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第二章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第二章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第二章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第二章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第二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和理解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认识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以及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2.理解和掌握认识过程的辨证运动机制及其发展规律。3.树立客观真理的观点,弄清真理和谬误的本质区别,领会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辨证统一,掌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教学重点:1.科学的实践观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2.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教学难点:1.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阐述问题;2.价值和价值评价的标准问题。授课时间:6课时教学方法:(1)理论讲述。(2)多媒体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广泛运用视频影像、图像,主要是运用与马克思、恩格斯生平相关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产生与发展的历程。(3)案例分析:案例与理论讲授结合,提高理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丰富性。(4)启发式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提问、讨论、演讲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马克思主义;(5)师生互动:通过教师理论讲授与学生的互动相结合,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在互动中教师讲出深度、新意。(6)实践教学:辩论赛。教学内容:第一节认识与实践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问题导入:我们每天都在思考,都在进行着具体的认识活动,但我们对有关认识的来源和要素,认识的过程、认识的规律等问题的了解并不一定很清楚。实际上,诸如人的认识是怎样来的?人的认识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怎样证明我们思维的内容与客观现实的一致性等问题早就被人们注意到了,且思想家们对上述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反映论和先验论、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分野。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对人的认识发展的历史、认识的要素、认识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真理性性等问题进行探讨,并着重介绍在上述问题上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一)科学实践观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本质上讲是认识关系、实践关系、价值关系。(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的《冬夜书示自律》。“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面对同一种认识,不同的哲学家会形成很不相同的看法,甚至相反的看法。譬如,不同的哲学家面对“世界万物的共性和本质是物质”这一认识,有的哲学家说这种认识是靠不住的,因为有限的人根本没有能力认识无限的世界,相反,有的哲学家则认为这种认识是靠得住的,有限的人是有能力认识无限的世界的。这样就产生了不可知论和可知论的对立;有的哲学家说这种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相反,有的哲学家则说这种认识只能来源于人的头脑。这样就产生了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有的哲学家说人只能消极被动地反映外部世界,相反,有的人则说反映是能动的,其中有人的创造作用存在。这样就产生了消极反映论和能动反映论的区别。所谓可知论,就是主张世界,特别是整个世界及其本质是可以认识的,肯定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人的表象和概念能正确地反映世界的认识理论。所谓不可知论,就是主张世界的本质,特别是整个世界的本质不可能认识的理论。不可知论的典型代表人物是近代英国哲学家休谟和德国哲学家康德。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认识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认识客体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因此,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看法。(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案例导入:马克思于1845年春提出了主体和客体范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的直观性时说:“他周围的感性世界绝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在中国哲学中,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表述为知与行的关系。其主要观点有:行先知后说、知先行后说和知行合一说。这些学说本质上都属于朴素认识论的范畴,带有历史的局限性所谓先验论,是指把人的认识形式、认识能力看作是先于感觉经验的东西,是人先天就有的或头脑中固有的东西的认识理论。柏拉图的“回忆说”、“笛卡儿的“天赋观念”说,都属于先验论。所谓反映论,是指把人的认识看成是人的头脑对外部客观世界的反映的认识理论。一般唯物主义者认为,认识是客观世界的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头脑中形成的反应。认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还认为认识形式也是建立在长期的历史实践基础上的。所有的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都坚持反映论,也就是说,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但反映论可以分为两种,即消极反映论和能动反映论。消极反映论只强调反映的模写性,能动的反映论除强调反映的模写性之外,还强调反映的创造性。在本体论上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先于物质(主要指逻辑的先后),先于人的感觉经验。认识是一种意识,因而认识先于外部认识对象,认识形式先于认识内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先于意识,那自然物质也先于认识了。由此形成了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论路线,即唯物主义认识论路线和唯心主义认识论路线。(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但旧唯物主义是直观、消极被动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论。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并作为认识的基础。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有两个根本缺陷:一是脱离实践,二是不懂辩证法。他们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把主客体的关系没有看作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因而看不到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把认识看成照镜子式的反映。镜子对于对象既不会选择也不会创造,因而是被动的、消极的反映。与此不同,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这样对认识主客体及其关系都有了新的看法。认识主体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客体既是认识的对象又是改造的对象,认识主客体的关系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其次才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这样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反映就成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了。因为当人抱着改造对象的态度在改造对象的过程中认识对象时就必然出现这些情况:A.认识具有了选择性。因为任何的认识活动都具有选择性,人根据目的和需要选择认识对象。改造对象就是满足人的需要,因而人只注意认识和能满足需要相关的对象,这就出现选择。B.认识能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因为在实践过程中,不仅能够认识事物的现象,还能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C.认识具有创造性。因为实践要求知道事物的未来和理想状态,这就需要主体创造。选择性、揭示本质、创造性都是认识中能动性的表现。另需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把实践引入认识论必然要把价值和认识结合起来,把美和真结合起来。因为“改造”对象就包含着要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价值理想在内。这就是“革命的反映论”中“革命”的含义。所以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论是价值和认识相结合,美和真相结合的认识论。第二,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认为认识的发展是一个充满矛盾运动的辩证过程。在辩证法看来,认识的运动过程就是不断地解决主体和客体,认识和实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真理和谬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等等矛盾的过程。由于矛盾观念引入认识过程,所以感性认识可以飞跃到理性认识,这样人就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了。由于过程思想的引入,认识成为一个充满矛盾的无限发展的过程,人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只能展示于这个无限的过程中。这样就回应了不可知论所提出的问题。(三)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案例导入:马克思说:“蜜蜂建设蜂房的本领使人间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一开始就比灵巧的蜜蜂高明,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完成了”。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事实上,人的认识总是表现为主体用现有的认识框架同化外部对象,或通过调整概念框架去适应客观对象的过程。这种认识结构或框架并不是先验地存在地,而是无数次重复的实验活动结果在人脑中观念内化的产物。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从实践到认识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1.感性认识含义: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开始,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由感觉器官直接接触事物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特征:感性认识的特征是直接性和形象性。直接性是说感性认识是在人和认识对象直接接触的过程中形成的。历史学家的感性认识很少,因为他没见过古代社会。形象性是说,感性认识中保留着认识对象的形象。因为客观事物是具体的形象的,因而,由此获得的感性认识也应该是具有形象性的。内容:感性认识的内容是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形式:感性认识的形式是感觉、知觉和表象。人要形成感性认识首先需要借助感觉的形式,就是要用眼看、耳听等。如果不借助感觉,那感性认识是无法形成的。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看到的、摸到的、听到的、嗅到的等等;知觉比感觉要高级一些。他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知觉是感觉的综合。表象是人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望梅止渴,就是过去吃没滋市的感觉和直觉在人头脑中的回忆。表象有一定程度的间接性和概括性,从而成为感性认识通向理性认识的通道或中介环节。地位作用: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2.理性认识含义: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人们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的认识。本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不能通过感官直接把握到。特征:理性认识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抽象性。理性认识已经不是认识者直接面对对象了,人可以坐在房子里通过符号来理解对象。理性认识是人通过抽象思维对事物一般性本质的认识,已抽掉了事物的外部形象。内容:理性认识的内容是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和规律。形式:理性认识的主要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概念是客观事物的一般属性和内在本质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判断是对事物的属性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的反映。是对事物是什么、是否有某种属性的断定。判断把概念中潜存着的对立统一部分,如个别和一般、特殊和普遍,既区分开来又统一起来。推理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推理表现为判断之间的联系或关系。地位作用: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它们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二者的联系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悟性不能直观,感觉不能思维。唯有二者联系,始能发生知识。”-----康德(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总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巴斯德(法)(3)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条件和方法: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还表现在感性认识可以过渡和飞跃到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要依赖于一定的条件和方法。这些条件和方法是:(1)必须获取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这是实现飞跃的基本前提。(2)必须运用理性思维及其正确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这是实现飞跃的正确途径。“加工制作”的一般方法就是毛泽东讲的“十六字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更具体的思维方法是: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比较、分类、类比、统计、理想化、从抽象到具体、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等逻辑思维方法。当然,在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中除了逻辑思维方法外,还有非逻辑思维方法,如想象、直觉、灵感等。(4)经验论和唯理论及其片面性在哲学史上,有的哲学家强调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相反,有人则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性,于是形成了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斗争。以笛卡尔和斯宾诺莎为代表的唯理论片面夸大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轻视感性认识的重要性。与此相反,经验论则片面夸大感性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轻视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二者的错误在于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性,各执一端,都不符合认识的本来面目。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片面性。前者片面夸大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实践经验,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理论,犯了类似唯理论的错误;后者片面夸大经验的作用,轻视科学理论,把局部经验误认为是普遍真理,犯了类似经验论的错误。(二)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形成后,认识的过程还没有结束。因为这种理性认识是否正确还需要检验,同时,认识的目的还没有实现。要完成认识的任务和实现认识的目的,就必须实现第二次飞跃,这就是由认识到实践的飞跃。1.由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毛泽东指出:“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仅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需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由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既有其必要性,又有其重要性。对此可以从认识和实践两方面来分析。A.从认识方面看,由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本身的要求。从认识的目的来说,人不是为了认识而认识,而是为了指导自己的实践而认识,因而认识如果不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那认识的目的就没有达到,认识和实践就没有统一,知和行就没有统一。一个人花了很多心血去认识规律,但认识了并不用,其意义不大。中国人讲学以致用,就是讲理论要指导实践。人不光要坐而论道,而且在起而行道。有了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这样的理论意义不大。同时,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对实践发挥能动反作用,才能显示出理论、认识的价值和意义。再者,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其是否具有真理性才能得到检验,认识才能得到发展。B.从实践方面看,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是实践本身的要求。人的实践是在一定的认识指导下的实践,实践只有在正确认识的指导下才能取得成功。实践如果没有理论的指导就是盲目的,是会失败的。2.由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第二次飞跃不一定都能取得成功,有的第二次飞跃也以失败而告终。在错误的理论指导下的第二次飞跃就肯定是失败的。因而要成功地实现第二次飞跃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和途径。A.用来指导实践的理论应当是正确的。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第二次飞跃要能取得成功必须选择正确的理论。大家会问,认识未经实验检验怎么能知其正确与否呢?我们说理论在未经实践检验之前可用逻辑证明来论证其正确性,即用逻辑的力量来说明认识的正确性。当然该理论是否是真理,最终要由实践来检验。B.要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理性认识,理论都是一般性、普遍性的东西,而实践具有具体性、特殊性。特殊的实践怎样体现一般的理论,一般的理论怎样才能具体地指导实践是一个新的课题,必须解决这个课题,第二次飞跃才能取得成功。这个课题其实是很难解决的,这是第二次飞跃过程中的一个难点问题。解决此问题需要一个过程。C.理论须为群众所掌握。实践的主体是群众,因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作为实践主体的群众必须能理解、掌握这种理论。如果群众对理论不了解、不懂,那理论就很难回到实践中去。因此必须用理论武装实践主体。儒家理论对中国实践作用很大,是因为它掌握了群众,古代社会通过“三字经”等启蒙教育已深入人心,达到了妇孺皆知的程度。要让群众掌握理论,理论就得通俗化。如邓小平理论就有很通俗的表达,如“猫论”,“两手都要硬”,“扭住不放”,“换脑筋”等等。这样使得群众不难理解。D.应建立实践理念。所谓实践理念,是指人们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之前事先建立起来的,关于实践的观念模型或理想的蓝图。实践理念的内容把认识和需要结合起来,即把真和善结合起来。列宁在转述黑格尔关于“观念是……作为认识和意志的真和善的观念”的思想时写道:“观念是〔人的〕认识和追求(欲望)……”(《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55卷,第165页)E、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如果能作到以上几点,认识的第二次飞跃就能成功地实现。(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只完成了一次循环,而认识辩证运动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1.认识运动的反复性认识运动的反复性是指对于一个具体的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的循环进行多次才能完成。譬如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在从1808年至今的近200年时间里就经历了由实验到认识,从再实验到再认识的多次循环,才形成了比较正确深刻的认识。当然还不能说这个认识现在完成了,还要进行循环。2.认识的无限性整个世界是无限发展着的,它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没有尽头,这一点决定了人的认识的无限性,就是说上述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循环会无限的进行下去,人类认识世界的任务永远不会完结,人对世界的认识会越来越深化全面。人只能无穷地接近对整个世界的认识,但不能完成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对于整个世界人永远有尚未认识的东西存在。世界就像一个无限美好的东西在永远吸引着人去追求它,但永远也追不到。3.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的意义A.这一原理说明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的任务就是要求得这种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主客观统一的具体性是说,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结合、相统一。主客观统一的历史性是说,主观认识要同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践相适应。这就是今天说的与时俱进。因此,在实践生活中人们的认识应和具体的变化发展着的客观实际相符合。既反对左的东西,又反对右的东西。这个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同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时中”观念是一致的。B.这一原理是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方法、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重要哲学基础。党的群众路线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这样不断反复。这一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同认识论的从实践到认识,又从认识到实践认识运动过程原理完全一致的。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从群众中来就是从实践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认识、意见又回到实践中去。因而认识论和群众路线是一致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到认识理论和历史观的一致性。认识从实践中来,而实践、劳动是历史的基础,社会历史就是实践、劳动活动的展开。因此,说认识的基础是实践,实际上就是说认识的基础是社会历史活动。认识是要在观念领域解决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社会历史是要在现实领域、物质生活领域解决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在我们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做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毛泽东。第二节真理与价值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一)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是指在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主体意识的客观内容。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这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真理之所以是客观的是因为:(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在真理性的认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真理的思想形式并未改变真理内容的客观性。(B)真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真理的基础和检验标准是实践,实践具有客观性,它保证着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唯心主义真理论是主观主义真理论。主观主义真理论的实质是否认真理内容的客观性。马赫主义者波格丹诺夫把真理只看作是“思想形式”、“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思想形式”当然是主观的了,主观真理论的另一种形式是实用主义所说的“有用就是真理”。实用主义把“有用”和“真理”等同起来。而如果把“有用”理解为人的主观需要,那真理就成为主观的了。谎言、骗术对野心家和骗子“有用”,但能说它是真理吗?显然不能。(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对真理,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1.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也叫绝对真理,是指真理作为主客观的统一,其内容具有客观性、确定性,其发展具有无限性。具体来说,绝对真理包含两方面涵义: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主客观的统一在其所适应的范围内是不可否定,不可推翻的,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因此,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是承认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这一性质可以使我们对真理产生坚定的,不可动摇的信念,可以使我们心有存主,理智上有所执守,不去随波逐流。而那些不相信真理绝对性的人会失去思想的坚定性的,他们心无存主,随波逐流,游谈无限,可谓“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第二.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主观向客观的接近的方向是不可逆转的,人类认识发展的可能性是无限的。人对无限发展的整个世界的完全认识虽然不能在某一天达到,但人对它的接近的努力和方向是无限的。主观在向客观无限地走近、接近,这是绝对的。绝对真理存在于无限的时间过程中,而不是存在于某一有限的时间点上。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2.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使我们能够把真理和谬误区别开来,把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区别开来,使我们在思想中对真理具有坚定信念,但不能因此而走向独断论。因此我们必须承认真理同时具有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也叫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过程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局限性的、近似的、不完全的。真理的相对性也有两方面的涵义:第一.从范围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对世界整体中某一部分,片断的正确反映。真理不是对整个世界或宇宙大全的认识,任何真理都不能穷尽对无限世界的认识。这一点表现出真理的相对性、局限性。这里大家可能会想起一个问题,就是前面的第一章不是说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不是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的么,既然真理都是对整个世界的局部的正确认识,那么世界观何以成立,哲学何以成立?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引入辩证法。辩证法认为有限和无限是统一的,人们可以从有限过渡、飞跃到无限,从部分过渡飞跃到整体。因此,我们虽然直接认识的是局部世界;但可以由此飞跃到对整个世界的理解。当然,不承认辩证法的人,认为这种飞跃是不合理的。这些问题都涉及到哲学是否可能的问题。第二.从程度上看,任何真理对认识对象的正确认识都是近似的。就是说,主观和客观的符合只是一定程度,一定水平上的符合,不是丝毫不差的符合。这表现出真理的相对性。因此,真理性的认识有待于深化。3.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个客观真理的两个方面,两种特性,它们像同一硬币的两面,统一于客观真理。就是说,任何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离开相对性的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同样离开绝对真理的相对真理也是不存在的。因而二者总是统一的。三角形内胶合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对真理。第一.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制约的。一方面,绝对真理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受相对真理的制约。例如,在平直空间范围内,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这个真理是个相对真理,因为“平直空间范围”表明它是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但我们说绝对真理就存在于这个相对真理之中,就是说在平直空间范围内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这是不可推翻的,主观是符合客观的,因而是绝对的。绝对真理如果离开了一个一个这样的有条件的相对真理,那它是无法存在的。另一方面,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上面这个例子同样说明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第二.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是辩证转化的。真理的发展是一个相对真理不断向绝对真理转化的永无止境的过程。这一转化过程可从两方面理解:(1)人们不断地发现相对中的绝对和绝对中的相对,使真理的绝对性不断拓展和深化。(2)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或转化为绝对真理。相对真理好像水滴,绝对真理好像长河、无数相对真理的水滴,可以构成或转化为绝对真理的长河。任何真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中的一个环节。第三.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辩证统一的主体性基础。这个主体性基础就是人的认识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统一。就人类来说,其认识能力具有至上性,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就每一个个人来说,人的认识能力是非至上的,其认识能力是受自身和时代条件限制的。第四.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辩证统一原理的方法论意义(A)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反对绝对主义真理论,又要反对相对主义真理论。绝对主义真理论只看到真理的绝对性一面,看不到真理的相对性。它在理论上会造成独断论和思想僵化,在政治上往往走向专制主义。相反,相对主义真理论只看到真理的相对性一面,看不到真理的绝对性一面,这样会导致主观主义和诡辩论。二者的共同缺点是割裂了相对和绝对的统一,都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在思想史、哲学史上、生活中常常是从绝对主义走向相对主义,又从相对主义走向绝对主义。(B)这一原理为我们提供了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这就是坚持和发展辩证统一的态度。一方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真理具有绝对性,因而必须坚持;另一方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真理又具有相对性,因而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其加以发展。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既然是统一的,因而就必须把坚持和发展统一起来,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应反对把二者割裂开来的作法。(三)真理与谬误谬误是标志主客观不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这是说,真理的存在离不开谬误。相斗争而发展,谁是真理,谁是谬误,不是在斗争前就确定的,而是在斗争后才确定的。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1.真理和谬误相互对立谬误是标志主客观不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真理和谬误的性质是相反的,二者之间是有明确界限的,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当然,在实际生活中要把真理和谬误泾渭分明地区分开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真理和谬误的区分是很难的,没有很高的认识能力是难以达到的,但不能因此而说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2.真理和谬误相互统一真理和谬误产生于同一个认识过程,因而真理和谬误总是纠缠在一起的。真理和谬误的辩证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伴而生,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就是说,真理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同其对立面谬误密切相关。二、真理的检验标准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什么,是认识论中长期争论的重大问题,也可以说是政治领域中的重大问题。在哲学史和文化史中,唯心主义者主张用主观的东西作检验真理的标准。如贝克莱把真理标准看作是“集体知觉”。苹果是不是红的,大家感觉到是红的就是红的。笛卡尔认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概念的“清楚明白”。西方中世纪评价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圣经》中的教义。中国古代社会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圣人之言”,即孔子说过的话。“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文化大革命”中是以“最高指示”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大家口袋里都装着“红宝书”(《毛主席语录》),随时可以拿出来对照。当然也有不同意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的人,如王阳明、李贽。王阳明说:“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这是以“心”为标准,仍然是主观标准论。(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哲学总结了哲学史上的经验教训,认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苏轼的《琴诗》“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可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毛泽东实践之所以能成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1.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因而检验认识是不是真理,就是检验主观和客观是不是统一、符合。这样就必须有一个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连接起来,沟通起来的中介、桥梁、纽带,因为纯主观的东西和纯客观的东西都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个纽带只能是社会实践。因为实践就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中既有主观性的东西,同时又有客观性,因此能将主客观沟通起来。加以对照,看两者是否符合。如果时间的结果和人的主观认识相一致,人们的预期目的达到了,证明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这种认识就是真理。相反就不是真理。2.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不仅有普遍性特点,而且有直接现实性特点,特别是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特点,使实践有资格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直接现实性是说实践的结果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的摆在人面前。人对这种看得见摸得着客观地摆在面前的东西是相信的。认识是观念的东西,它究竟对不对,在观念领域内往往难以确定,而一旦将其放到实践中去,转化为直接现实的实践结果,认识的正确与否就能得到检验。例如,铁丝能不能导电,农药能不能毒死人等认识如果只在理论范围内争,君子动口不动手,那是难以得出正确与否的结论的,如果作一实验,把铁丝接上电源立刻就能知道铁丝能导电的认识是正确的。这是我们强调的是实践结果的直接现实性的优点,这个优点的实质是能把观念的,理论的转变为客观的、直观的、可感的东西。(二)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或绝对性。什么是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或绝对性呢?它是指实践标准的客观性,唯一性和最终性。就是说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此外没有别的客观标准,一两次实践不能证明认识的真理性,但实践最终能证明认识的真理性。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或相对性。这是指实践标准的过程性和具体实践的局限性。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往往不能一、两次完成而要经历一个多次进行的过程。具体的实践由于受历史和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有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往往不能充分证实或否证某一认识的真理性。例如,关于人类起源于猿的认识,现在的实践无法复现猿变为人的过程,因而,不能充分地证实这一认识的真理性,只能大体上、部分地证实其真理性。如“狼孩”不能有人的意识,说明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确有作用。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矛盾统一。只有坚持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才能反对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只有坚持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才能反对教条主义、独断论,“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实践标准的这一辩证特性告诉我们既要坚持真理,又要发展真理。(三)实践标准与逻辑证明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用实践来检验,但实践是要花费人力、物力、财力的,何况人总想在实践之前就想知道认识是否正确。因而有没有一种在实践之前就能知道认识有无真理性的方法呢?有。这就是逻辑证明。1.逻辑证明及其作用所谓逻辑证明,就是运用已知的正确概念和判断,通过推理从理论上来论证另一种概念和判断的正确性的逻辑方法。例如,我知道“凡人皆要死”是正确的判断,由此可推论出“张三必死”的判断是正确的。逻辑证明不仅能在具体实践之前大体证明认识的真理性,节省人力、财力、物力,而且对于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有重要作用。(1)逻辑证明能够把特殊的实践结论提高到普遍。例如,小岗村的实践证明家庭联产承包的经验是正确的,那么,它是否适合全国农村呢?通过逻辑证明可以使特殊结论具有普遍性。(2)逻辑证明可以论证实践无法直接检验的认识。如宇宙大爆炸理论,人类起源理论等。(3)逻辑证明能在实践检验前初步判定认识的正确性,为实践提供理论依据。逻辑证明的作用是重要的、不可否认的。但它不能代替实践标准。2.逻辑证明不能代替实践标准(1)逻辑证明中的推理前提是在以往的实践中被证明的正确的认识。(2)逻辑证明中使用的逻辑规则是在实践中产生,并被实践证明过的。(3)逻辑证明所得的结论还要再回到实践中去由实践最后判定其真理性。逻辑证明在根本上依赖于实践标准。实践标准和逻辑证明的辩证统一告诉我们,实践和逻辑、或实验和逻辑,认识基础和认识形式这两种因素对于认识非常重要。孤立的、单独的强调二者之中的任何一方都是片面的。在认识和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必须把实验和逻辑,内容和形式,经验和理性结合起来。忽视实践、实验、内容、经验会走向唯心论、忽视逻辑、形式、理性会抹煞认识的主体能动性。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一)价值及其特性人类的实践活动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价值具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和多维性。(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它有三个特点:第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第二,一般说来,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认识性认识。(三)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是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促进作用。(四)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第三节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案例导入:敲酒桶的启示在奥地利南端,有一个名叫格拉兹的旅游小镇,小镇上有个男孩,名叫奥廷布里加。他的父亲是镇上的一个店主,酒店的位置好,生意特别兴隆。小奥廷布里加为了店里能接待更多的客人,经常帮忙干一些事情。1722年的一天,奥廷布里加又同小佣人一起去库房抬酒桶。佣人和往常一样,拿一根小木棒在桶上敲打一阵,并且一边敲打一边侧耳细听。奥廷布里加问他,为什么每次搬酒桶时都要敲打酒桶?小佣人告诉他,这样敲敲听听,能知道哪只酒桶里有酒,有多少酒。敲起来声音低沉的,说明桶里有酒,越低沉酒越满;声音比较响亮的,说明桶里没有酒。奥廷布里加试了一试,果真如此。他把这件事牢牢地记在了心里。几年后,奥廷布里加大学毕业了,他成为当地的一名医生,那时,医生只能凭经验替病人诊断。有一天,一个中年男子背着病重的女儿,来到奥廷布里加的病房,请求他抢救病重的女儿。奥廷布里加怀疑小女孩患的是肺结核,但不知怎样才能证实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忽然,他想起了小佣人敲打酒桶的情景,心想:“病人的胸部和健康人的胸部敲起来会不会一样呢?”于是,他边用手指在小女孩的胸部轻轻敲打,边侧耳细听。接着,他又对其家人的胸部进行敲打,经过对比发现:健康人和病人的胸部敲起来声音截然不同。通过敲打胸部,他判断小女孩确实患了肺结核,于是对症下药,医好了小女孩。后来,他对每一个来求诊的人都进行一番胸部和腹部的叩打,这对他诊断病情带来了很多帮助。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奥廷布里加撰写了《最新诊断法》一书,从此,叩诊法便问世了。可是,这本书出版以后,一些保守医院对其进行抵制,称这种方法没有科学依据,说用这种方法叩打女士的胸部不道德等等,因此,这种有益的医学诊断方法在当时便被埋没了。1808年,法国的一位颇具威名的医生用叩诊法去诊断一些病人,非常成功,于是他极力倡导推广叩诊法,《最新诊断法》才得到医学界的广泛认同教师提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的任务不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二、从必然走向自由自由是指作为主体的人超越限制和打破束缚的活动状态。必然是指客观事物运动、发展的规律和趋势。自由和必然是辩证统一的:1.必然在人没有掌握它之前是与人的自由完全对立的,但在人认识了必然,并在实践中利用必然性去改造世界时,必然就由“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2.人对自然把握得越丰富、越深刻,人的自由就越充分。对必然的认识和掌握,是人的观念自由和行动自由的基础和前提。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在现实生活中,要不断地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1、含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认识事物,理论联系实际。即把尊重客观实际和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结合起来。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人们必须科学对待实际,首先,尊重客观实际,忠于客观实际,不带任何的主观色彩。全面地与时俱进的看待主观实际。按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作为一个哲学命题,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事实”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一句话,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发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去寻找新答案,创造新理论。尽管事物是客观的,但事物的规律是深藏于内部的,要透过复杂的现象揭示出事物的规律,就必须要把科学态度和辩证的思维方法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所以,实事求是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结合。实事求是还体现着自由与必然的统一,因为坚持实事求是的根本目的是认识必然性,使人们在改造世界中获得自由。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人们对必然认识得越多、改造世界的活动就能获得更多的自由。2、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党的思想路线。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基础,而思想路线是认识论的具体体现。革命的历史和现实昭示我们,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事业就胜利,否则就受挫。思考题: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2.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