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产业~胡台π入高花变电站220千伏线路工程环境影响报告_第1页
沈阳产业~胡台π入高花变电站220千伏线路工程环境影响报告_第2页
沈阳产业~胡台π入高花变电站220千伏线路工程环境影响报告_第3页
沈阳产业~胡台π入高花变电站220千伏线路工程环境影响报告_第4页
沈阳产业~胡台π入高花变电站220千伏线路工程环境影响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生态影响类)项目名称:沈阳产业~胡台π入高花变电站220千伏线路工程建设单位(盖章):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沈阳供电公司编制日期:2022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制1建设项目名称沈阳产业~胡台π入高花变电站220千伏线路工程项目代码2202-210100-04-01-405910建设单位联系人联系方式建设地点辽宁省沈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地理坐标输电线路起点坐标为N:41°42'33.913"E:123°7'41.604;输电线路起点坐标为N:41°42'33.126"E:123°7'42.612;输电线路终点坐标为N:41°42'29.575"E:123°7'38.821"。建设项目行业类别五十五、核与辐射161输变电工程用地(用海)面积(m2)/长度(km)新建220kV架空输电线路折单长度约为0.48km,项目永久占地面积约为919.15m2,临时占地面积11537.27m2。建设性质■新建(迁建)□技术改造建设项目申报情形■首次申报项目□不予批准后再次申报项目□超五年重新审核项目□重大变动重新报批项目项目审批(核准/备案)部门(选填)沈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项目审批(核准/备案)文号(选填)沈发改核字【2022】3号总投资(万元)783环保投资(万元)20环保投资占比(%)2.55施工工期6个月是否开工建设□是:专项评价设置情况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输变电》(HJ24-2020本报告表应设置电磁专项评价。规划情况《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情况无规划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符合性分析根据《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第四篇、第九章、第四节强化能源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中提出:加快智慧电网建设。按照适度超前原则,围绕220千伏及以上电网网架结构、城区配电网容载比、农村供电可靠性、停电时长等关键指标,完善核心电力枢纽体系,持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快智能电网建设,打造智慧城乡供电新格局;专栏10:新建(扩建)沈东主变、白清寨、康平-蒲河500千伏线路、新民茂台等4项500千伏电网工程,智能输配电网络新建(扩建)66千伏及以上变电站101座,改造农村电网约403公里。2本项目属于加快智慧电网建设,是220千伏及以上电网网架结构的建设。与《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相符。其他符合性分析1、产业政策相符性分析本工程属电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订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中第一类鼓励类(电网改造与建设、增量配电网建设)项目,符合国家现行产业政策。2、沈阳市建设项目环境准入限制政策目录(2021年版)符合性分析本项目与《沈阳市建设项目环境准入限制政策目录(2021年版)》符合性分析见表1-1。表1-1相符性分析一览表本项目情况1.建设项目类型及其选址、布局、规模等不符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相关法定规划;选线合理,不存在上述情况2.所在区域环境质量未达到国家或者地方环境质量标准,且建设项目拟采取的环保措施不能满足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目标管理要求;各污染物达标排放3.建设项目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无法确保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或者未采取必要措施预防和控制生态破坏;各污染物达标排放4.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未针对项目原有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提出有效防治措施;本线路为新建线路,不涉及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5.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基础资料数据明显不实,内容存在重大缺陷、遗漏,或者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不明确、不合理;项目基础资料真实可信,内容完整,结论合理6.化工园区外新建、扩建化工项目;未完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化工园内新、改、扩建化工类建设项目;不属于化工项目,不存在上述情况7.国外已确定的污染严重以及禁止在本国生产的工艺、产品、带有污染转移性质的项目;不涉及8.属于限制类和淘汰类的“两高”新建项不属于9.低速电动车项目;不属于10.沈阳市三环绕城高速公路线路以内(含绕城高速公路)危险化学品生产和储存项目;不属于且在三环绕城高速以外311.新建“头顶库”、危库、险库、无设计或运行状况与设计不符的尾矿库加高扩容项目;不属于1.除市人民政府批准建设的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和公共服务设施工程外,禁止在生态保护红线一类区内建设与生态保护无关的项目;本项目属于重大基础设施工程,不涉及拟定的沈阳市生态保护红线范围2.除市人民政府批准建设的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和公共服务设施工程以及不破坏主体生态功能的生态农业、旅游等设施外,禁止在生态保护红线二类区内建设其他项目;不涉及拟定的沈阳市生态保护红线范围3.生态保护红线区内禁止新建排污口,排放污水、有毒有害物质或者倾倒固体废弃物;禁止擅自取土、挖砂、采石、开矿;禁止私自挖塘、挖沟、筑坝、开采地下水;不涉及拟定的沈阳市生态保护红线范围4.生态保护红线区内的现有建成或者在建项目应当控制规模,不得增加污染负荷;本项目不涉及拟定的沈阳市生态保护红线范围5.除受自然条件限制、确实无法避让的铁路、公路、航道、防洪、管道、干渠、通讯、输变电等重要基础设施项目外,在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严控各类开发建设活动,依法不予审批新建工业项目和矿产开发项目的环评文件。本项目为输变电重要基础设施项目,且不涉及拟定的沈阳市生态保护红线范围1.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依法拆除或者关闭;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养殖、旅游、游泳、垂钓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不涉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2.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拆除或者关闭;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养殖、旅游等活动的,应当按照规定采取措施,防止污染饮用水水体。不涉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或者景观的生产设施;建设其他项目,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在自然保护区的实不涉及自然保护区4验区内已经建成的设施,其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应当限期治理;造成损害的,必须采取补救措施。在自然保护区的外围保护地带建设的项目,不得损害自然保护区内的环境质量;已造成损害的,应当限期治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环境空气质量一类区内,禁止新建和扩建排放污染源的项目。不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1.严格控制在优先保护类耕地集中区域新建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电镀、制革等行业企业,依法不予审批可能造成耕地土壤污染的建设项不涉及优先保护类耕地集中区2.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严格执行相关行业企业布局选址要求,禁止在居民区和学校、医院、疗养院、养老院等单位周边新建、改建、扩建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建设项目。项目选线合理,周边无学校、医院、疗养院、养老院等单位且不会造成土壤污染建设项目必须符合国家和辽宁省相关行业产业政策;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修正本)》、《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商务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0年版)》等相关政策要求,对于属于淘汰类和限制类的项目,尤其是涉及落后产品和落后生产工艺装备的项目,一律不得审批(《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1年版)》出台后按2021版执本项目符合相关产业政策,不属于淘汰类和限制类1.对于已经完成规划环评审查的区域,引进建设项目时应符合所在园区规划环评准入条件等相关要求。本项目不涉及工业园区2.限制审批新建高污染和涉及光气、氯气、氨气等有毒气体,硝酸铵、硝基胍、氨酸胺等爆炸性危险性化学品以及涉及硝化工艺、剧毒化学品生产的建设项目。本项目不属于上述限制审批项目3、项目建设与“三线一单”符合性分析①生态红线经资料查询,本项目线路不涉及拟定的沈阳市生态保护红线,项目与生态保护红线位置关系见附图1。②环境质量底线本项目属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不属于排污性项目,本项目输电线路建成运行后无生产废水、废气产生,不会对周围水环境、大气环境产生影响。5本项目所在区域为3类声环境功能区,线路运行后不会改变项目所在区域的声环境功能区现状,符合声环境质量要求。见附图2。综上,本项目建设符合环境质量底线要求。③资源利用上线本项目为能源输送基础设施,线路在运行期仅传输电能,本身不消耗其他自然资源。因此,项目资源利用满足要求。④环境准入负面清单本项目属于基础设施建设,不属于高污染、高能耗和资源型的产业,不在禁止环境准入限制政策目录中,属于国家产业政策的鼓励类项目。因此,本项目符合沈阳市建设项目环境准入限制性政策目录(2021年版)。4、项目建设与沈阳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意见的符合性分析根据《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沈政发〔2021〕10号),全市共划定环境管控单元137个,分为优先保护、重点管控和一般管控单元三类。其中:优先保护单元82个,主要涵盖生态保护红线、一般生态空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区域;重点管控单元48个;一般管控单元7个。本项目结合沈阳市环境管控单元分布详见附图3。经向沈阳市生态环境局查询,本项目线路经过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单元中的重点管控区,环境管控单元编码为:ZH21010620013。表1-2与“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相符性分析管控单元分类管控单元编码和管控单元名称具体要求本项目符合性重点管控单元ZH21010620013工业园区(大潘街道)执行全市总体生态环境准入清单《重点产业园区管控类生态环境总体准入清单》本项目属于基础设施建设,不属于高污染、高能耗和资源型的产业,不在禁止环境准入限制政策目录中。符合对于“重点管控单元”,空间布局约束为禁止“高能耗、高水耗、污染重”项目进入,项目应以“工业聚集区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强化污染减排、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为重点;人口集中区以有效降低资源环境负荷、强化精细化管理为重点;环境质量超标区域以加强环境污染治理、防控生态环境风险为重点”等要求建设。本项目线路未占用拟定的生态保护红线范围。本项目为基础设施建设,不属于大规模、高污染的工业项目,能源消耗较少,且运行期无废气、废水6和固体废物排放问题,电磁环境和声环境运行后均可满足相应的评价标准要求,在建设中落实生态环境管控相关要求后,与《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沈政发[2021]10号)要求相符。5、项目建设与《输变电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技术要求》(HJ1113-2020)的符合性分析本评价对工程设计、施工、运行阶段提出的电磁环境保护、声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水环境保护、大气环境保护以及固体废物处置相关措施和要求严格按照《输变电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技术要求》(HJ1113-2020)的相关内容执行,详见表1-3。表1-3相符性分析一览表《输变电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技术要求》本项目符合性选线输变电建设项目选址选线应符合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避让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确实因自然条件等因素限制无法避让自然保护区实验区、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的输电线路,应在满足相关法律法规及管理要求的前提下对线路方案进行唯一性论证,并采取无害化方式通过。本项目输电线路铁塔位置不占用拟定生态保护红线,不涉及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符合户外变电工程及规划架空进出线选址选线时,应关注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采取综合措施,减少电磁和声环境影响。本项目新建输电线路距离集中居民区较远,最大程度减小了线路对周围居民生活的影响,本项目运行后,加强设备日常管理和维护,使设备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以减少电磁和声环境影响。符合同一走廊内的多回输电线路,宜采取同塔多回架设、并行架设等形式,减少新开辟走廊,优化线路走廊间距,降低环境影响。本项目输电线路采用单回和双回路架设。不涉及同一走廊多回线路。符合原则上避免在0类声环境功能区建设变电工程。本项目不涉及0类声环境功能符合输电线路宜避让集中林区,以减少林木砍伐,保护生态环境。输电线路设计阶段已避让集中林地,经过林地尽量采取高跨的方式,减少林木砍伐,保护生态环境。符合设计7电磁环境保护6工程设计应对产生的工频电场、工频磁场、直流合成电场等电磁环境影响因子进行验算,采取相应防护措施,确保电磁环境影响满足国家标准要求。6.2.2输电线路设计应因地制宜选导线参数、相序布置等,减少电磁环境影响。架空输电线路经过电磁环境敏感目标时,应采取避让或增加导线对地高度等措施,减少电磁环境影响。本项目在设计阶段,设计单位已根据相关要求进行电磁环境影响因子进行验算,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加强设备日常管理和维护,电磁环境影响能够满足相关标准要求。输电线路设计阶段已优化杆塔和导线的选型以及相序布置等,通过预测,本项目运行期输电线路沿线电磁环境均可以满足评价标准要求。输电线路设计阶段已尽量避让电磁环境敏感目标,输电线路经过居民区导线对地高度严格按照《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GB50545-2010)的要求,通过预测,本项目运行期输电线路沿线各敏感目标电磁环境均可以满足评价标准要求。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输电线路应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塔基基础,在山丘区应采用全方位长短腿与不等高基础设计,以减少土石方开挖。输电线路无法避让集中林区时,应采取控制导线高度设计,以减少林木砍伐,保护生态环境。输变电建设项目临时占地,应因地制宜进行土地功能恢复设计。输电线路设计阶段已避让集中林地,经过林地尽量采取高跨的方式,减少林木砍伐,保护生态环境。施工中对土壤分层开挖,分别堆放,分层回填,施工结束后拆除施工临时设施,恢复原有土地功能。符合施工声环境保护在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禁止夜间进行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建筑施工作业,但抢修、抢险作业和因生产工艺上要求或者特殊需要必须连续作业的除外。夜间作业必须公告附近居民。确需夜间施工作业的,必须提前向当地行政审批部门提出申并由施工单位公告当地居民,同时在夜间施工时禁止使用产生较大噪声的机械设备如推土机、挖掘机等。在采取一系列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后,施工噪声对外环境的影响将被减至最小程度。符合8生态环境保护输变电建设项目施工期临时用地输变电建设项目施工占用耕地、园分类存放和回填利施工临时道路应尽可能利用机耕路、林区小路等现有道路,新建道路应严格控制道路宽度,以减少临时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施工现场使用带油料的机械器具,应采取措施防止油料跑、冒、滴、漏,防止对土壤和水体造成污染。施工结束后,应及时清理施工现场,因地制宜进行土地功能恢复。本项目施工过程中剥离表土、分层堆放,施工结束后,及时清理施工现场,恢复土地功能。本项目输电线路施工期临时占地尽量优先选择现有道路、荒地等,严格控制临时道路的宽度,以减少因植被破坏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施工中对带油料的机械器具采取防止油料跑、冒、滴、漏的措施,防止施工过程对土壤和水体造成污染。符合水环境保护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其他水体保护区内或附近施工时,应加强管理,做好污水防治措施,确保水环境不受影响。施工期间禁止向水体排放、倾倒垃圾、弃土、弃渣,禁止排放未经处理的钻浆等废弃物。本项目不涉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施工人员生活污水利用输电线路沿线现有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对附近水环境影响较小。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分开堆放,分别集中收集后及时清运至指定垃圾处置场所,严禁向水体排放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等。符合大气环境保护施工过程中,应当加强对施工现场和物料运输的管理,在施工工地设置硬质围挡,保持道路清洁,管控料堆和渣土堆放,防治扬尘污染。施工现场禁止将包装物、可燃垃圾等固体废弃物就地焚烧。本项目施工过程中采用防尘网进行苫盖及洒水降尘方式减低扬尘污染。本项目包装物、可燃垃圾集中收集后应及时清运至指定场所处理,现场禁止焚烧。符合固体废物处置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土石方、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应分类集中收集,并按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定期进行清运处置,施工完成后及时做好迹地清理工作。在农田和经济作物区施工时,施工临时占地宜采取隔离保护措施,施工结束后应将混凝土余料和残渣及时清除,以免影响后期土地功能的恢复。输电线路的施工具有占地面积小和输电线路短,每个施工点上的施工人员较少,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分开堆放,分别集中收集后及时清运至指定垃圾处置场所,施工结束后应及时做好迹地清理工作。在耕地区域施工时,施工临时占地尽量选择在农田以外的荒地,施工结束后及时清理废弃物,恢复土地原有功能。符合9运行运行期做好环境保护设施的维护和运行管理,加强巡查和检查,保障发挥环境保护作用。定期开展环境监测,确保电磁、噪声、废水排放符合GB8702、GB12348、GB8978等国家标准要求,并及时解决公众合理的环境保护诉求。本环评对项目运行期应加强环境保护设施的维护和运行管理,加强巡查和检查,保障发挥环境保护作用提出了要求,开展环境监测,确保电磁、噪声、废水排放符合GB8702、GB12348、GB8978等国家标准要求。符合由对照表可以看出,本项目符合《输变电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技术要求》的相关要求。地理位置本项目输电线路全线位于辽宁省沈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境内。项目地理位置图见附图4。项目组成及规模1、项目概况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沈阳供电公司投资783万元实施沈阳产业~胡台π入高花变电站220千伏线路工程的建设,该工程属于重大基础设施。工程组成表见表2-1。表2-1本项目建设规模一览表项目名称沈阳产业~胡台π入高花变电站220k千伏线路工程建设性质新建建设地点沈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单位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沈阳供电公司设计单位沈阳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主体工程建设规模新建架空线路折单长度0.48km,采用单、双回架空方式进行架设,其中新建双回线路折单长度0.2km,新建单回线路长度0.28km;蒲河变电站2组主变各加装1台66kV10Ω的小电抗;高花~产业220kV线路高花变侧与产业变侧同型配置2套光纤分相电流差动保护装置。电压等级220kV塔基数量新建铁塔4基,其中双回塔2基、单回塔2基。拆除现状铁塔1基。基础型式采用灌注桩基础2×JL/G1A-400/35钢芯铝绞线。地线双回段段采用2根OPGW复合地线光缆,单回段采用1根OPGW复合地线光缆,1根JLB40-150铝包钢绞线。用地面积11537.27m2。沿途地貌沿线地形为平地100%。环保工程废气施工过程中采用防尘网进行苫盖及洒水降尘方式减低扬尘污废水本项目施工人员生活污水利用输电线路周围现有居民污水处理设施处理。本项目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并定期清运处理。生态施工结束后临时堆料场做好表土恢复措施、避开雨季施工等。施工过程中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满足GB12523的标准要求。选取低噪声设备,加强日常管理维护。临时工程本项目临时工程主要包括牵张场1处,占地为800m2;临时塔基施工场地为9237.27m2;临时施工道路2处,临时道路宽本期工程总投资(万元)783开工及投运日期2022年6月/2022年11月2、建设规模:(1)产业~胡台π入高花变电站220kV线路工程(评价内容)本项目由已建的220kV产胡线20#和21#之间断开,π接入已建的高胡线11#塔,并拆除已有的高胡11#塔,之后线路沿着已建的高胡线进入高花变电站(已建不在本项目评价内容范围)。新建输电线路起点为现有的220kV产胡线20#和21#之间,终点为现有220kV高胡线11#塔南侧。线路采用单、双回架空的方式架设。线路全部位于沈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境内,总体呈西南~东北走向,线路折单长度0.48km,其中新建双回长度为(0.1+0.1)km,新建单回长度为(0.14+0.14)km。曲折系数1.2。架空线导线采用2×JL/G1A-400/35钢芯铝绞线。新建铁塔4基,其中双回塔2基、单回塔2基。本工程拆除高胡线11#铁塔1基,拆除光缆0.3km,拆除材料老旧不具备再利用价值,退役后交由建设单位统一处理。塔型一览图详见附图5,塔基基础图详见附图6。表2-2铁塔参数一览表序号塔型呼高(m)水平档距垂直档距允许转角(度)使用数量12E5-SDJ304506000-90222B5-DJ22745060040-9025合计4表2-3本项目输电线路塔基坐标表序号XY14619236.245941510607.465724619331.059841510632.891734619345.10341510695.48844619371.518941510672.2476(2)变电站工程(非评价内容)由于辽宁“十四五”电网规划,将沈阳电网分区进行优化调整,产业220kV变电站目前接网方案为辽中变和沙岭1号的供电分区,将调整为蒲河变供电分区,故在蒲河变2组主变各加装66kV1台10Ω的小电抗。新建产业~胡台π入高花变电站220千伏线路,形成胡台~高花220KV线路和高花~产业220kV线路,故增加高花变侧与产业变侧同型配置2套光纤分相电流差动保护装置。本次扩建只是增加蒲河变电站66kV设备和改造高花变和产业变侧保护装置,根据《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中5-豁免范围中规定100kV以下电压等级的交流输变电设施,从电磁环境保护管理角度,产生电场、磁场、电磁场的设施(设备)可免于管理;原有蒲河变电站内增加10Ω的小电抗,电压等级为66kV,小于100kV,故该工程可免于管理,不作为本环评的评价内容。且根据《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电网建设工作的通知》(辽政办发〔2021〕17号)中提到“对使用已经依法批准的建设用地、能耗低、对环境和居民生产生活影响小的66千伏及以下项目可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无需核发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66千伏以上站内工程、地下电缆工程或不改变原线路路径的改造工程可不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无需核发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在已批建变电站内仅增加母线、出线间隔,且不产生新污染源的项目,不需再办理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本项目是在原有蒲河变电站内增加10Ω的小电抗,电压等级为66kV;增加高花变和产业变侧保护装置,对电磁环境影响变化不大,且不产生新污染源,故不作为本次评价内容。总平面及现场布置1、路径方案:线路起始220kV高胡线11#小号侧,新立1#转角塔,自1#塔转向西北至大棚西北侧的2#双回终端塔,自2#终端塔向东分成2个单回分别至220kV产胡线20#-~21#档中的π接点后,新建导线分别接至原产胡线20#和21#。全线采用架空方式,线路均位于经济开发区境内,位于220kV高花变电站北侧,浑蒲总灌渠南侧,岳家村西侧,路径走向详见附图6。2、交叉跨越情况根据《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GB50545-2010)的要求,导线对地及交叉跨越物的最小允许距离汇总见表2-4,本项目输电线路主要交叉跨越情况见表2-5。表2-4导线对地及交叉跨越物的最小允许距离汇总表最小距离(最小距离(m)7.56.55.55.54.06.05.0边导线2.54.54.03.58.08.54.06.54.0被跨越物名称居民区非居民区交通困难地区步行可到达的山坡步行不能到达的山坡、峭壁和岩石无风垂直距离垂直距离垂直距离至最高洪水位至冰面垂直距离一般公路铁路不通航河流弱电线路垂直距离风偏净距果树、经济作物风偏净距风偏净距最大风偏后规划区多层建筑物非规划区建筑物树木的自然生长高度垂直距离水平距离水平距离备注表2-5输电线路交叉跨越情况表工程本项目线路长度(km)0.48交通条件优地形比例平地主要交叉跨越(次)220kV13、树木砍伐本项目沿线所经地区主要地形为平地,线路所经区域树木主要为柳树和杨树等。经过林区时尽量采用高塔跨越方式。本工程跨树高度均按照各树种最大自然生长高度设计,导线与树木之间的距离满足标准要求。本项目施工中,为减少林木的砍伐,采取增加塔高、增加了输电线路档距等措施;征地范围之外及不影响施工的林木与植被应严禁破坏。根据现场踏勘及林业收资,输电线路沿线零星树木砍伐500棵。项目应尽量少占用林地,确需占用林地的,需要办理相关手续,审批后方可施工。4、现场布置本项目输电线路新建4基塔,塔基占地为永久占地,塔基占地类型为耕地、林地。另外在线路架设过程中会设置部分临时施工场地,包括牵张场和临时施工道路等,临时施工场地分布在输电线路沿线。本项目施工总平面布置及措施布置图见附图7。塔基区、塔基施工场地:塔基基础施工临时场地以单个塔基为单位零星布置,塔基区仅限于塔基基础施工以及杆塔架设的临时堆放场地和施工场地占地范围内。牵张场:为满足施工放线需要,输电线路沿线需设置牵张场地,一般牵张场选择较大的转角塔位置,尽量利用当地道路。根据相关设计规范和施工规定,一般转角塔应设置牵张场和线路3-5km左右设置牵张场,故本项目设置1个牵张场。由于本项目还未施工建设,无法确定施工单位,牵张场具体以施工期为主。施工人员租住在工程沿线民房,不设置施工营地。5、工程占地及土石方(1)工程占地①永久占地新建线路一共4基,塔基占地面积约919.15m2,为永久性占地,占地类型为林地和耕地。根据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电网建设工作的通知》(辽政办发〔2021〕17号)中有关规定,本项目输电线路走廊占地(包括杆、塔基)不需办理征地手续,建设单位只对塔基用地做一次性经济补偿。②临时占地本项目临时占地主要包括牵张场、塔基施工区、临时施工道路等占地,临时占地面积约为11537.27m²,占地类型主要为耕地、林地。牵张场位置基本利用转角塔位置,面积约为800m2。临时塔基施工场地为9237.27m2和临时施工道路为1500m2。表2-5本工程占地情况表单位:m2施工区耕地林地合计永久占地塔基750.15919.15小计750.15临时占地塔基施工区154.099083.189237.27牵张场8000800施工道路0小计2454.099083.1811537.27(2)土石方架空输电线路塔基挖方332.8m3,包括基坑挖方256m3和表土剥离76.8m3,塔基填方为332.8m3。线路塔基基础产生的部分多余土方在施工时采取的塔基周围范围内就近平整处理,做到土石方平衡,无弃渣产生。土石方情况见表2-6。表2-6本项目占地情况表单位:m2项目挖方填方购素土弃土备注架空工程332.8332.800土石方量基本保持平衡施工方案1、施工方案及时序:线路施工分为:施工准备,基础施工,铁塔组立及架线、铁塔拆除。●施工准备材料运输:施工准备阶段主要是施工备料及施工道路的建设,材料采用汽车运输,车辆不能到达区域采用人工抬运的方式。牵张场建设:牵张场施工采用人工整平,以满足牵引机、张力机放置要求为原则,尽量减少土石方挖填量和地表扰动面积,对临时堆土将做好挡护及苫盖。基础施工:基坑在确保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小基础开挖的范围,避免不必要的开挖和过多的原状土破坏,以利于水土保持和塔基边坡的稳定。●原铁塔拆除本项目拆除铁塔产生的废建筑材料由建设单位回收进行无害化处置,材料采用汽车运输。●铁塔组立项目所用直线塔根据铁塔结构特点采用悬浮摇臂抱杆或落地通天摇臂抱杆分解组立。●架线及附件安装采用张力放线施工方法,施工单位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一牵四的牵张机放线方式。本项目施工不设置取弃土场。图2-2(a)输电线路架设施工工艺流程与产污环节图图2-2(b)原铁塔拆除施工工艺流程与产污环节图2、施工组织●施工时间:本项目预计开工时间为2022年6月,预计2022年11月投运。同时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施工时间,禁止夜间施工。●交通运输:本项目线路施工材料尽量利用沿线已有道路进行运输。临时施工道路宽度不得超过3.5m。●施工营地:施工人员少,项目路径较短,施工期间施工人员就近租用当地民房,不设置施工营地。其他无生态环境现状1.生态环境现状(1)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宁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辽政发〔2014〕11号),将全省国土空间划分为以下主体功能区:按开发方式,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本工程评价区域主体功能规划为:国家级优化域开发区域。不属于《辽宁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禁止开发区,详见附图8。优化开发区域是指经济比较发达、人口比较密集、开发强度较高、资源环境问题更加突出,应该优化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城市化地区。辽宁优化开发区域包括36个市辖区,面积占全省的7.65%。区域发展重点是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建设,强化沈阳、大连中心城市功能,率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成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和陆海交通走廊,全国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新型原材料基地,重要的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辐射带动东北地区发展的龙头。本项目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线路工程对生态的影响为点间隔式,能够控制影响在较小的空间范围内,因此,本项目建设符合《辽宁省主体功能区规划》。(2)生态功能区划根据《沈阳市生态功能区划》,评价区域主要位于Ⅱ1近郊地下水源涵养与都市农业区。本项目在沈阳市生态功能区划中的位置见附图9。(3)植被及植物多样性调查本项目位于沈阳市西郊,属于辽河水系的浑河、蒲河冲积平原,其植被区系为辽河平原一年一熟农业植被和草甸区。该区开发较早,农耕历史很长,绝大部分土地已被开垦,自然植被只有零星分布。该区是辽宁主要粮食产地,历史上以高粱、玉米为主,自浑蒲灌区建成后,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目前粮食作物以玉米、水稻为主。该区主要植被类型有人工杨树林、人工刺槐林、人工柳树林、狗尾草群落、藜群落、东方蓼群落、狼把蒿群落、芦苇群落和种植群落等。通过现场调查和其他资料,项目区内土主要植被主要为柳树、杨树及草本植物等。本项目土地利用现状图见附图10。(4)动物及动物多样性调查本项目评价范围内由于人类活动历史悠久,人类开发历史较早,现有居民点密集,交通通畅,人类活动频繁,大型区域内分布的野生陆生脊椎动物种类以鸟类为多,兽类、爬行类、两栖类种类较少,且多为和人类关系较为密切或适应了人类影响的种类,如兽类中的食虫目猬科,啮齿目鼠科,鸟类中的雀形目燕科,爬行类以壁虎科中在农田周围活动的种类为多,两栖类则多为蛙科和蟾蜍科种类。评价区域内生态结构简单,生物量及种群分类不复杂,数量较少,主要为蛙、蛇、鼠、麻雀以及家禽家畜等常见种。通过现场走访调查,评价区内未发现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环境空气质量现状本评价引用《2021年沈阳市环境质量状况公报》中沈阳市环境空气常规因子中PM10、PM2.5、SO2、NO2、CO、O3全年监测统计数据,见表3-1。表3-1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污染物年评价指标现状浓度(µg/m3)标准值(µg/m3)占标率(%)达标情况PM2.5年平均质量浓度3835否PM10年平均质量浓度657092.8是SO2年平均质量浓度6025是NO2年平均质量浓度334082.5是CO24小时平均浓度第95百分位数400037.5是O3日最大8小时平均浓度第90百分位数84.3是中的二级标准限值要求,其他污染物满足二级标准限值要求。因此本工程所在区域为不达标区域。2021年沈阳市空气污染主要污染因子为颗粒物,沈阳市空气污染属煤烟型加之二次扬尘污染,PM2.5受采暖影响变化显著,采暖期污染明显重于非采暖期。PM2.5超标主要为分散居民燃煤小锅炉供热烟尘,当地现状绿化、路面硬化率低,风沙扬尘所致。随着《辽宁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方案》和《辽宁省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方案》等的实施,通过严控新建小型燃煤热源、全面拆除燃煤小锅炉、执行特别排放限值、加强施工扬尘整治、严控交通扬尘、严控工业堆场扬尘、加大城乡绿化力度等方面的行动,项目所在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将进一步得到改善。3.电磁环境现状(1)监测因子工频电场和工频磁场。(2)监测点位及布点原则为了解本项目输电线路沿线附近区域的电磁环境状况,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输变电》(HJ24-2020)和《交流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监测方法(试行)》(HJ681-2013)的相关内容,输电线路现状监测点位应尽量沿线线路路径均匀布点,且兼顾行政区、环境特征等代表性等特点进行选择,故本项目监测布点原则根据相关导则、规范等要求,结合地区的分布情况,选择输电线路沿线的环境敏感目标和π接点等处进行电磁环境现状监测。监测布点示意图见附图10。(3)监测频次各监测点位监测一次。(4)监测方法及仪器①监测方法采用下述导则、技术规范所规定方法进行:《交流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监测方法(试行)》(HJ681-2013);《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监测技术规范》(DL/T334-2010)。②监测仪器本工程环境本底监测采用监测仪器名称、型号及有效期详见表3-2。表3-2监测仪器一览表序号名称型号规格校准有效期1电磁辐射分析仪SEM-6002022.05.192电磁场探头LF-012022.05.19(5)监测结果①监测时间及天气监测时间为2022年2月28日,阴;温度昼间:4℃,夜间:-2℃;相对湿度(38~47)%RH,风速:(1.2-1.8)m/s。④监测结果电磁环境现状监测结果见表3-3。表3-3电磁环境现状监测结果序号类别监测点名位与本项目位置关系工频电场强度(V/m)工频磁感应强度(µT)1输电线路工程π接点处线下3.170.08082小潘村线路东南侧11m0.06173高胡线11#塔侧线下20.570.0767(6)评价及结论由表3-3可见,本次工程拟建220kV架空输电线路沿线敏感目标和π接点等处监测点的工频电场强度范围为3.17~20.57V/m,工频磁感应强度值都为0.0617~0.0808μT,所测点位的工频电场强度和工频磁感应强度均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中规定的4000V/m和100μT公众曝露控制限值的要求。4.声环境现状①监测布点为了解本项目拟建输电线路沿线及声环境敏感目标处声环境状况,北京森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22年2月28日对拟建输电线路沿线及声环境敏感目标处进行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监测布点原则根据相关导则、规范要求,监测布点示意图见附图11。②天气情况监测时间为2022年2月28日,阴;温度昼间:4℃,夜间:-2℃;相对湿度(38~47)%RH,风速:(1.2-1.8)m/s。天气情况满足监测条件、监测方法及仪器使用环境要求。③监测项目及频次监测项目为声环境,监测频次为各监测点位昼、夜各监测一次。监测仪器名称、型号详见表3-4。表3-4声环境监测仪器序号监测仪器监测项目仪器型号有效期1多功能声级计AWA5680至2022.04.212声校准器AWA6221B至2022.12.28④监测结果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结果见表3-5。表3-5噪声检测结果测点序号测点位置描述监测点位及水平距离测量结果等效A声级dB(A)昼间夜间1线下042382小潘村线路东南侧44403高胡线11#塔侧线下04137由表3-5可见,各监测点噪声监测值为昼间41~44dB(A),夜间37~40dB(A),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3类标准限值要求。5.水环境现状本项目评价范围内无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输电线路沿线不涉及跨越河流,故对周围水环境不会产生不利影响。与项关的原有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高胡线所属工程为沈阳高花输变电工程的组成部分,由该工程已于2010年11月18日由辽宁省环境保护厅以辽环辐表审[2010]087号文对《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220kV沈阳高花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进行了批复,其中新建220kV宁官~平安线π入高花线路改名为现有高胡线,2018年8月9日,国网辽宁省电力有公司沈阳供电公司对该项目进行了自主验收。并同意了工程通过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产胡220kV线路属于沈阳产业220kV输变电工程的组成部分该工程已于2017年1月9日由沈阳市环境保护局经济技术开发分局以沈环经济开审字[2017]0002号文对《沈阳产业220kV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进行了批复。沈阳产业220kV输变电工程验收报告由吉林省泽盛科技有限公司于2021年4月编制完成。2021年9月22日,国网辽宁省电力有公司沈阳供电公司对该项目进行了自主验收。并同意了工程通过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高胡线和产胡线不属于本次评价范围。根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意见:输电线路的工频电场、工频磁场均满足评价标准限值;输电线路沿线噪声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1类标准限值。无其他环境污染本项目为新建线路项目,无与项目有关的原有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列出名单及保护级别)本项目全部位于沈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经现场调查及分析,确定本项目不经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输电线路不占用沈阳市拟定的生态保护红线,输电线路沿线不涉及房屋拆迁。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输变电》(HJ24-2020确定本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范围,详见表3-6。表3-6本项目评价范围评价内容评价范围220kV架空线路电磁环境边导线地面投影外两侧各40m边导线地面投影外两侧各40m生态环境边导线两侧各300m内的带状区域根据现场勘察,本项目输电线路沿线有1处电磁环境和声环境保护目标,无生态环境敏感目标。详见表3-7,环项目沿线及敏感目标现状图见附图12。表3-7电磁和声环境敏感目标一览表序号行政区环境保护与本项目边导线最近距离(m)评价范围内房屋功能,高度评价范围量)环境影响因子线路影响1大潘镇小潘村1层平顶大棚2户①②③单回路注:①工频电场②工频磁场③噪声评价标准1、环境质量标准(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修改单中二级标准,详见表3-8。表3-8环境空气质量标准μg/m³序号污染物二级浓度限值标准依据年平均24小时平均1小时平均年平均24小时平均1小时平均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2NO240 2003PM1070——4PM2.53575——5CO 4 6O3 200注CO浓度单位为mg/m³)(2)声环境根据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声环境功能区划图,输电线路沿线噪声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3类标准限值。表3-9声环境质量标准dB(A)类别昼间夜间6555(3)电磁环境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感应强度执行《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表1“公众曝露控制限值(频率f为0.05kHz)”的规定,工频电场强度控制限值为4kV/m,架空输电线路线下的耕地、园地、牧草地、畜禽饲养地、养殖水面、道路等场所,工频电场强度控制限值为10kV/m。工频磁感应强度控制限值为100µT。2、污染物排放标准(1)扬尘扬尘排放控制要求执《辽宁省施工及堆料场地扬尘排放标准》(DB21/2642-2016详表3-10扬尘排放浓度限值单位:mg/m3监测项目浓度限值(连续5min平均浓度)颗粒物(TSP)郊区及农村地区(2)噪声施工期场界噪声排放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详见表3-11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类别噪声限值dB(A)标准来源昼间夜间施工期7055《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3)固体废物本项目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执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20)中有关规定;生活垃圾排放执行《沈阳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1、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1)对项目占地影响分析本项目占地包括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永久占地为输电线路塔基占地,这部分土地一经占用,其原有使用功能将部分或全部丧失,占地内的植被遭受破坏,耕地生产力也将受到影响;由于本项目输电线路较短,新建4基铁塔,塔基占地面积较小,对土地用地性质影响较小。临时占地类型为耕地和林地,包括塔基施工场地、牵张场和临时施工道路等,其环境影响主要集中于施工期,施工期可能会毁掉一部分农作物,也会破坏地表土壤结构、植被及树木遭到一定程度破坏,临时用地在工程施工结束后还给地方继续使用,在采取适当措施后可以恢复其原有使用功能,土地利用类型不会发生改变。所以临时占地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是短期的且可以恢复的。土地利用现状图见附图10。建设单位应严格控制施工临时用地范围,利用现有道路运输设备、材料等;开挖作业时采取分层开挖、分层堆放、分层回填的方式,做好表土剥离、分类存放,应选择塔基附近便于回填;选择合理区域堆放土石方,对临时堆放区域加盖苫布。建设单位应对杆塔塔基占地做一次性经济补偿,且应尽量少占用林地,确需占用林地的,需要办理相关手续,审批后方可施工建设。综上所述,本项目临时占地在短期内可以恢复原有土地利用类型的功能,永久占地面积不大,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较小,不会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2)对农业生态影响分析塔基占地处的农作物将被清除,使农作物产量减少;另外塔基挖掘土石的堆放、人员践踏、施工机具碾压,可能会伤害部分农作物,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此外,塔基开挖将扰乱土壤耕作层,除开挖部分受到直接破坏以外,土石方混合回填后,改变了土壤层次、紧实度和质地,影响土壤发育,降低土壤耕作性能,可能会造成土壤肥力的降低,影响作物正常生长。本项目占地耕地采用只占不征,进行一次性经济补偿的方式,不改变用地性质,本项目输电线路有1基塔占用耕地,塔基占地较小,仅塔基四角的基础占地,其余地方均可恢复种植,实际占用耕地面积较小,不会在同一区域造成大面积影响,输电线路导线对地距离高,对联合收割机的通行不会形成明显的阻隔,对农业机械化作业影响小,因此整体对农田的影响较小。输变电建设项目施工期临时用地应永临结合,优先利用荒地、劣地。尽量避让基本农田,农田应做好表土剥离、分类存放和回填利用,施工结束后立即恢复农田的耕种,恢复原有使用功能,以减少工程对农田环境的影响。(3)对植被的影响分析本项目施工期对植被的影响表现为施工过程中土方开挖和回填对沿线地表植被的破坏、施工临时占地对地表植被的破坏、施工机械运输及施工人员践踏对植被产生一定程度的扰动,可能造成沿线植被有所减少,但施工期时间较短,施工面积较小,施工结束后按原有生态功能、土地性质、种植情况进行恢复,影响范围及程度有限。通过调查,输电线路所经区域树木主要为柳树和杨树等常见物种,这些植物物种在当地分布较为普遍。本项目由于线路较短且路径唯一,其中3基塔占地位置无法避免的占用林地,沿线植物种类主要为沿线常见种、广布物种,这些植物物种不会因本项目的建设而灭绝或致危。本项目由于线路较短,临时占地相对较少,对植被的破坏,经采取撒草籽和林业部门栽种新的树苗等相应措施,施工结束后可逐渐恢复。项目永久占地主要是塔基占地,呈点状、不连续分布,每点位占地面积很小,对植被的生物量、生态功能影响不大,只要采取相应措施,施工期不会对植被带来明显的负面影响。(4)对动物影响分析本项目施工期对动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施工人员活动、施工机械、车辆的噪声对野生动物的短暂惊吓和干扰等方面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场地临时工棚和施工机械的安置,水泥钢筋和土石料堆积,施工人员活动和机械噪声等,都会对野生动物栖息场所产生干扰,改变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项目施工会破坏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动物的栖息环境,但被干扰的动物会很容易在周边环境找到相似的栖息场所,施工结束后,除塔基占地外,其它环境均可逐渐恢复,迁移的动物仍可返回原地。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由于车辆噪声、人为活动干扰等导致鸟类临近线路区域密度下降。夏季通常是鸟类观赏季节,线路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及人为活动可能会对周围鸟类产生一定的干扰。在迁徙期间,对迁徙候鸟可能也会形成一定的干扰。本项目线路较短,跨越度较小,施工期较短,施工场地较小,施工点位分散,通过加强施工期人员管理,减少在鸟类繁殖期及觅食期间施工,本工程建设不会对保护鸟类栖息和迁徙造成影响。本项目不会导致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减少,野生动物种群结构不会发生明显改变。2、施工噪声影响分析本项目主要施工活动包括修建少量简易道路、部分植被清除、材料运输、铁塔基础施工、铁塔拆除、铁塔组立以及导线和避雷线的架设等几个方面。施工期的噪声影响主要来自于施工机械的机械噪声。施工阶段使用的施工机械和设备较多,不同的施工阶段使用的机械设备主要有打桩机、牵张机、绞盘机和运输车辆等。本工程输电线路沿线全为平地,工地运输采用汽车和人抬运输相结合的运输方案。由于线路施工点呈线性分布,单个施工点铁塔组件的运输量较小,由车辆运输或人抬至施工点,所以交通运输噪声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由于施工机械噪声源强较高,本项目施工噪声将对周边声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建设单位应在临近敏感目标施工时采取隔声降噪措施(设置围挡等措施),以确保将施工期间产生的噪声污染降低到最小程度。另外,在架线施工过程中,各牵张场内的牵张机、绞盘机等设备也产生机械噪声,其声级值一般小于70dB(A)。牵张场一般位于公路边,各施工点施工量小,施工时间短,不会对周围环境敏感目标产生明显影响。施工时通过采用低噪声施工机械设备,控制设备噪声源强;设置围挡,削弱噪声传播;加强施工管理,文明施工,错开高噪声设备使用时间,限制夜间施工,可进一步降低施工噪声影响。施工单位如因工艺特殊情况要求,确需在夜间施工而产生环境噪声污染时,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规定,取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有关主管部门的证明,并公告附近居民,同时在夜间施工时禁止使用产生较大噪声的设备。通过采取以上噪声污染防治措施,以确保施工噪声满足《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的限值要求。3、施工期扬尘环境影响分析施工扬尘主要来自土方挖掘、物料运输和使用、施工现场内车辆行驶等。由于扬尘源多且分散,源高一般在15m以下,属于无组织排放。同时,受施工方式、设备、气候等因素制约,产生的随机性和波动性也较大。施工过程中颗粒物浓度限值应满足施工及堆料场地扬尘排放标准(DB21/2642-2016)中不大于1.0mg/m的标准要求。本项目施工阶段扬尘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①土方挖掘扬尘及现场堆放工程土产生扬尘;②施工材料的装卸及堆放产生扬尘;③施工垃圾堆放及清理产生扬尘;④车辆及施工机械往来造成的道路扬尘。输电线路由于开挖工程量较小,施工时间较短,施工过程中采取防尘、抑尘措施和严格的施工管理等,可将施工扬尘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同时施工扬尘影响为短期影响,施工结束后,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可以恢复至现状水平。4、施工废水的环境影响分析本项目施工过程中废污水主要来源于物料清洗、养护废水和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施工废水经临时沉淀池去除悬浮物后回收利用,不外排,施工人员生活污水利用当地现有污水处理设施处理,或者利用可移动卫生间,定期集中收集处理,不会对地表水产生影响。施工单位要做好施工场地周围的拦挡措施,尽量避免雨季开挖作业。同时要落实文明施工原则,不漫排施工废水。本项目评价范围内无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输电线路沿线不跨越河流。在做好上述环保措施的基础上,施工过程不会对周围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5、施工固体废物影响分析施工期产生的固体废物为建筑垃圾和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主要是施工过程产生的各种废建筑材料,如碎砖块、水泥块、废木料等,集中收集后运往指定地点进行无害化处置;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应袋装存放,委托当地环卫部门定期清运集中处理。本项目拆除线路产生的废旧导线、塔材全部回收利用,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拆除塔基产生的建筑垃圾及时清运至指定的地点。固体废物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运营期环境影响分析1、工频电场、工频磁场环境影响评价根据电磁环境现状监测数据,本项目各监测点位电磁环境均满足依据《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标准要求。(1)输电线路本工程新建线路采用单回和双回结合的方式架设。本次评价采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输变电》(HJ24-2020)的模型预测计算的方法对本工程输电线路正常运行工况下的电磁环境影响进行预测评价。双回线路经过耕地、园地、牧草地、畜禽饲养地、养殖水面、道路等场所导线对地高度为6.5m时,线路产生的工频电场强度最大值为6.37kV/m,出现在距线路中心6m处(边导线外1.2m),工频电场强度均可满足10kV/m的评价标准要求;线路经过居民区附近区域当导线对地高度为7.5m时,线路产生的工频电场强度最大值为4.96kV/m,出现在距线路中心6m处(边导线外1.2m),边导线外1.2m处不满足4kV/m的标准限值要求。当抬高导线对地高度为8.5m时,线路产生的工频电场强度最大值为3.96kV/m,出现在距线路中心7m处(边导线外0.7m),工频电场强度均可满足4kV/m的标准限值要求。线路经过的耕地、园地、牧草地、畜禽饲养地、养殖水面、道路等场所导线对地高度为6.5m时,线路产生的工频磁感应强度最大值为15.258µT,出现在距线路中心4m处(边导线内3.7m);线路经过居民区附近区域当导线对地高度为7.5m时,塔线路产生的工频磁感应强度最大值为12.295µT,出现在距线路中心3m处(边导线内4.3m当导线对地高度为8.5m时,线路产生的工频磁感应强度最大值为10.201µT,出现在距线路中心1m处(边导线内6.7m均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中规定的100μT的限制要求。单回线路经过的耕地、园地、牧草地、畜禽饲养地、养殖水面、道路等场所导线对地高度为6.5m时,线路产生的工频电场强度最大值为6.53kV/m,出现在距线路中心7m处(边导线外1m工频电场强度均可满足10kV/m的评价标准要求;线路经过居民区附近区域当导线对地高度为7.5m时,线路产生的工频电场强度最大值为5.16kV/m,出现在距线路中心7m处(边导线外1m边导线外1m处不满足4kV/m的标准限值要求。当抬高导线对地高度为8.5m时,2B5-DJ2塔线路产生的工频电场强度最大值为3.77kV/m,出现在距线路中心7m处(边导线外1m),工频电场强度均可满足4kV/m的标准限值要线路经过的耕地、园地、牧草地、畜禽饲养地、养殖水面、道路等场所导线对地高度为6.5m时,线路产生的工频磁感应强度最大值为20.92µT,出现在距线路中心0m处(边导线内6m);线路经过居民区附近区域当导线对地高度为7.5m时,线路产生的工频磁感应强度最大值为16.958µT,出现在距线路中心0m处(边导线内6m);当导线对地高度为8.5m时,线路产生的工频磁感应强度最大值为12.771µT,出现在距线路中心0m处(边导线内6m),均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中规定的100μT的限制要(2)电磁环境敏感目标本项目拟建线路边导线最近的敏感目标为11m出的大棚看护房外,通过预测电磁环境敏感目标电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预测值均能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中4kV/m和100μT的标准限制要求。输电线路实际建设经过耕地、园地、牧草地、畜禽饲养地、养殖水面、道路等场导线对地高度不得低于6.5m,经过居民区附近区域时,导线对地高度不得低于8.5m。2、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据调查了解,架空输电线路在晴天气象条件下,线下人耳基本不能感觉到线路运行噪声;架空输电线路的可听噪声主要发生在大雾或阴雨等潮湿天气条件下,具有两个特征分量,即宽频带噪声(宽频带噪声是由导线表面在空气中的局部放电<电晕>产生的)和交流声(交流声是由导线周围空间电荷的运动造成的)。本评价选择已投运行的单回线路220kV城向线和已经运行220kV热城线同塔双回线路进行类比监测。单回路类比线路与本项目线路参数对比情况见表4-2。表4-1单回路类比线路与本项目线路参数对比情况表项目220kV城向线(1#~2#)本项目线路:单回线路电压(kV)220220线路形式单回单回导线型号JL/G1A-300/40JL/G1A-300/40分裂数22环境条件平原平原根据上表可以看出,选择的类比线路与本项目线路电压等级以及线路形式均一致,导线型号、分裂数和导线排列方式相近,因此选择的类比线路基本可以反应出本项目输电线路运行后产生的声环境影响,采用该线路作为类比对象是合理的。类比监测结果详见表4-3。表4-2220kV城向线单回路噪声类比监测结果监测点位昼间dB(A)夜间dB(A)边导线下0m4341边导线外5m4240边导线外10m4241边导线外15m4341边导线外20m4240边导线外25m4241边导线外30m4441边导线外35m4341边导线外40m4240边导线外45m4240由表4-2可知,单回路线路断面噪声监测结果为昼间42~44dB(A),夜间40~41dB(A),均可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3类标准要求。双回路类比线路与本项目线路参数对比情况见表4-3。表4-3双回路类比线路与本项目线路参数对比情况表项目220kV热城线本项目线路:双回线路电压(kV)220220线路形式同塔双回同塔双回导线型号JL/G1A-300/40JL/G1A-300/40分裂数22导线排列方式垂直排列垂直排列环境条件平原平原根据上表可以看出,选择的类比线路与本项目线路电压等级以及线路形式均一致,导线型号、分裂数和导线排列方式相近,导线排列方式相同,因此选择的类比线路基本可以反应出本项目输电线路运行后产生的声环境影响,采用该线路作为类比对象是合理的。已投运行的220kV热城线输电线路的噪声监测数据详见表4-4。表4-4220kV热城线双回路架空输电线路噪声监测结果监测点位噪声(dB(A))昼间夜间边导线下0m4341边导线外5m4442边导线外10m4240边导线外15m4341边导线外20m4442边导线外25m4342边导线外30m4240边导线外35m4241边导线外40m4442边导线外45m4241边导线外50m4341由表4-4可知,在正常运行状态下,双回线路线下至边导线50m处,噪声昼间值42~44dB(A),夜间值40~42dB(A),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3类65dB(A)(昼)和55dB(A)(夜)的标准限值要求。此外,由于本工程架空输电线路通过地区为平地,预计架空线路运行后,其线下声环境可以维持在现状水平。根据表4-3单回路类比线路断面噪声监测结果,预测本项目投运后环境敏感目标处声环境影响见表4-5。表4-5环境敏感目标声环境影响预测单位:dB(A)序号环境保护目标距离导线最近距离(m)输电线路噪声贡献值环境噪声本底值预测值声环境标准项目情况昼夜昼夜1小潘村大棚看护房4244404442单回路本项目输电线路最近的敏感目标为11m,通过表4-5可知,预测本项目最近小潘村敏感目标噪声昼间为44dB(A),夜间42dB(A),所以本项目投运后该环境敏感目标处噪声为昼、夜间均可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3类标准要求。3、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本项目在运行期不产生生产废水。4、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本项目在运行期不产生固体废物。5、生态环境影响分析项目建成后,在运行期间对植被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线路巡视和维修人员在日常巡视和维修过程中,对植被的破坏。只要对工作人员严加教育,提高保护意识,对植被的影响是可以避免的。对野生动物栖息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线路巡视和维修人员在日常巡视和维修过程中,可能对野生动物栖息环境的干扰。对这些可能出现的破坏行为,只要对工作人员严加教育,也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永久占地中仅有塔基四角基础处不能耕作,铁塔下方仍然可以耕作,输电线路走廊内的其他农田亦可以耕作。选址选线环境合理性分析1、选线原则线路路径方案拟定原则如下:①根据电力系统规划要求,综合考虑线路长度、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象、交通、林木、矿产、障碍设施、交叉跨越、施工、运行及地方政府意见等因素,使路径走向安全可靠,经济合理。②减少线路工程建设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符合地方政府的总体规划。③尽可能靠近现有国道、省道、高速公路及乡村公路,改善线路交通条件。④充分考虑地形、地貌,避免大档距、大高差、相邻档距相差悬殊地段及不良地质地段。⑤在路径选择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保护环境的意识,,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避免大面积拆迁民房,施工期间塔基尽量不向敏感目标方向位移,减少项目建设对敏感目标的影响。⑥减少跨越已建送电线路,特别是高电压等级的送电线路,以降低施工过程中的停电损失,提高运行的安全可靠性。2、与电网规划的相符性分析本项目的建设,可以缓解沈阳地区供电压力,优化区域220kV电网结构,提高区域供电可靠性,满足沈阳市地区负荷发展需要,对于改善电源结构、推动沈阳电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目属于电网建设项目,已列入“十四五”电网规划,根据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电网建设工作的通知》(辽政办发【2021】17号),本项目与规划相符。3、与所涉地区相关规划的相符性分析本项目在选线阶段,已充分征求所涉地区地方部门的意见,对路径进行了优化,不影响当地土地利用规划和城镇发展规划;本项目输电线路不涉及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区等特殊生态敏感区,线路沿线无房屋拆迁,经过林地尽量采用高跨的方式,铁塔不占用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减少对所涉地区的环境影响。因此本项目选线合理。4、路径方案唯一性分析本项目起点为220kV高胡线,终点为220kV产胡线,俩条线路均已建成,起点和终点位置确定。本工程路径较短,新建线路已征求自然资源局等相关部门意见,路径符合城市规划建设,对城市其他新建设施影响较小,故本工程路径方案基本唯一。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1、施工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1)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①施工期临时用地永临结合,优先利用荒地、劣地。②施工期占用耕地,做好表土剥离、分类存放和回填利用。③施工临时道路尽可能利用机耕路、林区小路等现有道路,新建道路应严格控制道路宽度,以减少临时占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④施工现场使用带油料的机械器具,必须采取措施防止油料跑、冒、滴、漏,防止对土壤造成污染。⑤施工结束后,应及时清理施工现场,因地制宜进行土地功能恢复。(2)工程措施①合理组织工程施工,施工区域相对集中,减少施工用地;②施工开挖面及时平整,临时堆土安全堆放;③施工期剥离的表土和开挖出的土石方堆放时在堆土坡脚堆码两排双层土袋进行挡护,顶面用塑料布遮挡,用剥离的表土装入编织袋挡护剩余的剥离表土和基础开挖出的土石方;④加强对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加强生态保护法律法规宣传,要求文明施工,不得开展滥采滥挖滥伐等植被破坏活动;⑤塔基开挖过程中,应合理组织施工,选择科学的施工方式尽量减少临时施工用地的占地面积;尽可能根据实地情况,采取斜拉牵张等占地面积小,对植被干扰较小的牵张方式;严格按设计的占地面积、样式要求开挖,避免大规模开挖;尽量缩小施工作业范围,尽可能减少对塔基周围生态的破坏。本项目有3基塔经过林地,线路经过林地时,采取增加塔高和加大铁塔档距的措施,减少建塔数量,并选择影响最小区域通过,按照树木自然生长高度设置导线对树木高度,以减少占地和林木的砍伐,防止破坏生态环境和景观。(3)植被保护措施①合理规划、设计施工便道,便道宽度不得大于3.5m,并要求各种机械和车辆固定行车路线,不得随意下道行驶或另开辟便道,以保证周围地表和植被不受破坏;②在输电线路通过的林地地段线路施工过程中严格监管,减少不必要的破坏;③施工道路、牵张场等临时占地在施工结束后,进行植被恢复,尽快恢复其原有土壤功能和植被形态;④施工占地植被保护及恢复本项目施工中采取增加塔高、缩小输电走廊宽度等措施;征地范围之外及不影响施工的林木与植被应严禁破坏。对永久占地,塔基占地实质上仅限于四脚,其它地方可选择种植一些乡土物种进行植被恢复,经过一段时间的植被抚育管理后,塔基附近植被和地貌基本可以恢复原貌。对于永久占地开挖部分的表土要进行剥离,采用苫盖的方式进行防护。施工结束后作为开挖占地的植被恢复用土。对牵张场地、施工道路等临时占地,施工完成后,应尽快实施植被生态恢复,并加强抚育管理,对其他临时占地施工结束后恢复其原有占地类型,塔基占地除四脚外,其他区域也可进行耕种,恢复到原有的耕种能力,原有荒地也应加以利用,尽量进行绿化或者耕种。拟采取的植被恢复措施包括撒播种草和种植灌木等。对于新修临时道路,应避让树木,减少林木砍伐,临时道路避免硬化,减少径流系数,降低水土流失量。在施工结束后,临时道路应及时进行整治与恢复;对于荒草地,可播种一些草籽或种植灌木。拉运砂土的运输车辆要覆盖苫布,以减少施工及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扬尘。(4)野生动物保护措施①施工时间尽量选择避开当地动物繁殖、迁徙期;②施工过程中能用人抬的尽量采用人抬的方式进行运输,除工作人员必须作业的时间段外尽量少的进入施工区域范围,以减少施工噪声、人员活动等对野生动物活动、栖息的干扰;③施工期如发现珍稀保护动物应采取妥善措施进行保护,一旦发现珍稀动物应采取适当措施保护,不得杀害和损伤珍稀保护动物,对受伤的珍稀动物应及时联系野生动物保护部门,及时救治;④为消减施工建设对当地野生动物的影响,要标明施工活动区,明令禁止到非施工区域活动,尤其要禁止在非施工区点火、狩猎和垂钓等。(5)耕地保护措施①塔基定位时已经减少了占用耕地;②施工过程中的临时堆土堆放至田埂或田头边坡上,不得覆压占用范围外的农田;③施工开挖过程中的表层熟土和生土应分开堆放,并按原来层次复土,以利于施工后农田的复耕。2、施工噪声环境保护措施为确保施工阶段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小,建设单位须采取以下措施:a.尽量采用低噪声设备,动力机械设备应进行定期维修、养护,以保证其在正常工况下工作;b.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尽量缩短工期;c.设备运输车辆经过有居民的房屋时应减速慢行,并减少车辆鸣笛对居民区产生的影d.开工前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应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履行开工登记手续,合理制定施工作业计划,一定要严格控制和管理产生噪声设备的使用时间;e.现场装卸设备机具时,应轻装慢放,不得随意乱扔发出巨响;f.施工现场合理布局,以避免局部声级过高,尽可能将施工阶段的噪声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