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暴风雨维摩啉经》机辩文人特点探析_第1页
《维摩暴风雨维摩啉经》机辩文人特点探析_第2页
《维摩暴风雨维摩啉经》机辩文人特点探析_第3页
《维摩暴风雨维摩啉经》机辩文人特点探析_第4页
《维摩暴风雨维摩啉经》机辩文人特点探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维摩暴风雨维摩啉经》机辩文人特点探析

维莫吉法,又称维摩吉法、维摩法、轮回经和景明经,是印度早期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在中国和印度都有许多关于该经及其主人公的传说与典故。现存于《大藏经》中的《维摩诘经》有两个版本,一是支谦的《佛说维摩诘经》,一是鸠摩罗什的《维摩诘所说经》。鸠摩罗什所译《维摩诘所说经》流传犹广,本文对《维摩诘经》的分析即依据鸠摩罗什的译本。《维摩诘经》通过维摩诘居士与文殊菩萨等人谈论佛法,宣扬大乘佛教的空、中道实相与不二法门,提倡在家修行的“菩萨行”。这种世俗化的处世佛教,适应了广泛的社会需求。该经的独特思想、文学成就和艺术形象互相融合、浑然一体,对中国佛教、中国古代文人人格和文学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维摩诘经》文风中最显著也最为后人称道的是其机辩的风格。机辩,是机锋百出的精彩论辩。机锋,即指问答迅捷、不落迹象,又含有深刻意蕴的语言。如文益(885~958年)《宗门十规论》所言:“其间有先唱后提,抑扬教法,顿挫机锋,祖令当施,生杀在手。”说明这种论辩机锋在佛教传布中常常应用。又《人天眼目》卷三中汾阳禅师(947~1024年)所言:“霹雳机锋着眼看,石光电火犹是钝,思量拟议隔千山。”形容辩论的迅速赛过光与电的快速。这样的速度不容辩者有丝毫思量余地,所以机锋百出的论辩是才智、灵感的竞争,是论辩中有情趣有滋味的一种论辩。《维摩诘经》以论辩贯穿始终,不仅机锋百出,而且又带有幽默谐趣,甚至是滑稽,该经以灵动的思辨性,通过你有来言我有去语的对话,互相追问互相诘难,进而辨析拓展了佛教教义。在诘难中使得佛教教义豁达开通,使得佛法妙理更易理解,而且更加引人入胜。这种机辩之风诚然是《维摩诘经》文学性的一大特点。机锋百出的精彩论辩在维摩诘与佛弟子及大菩萨们的交往对话中体现出来。在一连串的唇枪舌箭中时而钻入对方的话语空隙予以诘难,时而借题发挥转移问者话题,时而辅以表情动态作为机辩语言的补充,藉以达到阐述己见的目的。一、维摩新型机辩维摩诘的机辩在他与佛弟子的交往与对话中表现出来,首先表现在诘难的机锋中,有时是有问而答显机锋,有时是目睹及声闻佛弟子的言行伺机而兴的诘难机锋。维摩诘问难佛弟子。维摩诘凭借他的智慧,生发佛教“宴坐”教义,把舍利弗林下宴坐修炼的形式淋漓痛快地讽刺了一通,当时即把舍利弗问得哑口无语,藉以宣扬他不注重形式的禅宗教义。在《弟子品第三》中,世尊派舍利弗到维摩诘处问病,舍利弗不敢前往,因为他曾在林中宴坐树下遇到维摩诘的诘难:“唯,舍利弗!不必是坐,为宴坐也;夫宴坐者,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是为宴坐;心不住内亦不在外,是为宴坐;于诸见不动,而修行三十七品,是为宴坐;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是为宴坐;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1)语言句句紧逼,逻辑严密,舍利弗自然无语可复,事后当世尊派他前往问疾竟然不敢再直面维摩诘,亦可见出这一诘难对他的震撼之大。维摩诘对大目犍连、大迦叶、须菩提、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摩珂迦旃延、阿那律、优波离、罗睺罗、阿难的诘难都主动出击,且都给对方留下巨大震撼,不敢再往问疾直面维摩诘。阿难回忆当时因世尊身小有疾,便持钵到大婆罗门家门下取牛奶,遭遇维摩诘的诘难:“唯,阿难!何为晨朝,持钵住此?”我言:“居士,世尊身小有疾,当用牛乳,故来至此。”维摩诘言:“止止!阿难!莫作是语!如来身者,金刚之体,诸恶已断,众善普会,当有何疾?当有何恼?默往,阿难,勿谤如来。”(2)这段经文叙述了维摩诘与阿难的对话。在问难中体现出他对佛弟子的开导、训诫。这些机辩有些类似于相声中的单口相声,佛弟子们往往无言以对,充当了听众的角色。可见,维摩诘的机辩伴随着他独特的思维方式,伴随着奇思妙想,藉此经文得以生发,让听众茅塞顿开。让对手默然无言。同时,维摩诘的机辩还表现了大乘佛教在理论上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维摩诘问难诸菩萨。即使具备佛的神通威力的大菩萨,也难挡维摩诘机辩的问难。维摩诘曾就“受记”之说,将正在为兜率天王及其眷属说法的弥勒菩萨问倒了,当世尊派他去问疾时还记忆犹新,不敢前往直面维摩诘。《菩萨品第四》中,弥勒菩萨对佛世尊说:“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弥勒,世尊授仁者记。为用何生得受记乎。过去耶,未来耶,现在耶。若过去生,过去生已灭。若未来生,未来生未至。若现在生,现在生无住。……若以无生得受记者,无生即是正位,于正位中,亦无受记。亦无得阿辱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弥勒得受一生记乎……”(3)维摩诘抓住过去、现在、将来都不能拥有的事实,来阐释佛教的“空”义。既严厉驳斥了弥勒“受记”之说,又处处依据佛理、言辞犀利,辩得弥勒哑口无对。二、“此华更好,更有利”《维摩诘经》的机辩文风贯穿经文始终,也不尽只是主人公维摩诘与弟子们的对话交往,或与已具备佛的神通威力的大菩萨的对话交往,在经文的其他章节,或经文描述的其他人物的对话和交往中,都渗透着机辩的灵动思维。天女与舍利弗之间的辩论,言语与法力并用,藉以强化他的禅宗理论。《观众生品第七》写道: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天人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尔时天问舍利弗:“何故去华?”答曰:“此华不如法,是以去之。”天曰:“勿谓此华不如法,所以者何,是华无所分别,仁者自身分别想耳。若於佛法出家,有所分别,为不如法。若无所分别,是则如法。观诸菩萨华不著者,已断一切分别想故。”(1)这里,“如法”和“不如法”,“生分别想”和“无分别想”就是机辩之词。经文生动描写了维摩诘的室内有一位天女,看见这么多菩萨、天人在听说法,相互辩论,便现出她美丽身形,将无数天花散布在诸菩萨及大弟子身上。舍利弗使尽一切神力要把身上花儿去掉,但怎么也去不掉。天女便借此问舍利弗为什么要把花去掉,舍利弗说“此华不如法,是以去之”(花不合戒法,所以要去掉),天女抓住话柄借题发挥,说舍利弗因“有所分别”才说此华不如法,若达到“无所分别”的境界,此华也就如法了(合乎戒法了)。进一步又说,诸菩萨身不住华,乃是断了分别想之故。这是借“华”发挥,便说了佛家“无分别想”哲理。佛天女具有女性外形的靓丽又超越了世俗的性别,她在维摩诘方丈现身散花,并非只是装点形式,而是表示对于色、香、味触法的了无挂碍,更进一步的是,她以散花能辨出诸菩萨弟子的智慧深浅。《观众生品第七》又写道:舍利弗故意刁难天女“汝何不转女身?”天女回答:“我从十二年来,求女人相了不可得,当何所转?……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定相云何乃问不转女身。”(2)说话间天女以神力把舍利弗变成了天女相,自已变为舍利弗形,而反问舍利弗“何以不转女身”,进而天女给舍利弗说法,“虽现女身,而非女也。是故佛说一切诸法,非男非女。”这时天女还摄神力使舍利弗身复原相。天女以机辩和神通交互使用来说法,教化舍利弗。阐明男女无定相,阐明一切诸相均非实有。可见天女灵动的思辨,通过与舍利弗你来我往的追问、诘难和辩说,阐明了佛经经义,使得这一佛经教义更能让人明了,也更易于接受。这也是《维摩诘经》机辩文风的优胜之处。三、对维摩挡法的不答而答的方式《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是《维摩诘经》中机辩之风最为突出的篇章,这种机辩,基于一种特殊的思维和认识方法,可以说是一种佛教式的辩证法。经文这样阐述:当文殊师利来到维摩诘舍,见其卧室除一张床外,空空荡荡,没有任何东西。时维摩诘言:“善来文殊师利,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文殊师利言:“如是居士,若来已更不来,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来者无所不从,去者无所至,所可见者,更不可见。”(1)这是佛教式的见面问候语,是一种说词,也是一种机辩。接下去文殊师利言:“居士是疾,宁可忍不,疗治有损,不至增乎。世尊殷勤,致问无量。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当云何灭。”维摩诘言:“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得不病者,则我病灭。”(2)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怎么得的病,怎样才会好。维摩诘并没有直接回答前者的提问,而是说:“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得不病者,则我病灭。”这种不答而答的方式具有很高的机辩水平,不仅回答了问题,更阐明了自己的胸襟抱负。这使我们联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以古代圣贤忧国忧民自励,追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怀抱。《岳阳楼记》所描写的这种古仁人之心,正合维摩诘的这种大慈大悲之心。可见这种古仁人之心也与维摩诘禅理相通,是否维摩诘的这种机辩风格给人们留下更深的印象,古仁人之心有其中的因素?维摩诘又能以准确的预测为其辩证取胜预先做好铺垫。经文写道:“尔时长者维摩诘心念,今文殊师利,与大众俱来,即以神力空其室内,除去所有,及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卧。”(3)维摩诘有先见之明,预测到文殊师利将会发问什么,所以为辩“空理”摆好了道具。果不出所料,经文接着描写了文殊师利与维摩诘关于“空”的辩论:答曰:分别亦空。(4)这是两位高手关于“空”的十分精彩的论道。文殊师利问居士此室何以空无侍者。维摩诘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诸佛国土,亦复皆空,把话锋轻松转入佛学“空”理。这种机锋把高深的哲理情趣、佛学理论寄寓其中。通过这种辩词,把高深的佛理变得比较通俗一些,比较有趣一些,比较浅显一些。这种风格避免了一味枯燥乏味的理论说教。正是这样,《维摩诘经》表达的这种哲理、佛理变得生动易懂,变得饶有趣味而引人入胜。试想,当阅读此经的人,看到此处,是否会对佛教“空”的思想有所顿悟呢?这正是富含辩证哲思的机辩在起作用,让阅读经文的人如同在听相声,而又觉得处处在理,带着喜悦情绪轻松领悟这种佛教的“空”的含义。四、寺院说的内容是互相对立的机辩,也含有随机应变。维摩诘在这种高境界的论辩中,有时长篇大论,滔滔不绝;有时则言简意赅,发人深省。而当自觉以言语不能超过对方时,反而以无言来应对取胜。如对于“入不二法门”这一问题时,就是以默然无言来取胜的。《入不二法门品第九》是一次特殊的机辩,经文写道:“尔时维摩诘谓众菩萨言:‘诸仁者,云何菩萨入不二法门,各随所乐说之。’”(1)维摩诘提出了“什么是菩萨入不二法门”的问题之后,包括文殊师利在内,有三十二位菩萨各抒己见。如法自在菩萨说生与灭不二;那罗延菩萨说世间与出世间不二;善意菩萨说生死与涅槃不二;善宿菩萨说动与不动不二;弗沙菩萨说善与不善不二;喜见菩萨说色与色空不二;德顶菩萨说净与垢不二;雷天菩萨说明与暗不二。总之,这些在一般人看来都是互相对立的概念和事物,在菩萨们看来都等同不二。这样三十一位菩萨各抒己见后,经文写道:如是诸菩萨各各说己。问文殊师利,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文殊师利曰:“如我意者,於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于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己,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时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2)这次特殊的机辩,经文用三十二位菩萨的有声的佛教之语,来衬托维摩诘的默然无言。用有声来衬托无声,这在古今中外都有许多精妙的范例。如著名的苏联金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中有一段歌词:“依稀听得到,有人轻声唱,多么幽静的晚上。”歌词中,用依稀听到的轻轻的歌声,来衬托夜晚的幽静。这段著名的歌词十分精彩,凡是有过这样感受的人,都会触发起这种领悟,这种联想。这种同感,也会同时领略对于幽静的艺术享受。又如我国南朝梁代诗人王籍《入若邪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种有声与无声、动与静在生活中是相对立的,但如果运用得当,也是可以互相反衬的。这就使得,因为有鸟鸣,才更显出深山的幽静。同样,唐朝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从犹如珍珠落玉盘的琵琶声,继而到无声,领悟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韵致。所以,对于“入不二法门”这一问题,维摩诘的默然无言胜过千言万语。虽然无言,却穷其妙理,成为堪与拈花微笑相媲美的佛语佳话。五、机辩说:“治理上吾不机”,即“日语机辩”。“维摩诘与诸菩萨、声闻弟子之间的对话机锋百出,也带有极其浓厚的玄谈意味,而与诡辩却有很大不同。机辩与诡辩虽有某种类似,都有反向思维形态、逆向思辨动机,但机辩本质上迥异于诡辩。诡辩是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似是而非的谬论。诡辩在思维方法上往往由主观出发,任意抓住事物的一面,加以夸大,不及其余,或以事物表面相似为根据,抹杀其不同本质;在逻辑上则采取混淆概念,偷换论题,虚构论据等手法。因其貌似有理而实则无理,所以比露骨的谬论更具欺骗性。诡辩和机辩在文学艺术作品中也都有体现。如在我国文学戏剧史上就有运用:高彦休《唐阙史》(卷下):“咸通中,优人李可及者,滑稽谐戏,独出辈流。虽不能托讽匡正,然智巧敏捷,亦不可多得。尝因延庆节,缁黄讲论毕,次及倡优为戏,可及乃儒服险巾,褒衣博带,摄齐以升讲座,自称三教论衡。其隅坐者问曰:“既言博通三教,释迦如来是何人?”对曰:“是妇人。”问者惊曰:“何也?”对曰:“《金刚经》云:敷座而坐。或非妇人,何烦夫坐,然后儿坐也。”上为之启齿。又问曰:“太上老君何人也?”对曰:“亦妇人也。”问者益所不喻。乃曰:“《道德经》云:吾有大患,是吾有身,及吾无身,吾复何患。倘非妇人,何患乎娠乎?”上大悦。又曰:“文宣王何人也?”对曰:“妇人也。”问者曰:“何以知之?”对曰:“《论语》云:‘沽之哉!沽之哉!吾待贾者也。’向非妇人,待嫁奚为?”上意极欢,宠锡甚厚。翌日,授环卫之员外职。”(1)此则故事讲述的是优人李可及的滑稽幽默与智慧辩才。李可及巧妙地利用谐音,把佛陀释迦如来说成是“妇人”,理由是《金刚经》中有言说佛陀“敷座而坐”的话,李可及把它谐音成“夫座而坐”。同样,他又把太上老君说成是“妇人”,其理由是《道德经》说:“吾有大患,在吾有身,及吾无身,吾复何患。”如果不是妇人,怎么会害怕“有娠”呢?把“有身”说成是“有娠”。接着他又把文宣王孔子说成是“妇人”,理由是把《论语》中的“待贾”谐音成“待嫁”。如此智慧的辩才,不得不令观众为之捧腹。李可及的此种滑稽谐戏,就像是今天的相声艺术。有一则相声中说道:“化学老师出了一道题:‘硅加水产生了什么?’一位学生抢答:‘王八汤!’”在这里学生把“硅”理解成谐音的“龟”,故此闹了笑话。以上事例是借谐音发谬论,歪曲浅显的众所周知的事实,引发众人捧腹大笑,达到娱乐目的,目的不是歪曲真相,而是显示了诡辩术是多么滑稽可笑。可以说是用诡辩术讽刺诡辩。当然从以上的滑稽的诡辩表演中,体现了表演者的辩论才智及其情趣风度。显然没有歪曲事实的目的,他的目的是引发大家对以上谬论的耻笑,对他滑稽表演的喝彩。所以戏曲、相声中的这种表演形式也可称之为“机辩”,它是以诡辩术批判了诡辩谬论。正是这种机辩之风使得相声艺术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维摩诘经》的机辩文风跟上述的滑稽谐戏、相声艺术的机辩文风有异曲同工之妙,均是机锋百出,奇思妙想,使人耳目一新,茅塞顿开。但是这两种机辩文风还是有一定的区别。前举戏剧、相声将谬论彰显出来供人愉悦,引人发笑。而《维摩诘经》的机辩文风则是通过诘难、辩证,据理力争,把佛理层层推进、深挖,使佛学理论表述的更加完整,逻辑更加严谨。通过辩说,使闻者心悦诚服。同时在辩论中充满机锋,才华横溢,语词或犀利或生动,触人惊觉,震撼灵魂,所以印象格外深刻。不论是舍利弗、阿难等佛弟子,还是造诣高深的弥勒菩萨都不得不诚服维摩诘所言。又前者的滑稽谐戏、相声艺术趋向于通俗艺术,而《维摩诘经》的机辩文风,却富含哲理,富含高深的佛学理论,是高层次高境界的机辩,在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