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义勇为相关法律问题探究5200字(论文)】_第1页
【见义勇为相关法律问题探究5200字(论文)】_第2页
【见义勇为相关法律问题探究5200字(论文)】_第3页
【见义勇为相关法律问题探究5200字(论文)】_第4页
【见义勇为相关法律问题探究5200字(论文)】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见义勇为相关法律问题探究目录TOC\o"1-2"\h\u18656见义勇为相关法律问题探究 19967关键词: 12462一、引言 11257二、见义勇为的立法现状 26962(一)民法 210564(二)刑法 24087(三)行政法 224085三、见义勇为相关的法律问题 23658(一)见义勇为的认定主体与申报主体不一致 22677(二)见义勇为的立法层次低 36721(三)见义勇为的救济方式复杂 376491.基于无因管理制度的侵权人损害请求权 4312742.基于侵权责任制度的受益人补偿请求权 428484四、完善见义勇为相关法律问题的对策 429639(一)规范见义勇为的认定主体与申报主体 430137(二)提高见义勇为的立法效力 520644(三)改善见义勇为的救济困境 512301五、结语 618948参考文献 7德在熠熠发光。其中,见义勇为这种传统美德,在现阶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有着不可撼动的重要地位,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奠定了基石。本文将从我国古代见义勇为的传统价值发展到现今以我国目前对见义勇为社会影响及法制状况的发展进程进行总结归纳,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见义勇为的基本行为类型,及其民事法律关系并对见义勇为的立法现状和制度。关键词:见义勇为;法律保护;立法层次一、引言见义勇为作为我国传统美德被弘扬。其同无因管理、正当防卫有相同本质。国内学术界中,学者们凭借自己所侧重的视角和差异,对于见义勇为的本质界定提出了许多分歧。通常的情况下,见义勇为被人们视作一种道德行为,而很少从社会、法律的层面对其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越来越多的法学界学者提倡将道德伦理进行法律化,这其中也包括见义勇为的行为。但是,见义勇为作为一种美好道德的映射,在短时间内,社会群众对于其能被法律进行规范和约束的愿望还不能得以实现。二、见义勇为的立法现状就针对现今见义勇为的立法状况而言,截至到2020年为止,我国仍未对见义勇为的相关行为进行法律法规层面的约束和规制。从现有法律法规可以看出,见义勇为行为的的界定标准、后续损失的赔偿和保护的责任制度并不完善。(一)民法对见义勇为的补偿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在政权无效的情况下无故寻求补助的权利,另一种是在以侵权责任制度为基础的受益人的请求补偿权。前者主要依据无因管理的相关法律及司法解释,而后者主要立足于侵权责任的相关法律及司法解释。二者在司法工作的实践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2021年开始实行的《民法典》规定了紧急救助人享有完全的侵权责任豁免权。(二)刑法刑法规定了对见义勇为者见义勇为行为后造成的后果不负刑事责任或减轻或者免除刑罚制度。在2018年赵宇见义勇为的案件后,见义勇为者赵宇却担心被报复带着家人搬家,可见见义勇为后果之巨大。在刑事案件中对见义勇为的补偿措施,但并无对见义勇为者有任何相关的保护措施。(三)行政法就现行见义勇为的行政法规定来看,各个省市政府均公布实施了见义勇为的相关办法、条例,且在地方性法规、规章中,存在诸多缺陷。就立法的角度而言,立法水平相对较低,相关法规比较分散,由于地区之间社会条件、经济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存在差异,因此立法相对不平衡。从立法时间的角度而言,大多数地区多年未对相关规定进行与时俱进的修改和订正,部分规定与社会大背景存在较大差异。这导致全国没有统一的管理办法。在今天的社会学领域,对见义勇为行为和补偿制度的研究仍然主要基于定性价值理论,不能有效满足当前社会的法律法规决策需求和社会大众的道德需求。三、见义勇为相关的法律问题(一)见义勇为的认定主体与申报主体不一致见义勇为的认定主体,在见义勇为行为出现后具备申报主体资质的单位或个人应及时的依据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向相关部门进一步去申报、确认,从而使有关单位和国家机关去奖励并保障见义勇为者的权利。通过对照解析,将受理和确认主体类别分为以下四点:一是由县级综治机构受理和确认,如广西等地。二是由市县级公安机关受理和确认,如山西、浙江。三是由县级以上各地方人民政府组织的见义勇为评定委员会对此进行确认,如广东。四是由独有的县级以上见义勇为工作机构进行确认,如海南。见义勇为的申报主体,总结各地法规后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一是见义勇为者自己亲自申报或亲属代为申报。因见义勇为者对整个行为事实十分清楚,所以在大部分情形下,由见义勇为者本人申报。但因为见义勇为会波及到许多危及见义勇为者的人身安全,如同不法分子、犯罪分子的殊死搏斗,因此,见义勇为者负伤或光荣牺牲的,由其近亲属代为申报较为适宜。二是第三方向受理申报的部门推举。这里的推举主体涉及到国家机关、基层公安派出所、基层组织、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等。三是确认主体直接确认。例如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相关条例中表明,社会治安综治统筹部门发现见义勇为的,在无申报人、举荐人的情况下,经过核实后可以主动予以确认。此类规定为见义勇为者提供了公正便捷的待遇。且此种以人为本的制度亦反映出当今我国的政府部门的执政思维正从一个权力型转变为责任式和服务型的过程。(二)见义勇为的立法层次低见义勇为规制多集中在地方行政规章上。自1991年到2011年,全国的所有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及一些省级以下的职能部门,先后制定了相关的地方性法规、规定和办法,并在国内部分先进地区的制度基础上逐步进行调整、完善。截至2020年12月,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辖区内较大的城市,均已经相继出台并且严格实施了见义勇为的奖励和安全保障的其他地方性政策、法规,内容涵盖了对见义勇为行为标准的界定、对行为人的奖励或补助、资金来源、法律责任等。然而,地方法的法律效力相较于国家立法而言较低,各个地方之间的立法时间也相去甚远。见义勇为者的认定方式,在各省市中,也是逐步发展的。在对比天津、山西、广东、广西和海南五个省市的新旧见义勇为保护条例中,他们对见义勇为的确认却大不相同,通过从废止的规定到现如今实行的条例,从名称上就进行了一个跨越。对于确认工作,各地发展也有属于自己的方向。但在全国而言,并没有一个专门的法律规章制度进行统一和制约。例如:在山西省保护条例中,只要符合见义勇为情形的,就可予以确认;但在海南省保护条例中其不仅要求符合情形,还要达到事迹突出或者有重大贡献的条件,才能予以确认。(三)见义勇为的救济方式复杂见义勇为行为的性质本就是多样性而导致其后果也相对复杂。无因管理与见义勇为在民法领域中的相关性较强,虽然二者中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但并不能一概而论。其中最主要区别就是从诉讼程序来看,在民事及行政方面,见义勇为者遇到人身或者财产受损害的情况之下,可以通过民事诉讼程序来进行公力救济,也可以通过见义勇为行为的认定、奖励进行行政申请、行政诉讼等。而无因管理制度仅适用于民事诉讼制度进行救济。综上所述,见义勇为并不完全被无因管理所包含,二者之间的现在处于一种交叉方式的状态。在现今的现实生活中,鉴于不确定能否获得国家救助,见义勇为者的救济方式一般有以下两种。1.基于无因管理制度的侵权人损害请求权从民法典的立法角度来说,《民法典》第二十八章中关于“无因管理”的相关法律规定及其他有关司法解释表述,侵权者实施了对受害人的侵权行为,使受害人无因管理者或者见义勇为者在实施见义勇为行为时出现了损害后果,故侵权人应当依法承担其他损失责任,进而履行赔偿义务。依据法条中规定,无因管理者“有权请求受益人偿还由此支出的必要费用”。根据以上条文得出,见义勇为者通过该途径进行救济时,受益人的偿还范围以见义勇为者受损范围为对照标准。归根结底,主要是因为无因管理的相关立法工作目标在于平衡个人事务与他人事务的矛盾,并尽可能地减少无因管理的立法费用和管理成本。假使无因管理的成本超出范围过大,那么在客观上必会加剧被管理人的责任,致使管理人不愿管理事务,被管理人不愿托管事务的情形,从而同无因管理的立法精神相悖。2.基于侵权责任制度的受益人补偿请求权我国《民法典》规定受益人能通过侵权责任制度获得受益补偿权。具体表现为:对侵权人赔偿的责任和受益人补偿权利的共存性予以明确。当实行见义勇为行为的行为人的身体健康受到了损害却无法获得赔偿时,法律法规对其使用的是“补偿”而非“责任”,使这种措施的执行无法得到硬性保证,补偿请求权常常成为一种泛泛之谈。受益人无法获得补偿的案例多如牛毛。但《民法典》的新规定颁布后,见义勇为行为的行为人可以依据此条法规向侵权人索要赔偿。四、完善见义勇为相关法律问题的对策(一)规范见义勇为的认定主体与申报主体就从以上文章来看,见义勇为的认定责任主体与其他申报的主体一般由当地政府自己进行法律规定,在不同地域就会有不同的机构来负责见义勇为案件。但在我国的范围内而言,不同地域的见义勇为认定主体和申报的主体不同,同样也造成了各地区对于见义勇为行动的了解和认识不同。见义勇为者在不同地域进行相同情况的见义勇为行为,认定主体与申报主体不同导致见义勇为结果的程序内容不同,甚至出现两地对于定见义勇为者的见义勇为行为出现了不同的结果。面对此类情况,统一全国的认定主体与申报主体是势在必行。(二)提高见义勇为的立法效力目前我国主要是以民法和刑法的基础法条以及行政办法、条例的形式对见义勇为行为实施管理,其立法档次较低。笔者认为,应当从不同层次的法律法规组成的见义勇为的法律思想体系,以适应于我国当前见义勇为所遇到的问题。第一层次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见义勇为法,以预防不良后果发生,保障见义勇为人员的人身安全;;第二层次就是将见义勇为的思想转变为见义智为,在见义勇为的过程中保障自身的安全;第三个层次就是对于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不利后果予以法律支持,保障见义勇为者的最大权益。(三)改善见义勇为的救济困境现今见义勇为的补偿范围在法律上的规定并不完善。衡量标准以见义勇为者受损范围为受益人的偿还范围。若受益人经济条件困难无力承担的情况下,见义勇为人员的补偿请求权将成为空谈。《民法典》的侵权救济制度仍不能解决见义勇为者的救济不足问题。面对见义勇为者的救济不足,受益人也无法承担的局面,将见义勇为的补偿范围明确是未来必将改善的状态。由此,本人建议将见义勇为的补偿范围及以下几点综合,形成见义勇为的保障体系:1.对见义勇为者实行政策倾斜鉴于见义勇为者的行为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公共秩序和安全。应将见义勇为的行为致使个人发生亏损现象视作其为了维护公共利益而致使遭受损失。因此,在侵权人赔偿、受益人补偿和社会保险补偿基础上,可考虑通过实行其他政策倾斜的方式,对见义勇为所带来的社会正能量进一步肯定、鼓励和弘扬。2.见义勇为专项基金的完善以我国基本国情为背景,近年来,我国已经建立了见义勇为基金补助会,大部分地方也建立了见义勇为专项补助基金。为了不使基金被滥用,对见义勇为行为人的奖励或补助,应综合考虑其行为、受损程度以及带来的社会影响等因素,有针对性的给予奖金或补助。3.对见义勇为者奖励见义勇为的这种良好行为不仅给国家带来了一定的效益,也为社会带来了积极影响,让广大群众感受到了正能量,因此,相关部门机构应对见义勇为行为人进行嘉奖。虽然很多地方的法定奖金都比较高,但这种固定的奖金方式仍然不适合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水平,奖金应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五、结语作为我国推崇的传统美德,见义勇为便是道德立法的最好体现。就古今流传下来的一些故事案例来看,弘扬见义勇为的精神去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气氛。从中国传统美德到如今中国现代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都是人民和政府所推崇。在法律方面,古今法条的进展让人有种古今对话的感觉,它们既是延续,也是传承。在见义勇为上,无论是道德还是法律,二者的目的均为保障社会的和谐和稳定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源源不断的发展,文化素养也在不断进行的提升,反而人们的道德水准却没有因此进行与之相当的提升,竟然还有所下滑。法律具有滞后性这一点就体现在了见义勇为的立法上。如果见义勇为无法得到法律法规的保障,久而久之,见义勇为虚化无存,作为一个美好的而虚假的存在,这将对社会各个方面带来不可估量的恶劣影响。在时代的发展变化下,对于见义勇为的立法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1]钟博文.论见义勇为行为人的权利保障[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26):124-125.DOI:10.19311/ki.1672-3198.2021.26.057.[2]王如愿.见义勇为者的民法保护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21.[3]侯佳蕊,候亚星.见义勇为行为的界定及法律保护[J].法制博览,2021(18):1-4.[4]孔晨.见义勇为救助人的权益保障——围绕《民法典》第183条与第979条的协调适用展开[J].黑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21(09):59-62.[5]陆小平.见义勇为致伤视同工伤的社会需求与法律保障依据[J].法制博览,2021(15):94-95.[6]程方.见义勇为行政补偿的立法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21.DOI:10.27272/ki.gshdu.2021.004799.[7]张凯璇.见义勇为民事责任豁免规则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21.DOI:10.27362/ki.gtsxy.2021.000182.[8]薛智珺.浅析见义勇为中受益人补偿责任[J].西部学刊,2021(08):84-86.DOI:10.16721/61-1487/c.2021.08.025.[9]孙鹏飞.认真对待“见义勇为”条款——《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三条的规范分析[J].河南工程学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