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塑造上合特色活力新城_第1页
多维度塑造上合特色活力新城_第2页
多维度塑造上合特色活力新城_第3页
多维度塑造上合特色活力新城_第4页
多维度塑造上合特色活力新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多维度塑造上合特色活力新城——以青岛-上合新区城市设计为例[摘要]青岛-上合新区城市设计,广泛吸纳优秀设计理念、方法和经验,重点围绕国际客厅、国际金融商贸区、环湖公园等重要片区,统筹建筑及景观设计精雕细琢并创新提升,强调空间的立体性、平面的协调性、风貌的整体性,着力塑造个性鲜明,上合文化魅力与中外文明交融辉映的国际开放城市特色风貌。按照“产城融合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空间布局理念,以“黄蓝绿”三条空间发展轴线,构建“海湾绕城蓝绿融城”的整体空间格局。尊重原生自然格局,建设城水相映、和谐共生的蓝绿生态廊带,通过设计,使新区拥有丰富的上合元素恢宏大气的现代化建筑、灵动愉悦舒适的公共空间、整洁清新怡人的街区和动静皆宜的蓝绿景观环境。优化城市肌理,加强重点地段建筑高度、体量和形态的规划引导和管控,彰显自然、现代和上合元素的有机交融。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三线”划定统筹布局功能用地和蓝绿空间,塑造轮廓舒展、韵律起伏的城市天际线形成具有青岛文化底蕴和上合特色的城市空间形态。[关键词]城市设计上合特色蓝绿海城公共空间本次城市设计描绘了未来发展蓝图,重点突出四大特征:一是“国际化”:在上合文化展示、城市“三生空间”优化发展和“商旅文教”公共空间营造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多维度研究;二是“立体集约”:根据“向空中、向地下要空间”建设理念,强化立体交通和高层建筑设计,并加大地下空间开发力度,建设功能复合型多维立体城市;三是“绿色开放”:依托城市蓝绿空间打造功能混合型开放空间,按照绿色建筑、市政设施建设要求,展现绿色开放的都市新区风貌;四是“智慧城市”:构建城市管理、公共服务、交通运输“智慧系统”,打造信息技术驱动下的数字化“智慧新区”新区。抢抓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机遇,通过设计,强化新区的景观优越性、交通系统便捷性和空间功能的复合性,将上合新区打造成为国家对外开放的新高地、国际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展示的新平台和推动青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1城市设计1.1空间格局立足沿海开放城市特点,围绕国际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平台建设,坚持高点定位、高标谋划,突出“绿色、智慧、创新、融合”的城市发展主题,统筹做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规划形成“三轴、五片、多中心”的城市功能结构,三轴即“两纵一横”城市发展主轴线,两纵即尚德大道和交大大道两条南北向城市主干道,一横即东西向的如意湖一金湖城市功能发展和景观主轴线。在产业布局、特色风貌塑造、综合交通体系、智慧城市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高质量描绘未来之城。设计随形就势,依托河湖海湾、湿地绿廊等生态基底,目标建成国际范式、集约高效、绿色智慧的国际化创新型商旅文教新区,总体呈现“2+4+4”的组团布局结构,“2”即上合广场及国际金融商贸区,4个商住社区,4个高端产业与物流基地组团。设计依托“五大中心”复合功能区,实现职住教医休等城市多元功能的平衡。建筑空间布局疏密有度、错落有致,建筑风格中外结合交融,彰显带一路”战略文化内涵,汲取提炼时代元素,运用现代建筑设计手法,塑造“通江达海、中外交融、产城融合”的城市意韵,充分展现国家对外开放新平台的空间特征。公共空间设计强调“全龄友好”,以满足不同国家、年龄、层次、文化和教育背景的人群在不同时段功能廉引«j:an*(r手法,塑造“通江达海、中外交融、产城融合”的城市意韵,充分展现国家对外开放新平台的空间特征。公共空间设计强调“全龄友好”,以满足不同国家、年龄、层次、文化和教育背景的人群在不同时段功能廉引«j:an*(r♦呼•匹BltiHMj4>iAraftNh.njIbjANHTbmh少■OlAgfbX:却比仪osmSnaafE軻;CZBJBN#UHQMflfl-iJr・x=»ZFH豈BE™sy3-&J5J&5pffl-i的交流活动需求,打造多元融合、开放包容、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现代化上合特色新城。以主干道和主要水系为骨架,构建秩序规整、窄路密网、尺度宜人的街区格局,城市空间肌理疏密相间、特色鲜明。按功能布局和开发强度将新区空间分为一般和重点区,一般功能区如居住区规划布局规整、内院外街、亲切近人,具有归属感;加强国际客厅、轨道交通R12站点、金湖城市公园等重要片区公共开放空间的人性化设计,提高路网密度,结合重要节点塑造富有标志性的建筑组群和特色空间。生态空间周边建筑布局灵活舒展,强化蓝绿空间与城市街区的相互渗透,强调建筑与环境的整体协调、相互依存,做到“天人合一”。根据15分钟生活圈建设要求,规划打造4个居住组团,结构均衡、规模适度、配套齐全。基于道路系统划分形成基本单元街区,单元街区内部严格限制机动车,着力营造安静舒适的宜居生活场所。公共空间尺度亲切宜人,通过控制街道界面,保证沿街建筑与道路的高宽比尺度合理,使街道空间环境安全舒适、连续开放。通过对建筑高度、城市界面及形态特征的引导和管控,增强城市识别感,形成以国际客厅和滨湖城市公共功能发展轴为核心,城水共生、蓝绿交融、高低错落、灵动开放的城市空间形态。1.2高度色彩设计注重建筑群体高度整体协调,在“两轴六区”的总体空间格局基础上,划定城市基准高度管控区,科学组织标志性建筑选址布点,根据功能和环境要求打造具有识别感的建筑群,科学论证地标性高层建筑的数量和高度,与周边环境相协调,营造不同片区的识别性和归属感。建筑组群围绕各级公共中心展开,在国际客厅、国际金融贸易区、双积路城市发展主轴线两侧、轨道交通R12站点及如意湖-金湖城市公园周边重要片区集中展示城市空间界面和城市形象,重要节点处设置标志性建筑,打造上合新区现代化特色城市景观。围绕如意湖-金湖滨水景观轴,建筑高度由水面向外围依次逐级升高,塑造层次分明、格局清晰、舒展均衡、富有韵律的城市天际线。街区建筑组合错落有致,底层局部架空开放,营造舒适宜人的社交及休闲空间。以碧海蓝天、蓝绿空间为背景,采用低彩度、暖灰色基调,塑造清新明快、亲切质朴的城市总体色调。临近主要蓝绿空间的建筑界面,色彩明度温韵淡雅,形成城海一体的氛围。建筑组群主导色彩与周围环境和谐相融,强调片区特色,培育多元复合的建筑色彩体系。居住建筑色彩以暖色系为基调,色彩清透明朗、亲切温暖,营造温馨舒适的生活氛围;公共活动核心区色调明快活泼,充满现代感,商务办公建筑色彩以中性色调为主、色彩清新明亮、现代明快;商业建筑色彩与居住建筑形成良好呼应,色彩明快温暖、活力积极;公寓建筑色彩清朗明快、舒适亲切;混合街区建筑色彩以低彩度、高明度颜色为主,色彩清朗醇和,形成宜居、宜业、宜游的氛围,体现现代滨海临水建筑色彩特征,彰显青岛文化特色和文明包容气质。在遵循人文与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结合建筑体量、造型、建材和工艺特点,合理搭配颜色。色彩搭配整体协调清新雅致、和谐明亮,摈弃大面积高纯度、高反差色彩,打造符合当代审美价值的现代化城市风貌。1.3建筑特色汲取“天人合一”绿色文明理念,统筹城市建设和生态修复,结合海湾新城特征,综合运用当代建筑设计手法,对建筑体量、屋顶、材质与色调等要素进行整体设计与引导,融入上合文化和海洋等元素,塑造与自然环境相融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特色建筑群体风貌。高质量、精细化设计建筑群体空间,尺度亲切宜人同时体现文化和青岛特色。全面实行绿色建筑设计标准,使用绿色建材,做到节水低碳、安全耐久和环保节能,并适宜于沿海气候。融合现代营城理念,建筑风格突出上合文化,居住社区采用围合式布局,立面简洁明快、舒适宜人,强调温暖宜居,给人产生归属感。商务办公建筑采用群组布局,形态挺拔,板式为主、高低错落、张弛有度,外立面设计简洁现代、均衡有序、卓越大方,不使用大面积玻璃幕墙。商业建筑布局充分结合城市街道和庭前集散空间设计,外立面尺度和元素丰富细腻,结合业态和沿街界面,营造时尚奔放、自由舒展的活力空间。公寓建筑立面元素平和简约,体现亲切舒适和归属感。功能复合街区设计做到多功能建筑有机组合,立面构造繁简得宜、多样统一,结合使用功能,在材质选取与细部营造上展现多元融合建筑属性。利用河流入海口等滨海开放空间,结合地块开发,形成特色景观节点。挖掘海派文化内涵,点缀渔文化记忆,滨海景观廊道建设博物馆、艺术馆等文化载体,传承历史、面向未来,塑造青岛本土和上合文化交相辉映的城市景观。2公共空间

建设特色国际客厅、

15分钟生活圈、多元文化

交流、垂直混合的活力街

区,打造活力之城。规划

构建三个层次的品质开放

空间系统。第一层次:城

市活力轴,依托南北向的

城市功能发展轴及东西向

的蓝绿景观轴组织新区级大型开放空间布局。第二层次:社区绿环,依托三大社区绿环,打造安全舒适、连续通达的新区组团级生活漫道系统;第三层次:休闲漫道,依托慢行优先道路营造便捷宜人的慢行空间。建筑设计注重绿色、创新与文化传承,并展望未来,探索多样化设计手法,结合青岛滨海地域特征展现上合特色,使建筑既充满时代性和前瞻性,又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强化公共空间设施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提供便利完善的服务,提升公共空间品质和追求,营造具有文化艺术品味的全龄友好的空间环境。2.1空间体系为满足生产、生活和生态发展需要,设计以国际客厅、如意湖-金湖滨水生态景观轴、绿廊为基本骨架,以城市公园、主要街道、大型广场及文体建筑等公共空间为脉络,结合慢行交通系统,构建地下地上三维立体联动、多元功能复合、层级明晰、环境优美、安全舒适、活力共享的公共空间体系。居住区采用现代院落式街坊格局,内院外街,内院尺度宜人,人车分流,环境安全幽静,街道空间设计强调环境活泼热情奔放,人流聚集有生机。结合水系和绿道网络,主题街区、滨水和立体公共空间设计做到开放连续、突出特色。立体公共空间:轨道交通站点,利用架空、地下通道和下沉式广场等,实现立体联通,营造安全便捷的绿色交通系统和四季友好的步行环境,构建复合多样的立体空间系统,丰富城市功能,增强城市活力。创新公共空间:通过功能混合、设施共享、景观塑造等方式,营造舒适自由的优美环境,构建促进各类高层次人群无界交流与灵感激发的公共空间。主题特色街区:结合片区功能和业态,建设主题街区,对街道空间尺度、绿化景观、艺术小品等进行整体设计,形成各具特色的街道公共空间。在“两横一纵”城市发展主轴线上打造CBD上合广场、国家客厅、两湖公园、上合会展中心如意湖商业综合体(博览中心)等核心景观节点。通过地下、地面和空中交通组织,创建多层次、立体联通的公共空间系统。以如意湖-金湖城市公园为核心,营造错落有致、功能多元、充满活力的开敞空间,结合标志性建筑和文化地标布局,打造上合风情国际化城市空间门户形象。2.2空间界面上合新区空间设计围绕塑造未来愿景,以满足新区城市定位和居民需求、意愿为导向,强调人文关怀和促进多元文化交流,加强对广场、绿地、街道等城市重要公共空间界面的设计引导。根据用地属性及界面特征,设计塑造充满活力的城市连续空间界面。提出各类街墙比例要求,要求街墙建造风格形式与新区总体建筑风貌特征保持一致,与沿街界面的整体风格、尺度相协调。鼓励道路交叉口处街墙的连续性,交叉口转角建筑强化可识别性。设计通过建筑贴线率、街墙控制、建筑控制线等进行界面控制,提高公共空间的整体性和沿街建筑界面的连续性。城市主要轴线两侧、公共活动中心、大型广场绿地周边,保持建筑界面连续,主干道两侧建筑贴线率±60%。重要街道两侧、邻近公共活动中心的居住社区,鼓励建筑界面连续。临近如意湖-金湖滨水景观轴、海岸景观带的建筑顶层可采用退台形式,并适度提高滨水建筑贴线率,与滨水空间相互衬托,营造高品质的公共环境。街墙设计采用通透镂空等形式,不得设置连续封闭实墙。结合城市设计,在符合建筑规范、街道环境尺度协调的前提下,尽可能为行人提供有遮蔽的公共通道。建筑退让道路红线的距离应满足消防、地下管线敷设、生态环境、安全卫生、日照等因素。连续型空间界面为不可变控制要求,有控制要求的连续型空间界面的建筑贴线率不低于80%。城市干道与支路街道空间高宽比分别控制在1:1.5与1.5:1左右(林荫路及公园绿地临近道路除外)。激活建筑沿街首层,建筑退界空间作为步行、首层商业拓展外摆空间或景观功能,着力提升街区生活氛围,激发城市活力。3特色空间根据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精心打造特色风貌区,营造昼画夜景的城市视觉景观和多元活力、精致怡人的总体景观意象,重点打造好重要功能区和景观节点展现上合新区形象。3.1国际客厅规划定位为国际经贸合作及对外交流窗口、“一带一路”国家特色文化艺术会展活动中心,融合商务办公、企业创新、时尚娱乐和休闲商业旅游等多元功能具有鲜明“一带一路”元素和上合国家文化特色的都市公共中心。规划结合蓝绿空间布置会展商务、文化交流等公共建筑及设施,滨水区域以低层建筑为主,设置开敞绿地与休闲商业街区,步行环境与优美自然景观互相渗透、开放可达、相辅相成,实现建筑(设施)、人文景观与生态环境三者的有机融合。在南北向中轴线两侧布局高密度商务办公建筑群,形成上合新区CBD。设计充分体现海洋文化特色,以“乘风破浪扬帆启航”为空间形态主题,寓意上合新区抢抓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加快产业提档升级和转型发展,加速崛起,直挂云帆济沧海按照活力、开放、安全的原则,统筹功能布局和空间环境设计,结合环境和水体景观,合理布置软、硬质驳岸,构建景城融合、形态多彩有活力的城市滨水空间满足居民差异化需求。将防洪排涝与景观设计紧密结合,建设优美的亲水景观带兼顾蓄洪、水质净化和生态修复等功能,亲水景观带内设置步行木栈道并建造部分贴近自然的生态休闲主题和社交活动设施等。灵活布局建筑与广场、绿地空间营造公共空间通达舒适的步行体验和轻松宜人的交往空间氛围,创造充满活力、激发创意的整体环境。将水系景观引入功能区内部,环湖公园两侧建筑顶层可采用退台形式,并适度提高滨水用地的建筑贴线率,运用水、绿、城三维空间,使建筑与蓝绿空间互相衬托,营造高品质公共环境。规划两个特色组团,如意湖周边以国际交流、产业合作、会议展览及滨水休闲等功能为主,金湖周边以国际金融商贸合作、上合风情商业休闲和文化艺术交流、海洋文化主题公园等功能为主突出空间簇群组合形态,建筑组群与自然环境互衬共生、和谐共存,重要节点布置标志性建筑,形成城市地标,提升上合新区空间门户形象。3.2滨海片区

靑岛一上合胴綁市设计啊怪卑帼强化岸线综合整治,平衡开发利用与自然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打造集国际对外开放、文化交流、产业创新及休闲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上合特色海湾新城。两湖城市公园设计结合两侧用地规划,设置多样化的公共活动场所和服务设施,打造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滨水开放空间和特色文化带。胶州湾湿地公园1km〜3km缓冲区内,在维护好整体自然格局前提下,设置休闲运动、康体养生和文化旅游等场所设施,以低密度、中低层、多元复合功能建筑为主,塑造蓝绿海城交融的空间氛围。结合用地功能布局,建筑与广场、绿地空间灵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