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岳之死与宋代文人政治的困境_第1页
论岳之死与宋代文人政治的困境_第2页
论岳之死与宋代文人政治的困境_第3页
论岳之死与宋代文人政治的困境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岳之死与宋代文人政治的困境

一从树立武人地位到维护汉国统兵权为了躲避金人的侵略,皇帝和学者不得不依靠军事官员来拯救危机。但在对金的作战中武将地位上升,改变了北宋文武的格局。“绍兴中,武臣以军功入仕者甚多”。特别让士大夫难以容忍的是由于战争的锻炼,武人的自信得到加强,一改北宋遭文人压抑的委琐,如韩世忠蔑视文人,常侮辱有加并轻薄称之为“子曰”和“萌儿”。充分显示了武人的自信心的提高。可见“南渡以后,武臣卑视文士,正与北宋一般习俗相反”。但随着南宋政权的稳定,士大夫们对武将的夺权斗争就开始了。高宗非中兴之主,但却深谙权力驾御之道,遂与秦桧因势利导,利用士大夫的权力欲望,积极与金人媾和。媾和与夺诸将兵权是相辅相成的。当然,并非所有的士大夫都赞成媾和,但绍兴八年确实是高宗与一部分士大夫官僚共定“和议”为国是。即使在议和上士大夫之间有分歧,但在解除诸将兵权上却是非常一致的。如张浚就“以诸大将久握重兵难制,欲渐取兵属督府,而以儒臣将之”,并因此激起淮西兵变。而“赵鼎继相,王庶复议用偏裨将以分其势”解决诸将问题。秦桧不过完成了浚、鼎等未尽之事而已。李心传对秦桧没有好感,却仍肯定其收回诸将兵权的功绩:“然自渡江后,诸大将皆握重兵难制,张浚、赵鼎为相,欲更张,而终不得其柄。桧用范同策,而收其部曲。”李氏之言代表了士大夫们的价值趋向。秦桧确实是实现了他们的政治愿望。因此岳飞的命运是注定的。而失去兵权最终导致了他的被害。由于敌视武人的政治传统的深入骨髓,使士大夫们对于武将的防范并未因国难当头而有所减弱。还在金人南侵,宋廷处在风雨飘摇中时,他们就已盘算夺权了,如户部侍郎柳约在建言初年就进言高宗:诸大将提兵入觐,各名其家,将有尾大不掉之患。”建炎四年(1130),给事中兼直学士汪藻更上疏指责诸大将“论其官则兼两镇之重,视执政之班,有韩琦、文彦博所不敢当者;论其家则金帛充盈,锦衣玉食……平时飞扬跋扈,不循朝廷法度,所至驱掳,甚于外患。……诸将以负国家罪恶如此,臣观今日诸将,用古法皆当斩”。此奏疏极力渲染武将之威胁,其“用古法皆当斩”等语可谓杀气腾腾,已启高宗、秦桧杀诸将之心。所谓“所至驱掳,甚于外患”实为士大夫们的真实心态,显示了他们不顾大局的极其狭隘的心胸。此后“力主削弱武人力量,收夺兵权,简直已经成为南宋文臣的共识”。绍兴元年汪藻又上奏章言“诸大将拥重兵,寝成外重之势”,并献上“示之以法”、“运之以权”和“别之以分”的所谓“驭将三说”之策。其目的就是“以渐销诸将之权”,高宗心领神会,“后十年卒如其策”。绍兴七年淮西兵变后,官僚们更感解除诸将兵权的迫切性。次年监察御使张戒入对,力陈“诸将权太重”,暗示分诸将之权,高宗欣然会意并表示“一二年间事当自了”。绍兴九年二月吉州免解进士周南仲亦上书高宗:“刘光世窃琳馆之清名,张俊负跋扈之大恶,岳飞、吴玠、韩世忠之流,裹粮重甲,首鼠两端。太祖尝谓宰相曰:‘朕指使将帅日偏裨列校。’盖抑其权势不使过尔。今日诸将尾大不掉,陛下已失于初矣,尚此不决何耶?”其将诸将丑化为“窃清名”,“跋扈之大恶”,“首鼠两端”,就是提醒高宗早日解决武人问题。稍后,左宣议郎王之道上书,明确请求收回诸将兵柄,以文臣统制武将:“臣愿陛下自谋诸心,选择耆德素负天下之望者,谋及龟筮,谋及士庶,授以斧钺,俾统六军......臣见一戎衣而天下定,不得专为有周美矣。”对军人统军的仇视近乎变态。因此,如果没有文臣官僚们的强烈的夺权意识,高宗与秦桧要想很轻易地收回诸大将兵柄就要困难得多。果然在绍兴十一年淮西之战后,给事中直学士范同就向高宗、秦桧献上“皆除(三大将)枢府,而罢其兵权”的调虎离山之计,接着,参知政事王次翁协助秦桧以犒赏柁皋之战为名,将韩、岳、张三大将召到临安,以突袭的方式,解除了他们的兵权,改诸大将屯军为御前诸军。至此,高宗终于秉承祖宗家法,与士大夫们联手再次将武人置于控制之下。南宋政治也重归北宋的格局。岳飞作为杰出武将,对媾和的反对态度,终使其成为政治斗争的祭品。其悲剧命运是注定的。因为不杀岳飞不足以显示士大夫的政治力量,不足以警示其它武人,“是(岳飞)以为秦所诛,韩世忠丧胆矣。其它的将领如张俊等也只能“效媚以自全”了。二“此何异”之死与文臣的未来若从宋代政治文化的深层分析,岳飞之死是一个历史的轮回。宋太祖有不杀大臣的誓言,但不包括武人。岳飞之死象征了宋代文人政治对武人排斥与迫害的继续。岳飞被构陷而死,并非偶然的历史事件,文臣陷害武人是宋代政治的传统。远的如北宋曹利用自杀、王德用和名将狄青遭贬死,近的是曲端之死。张浚“惧其得士心”,遂残害了这位杰出的陕西名将。这与秦桧置岳飞于死地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妄加罪名,鞫治手段上都和秦桧酷害岳飞如出一辙。在自毁长城,诛杀良将这一方面,张浚给秦桧启迪良多”。但文人们却不断为其行为寻找借口,所谓“国威不立、诸大将偃謇不恭”。连周密也觉得难堪:“《四朝国史》端本传之论,乃曰:‘曲端之死,时论或以为冤,然观其狠愎自用,轻视其上,纵使得志,终亦难御,况动违节制,夫何功之可言乎’?此虽史臣为魏公地,然失其实矣。信如其言,则秦桧之杀岳飞,亦不为过。”明人沈德符道破真相:“此何异于秦桧之死岳飞乎,高宗之不能中兴者,秦桧为之首,而张浚为之从。”只因张浚还算抗战派,后人“不无掩饰,故不谓其杀戮忠良,败坏国事”。其实二人所遵循的都是本朝恪守的摧折武将的政治信条。秦桧陷害岳飞固为无耻,然其手段亦不过效法张浚及其前辈欧阳修、文彦博等而已。欧阳修至和三年上《论狄青札子》云:“臣窃见枢密使狄青,出自行伍,号为武勇,自用兵陕右,已著声名,自其初掌枢密,进列大臣,当时言路者以为不可,今三四年间,虽未见其显过,然而不幸有得军情之名。盖由军士本是小人……武臣掌国枢密而得军情,不唯于国家不便,亦将不得已而为人所祸者矣。”所列狄青之罪名难道不是“莫须有”吗?仁宗还想保狄青,但文彦博提醒皇帝“太祖岂非忠臣”。遂出陈州,文彦博并每日两遣中使抚问,终使狄青惊疑发病而亡。岳飞与狄青命运何其相似,清人昭璉就感叹:“有宋一代,武臣廖廖,惟狄武襄立功广南,稍为生色,……乃欧阳公露章劾之。至恐其有他心,岂人臣为国爱惜人材之道?狄公终以忧愤而卒。其后贼桧诬陷武穆者,亦袭欧阳之故智也。”从文化心态上看,士大夫必欲除狄青而后快,不仅惧其得人心,“狄青起行伍,为枢密使,每出入,小民多聚观,叹其拳勇,至壅马足”。更嫉其不以出身行伍而自卑,仁宗劝他去其面黥,他却说:“要使天下贱儿,知国家有此名位待之也。”这种自信与提高武将地位的意识最为士大夫所难容。故欧公虽承认狄青“事艺实过人。比其流辈,又粗有见识,是以军心共服其才能”。但狭隘的政治心胸却贬之“尚未得古之名将一二”。狄青、岳飞及曲端都是文武兼修的大将,不是那种文臣最喜欢的头脑简单的莽夫。因此他们绝难被宋代的政治体制包容。宋代士大夫诚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精神,但其文化人格并非完美,他们还有排除异己,为维护本集团政治利益不惜牺牲王朝大局的一面。其虽有文化之功,亦少“女主、外戚、宗王、强藩之祸”,然实为一种畸形的政治文化,没有那个王朝只靠修文崇士,擅写文章辞赋就能够长盛不衰的。一旦外敌入侵,如空中楼阁的繁荣瞬息就灭。岳飞死后,不少官僚不仅不为岳飞洗冤,反助纣为虐,迫害岳飞家属。“秦桧既杀岳氏父子,其子孙皆徙重湖闽岭,日赈钱米以其活命。绍兴间,有知漳州者,建言叛逆之后不宜存留。乞缓其所急,以尽其天命。”这种斩草除根之想法,可谓狠毒。岳飞之死虽有其个人因素,如少自晦,不像张浚、韩世忠等于临安广置田宅,使主上放心,遂犯人君大忌。但须明辨者岳飞其实死于宋代文人政治的陷阱,其“遇秦桧之奸而不免,即不遇秦桧之奸而抑难乎其免矣”。应该跪在岳飞坟前的决不止秦桧一相,亦不必高宗一君,士大夫官僚也是同谋者。岳飞之死显示了宋代文化的悲剧性质。三文臣对越界的认识岳飞冤案不仅深蕴文化之悲剧,更透视出宋代文人政治的困境。南宋的灭亡和北宋何其相似,都被外族征服,一样是百多年苟安后的毁灭。岳飞死于南宋媾和的图谋。士大夫虽取得了政权的主导,却再一次重复自己历史的惰性——以文驭武所导致的国弱,坚守以岁币求安之道,最后走向覆亡。宋代文士向来有求学问之精进,如“北宋庆历以来疑经思潮,是中国思想史上一场规模巨大的思想变革运动”。讲道德之热情,但却少有自省的精神。汴京沦亡,几十万官民被掳北方,对士大夫们而言本是非常震撼心灵的历史事件,但作为本朝政治灵魂的官僚们却没有洗心革面,改革政府管理,对于文武两途稍有平衡之策,以图恢复中原。他们反而将祖宗制度继续贯彻到底,将北宋之亡归罪于王安石变法,并将荆公列为首罪,将其从神宗庙驱逐,换上保守的代表司马光,这就是官僚们从靖康之难中得到的启示。他们的保守,不思进取的封闭的政治人格不是减少了,而是加强了。北宋之亡的一大原因就是关键时刻因“文臣主兵,多次决策错误”,包括抗战派的李纲等都是如此。宋代政治抑制武人,以文臣驭兵。但在整个宋代,文臣领兵没有几次军事胜利的。对西夏的战争就是如此,大多数的当世名臣如夏竦、韩琦和范仲淹等先后都去了前线,“但既无力征服对方,也不能扭转被动挨打的基本战局,不过维持而已”。北宋最辉煌的胜利是平定侬智高叛乱,而主帅却是狄青。而文人领兵成功大概只有王韶开熙河。文武本两途,文臣与武将各有所长。汉唐盛世都是文武协力创造的。但宋朝猜忌武将,以文人统军,徒然消耗巨大财力与士兵生命。文人之性情气质本不适合戎马,读其前线的文词亦可见一斑。如果说岳飞《满江红》尚有真伪问题,那么其《五岳祠盟记》的慷慨激昂:“故且养兵休卒,蓄锐待敌,嗣当激励士卒,功期再战,北逾沙漠,蹀血虏廷,尽屠夷种。迎二圣,归京阙,取故地,上版图。”比之范仲淹《渔家傲》中“将军白发征夫泪”的哀怨就绝然不同。后者表露了畏战的心理,其流传于边地,只能动摇军心。北宋之亡已是前车之鉴,但官僚们并没有清醒,他们继续盘桓于历史的困境中。执著于“以文驭武”的老法宝。南宋诸大将经过多年与金人的作战,战力已得到较大提高,即使不能直捣黄龙,但也不至于让金人仅以“三柩(徽宗、郑后与邢后之棺)一老伛(高宗母韦后)坐致其称臣纳币”。南宋以文人统兵,连连败战,最典型的是张浚,其以“持重拥兵,去战阵千里之外”的方式指挥作战,结果先以富平惨败丢失整个陕西,符离之溃又导致隆兴北伐失败。周密之评最当:“其为人,忠有余而才不足;虽有志,而昧于用人,短于用兵。”但就因其文人的身份,败亦不遭惩罚,后之史臣还不断赞美其人。有宋一代士大夫防范武人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罗大经言:“自古夷狄盗贼之祸,皆将帅之臣玩寇以自安,养寇以自固,誉寇以自重。”可见,他们始终将武将看作王朝的最大威胁。平心而论,同是偏安,但宋代士大夫远不如东晋贵族。东晋贵族以其自信和自尊对北方胡人是坚决抗战,“还没有哪一个朝代像晋代那样,经常不断地从南方向北方发动进攻,并且一次也没有同敌人讲和过”。盖那时士大夫身份非君主任命,没有宋代那样依附于皇权。他们“在门第上有很强的自负心理,对待夷狄丝毫也不考虑让步,这形成了国家的自尊心”。宋代君臣有这样的自尊吗?在北宋,以纳币事辽、夏为长策,到南宋仍坚守此种模式,沉湎于安逸中,不少文人却称苟安为中兴。正是这种“以忍耻和戎为福,以息兵忘战为常”的政治理念,最终使南宋重蹈北宋的覆辙。士大夫为文化所培养,后世多赞扬宋朝的“仁厚”,但此种制度虽然提高了士人的地位,但当其日益发展为只“求自我利益的自主性组织”时,其缺乏生机也就显露出来,宋政之弊就恰在于对士大夫太过“仁厚”了,孝宗就深有感触:“国朝以来,宰相而误国者,大将而覆军者,皆未尝诛戮。”士大夫享受优待日久,造就的只是享乐的官僚群体。而其较清醒者稍想改变一下做点实事,即遭反对。王安石变法失败不仅是改革的挫折,更是所谓“宋型文化”的失败,这是一个文化的历史困境。陈寅恪称赞宋一代文化的繁盛,但其实仅能指道德文章之盛而言。“宋人的思想自由只有在学问,只有在文化方面,而不是在管理的方法,宋代的儒生修养都很好,但这些人一辈子所受的训练都是为了道德文章,不是为了管理政府,不是为了开拓一个新的局面”。宋代士大夫享受高俸禄的待遇,筹划的是保住既得利益,如相互的联姻,“希望以这种方式保持家庭政治地位的延续”。不断循环着历史的错误。秦桧说的“士人趋向不正久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