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免疫学实验诊断_第1页
临床免疫学实验诊断_第2页
临床免疫学实验诊断_第3页
临床免疫学实验诊断_第4页
临床免疫学实验诊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临床免疫学实验诊断实验诊断学2概述:免疫与疾病3免疫检验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利用免疫检测原理与技术检测免疫活性细胞、抗原、抗体、补体、细胞因子、细胞粘附分子等免疫相关物质;另一部分是利用免疫检测原理与技术检测体液中微量物质如激素、酶、血浆微量蛋白、血液药物浓度、微量元素等。临床免疫学与免疫检验年代学者贡献1894J.Bordet补体与溶菌活性1896H.Durham,M.vonGruber特异凝集反应1896G.Widal,A.Sicad肥达试验1897R.Kraus沉淀试验1900J.Bordet,O.Gengou补体结合反应1900K.Landsteiner人类ABO血型及其抗体1906A.Wassermann梅毒补体结合反应1935M.Heidelberger,F.Kendall纯化抗体,定量沉淀反应1941A.Coons免疫荧光标记1946J.Oudin凝胶内沉淀反应1948O.Ouchterlony,S.Elek双扩散沉淀反应1953P.Grabar,C.Williams免疫电泳分析,Ig多样性1960R.Yallow,S.Berson放射免疫标记1966S.Avrames,J.Uriel,etal酶标免疫技术1975G.Kohler,C.Milstein杂交瘤技术与单克隆抗体免疫学技术的发展史45一、血清IgG、IgA、IgM测定

IgG是血清中含量最高的免疫球蛋白,是血液和细胞外液中的主要抗体,也是机体再次免疫的主要抗体。成人5.65~17.65g/L。

IgA分为血清型和分泌型,是参与黏膜局部免疫的主要抗体,主要存在于胃肠道和支气管分泌液、初乳、唾液和泪液中。成人0.4~

3.5g/L。

IgM是分子量最大的免疫球蛋白,是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合成和分泌的抗体,也是抗原刺激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中最早出现的抗体。成人0.5~3.0g/L。6测吸光度计算抗原或抗体的含量抗体抗原免疫复合物的浓度与透射光的衰减呈正相关免疫比浊法7血清IgG、IgA、IgM测定的临床意义低Ig血症:先天性低Ig血症(免疫缺陷病)获得性低Ig血症(蛋白丢失)

高Ig血症:多克隆Ig增高(感染)单克隆Ig增高(免疫增殖病)8二、血清IgD、IgE测定

正常人血清中IgD含量很低,膜结合型IgD(mIgD)构成BCR,是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标志。

IgE是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少的免疫球蛋白,主要由黏膜下淋巴组织中的浆细胞分泌,为亲细胞抗体,引起I型超敏反应;与机体抗寄生虫免疫也可能有关。成人0.1~0.9mg/L。9ELISA间接法间接法检测抗体1011血清IgD临床意义IgD:生物功能不详

增高:类风湿性关节炎、变态反应性疾病、败血症、新生儿溶血病降低:意义不大12血清IgE临床意义增高:超敏反应疾病、寄生虫感染、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

降低:意义不大13血清M蛋白的检测M蛋白:

(monoclonalprotein,M蛋白),单克隆B细胞增殖产生的具有相同结构和电泳迁移率的免疫球蛋白分子及其分子片段,其理化性质十分均一,但是多无免疫活性,所以又称副蛋白。14临床意义见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殖病。1.多发性骨髓瘤2.巨球蛋白血症3.重链病4.轻链病15常用的免疫学方法

血清区带电泳免疫电泳免疫固定电泳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16血清蛋白区带电泳正常参考值:Alb:57%-68%α1:1.0%-5.7%α2:4.9%-11.2%β:7%-13%γ:9.8%-18.2%各组分构成:Alb:白蛋白α1:α1酸性糖蛋白;α1抗胰蛋白酶;α2:HP;CP;α2巨球蛋白;α脂蛋白;β:转铁蛋白;补体系统;β脂蛋白γ:IgG;IgM;IgA;IgD;IgE1718多发性骨髓瘤病人的血清蛋白电泳图谱131234567891011121920免疫固定电泳结果图示121免疫固定电泳结果图示222二、血清补体检查补体:具酶样活性、不耐热的糖蛋白其存在与抗原性异物的刺激无关在正常人血清中含量相对稳定某些疾病时,含量及其活性可发生改变CH5023补体总活性测定方法是以红细胞的溶解为指示,以50%溶血为判断终点,称为CH50。24CH50测定法的原理

应用绵羊红细胞(sheepredbloodcell,SRBC)和其相应的抗体(溶血素),作为能诱导补体活化经典途径的指示物和激活剂。补体能使溶血素特异性结合的绵羊红细胞溶解,当溶血素和绵羊红细胞浓度恒定时,溶血程度与补体含量和活性相关。将新鲜待检血清作不同稀释后,加入反应体系,测定溶血程度,以50%溶血时的最小血清用量作为判定终点,可测知补体总溶血活性。25【结果判断】以使50%致敏羊红细胞发生溶血的最小量血清作为补体的活性(U/ml),其计算如下:【参考范围】本法测得血清总补体活性的正常参考值为50~100U/mL。26血管神经性水肿补体含量和活性相关的疾病1.免疫相关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时,C1、C2、C3、C4等缺陷;超敏反应时(III型超敏反应),C3a、C5a等过敏毒素的产生。2.与补体有关的遗传性疾病:①C2、C3缺陷导致的严重感染;②与C1抑制物缺陷相关的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③SLE患者出现的细胞表面CR1缺陷与C1C清除障碍④涉及I因子、H因子缺陷的肾小球肾炎;⑤DAF缺陷引起的阵发性血红蛋白尿;⑥C1q缺陷表现的严重顽固性皮肤损害,以及C1q、C1r、C4、C2缺陷造成的免疫复合物性血管炎(包括肾炎)等。273.补体含量显著降低的疾病:①消耗增多:免疫复合物形成导致的补体活化和消耗增多.如SLE.②补体的大量丢失:主要见于大面积烧伤、失血及肾脏病患者③补体合成不足:常见于肝脏疾病患者或营养不良的病人。4.高补体血症:偶见于感染恢复期和某些恶性肿瘤患者,正常妊娠时,也可观察到补体值的增高。28C3检测C3增高:见于肿瘤、慢性肾炎、急性感染、移植排斥反应等。C3下降:见于RA和SLE等自身免疫性疾病、70%以上的急性肾小球肾炎早期,85%的链球菌感染后的肾炎患者。病毒型肾炎则85%以上含量正常,借此有助于肾炎的诊断。29三、细胞免疫检测30(一)T细胞免疫检测T细胞表面表达CD2是绵羊红细胞(SRBC)受体(E受体)。T细胞与SRBC共同培养,SRBC围绕T细胞形成玫瑰花结。利用此特性将T细胞和B细胞分离。311.E花环试验T细胞与SRBC一定比例混匀,4℃2h或过夜,T细胞E受体与SRBC结合形成以T细胞为中心,四周环绕SRBC的花环结构,镜检计数可得总花环(Et)形成率,亦即T细胞的百分率。32E花环试验两种细胞悬液混合后,不经37℃和4℃作用立即反应仍可发现有一部分淋巴细胞形成花环,称为活跃(active)花环(Ea),代表对SRBC亲和力高的一个T细胞亚群。

Ea花环为Et花环的1/3~1/2,约20%~40%。Ea花环形成细胞比Et花环形成细胞更能反映受检者的细胞免疫水平。33【结果判断】在显微镜下,Wright-Giemsa染色淋巴细胞呈蓝紫色或淡蓝色,SRBC红色围绕淋巴细胞形成花环;呈现玫瑰花蓝蕊红瓣,清晰美观。一个淋巴细胞吸附3个或3个以上SRBC即为E花环形成细胞(Erossetteformingcell,ERFC)。计数200个淋巴细胞,求出ERFC的百分率。34临床意义降低:免疫缺陷性疾病,恶性肿瘤、某些病毒感染、大面积烧伤等。升高:甲亢、重症肌无力、慢性活动性肝炎、SLE、及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等。352.T细胞转化试验细胞形态学:形态法(微量全血法)细胞功能学:1、3H-TdR掺入法

2、MTT比色法36形态法原理:T细胞载体外培养时,当受到非特异性的PHA刺激后可转化为淋巴母细胞,表现为细胞变大、细胞质增多、出现空泡、核仁明显等特征,通过淋巴细胞转化率的高低可以了解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各转化型淋巴细胞的比较3738结果判断39转化型淋巴细胞40【结果判断】将血涂片分成头、中、尾三处检查,共计数淋巴细胞200个,并计算出淋巴细胞转化百分率。【参考范围】正常人转化率为50~70%。41临床意义1、检测细胞免疫功能。2、用作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器官移植配型。3、探讨发病机制,如原/继发性细胞免疫缺陷或功能低下者、恶性肿瘤淋巴细胞转化率均低于正常值。42临床意义4、观察免疫药物的疗效,判断预后。5、寻找Ⅳ型超敏反映的变应原。6、判断肿瘤治疗疗效。在恶性肿瘤治疗后如转化率从治疗前的低下转为正常,则预后良好,反之则预后不良。433H-TdR掺入法【原理】T细胞在PHA或特异抗原刺激下转化为原淋巴细胞的过程中,其DNA合成增加,其转化程度与DNA的合成呈现正相关,若将3H标记的胸腺嘧啶核苷掺入到培养系统,被转化的T细胞摄入到DNA分子中。通过检测增殖细胞中掺入的放射前体3H-TdR来测定DNA的合成。44【结果判断】数据表示方式:一式3份试验组(PHA)cpm的平均值及阴性对照组(NaCl)cpm的平均值。刺激指数=试验组cpm的平均值/阴性对照组的cpm的平均值【参考范围】刺激指数(SI)>2为有意义,SI<2为淋巴细胞转化率低下。453.T细胞分化抗原测定方法:免疫荧光法;流式细胞术46间接荧光免疫法检测T细胞表面CD抗原了解外周血T细胞数量和亚群变化。分离PBMC,与鼠抗人CD3、CD4和CD8的单克隆抗体进行结合,荧光素标记羊(或兔)抗鼠IgG第二抗体,借助单克隆抗体介导与PBMC结合。原理47484949流式细胞术(Flowcytometry,FCM)50FCM仪器的一般结构1.流动室与液流驱动系统2.激发光源与光束成形系统3.细胞信号检测与分析处理系统

流式细胞仪系统流程:

标本→激光系统→流动系统→信号处理系统→放大系统→计算机系统→结果打印5152通道式分选电荷式分选细胞分选系统53特异染色的荧光信号5455临床意义(1)CD3降低: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2)CD4降低:见于恶性肿瘤、遗传性免疫缺陷症、艾滋病、应用免疫抑制剂者。(3)CD8减低: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变态反应性疾病。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4)CD4/CD8比值增高:见于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性感染、变态反应等;CD4/CD8比值减低:见于艾滋病(常<<0.5)。(5)监测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时CD4/CD8比值增高,预示可能发生排斥反应。(6)CD3、CD4、CD8较高且有CD1、CD2、CD5、CD7增高,则可能为T细胞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56(二)B细胞免疫检测B细胞表面有:膜表面免疫球蛋白(SmIg)、CD抗原、Fc受体、补体受体、EB病毒受体和小鼠红细胞受体等标志。571.B细胞表面免疫球蛋白(SmIg)检测SmIg为B细胞所特有,是鉴定B细胞的可靠指标。荧光素或酶标记的抗人Ig抗体通过直接荧光免疫法或酶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SmIg,正常人外周血中SmIg+细胞一般为16%~28%,平均21%。58临床意义主要用于检测外周血B细胞的百分率。降低:免疫缺陷病升高: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毛细胞白血病及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592.B细胞花环形成试验B细胞表面Fc受体,与免疫球蛋白Fc结合,抗体致敏的牛红细胞或鸡红细胞与B细胞混合,B细胞周围粘附牛红细胞或鸡红细胞,染色后见红色红细胞与蓝色淋巴细胞组成玫瑰花瓣状,形成花环。抗体致敏牛红细胞或鸡红细胞加入补体,形成红细胞-抗体-补体复合物,再与B淋巴细胞混合,形成EAC花环。60临床意义降低:免疫缺陷病(原发/继发)升高:淋巴增殖性疾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毛细胞白血病)61B细胞花环单核细胞、巨噬细胞、NK以及部分T细胞也带有Fc或补体受体。形成EA和EAC花环并非B细胞所特有,加上该类试验需制备新鲜指示物,操作麻烦,已被其他试验所取代,很少应用。623.B细胞分化抗原测定方法:免疫荧光法、流式细胞术临床意义:升高升高: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细胞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Burkitt淋巴瘤等。降低: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放化疗及使用免疫抑制剂等。63(三)自然杀伤细胞(NK)免疫检测NK细胞表面至少存在CD2、CD11b、CD11c、CD16、CD56和CD59等多种抗原,非NK细胞特有,少以CD系列抗原为指标鉴定计数NK细胞,多检测NK细胞活性。6465NK细胞杀伤活性的检测NK细胞识别细胞表面自身HLAI类分子,抑制NK细胞的杀伤活性。若细胞表面HLAI类分子表达减少或消失,NK细胞被激活,通过细胞接触机制和释放穿孔素颗粒酶杀伤靶细胞。

66NK细胞杀伤活性的检测

51Cr释放试验:原理:用51Cr标记靶细胞,若待检细胞能杀伤靶细胞,则51Cr从靶细胞内释放出来,用γ计数仪测定靶细胞释放的51Cr放射活性。靶细胞溶解破坏越多,51Cr释放越多,上清液的放射活性越强,通过计算51Cr特异释放率,判断淋巴细胞的杀伤活性。

67临床意义:降低:肿瘤、免疫缺陷病、某些病毒感染等升高:移植物抗宿主病68(四)细胞因子检测定义: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合成并分泌的一类具有多种生物功能的活性分子。生物功能有:

1.介导细胞间的信息交换与相互调节;

2.参与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过程;

3.刺激造血干细胞的再生和分化;

4.参与组织修复与伤口愈合等。69细胞因子综合分类分类1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2集落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factor,CSF)3干扰素(interferon,IFN)4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5生长因子(Growthfactor,GF)6趋化因子(chemokineCK)701.IL-2测定增高:自身免疫病、再障、多发性骨髓瘤、排斥反应等。降低:免疫缺陷病、肿瘤、I型同糖尿病、某些病毒感染。712.肿瘤坏死因子测定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可以直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细胞因子。分类:TNF

: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亦称恶液质素TNF:活化的T细胞产生,亦称淋巴毒素。两种TNF的分子量为51kD,结构为同源三聚体,具有相同的结合受体和生物学活性。723.干扰素测定抵抗病毒的感染,干扰病毒复制的细胞因子,包括IFN

、、I型干扰素:干扰素α、β来源:白细胞、成纤维细胞、病毒感染的组织细胞等功能:抗病毒感染、抗肿瘤生长免疫调节(较弱)应用:病毒感染性疾病等,肝炎、SARS73II型干扰素:干扰素γ(IFN)来源:活化的T细胞和NK细胞产生功能:免疫调节提高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的抗原提呈能力增强Tc细胞和NK细胞的杀伤活性抑制TH2细胞形成,下调体液免疫应答趋化作用抗病毒和抗肿瘤作用(次要)74临床意义:增高:SLE、非活动性RA、恶性肿瘤早期、急性病毒感染、再障等。减低:乙肝及携带者、哮喘、活动性RA。75细胞内细胞因子的流式细胞仪检测用途:检测单个细胞内多个细胞因子;并可区分表达特定细胞因子的细胞亚群。方法:用抗细胞因子抗体与细胞表面或胞内特定亚群标志组合,检测不同细胞亚群细胞因子的分泌。76细胞因子分析图R2ANDR377四、感染性疾病免疫学诊断(一)病毒性肝炎(二)细菌感染(三)病毒感染(四)真菌感染(五)其他78(一)病毒性肝炎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791.甲型肝炎病毒80012345678910111213WeekResponseClinicalillnessALTIgMIgGHAVinstoolInfectionViremiaEVENTSINHEPATITISAVIRUSINFECTION81检验方法1.显微镜检2.免疫学检测(1)抗体检测:①抗HAVIgM②抗HAVIgG或抗HAV总抗体(2)抗原检测3.核酸检测(1)核酸分子杂交法(2)RT-PCR82无论显性感染还是隐性感染均能产生抗-HAV的IgM和IgG抗体抗-HAV的IgM在急性期和恢复早期出现阳性可作为甲肝的确诊依据抗-HAV的IgG在恢复后期出现

有保护作用,维持终身

甲型肝炎免疫学检测832.乙型肝炎病毒84病毒特性SHAPEANDSTRUCTURE

形态结构Thereare3particlesinpatient’sbloodDaneparticleDane颗粒(大球形颗粒)smallsphericalparticle小球形颗粒tubuloseparticle管形颗粒85DaneparticleCompleteparticle,infectiveHBVspherical,doublecapsid球形,双层衣壳。envelope包膜(脂质双层+蛋白质)HBsAg等capsid衣壳:HBcAg、HBeAginternal内部:

DNA---circular,double-stranded环状双链

DNApolymerase多聚酶8687检验方法

1.显微镜检查由于电子显微镜检查难以在临床常规开展,故HBV感染一般不采用该类方法进行。

882.乙型肝炎免疫学检测HBV具有三个抗原抗体系统:

HBsAg与抗-HBsHBeAg与抗-HBeHBcHBcAg与抗HBcAg

891)HBsAg和抗-HBs

HBsAg是HBV感染后第一个出现的血清学标志物。HBsAg阳性见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或无症状携带者。持续6个月以上则认为转为慢性肝炎。在急性感染恢复期可检出抗-HBs,一般是在HBsAg从血清消失后发生抗-HBs血清阳转。90核心窗口期(corewindow):从HBsAg消失到抗-HBs出现的这段间隔期。此期可以短至数天或长达数月。抗-HBs是一种中和抗体,是乙肝痊愈的一个重要标志。抗-HBs对同型病毒的再感染具有保护作用,可持续数年。抗-HBs出现是HBsAg疫苗免疫成功的标志。912)HBeAg和抗-HBe

是HBV复制及血清具有传染性的指标。在潜伏期与HBsAg同时或在HBsAg出现稍后数天可在血清中检出。HBeAg持续存在时间一般不超过10周,如超过则提示感染转为慢性化。92抗-HBe出现于HBeAg阴转后,其出现比抗-HBs晚但消失早。HBeAg阴转一般表示病毒复制水平降低,传染性下降,病变趋于静止。933)HBcAg和抗-HBc

HBcAg是HBV存在和复制活跃的指标。血液中的量微,不易检测到HBcAg。抗-HBc出现较抗-HBs早得多,早期以IgM为主,随后产生IgG型抗体。94抗-HBcIgM为急性HBV感染的指标,但慢性乙肝患者也可持续低效价阳性,尤其是病变活动时。急性感染恢复期和慢性持续性感染以IgG型抗-HBc为主,可持续存在数年。抗-HBc不是保护性抗体,不能中和乙肝病毒。959697HBsAgHBeAg抗-HBs抗-HBe抗-HBc结果分析+----HBV感染或无症状携带者++---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或无症状携带者++--+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传染性强,“大三阳”)+--++急性感染趋向恢复(“小三阳”)--+++既往感染恢复期--++-既往感染恢复期----+既往感染或“窗口期”--+--既往感染或接种过疫苗

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系统检测结果分析98前S1蛋白(pre-S1)/抗pre-S1:指位于HBV表面抗原蛋白1-120位氨基酸,具有肝细胞特异的糖蛋白受体的功能。

1.出现早,与HBeAg、HBVDNA显著相关;2.pre-S1和肝细胞结合,有助于病毒的入侵;3.干扰素疗效的标志;4.抗pre-S1预示预后99前S2蛋白(pre-S2)/抗pre-S2:指位于HBV表面抗原蛋白120-175

位氨基酸,具有多聚人血清白蛋白结合活性

1.作为HBV复制的指标;2.参与病毒的传染性;3.抗pre-S2的检出预示病毒清除.*抗pre-S1/抗pre-S2均为中和抗体.1003.核酸检测

血清中存在HBVDNA是诊断HBV感染最直接的证据,可用定性的核酸杂交法、定量分支DNA(branchedDNA,bDNA)杂交法、定性PCR法、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检测可作为HBsAg阴性HBV感染者的的诊断手段,也有助于HBV感染者传染性大小的判断、HBV基因变异研究以及抗病毒药物临床疗效的评价等。但是HBVDNA阳性、及其定量检测的拷贝数目多少并不与肝脏病理损害程度呈相关关系,故不能用HBVDNA的多少判定病情程度。101?患者一年前乙肝病毒感染血清标志的检测结果为,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IgM/IgG均(+),HBVDNA4×105拷贝/ml。治疗后此次复查结果为,抗-HBs(-),HBsAg(-),抗-HBe(-),HBeAg(-),抗-HBcIgM(-)/IgG(+),HBVDNA6×106拷贝/ml。其原因最可能是

A.乙肝恢复期B.病毒发生变异C.试剂盒失效D.操作失误E.抗病毒治疗有效1023.丙型肝炎病毒SerologicPatternofAcuteHCVInfectionwithProgressiontoChronicInfectionSymptoms+/-TimeafterExposureTiteranti-HCVALTNormal01234561234YearsMonthsHCVRNA

103104检测方法HCV在宿主外周血中的含量及病毒抗原的含量非常低,常规方法很难直接检测。目前临床诊断HCV感染方法有两大类:免疫学方法检测抗-HCV及PCR法检测HCVRNA。

105目前尚无证据说明抗-HCV是保护性抗体,抗-HCV存在仅表明HCV的感染。HCVRNA为丙型肝炎早期诊断的最有效指标。在急性丙型肝炎过程,HCVRNA可以由阳性转阴性,而多数慢性HCV感染者,其RNA可持续阳性。106

4.丁型肝炎病毒

是缺陷病毒,需以HBsAg构成其衣壳来传播单负链环状RNA和δ

抗原(HDAg)107

根据与HBV感染的关系,可将HDV感染分为两种类型:1.同步感染(coinfection)指与HBV同时或先后感染。同步感染可引起典型的急性病毒性肝炎,个别病例易发展为危及生命的重症肝炎。2.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指在慢性HBV感染的基础上发生HDV感染。在重叠感染中,HDV复制水平较高,极易导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症状加重和慢性化,与肝硬化的发生也密切相关。

感染类型108HBV-HDVCoinfection

TypicalSerologicCourse

TimeafterExposureTiteranti-HBsSymptomsALTElevatedTotalanti-HDVIgManti-HDVHDVRNAHBsAg109HBV-HDVSuperinfection

TypicalSerologicCourse

TimeafterExposureTiterJaundiceSymptomsALTTotalanti-HDVIgManti-HDVHDVRNAHBsAg110免疫学检测

1.HDV抗原直接检查血清中或肝活检组织中HDV抗原,需用去垢剂处理去除HDV表面的HBsAg,然后再用荧光免疫或ELISA法检测。血清中HDV抗原阳性主要见于急性丁型肝炎的早期。在慢性DHV感染中,HDV抗原可呈波动性地反复阳性。1112.抗HDVIgM常采用捕捉法ELISA。在HDV急性感染时,抗HDVIgM是首先可以检出的抗体。3.抗HDV总抗体常采用竞争法检测。在慢性HDV感染中,其抗HDV总抗体持续保持高滴度,即使HDV感染终止后仍可存在数年。

1125.戊型肝炎免疫学检测抗体检测IgM型:诊断指标,ELISA法IgG型:双份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既往感染或疫苗接种效果评价113(二)细菌感染免疫学诊断

人感染病原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可持续一段时间,→现症诊断,疾病追溯。1.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A群溶血性链球菌近期感染,活动性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心肌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皮肤和软组织的感染等正常参考范围:胶乳凝集法<500U

免疫比浊法≤200IU/ml1142、肥达反应利用凝集试验,作为伤寒、副伤寒的辅助诊断。正常参考范围:伤寒O凝集效价<1:80

伤寒H凝集效价<1:160

副伤寒A.B.C<1:80

双份血清效价增高>4倍,诊断价值较大。1153.结核分枝杆菌抗体和DNA测定:结核菌致病可能与免疫损伤密切相关(Ⅳ型变态反应)呈显感染免疫(有菌免疫)。

免疫学检测:抗PPD-IgG(ELISA:阴性),结核菌素皮试(>5mm<15mm)。

DNA检测:PCR116(三)病毒感染ToRCH

一组可通过宫内感染直接影响胎儿发育,并引起相似临床症状和体征如流产、或死胎、先天性畸形和智力低下等的感染因素。117“To”代表弓形体(toxplasma,TOX)“R”代表风疹病毒

(rubellavirua,RV)“C”代表巨细胞病毒

(cytomegalovirus,CMV)“H”代表单纯疱疹病毒

(herpssimplexvirus,HSV)118

TORCH的应用孕前(准备怀孕前双方)孕早期新生儿脐血幼儿时预防接种时119弓形体病(Toxoplasmosis)人畜共患病原体之一。人(免疫功能低下)感染,易发病。临床弓形体病分先天性(经胎盘)和获得性(水平传播)。虫体抗原和循环抗原的检测较抗体出现早。120检测方法1.标记抗体直接检出其抗原或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出弓形体DNA。2.弓形体抗体的检出虽能诊断其感染与否,但不能判断此感染是否处于急性期,对胎儿的影响程度等。121①特异性IgM型抗体的检出一般代表近期或隐性-继发活动性感染存在。但新近有报道弓形体IgM性抗体持续时间很长的现象(缓解期或初发感染后1~2年)。因此,只凭单一的IgM抗体阳性就作为疾病的诊断具片面性。由于IgM型抗体不能通过胎盘,一旦脐血中检出对先天性感染的诊断有意义。②特异性IgG型抗体的检出只证明既往感染,除非恢复期血清中抗体的滴度是/或超过初发期的4倍。122临床意义孕早期流产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胎儿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眼损害123风疹病毒感染

124

婴幼儿风疹,俗称德国麻疹(Germanmeasles)由,风疹病毒所致。属于RNA病毒,仅一种血清型。临床上大多数无症状(隐性感染),少数显性感染表现:发烧、躯体皮疹、枕后淋巴结肿胀。先天性风疹综合征(母婴垂直传播)。125先天性白内障(cataracts)先天性心脏病(heartdefects)神经性耳聋(sensorineuraldeafness)智力低下(mentalretardation)126临床意义IgM阳性:有近期感染,必要时终止妊娠IgG阳性:既往感染过风疹病毒,有免疫力。127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特点1、感染广泛(2y,≥90%)2、隐性感染(obscureinfection)3、潜伏感染(latentinfection)4、多途径传播5、宿主的正常免疫功能起制约作用6、临床多见潜伏-再激活(reactive)7、呈多脏器侵犯128HCMV的潜伏—再激活

宿主(健康或正常)病毒潜伏(无症状)-------------------------------------------

平衡状态(打破平衡)↗|

生物/物理/化学的|

等等|

潜伏的病毒-----------激活(复制)129

病毒抗原血症的检测

130抗体检测IgM阳性:近期感染IgG阳性:既往感染IgG、IgM阳性:潜伏再激活感染131临床意义早产、胎儿发育迟缓、先天畸形免疫力低下者:间质性肺炎、感染、脑炎、心包炎、影响移植器官存活132HSV-1型所致唇疱疹133134TORCH检测:IgM抗体出现均应做咨询。IgG抗体应注意滴度变化,滴度低且无变化为既往感染,双份血清滴度升高4倍以上。135(四)真菌感染免疫学诊断意义有限136血清1-3-ß-D葡聚糖(G试验);

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M试验):

原理:利用1-3-ß-D葡聚糖和半乳甘露聚糖是曲霉的细胞壁组分。方法:ELISA137(五)其他感染免疫学诊断

性传播疾病:衣原体、支原体、梅毒螺旋体、淋球菌、HIV引起。

1衣原体抗体测定沙眼衣原体(CT)是引起性传播疾病常见的病原体之一。①IgM阳性提示近期有CT感染,有利于早期诊断②IgG在发病后6-8周出现,持续时间较长;提示曾有过CT感染138

免疫层析法检测沙眼衣原体抗原

1392支原体血清学检测:肺炎支原体、解脲人原体、人型支原体和生殖道支原体。单份血清效价>1:64-128者或双份血清有4倍以上增长者,有诊断意义。3梅毒螺旋体抗体测定梅毒诊治的参考指标:

非特异性试验(筛选):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

特异性试验(确诊):苍白螺旋体亚种血凝试验(TPHA)梅毒螺旋体反应素试验敏感性高;定性试验阳性的情况下,必须进行确诊试验,若阳性可确诊梅毒。140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检测梅毒螺旋体

(正向间接)1414.HIV检测病毒标志检测:分离病毒组分免疫标志检测非特异性检测:T细胞亚群等142143144免疫标志:(1)HIV抗原检测常用ELISA检测HIV的核心抗原p24,在急性感染期和AIDS晚期可检测该抗原,可作为早期和晚期诊断的间接指标。在潜伏期该抗原常为阴性。(2)HIV抗体检测

HIV感染后2~3个月产生抗体,并可持续到终身,是重要的免疫检测指标。常用检测方法ELISA法,主要检测p24和gp120抗体,有较好的敏感性。为HIV感染的初筛试验。145(3)确证试验由于HIV的抗原与其他逆转录病毒抗原存在交叉反应。因此,对初筛试验连续2~3次阳性者需应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WB)作确证试验,检测不同结构蛋白的抗体,予以确证。我国判定阳性标准是符合以下结果一项者判为阳性:①至少有两条EnV带(gp41/gp120/gp160);②至少一条EnV带和一条p24带同时出现。146(4)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CD4+和CD8+T细胞)检查T淋巴细胞和CD4+T细胞是反映HIV感染患者免疫系统损害状况的主要指标,是作为AIDS临床分期和预后判断的重要依据。AIDS患者T淋巴细胞总数↓,常<1.5×109/L,CD4+T细胞数绝对值减少至<(2~4)×108/L,CD4+T/CD8+比值减少,如<1(正常>2)表示免疫状况不佳,比值越低,细胞免疫缺陷越重。常用检验方法:间接免疫荧光法、流式细胞法等。HIV抗体确认实验结果a强阳性对照(HIV-1和HIV-2)b弱阳性对照(HIV-1)c阴性对照d典型的HIV-2血清阳性反应abcdgp160gp120p66p55p51gp41p39p31P24p17

血清对照HIV-2特异带147148什么是肿瘤?为什么会发生肿瘤?

肿瘤是正常组织异常增生所形成的赘生物。按其所引起的后果不同可分为恶性和良性两种。五、肿瘤标志物检测

实践表明,内在的遗传因素、免疫状态和外部的诱变因子,是构成肿瘤发生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其中,机体的免疫状态,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的强弱,已被视为是否发生肿瘤的重要内在因素。149临床:病史、体症物理检查:X光、CT、磁共振、B超、术前:穿刺、刮片、拉网术后:组织切片免疫:肿瘤抗原和代谢物测定分子生物:肿瘤相关基因分析肿瘤诊断辅助病理150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及临床意义肿瘤标志物

由肿瘤细胞直接产生或由非肿瘤细胞经肿瘤细胞诱导后合成的物质。检测血液或其他体液中的肿瘤标志物及细胞内或细胞表面的肿瘤标志物,根据其浓度有可能对肿瘤的存在、发病过程和预后做出判断。151肿瘤标志物的研究回顾第一阶段:1846年HenryBence-Jones发现本周氏蛋白,此蛋白由分化不良的浆细胞合成与分泌,与多发性骨髓瘤有关。以后不少由肿瘤分泌或与肿瘤发生发展有关的标志物陆续被发现。然而,肿瘤标志物真正用作诊断工具起始于1963年。第二阶段:Abeler等于1963年发现甲胎蛋白,目前它已被公认为诊断原发性肝癌的可靠指标。1965年Gold&Freedman从结肠癌和胚胎组织中提取到癌胚抗原。152第三阶段:糖类肿瘤抗原的发现。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发展,得到了一系列的肿瘤相关抗原,如CA19-9、CA125、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等。第四阶段:九十年代,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等分子标志的出现。肿瘤标志物的研究回顾

153理想的肿瘤标志物特异性强,只由肿瘤组织产生并分泌到体液中,而不存在于正常组织或良性疾病,鉴别肿瘤和非肿瘤患者应100%准确敏感性好,可用于小肿瘤的早期诊断或筛选有器官特异性,能对肿瘤定位血清中浓度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相关,可用以判断预后半衰期短,能反映肿瘤的动态变化,监视治疗效果、复发和转移测定方法精密度、准确性高,操作简便,价格低廉

154

肿瘤胚胎抗原糖类肿瘤标志物酶类肿瘤标志物激素类肿瘤类标志物基因类肿瘤标志物其他肿瘤标志物的种类(根据性质分类)155几种常见的肿瘤标志物及临床意义1.甲胎蛋白(AFP)1963年在肝癌患者血清中发现,70KD的糖蛋白,由胚胎肝细胞和卵黄囊细胞产生并出现于胎儿血清中,脐血中含量为10000-50000μg/L,出生后1年内迅速降低至基础水平4-10μg/L,用一般免疫学方法不能检出肝细胞癌变时,病人血清中AFP增高,肝癌切除后降低,故AFP是诊断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最灵敏、最特异的肿瘤标志物。156正常浓度:<20μg/L异常浓度100-350怀疑是肝细胞癌350-500可能是肝细胞癌500-1000很可能是肝细胞癌>1000肝细胞癌AFP的含量变化与肝细胞癌157

AFP测定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标准:AFP>500μg/L持续4周AFP由低浓度逐渐升高不降AFP在200-500μg/L持续8周以上标准适用于在排除妊娠和生殖腺胚胎瘤的基础上临床意义:甲胎蛋白与肝癌158AFP的动态变化与病情有一定的关系。一般认为AFP值高者预后不佳。AFP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肿瘤的大小。AFP含量上升提示病情恶化,其动态变化是显示治疗效果的一项敏感指标。通常手术切除肝癌后二个月,AFP值应降至20μg/L以下,若降的不多或降而复升,提示切除不彻底或有复发可能。159AFP在各类肝病中的阳性率

病种<100μg/L<200μg/L>200μg/L急肝迁肝肝硬化83.59085.992.599.697.57.50.42.5原发性肝癌2.96.993.1160

孕妇血清AFP含量变化呈现一定规律性,从妊娠第10周起逐渐上升,到32-36周时达到AFP高峰,然后又逐渐下降。如果孕妇血清中AFP含量明显高于预期值,可能会出现胎儿死亡或遗传性缺陷,如神经管畸形、无脑儿、脊柱裂等。

临床意义:甲胎蛋白与胚胎发育1612.癌胚抗原(CEA)1965年在结肠和直肠腺癌组织中检出,以后又在内胚层来源的其他恶性肿瘤(如食道、胃、肝、胰等处肿瘤)中发现。在2-6个月胎儿的肝、胰、肠等组织中存在,180-200KD糖蛋白。正常情况下,消化道细胞分泌CEA进入肠腔,血清中CEA水平极低(2μg/L)。细胞癌变后,分泌特性发生变化,CEA可被分泌进入血液而使血清中CEA水平增高。162最初认为CEA是结、直肠癌的特异性标志物,其后发现在由内胚层细胞分化而来的其他恶性肿瘤也可呈阳性。在一些良性肿瘤和一些非肿瘤性疾病,血液中CEA浓度也会增高。它是一种重要的肿瘤相关抗原,但尚不能作为肿瘤诊断的特异指标。163CEA在恶性肿瘤中的阳性率顺序结肠癌(66-90%)胃癌(60-90%)胰腺癌(70-80%)小肠腺癌(60-83%)肺癌(56-80%)肝癌(62-75%)乳腺癌(40-68%)泌尿系癌肿(31-46%)1641.CEA属于非器官特异性肿瘤相关抗原,分泌CEA的肿瘤大多位于管腔脏器,如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等肿瘤患者血清CEA均有增高。2.一些非肿瘤性疾病,如消化道炎症(如结肠炎、胰腺炎等)、肝硬化、肠息肉等患者,CEA水平也可增高,但一般不大于25μg/L。临床意义1653.测定血液和有关体液中CEA含量,可作为辅助诊断恶性肿瘤的一种指标,对可疑人群或肿瘤高发地区人群做CEA普查,对肿瘤预防、早期有效治疗有积极和实用价值。4.CEA测定对肿瘤病人的预后判断、疗效观察、监视病灶的复发和转移等均为十分有用的指标。166术前CEA浓度越低,说明病期越早,肿瘤转移、复发的可能越小,其生存时间越长;反之,术前CEA浓度越高说明病期较晚,难于切除,预后差手术完全切除者,一般术后6周CEA恢复正常术后有残留或微转移者,可见下降,但不恢复正常无法切除而作姑息手术者,一般呈持续上升167CEA检测还可对经手术或其他方法治疗使CEA恢复正常的病人,进行长期随访,监测其复发和转移。通常采用以下方案:术后第六周一次。其后三年,每月一次。3-5年每三月一次。5-7年每半年一次。7年后一年一次。若发现升高,两周后再测一次,两次都升高则提示复发和转移。1683.糖类抗原

(carbohydrateantigen)(1)糖类抗原CA199

属神经节苷脂,存在于胎盘或某些肿瘤中,在病人血清中呈类粘蛋白的糖蛋白成分,是一种胃肠道恶性肿瘤的相关抗原。169临床意义1.CA199对胰腺、胃及肝胆管的肿瘤具有高敏感性,是胰腺癌较为可靠的诊断指标,其阳性率为80-90%。其他消化道癌CA199也会升高,如肝癌、结肠腺癌等。2.急性胆囊炎与肝硬变患者CA199也可能升高,与CEA联合检测可分辨胆结石与胆囊癌。此外,在胃液与血清中测定CA199及CEA,可提高筛选胃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170(2)糖类抗原CA1251981年Bast等用卵巢浆性乳头状囊腺癌细胞制备出单抗OC125,由它识别的抗原称为CA125,高分子糖蛋白,200KD,仅微量存在于健康成人上皮组织中,而不存在于正常卵巢中,也是一种肿瘤相关抗原。171临床意义1.

对卵巢上皮腺癌的诊断及其严重程度判断、疗效监测和肿瘤复发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性和临床符合率,其阳性率为82-96%。2.对其他妇科恶性肿瘤(如子宫内膜癌、子宫肉瘤、输卵管癌、宫颈癌)等有辅助诊断价值。1723.CA125抗原的水平与卵巢功能密切相关,其含量随月经周期有轻度变化。妊娠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等良性妇科疾病血清CA125水平亦可有所升高,但多不大于100U/ml4.血清CA125水平在胃肠道恶性肿瘤(如胰腺癌、结直肠癌、胆管癌、肝癌)、肺癌、乳腺癌患者也可见升高。此外在肝硬化患者(尤其失代偿期患者)亦可见血清CA125水平明显升高,应予以鉴别173(3)糖类抗原CA72-4(胃癌相关抗原)CA72-4是胃肠道和卵巢癌标志物,为一高分子量类粘蛋白分子。[临床意义]1.CA72-4对胃癌的检测特异性较高,明显优于CA199和CEA,故又称为胃癌相关抗原2.与CA125联合检测可作为卵巢肿瘤的标志,若两者均阳性174(4)糖类抗原CA153(乳腺癌相关抗原)

CA153是一种高分子糖蛋白,在乳腺癌患者血清中可发现高水平的CA153,故又称为乳腺癌相关抗原[正常值]

<25U/ml(15.3±5.9U/ml),性别无差异,一般应建立本实验室的参考值

175临床意义

1.乳腺癌的辅助诊断和预后判断。若大于50U/ml,提示预后差,有可能转移,但对早期乳腺癌敏感性不高。2.CA15-3含量与肿瘤大小十分相关,75-95%肿瘤浸润者均伴有含量增高>50U/ml。176临床意义

3.治疗监控:CA15-3可作为生物学标志物用以最早最有效观察治疗效果。4.探测复发:血清CA15-3是检测乳腺癌患者术后复发的最佳指标,其含量增高可在显现临床症状之前3-6月,若标志物含量增高,尚未呈现临床演进症状须进行非常近期随访。5.其它肿瘤检测:卵巢癌、肺癌、子宫颈癌177(5)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PSA是前列腺上皮细胞的标志蛋白,是由胞内浆小泡产生的糖蛋白,34KD,仅存在于前列腺腺泡、管道上皮及精液中,不存在于其他组织及非前列腺的恶性肿瘤中。血清PSA测定被认为是前列腺癌诊断的灵敏指标美国泌尿协会和肿瘤协会已推荐50岁以上的男性,每年作一次直肠指诊和血清PSA测定,以便早期发现前列腺癌

[正常值]0-4μg/L178(5)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基(HCG-β)HCG是由胎盘绒毛滋养叶细胞合成与分泌的糖蛋白,由α及β两个亚基组成的多肽,36KD。而β亚基系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生物活性所在。测定HCG-β能准确反映HCG的水平,提高诊断的特异性,降低交叉反应

[正常值]

本测定对健康妇女黄体生成激素峰值的交叉反应为小于3.1U/ml,故3.1U/ml可为临界值179临床意义1.早孕诊断,正常育龄妇女的血清HCG-β含量大于5U/ml,提示早孕。2.作为绒毛膜上皮细胞癌、葡萄胎的早期诊断指标。阳性值大于5U/ml,可疑值为3-5U/ml。3.可用于对绒毛膜细胞癌、葡萄胎手术后化疗观察,是有效随访监测的手段。180检测方法ELISA化学发光(直接化学发光、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电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181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1.恶性肿瘤高危人群的早期检测2.诊断中的应用3.预后评价4.治疗监测5.肿瘤复发的早期检测1821.恶性肿瘤高危人群的早期检测肿瘤标志物普查五项原则:应十分清楚该肿瘤的发病率该肿瘤标志物应能检测早期肿瘤该肿瘤的早期治疗比晚期治疗更经济有效测定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和重复性良好普查所需费用能被接受1832.诊断中的应用(1)定位肿瘤标志物基本上不能对肿瘤定位。极少数肿瘤标志物如PSA具器官特异性,但不具肿瘤特异性。184(2)确诊通常不能进行确诊。因为肿瘤标志物无足够的灵敏度,不能排除假阴性结果。本周蛋白(多发性骨髓瘤)、AFP(肝癌)、

-HCG(绒毛膜癌)和降钙素(甲状腺C-细胞癌)等有助确诊。185(3)分期大多数肿瘤标志物与疾病分期有关,且浓度与肿瘤大小通常存在关联。但并不能根据个体测得值来判断肿瘤大小,也不能以肿瘤标志物浓度精确指示各期肿瘤,因为各期肿瘤的肿瘤标志物浓度范围极广。1863.治疗监测1871884.预后评价术前浓度增高,术后降低,表示这些肿瘤标志物对此肿瘤有预后价值。在病程监测过程中,肿瘤标志物的浓度增高或降低与疾病的预后密切相关。1895.肿瘤复发的早期检测68101214年总生存期无症状期

肿瘤标志物治疗复发肿瘤病理组织学确诊手术复发出现临床症状预测自检间隔期190肿瘤标志物的其它几个问题正常参考范围的界定方法学不同而导致的结果的不统一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191肿瘤标志物的正常参考范围

目前通常以正常人群的95%的可信区间为正常参考范围,对于肿瘤标志物,由于双侧通常是无意义的,因此一般取右单侧95%为正常参考范围。即有5%的正常人在检测时其值会超过正常参考范围,引起临床的假阳性结果。192肿瘤标志物的正常参考范围

研究表明,正常参考范围对于肿瘤标志物来讲是意义不大(1)阳性结果提示该病人罹患肿瘤的概率(2)阴性结果提示该病人不罹患肿瘤的概率

193肿瘤标志物的联合应用同一肿瘤可以出现几种肿瘤标志物,又可在不同肿瘤出现同一种肿瘤标志物。不同的肿瘤患者体内,肿瘤标志物的质和量变化也较大。单独检测一种肿瘤标志物,可能会因为测定方法的灵敏度不够而出现假阴性。联合检测多种肿瘤标志物有利于提高肿瘤的检出率。肿瘤标志物联合应用的基本原则是选用不同性质、互补的、相对敏感的3-4个肿瘤标志物。常用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病理诊断结果肿瘤标志物肺癌Cyfra21-1,NSE,CEA,SCC肝癌AFP,CA19-9,CEA,ferritin食管癌SCC,Cyfra21-1胃癌CA72-4,CA19-9,CEA结、直肠癌CEA,CA19-9,CA72-4,AFP胰腺癌CA19-9,CEA,CA125,CA50乳腺癌ER,PR,HER-2,CA15-3,CEA,Cyfra21-1,ferritin卵巢癌CA125,CA72-4宫颈癌SCC,Cyfra21-1子宫内膜癌CA125,CEA绒毛膜上皮癌β-HCG前列腺癌PSA,fPSA睾丸癌AFP,β-HCG194195六、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检测自身免疫耐受遭到削弱或破坏时,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产生了自身抗体或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这种现象称为自身免疫(autoimmunity)。当某种原因使自身免疫应答超过一定强度,导致机体发生病理改变和功能障碍,这种因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引起的疾病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disease,AID)。196(一)类风湿因子检测RA:是常见的关节及全身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国内有350-400万病人,无有效治疗方法。197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factor,RF)是抗变性IgG的自身抗体,靶抗原是变性IgG的Fc段。该抗体无种属特异性,有IgG、IgM、IgD、IgA、IgE五种类型,主要为IgM型。RF能与人和动物变性IgG结合而不与正常IgG发生凝集反应。198

(1)RF在RA、SLE等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均可被检出。疾病阳性率(%)RA79SLE30SS95Sclerosis80MCTD25

临床意义199(2)RF滴度与RA患者临床表现呈正相关,IgM-RF效价>80IU/ml并伴有严重关节功能障碍时通常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3)IgG-RF与RA患者的滑膜炎、血管炎和关节症状密切相关,常伴随IgM-RF同时出现,在正常人及非RA患者中很难检出。

(4)IgA-RF与RA患者关节症状的严重程度及骨质破坏有显著相关性。200(二)血清抗核抗体的检测抗核抗体(ANA)广义地指抗细胞核内所有抗原成分的自身抗体的总和。其抗原不仅存在于细胞核内,也可以存在于细胞质或其他细胞器中。无种属特异性。201抗核抗体(antinuclearantibody,ANA)有IgG(大多数)、IgM、IgA类ANA阳性(高滴度)标志着自身免疫病存在的可能性,正常人群中(尤其老年人)也可出现低滴度的ANA阳性。202根据细胞核内靶抗原分子的分布和理化特性分为:抗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抗可提取核抗原(extractablenuclearantigenENA)抗体抗非组蛋白抗体抗核仁抗体抗细胞其他成分抗体ANA的类型及其临床意义抗DNA抗体:抗dsDNA抗体、抗ss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AHA):抗H1、H2A、H2B、H3、H4抗体抗ENA抗体:抗Sm抗体、抗核糖核蛋白(RNP)抗体、抗ss-A抗体、抗ss-B抗体抗核抗体谱抗非组蛋白抗体:Scl-70、Jo-1、Ku、抗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抗体、抗类风关相关核抗原(RANA)抗体、Mi-1、Mi-2、PL-7、PL-12、抗着丝点抗体抗核仁抗体:抗PM-Scl抗体、抗NOR-90抗体、抗U3nRNA抗体、抗Th/To抗体、抗4-6-s-RNA抗体抗细胞其他成分抗体:抗高尔基体抗体、抗中心体抗体、抗线粒体抗体、抗溶酶体抗体203204间接免疫荧光法示意图肝组织切片荧光标记抗体病人血清(待检抗体)205206结果判断

均质型:抗不溶性DNP抗体、抗组蛋白抗体高效价见于SLE、低效价见于RA、传单、慢性肝脏疾病周边型(核膜型):抗dsDNA抗体,几乎仅见于SLE

颗粒型(斑点型):抗ENA抗体,

MCTD

核仁型:抗核小体抗体(抗RNA抗体),见于硬皮病207阴性结果208

均质型209

周边型210

周边型

Hep-2细胞猴肝细胞211

斑点型212

核仁型2131.抗双链DNA抗体(doublestrandedDNA,dsDNA)

抗原基质:Hep-2细胞靶抗原是细胞核中DNA的双螺旋结构。抗ds-DNA抗体识别成双碱基对的DNA,同时可与天然或单链DNA反应。214

Hep-2细胞:核浆均质性着染,有丝分裂细胞中染色质呈强均质性着染。

215

①对SLE有较高特异性,70~90%活动性SLE患者该抗体阳性;抗体滴度与疾病的活动程度有相关性,抗体滴度的动态测定为监控治疗提供了有效的实验室手段。②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ixedconnectivetissuediseaseMCTD)、干燥综合征(Sjogrensyndrome)也可阳性。③抗单链DNA(singlestrandedDNA,ssDNA)抗体特异性较差,可见于SLE等多种自身免疫病。临床意义2162.抗Sm抗体

Hep-2细胞217临床意义

是SLE的特异性标志,疾病特异度达99%,但在SLE中阳性率较低,仅为30%~40%。2183.抗组蛋白抗体(anti-histonictibody,AHA)组蛋白:是一种与DNA结合的富含赖氨酸和精氨酸的碱性蛋白,由H1、H2A、H2B、H3、H4五个亚单位组成。组蛋白常以四聚体形式存在,与ds-DNA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组成核小体。抗原基质:Hep-2细胞荧光图型:核浆均质型,分裂期细胞染色质呈强着染。219①在药物性狼疮患者中阳性率达90%~100%,而SLE病人阳性率仅有20%~35%,类风关病人为36%。②不同类型的AHA有助于疾病发展的预测判断,如以IgG型AHA为主的SLE病人,其心包炎、肾炎、关节炎发生率高于以IgM型AHA为主的病人。临床意义2201.抗线粒体抗体一组以线粒体内膜和外膜蛋白为靶抗原,具有非器官特异性和非种属特异性特点的自身抗体。(三)抗组织细胞抗体检测221Hep-2:胞浆中产生一种清晰、粗颗粒荧光

肾:在近曲小管、远曲小管细胞的特点是颗粒聚集成团

Hep-2细胞肾222临床意义根据线粒体上靶抗原不同,发现9种AMAM1:梅毒、干燥综合征M2:PBCM3:药物性SLEM4:PBC、慢性活动性肝炎M5:SLE、自免溶贫M6:药物性肝炎2232.抗甲状腺抗体

(1)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2)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224(1)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hyroid-globulinantibody,TGA)主要见于:(1)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阳性率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桥本甲状腺炎)36-100%原发性黏液性水肿72%Graves’s病

50-98%(2)自身免疫性内分泌性病糖尿病20%Addison’s病28%(3)其它:甲状腺癌13-65%非毒性甲状腺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