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2020届本科生毕业论文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2020届本科生毕业论文浅析杜诗的诗史性质——以“三吏”“三别”为例浅析杜诗的诗史性质——以“三吏”“三别”为例摘要《十家论庄》中有提及:“‘诗’是最普遍最广为人知的一种文学体裁,是一种语言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旧时代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样式胡道静.十家论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44.。”“诗史”,顾名思义,是指反映了当时时代背景的历史事件的具有现实主义性质的叙事诗,胡道静.十家论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44.从目前搜集到的资料可以看出,古往今来已经有文人学者对杜诗的诗史进行了探究,也有学者对“三吏”“三别”进行了解读,笔者对这一经典的论文也十分感兴趣。因此,本文也将对杜诗的诗史性质进行探析,以“三吏”“三别”这六首经典的叙事诗为切入点,结合安史之乱的时代背景,分析杜诗的诗史性质,并且进一步探究杜诗的诗史性质在“三吏”“三别”中具体是如何呈现的。另外,本文还会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再做一些拓展,将古今学者对杜诗诗史性质的不同评价与继承作出对比分析。再运调查分析法去谈一谈杜诗诗史性质对后世文学文化尤其是当代中国文化的影响。笔者希望通过本文,能够让更多读者了解到杜甫“三吏”“三别”、当时的时代背景及其诗史性质的价值和意义。关键词:杜甫;安史之乱;诗史;“三吏”;“三别”I一、引言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社会飞速发展,在文化教育领域越来越重视外语技能,这使得中国传统的唐宋诗词越来越被忽视,甚至越来越多学生是为了应试教育而背诵诗词,完全不理解诗词的含义及其表达的情感,更别说去了解诗词背后的历史和文化。笔者希望能够以“三吏”“三别”的鉴赏解读为例去分析杜诗的诗史性质,以及杜诗诗史性质对后世的影响,来唤起人们深入理解传统诗词文化的热情。笔者在检索文献时发现,在目前对杜甫“三吏”“三别”的研究中,内容大多集中在对诗歌本身艺术手法和艺术成就的探讨。他们认为杜甫异常重视诗歌的艺术性,即《敬赠郑谏议十韵》中的所谓“毫发无遗憾”,认为其诗词能够通过描写每一件亲自目睹的民间小事来体现现实社会中人民的无数劳苦和灾难,并没有把对诗歌的解读与诗史性质紧密结合起来去分析。虽然也有学者对杜诗的诗史性质作出探讨分析,但基本都停留在对杜诗“诗史”含义的理解及总结。由此可见,目前学术界虽然已经存在对杜诗诗史的探析,但其内容不够丰富、范围不够广,多数都是对杜诗诗史中的艺术鉴赏,而关于杜诗诗史的研究则有待进一步深入。所以,抱着弘扬传统诗词文化的初衷,本文力图去深入分析杜诗的诗史性质,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主观情感着重探讨这种诗史性质在“三吏”“三别”中如何呈现。同时,笔者还查阅和汇总了不同时代不同文人对杜诗诗史性质褒贬不一的评价,简析杜诗诗史性质在不同时代的影响力,以此来唤醒读者们对诗歌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的重视。二、“诗史”性质分析探索(一)“诗史”性质研究现状关于杜诗的诗史性质和含义,程诗惠在《对“三吏”“三别”诗史含义的重新理解》一文中表示道,诗史的伟大是通过寥寥数语就能完全呈现出当时现实社会中的衰败和萧条、悲惨和凄凉,也不会有过多主观性评论性的文字,留给读者的是无限的感叹和遐想。作者还说道:“从诗歌中反映出当时的时代实质和精神面貌是杜诗的诗史特点程诗惠.对“三吏”“三别”诗史含义的重新理解[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02:93-95.”,关于作者的观点,笔者是总体认同的,尤其是后半句“没有过多评论性的文字”以及“留下了无限的感叹和遐想”,但觉得仍然不够全面。多数学者的文献表明,他们认为杜甫“嫉恶怀柔肠”,总是怀着一腔忧国忧民之情去揭露军阀和宦官的丑行,在看着小人得逞、百姓被压榨程诗惠.对“三吏”“三别”诗史含义的重新理解[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02:93-95.丁雪昭.杜甫诗歌“诗史”性探究[J].名作欣赏,2011,35:10-11.因此,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和分析杜诗的诗史性质,笔者以对“三吏”“三别”的解读赏析作为切入点,对杜诗“诗史”性质的呈现方式展开了深入的探索。(二)关于“三吏”所谓“三吏”,指的是杜甫的《新安吏》《石壕吏》和《潼关吏》。杜甫创作“三吏”的时期是唐代唐肃宗掌朝时期,当时郭子仪本已收复了长安洛阳,乘胜率军进攻,可由于唐肃宗的昏庸以及当时官宦的应付了事,导致官军死的死伤的伤。《新安吏》记述的是诗人路过新安县时目睹了官宦在新安县征兵时征不到男丁,连刚成年不久的成丁(18-23岁)也被抓去服役的悲惨场景。《石壕吏》和《新安吏》一样,也是创作于安史之乱时期。诗人当时正在返乡的途中,路过石壕村,便看到了吏卒半夜捉人的这一幕,该诗描写了残暴的官吏连年老力衰的老翁也抓去服兵役,老翁在军营中爬墙出逃与妻子见面,最后老妇人出来请求官吏把自己也带走的故事。《而庵说唐诗》中更是这样评价《石壕吏》的:“用意精细,笔又质朴,尤其妙在一些不露子美身分”纪昀.四库全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5586.纪昀.四库全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5586.1.故事的戏剧性“三吏”这三首诗都具备着典型的场景复原性及故事的戏剧性。杜甫在“三吏”的创作中充分体现了把诗写成剧的特色,无论是《新安吏》中描写把“中男”征去当兵的情景,亦或是《石壕吏》中老翁出逃、老妇悲泣的情景,还是最后《潼关吏》中兵将筑城防御的情景,都在诗词中得到了惟妙惟俏的描述,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把严厉官吏的呵斥场面、石壕村里老妇的痛哭流涕场面、兵将流血流汗筑城的场面,都用了朴素的语言还原,展现了其戏剧性。情节的戏剧性唐宋的诗歌创作多是单镜头地描写诗人当时眼前的一景一物,即使是通过描写事物来抒发内心感受,也少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在杜甫的“三吏”中,之所以能够让读者身临其境,就是因为诗人写出了人物的心理、故事的进展甚至利用了周边的环境渲染。如《石壕吏》一诗中,诗歌以“官吏捉人”的情节开篇,开门见山交代了事情的起因,而后便是详细记录了自己所目睹的官吏追赶出逃老翁的过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彭定求等.全唐诗(上)彭定求等.全唐诗(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17.(2)戏剧性冲突的把握学者于丽艳在《论“三吏三别”的戏剧性》一文中对戏剧的冲突性作出了阐述:“剧本的冲突是戏剧的灵魂,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但剧本冲突绝非生活中矛盾的简单照搬,而是作者对生活中的矛盾进行选择、提炼、集中概括和艺术加工,使其最足以表现人物性格,反映生活的本质于丽艳,封丽媛.论“三吏三别”的戏剧性[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0,04:19.于丽艳,封丽媛.论“三吏三别”的戏剧性[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0,04:19.这看似矛盾的想法,在笔者看来其实并不是对立的。无论是《石壕吏》中老妇请求官吏把自己带走的场景,还是潼关吏中官兵连夜筑城防守的场景,都明显体现了诗人虽对百姓的苦难深表同情但却仍然鼓励百姓保家卫国的毅然决然。2.无干预叙事性除了故事的戏剧性,“三吏”中呈现的最典型的“诗史”性质还有其故事的叙事性。如《石壕吏》一诗中,最突出的叙事特点就是诗人是作为一个对事件没有进行干预的旁观者来叙述这一亲眼目睹的情景。诗人以“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拉开事情的序幕,引出诗人夜晚路过石壕村投宿恰好看到官吏捉人的故事起因,直至诗的最后一句,都像是只在平淡地叙述路过目睹的事情,没有任何情绪。《胡适文存》中谈到:“这首诗写天宝之乱,只写一个过路投宿的客人夜里听得的事,不插一句议论,能使人觉得那时代征兵之制的大害,百姓的痛苦,丁壮死亡的多,差役捉人的横行,一一都在眼前。捉人捉到生了孙儿的祖老太太,别的更可想而知了胡适.胡适文存(一)[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3:170.胡适.胡适文存(一)[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3:170.表面看是这样,但实际上杜甫真的没有发表自己的评论吗?不是的。恰恰相反,正是这些看似没有评论的表达,反而更加突显出了他的无奈。诗人一直用平淡的语气描述场景,甚至在最伤心处即一直传出老妇的悲泣声时也没有介入,表现得就像自己仅仅只是一个记录者,并且用自己继续赶路为由戛然而止,这实在不符合杜甫一贯推己及人的风格。实际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彭定求等.全唐诗(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17-518.两句,在背后已经把自己的情感展现出来。杜甫虽然表现得像“置身事外”,但我相信任何一个读者在读诗时都能读出其戛然而止时心中对官吏的愤懑以及对百姓的同情成丹彤.重读《石壕吏》彭定求等.全唐诗(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17-518.成丹彤.重读《石壕吏》:从叙述学的角度来分析[J].杜甫研究学刊,2019,01:31-36.萧涤非.《杜甫全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1291.于丽艳,封丽媛.论“三吏三别”的戏剧性[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0,04:19.(三)关于“三别”所谓“三别”,指的就是杜甫的《新婚别》《垂老别》和《无家别》。“三别”的创作是和“三吏”同一时期的,换言之其历史背景也相同,都是在安史之乱时期由于唐肃宗的昏庸无能导致唐军士气低落,全军溃败,大部分官兵都遭遇牺牲的情况下创作的。“三别”,顾名思义就是诗人写的内容与告别相关。《新婚别》记述的是一对新婚夫妻因为战争而分别的故事。丈夫在成婚的第二天就要奔赴沙场,妻子在强忍悲痛鼓励丈夫从军的同时还立下了坚贞不渝的爱情誓言,是一首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的作品。《垂老别》与《新婚别》刚好相反,后者的描写对象是新婚夫妇,而前者描写的对象则是一对已到暮年的老夫妇。且与《新婚别》中的悲壮离别不同,该诗中的老翁想在自己生命的最后尽自己的一份绵力,却又不想让妻子因为自己的离去而伤心,便打算在夜里不辞而别。诗中叙述的就是老妇发现老翁准备离去后,“生离就是死别”前的悲痛。最后一别《无家别》叙写的是一个邺城战败返乡后又重新被征兵的军人,此诗与前两别略为不同,前两别的描写重点都在与家人的离别,而《无家别》中的返乡军人却是没有亲人的,他没人可以告别,也没人给他送行,那十六句诗就像是他的自言自语。学者李炎亦这样写道:“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安》写无丁,《潼关》写防御,《石壕》写遣妪,《新婚》写怨旷之夫妻,《垂老》痛阵亡之子孙,而这首诗写的则是归来无家、别亦无家的情事”李炎.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试说杜甫的《无家别》[J].郧阳师专学报,1990,李炎.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试说杜甫的《无家别》[J].郧阳师专学报,1990,03:42-46.1.第一人称叙事性“三别”与“三吏”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叙事的人称和视角。《新安吏》《石壕吏》和《潼关吏》三首诗中诗人都是以第三人称的视角来叙述整个事件的经过,不加入任何一句自己的看法,反观《新婚别》《垂老别》和《无家别》,杜甫都是用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叙述事件。不管是许下“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彭定求等.全唐诗(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35彭定求等.全唐诗(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35.彭定求等.全唐诗(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35.“三别”中最为悲伤的无疑是《无家别》,诗人站在军人的第一视角,书写“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以军人返乡后目睹的家园景色开头,以景及情,直接用家里仅剩的蒿草蒺藜渲染出萧条的氛围,描写了军人自己在回到家之后感受到的寂寞和萧瑟,具体描绘了安史之乱后洛阳一带人烟灭绝的荒芜景象,那是对战乱对灾难的强烈控诉。在“三别”中诗人都把自己放在了主人公的位置,那些绝望的感叹到底是诗人自己的心声,还是诗人想要借百姓的身份和故事,来表达自己的叹息呢?笔者更偏向于后者。诗中让笔者最为动情的莫过于“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彭定求等.全唐诗(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彭定求等.全唐诗(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76-578.李炎.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试说杜甫的《无家别》[J].郧阳师专学报,1990,03:42-462.更明显的情感表达相比起“三吏”中的无干预叙事性,“三别”是一组以人物心理刻画为特征的叙事诗,当中有着诗人更加明显的情感表达,即使杜甫在三首诗中都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但他的情感还是通过主人公表现得淋漓尽致。如《垂老别》中的后半段:“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彭定求等.全唐诗(上)彭定求等.全唐诗(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76-578.总而言之,尽管“三吏”与“三别”的叙事方式和艺术手法都不尽相同,但其对历史的重现是毫无疑问的。这几首诗体现了诗史的实录特色,在深切表达人民想要迫切脱离艰苦战乱生活的同时又寄托了诗人杜甫爱国忧民的沉重的思想感情,道出了人民的心声。虽然这六首诗刻画的是几个不同身分的人物,但他们分别代表的都是卷入战乱中的不同社会群体,他们的不幸遭遇和悲苦命运是相同的。“三吏”、“三别”中记录的人民所遭受的残酷压迫和悲惨肆虐在史书中没有被记载,却在杜甫的诗史中呈现出来,再现了历史的真实面貌,这就是“三吏”、“三别”真正的价值所在。杜诗“诗史”性质的影响诗人韩愈曾以“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来评价李白与杜甫的诗歌成就,足以见杜甫在后唐诗人的心中地位崇高。而杜诗被称为“诗史”,是在晚唐出现的。笔者查阅文献发现,自晚唐到清代人们从未间断过对杜甫诗作的研究,多是探析和赞赏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但在笔者看来,杜甫诗歌的最高成就无疑是创作于安史之乱时期的“三吏”“三别”,它们不仅是杜诗经典之作,更是体现杜诗“诗史”性质的代表性作品。它们不仅真实再现了当时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还对劳苦百姓的遭遇寄予了自己的无限同情,把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悲哀深深结合,体现了“善陈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然而,不是所有文人学者对“诗史”的理解定义都是相同的。笔者发现,在唐以后文人们对“诗史”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继承。为了更深入地探究诗史性质,笔者也就后来的后唐以及宋元明清时代不同学者对诗史的理解作了些梳理。(一)唐宋时期的“诗史”继承说对“诗史”涵义的继承“诗史”首次被用于评论杜甫的诗词,是在唐代文人孟棨的著作《本事诗·高逸第三》中,孟棨在书中写道:“杜所赠二十韵,备叙其事。读其文,尽得其故迹。杜甫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6:1-23.。”在他的观点里,杜甫的“三吏”“三别”毫无遗漏地反映了诗人在安史之乱期间流离陇蜀经历的全部事情,所以便称之为“诗史”。可见此时刚出现的对“诗史”一词的理解还颇为简单,其主要依据就是“三吏”“三别”这六首诗。但到了宋代,人们在孟棨对“诗史”的理解的基础上,对什么是“诗史”作出了更为丰富而深刻的阐释黎清.试论杜甫“诗史”在宋代的接受[J].杜甫研究学刊,2012,01:50-56.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6:1-23.黎清.试论杜甫“诗史”在宋代的接受[J].杜甫研究学刊,2012,01:50-56.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18,210,5738.创作中对“诗史”的继承诗词创作上对“诗史”的继承集中表现在南宋末期。此时的诗词虽与“三吏”“三别”所写的时代背景不同,但其诗词性质却与杜诗诗史有异曲同工之妙。就历史背景而言,杜诗“三吏”“三别”是在“安史之乱”下创作的,同样的,这一时期的宋王朝遭遇元蒙入侵,社会动荡不安。正如学者黎清所说:“宋人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身心飘零之感,于是觅得杜甫这位异代知音,在诗歌创作中纷纷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诗史’意识,从而掀起了诗歌创作上‘诗史’接受的高潮”黎清.试论杜甫“诗史”在宋代的接受[J].杜甫研究学刊,2012,黎清.试论杜甫“诗史”在宋代的接受[J].杜甫研究学刊,2012,01:50-56..如苏东坡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由密州出猎开篇引入,描写词人自己在宋王朝与西夏的战争中主动请缨到边疆地区为国奋战;又如“靖康”之后,辛弃疾、文天祥等著名的文人志士愤然以文学创作的方式参与爱国斗争,留下了许多千古名篇。他们“专集杜句而成”,在借鉴杜诗诗史的基础上去抒写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融入对当时时势的描写,这是对杜诗“诗史”性质的继承。著名的爱国词人文天祥被囚禁牢狱时创作的二百多首“集杜诗”被称作“文山诗史”。开篇的第一首《社稷》序曰:“三百年宗庙社稷,为贾似道一人所破坏。哀哉俞兆鹏、俞晖.文天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697.。”这便具备了上文所提及的“三吏”诗史性质中的无干预叙事性,文天祥在看到国家因一人破坏而山河破碎,他与《新安吏》中杜甫看到官吏因为实在征不到男丁所以逼迫瘦弱的还未发育完全的中男去征兵、《石壕吏》中两个儿子已经战死沙场的年迈老翁翻墙出逃见老妇被官吏呵斥、《潼关吏》中士卒辛苦劳役争分夺秒建筑城墙时的心境是一样的,以局外人或叙述者的角度,平淡地叙述目睹的事件,在无干预的叙述中,突出表达自己的无奈,尤其“哀哉”二字。文天祥还在诗中写道:“南极连铜柱,煌煌太宗业,始谋谁其间,风雨秋一叶俞兆鹏、俞晖.文天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697.俞兆鹏、俞晖.文天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697-698.赵长杰.文天祥集杜诗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二)明清时期的“诗史”继承说虽然在唐宋时期被欣赏与继承,杜诗诗史却在明朝遭到了质疑。明代文人对杜诗诗史的不满表现在了三个方面:首先,明代词人认为写诗的意义在于情境和意境,而不在于叙述历史。就“三吏”“三别”而言,他们认为这六首诗的赏析重点应当在于它的环境描写、语言描写等各种艺术手法的描写,而不是对历史的陈述。其次,也有另外一部分诗人词人从叙事角度指出杜甫并非唐朝唯一一个用诗歌话历史的诗人。甚至还有文人对杜甫诗歌所记录历史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和批评。这样的文学现象使得杜诗的诗史尤其是“三吏”“三别”在明代一度沉寂祝东.从“诗史”到“词史”——论杜甫诗史观对清代词史观的影响[J].杜甫研究学刊,2015,祝东.从“诗史”到“词史”——论杜甫诗史观对清代词史观的影响[J].杜甫研究学刊,2015,02:95-102.这种备受批评和质疑的情况直到清代才得以结束,且逐渐又反被推扬。到了清代,著名的文人、书法家黄宗羲在《万履安先生诗序》中对诗史的地位进行了重新的肯定:“今之称杜诗者以为‘诗史’,亦信然矣。然注杜者,但见以史证诗,未闻以诗补史之阙,虽曰‘诗史’,史固无藉乎诗也。黄宗羲.黄宗羲全集(十)[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47.”。由此可见,黄宗羲对杜诗的“诗史”是持有欣赏并尊重的态度的,他认为杜甫能将诗与史融为一体,“史固无藉乎诗也”,以诗补史。黄宗羲.黄宗羲全集(十)[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47.从唐代广为传颂的“三吏”“三别”到宋朝的“集杜诗”,再到明代文人的质疑,最后到清代重新被推扬,关于“诗史”的多次争辩可以看作是文人觉醒的表征。从起初的“诗不可兼史”、“诗不可以史为”到后来出现的“以诗为史”再到最后“诗史互证”、“诗为史外传心之史”等对诗史评论的演变,体现出的不仅是诗与史之间的深层关系,更体现出了文人墨客对诗史涵义理解的逐步广阔和深入,开始全面地认识和继承诗史性质。从严格对立,逐渐过渡到诗与史发生关联再到文学文本与历史文本的互相涉猎,这种变化是诗歌写作方法上的创新,更是时代的缩影。(三)对后世及现当代文学的影响如前文所述,以“三吏”、“三别”为代表的杜诗,其“诗史”性质对唐末甚至宋明清的文学创作影响都十分深远。唐末到南宋是效仿诗史的鼎盛时期,甚多诗人和词人继承了诗史的性质进行新的创作。明清时期,除了文天祥、汪元量等较为著名的诗人外,吴伟业、钱谦益等相对平凡的词人也在“三吏”“三别”的基础上对诗史观作出了新的推进。如《打冰词》叙写的是民间疾苦;再《遇南厢园叟感赋八十韵》描写的是清军侵入江南时学校被毁、百姓流离失所的凄惨;《圆圆曲》揭露的是吴三桂卖国头像的丑恶罪行等等,都是从“诗史”到“词史”的延伸,与“三吏”“三别”大同小异,有着诗史一体的性质。即使从古到今有不同学者对历代“诗史”概念进行重新的理解和定义。但他们都贯穿着“强调诗歌对现实生活的记录和描写”张晖.中国“诗史”传统[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张晖.中国“诗史”传统[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264.与古人对古诗词的关注程度不同,在如今这个教育日益普及和先进的时代,人们通常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学习和背诵了不少唐宋诗词,但却不是人人都对诗词的背景和内容了如指掌,更不要说对杜诗“诗史”性质有多深入的理解,甚至有人对“三吏”“三别”的具体内容都不了解。为了探究当代大众对诗史的了解程度,笔者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以了解当代社会对杜诗“诗史”性质的了解程度。笔者在问卷中设置了一些关于杜诗“诗史”性质的问题(详情请见附录),分别调查了10岁到30岁以及30到55岁等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众,发送了3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12份,由浅入深地调查大众对杜诗的了解和熟悉程度,具体情况可参见下面的统计图表(见图一)。人数人数图一关于当代社会对“三吏”“三别”和杜诗“诗史”性质了解程度的调查结果统计图由图可见,无论是10来岁的青少年、20到30岁的壮年,还是30到55岁的相对比较年长的群众,数据都普遍呈现出下降的走势。这说明当代大众虽然都对杜诗有一定的涉猎,但大家学习或背诵的多为杜甫篇幅较短的诗歌,对于“三吏”“三别”这样篇幅较长的现实主义诗作则鲜少了解,对于“诗史”这样的词汇则更为陌生,几乎没有深入学习过,甚至有人根本不知道。“诗史”在唐、宋、明、清各代都有所响应、继承和创新,可到了现今这样一个文化传播速度得到极大提升的时代,其传播和继承的程度反而出现下滑,这不仅是“诗史”的流失,不仅是“三吏”“三别”的流失,更是优秀的传统诗词文化的流失。让人惋惜,让人悲痛。结语伟大的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毕生写了1400余首诗歌,记录下战乱时期国家的动荡不安以及百姓的流离失所,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重要的是呈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和体现了高度的人民性,从而把他爱国忧民的崇高精神表达得一览无余。笔者在前文通过赏析和对比“三吏”“三别”,对杜诗的“诗史”性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同时也对宋、明、清各时期对“诗史”的进一步发展进行探究,得出了以下结论:首先,“三吏”无一不体现了以诗为史、诗史结合的性质,场景在文字上的高度复原深刻呈现出了诗史的戏剧性及无干预叙事性;其次,“三别”与“三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三首诗都用“我”的叙事角度,借主人公之口抒发诗人自己的感慨,体现了第一人称的叙事性并且拥有更为丰富和明显的情感表达;再次,后唐以及宋明清都对诗史性质有着不同的理解与继承,从最初的仅仅因为记录史事所以被称为“诗史”到后来的“诗为史外传心之史”,文人对诗史的理解逐层递进,对其含义的解读也更加深入。而在继承方面,无论是宋朝文天祥的“集杜诗”,还是明清朝代的歌行体,都带有不少杜诗诗史的痕迹。虽然诗史的地位在明朝前期遭到非议,但其在历史上的地位总归是不可撼动的;最后,虽然杜诗的“诗史”对后世影响深远,尤其还因为对杜诗的效仿而出现了明清“词史”,但当代学者们对诗史或“三吏”“三别”的了解却依然不够深入。现在,大众普遍对唐诗宋词有所涉猎或学习,尤其是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流传下来的诗作背诵更多。看似对古典诗词的传承力度很大,但其实多数人都只是学生时代为应付考试而去囫囵吞枣的背诵,对诗歌的创作背景及内容内涵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本文只是以解读经典之作“三吏”“三别”为例,对杜诗的“诗史”性质进行探究,所得结论只是浅薄的个人之见。关于杜诗的“诗史”性质,可研究的范畴和内容还十分广泛和丰富,由于笔者能力有限,所以本文的探究难免会存在诸多不足,还需要在日后学习中继续丰富自己知识,深入研读诗人的作品去不断加以完善和改进。参考文献成丹彤.重读《石壕吏》:从叙述学的角度来分析[J].《杜甫研究学刊》,2019,01:31-36.程诗惠.对“三吏”“三别”诗史含义的重新理解[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02:93-95.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6:1-23.丁雪昭.杜甫诗歌“诗史”性探究[J].名作欣赏,2011,35:10-11.胡道静.十家论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44.胡适.胡适文存(一)[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3:170.黄宗羲.黄宗羲全集(十)[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47.纪昀.四库全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5586.李炎.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试说杜甫的《无家别》[J].郧阳师专学报,1990,03:42-46.黎清.试论杜甫“诗史”在宋代的接受[J].杜甫研究学刊,2012,01:50-56.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1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咨询顾问年底总结及2026年度工作计划
- 消防安全应急预案桌面演练方案
- 河北单招考试四类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含答案
- 2025年版煤矿安全规程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6年网约车司机合同
- 消防员笔试试题及答案
- 焊工(高级)实操考试题带答案100
- 2026年医院院内文化遗产数字藏品开发合同
- 焊接工艺试题及答案
- 版个人理财考试题及详细答案
- 网络安全员考试实操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 年大学动物医学(动物寄生虫)下学期期末测试卷
- 雨课堂在线学堂《军事理论》作业单元考核答案
- 员工离职流程及薪资结算标准
- 中国儿童食物过敏循证指南解读 4
-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超早期康复护理的分析进展》5100字】
- 2025及未来5年中国酒吧市场调查、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及未来5年中国密封袋市场调查、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金融控股集团风险隔离机制设计
- 中国石化安全员考试题库完整版及答案解析
- 拆除台阶面层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