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棕点石斑鱼人工育苗开口饵料的筛选
为了研究棕榈点石斑鱼人工育苗的相关技术,我们在2008年2月9日至3月30日在海南琼海一家虾苗场进行了相关技术研究。打开诱饵类型和水环境因素。一、材料和方法1.育苗池或培育池试验采用4口规格为3.6米×3.6米×1.4米室内水泥池作为鱼苗培育池,每2口为一个试验组,另取2口面积相同的育苗池作备用池。散气石设置0.5个/米2;培育池内设气提式流水装置及吹气式捞油架;轮虫和海水小球藻培育采用10口4米×5米×1.4米的室外水泥池。育苗用海水为海区自然海水,沙滤后进入蓄水池备用(海水盐度30~31、pH7.78、溶解氧8.86毫克/升、亚硝酸氮0.0002毫克/升、氨氮0.0145毫克/升)。2.加热设施3.海水淡化后准备苗池、散气石、气管等育苗器具用50克/米3漂白粉海水浸泡消毒24小时,冲洗干净后备用。受精卵进场前一天,苗池内进沙滤水80厘米,分别加入EDTA8.0克/米3、EM浓缩菌1.0克/米3。4.亲鱼的放养与孵化受精卵1.0千克(约120万粒),于2008年2月9日取自海南三亚某海区网箱养殖亲鱼,为自然产卵、受精后的优质上浮卵,分别均匀装入4只聚乙烯苗袋中,平均30万粒/袋左右,充氧运输3.5小时后抵达苗场,分别放入4口育苗池中孵化培育。5.遮阳网和完善光照强度育苗期间,水温27~28℃、盐度30~31。采用遮阳网调节光照强度,晴天中午光照强度保持在6000~8000勒克斯,避免直射光;每天上午6:00对各育苗池换水之前的水质进行取样检测。6.开口饵料的投喂在水温28℃的条件下,仔鱼孵出后第3天开口摄食。为探讨符合棕点石斑鱼仔鱼开口饵料要求的饵料系列,试验设置两个试验组,其中A组采用牡蛎受精卵、担轮幼虫和S型轮虫(200目网过滤)作为仔鱼的开口饵料系列;B试验组饵料系列采用经200目搓洗过滤的虾片、BP(人工轮虫)及S型轮虫作为仔鱼的开口饵料。两组鱼苗均连续投喂至孵化后的第6天,投喂次数均为4次/天;6天后两组鱼苗均投喂相同饵料;两试验组均在仔鱼开口前一天添加海水小球藻,之后视水色酌情添加,使池水保持微绿、小球藻含量(3~10)×104细胞/毫升至第30天后停止使用;鱼苗孵化后第16天起加投桡足类,轮虫投喂至第25天,35天后每天增投2次新鲜鱼糜。轮虫投喂前用海水小球藻强化并用轮虫强化剂营养强化4小时左右,桡足类在投喂前2小时用鱼油营养强化;轮虫、桡足类在营养强化前均用4~6毫克/升聚维酮碘消毒1小时。各种饵料的日投喂量视仔、稚、幼鱼的密度和摄食情况酌情增减,牡蛎受精卵及担轮幼虫为10~15个/毫升;虾片及BP0.5~1.0克/米3;轮虫10~25个/毫升;桡足类3~6个/毫升;新鲜鱼糜视摄食情况增减。7.苗池内藻密度每天6:00、14:00、18:00测量各育苗池的水温,6:00取样检测pH、溶氧、化学耗氧量、亚硝酸氮、氨氮;受精卵孵化时气量稍大,到仔鱼孵化后则充以微气,之后根据鱼苗的发育情况逐渐加大气量;白天注意观察育苗池内轮虫密度,不足10个/毫升时及时补充。每天向育苗池内加入1~2克/米3EM浓缩菌,苗池从孵化后第4天起加水,每天添加5厘米经300目筛网过滤的砂滤海水,水位达到1.3米时开始每天吸污、换水,日换水20~50厘米,约15%~40%,从第20~25天日换水量增至50%~60%,26~30天日换水量为70%~80%,31~40天日换水量为90%~100%,41~50天日换水量为110%~150%。换水时先进行池底吸污,再用排水笼排水,加水前,先加入藻液,使苗池内藻类密度维持在上午(5~6)×104细胞/毫升,下午(2~3)×104细胞/毫升。35天后,当稚鱼体色逐渐转白、棘基本收拢(俗称白苗)时,开始进行筛苗,分池培育。二、结果与讨论1.石斑鱼仔鱼的平均存活率本次试验主要探讨不同组合开口饵料对棕点石斑鱼育苗存活率及吸污开始时间对育苗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组合开口饵料的效果在鱼苗开口后9天内的早期仔鱼阶段不明显,但进入稚鱼阶段(俗称开叉或三叉)后,则表现出以虾片、BP、超微轮虫的混合饵料作为鱼苗开口饵料的B组鱼苗平均存活率明显低于投喂牡蛎受精卵、担轮幼虫及超微轮虫的A组鱼苗的平均存活率(表1)。一般认为,石斑鱼仔鱼在孵化后3~4天开始摄食,此阶段鱼苗最大口裂不足0.1毫米,游动能力较弱,属于被动摄食阶段,且鱼苗内源营养已基本吸收完毕,转入外源营养。因此,开口饵料的营养组成成分(主要是DHA、EPA及微量活性物质)、颗粒(粒径)大小、饵料在水体中的分散度、饵料密度等因素将直接影响鱼苗的培育存活率,目前生产上大多采用以贝类受精卵及担轮幼虫作为鱼苗的开口饵料,尚未见用人工代用饵料作开口饵料的报道。本试验的结果进一步表明:开口饵料对于鱼苗生长发育的重要性:虽然都使用了S型轮虫,但采用牡蛎受精卵及担轮幼虫作为鱼苗的开口饵料比用虾片、BP等人工代用饵料的育苗存活率高2.39倍,由于人工轮虫(BP)中的DHA和EPA含量与轮虫等生物饵料接近,推测导致代用饵料投喂效果差的原因可能与两者所含主要成分的活性有关。此外,本试验有关开口饵料的质量差异对鱼苗的影响在稚鱼阶段得到体现的结果对于石斑鱼鱼苗开口饵料的研制、判别具有重要意义,也从另一角度证实了营养齐全的开口饵料在石斑鱼鱼苗生产中的重要性。2.苗池水质变化试验期间苗池水质的检测结果见表2,两组试验在饵料投喂方面的差异仅在鱼苗开口的前6天,反映在苗池水质方面的差异并不明显。按照传统的观点,现行海水鱼类育苗生产大多以活体生物饵料为主,鱼糜等非生物饵料的投喂仅在后阶段进行。仔、稚鱼阶段育苗水环境因子的变化往往不被重视,笔者在2006年9月初进行的点带石斑鱼的人工育苗试验中,由于对育苗水质变化不够重视,一直到24天后发现仔鱼行为发生异常才检测了水质,此时,水中的pH为7.73、亚硝酸氮0.117毫克/升、氨氮1.916毫克/升,虽然进行了大换水,但2天后还是全部死亡,试验失败。本次试验期间,通过对苗池水质的全过程检测,发现在鱼苗培育至20天左右,苗池水质有突变的情况出现,其原因可能与随着投饵量增加,鱼苗、饵料尸体、鱼苗排泄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迅速发酵、分解有关。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及时了解育苗池的水质情况,正确掌握投饵量、适时吸污,育苗中、后期根据苗池水质情况,确定合理的换水量是提高育苗成活率的关键。3.早期完善苗池吸污操作通过对石斑鱼苗池水质的全过程检测,发现当鱼苗发育至15~20天的稚鱼阶段进行池底吸污是比较合适的。过早吸污则会由于早期稚鱼比较稚嫩,对水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而导致严重损失;过晚吸污则会由于苗池的供气量随着鱼苗生长而加大,容易导致池底污物泛起而引起水质败坏。即便是在苗池符合吸污操作的阶段,首次吸污一定要小心谨慎,避免污物泛起。吸污、排水后,需采取缓慢加水的方法,加水后应立即加入藻类及EM浓缩菌,以达到稳定或调节苗池水环境的目的。4.带水起苗、出苗棕点石斑鱼稚鱼生长发育至35天后,其棘已基本收拢,此时可进行分苗。通常的方法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商场灯箱广告合同协议
- 品牌带招商合同协议
- 商品方转兑合同协议
- 商店续约合同协议
- 员工旅游合同协议
- 商品房装修合同协议
- 售后维修包换合同协议
- 模具转出协议书范本
- 武术培训班合同协议
- 商务公寓售卖合同协议
- JB/T 20173-2016辊压干法制粒机
- GB/T 17872-1999江海直达货船船型系列
- GB/T 12027-2004塑料薄膜和薄片加热尺寸变化率试验方法
- 中医手诊培训资料课件
- 消防主机运行记录表(标准范本)
- DB2110T 0004-2020 辽阳地区主要树种一元、二元立木材积表
- 应急处置措施交底
- 基于深度学习的问题链讲座课件(44张PPT)
- Q∕GDW 12154-2021 电力安全工器具试验检测中心建设规范
- 第四章 金融监管(商业银行管理-复旦大学)
- 中波发射台搬迁建设及地网铺设、机房设备的安装与调整实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