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课后习题答案_第1页
部编版初中语文课后习题答案_第2页
部编版初中语文课后习题答案_第3页
部编版初中语文课后习题答案_第4页
部编版初中语文课后习题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初中语文课后习题答案7年级上册课后练习题《春》练习题一、在作者笔下,春天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描绘了哪些春日图景。你最喜欢哪一幅画面?说说你的理由.(考点:内容概括)二、课文读起来富有童趣,又带有诗的味道,清新,活波,优美。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试找出一些段落细加品味,并跟同学、老师分享你的体会。(考点:语言欣赏)三、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你怎样理解这些比喻?你还能发挥想象,另写一些比喻句来描绘春天吗?(考点:片段练习)四、想象下列各句描绘的情景,说说加点语句的表达效果。(句子的理解)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3.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4.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五、朗读并背诵全文。找出你喜欢的段落,标出语句中的重音和停连,在小组里朗读,互相评价。(考点:朗读)《济南的冬天》一、作者所写的济南的冬天有着怎样的特点?他是通过哪些景物呈现这一特点的?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向你的同学描述这些景物。二、冬天的济南在作者的眼中是个“理想的境界”,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跟同学做一点儿探究。三、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句中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1.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2.这一圏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3.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四、根据你的理解,标出课文第3段的重音和停连,并尝试朗读这一段。五、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就你家乡冬天的风景写一个片段。注意抓住特点来写,不少于200字。《雨的四季》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这段文字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的角度描写雨后的世界,牵动着美妙的联想和想象,带给我们全方位的感受。课文中这样的精彩语句还有很多,再找出一些来,朗读并细细体味。《诗四首》一、反复诵读《观沧海》,体会这首四言古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想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说说你产生了怎样的感觉。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三、朗读《次北固山下》,边读边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情景,体会上下句对偶的精妙。四、《天净沙・秋思》中,诗人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组合在一起,营造出特别的氛国。假如你身处其中,面对此情此景,会有怎样的感受?五、古诗词中多有借明月抒发思乡怀人之情的诗句。朗读下列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也可课外再搜集一些。1.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鲍照《玩月城西门廨中》)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3.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秋天的怀念》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秋天的怀念》。课文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着感人的力量,这主要体现在一些细节中。文中哪些细节最让你感动?为什么?可以参考下列细节,也可以自己再找一些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三、课文中两次出现“好好儿活”这个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四、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加点词藴含的情感。1.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2.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3.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竞是永远的诀别。五、课文第1段与第3段两次写到“我”与母亲的对话。小组合作,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标出这两段文字的节奏。尝试分角色朗读,注意传达出“我”和母亲在两次对话中不同的心情。《散步》一、朗读课文,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散步》。如果换个角度另拟一个题目你会以什么为题?说明你的理由。二、品味下面的语句,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课文深层意蕴的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本文以叙事为主,其中穿插了一些写景的语句,把它们找出来,品味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四、课文多处运用对称的向子。画出这些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例句: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五、本文与《秋天的怀念》有着不同的感情基调。与同学一起探究本文的感情基调,并试着通过朗读来准确传达作者的情感。《散文诗二首》散文诗有诗的情绪与想象,像诗一样精粹、凝练,但不像诗歌那样分行与押韵,而是以散文形式呈现。这两首散文诗通过描写金色花、荷叶、红莲等物象寄托情感,篇幅短小,情感细膩,语言清新雅致。所不同的是,《金色花》写想象之事,以儿童的视角表达对母亲的依恋;而《荷叶母亲》则写现实与联想,以荷叶比喻母亲,赞颂伟大的母爱。你更喜欢哪一篇?与同学谈谈你的阅读感受。冰心的创作曾受泰戈尔影响,其作品风格与泰戈尔有相似之处。比如,他们的作品都简洁、清新、细腻,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撷取细小的物象,捕捉刹那间的灵感,抒发内心丰富的情感,蕴含着深深的哲思。课外阅读《泰戈尔诗选》和冰心的《繁星》《春水》,感受他们作品风格的相似之处。《世说新语二则》一、朗读课文,体会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用词上的不同,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个故事。二、把大雪纷飞的情景分别比作“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谢安认为哪个比喻更好?你有不同看法吗?三、《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解释下列中加点的词。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2.撒盐空中差可拟。2.未若柳絮因风起。3.太丘舍去,去后乃至。4.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像《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尊君”与“家君”,前者尊称对方的父亲,后者谦称自己的父亲。下面的表格中列出了一些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其中有一些尊称和谦称。读一读,说说它们分别用于指称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默读课文,讨论问题。1.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想一想,这两部分是怎样连接起来的?2.文中说,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乐园”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3.试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三味书屋的生活,并结合课文说说你的依据。二、有人认为美女蛇的故事是赘笔,没必要写。你是否同意?简要说明理由。三、文中的“先生”是一位“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回事却不予回答;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先生还有哪些看似矛盾的表现?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四、朗读并背诵第2段描写百草园的文字,完成练习。1.这一段描写景物,有近景,有远景;有静态,有动态;有视觉、听觉,还有味觉。百草园的一切,在少年鲁迅的心目中显得那样生机勃勃,情趣盎然。试据此对这一段景物描写的方法做简要分析。2.“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3.仿照这段文字,描写一处景物,用上“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并注意合理安排描写的顺序,运用多种描写方法。200字左右。五、文中那个活波可爱、尽情玩耍的小鲁迅宛在眼前,你看到文字后面那个拿笔写作的“大”鲁迅了吗?你觉得这个“大”鲁迅是带着怎样的情感来写本文和《朝花夕拾》中其他文章的?请结合本单元后的“名著导读”栏目的相关内容谈谈你的认识。《论语十二章》一、下列子都是关于修身的,参考课文注释,理解其意思。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二、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有哪些观点?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三、理解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四、背诵全文。五、《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海人不倦”“后生可畏”“当仁不让”等。你还知道哪些?课外搜集一些,与同学分享。《纪念白求恩》一、默读课文,归纳各段内容要点,说说课文段落之间的关系。二、课文第2、3段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白求恩同志的高贵品质。默读这两段,勾画出相应文字,填写下表,并体会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对工作的态度对同志、人民的态度对工作的要求白求恩不少的人三、背诵课文第4段。将这一段划分为两个层次,并说说两个层次之间是如何过渡的。四、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其表达效果。并尝试仿写句子,用上加点的词语。1.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2.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纯粹的人,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五、除了毛泽东,许多老一辈革命家也写过纪念白求的文章,如朱德的《纪念白求思同志》、宋庆龄的《我们时代的英雄》、聂荣臻的《“要拿我当挺机关枪使用”一怀念白求思同志》等。课外阅读这些文章,小组交流:白求恩大夫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哪一点对你触动最大?《植树的牧羊人》一、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读课文,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牧羊人的情况高原的情况初遇牧羊人再见牧羊人最后一次相见二、参照示例,以“他是一个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注意结合课文中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示例他是一个极为认真的人,无论对劳作,还是对生活。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心无旁鹜,认认真真;从“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等细节,可以看出他在生活中也一丝不苟,不愿马马虎虎地过日子。三、课文首尾两段是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前后呼应。阅读这两段,参考下面的文字,谈谈你对课文主题的认识。它的文字、它的图,都让人感动,鼓舞人们去做对我们这个地球有益的事,这个地球上神奇的人和事真是数也数不完!祝愿大家都有一颗慷慨的心,和別人分享,给自己带来幸福。四、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认识或听说过这样的人吗?试为他写一段文等,记录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走一步,再走一步》本文是作者对自己童年时代一件往事的回忆。文章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自己从冒险到遇险,再到脱险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其实也是“我”从胆怯恐惧到克服心理障碍,收获自信,甚至有了一种成就感的心路历程。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标志事件发展和描写“我”不同阶段心理活动的语句,试着复述这个故事。生活中,常常有人遇事因胆怯而畏缩不前,就像文中的“我”那样。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是怎样克服的?文中爸爸帮“我”脱险的做法对你有什么启发?限于篇幅,课文选入的时候做了删节。不妨课下阅读全文,看看这“悬崖上的一课”对作者的人生有怎样的影响。《诫子书》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说说你对以下两句话的理解。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向,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四、课文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ロ。试为下列向子划分节奏,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律美。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五、背诵全文。《猫》作者笔下的三只猫,特点不同,命运各异。默读课文,直接摘录或者自己概括相关内容,填写下表。第一只猫第二只猫第三只猫来历从隔壁要来的外形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病死二、第一只猫死后,“我”安慰三妹说:“不要紧,我再向处要一只来给你。”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三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三、第三只猫“大家都不喜欢它”,但它亡失之后,“我”却“更难过得多”。你觉得原因是什么?仅仅是因为“我”冤枉了它吗?四、品味下列语,说说各句的表达效果。1.(猫)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2.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3.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4.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五、猫是与人类关系亲密的一种动物,人们常通过写猫,表达丰富的人生体验。课外阅读夏巧尊的《猫》、新以的《猫》和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与课文比较,体会这些文章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狼》一、课文主要写了屠户与狼斗智斗勇的经过。朗读课文,说说其间经历了哪几次交锋。二、找出能够概括文章中心的语句,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狼不敢前,眈眈相向。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3.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四、下面是一些与狼有关的成语,你能再列举出几个来吗?从这些成语来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狼的形象是怎样的?你如何看待狼的这种传统形象?狼狈为奸狼奔豕突如狼似虎狼吞虎咽狼心狗肺狼子野心鬼哭狼嚎引狼人室发挥想象,将本文改写成一则白话故事。注意充实内容,増加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皇帝的新装》一、这篇童话想象奇特,人物滑稽可笑,情节荒诞离奇。快速阅读全文,把握故事情节,并用自己的话简要复述。提示快速读时,既要静下心来,努力扩大ー次性进入视野的文字数量,也要在每个段落结束时,稍作停顿,想一想: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哪几段的内容是紧密相连的,应该看作一个部分?前后段落有怎样的联系?这样,就大致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复述起来也比较有把握。二、阅读这篇童话,回答下列问题。1.所谓的“新装”根本不存在,但人们都不敢说自己看不见,这是为什么?2.一个小孩子最先说出了真相,老百姓也都跟着说了真话,而皇帝和他的大臣们仍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三、揣摩下列语句,研讨括号里的问题。1.“我倒很想知道,他们的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皇帝想。不过,当他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的时候,他心里的确感到有些不大自然。(皇帝心里感到“有些不大自然”,你如何理解?)2.“我要派我诚实的老大臣到织工那儿去,”皇帝想,“他最能看出这布料是什么样子,因为他这个人很有理智,同时就称职这点来说,谁也不及他。(皇帝为什么要先派他的老大臣去看布料?)3.“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地传播开来。“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啊!”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人们为什么要说“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说真话需要勇气,有时还要付出代价。思考一下,如果你当时也在游行现场,会怎样做?然后结合生活体验,讨论关于说真话的话题。有条件的班级,可以尝试将这篇童话改编为课本剧并表演。《天上的街市》一、朗读并背诵这首诗,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想象世界。二、凭借想象,我们可以再造时空,表达美好愿望。《天上的街市》中,牛郎织女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与神话传说中的悲剧结局有所不同,这样想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三、下面是三首与牛郎织女有关的诗歌。朗读这些诗歌,说说诗人借牛郎织女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秋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七タ〔唐〕李商隐鸾扇斜分风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鹊桥仙〔宋〕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诗人看到“街灯明了”,联想到“天上的明星”,想象着天上有美丽的街市。仰望星空,你会有什么新奇的联想和想象?选择一个天体(如星星月亮),发挥联想和想象,写一首小诗。《寓言四则》一、阅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其中蕴含着怎样的道理。二、从《穿井得一人》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生活中为获得真知真见,避免道听途说,应该怎么做?与同学讨论一下。三、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你同意哪一种理解呢?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有闻而传之者…2.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3.天,积气耳,亡处亡气。4.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5.奈何忧其坏?五、寓言的寓意与其情节设计有密切的关系。设想一下,如果赫耳墨斯没有自以为贵,蚊子也没有撞上蛛网,我们又能从寓言中读出什么?任选课文中的一则寓言,重新设计情节,赋予其新的寓意,把它改写成一篇新的寓言。7下课后练习题《邓稼先》一、通读全文,把握文意,回答下列问题。1.初读课文时,哪些句段最让你感动?反复细读后,再想想这些内容是否最能体现全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2.找出文中表现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两人不同个性、品质的词语及细节,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得出了怎样的结论。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五部分,想一想:这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结尾处又引用儿时学到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三、课文最后一段写道:“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结合课文,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四、本文分段较多,有时一两句就是一段,简洁精练,铿锵有力。试找一些例子,反复诵读,体会这些语段的表现力。五、小组合作,搜集并整理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任选其中一位科学家,由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说和做》闻一多作为学者时的“说”和“做”,与作为民主战士时的“说”和做”有哪些不同?彼此有无关联?试根据课文内容做简要分析。二、本文在叙述中注意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闻一多的人物形象,结合文中一两个例子,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三、下列语句读起来像诗,能引发丰富的感受与思考。试揣摩并体会其表达效果。1.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3.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4.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四、查阅相关资料,为本文再补充一两件体现闻一多“说”和“做”特点的事例。五、课外阅读闻一多的《太阳吟》《死水》《静夜》等诗作,欣赏其艺术特色感受其中的精神追求。《孙权劝学》朗读课文,理解大意。说说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又是怎样说服吕蒙的。二、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三、诵读下列句子,体会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但当涉,见往事耳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四、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有对他人的爱称、敬称等。说说下列句中加点的称谓语分别属于哪种情况。课外再搜集一些。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参考下面的提示,把课文翻译为现代汉语。翻译提示:留一国号、年号、地名、书名、人名等可以保留,直接使用替一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词;调一一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补一一补充省略部分,使意思完整删一一删去无实在意义的词,不译。《黄河颂》一、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静下心来想想,体会一下中国人民在抗战时期生发出来的磅礴的爱国激情。二、诗歌既可以直接抒情,也可以间接抒情。你认为这首诗主要采取的是哪种抒情方式?你还能从自己读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三、做批注是非常好的读书方法。阅读时把自己的感悟、理解、评价或疑难问题,用简练的语言和相应的符号标注在文章的空白处,这就是做批注。1.学习课文中的“批注示例”,想一想示例是从哪些角度进行批注的。2.请在课文中选出最能体现黄河特点的两三处词句,仔细品味并加上批注。四、举办以小组为单位的诗歌期诵比赛。可采用合唱式朗诵的形式,设计好领诵、男女生分声部朗诵、合诵等,认真练习,在班里展示。五、课外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老山界》一、文章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试以此为线索,概括作者翻越老山界的经过。二、红军翻越老山界克服了哪些困难?这体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结合具体内容,做简要分析。三、揣摩下列语句,讨论括号里的问题。1.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从“照着习”和“躲”,你读出了什么?)2.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观”奇在哪里?“奇观”一词含着怎样的情感?)3.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身手呢?(这句话有什么含义?)4.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如何理解“笨重”的意思?)四、文中有不少生动、细腻的描写。赏析下列语句,再找出一两处精彩的描写,做一些批注。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咽,像波涛在澎湃。五、作者说:“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课外阅读反映红军长征的文章,如杨得志《大渡河畔英雄多》、杨成武《越过夹金山,意外会亲人》等进一步加深对这段伟大历史的认识。《木兰诗》一、《木兰诗》是一首叙事诗,叙述了一个传奇的故事。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看哪些地方叙述得详细,哪些地方简略。这样处理好在哪里?二、《木兰诗》富有北方民歌特色,风格刚健质朴。如诗中多以口语化的问答刻画人物心理,以铺陈排比描述行为情态,最后以风趣的比喻收束全诗。从课文中找出一二例,说说你的感受,并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注意体会其韵律、节奏。三、千百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读完课文后,你认为原因是什么?木兰的哪些品格最让你感动?四、理解下列诗句,注意上下句的意思是相互交错、补充的。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3.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4.当窗理云,对镜帖花黄。五、背诵这首诗。《阿长与山海经》一、熟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结合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人。二、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換。在通篇阅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讨论并完成下列各题。1.分別找出代表“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的一些语句,体会文中“成年的我”和“童年的我”两种叙述视角的不同。2.在“写作时的回忆”中,作者对阿长的怀念充满了温情。你从哪里能读出来?3.在“童年的感受”中,作者对阿长的印象和态度是有变化的。试简要说明。三、“伟大的神力”在文中两次出现。联系上下文,说说其含义的不同。四、文中一些语向略带夸张。揣摩下列语句,讨论括号里的问题。1.但到僧恶她的时候,一一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为什么要用“憎恶”“谋死”这样的词语呢?)2.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这里用“空前”来修饰“敬意”,给你什么感觉?你怎么理解“敬意”在文中的具体含义?)3.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作者是否真的认为“情有可原”,“应该我退让”?你的理由是什么?)五、课外翻阅绘图版《山海经》,试着查找关于“九头的蛇”“三脚的鸟”“一脚的牛”等的文字或配图,看看这些“怪物”究竟是什么。同时,大体了解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感受其神奇色彩。《老王》一、读完这篇课文,也许你会联想到下面这些词语:穷苦、命运、平等、尊重、同情、人道关怀……你能结合课文内容,国绕其中的一两个词语谈谈感受吗?二、文中多次提到“我”付钱给老王,试着找出相关的语句,想一想:在“我”和老王的交往中,钱起到了什么作用?三、细读课文中“老王来送香油鸡蛋”的段落,探究下列问题。1.为什么要详写这部分内容?2.在这部分中,又为什么要详写老王的肖像、神态以及“我”的心理活动?3.怎么理解作者所说的“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四、联系上下文,揣摩句中加点词表情达意的效果。1.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一般什么情况下说“当然”?“当然”用在这里,流露了“我们”什么样的心理?2.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从”和“压根儿”强调的是什么?“大概”同“压根儿”是否矛盾?)3.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一一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我”为什么这么说?)五、课文結尾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作。”作者为什么“愧作”?这种“愧作”的感人之处在哪里?结尾往往是理解文章的关键,在以后的阅读中不妨多留意一下结尾的语。《卖油翁》一、复述课文,尽量做到既贴近原文,又生动形象。二、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态度?哪些语句表现了陈尧咨的傲慢无礼?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公亦以此自矜。2.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之3.尔安敢轻吾射!4.康肃笑而遣之四、有人认为,从这个故事可以读出弦外之音:宋朝有重文轻武的风气。但是有人可能会问:高超的箭法真的能等同于往葫芦里灌油吗?好箭法真的只是“手熟”而已吗?再读课文,谈谈你的看法。你是否觉得阅读时的“质疑”也很有意思?《叶圣陶二三事》本文记叙的都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作中的小事,作者却给予极高的评价。找出文中评价性的语,对照所记叙的事情,谈谈你的看法。二、作者在第1段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文中还有类似这样含义丰富的语句,再找一些出来做品析。三、叶圣陶先生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怎样理解这种“写话”的主张?本文具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吗?举例说说。四、叶圣陶先生关于写文章要简洁的观点,对你有启发吗?拿出自己最近写过的作文,看看有没有累赘的地方,做些修改。五、课外读吕叔湘的《怀念圣陶先生》,想一想:文中写了哪些事?从中你还看出叶圣陶先生哪些精神品质?《驿路梨花》一下面的人物分别与小茅屋有过什么故事?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呢?“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二、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合课文内容分析这种写法,说说其表达效果。三、“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所指不尽相同,请找出来,解释各自的含义并说说这几次出现对全篇结构的作用。再想一想,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四、这篇小说所写的朴实民风是否让你感动?读完后,你对“公德”这个概念有什么想法?联系现实,和同学讨论这个话题。《短文两则》一、朗读课文,说说这两篇文章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二、《陋室铭》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深意?与同学交流一下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应该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爱莲说》称莲为“花之君子”,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和同学讨论一下,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三、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四、“之”有时充当代词;有时相当于助词“的”;有时用于标明前置宾语有时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子独立性。析下列子中的“之”字各属于哪种用法。1.何陋之有?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友人惭,下车引之。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紫藤萝瀑布》一、作者不仅描写了眼前的紫藤萝,还回忆起过去的紫藤萝。这两者有什么不同?从开头“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到结尾又“不觉加快了脚步”,你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有了怎样的变化?二、根据括号中的提示,揣摩下面的语句,体会写景状物的妙处。1.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化静为动)2.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多感官互通)3.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物我交融)三、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见闻,谈谈你对“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的理解。四、作者借用紫藤萝来暗示自己的情思,于是紫藤萝就有了某种寓意,成为作者志趣意愿的寄托。在上个单元学习的课文中,是不是也有使用这种托物言志写法的文章?和同学讨论交流。五、宗璞有不少写景状物的散文,如《丁香结》《燕国树寻》《好一朵木權花》等,课外找来读一读并进行比较,看看这些作品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古代诗歌五首》一反复诵读《登幽州台歌》,静下心来,设身处地想象自己在古代,是那样寂寞地独自登台远望,瞬间感到天地无穷,人生有限。试试看,你能否进入并体会诗歌的意境?是否理解诗人为何“独怆然而涕下”?二你有过登山的经历吗?当你登高纵目,与云朵、飞鸟、山峦融为一体时,也许就会心气清朗,油然产生类似《望岳》与《登飞来峰》所写的那种感觉。反复诵读这两首诗,体会两首诗结尾两向的含义古诗文中某些名句往往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请解释下列诗向在原作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四、背诵这五首诗歌,并用楷书默写下来。五、在写作中,引用诗句可以增加文采,増强感染力。不妨自备笔记本,摘抄积累诗文名,以备写作中引用。《伟大的悲剧》一、作者说斯科特的南极探险是“伟大的悲剧”。请根据你的理解谈一谈“悲”在何处?“伟大”又指什么?二、联系上下文,体味下列语句的含义,讨论括号里的问题。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2.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做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你认为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做证的任务?3.他们大家只是怀着敬畏的心情感觉到:劳伦斯・奥茨一一这个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正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怎样理解“劳伦斯・奥茨……正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这句话的意思?)三、作者在创作时,参考了大量的原始文件资料,力求真实、细致地再现历史;同时,在叙述和描写中,又加上了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结合课文,谈谈你对传记文学这一特点的理解。四、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冰冷的帐篷里,给英国公众写下了一封绝命书。下面摘录的是这封信的一部分,阅读后结合课文内容(有条件的,可在课外查找有关斯科特的其他材料),写一篇读笔记。此次灾难的原因并不在于组织工作不当,而在于一切必须担当的冒险事业都可能遭遇的厄运。世界上绝对不会再有比我们遭到的最后这个打击更不幸的遭遇了。我们来到离我们所熟悉的“一吨营”只有11英里路的地方时,剩下的只有煮最后一顿饭的燃料和两天的粮食。四天来我们无法离开帐篷狂风在我们四周怒吼。我们身体虚弱,写字很困难。但就我个人来说,我对这次探险毫无悔意,因为它显示出英国人吃苦耐劳,互相帮助并一如既往那样,能以坚忍不拔的伟大毅力去面对死亡的精神。我们明明知道有风险,但还是顶着风险干。是情况发生了逆转,因此我们没有理由怨天尤人,只有顺从天命;但还是决心尽力而为,至死方休。然而,既然我们是为了祖国的光荣而自愿献身于这项事业,我在这里向我们的同胞们呼呼,请大家对我们的遗孤加以适当照拂。如果我们能够活下来,我本来想把我的伙伴们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事迹讲给大家听。它一定会深深打动每一个英国人的心。如今不得不让这些潦草的札记和我们的遗体来讲这些事迹了(黄继忠译)五茨威格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一书中还有不少精彩的传记作品,如《滑铁的一分钟》《黄金国的发现》《越过大洋的第一次通话》等,课外可以找来阅读,进一步品味作家笔下的历史图景。《太空一日》一、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相应地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二、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三结合课文,体会下列语句蕴含的情感。1.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2.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3.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地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边来人了!四、通过学习课文,你明白杨利伟为什么被称为“航天英雄”了吧。假如杨利伟到你们学校和大家交流,你会向他提什么问题呢?《河中石兽》一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二、文中老河兵说:“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有人提出疑问,认为这个推断过于绝对。你的看法呢?请与同学讨论。三、背诵这篇课文。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2.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3.尔辈不能究物理。4.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五、文言中的一些字的含义在成语里还有留存。参照示例,写出含有下面加点字(意思保持不变)的成语。例: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湮没无闻)1.尔辈不能究物理。2.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一老河兵闻之8年级上册《藤野先生》一、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看看文章记录了作者留学过程中的哪几件事,试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二、阅读课文中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部分,说说为什么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三、本文题为《藤野先生》,可是作者还用了大量篇幅写和藤野先生无关的见闻和感受,你认为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四、鲁迅非常重视文章的修改。仔细比较下面的原稿和改定稿,谈谈这些修改好在哪里。原稿改定稿上野的樱花烂的时节,望去确也像上野的花烂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也缺不了“清国留学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生”的速成班…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但到傍晚,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地响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乱;问问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熟识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乱;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舞是在学跳舞。…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再继续写些为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五、“弃医从文”是鲁迅一生中的大事,除了课文,还有一些文章对此也有记述,如《呐喊〉自序》。课后查找相关资料,读一读,加深对鲁迅这人生选择的理解。联系实际,说说鲁迅的人生选择了你哪些启示。《回忆我的母亲》一、文章开头即说:“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地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读课文,想一想:母亲的“勤劳”是通过哪些事例体现出来的?从文中还可以看出母亲具有怎样的品格?二、作者在回忆往事之后,深情地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合课文具体内容,说说“我”从母亲身上得到了哪些教益三、作者在记叙事情的同时,穿插了精当的议论。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含义并体会其作用。四、课文语言平实如话,字里行间含深情。细读下列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1.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2.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3.母亲年老了,但她水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4.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五、很多作家都写过回忆母亲的文章,比如邹韬奋《我的母亲》、老舍《我的母亲》等。找来进行比较阅读,看看不同作者笔下的母亲形象、文章的写作手法、作品的语言风格等方面各有什么不同。《三峡》一朗读并背诵课文。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三峡景物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二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说说作者笔下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各有怎样的特征。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2.沿溯阻绝绝巘多生怪柏哀转久绝3.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四翻译课文的中间两段,把原文和自己的译文都朗读一遍,边读边体会它们不同的语言特点。五《水经注》在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认为“古来记山水手,太上道元”。课外可以阅读《水经注》中描写孟门山、拒马河、黄牛滩、西陵峡等的段落,体会其写景文字的精彩。《短文两篇》一、朗读并背诵课文。比較两篇短文在向式、节奏等方的不同之处,说说它们分别带给你什么样的美感。二《答谢中书书》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其中有么言外之意?三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四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并体会其妙处。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晓雾将歇,猿鸟乱鸣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夕日欲颓,沉鳞竟跃五从两篇短文中任选其一,发挥想象,将其改写成一篇白话散文。《与朱元思书》一朗读并背诵课文。说一说,文中所写的山水“独绝”在哪里?二面对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有什么样的感想?你如何理解这种感想?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并指出其用法。1.任意东西2.横柯上蔽3.负势竟上4.以为顺流下矣四、吴均的《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和《与朱元思书》并称“吴均三书”都是描写山水的名篇,学者钱锺书认为其成就可与《水经注》中的写景段落相提并论。阅读课文以外的两“书”,进一步体会吴均写景文章的特点。《唐诗五首》一《野望》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二《黄鹤楼》一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三《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在哪里?四李白年轻时曾“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渡荆门送别》就写于他乘舟东下、出蜀入楚的途中。细读诗作,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景色,注意写景视角的转换,体会诗人心境的变化。五、同是春天,初春、仲春、春的景物各有不同。《钱塘湖春行》写的是初春景色,诗中哪些词语透露出这一点?品读下列诗向,想一想它们描写的景物分别属于春天的哪个阶段,说说你的理由1.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孟浩然《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2.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王维《川别业》)3.杨柳阴阴细雨,残花落尽见流莺。(武元衡《春兴》)4.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郑谷《柳》)六、背诵这五首诗。以其中一首为例,参考补白,具体说说律诗在对仗、押方面的特点。《背影》一朗读课文,把写背影的文字找出来,联系全文细细品味、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文章以《背影》为题,“背影”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2.文章第6段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二在这篇文章中,“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有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三第4段写父亲“本已说定不送我”,却“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细读这一段,注意文中的细节,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父亲这一举动背后的心理活动的。四本文的语言素朴而又典雅,简净而又细致,试以下列语句为例,加以赏析。1.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2.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3.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4.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五课文第5段中,作者两次写到自己“聪明过分”的行为,你怎么理解这里的“过分”?在长辈面前,你也有过类似的表现吗?读完这篇文章,你对自己的“聪明”和长辈的“迂”有什么新的体会?说出来与大家交流。《白杨礼赞》一作者开篇即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中间又几次出现意思大致相同的话。找出这些语句,说说它们与标题有怎样的关系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的。二顺着感情的脉络梳理课文内容,探讨下面的问题。1.文章开篇入题,紧接着又宕开一笔,用一大段文字描写高原景象。作者描写了怎样的高原景象?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2.本文写法有扬有抑,富于变化。试找出相关的段落,体会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3.文章最后一段提到楠木,作者的用意是什么?三、作者说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既“极普通”又“不平凡”,这样表达是否矛盾?试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四、朗读并背诵课文第68段,思考: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是通过哪些语句层层深入地把这种意义揭示出来的?五、写作时恰当使用象征手法,可以让读者咀嚼回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试选取你熟悉的某个事物,赋予它一定的象征意义,完成一次片段写作。《中国石拱桥》一文章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选取了许多例子。从课文中找出这些例子,提取关键信息,填写下面的表格。填完之后,纵向看一看,你有哪些发现?二根据课文内容,画出赵州桥的示意图,在相应的位置上标出数据。三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看看本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实例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四结合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道。1.《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2.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3.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ー,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五阅读下面的两段材料,回答问题。(一)卢沟桥是一座联拱式石桥,计11孔,长212.2米,加上两端桥堍(tu)共长约265米。靠河两岸的跨径仅16米左右,逐淅向桥中心増大,最大跨径计21.6米。桥墩上游面造成尖端形,下游面系平头,深合现代科学原理。桥面宽7.6米,全宽约8米。桥面用石板铺砌,桥的两端筑有翼状石栏,连同桥上两旁石栏,北面有石柱140个,南面有石柱141个,其中一个已坍损。柱的间距1.8~2米,柱高1.4米,柱头各刻石狮,每个姿态各异有立的,卧的,蹲的,伏的,大抱小的,小抱大的,各种形式。柱间各嵌石板为栏,栏高约85厘米。桥的西端有两根石柱,柱上各踞一只朝天(h6u),柱下各有石象一只,雕饰工巧,足增美观。(节选自罗英《中国桥梁史料》(二)早就昐望在一个相宜的日子,夜宿卢沟,一览卢沟晓月的景色。今年过节的气氛比往年火炽。在洋溢着欢乐的气氛中,我感到夜宿卢沟观赏晓月的相宣日子,莫过于正月十五上元节了…我们遵照前人的经验,卧床假寐,静待五更。当表针一指到四点的时候,我们就赶忙起床。走出门外,当真听见了此落彼起的报晓鸡鸣。晨寒凛冽,我们踏着如霜似雪的月光走上了卢沟桥。这时,接近满圆的晓月转到了西天,正悬挂在迎面的卢师山上。抬头望月,看得出这时的月与桥的距离是最近的;晓月的亮度比初升和正处中天时,都大得多。这时的晓月是在桥的北侧,永定河的上游,月光顺流而下,视野也显得最为深远。我们在桥上有意地测试了一下晓月的亮度。凭借着月光,不仅看得清碑身上乾隆书写的“卢沟晓月”四个大字,也依稀地辨认出了在桥西碑亭上康熙书写的“察永定河”的一首五言律诗。桥下的永定河,因为大旱缺水,我们虽然没能见到波涛浩渺的壮丽场景,但有声的淙淙细流,在晓月映照下,也呈现出波光粼粼的景色。这时,看到披着晓月银光的卢沟桥,直至每个玉石栏、柱、栏板,以及485个大小石狮…我们禁不住想起曾在元代做官多年的马可波罗的描述:“这是一座无可比拟的、世界上最美的桥。”(节选自陈寿儒《夜宿卢观晓月》)1.材料(一)对卢沟桥的介绍,与课文里的相比,说明的内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所不同?2.材料(二)主要写的是什么?与课文里对卢沟桥的介绍相比,它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苏州园林》一课文中哪一句话最能说明苏州国林的整体特征?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展开说明的?二课文多数段的首句是对本段内容的概括,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三揣摩下列向子中加点的词语,回答括号里的问题。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2.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图案画”和“美术画”有什么区别?)3.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和“技术”有什么区别?4.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结合课文插图描述一下这是怎样的情形。)四借鉴本文先总说再分别说明的写法,写一段文字,介绍你曾经游览过的一座公园或建筑。注意抓住其主要特点,有条理地进行说明。不少于300字五从下面两项活动中任选其一,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1.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被认为“是一个南北名园的综合”(陈从周语)。读一读《红楼梦》的第十七回,注意其中描写楼台轩榭假山池沼和花草树木的内容,看看大观园有哪些特点,与课文所写的苏州园林有什么异同。2.园林在人类历史中出现得很早,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园林体系。它们风格各异,“表现着美感的民族特点”(宗白华语)。查找资料,了解并比较中国、西亚和欧洲古典园林的主要特点,用表格或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你的认识。《孟子二章》一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行、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オ是真正的大丈夫?二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三《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向,气势非凡。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从中举一两个例子做具体分析。四翻译下列句子。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五《孟子》中有不少历代传诵的名言警向,请从课文或课文以外的篇目中选择一句作为你的座右铭,并说出理由。《愚公移山》一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二这则寓言记叙了一件“改天地”的事,描写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熟读并背诵课文,想一想它的寓意是什么。和同学讨论交流。三翻译句子,体会智叟和愚公两人对话背后的心理。1.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増,何苦而不平?四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年且九十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且焉置土石身已半入,止露尻尾3.何苦而不平4.帝感其诚必先苦其心志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五从下两个场景中任选其一,以课文相关内容为基础,发挥想象,写一个片段。不少于200字。1.愚公一家和邻家小儿“移山”2.愚公与智叟辩论六《列子中有很多寓言,如“路亡羊”“詹何钓鱼”“造父学御”“鲍氏之子”“九方相马”等。以小组为单位挑选一两个,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讨论其寓意,在班上开一次《列子》寓言故事会。《周亚夫军细柳》一热读课文,简要复文中的故事。想一想汉文帝为什么称周亚夫“真将军”,与同学交流。二《史记》写人时常“用两种突出的性格或两种不同的情势,抑或两种不同的结果,作为对照”(李长之语)。细读课文,说说文中哪些地方使用了对比、托的写法,对刻画人物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2.上自劳军军中不得驱驰劳其筋骨3.已而之细柳军4.居无何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天下之广居四《史记》长于记人,书中记述了许多各具特点的历史人物。从廉颇、蔺相如、屈原、项羽、张良、韩信、李广等人中任选一位,借助注释与工具书阅读相关的本纪、世家或列传,了解其生平事迹,领略人物的风采,感受《史记》的写人艺术《诗词五首》一关于陶渊明《饮酒》(其五),苏轼这样评述:“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你怎么理解苏轼的这段话?说说你的想法。二李贺作诗,工于设色,陆游就曾说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结合《雁门太守行》中表现色彩的词语,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呈现的画面。三细读《赤壁》《渔家傲》,想一想:这两首诗词分别表现了作者对自身才华、命运的哪些认识,查阅相关资料,看看自己的想法是否合理四《春望》与《月夜》都是杜诗中的名作,也都作于甫居长安期间。朗读、理解这两首诗,比较它们在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上各有什么异同。月夜今夜鄘州月,闺中只独看。①(闺中)指作者的妻子。,房,旧时称女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子居住的内室。②(云(huan))女子乌黑浓密的头发。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③清辉〕月光。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④〔虚幌(huang)薄到透明的帘帷。⑤〔双照〕共照两人五背诵这五首诗词。本课诗词中有不少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任选一两句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你体会到的作品情境。8年级下册《社戏》一通读全文,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所写的几件事。一夏夜行船一二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以本文所写的某件事为例,具体分析这些表达方式各自的作用。三豆是很普通的豆,戏也是让“我”昏昏欲睡的戏,但是文章最后却说是“好豆”“好戏”,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四结合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体会“我”的心理,感受其中的童真童趣。1.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2.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3.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4.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5.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五《社戏》原文开头部分写的是“我”成年后在剧场看中国戏的两段经历课后阅读这些文字,体会一下,作者通过写不同的看戏经历,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思?《回延安》一诗人阔别延安十年,当他重新“扑”进“母亲延安”的怀抱时,那激动喜悦的心情是一般人难以体会的。朗读这首诗,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说说诗人是按照怎样的线索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二诗人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等来间接抒发情感。试着找出相关诗句,细心揣摩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三这首诗具有浓的地方特色,试根据下面的提示深入体会,完成练习。1.全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试选两三个诗节做简要分析。2.诗中使用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描了当地的生活细节和场景。试找出几处,感受陕北的地域风俗。四品味下列诗句,说说修辞手法的使用所产生的表达效果。1.千声万声呼唤你,一母亲延安就在这里!2.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把手招。3.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4.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背诵这首诗。五延安,曾经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延安精神”的发源地,也是无数人魂牵梦萦的地方。访问你的祖辈、父辈,或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还可以对照这首诗,延仲阅读耶《延安颂》、祁念曾《延安,我把你追寻》、曹靖华《小米的回忆》、吴伯萧《记一辆纺车》等,看看这些诗文体现了怎样的“延安精神”。《大自然的语言》一本文题为《大自然的语言》,主要是讲物候现象,你能概括一下“物候是什么吗?二阅读相关段落,体会课文说明事理的严密性,回答下列问题。1.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2.第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三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列数字、引用等。试从课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说说其作用。四比较下面两段文字的不同特点,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不。2.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五这篇文章总结了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决定因素。课外查找资料,或根据自己的观察、体验,为课文补充一些例证,还可以探究一下是否有其他决定因素,与同学交流。《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一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灭绝,但选用的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二这两篇短文都是从某一现象出发,通过分析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得出规律性的认识。任选其中一篇,分析其思路。三下列语句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试结合上下文,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1.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2.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3.即非常纯的沙子4.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四阅读下面的材料,说说材料中描述的现象是与课文中的哪个理论相联系的。深海沟是在大陆与大洋之间靠大洋一側的地方。地球上水深超过6000米的海沟共24处,其中19处在太平洋中。全球最深的海沟是马里亚纳海沟,水深约11034米。海沟是板块构造活动的杰作。一个板块向下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之下时,一边下垂,一边上組,这中间就形成了海沟。所以说海沟是板块构造俯冲带开始的地方也是板块构造挤压活动的场所。这里好像一个枢组或传动带,一方面海洋板块的岩石俯冲下去,另一方面大陆板块翘起来。五恐龙灭绝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课文为我们提供了两种假说,其实还有多种相关的假说。课外搜集整理资料,写一篇小短文阐述你的认识,并相互交流。《桃花源记》一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简要讲述这个故事,并背诵全文。二桃花林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象有所不同。默读课文前两段,想象其中的画面,说说这些画面给你的感受。三本文笔法简洁而内涵丰富,试依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具言”的是什么?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2.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如果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四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武陵人捕鱼为业2.便舍船,从口入不足为外人道也土地平旷,屋舍俨然3.见渔人,乃大惊4.寻向所志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未果,寻病终五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使用,但是意思已经发生了变化。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注意它们在句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常用义的区别。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六结合课文及下面节引的《桃花源诗》中的诗向,讨论:“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①相命肆农耕:桃花源中人互相勉励致力于耕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田。肆,尽力。②狼(q):体息。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③)菽(shu)稷(j):泛指粮食作物。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④艺:种植: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ai):遮蔽。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⑦(0)豆犹古法:按照古制进行祭祀。俎豆,古代祭祀时用的礼器。斑自:头发花白,指老人。《小石潭记》一这是一篇短小精美的游记。认真读课文,理清游记的线索,然后背诵全文。二本文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情感,读时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试做具体分析。三小石潭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如果你也坐在小石潭边,会有怎样的感受?试用几个词或一两话,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四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3.其岸势大牙差互4.凄神寒骨五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上承道元《水经注》的成就,而又有突破性的发展明代文学家茅坤说:“夫古之善记山川,莫如柳子厚。”课外阅读“永州八记”中的其他作品,如《始得西山宴游记》《钻潭西小丘记》等,体会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色。也可以阅读后世的游记作品,如袁宏道《满井游记》、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等,体会其与柳宗元文章风格的不同之处《核舟记》一熟读课文,想象“核舟”上的情景。想一想,雕刻者高超的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二小组合作设计一个表格,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讨论:作者为什么不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一一介绍?三本文语言简洁、严密、生动,试结合下列句子做具体分析。1.明有奇巧人日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3.舟尾横卧一。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四古代汉语中数量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看看不同在哪里。1.苏、黄共一手卷。2.舟尾横卧一楫。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对联、题名并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诗经二首》一《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向的形式,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有几个字不同,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选择本课中的一首诗,做具体分析二《诗经》经常使用比、兴手法。比,即比喻;兴,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诵读这两首诗,看看哪些诗向使用了比、兴手法,并举例分析。三《蒹葭》一诗没有直接诉说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但其思念却绵远悠长;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其身影却无处不在。说说这首诗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四《诗经》中的诗多是四字一句,两字一顿,各章还常常重复咏唱。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感受其节奏和韵律。五下面是对《关雎》第一章的一种翻译,你喜欢吗?为什么?另选一章,试着翻译成白话诗。雎鸟关关合唱,在河心小小洲上。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余冠英《诗经选译》《壶口瀑布》一阅读课文,说说课文分别写了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节的哪些特点。作者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二作者在枯水期来到壶口瀑布,采用了独到的观察角度,写出了独特的景物特征。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三作者一边记述所见景象,一边表达自己的感受。找出作者表达感受的文字,说说你的理解。四反复阅读课文第3、4段,品味其语言的妙处,并试着写一段赏析文字。五游记这一体裁,涉及内容广泛,写法自由,风格多样,读来既能广见闻,也能带来美的享受,引发心灵的共鸣。课外读达夫《西溪的睛雨》、徐迟《黄山记》、王充闾《读三峡》等,体会它们在选材、构思语言等方面的特点。《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一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理清文章的脉络,复述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二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三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四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思考并回答括号里的问题。想一想,这些句子在表达方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这里的“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2.风一刻不停地呼啸,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删去加点的部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3.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五观看纪录片《话说长江》《再说长江》,从多个角度了解长江壮丽的自然景象和多彩的人文景观。《庄子二则》一背诵《北冥有鱼》,说说文中讲了哪几层意思,作者笔下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二熟读《庄子与子游于濠梁之上》,复述这则故事,并回答下列问题。1.庄子与惠子的论十分巧妙,试说说巧妙在哪里。2.庄子为什么说他知道“鱼之乐”?谈谈你的理解。三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2.《齐谐》者,志怪者也3.子非鱼,安知鱼之乐4.请循其本四李白一生常以大鹏自比,下面这首《上李邕》,是他写给当时德高望重的名士、北海太守李邕的。结合注释,并查阅工具书,说说诗人借助大鹏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①宣父:指孔子。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637)下诏尊称孔子为“宣父”。②畏后生:语出《论语・子》“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世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礼记二则》一背诵《虽有嘉肴》,说说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二背诵《大道之行也》,归納一下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包括哪些方面。三这两则短文多运用对偶,造成铺排效果,増强了文章的气势。试从两篇中各举一例加以分析。四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注意古今意义的区别和联系。1.故曰:教学相长也2.不独子其子3.男有分,女有归4.货恶其弃于地也5.盗窃乱贼而不作五下面是《礼记・学记》中的一些格言警句,查阅工具书,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理解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2.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4.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马说》一熟读并背诵课文,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二这篇短文仅100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唆。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三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句子的语气特点。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四阅读下面的短文,结合课文,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不少于300字。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①上:皇上,指唐太宗。对日:“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2)封德(568627):名伦,字德,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德彝惭而退《资治通鉴・唐纪八》《唐诗三首》一《石壕吏》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均为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名作,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但具体的写作手法有所不同。《石壕吏》只是“客观”地叙述,并无情感、态度的直接表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