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旅游环线彭州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_第1页
川西旅游环线彭州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_第2页
川西旅游环线彭州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_第3页
川西旅游环线彭州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_第4页
川西旅游环线彭州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S106川西旅游环线彭州段灾后恢复工程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委托单位:彭州市兴彭建设投资经营有限公司评估单位: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2009年9月28日汇报主要内容前言评估工作概况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结论与建议1.1

任务来源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和《四川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

1999年8月14日)的要求和精神,受四川省彭州市兴彭建设投资经营有限公司委托,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承担了S106川西旅游环线彭州段公路灾后恢复工程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1.前

言1.前言评估目的与任务评估目的为避免重大地质灾害发生,确保线路畅通,发挥工程效益,最大限度降低恢复工程成本和工程运行期的维护成本,保护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初步查明集中区及其附近相关区域内的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及其特征,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对各地质灾害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并对工程建设用地的适宜性做出科学评价。1.前言1.2

评估目的与任务1.2.2评估任务通过现场调查,评估S106旅游环线评估范围内的地质环境条件;调查线路沿线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结合工程布置的实际情况,对评估范围内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与综合评估,并按区段划分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进行分区评估;对工程建设用地的适宜性做出评价;提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的对策及建议。1.前言1.3

评估依据有关政策法规5项有关技术标准6个有关技术资料14份2.评估工作概况线路位置:起点位于彭州市与都江堰交界处的桂花镇丰乐场,终点位于彭州市敖平镇与彭敖公路交汇处,全长28.087km2规划用地:总面积72.28hm2(0.723km2)地理坐标:东经103°46′54″~103°59′55″,北纬31°1′48″~31°5′26″主要项目:S106川西旅游环线彭州段原路重建,部分路段新建和扩建。项目投资:投资总额40353.0734万元,平均每公里指标1193.772万元,建设工期:2009.10-2011.12,共计14个月2.1

S106彭州段恢复工程概况S106川西旅游环线彭州段评估区位置图2.评估工作概况2.2以往工作程度及主要参考资料GB

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成都市交通委员会《关于下达我市首批灾后重建交通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任务的通知》;成都市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2008年6月《S106川西旅游环线彭州段公路灾后恢复工程可行性报告》,成都市交通发展研究院和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7月;成都市重大交通项目指挥部办公室、成都市交通委员会2008年6月《关于首期灾后重建交通项目有关事项的通知》(成交发【2008】391号);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桂花镇、丹景山镇、敖平镇和红岩镇,震后新的总体规划;《关于S106川西旅游环线彭州段公路灾后恢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彭发改审[2008]254号文),彭州市发展与改革局,2008年12月23日;彭县幅1:20万区域地质图及说明书;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1:400万),中国国家地震局,北京:地震出版社,

2001。幅区域地质图》及说明书,(1:200000),地质部四川省地质局第一区测队,1966年;等14份资料2.评估工作概况评估工作方法本项评估按国土资源部(2004)69号文及《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DZ0245-2004)和四川省环境地质地质灾害主管部门有关具体要求进行。具体工作以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调查为主,辅以遥感地质解译、计算机制图及综合分析研究。评估级别及评估范围的确定评估级别的确定评估区属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较简单地区;恢复公路建设为二级公路标准,属于重要建设项目;。综合确定为一级评估。2.评估工作概况2.4.2

评估范围本次评估工作的区段范围确定的原则为:对地质灾害不发育地段,评估范围相对线路两侧扩展1

000

m作为评估范围;本项目路线总长28.087km,依据以上原则确定评估区面积约29

km23.地质环境条件气象、水文气象评估区所在地区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彭州市气象要素特征表多年平均降水量1225.7

mm多年平均无霜期278d多年平均蒸发量900

mm左右平均风速1.5m/s多年平均气温15.7

℃年最大降水量1530.6

mm极端最高气温36.9

℃汛期降雨量771.8mm极端最低气温-5.9℃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2

%多年平均日照数1188

hr>0.1mm降水天数154

d3.地质环境条件3.1气象、水文3.1.2水文评估区内分属沱江和岷江两个水系。丹景山镇以东的丹景山镇局部、楠场镇、军乐镇、敖平镇属沱江水系的湔江流域,以西的丹景山镇大部和桂花镇属岷江水系的青白江上游蒲阳河与土溪河流域。湔江是沱江上游的三大支流之一,其流域面积为2057km2。它的主源在龙门山镇北部红龙池和乾龙池,全长128km,在市境内长约90km,年平均流量为26.3m3/s;蒲阳河是彭州市灌溉、输水和排洪的主要河流之一,全长107km。年平均进水量89.8m3/s,自然河道集雨面积299km2。3.地质环境条件3.2地形地貌地貌单元属成都平原区,以平原为主,局部穿越龙门山山前浅丘区,总体地势平坦,起伏较小。沿线地势总体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成都平原区龙门山山前浅丘陵区3.地质环境条件3.3地层岩性评估区地层岩性略图3.地质环境条件3.4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及地震评估区区域位置位于成都平原北部,在构造位置上,位于我国新华夏系第三次沉降带——四川盆地北西缘、围陷于龙门山北东向隆起褶皱带,龙泉山、雾中山褶断带之间(北部尚受德阳、合兴场旋卷构造制约,为典型的断陷盆地。评估区以北为为龙门山强烈构造隆升区,表现为山体的抬升和隆起,以及河流的极具下切,形成深切峡谷和多级河流阶地;而公路所在的四川盆地边缘的山前冲洪积平原区属断陷盆地,以沉陷为主,堆积了巨厚的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区内基本地震烈度为Ⅷ度评估区所在区域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s评估段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评估段地震动反应特征周期区划图评估段地地震烈度区划图3.地质环境条件3.5工程地质分区沿线总体属成都平原工程地质大区,但依据河流水系、

地形地貌、岩土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等,可以分为蒲阳河龙门山山前平原工程地质区和湔江龙门山山前工程地质区,各工程地质区又下分若干工程地质段,本公路沿线共分5个工

程地质段。现简述如下:I区:蒲阳河龙门山山前平原工程地质区K54+873~K64+900;其中I1段:K54+873~K62+500平原工程地质段;I2段:K62+500~K64+900山前浅丘工程地质;II区:湔江龙门山山前工程地质区K64+900~K82+924(18.024km);其中II1段:K64+900~K69+120平原工程地质段;II2段:K69+120~K72+300山前浅丘工程地质段;II3段:K72+300~K82+924平原工程地质段4.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4.1地质灾害类型、分布评估区现状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软土地基、地面塌陷、不稳定斜坡等3类,前两类为特殊土引起的灾害,不稳定斜坡为均为路基挖方较大,边坡较高,且多为土质边坡,引起的灾害。软土地基主要集中分布平原区,地面塌陷和不稳定斜坡主要分布在龙门山山前浅丘区(K62+500~K64+900)(见下表)。灾害类型灾害数量软土地基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区域K82+924~K54+873(除K62+500~K64+900外)的平原区K62+500~K64+900(桂花镇龙头村)3处不稳定斜坡K62+500~K64+900(桂花镇龙头村)3处合计6处地面塌陷T1不稳定斜坡X1不稳定斜坡X3地面塌陷T34.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平原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I1段,II1段,II3段)该三段线路穿越平原区,地形平坦开阔,道路两侧为田地和民用房。主要的地质工程问题为:水塘、冬水田表层分布淤泥,厚度为0.3-1.0

m,可清除或换填;一级阶地上的粉砂层,地下水发育,粉砂层在地下水作用下饱和,极易发生液化现象。总体来说该地段地表水发育,由于淤泥,土体排水不畅,从而形成软弱地基,易使路基的变形破坏,承载力降低从而引起地面沉降,但对公路的运营影响较小。评估区地势平坦,岩土体工程性质较好,无不良地质发育,现状评估均为危险性小。4.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4.2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4.2.2丘陵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II2段,I2段)II2段现状评估该路段主要位于牛颈山山底南侧约2Km(现关口大桥南200m),现经有关部门鉴定关口大桥为危桥,故本段线路已改向南侧,绕过浅丘区。未见地质灾害。总体来说,该评估段岩土体工程性质较好,无不良地质发育,现状评估均为危险性小。I2

段现状评估该路段主要地质灾害为地面沉陷和不稳定斜坡,共6处,分布在K62+500~K64+900之间,约占评估线路总长的8.42%。现简述如下:4.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4.2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4.2.2丘陵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1)地面沉陷危险性现状评估4.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4.2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4.2.2丘陵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2)不稳定斜坡危险性现状评估5.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5.1预测评估的任务、内容及方法任务:就是对固废堆置场建设和生产运行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和工程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进行分析评估。内容:根据固废堆置场地质环境条件和灾害分布特征,结合项目建设情况对潜在不稳定斜坡、弃渣边坡等地质灾害进行预测评估。方法:本次集中区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采用地质环境条件综合评判法,即结合固废堆置场所在区域具体的环境地质条件,综合考虑工程规模和特点以及对地表的扰动程度,预测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及其危险性。工程建设可能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工程建设可能诱发和加剧软土地基分析公路沿线地基下卧层均有厚度为0.3~1.0m淤泥质土,人为工程在评估区已将淤泥换填或垫高砂卵石,地基均处于稳定状态。因此,在工程建设中不会人为诱发软弱地基灾害。工程建设可能诱发和加剧地面沉陷分析评估区地面沉陷主要集中K62+500~K64+900之间,均为不良特殊土(淤泥质土,粉砂土)加之地表水发育和路基内挖外填及路面动荷载作用引起的不均匀沉降。工程施工中由于路基外侧的填方,在未采取加固措施的前提下可能引起路基大面积塌陷。因此在建设过程中由于人为工程开挖填道路外侧边坡可能会继续加剧路面的不均匀沉降。5.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5.2工程建设可能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5.2.3工程建设可能诱发或加剧不稳定斜坡分析不稳定斜坡基主要集中K62+500~K63+320之间,均为路基挖方较大,边坡较高,且多为土质边坡,从而造成坡脚处形成高陡的临空面,较易产生坡体失稳。由于路面向外扩展6

m,人为工程在评估区将会涉及到边坡开挖、切坡等。因此,在工程建设中可能人为诱发和加剧斜坡产生滑落等灾害。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面沉陷的危险性预测评估评估区现存在的3处地面沉降,目前均处于不稳定状态,有

继续扩大的趋势,均为路基内挖外填作用引起的不均匀沉降在未采取治理措施前,其将继续对道路外侧造成危害因此,3处地面沉降预测评估为危险性小。5.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5.3工程建设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5.3.2

工程建设可能遭受不稳定斜坡的危险性预测评估已查明评估区内现有的3处不稳定斜坡,根据滑坡发生机制、与工程的时空关系及滑体稳定性等因素来预测滑坡稳定性。由于工程建设区对边坡的开挖将使边坡处于不稳定状态,但评估区内的斜坡平均高度很低只有9.0m左右,对建设场地的危害很小,因此,预测评估3处不稳定斜坡均为危险性小。5.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6.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评估原则、评估方法和分区评估评估原则①坚持以人为本、以项目建设为本的最基本原则,确保建设项目施工、运行的安全;②既要考虑地质灾害的现状危害,更要考虑项目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的危害;③评估的时间着眼于现在,同时对项目的建设期和运营期亦需充分考虑;④体现不同类灾种的作用、致灾损失、后果等各异的特点。评估方法本次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方法为信息叠加法。依据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及单灾种危险性现状及预测评估结果,经综合分析,来确定各区的危险性级别。6.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6.1评估原则、评估方法和分区评估6.1.3分区评估及建设场地适宜性经综合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I1区、II区),面积

25.20km2,占评估区总面积的86.8%;危险性中等区(I2区),总面积3.82

km2,占评估区面积的13.2%。评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总体较小。在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估为:建设场地适宜的为I1区、II区,占总面积的86.8%;建设场地基本适宜的为I2区,占总面积的13.2%;评估区建设场地总体为适宜。6.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S106川西旅游环线彭州段公路灾后恢复工程建设用地地质灾害评估综合分区图S106川西旅游环线彭州段公路灾后恢复工程建设用地地质灾害评估综合分区图S106川西旅游环线彭州段公路灾后恢复工程建设用地地质灾害评估综合分区图7.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7.1

防治措施及原则地质灾害的防治主要有两方面措施:一是阻止地质灾害作用与受灾对象相遇,即避绕措施;二是致灾地质作用的防治,即防止灾害发生、减少其灾害损失。地质灾害的防治应本着“以防为主、避让与防治相结合”的原则,掌握时机,及早治理,目标是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把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水平,保证一枝山固废处置场建设和生产安全。7.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议软土地基的防治措施软土地基的破坏作用一般是缓慢的,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后,可能对道路的运营和车辆的安全行驶造成危害;,若不采取积极的工程措施,将会加剧路基的变形从而引起不均匀沉降,给行车安全带来危害。针对评估区软土地基的特征,应采取相应得工程防治措施:采取换填法。对于路基有较大影响的软土路段可将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