施
无外倾结构面的岩质滑坡的最大裂缝宽度达到,土
13mm
质滑坡的最大裂缝宽度达到,且有持续发展的趋势;土质滑
15mm
/
坡坡顶的最大水平位移已大于铁塔基础开挖深度的或
1500
,以及其水平位移速度已连续三日每天大于;
20mm2mm
铁塔基础的累计沉降或不均匀沉降已大于现行国家标准
2
《》,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规定允许值的或铁塔
GB5000780%
;
的整体倾斜度变化速度已连续三天每天大于
0.008%
铁塔基础坡顶出现新裂缝、原有裂缝有新发展;
3
铁塔基础边坡底部或周围岩土体已出现可能导致边坡剪
4
;
切破坏的迹象或其他可能影响安全的征兆
根据当地工程经验判断认为,已出现其他必须报警的
5
情况。
··
39改造测量
8
一般规定
8.1
线路改造测量宜包括风灾改造测量、冰灾改造测量、导线
8.1.1
温升增容改造测量。
改造测量利用的原线路的测量资料和设计资料应验证
8.1.2
合格。
改造测量宜采用原线路工程一致的坐标系统和高程基准。
8.1.3
,
控制点恢复的点位中误差不应大于高程中误差不应大
5cm
。
于
7cm
风灾改造测量
8.2
线路遭遇风灾后或提高线路的抗风灾能力时,应进行风灾
8.2.1
改造测量。风灾改造可采用路径调整和加装防舞装置两种方式。
路径调整测量宜包括原线路坐标系统和高程基准恢复或
8.2.2
、、、、
重建落实路径测量平面与高程联系测量交叉跨越测量平面及
、、、、
断面测量定位与检验测量塔基断面测量房屋分布图测量林木
分布调查测量、塔位地形图测量、土石方测量、水文测量及外延杆
塔平面坐标和横担高程、导地线挂点高程测量等内容。测量方法、
技术要求、测量成果应符合本标准第章和第章的有关规定。
67
平断面图测量应以改造段两端外延一档的塔位为起止点或根据设
。
计要求确定
、
加装防舞装置测量作业前应搜集线路档距表线路塔位
8.2.3
图、路径图、间隔棒安装布置表等设计资料。测量内容宜包括加装
点次档距测量、三相档距测量和导线相间距离测量等。测量方法
宜采用全站仪免棱镜测距法、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法、曲线拟合法、
··
40配合全站仪测量法等。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RTK
次档距测量的距离较差相对误差应小于/;
11500
/;
三相档距测量的距离较差相对误差应小于
211000
;
导线相间距离测量误差应小于
30.1m
应实测并记录观测时的温度和气压。温度计、气压计应置
4
于距离地面以上,温度最小读数应为,气压最小读数
1.5m0.1℃
应为或;
100Pa1mmH
g
。
测量作业时风力不应大于级
53
,
导线相间距离采用全站仪免棱镜测距法测量时应符合下
8.2.4
列规定:
全站仪的测角精度不应低于;
15″
测站点宜位于偏离线路垂直方向倍倍线高处;
21.5~2.0
观测时应照准导线中心,每次观测时照准误差不应大于
3
/;
线径
13
,。
观测次数不应少于两测回结果取平均值
4
导线相间距离采用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法测量时,应符合下
8.2.5
列规定:
被扫描导线应无遮挡;
1
定向标靶宜置于间隔棒安装点线路方向的垂线上;
2
,
采用点云模型量测导线相间距离时不应少于三次最小读
3
,。
数为结果取平均值
1mm
导线相间距离采用曲线拟合法测量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8.2.6
设站点与观测档线路方向的视线夹角不宜小于;
120°
采样点应包括导线悬挂点和弧垂最低点并均匀分布于待
2
,/,;
测线档间相邻点间距不应大于档距的点数不应少于个
1505
,
宜采用悬链线公式或斜抛物线公式拟合导地线弧垂线应
3
采用不少于个未参与拟合计算的测量点对拟合结果检查,拟合
3
精度应符合本标准第条第款的规定。
8.2.33
测量成果宜包括下列内容:
8.2.7
··
41测量技术报告;
1
导线相间距离成果表;
2
;
平断面图
3
;
塔基断面图
4
重要交叉跨越分图;
5
塔位成果表。
6
冰灾改造测量
8.3
、
冰灾改造测量内容宜包括冰灾分析评估测量塔位改造测
8.3.1
量、路径调整改造测量等。
冰灾分析评估测量宜采用低空摄影测量手段,低空摄影测
8.3.2
量的飞行、数据处理和成果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电力工程数字摄
影测量规程》/的规定。
DLT5138
,
冰灾改造测量需重新建立控制网时应符合本标准第
8.3.36.2
,、
节的相关规定并应联测线路的塔位中心坐标横担和导地线挂点
高程。
塔位改造测量应包括控制网的恢复或重建、档距和塔高检
8.3.4
验测量、平断面测量、定位与检验测量、塔基断面或塔位地形图测
量、外延杆塔平面坐标和横担高、导地线挂点高测量、交叉跨越及
。
弧垂检验测量等工作平断面图应以改造段两端外延一档的杆塔
,。
位置为起止点或根据设计要求进行测量
路径调整改造测量应包括基础控制测量、档距和塔高检验
8.3.5
测量、选线测量、平面和断面测量、交叉跨越测量、定位及检验测
量、塔基断面及塔位地形测量、房屋测量、外延杆塔平面坐标和横
、。
担导地线挂点高测量等工作
、
塔位改造测量和路径调整改造测量可采用全站仪
8.3.6RTK
等方法,技术要求应按照本标准第章的相关规定执行。
6
冰灾改造测量提交的成果资料宜包括下列内容:
8.3.7
冰灾评估测量报告;
1
··
42受灾线路沿线数字正射影像图;
2
测量技术报告;
3
;
平断面图
4
;
塔基断面图
5
重要交叉跨越分图;
6
通信线路影响相对位置图;
7
塔位成果表。
8
导线温升增容改造测量
8.4
导线温升增容改造测量应包括导线温升影响评估测量、通
8.4.1
道清理测量、塔位改造测量、路径调整改造测量等工作内容。
导线温升增容改造测量前应搜集原线路的施工图设计、竣
8.4.2
工验收、运行维护等阶段的测量资料和设计资料。
、
导线温升增容改造测量宜采用全站仪免棱镜测距法地面
8.4.3
、,
三维激光扫描法与全站仪联合测量法等技术要求应符合
RTK
本标准第章的有关规定。
6
导线温升影响评估测量应包括导线温升增容线路与林木、
8.4.4
电力线、通信线、铁路、公路、河流、管道、索道、断面及风偏和其他
建(构)筑物的净空距离测量、新增地物补充测量等工作内容。净
:
空安全距离测量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
风力不应大于级
13
应实测并记录温度和气压,温度计、气压计应置于距离地
2
面以上位置,温度最小读数应为,气压最小读数应为
1.5m0.1℃
或。
100Pa1mmH
g
、、
通道清理测量宜包括拟改造电力线通信线管道等建
8.4.5
()、、
构筑物的交叉跨越测量和土石方测量房屋分布图测量林木分
布图测量等工作内容,并根据需要配合相关专业对拟改造电力线、
通信线、管道等建(构)筑物进行改造方案的规划测量。技术要求
应符合本标准第章和第章的有关规定。
67
··
43塔位改造测量内容及技术要求应符合本标准第条
8.4.68.3.4
。
的规定
路径调整改造测量内容及技术要求应符合本标准第
8.4.7
条的规定。
8.3.5
导线温升增容改造测量成果资料宜包括下列内容:
8.4.8
;
测量技术报告
1
影响评估测量成果表;
2
平断面图;
3
;
塔基断面图
4
;
重要交叉跨越分图
5
房屋分布图;
6
林木分布图;
7
。
塔位成果表
8
··
44卫星遥感测量
9
一般规定
9.1
卫星遥感影像地面分辨率可行性研究阶段不宜低于
9.1.1
,初步设计阶段不宜低于,施工图设计阶段不应低于
5.0m3.5m
。
0.5m
像片调绘、内业数字测图、检测与修正应符合现行行业标
9.1.2
准《电力工程数字摄影测量规程》/的规定。
DLT5138
影像数据获取与预处理
9.2
卫星遥感数据宜包括影像数据、影像数据说明文件、传感
9.2.1
器技术参数等。
卫星遥感影像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9.2.2
影像中云层覆盖应少于,且不能覆盖重要地物,分散
15%
;
云层累计覆盖面积不宜超过
15%
;
相邻立体影像或相邻单景影像重叠度不应小于
24%
,
平坦地和丘陵地影像侧视角不宜大于山地和高山地
325°
不应大于;
20°
遥感影像应影像清晰,层次清楚,颜色饱和,色调均匀,反
4
差适中,不偏色,能辨别出地面上最暗处的影像细节,色斑和坏点
不应超过个像素;
9
,;
全色影像应按灰度模式存储像素位为真彩色和合
58bit
,。
成彩色影像应按彩色模式存储像素位为
RGB24bit
卫星遥感影存在阴影或薄云时,应进行增强处理,原始影
9.2.3
像宜进行灰度调整,调整后的影像像素应无增减。
数据预处理成果宜包括影像处理报告和卫星影像数据。
9.2.4
··
45像片控制测量
9.3
像片控制点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和初步设计阶段宜采用内
9.3.1
业图解法布设和测量,图解精度应符合表的规定;在施工
9.3.1-1
图设计阶段应外业布设和测量,宜采用测量且精度应符合
GNSS
。
表的规定
9.3.1-2
表图解像片控制点平面和高程中误差()
9.3.1-1m
设计阶段平面中误差高程中误差
可行性研究
3010
初步设计
55
表像片控制点相对于邻近基础
9.3.1-2GNSS
控制点的平面和高程中误差()
m
地形类别平面中误差高程中误差
平坦地
0.20.1
丘陵地
0.20.2
山地、高山地
0.30.3
(),
立体像对像片控制点宜采用九点法图布设相邻
9.3.29.3.2
像对像片控制点宜共用。施工图设计阶段应沿路径方向每
10km
增设一个像片控制点。
图控制点分布示意图
9.3.2
··
46像片控制点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9.3.3
;
像片控制点位置应满足观测要求
1GNSS
;
像片控制点距影像边缘应大于
25mm
像片控制点宜选在地势平缓的线状地物交会处或地物拐
3
角处,线状地物的交角或地物拐角宜为;在地物稀少地
30°~150°
区,宜选在线状地物端点、尖山顶或影像小于的点状地物
0.3mm
中心。
空中三角测量
9.4
空中三角测量前应取得下列资料:
9.4.1
卫星影像数据;
1
基础控制测量资料;
2
。
像片控制测量资料
3
,
相对定向连接点点位应均匀分布每个标准点位应有连接
9.4.2
点,影像相对定向精度应符合表的规定。
9.4.2
表相对定向精度
9.4.2
连接点上下视差中误差连接点上下视差最大残差
/像素/像素
1323
注:沙漠、戈壁、沼泽、森林等特殊困难地区可放宽倍。
0.5
,
基本定向点残差限值应为连接点中误差的检查点
9.4.375%
中误差限值应为连接点中误差的倍,区域网间公共点较差限
1.0
值应为连接点中误差的倍,各项限差应满足表和表
2.09.4.3-1
的要求。
9.4.3-2
()
表连接点平面点位中误差
9.4.3-1m
设计阶段一般地区城镇建筑区
可行性研究
25.017.5
初步设计
5.03.5
施工图设计
0.80.6
··
47表连接点高程中误差()
9.4.3-2m
设计阶段平坦地丘陵地山地高山地
可行性研究
2.03.04.07.0
初步设计
0.51.02.03.0
施工图设计
0.30.50.50.8
检查点的平面中误差、高程中误差,应分别按公式()
9.4.49.4.4
:
计算
[]
ΔΔ
()
m=9.4.4
1
n
:———();
式中检查点统计中误差
mm
1
———()、;
实测值与被检查点的坐标分量之差高程之差
Δm
———检查点个数。
n
区域网之间公共点的平面中误差、高程中误差,应分别按
9.4.5
公式()估算。
9.4.5
[]
dd
()
m=9.4.5
2
3n
:———();
式中公共点中误差
mm
2
———();
区域网之间公共点较差
dm
———参与评定精度的点数。
n
空中三角测量成果宜包括技术报告、影像定位成果、控制
9.4.6
。
点坐标成果和连接点检查点坐标成果
建立
9.5DEM
格网间距可行性研究阶段不宜大于,初步设计
9.5.1DEM25m
,。
阶段不宜大于施工图设计阶段不应大于高程取位到
10m5m
。
0.1m
可行性研究阶段和初步设计阶段高程中误差应符
9.5.2DEM
合表的规定。
9.5.2
··
48表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阶段高程中误差()
9.5.2DEMm
设计阶段平地丘陵地山地高山地
可行性研究
4.07.011.019.0
初步设计
3.05.08.014.0
,
施工图设计阶段精度宜按三级划分边线范围内的
9.5.3DEM
精度应满足一级精度要求;线路两侧平面图范围内精度不
DEM
宜低于二级;其他区域不宜低于三级。不同精度等级高程
DEM
。
中误差应符合表的规定
9.5.3
表施工图设计阶段高程中误差()
9.5.3DEMm
高程中误差
地形类别
一级二级三级
平坦地
0.400.500.75
丘陵地
0.500.701.05
山地
1.201.502.25
高山地
1.502.003.00
、、
影像相关生成应量测山顶凹地鞍部等特征点和
9.5.4DEM
山脊线、沟谷线、断裂线、变坡线等特征线,生成的应编辑并
DEM
应满足下列要求:
与影像立体模型高程较差大于格网点高程中误差
1DEM2
;
倍的点应编辑
断裂线、边界线等特征点线附近的应编辑;
2DEM
水域、森林覆盖等区域的应进行面编辑。
3DEM
:
核线影像重采样应符合下列规定
9.5.5
重采样宜采用双线性内插或双三次卷积内插方法,分辨率
1
应保持不变;
。
重采样范围不宜超过外围像片控制点连线范围外
210mm
:
拼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9.5.6DEM
单模型之间不应少于个格网的重叠带;
1DEM2
··
49相同格网上高程较差不应超过倍格网点高程中误差,不
22
超限时应取其平均值。
():
高程中误差应按公式计算
9.5.7DEM9.5.7
[]
ΔΔ
()
m9.5.7
h=
n
式中:———高程中误差();
mhm
———高程较差();
Δm
———检查点点数。
n
制作
9.6DOM
,
地面分辨率可行性研究阶段不宜低于初步设
9.6.1DOM5m
,。
计阶段不宜低于施工图设计阶段不宜低于
3.5m0.5mDOM
,
比例尺可行性研究阶段宜为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
1∶50000
计阶段宜为。
1∶10000
平坦地、丘陵地区的平面位置中误差不应大于图上
9.6.2DOM
,山地、高山地地区的平面位置中误差不应大于图上
0.6mmDOM
。
0.8mm
、、、。
应反差适中色调均匀纹理清楚信息完整
9.6.3DOM
,
应选用通用的影像格式存储元文件应包含影像定
9.6.4DOM
位点坐标信息。
可行性研究阶段和初步设计阶段卫星影像正射纠正采用
9.6.5
的宜符合本标准第条的规定,施工图设计阶段宜符
DEM9.5.2
合本标准第条三级的规定。
9.5.3
彩色遥感影像制作应选择不少于个波段的多光
9.6.6DOM3
,,
谱影像各波段影像的配准误差不应大于影像套合误差
0.2mm
。
不应大于
0.3mm
卫星影像几何精纠正使用的控制点应均匀分布,严格轨道
9.6.7
模型控制点数不应少于个;模型点数不应少于个,多项
9RPC5
式模型点数不应少于个。控制点点位中误差和高程中误差应
15
··
50符合本标准第条的规定。
9.3.1
:
单景卫星影像配准纠正应符合下列规定
9.6.8
,
配准应以全色影像为基准对多光谱影像进行配准纠正配
1
准纠正控制点应均匀分布,每景点数不应少于个;
15
同名像点量测误差不应大于个像素;
21
。
多光谱影像与全色影像套合中误差不应大于个像素
31
影像融合应符合下列规定:
9.6.9
影像融合宜采用高分辨率的全色影像和低分辨率的多光
1
,;
谱影像将全色影像融合进多光谱影像
,
影像融合宜采用同类型传感器的遥感影像影像应使用同
2
一坐标系统。
影像镶嵌应符合下列规定:
9.6.10
,
正射影像接边误差不应大于个像素接边后不应存在影
13
像裂隙或影像模糊;
镶嵌线宜避开铁路、公路、河流、建筑物等线状和面状
2
地物;
图幅裁切应按内图廓线最小外接矩形范围对镶嵌的正射
3
影像数据进行裁切,图幅内缺少影像数据区域宜以白色填充。
整饰应符合下列规定:
9.6.11DOM
、、
图幅整饰宜包含基础控制点资料调绘资料线路
1DOM
、、、、
路径资料规划区资料风景区资料自然保护区资料矿区资
料等;
图廓整饰宜包括图名、图号、图幅结合表、密级、内
2DOM
、,、、
外图廓线坐标格网及注记影像情况及资料获取时间制作单位
坐标系、高程基准、制作时间、比例尺等。
··
51机载激光雷达测量
10
一般规定
10.1
机载激光雷达数据采集宜在线路路径方案审定后进行,
10.1.1
也可利用满足要求的已有数据。
,
机载激光雷达航飞单位应具有相应资质航摄平台应满
10.1.2
足航空飞行安全及航摄飞行技术要求。
点云数据密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10.1.3
2
植被覆盖较少的地区不宜少于个点/;
11m
2
植被覆盖较多的地区不宜少于个点/;
24m
2
植被特别密集的地区不宜少于个点/;
38m
2
,/。
获取已建输电线路的点云数据不宜少于个点
410m
机载激光雷达测量高程中误差不应大于表的
10.1.410.1.4
。
规定
表高程中误差()
10.1.4m
地区类别平坦地丘陵山地高山地
高程中误差
0.50.51.01.5
机载激光雷达的数字影像图制作和检测与修正应符合现
10.1.5
《》/。
行行业标准电力工程数字摄影测量规程的规定
DLT5138
数据获取
10.2
,
机载激光雷达测量应制定航摄计划航摄计划宜包括下
10.2.1
列内容:
摄区范围及航摄分区;
1
选择航摄平台和机载激光雷达及其附属仪器的类型和技
2
术参数;
··
52点云数据密度,影像地面分辨率或航空摄影比例尺、基
3
高比;
;
检校场设计方案
4
、;
航带设计方案像片的航向和旁向重叠度
5
航摄分区基准面高程和相对航高;
6
对飞行质量、摄影质量和地面基站的要求;
7
需提交的航摄成果名称及数量。
8
:
航带应符合下列要求
10.2.2
,,
在地形图上按转角段划分航线并设计航线段
11∶50000
的起讫点;
航线应沿线路路径方向敷设,带宽不宜小于,航线端
22km
点与最近的转角点的距离应大于,转角点离航带边缘的距离
500m
不宜小于,航向覆盖不宜小于,旁向覆盖不宜小
300m500m
;
于
300m
,,
线路测区范围内地形高差过大应采用分区摄影摄影分
3
区内的地形高差,不应大于相对航高的/;
14
每条航线直线飞行时间不应大于。
430min
测量设备应经过检校且激光等级符合安全要求,并应符
10.2.3
合下列规定:
,;
应采用双频接收机采样时间间隔不应超过
1GNSS0.5s
;
激光测距扫描装置的测距中误差不应大于
20.15m
设备的侧滚角和俯仰角精度不应大于,航偏
3IMU0.008°
角精度不应大于,漂移误差不应大于/,采样间隔不
0.025°0.1°h
应大于。
0.01s
,
机载激光雷达测量前应在摄区内布设一定数量的地面
10.2.4
,。
基站摄区内任意位置与最近基站的距离应小于地面基
50km
站宜采用、或等方法,坐标系统和高程基准应与
GNSSCORSPPP
基础控制网保持一致。
飞行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0.2.5
··
53停机位视场内障碍物的高度角不应大于。机载设备
120°
在起飞前应加电检测,在起飞前开机,落地后滑行到停机坪
5min
。,
后关机采用地面基站方法对进行解算时全部
5minPOS
,
基站应在飞行前开始观测全部基站在测量
GNSS30minGNSS
过程中应连采续观测。
飞行速度应保持一致,在一条航线内,飞机上升、下降速率
2
不宜大于/。
10ms
,
飞机转弯时坡度应小于直线飞行时间不应大于
315°
。
30min
航线俯仰角、侧翻角不宜大于,航线弯曲度不应大于
42°
。
3%
航线偏离不应大于,航高小于时,实际航高与
525m1000m
设计航高高差应小于;航高大于时,应小于设计航高
50m1000m
。
的
5%
;
每个工程检校飞行不应少于一次设备每次拆卸安装后应
6
重新进行检校飞行;多架次飞行后可以根据数据质量情况进行重
新检校。
检校飞行时卫星数量应大于颗且高度角大于,
71015°
值应小于。
PDOP4
:
检校场应符合下列规定
10.2.6
;
机载激光雷达测量检校场大小宜为
12km×2km
检校场应地形平坦,不宜选择在江、湖等低反射率地区、森
2
林高植被区域和高大建筑物密集区域;
检校场内应含有长度应大于、宽度宜为
31km20m~50m
、;
的平坦公路直线段城市主干道或机场跑道
“”,
检校场内应含有一个人字形尖顶建筑物建筑物长度不
4
应小于,宽度不应小于,高度不应小于;
50m30m5m
检校场与基准站的距离宜小于;
5GNSS15km
检校场航线宜采用两个航高、条航线(图)设计,
6610.2.6
··
54其中低航高应有条交叉航线、高航高应有条交叉航线、条对
221
;
飞航线和条旁向应大于重叠度平行航线
150%
图检校场航线示意图
10.2.6
检校飞行的视场角应采用测区使用的最大视场角。
7
检校场测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0.2.7
检查点测量和像片像控点宜采用测量,相对于邻
1GNSS
近基础控制点的平面点位中误差不应大于,高程中误差不应
0.2m
大于;
0.1m
检校场内特征线不应少于条,每条特征线上不宜少于
22
个点,点间距不应小于;
105m
检校场内特征面不应少于个,每平方米应采集一个点;
32
校准检校场内其他位置应再均匀分布设置个个
410~15
高程检查点;
检校场像片像控点应采用区域网方式进行布设,像控点数
5
量不应少于个。
9
机载激光雷达测量点有下列情况时,应进行补飞或重飞:
10.2.8
同一航线内航高变化超过相对航高;
110%
··
55/系统局部数据记录缺失;
2GNSSIMU
存在点云漏洞或重叠度不够。
3
:
机载激光雷达测量航摄成果宜包括下列内容
10.2.9
;
原始点云数据
1
/数据;
2GNSSIMU
地面基站观测数据;
3
数字影像;
4
;
航摄仪技术参数
5
。
航空摄影技术及质量鉴定和检查报告
6
数据预处理
10.3
数据预处理前应保证检校场精度满足要求、数据检查合
10.3.1
格、航飞无漏洞、数据资料齐全、偏心分量已量测。
GNSS
/、
数据预处理应包括数据处理偏心分量和
10.3.2GNSSIMU
、、、、
偏心角改正点云预处理影像预处理空三加密坐标转换等工作
内容。
/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0.3.3GNSSIMU
/数据处理应包括差分计算和/
1GNSSIMUGNSSGNSS
联合平差计算;
IMU
,
差分计算应采用最近地面基准站的数据并使用其
2GNSS
;
他基准站数据进行检核
采用差分定位时,和数据联合解算的
3GNSSIMUGNSS
平面位置偏差不应大于,高程位置偏差不应大于,速度
0.1m0.4m
偏差不应大于/;采用精密单点定位时,和
0.5msGNSSIMU
,
数据联合解算的平面位置偏差不应大于高程位置
GNSS0.15m
,/;
偏差不应大于速度偏差不应大于
0.5m0.6ms
应对检校场进行空中三角测量,计算偏心角及线元素偏
4
移值;
/联合平差结果应满足表的规定;
5GNSSIMU10.3.3
··
56表/联合平差精度要求
10.3.3GNSSIMU
联合平差项目中误差
线元素偏移值平面
0.5m
线元素偏移值高程
0.4m
侧滚角
0.015°
俯仰角
0.015°
偏心角航偏角
0.015°
/、
应以数据激光测距数据和系统检校数据联
6GNSSIMU
。
合解算并生成三维激光点云
当采用检校场数据对机载激光雷达点云扫描数据进行检
10.3.4
校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检校内容应包括机载激光雷达系统安置误差和系统性高
1
。
程差改正
机载激光雷达检校相邻航线接边差限差应符合表
210.3.4
的规定。
()
表相邻航线接边差限差
10.3.4m
平面限差高程限差
≤0.15≤0.10
检校后激光测量数据与地面检查点之间的高程中误差应
3
满足本标准第条的规定。
10.1.4
不同航线重叠部分激光点云数据平面较差不应大于
10.3.5
,。
高程较差不应大于
0.6m0.3m
原始影像数据应进行辐射纠正和几何纠正。
10.3.6
与制作
10.4DSMDEM
:
激光点云分类应符合下列规定
10.4.1
应遵循“整体到局部、一般到特殊”的原则剔除噪点,分类
1
时应保留特征信息;
··
57应采用自动分类与手动分类相结合的方法,并应采用地形
2
图、影像图、外业实测数据等多种数据源和点云剖面、浮雕图、光照
;
等显示效果辅助进行分类
,、、
应按地面点和非地面点分类非地面点应按建筑物植被
3
输电线路等分别分类;
分类结果应分层存储;
4
空洞区域应内插处理。
5
:
分类后地面数据应符合下列要求
10.4.2
;
平地地面数据应没有突出点
1
山地地面数据坡度应平滑自然,没有突变点;
2
高速公路、河流等与周围的地物相比,高程应有明显变化,
3
没有突变点。
和制作应符合下列要求:
10.4.3DSMDEM
,;
和格网间距应相同不宜大于
1DSMDEM1m
,
的分级和精度应符合本标准第条的规定
2DEM9.5.3
精度应与保持一致;
DSMDEM
同期生产的、接边后,同名格网点的高程值应
3DEMDSM
保持一致;与已有成果接边后,地形未变化处同名格网点的高程值
。
应保持一致
内业测绘
10.5
平断面图宜采用、、、调绘数据构建三维
10.5.1DSMDEMDOM
立体模型测绘。
中心和边线断面数据应采用数据以固定步长自动
10.5.2DEM
,;
采集步长宜为的单元格网间距断面编辑宜在三维立体模
DEM
,,。
型上进行应保留地形特征点删除冗余点
风偏点和风偏断面采集宜在三维立体模型中自动搜索或
10.5.3
人工指定位置,应采用数据采集三维坐标。
DEM
交叉跨越宜采用、和点云数据测绘。
10.5.4DEMDOM
··
58房屋平面位置宜在三维立体模型或中测绘,房屋
10.5.5DOM
。
地面和房顶高程宜采用和获取
DSMDEM
;
林区平面范围宜在三维立体模型或中测绘林木
10.5.6DOM
地面高程和高度宜采用用和数据获取。
DEMDSM
道路与水系平面位置宜在三维立体模型或中测
10.5.7DOM
,。
绘并应滤除水系平面区域的断面点
塔基断面图数据应从中提取。
10.5.8DEM
塔位地形图等高线应采用数据生成,地物数据应
10.5.9DEM
。
采用或立体模型绘制
DOM
,
定位阶段应对照内业图件进行实地检测和巡视检查
10.5.10
图面信息与实地不符时,应进行补测、修测。
拆迁临界值左右范围内建(构)筑物的平面位置应
10.5.113m
,,
进行检测当检测数据与图面数据差值大于时应以实地检
0.1m
测数据为基准对图面数据进行修正。
测量成果宜包括下列内容:
10.5.12
平断面图;
1
;
塔基断面图
2
塔位地形图。
3
··
59卫星定位测量
11
一般规定
11.1
基础控制测量、平面与高程联系测量和塔位坐标联测及
11.1.1
。
转换等宜采用静态卫星定位测量
、、
落实路径测量平面及断面测量专项测量和改造测量等
11.1.2
。
宜采用动态卫星定位测量
测量应采用与本工程一致的坐标系统和高程
11.1.3GNSS
。
基准
静态卫星定位测量
11.2
静态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的
11.2.1GNSS11.2.1
规定。
表静态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11.2.1GNSS
固定误差比例误差系数约束平差后最弱边
等级
()(/)相对中误差
mmmmkm
四等/
≤10≤10≤140000
一级/
≤10≤20≤120000
():
各等级控制网相邻点间基线精度应按式计算
11.2.211.2.2
22
(·)()
σABd11.2.2
=+
式中:———基线长度中误差();
σmm
———固定误差();
Amm
———比例误差系数(/);
Bmmkm
———平均边长()。
dkm
测量的观测时间长度不宜小于,应采用精密卫星
11.2.3PPP3h
··
60星历和精密卫星钟差解算。平面中误差不应大于,每千米大
10cm
。
地高差中误差不应大于
15mm
。
控制点间距离不应大于控制网应由独立
11.2.410kmGNSS
观测边构成闭合环或附合路线。
控制点位应符合下列规定:
11.2.5GNSS
、、,
应交通便利便于架设接收机基础稳定和易于保存视场
1
;
内障碍物高度角不宜超过
15°
应避免电视台、电台、微波站等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和高
2
压输电线路、微波无线电信号传送通道,距离不宜小于;
50m
;
附近不应有卫星信号强反射体
3
。
应利用符合要求的已有控制点
4
控制点埋石应符合本标准附录的规定,并应绘
11.2.6GNSSD
制点之记。
静态控制网测量的基本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11.2.7GNSS11.2.7
。
的规定
表静态控制网测量的基本技术要求
11.2.7GNSS
等级
项目
四等一级
接收机类型双频
仪器标称精度
10mm+5ppm
观测量载波相位
卫星截止高度角
15°15°
同步有效观测卫星数
≥4≥4
观测时段数
≥1.1≥1.1
时段长度
≥15min≥10min
采样间隔
5s~15s5s~15s
PDOP≤6≤8
控制测量测站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
11.2.8GNSS
··
61作业前宜编制作业计划;
1
;
接收机电池电量和内存空间应满足作业要求
2
;
接收机对中误差不应大于每时段观测应在
3GNSS2mm
观测前后量取天线高,差值不应大于,取平均值;
3mm
观测过程中不允许进行自测试、改变卫星截止高度角、改
4
变数据采样间隔、改变天线位置、按动关闭文件和删除文件等功
;
能键
、、
测站记录应包括控制点点名接收机序列号仪器高和开
5
关机时间等信息;接收和存储出现异常时,应调整观测计划;
原始观测数据应备份。
6
基线解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1.2.9
;
起算点观测时间不应少于
130min
。
解算成果应采用双差固定解
2
外业观测数据应经同步环、异步环及复测基线检核,并
11.2.10
应符合下列规定:
同步环各坐标分量闭合差及环线全长闭合差,应满足下列
1
:
公式的要求
n
()
WX≤σ11.2.10-1
5
n
()
Wσ11.2.10-2
Y≤
5
n
()
Wσ11.2.10-3
Z≤
5
222
()
W=WX+WY+WZ11.2.10-4
3n
()
W≤σ11.2.10-5
5
异步环各坐标分量闭合差及环线全长闭合差,应满足下列
2
公式的要求:
()
W≤2nσ11.2.10-6
X
··
62()
W2nσ11.2.10-7
Y≤
()
W≤2nσ11.2.10-8
Z
222
()
WWWW11.2.10-9
=X+Y+Z
()
W23nσ11.2.10-10
≤
,:
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应满足下式的要求
3
()
Δd≤22σ11.2.10-11
式中:———同步环或异步环中基线边的个数;
n
———同步环或异步环环线全长闭合差();
Wmm
、、———同步环或异步环各坐标分量闭合差();
WXWYWZmm
———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
Δd
———基线测量中误差(),采用接收机的标称精
σmm
度和实际平均边长计算。
外业缺测应补测,数据处理后不满足精度要求应重测。
11.2.11
,。
多次重测后仍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舍弃该点或变动位置重测
:
控制网观测精度的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1.2.12GNSS
控制网测量中误差应按下式计算:
1
1WW
()
m11.2.12-1
=
[]
n
3N
式中:———控制网测量中误差();
mmm
———控制网中异步环的个数;
N
———异步环环线全长闭合差();
Wmm
———异步环的边数。
n
:
控制网测量中误差应符合下式
2
()
m≤σ11.2.12-2
:———()。
式中基线长度中误差
σmm
测量控制网的无约束平差应符合下列规定:
11.2.13GNSS
应在坐标系中进行三维无约束平差,无约束平差
1WGS84
结果应包含三维坐标、各基线向量观测值的改正数、基线长度、基
··
63线方位角及相关的精度信息等;
基线向量改正数的绝对值不应超过相应等级基线长度中
2
。
误差的倍
2
:
测量控制网的约束平差应符合下列规定
11.2.14GNSS
应在本工程坐标系中进行二维或三维约束平差;
1
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应符合本标准表中相应等
211.2.1
级的规定;
、
平差结果应包括观测点的二维或三维坐标基线向量的改
3
、、,
正数基线长度基线方位角及相关的精度信息宜输出坐标转换
参数及其精度信息。
高程控制测量应与平面控制测量同步进
11.2.15GNSSGNSS
行。每千米大地高差中误差不应大于。
15mm
测量成果宜包括下列内容:
11.2.16
;
测量技术报告
1
;
计算书
2
控制点成果表;
3
控制点点之记。
4
动态卫星定位测量
11.3
。
网络用户应登记和注册应在有效服务区域内测
11.3.1RTK
。。
量网络作业应满足本标准单基站测量的技术要求
RTKRTK
基准站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1.3.2
点位应交通便利,稳固可靠;
1
点位高度角以上范围内应无障碍物;
215°
,;
数据传输采用电台时基准站宜选择在较高位置
3
,
数据传输采用移动网络时基准站应选择在有移动通信接
4
收信号的位置。
平面坐标转换的残差不应大于;平面测
11.3.3RTK2cmRTK
量收敛精度不应大于。高程转换的残差不应大于;
2cmRTK3cm
··
64高程测量收敛精度不应大于。
RTK3cm
动态测量可采用单基站和网络。测
11.3.4GNSSRTKRTK
,,,
量时卫星截止高度角应大于卫星个数不应少于颗
15°5PDOP
。
值不应大于
6
基准站观测和记录应符合下列规定:
11.3.5
接收机天线对中误差和天线高量取应符合本标准
1GNSS
第条的规定;
11.2.8
;
基准站的卫星截止高度角设置不应小于
215°
,
无线电台通信方法时应按约定的工作频率进行数据链
3
设置;
应正确设置仪器类型、电台类型、电台频率、天线类型、数
4
据端口和蓝牙端口等;
应正确设置基准站坐标、数据单位、尺度因子、投影参数和
5
。
转换参数等
,
两次独立观测间应重新初始化平面坐标较差应小于
11.3.6
,高程较差应小于,成果取平均值。
2cm3cm
开始作业或重新设置基准站,应检测至少一个控制点或
11.3.7
已测点。检测点的平面较差不应大于,高程较差不应大
5cm
于。
7cm
:
流动站观测和记录应符合下列规定
11.3.8RTK
,
同步观测卫星数不应少于颗显示的坐标和高程精度不
15
应小于,记录的数据应为固定解;
3cm
原始三维数据中宜保留平面、高程精度;
2RTK
经、纬度记录精确至,坐标和高程记录精确至
30.00001″
。
0.001m
:
桩位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1.3.9RTK
不应少于两次独立观测;
1
流动站与基准站之间的距离不宜大于;
28km
直线桩、塔位桩放样时,显示偏离直线应小于,并应
31.5cm
··
65记录实测的数据、桩号和仪器高;
,
测量的平面坐标中误差不应大于高程中误差不应大
45cm
;
于
7cm
更换基准站时,应对上一基准站放样的桩位进行检测,检
5
测桩位不少于个;
2
,,
检测桩位时测量的平面坐标较差应小于高程较差
67cm
应小于。
10cm
地形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1.3.10RTK
;
流动站与基准站之间的距离不宜大于
110km
,,,
卫星信号失锁应重新初始化经重合点测量检测合格后
2
方能开始作业;
地形测量结束前,应进行已知点检核;
3
,。
不同基准站作业时应检测不少于个桩位点
41
在通信信号较弱或覆盖不到的困难地区,无法进行单基
11.3.11
站和网络测量时,可采用模式测量。
RTKRTKPPK
测量原始数据应备份,不应剔除或修改。
11.3.12RTK
:
测量成果宜包括下列内容
11.3.13
起算点成果资料;
1
坐标转换参数及精度分析;
2
。
数据成果
3RTK
··
66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与维护
12
一般规定
12.1
应具有接口丰富、运算速度快、存储容量大、兼容性
12.1.1GIS
强、低功耗等特点。
的数据组织与数据库设计应遵循先进性与实用性、
12.1.2GIS
安全性与可靠性、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等相结合的原则,数据库架
构宜采用客户/服务器、浏览器/服务器混合模式。
、
数据应包括描述相应地理要素的几何数据属性数
12.1.3GIS
、,、、
据栅格数据及元数据数据形式应兼容矢量数据栅格数据多媒
体数据等多源数据格式。
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12.2
应具有权限管理、数据输入、处理、存储管理、查询检
12.2.1GIS
、、。
索分析显示和更新等功能
、
线路地理信息数据宜采用国家大地坐标系
12.2.220001985
。
国家高程基准
宜由数据库子系统、空间数据管理子系统、应用子系
12.2.3GIS
统、元数据管理子系统和数据分发服务子系统组成。
数据库软件平台应具有管理海量数据的功能,应符合现
12.2.4
行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技术要求》
/。
的规定
GBT20273
。
空间数据管理软件应对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统一管理
12.2.5
元数据管理软件可对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文件的数据
12.2.6
源、数据分层、产品归属、空间参考系、数据质量、数据更新、图幅接
边等元数据管理。
··
67地理信息数据交换的格式和方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12.2.7
《地理空间数据交换格式》/的有关规定。线路数据集
GBT17798
宜包括表的数据内容。
12.2.7
表线路数据集
12.2.7
序号数据集名称
控制点数据
DLG
DRG
DEM
DOM
交通数据
基础地理
境界与政区数据
1
信息数据
地名数据
水系数据
矢量数据
管线数据
居民地及设施数据
植被与土质数据
其他矢量数据
勘测数据
线路勘测
2
设计数据
设计数据
输电线路
、、、
杆塔金具导地线基础等三维模型
3
模型数据
其他相关
、
元数据属性表等
4
数据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分类与编码规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12.2.8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的规定,勘测数据
GBT13923
中的测量数据分类与编码规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地理信息分
··
68类与编码规则》/的规定,设计数据分类与编码规则应
GBT25529
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电力地理信息系统图形符号分类与代码》
/。
的规定
DLT397
:
控制点数据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2.2.9
控制点编号应具有唯一性;
1
控制点位置及相邻点位之间的关系应正确;
2
控制点属性信息应完整、正确。控制点的等级和精度应相
3
,。
匹配数据取位应正确
:
数据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2.2.10DLG
坐标系统、高程基准应正确;
1
分类代码应正确;
2
属性信息应完整、正确;
3
各种地物要素、注记、数据层应完整、正确;
4
,;
相邻存储单元逻辑上应无缝接边属性和拓扑关系一致
5
,;
闭合要素应封闭属性应一致
6
要素应具有唯一性,要素间拓扑关系应定义正确,要素几
7
何类型应表达正确;
结果匹配应准确,线段相交或相接应无悬挂或过头现象;
8
连续地物应保持连续;
、;
选用的地图符号应正确配置合理
9
、。
注记属性选取与配置密度应合理
10
数据彩色扫描宜采用色模式,图像分辨率不
12.2.11DRG256
应小于。数据的内容、几何精度、规格、色彩等应与原
300dpiDRG
地形图或一致。数据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DLGDRG
,、,,
地形图图纸应平整无折图形注记完整线划清晰无变
1
,;
形图廓点坐标正确
影像拼接处不应出现错位、裂缝与重影,相邻存储单元的
2
地理要素应平滑衔接,关系合理;
图廓线、格网、像素起始坐标、像素结束坐标、影像应完整
3
··
69清晰;
影像处理后图面应清晰、不粘连、无断续、无明显噪声和斑
4
,;
点线条与注记应清晰
,
数据应定向纠正定向纠正后的栅格数据图廓点允
5DRG
许偏差为个像素;
1
彩色应色彩归化;
6DRG
的整体外观质量应整洁美观;
7DRG
,、
数据与原图比较时点状符号明显地物点的误差不
8DRG
,。
宜大于图上线状符号的误差不宜大于图上
0.2mm0.3mm
数据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2.2.12DEM
特征点高程精度应与相应规则格网点高程精度一致;
1
相邻接边应平滑连接、坐标连续,接边后不应出现
2DEM
裂隙现象,相邻存储单元之间不应出现漏洞;
,
数据应覆盖整个区域范围接边范围的数据重叠不
3DEM
。
应小于个格网
2DEM
数据应由影像数据、地理定位信息、元数据组成。
12.2.13DOM
数据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DOM
数据应纹理清晰、层次丰富,反差适中、色调均匀;
1DOM
镶嵌的镶嵌边处不应有明显的灰度改变;
DOM
,
相邻图幅接边重叠范围不应小于接边限差不应
210mm
,;
大于个像素接边后不应出现影像裂隙或影像模糊
2
覆盖范围内应无漏洞;
3DOM
注记与整饰内容应完整、正确。
4
交通、境界与行政区划、地名、水系、管线、居民地及设
12.2.14
、、,
施植被与土质等矢量数据的平面位置数据间拓扑关系应正确
、。
属性信息应完整准确
勘测数据应包括测量专业、岩土专业和水文气象专业等
12.2.15
内容。
设计数据应包括电气专业、结构专业、技经专业等内容。
12.2.16
··
70元数据内容应包括:识别信息、数据质量信息、空间数据
12.2.17
组织信息、空间参考信息、实体和属性信息、分发信息、限制信
。
息等
:
应具有下列基础功能
12.2.18GIS
数据输入、输出、显示、分析、查询、编辑、更新等;
1
数据格式转换、坐标系统转换、高程基准转换;
2
线路路径查询、障碍避让提示、比选、塔位预排、图形输出
3
;
等辅助设计
。
线路沿线相关资料的显示与提取
4
应具有下列空间分析功能:
12.2.19GIS
角度量测,距离量测;
1
数据编辑与分析;
2DEM
塔位条件分析;
3
;
通视性分析
4
。
缓冲区分析
5
宜具有降雨、降雪、覆冰、风偏、洪水淹没等三维场
12.2.20GIS
景模拟功能。
数据分发与技术服务应提供数据的产品说明和产品标
12.2.21
,、、。
识可输出全要素地图专题地图地形分析用图等
《
测试和验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地理信息系统软
12.2.22GIS
件验收测试规程》/的规定。
CHT1035
地理信息系统的维护
12.3
维护应包括系统纠错性维护、系统完善和适应性维
12.3.1GIS
、、。
护系统硬件设备维护数据维护和用户使用需求维护
、、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勘测设计数据元数据等应及时
12.3.2GIS
更新。
功能应根据用户需求及时更新。
12.3.3GIS
的运行和维护应全过程安全监管。
12.3.4GIS
··
71数据应及时备份,并应符合以下规定:
12.3.5GIS
、;
不同时期不同空间的数据应备份
1
,;
系统数据应定期整体备份并应适时异地备份
2
系统硬件、软件升级、数据库结构发生变化时,应整体
3
备份;
,
系统数据体发生变化时应及时进行增量备份变化前的数
4
据应作为历史数据归档。
··
72可行性研究阶段岩土工程勘察
13
可行性研究阶段岩土工程勘察应为论证拟选线路路径的
13.0.1
。
可行性与适宜性提供所需的勘察资料
可行性研究阶段岩土工程勘察应进行下列工作:
13.0.2
搜集各路径沿线已有的相关资料,宜包括区域地质、地震
1
地质、矿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遥感资料;
调查了解沿线地形地貌特征、地层岩性及其分布特征,特
2
、;
殊性岩土和不良地质作用的分布发育状况及其危害性
;
调查了解沿线地下水的埋藏条件
3
;
调查了解沿线矿产资源的分布与开采情况
4
现场踏勘重点交叉跨越地段,初步确定其岩土工程适
5
宜性;
对各路径进行初步岩土工程评价。
6
可行性研究阶段岩土工程勘察应符合下列要求:
13.0.3
,
勘察方法宜以搜集资料为主具备条件时宜进行遥感
1
;
解译
应针对影响拟选线路路径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踏勘调查;
2
对拟选线路路径中有特殊性岩土分布的地段,应调查特殊
3
性岩土的分布情况及物理力学特性,并应了解当地的防治经验;
当拟选线路路径存在严重的不良地质作用时,应建议予以
4
;,,
避绕当无法避绕时应针对不良地质作用进行专门调查提出初
;
步的分析评价与治理建议
应论述拟选线路路径的适宜性,并对各路径进行比选分
5
析,提出各路径存在的主要岩土工程问题,提出初步设计阶段勘察
的工作建议;
··
73宜根据线路路径的具体情况,提出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
6
。
估和压覆矿产评估等工作的建议
:
可行性研究阶段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13.0.4
拟建工程概况,勘察工作目的与任务;
1
工作过程、勘察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
2
、、
各路径沿线的区域地貌特征区域地质构造区域稳定性
3
和地震地质概况;
各路径沿线的主要地层岩性、特殊岩土分布、矿产分布、地
4
、;
下水条件主要不良地质作用等工程地质条件及环境地质问题
;
各拟选线路路径方案的主要优缺点的分析比较
5
路径的初步推荐意见以及后续工作建议。
6
··
74初步设计阶段岩土工程勘察
14
初步设计阶段岩土工程勘察应为选定线路路径方案及确
14.0.1
。
定地基基础初步方案提供所需的勘察资料
初步设计阶段岩土工程勘察应进行下列工作:
14.0.2
取得线路路径方案图;
1
进一步搜集沿线区域地质、矿产资源、地震地质、水文地
2
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遥感及地质灾害等相关资料;
进一步调查特殊性岩土及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的分
3
;
布特征
、;
初步查明沿线地形地貌特征地层岩性及其分布特征
4
初步查明沿线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及水土腐蚀性。
5
初步设计阶段岩土工程勘察应以搜集资料结合现场踏勘
14.0.3
调查为主要手段,对岩土工程条件特别复杂或缺少资料的地段宜
布置适量勘探工作。
初步设计阶段岩土工程勘察宜采用遥感技术对拟选线路
14.0.4
。
沿线的地质条件进行解译分析
初步设计阶段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应包括下列内容:
14.0.5
对沿线地形地貌特征、不良地质作用的发育状况及其危害
1
性进行初步评价;
分区段对路径方案作出岩土工程评价,提出主要地基基础
2
;
方案的建议
;
进一步分析评价重点交叉跨越地段岩土工程适宜性
3
对确定线路路径起控制作用的不良地质作用、特殊性岩
4
土、特殊地质条件应判定其类别、范围、性质,并应评价其对工程的
危害程度、提出避绕或整治对策的建议。
··
75初步设计阶段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14.0.6
,;
拟建工程概况勘察工作目的与任务
1
、,
工作过程勘察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报告编制所使用的
2
参考资料;
线路路径方案沿线的区域地质构造、地震地质背景、地震
3
;
活动性及区域稳定性
线路路径方案沿线的地形地貌特征、地震动参数、地基主
4
要岩土构成、各类特殊岩土分布、矿产分布与开采、地下水条件、不
;
良地质作用等工程地质条件及环境地质问题
,;
岩土工程分析评价路径方案比较
5
结论和建议。
6
··
76施工图设计阶段岩土工程勘察
15
一般规定
15.1
施工图设计阶段岩土工程勘察应评价杆塔的场地稳定
15.1.1
性,为地基基础设计、施工及环境整治提供勘察资料。
施工图设计阶段岩土工程勘察应取得前期勘察报告、相
15.1.2
关的专题研究报告和其他相关资料,取得勘察任务书、线路路径图
等资料。
,
施工图设计阶段岩土工程勘察应逐基进行针对不同的
15.1.3
。
地貌类型和地质条件作出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平原河谷区勘察
15.2
平原河谷区勘察应查明塔位处地形地貌、岩土特征、不良
15.2.1
地质作用及其他影响塔基稳定的因素。
平原河谷区勘察应采用工程地质调查和勘探相结合的
15.2.2
。
方法
,
当塔基位于河床或河谷边缘时应考虑塔基地段的工程
15.2.3
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并宜选择在下列地段立塔:
河岸平直稳定、河谷狭窄、跨越距离较短;
1
地势较高,不受地下水和地表水影响;
2
塔位地基岩土性质相对较好;
3
,,、
当需要在河中立塔时宜选在河心岛或高漫滩或流速缓
4
。
冲刷深度小的部位
勘探点的布置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塔型及
15.2.4
其重要性按下列要求确定:
对转角塔、耐张塔、终端塔、跨越塔及其他设计有特殊要求
1
··
77的塔位应逐基勘探;
对直线塔和直线转角塔,简单地段可间隔基至基塔在
223
,
塔位处布置一个勘探点中等复杂地段可间隔基至基塔在塔
12
,;
位处布置一个勘探点复杂地段应逐基勘探
当地质条件特别复杂或设计有特殊要求时,可增加勘
3
探点。
勘探深度应根据塔型及其基础型式、基础尺寸与埋深、荷
15.2.5
、,:
载情况塔位地质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
对直线塔与直线转角塔勘探深度应达到基础底面以下
1
倍倍的基础宽度,且不小于;
0.5~1.05m
对转角塔、耐张塔、终端塔、跨越塔,勘探深度应达到基础
2
底面以下倍倍的基础宽度,且不小于;
1.0~1.58m
在上述勘探深度内如遇软弱土层,或者遇高烈度区可液化
3
,;
土层时勘探深度应适当加深
,
在上述勘探深度内如遇基岩或者遇厚层碎石土等稳定的
4
强度高、压缩性低的岩土层,勘探深度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减小;
对采用桩基等深基础型式的塔位,其勘探深度尚应符合现
5
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的规定。
GB50021
山地丘陵区勘察
15.3
山地丘陵区勘察应以工程地质调查为主,当工程地质调
15.3.1
查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布置适量的勘探工作。
山地丘陵区选线过程中应重点对影响塔基稳定的因素进
15.3.2
行调查,并应避开下列地段:
;
深切冲沟的边缘及其向源侵蚀的源头地带
1
;
松散堆积的高陡边坡地带
2
水土流失严重的坡地或高陡狭窄的山脊;
3
滑坡、崩塌、泥石流及其他不良地质作用强烈发育地段。
4
勘探工作应满足下列要求:
15.3.3
··
78对基岩裸露的塔位,应查明基岩的岩性、产状、结构构造,
1
并对岩石风化程度与岩体结构进行分类;
,、、,
对基岩埋藏较浅的塔位可采用钻探坑探槽探等方法
2
,、、
查明覆盖层厚度与性质并应查明下伏基岩的岩性产状岩石风
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语言与程序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广州商学院《不动产籍管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徐州工程学院《油画间接技法》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四川商务职业学院《电气控制与PC》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黑河学院《大数据原理与实践》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医科大学《无人机通信与导航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宿迁泽达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电生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智能运输系统2》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钢铁工业技术路线图研发计划》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家用电器》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工程质量问题整改回执单
- 第9章-辅助技术与环境改造
- 民事非法强占土地上诉状模板
- 铁路基础知识-课件
- 2022公务员录用体检操作手册(试行)
- 骨盆骨折PPT完整版
- 2023年边防检查考试真题模拟汇编(共638题)
- EAP服务案例解析
- 大学材料力学课件:《弯曲的几个补充问题》
- 废钢清理安全操作规程
- 无人机概述专业知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