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地质灾害重建规划方案XX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2020年)
第一章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一、地质环境背景
(一)XX市概况。
XX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濒临北部湾,位于东经108°50′~109°47′、北纬20°54′~21°55′之间。国土面积约3337平方公里,辖一县三区(XX县区、XX县区、XX县区、XX县区),总人口约162万人。
(二)气象水文。
XX市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地处低纬度沿海地区,属亚热带季风型海洋气候区,夏季盛吹偏南风,空气暖湿,高温多雨,冬季多吹偏北风,低温干燥。全市年平均气温22.6℃,7~8月份气温最高,多年极端最高温37.1℃,极端最低温2℃。
XX市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703.0mm,降雨多集中于4~9月。境内河流、水库众多,主要分布在XX县区境内,地表水资源分区属桂南沿海诸流域区,区内共有大小河流93条,总长558.1km。其中集雨面积25km2以上的河流有23条,县内流域面积2323.6km2,年平均径流量为287.75m3/s。最大的河流为南流江,干流全长287km,流域面积9704km2,其中XX县区境内干流长约100km,流域面积1381.2km2。调查区内水库约39座,其中大型水库1座(不含合浦水库),中型4座,其余均为小型。洪潮江水库是调查区内最大库容的水库,集雨面积约400km2,总库容7.03亿m3,有效库容3.0亿m3。
(三)地形地貌。
XX市位于广西南部沿海地区,濒临北部湾。东北部为垄状丘陵,海拔一般100~200m,最高为492.8m;西北部大部分为垄状丘陵,海拔一般为50~100m,最高为154m,局部波状丘陵标高一般50~80m;中部和南部大部分为新生代松散层组成的倾斜平原,其中部为北东走向的隆起带,标高为45~120m。整个地形为北高南低和东北高西南低,由北部的丘陵逐渐过渡为残丘、平原直至沿海滩涂。平原标高一般为10~40m,滩涂标高一般为1~5m。南部海上分布有涠洲和斜阳两个海岛,为火山缓丘地貌。
(四)地层岩性。
XX市除广泛分布第四系外,其余出露的地层有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白垩系和第三系等。岩性主要为第四系和第三系的松散土体,岩性主要为粉质粘土、粘土、砾砂等,其次为砂岩、泥岩、页岩、碳酸盐岩和花岗岩、火山角砾岩和玄武岩等。具体各地层岩性及分布情况详见表1-1。
(五)地质构造。
XX市位于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带的西南端与南岭纬向构造带的复合地带,按照各类构造形迹的性质、规模和排列关系,将其分为隶属于华夏系构造、东西向构造和北西向构造。
1.华夏—新华夏系。
该构造体系为调查区的构造主干骨架,由一系列北东向的褶皱和断裂所组成,伴生有不同时期的岩浆岩。在地貌上反映为:走向北东的山脉、盆地和西南走向的主要河流。如合浦断陷盆地、南康盆地、十字路隆起带、公馆向斜盆地、南流江等。
2.东西向构造。
该构造主要分布在调查区北西部的星岛湖周围,褶皱多呈长条状、线状,走向近东西向,白沙盆地也呈近东西向展布。
3.北西向构造。
仅见于断裂构造,遍及整个调查区。北西向断裂通常切割华夏—新华夏系和东西向构造,表明其发育时期较晚,断裂规模一般较小,均具压扭性特征。
(六)工程地质岩组。
根据XX市各岩土体的成因、建造类型、岩性、结构、岩石强度,以及岩土体的组合关系,调查区岩土体划分为:松散土体、碎屑岩类、碳酸盐岩类和岩浆岩类四大类型,五个工程地质岩组(表1-1)。
(七)人类工程活动。
XX市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的主要有建房、矿山开采、交通和水利建设以及地下水开采等。
丘陵地区削坡建房和渠道开挖边坡的坡度较陡,一般在60°~80°之间,边坡开挖后大多数未进行防护治理,强降雨时引发滑坡、崩塌产生的可能性大。公路削坡的坡度稍缓,一般50~60°铁路削坡脚较陡,但一般都采取护坡措施。这些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破坏程度较高,开挖边坡大部分为土质边坡,强降雨时容易引发滑坡、崩塌。
矿山以粘土矿和石灰岩为主,粘土矿开采主要影响环境,其次是破坏道路,石灰岩开采主要是大量抽排地下水而引发岩溶地面塌陷。
二、地质灾害现状
(一)地质灾害类型。
根据《XX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和《XX县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以及突发性地质灾害调查情况,XX市现状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裂缝、海水入侵等五种类型。
(二)地质灾害规模。
我市发生的滑坡、崩塌规模一般比较小,崩塌规模除南流江河岸崩塌及个别边坡崩塌相对较大(500~1000m3)外,其余都小于100m3,大部分的崩塌规模为10~50m3之间;滑坡规模相对较大,但均小于10000m3,一般以100~500m3之间为主。不稳定斜坡的规模约800~1000m3。岩溶地面塌陷规模均为小型,陷坑面积一般为1~30m2,最大不超过100m2。调查发现地裂缝1处(3条),长80~200m,宽0.3~1.5m,深约1~5m。
根据《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修订稿)(以下称实施细则)有关划分标准(表1-2),调查区内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地面塌陷、地裂缝的规模均为小型。
(三)地质灾害分布规律。
1.空间分布规律。
(1)崩塌的分布规律。全市共有崩塌地质灾害点109处,崩塌主要分布在冲洪积平原及河成高阶地、丘陵,其次是南流江河岸、海蚀崖等。其中冲洪积平原及河成高阶地76处,丘陵区18处,南流江河岸(含海堤)崩塌8处,海蚀崖7处。各类地貌的崩塌分别占崩塌总数的69.7%、16.5%、7.4%、6.4%。崩塌体的岩性大部分为第四系松散土体。
(2)滑坡的分布规律。滑坡共32处,其中,丘陵区31个,占滑坡总数的96.9%,只有1处发生在河成高阶地的前缘,占滑坡总数的3.1%。
(3)地面塌陷的分布规律。地面塌陷均为岩溶塌陷,共发现13处,其中11处分布在闸口~公馆一带的岩溶残丘谷地中,2处分布在山口镇北侧。大部分以塌陷群的形式出现,每处陷坑一般3~7个不等,最多可达20多个,每个陷坑相距约5~20m左右。以上岩溶塌陷大部分分布在采石场及开采井周围。
(4)不稳定斜坡(含危岩)。调查中发现有3处不稳定斜坡,主要分布在斜坡较陡的丘陵区和海蚀崖地带。其中2处分布在XX县区北东部较陡的丘陵区,1处在涠洲岛海蚀崖地带,明显受地形地貌限制。
(5)地裂缝的分布规律。在XX县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调查中发现一处地裂缝,分布在山口镇新圩村委新圩村附近,地貌为火山缓丘,岩性为玄武岩风化层。共有裂缝3条。
(6)海水入侵的分布规律。海水入侵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的XX县区西场镇至沙岗镇以南一带、党江镇的大部分地段。地貌上基本属河口三角洲及海积阶地,分布范围约163km2,沿海岸纵深约3~13km,宽约28km,基本属自然入侵;市区的海角大道及侨港镇的海水入侵面积约2.3km2,主要是不合理开采造成的。
2.时间分布规律。
崩塌、滑坡一般发生在每年的7~8月份,尤其是台风伴随强降雨的情况下,发生崩塌、滑坡的可能性最大。岩溶地面塌陷除人为因素外,主要发生的时间是在枯水期12月至翌年的
1、2月份。
(四)地质灾害引发因素。
1.降雨。
降雨是引发崩塌、滑坡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的109处和32处滑坡点看,均集中发生在6~8月份的雨季,一次强降雨过后就会造成多处边坡崩塌、滑坡,调查区的崩塌、滑坡绝大部分都发生在7~8月份。
2.人类工程活动。
崩塌、滑坡、岩溶地面塌陷与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尤其在丘陵区,天然状态下斜坡稳定性比较稳定,丘陵区12处边坡崩塌和28处滑坡均发生在人工开挖边坡上,主要是人工开挖边坡,形成临空面,破坏了斜坡天然状态下的稳定性。人类工程活动是导致崩塌、滑坡的重要因素。岩溶地面塌陷大部分是大量抽排地下水引起的。
(五)地质灾害灾情。
根据《XX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和《XX县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以及突发性地质灾害调查情况,截至2010年,全市发生的地质灾害和潜在地质灾害隐患共有158处(表1-3),造成9人死亡,破坏房屋52间,直接经济损失约178.11万元。其中滑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36.9万元;崩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123.21万元;地面塌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13.9万元;地裂缝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0.1万元;不稳定斜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万元(为hp-60不稳定斜坡点的前期滑坡损失)。受各类地质灾害威胁的人员共1352人,受威胁财产共计1449.29万元。其中威胁最严重的灾种是崩塌(主要是南流江河岸崩塌),共威胁人员1196人,威胁财产1265.19万元;其次为滑坡,共威胁人员38人,威胁财产76.6万元。地质灾害直接造成的损失和威胁情况详见表1-4。根据地质灾害灾情分级标准,XX市现状地质灾害灾情全部为小型(灾情和险情分级标准见表1-5)。另外,海水入侵造成海角大道以西一带的民井(机井)变咸,被逼关闭,侨港镇部分民井(机井)变咸关闭。
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一)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
市、县区设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由市、县区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办公室设在各级国土资源局。市国土资源局按计划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对规模不大,但危险性较大的突发性地质灾害,积极筹措经费进行应急治理。
(二)地质灾害调查工作。
XX县区和XX市于2007年和2008年先后开展了1。10万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对全市发生的突发性地质灾害进行调查;2010年对地质灾害隐患进行了全面排查。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有关规定,对没有进行评估的新建和扩建的项目不予审批,对评估过的项目进行备案。
(三)群测群防体系建设。
通过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后,我市建立了群测群防体系网络,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有序进行,坚持每年汛期进行地质灾害巡查(群测群防地质灾害点详见表1-6)。
市、县区成立群测群防网络指挥中心,由分管领导任指挥长,建立群测群防网络系统。乡镇一级设群测群防网络指领导小组,村委一级设群测群防网络监测小组,各村具体落实各相关责任人、监测人及各项防治措施,形成市、县区、乡镇、村四级群测群防体系。对每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村民发放明白卡和避险卡,编制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并广泛深入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和培训工作,使监测人员掌握各种地质灾害类型的监测方法,增强了村民的防灾意识,提高村民的防灾能力。
(四)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每年汛期,市国土资源局均组织赴各个有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村进行险情巡查,给受威胁的村民发放应急避险表和明白卡,向群众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指导监测人进行监测。安排人员到各乡镇国土所进行24小时值班,做好台风和强降雨等突发气候主要隐患点指挥和动员群众撤出准备。编制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及防灾预案,建立灾情速报制度,及时编写调查简报。但由于各种原因,至国土、气象、水文等部门尚未建立预报预警网络。
(五)勘查治理工作。
自2007年完成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以来,我市对南流江石湾河段东边江村河岸崩塌(hp-23)治理(该灾害隐患点为水利部门治理)、曲樟中学崩塌(t02)、闸口中学崩塌(t05)、赤江中学崩塌(bh-14)等4处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工程治理,搬迁避让2处(hp-0
46、hp-053,其中hp-53只搬迁一部分),应急治理7处(hp-0
59、t00
3、t00
4、t00
6、t00
7、bh-0
59、bh-060)。在资金比较紧缺的情况下共投入治理费用约35万元(不含水利部门的治理费用),减少受地质灾害威胁人数281人(已治理(含应急治理)的灾害点详见表1-7);铁道部门也及时治理芋萌塘铁路边坡崩塌(hp-020),确保铁路畅通。
(六)存在问题。
1.主要是地质灾害防治资金不足,原区划报告中防灾预案的10个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大部分未得到有效治理。
2.由于各种原因,北部湾地质环境监测站及气象、水利、广电等部门未开展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
四、地质灾害面临的形势
我市濒临北部湾,每年都遭受热带风暴(台风)的影响,强降雨较多,局部地段发生地质灾害。如合浦水库滑坡、XX县区曲樟乡黄坭塘村崩塌,都是由于台风伴随强降雨的情况下发生的。涠洲岛南湾街的海蚀崖,由于风化和根劈作用,形成危岩,造成崩塌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危险程度也不断增加。
第二章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贯彻执行中央“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强领导,认真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网络,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提高群众抗灾防灾能力,科学地有计划地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综合治理。
二、原则
(一)实行“以人为本、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二)坚持因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谁诱发谁治理;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由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治理的原则。
(三)实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
(四)与XX市社会经济发展及规划相结合的原则。
(五)根据地质灾害类型、危害程度等因素按轻重缓急,选择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分步实施治理的原则。
(六)采取专业队伍与当地群众相配合、技术措施与行政措施并举的原则。
三、具体目标
以县、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和截至2010年末止调查的突发性地质灾害为依据,结合地质灾害的规模、危险性和危害程度等,进行分批分期治理。目前需治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有74处,其中近期(2011~2012年)治理25处,中期(2013~2015年)治理25处,远期(2016~2020年)治理24处。各期治理的具体隐患点详见表2-1。
(一)近期(2011~2012年)防治具体目标。
1.明确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是建立和健全群专结合监测网络、进行地质灾害科学防治与综合治理的依据,经批准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是我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必备的组成部分。
2.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体系XX县区、乡镇、村、屯四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
3.建立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加强装备建设,全面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能力。
4.治理地质灾害隐患点25处,确保约1044人免受威胁,约1187.5万元财产免受损失。
5.加强对地下水水源地的地下水动态监测,在禾塘村、龙潭村水源地和涠洲岛增加地下水动态监测点,防止海水入侵地下水,确保地下水正常开采。
(二)中期(2013~2015年)治理具体目标。
1.加大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及有关法规的宣传力度,培养高素质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与监测队伍,使人为引发地质灾害日益突出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
2.建设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系统,实现在汛期预警预报,及时为政府和社会提供服务,为防灾减灾提供基础信息。
3.开展重点防治区、旅游景区、矿山等专项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更加精确基础资料。
4.治理地质灾害隐患点25处,确保约24人免受威胁,约57万元财产免受损失;修复危险路段约900m,恢复和保护(防止扩大对农田的破坏)农田约15亩。
(三)远期(2016~2020年展望期)治理目标。
1.建立相对完善的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提供主要地质灾害信息的适时查询。
2.建设和完善我市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成现代化专业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系统,使其符合向社会提供地质灾害信息服务的要求。
3.治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24处,使被毁坏的农田及道路得到恢复。
第三章地质灾害防治主要任务
一、地质灾害调查评价
根据《XX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和《XX县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基本查明了地质灾害隐患的分布发育规律、形成条件、诱发因素、稳定状态及危害程度,并划分5个地质灾害中易发区、7个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和1个地质灾害不易发区。
目前,已调查的地质灾害点158处(含已治理的),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带的曲樟、公馆、白沙、常乐等乡镇,其次分布在南流江河岸、沿海斜坡陡坎处及涠洲岛(见附图1)。根据地质灾害灾情、险情的分级标准,我市的地质灾害均为小型,险情为大型的有3处(hp-0
16、hp-0
17、hp-023,其中hp-023已治理),中型的有4处(hp-0
36、hp-0
53、hp-0
59、hp-060,其中hp-0
53、hp-059已搬迁),其余的均为小型。在所有的地质灾害点中直接威胁和影响到学校的3处(已治理)、医院1处(已作应急治理)、村庄26处(已搬迁避让2处、应急治理3处)、主要公路5处、铁路1处(已治理)、旅游景区3处、水库1处(已作应急治理),其余的灾害点多分布在乡村道路边坡及渠道边坡。
二、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建设
我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已完成,已建立县、乡镇、村、屯四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但未达到与气象、水利、广电等有关部门协作,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发布机制,及时发布预警预报信息的要求。因此,要在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地质灾害点及防治成果等基础数据库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地质灾害防治信息资源的集成、整理、利用与开发,促进信息共享,实现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网络化、信息规范化、数据采集与处理自动化,提高政府决策和快速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为地质灾害防治全过程提供信息保障。
三、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与救援系统建设
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建立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分级管理、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编制与修订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基本形成横向到人(监测负责人),纵向到点(灾害隐患点)的预案体系。由卫生、公安、国土资源、水利、民政、交通运输等相关部门组成应急小分队和应急处置救援队伍,加强装备建设,全面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
四、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和搬迁(避让)措施
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和搬迁(避让)措施的制订要与经济开发区建设、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新农村建设(主要是危房改造)、小城镇建设、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土地整理、防洪等项目相结合。南流江河岸崩塌、常乐镇黄竹角村的渠道边坡滑坡等由水利管理部门负责,在防洪措施中应优先考虑;黄竹角村搬迁避让、曲樟乡坡禾角、黄坭塘村的崩塌等应列入新农村建设中综合治理;矿山开采毁坏的乡村道路应与矿山治理相结合。属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由“谁引发,谁治理”,属自然因素造成的由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治理的原则,受威胁80人以上或资产1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治理,由自治区负责;受威胁30人以下或资产3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治理,由县级政府负责;受威胁30~80人或资产30~100万元的由市级政府负责。
五、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
根据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要求,认真做好“十有县”建设。
(一)成立由分管县、区长为组长,县、区国土资源局局长为副组长,有关部门和各乡镇为成员单位的领导小组,并设立地质灾害防治办公室。
(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稳定的经费渠道。
(三)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全面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调查,及时发放防治工作明白卡和防灾避险明白卡,明确险情发生时的撤离信号、路线和安置场所。
(四)进一步完善落实汛期地质灾害值班、监测、巡回检查以及灾情险情速报四项制度。组织做好险情巡查,督促各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在汛期每天监测一次,雨水季节要加密监测。
(五)定期组织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使基层干部和群测群防人员做到“四应知”(应知隐患点情况和威胁范围,应知群众避险场所和转移路线,应知险情灾情报告程序和办法,应知灾害点的监测时间和次数)和四应会(应会识别地质灾害发生前兆,应会使用简易监测方法,应会对监测数据记录分析和初步判断,应会指导防治和应急处置)。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教育,丰富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知识,增强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和临灾自救、互救能力。
(六)加强部门合作。气象部门要对降水和风力变化情况等气象信息进行分析预测并及时报国土部门,国土部门对地质灾害发生和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分析,同时联合要在电视台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并将预报信息利用电话、手机短信等形式通知防治责任人和监测责任人。
(七)落实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乡、村、屯群测群防责任人和监测员,监测情况要记录完整,发生险情、灾情时要及时上报并妥善处置。
(八)在具备安装条件的隐患点安装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器材,要加强日常管理和维护,提高监测技术水平和监测准确率,确保监测预警仪器正常运转。
(九)在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醒目位置设置警示牌、张贴宣传画,为群众提供警示信息。
(十)市地质环境监测站要提供技术支撑,加强地质灾害应急专家队伍建设,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研究,探索规律,总结经验,发挥专家咨询会商作用,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科技水平。
第四章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重点防治区划分
一、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
根据《XX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和《XX县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的方法和依据,结合近年来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分布情况,将全市划分5个地质灾害中易发区、7个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和1个地质灾害不易发区。
(一)地质灾害中易发区。
1.山贝~曲樟崩塌、滑坡中易发区(b1-1)。
位于我市北部的丘陵区,山贝~曲樟及黄京坑一带。在行政区划上,主要分布于闸口镇以北~曲樟乡~公馆镇西部至北东部以及白沙镇的北部,面积约356km2,占调查区总面积的10.67%。该区地貌类型为垄状丘陵,地面相对高差多为50~100m。区内出露的岩性主要为志留系和泥盆系的泥质砂岩、粉砂质泥岩;区内现状地质灾害较发育,已发生的地质灾害均为滑坡、崩塌,共34处,另有2处为不稳定斜坡,规模均为小型,灾害点密度为0.095处/km2;现状地质灾害未造成人员死亡,毁坏房屋44间,直接经济损失60万元,潜在威胁人员244人,潜在经济损失约152.8万元。
2.南流江河岸崩塌中易发区(b1-2)。
主要沿南流江两岸呈条带状分布,面积约107km2,占调查区总面积的3.2%。该区主要为河流阶地,其次为河口三角洲,地面标高一般为3~10m,地形平坦开阔,分布的岩性主要为粉质粘土、粘土和砾砂。洪水期河水对河岸的侵蚀强烈,河岸崩塌加快,崩塌体积一般为200~1000m3。该区初步调查有崩塌灾害8处,灾害点密度为0.075处/km2;灾情为小型,主要是破坏河岸农田和河堤,直接经济损失约24.5万元;险情重大,主要是威胁南流江两岸居住的村民,受威胁人口约919人,受威胁财产约965.7万元。
3.冠头岭崩塌、滑坡中易发区(b1-3)。
位于XX县区西端冠头岭一带,面积约3km2,占调查区总面积的0.09%。该区地貌为垄状丘陵,山顶标高120m。分布的岩性主要为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区内现状地质灾害较发育,已发生的地质灾害有滑坡、崩塌,现状共发育3处,规模均为小型,灾害点密度为1处/km2;现状地质灾害未造成人员死亡,没有房屋毁坏,直接经济损失0.2万元;威胁人员9人,潜在经济损失约1.5万元。
4.湾仔~滴水崩塌中易发区(b1-4)。
分布于涠洲岛南部的湾仔~滴水一带,面积3.5km2,占调查区总面积的0.1%。该区地处火山缓丘区,南部临海边缘由于海浪长期冲刷侵蚀作用,形成海蚀陡崖,陡崖高10~45m,坡度近直立。出露的岩性为沉凝灰岩、火山角砾岩,玄武质沉凝灰岩。坡顶平缓处,坡残积厚度1~8m,岩性为红色粉质粘土、粘土。现状地质灾害较发育,调查发现该区崩塌(含隐患点)6处,不稳定斜坡1处,规模均为小型,灾害点密度为2处/km2;现状地质灾害造成9人死亡,3间房屋被毁坏,直接经济损失8.1万元;威胁人员56人,潜在经济损失约65万元。
5.闸口~公馆地面塌陷中易发区(b4)。
分布于闸口镇南侧~公馆镇周围一带,面积120km2,占调查区总面积的3.60%。该区地处公馆向斜盆地内,盆地沿构造线方向呈北东~南西向展布。盆地宽约3.5~5.5km,长约30km,向斜轴部为岩溶残丘谷地地貌类型,两侧为冲积平原。岩溶残丘谷地地面标高一般小于50m,残坡积覆盖层厚度约0~5m不等。出露岩性为泥盆系中~上统和石炭系下统的灰岩、白云质灰岩、泥质灰岩夹粉砂岩、页岩,地下水埋深0.5~2.0m。10~50m的岩溶较发育。调查发现该区岩溶塌陷11处,规模均为小型,灾害点密度为0.09处/km2。该地段采石场较多,全为露天凹型基坑开采,在开采过程中要大量抽排地下水,造成采石基坑附近出现多处地面塌陷,塌陷多以群体出现,各陷坑表面形态多为近圆形、长条形或不规则状,直径一般为1~5m,边长3~15m,深度一般2~3m,最深6m。岩溶塌陷未造成人员伤亡,主要危害是破坏农田,直接经济损失约12.9万元;威胁人员约18人,潜在经济损失约41.5万元。
(二)地质灾害低易发区。
1.西场~新路口~大岭脚地质灾害低易发区(c1-1)。
分布于南流江北西侧的全部地区,在行政区划上为西场镇、乌家镇和星岛湖乡~石湾镇北部~常乐镇西部一带,面积897km2,占调查区总面积的26.88%。该区地貌类型北西部为垄状低丘,南东部为高台地、河成高阶地、河成低阶地和海积阶地。整个区的地势为北西高、南东低,标高一般为5~100m,由北西向南东缓缓倾斜。
该区垄状低丘出露的地层岩性以粉砂质泥岩、泥质砂岩、页岩等为主,全风化层厚度一般3~5m,局部达10m,人类工程活动一般,对地质环境的破坏程度一般。高台地、河成高阶地、河成低阶地和海积阶地地势平坦开阔,分布的岩性主要为第三系ey和第四系q2b、qh的粉砂质粘土、粘土和砾砂层。由于地表汇水形成的坡面流对地表的冲刷比较强烈,在高阶地和高台地的前缘地带形成多处崩沟。崩沟是渐发性的,每年约以0.5~3m的速度向后缘侵蚀。粘土基坑的人工开挖边坡,主要是破坏林地和乡村道路,对居住的居民和房屋没有构成威胁,但崩塌危及道路,对过往车辆构成一定的威胁,崩塌隐患直接威胁边坡下的施工人员。
该区的地质灾害类型均为崩塌、滑坡,共有23处,规模均为小型,灾害点密度为0.026处/km2;地质灾害未造成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约43.7万元;受威胁人口约12人,受威胁财产39.6万元。
2.常乐地质灾害低易发区(c1-2)。
该区分布于常乐镇附近,面积约37km2,占调查区总面积的1.11%。地貌类型为高台地,标高一般为10~30m;岩性为粉质粘土、砾(卵)石、砾砂。调查发现公路开挖边坡崩塌2处,规模40~50m3,灾害点密度为0.054处/km2,主要危害是破坏林地和堵塞公路的排水沟;直接经济损失约0.2万元,威胁财产0.1万元。
3.白沙~沙田地质灾害低易发区(c1-3)。
分布于白沙镇~山口镇~沙田镇一带,面积371km2,占调查区总面积的11.12%。调查发现地质灾害点10处,其中崩塌7处,地面岩溶塌陷2处,地裂缝1处(3条),规模均为小型,灾害点密度为0.026处/km2。该区地貌类型较多,主要有波状低丘、河成高阶地、海积阶地和火山缓丘等,地面标高除海积阶地较低(3~5m)外,其余标高一般10~50m,地形平坦开阔。地层岩性分布比较复杂,主要为第三系ey、q1z和第四系qh、qm的粉砂质粘土、粘土和砾砂层;其次为白垩系上统的火山碎屑岩和南部新圩的火山喷发的玄武岩,在山口镇及其北、西部的河流高阶地下伏有碳酸盐岩。灾害点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3.7万元,潜在威胁人口4人,潜在经济损失约48.3万元。
4.斗鸡村地质灾害低易发区(c1-4)。
位于中部、冠头岭~士字隆起带中部的斗鸡村一带,面积约24km2,占调查区总面积的0.72%。该区地貌为垄状丘陵,山顶标高172.9m,相对高差130m,斜坡坡度一般25~30°,局部达40°,属陡坡地形,植被较发育。分布的岩性主要为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该区人类工程活动一般,有零星开采建材石料场,对地质环境的有一定影响。已发生的地质灾害有1处,灾害类型为崩塌,规模为小型,灾害点密度为0.042处/km2;现状地质灾害未造成人员死亡,没有房屋毁坏,没有直接经济损失,潜在威胁人口3人,潜在经济损失约0.2万元。
5.石头埠~白龙地质灾害低易发区(c1-5)。
位于调查区的东南部的冲积平原区,主要分布于兴港镇石头埠~营盘镇~白龙沿海一带,面积约98km2,占调查区总面积的2.94%。
该区处于南康盆地的东南侧,地貌类型冲—洪积平原,地面标高10~20m,地形平缓。在平原与海积阶地接触地带,一般呈斜坡或陡坎,过渡斜坡坡度一般10~20°,陡坎坡度较陡,一般60~70°。出露的岩性主要为第四系北海组棕黄色粉质粘土、含粘土砾砂、砾砂,厚3~6m。该区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主要是修建工业开发区公路、大道、码头、楼房建设以及砖厂开采粘土等,已发生的地质灾害均为崩塌,规模较小。调查共发育35处崩塌,灾害点密度较大,为0.36处/km2,但威胁到居民及房屋的隐患点不多,除4处(bh-00
3、bh-0
14、bh-0
16、t006)隐患点威胁居民住房外,其余31处隐患点远离村庄,只对耕地、林地及其作物存在损害和毁坏的危害。现状地质灾害未造成人员死亡,没有房屋毁坏,直接经济损失约21.55万元;威胁人员79人,潜在经济损失约127.85万元。
6.横岭~西角地质灾害低易发区(c1-6)。
分布于涠洲岛除湾仔~滴水崩塌中易发区外的全部地区,面积21.24km2,占调查区总面积的0.63%。该区地处火山缓丘区,地面标高10~35m,最高52.6m,高差15~40m。岩性为沉凝灰岩、火山角砾岩,玄武质沉凝灰岩,厚度大于200m。坡残积为红色粉质粘土、粘土,厚度5~12m。该区人类活动较强烈,但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调查未发现该区发生有地质灾害。
7.斜阳岛地质灾害低易发区(c1-7)。
分布于涠洲岛南东约9海里的斜阳岛,面积1.89km2,占调查区总面积的0.06%。该区为火山缓丘,地面标高一般20~99m,最高为羊尾岭为140.4m,地面高差40~90m,植被发育。出露的地层岩性为沉凝灰岩、火山角砾岩,玄武岩。坡残积岩性为红色粉质粘土、粘土,厚度2~8m。调查发现1处崩塌,规模为小型,主要为道路边坡开挖引发,目前未进行治理。灾害点密度为0.53处/km2。地质灾害未造成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约0.1万元;受威胁人口2人,受威胁财产0.1万元。
(三)地质灾害不易发区。
该区分布在我市中南部的廉州镇~石康镇以及侨港镇~南康镇一带,面积约1297.37km2,约占调查区总面积的38.88%。地貌类型以冲-洪积平原及河流阶地为主,其次为波状丘陵及海积阶地。全区的地面平坦开阔。区内分布的地层岩性主要为第四系中更新统北海组(q2b)和全新统(qh)河、海积相的粉质粘土、粘土和砾砂层,其次是s3m的花岗岩。该区地形平坦开阔,虽然人口居住较密集,人类工程活动也较强烈,但对地质环境的破坏较小。只在侨港~福成~南康一带,因砖厂开挖引发20处基坑崩塌,这些崩塌点的规模均为小型。灾害点密度为0.015处/km2,除了bh-050灾害点威胁到人及房屋外,其余19个灾害点远离村庄,对人及房屋没有构成威胁,只对耕地、林地及其作物存在毁坏和损害的隐患,危害程度轻。按定性与定量分析的结果综合评价该区为地质灾害不易发区。现状地质灾害未造成人员死亡,地质灾害对耕地、林地的破坏,直接经济损失为3.16万元;威胁人员6人,潜在经济损失约6.64万元。
二、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划分
(一)分区原则。
1.以地质灾害及其隐患的发育现状、稳定性、成灾可能性与危害程度为主要依据的原则。
2.与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分布相结合的原则。
3.与XX市社会经济发展及规划相结合的原则。
(二)分区方法。
依据上述分区原则,结合具体情况,将市地质灾害防治分区的级别划分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三个等级。
1.重点防治区主要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较高、成灾可能性大、稳定性差及危害程度大、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的地区。在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内,将地质灾害集中发育、危害严重的地段,圈划为重点防治区。
2.次重点防治区主要为地质灾害危险程度不大,但属地质灾害中易发区,且在规划中有重大建设项目、重点开发区段或公路、铁路主要干线等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的地区(段),圈划为次重点防治区。
3.除重点防治区外的其余地段为一般防治区,部分地段为国民经济规划中有重大建设项目、重点开发区段、重要交通干线或重要矿产开发区等地段,但地质灾害易发程度低、成灾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及稳定性好的区域。在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内,将地质灾害发育较少、危害较轻的地段及地质灾害不易发区,一并圈划为一般防治区。
(三)防治分区。
根据上述的分区原则及方法,将全市划分为4个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山贝~曲樟重点防治区、南流江重点防治区、冠头岭重点防治区和湾仔~滴水重点防治区),1个次重点防治区(闸口~公馆次重点防治)和5个一般防治区(西场~新路口~大岭脚一般防治区、廉州镇~常乐镇、侨港镇~南康镇一般防治区、白沙~沙田一般防治区、横岭~西角一般防治区、斜阳岛一般防治区)。各防治区的分布情况详见附图2。
(四)重点防治区的基本情况。重点防治区总面积469.5km2,占调查区总面积的14.07%。
1.山贝~曲樟重点防治区。主要分布于闸口镇~曲樟乡一带及公馆镇东、北、西三面垄状丘陵地带,位于XX县区东北部,面积356km2,占调查区总面积的10.67%。该区属滑坡、崩塌灾害中易发区,重点防治的地质灾害类型应为滑坡、崩塌。现状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7处,威胁人员182人,潜在经济损失136.9万元。
2.南流江重点防治区。主要分布于南流江两岸及河口三角洲一带,自北东向南西从XX县区中部经过,面积107km2,约占调查区总面积的3.21%。该区属河岸(堤)崩塌灾害中易发区,重点防治的地质灾害类型应为崩塌。现状共发现崩塌较严重、威胁较大的点7处,稳定性均属较差;威胁人员739人,潜在经济损失815.7万元。
3.冠头岭重点防治区。主要分布于冠头岭,位于调查区西端,面积3km2,占调查区总面积的0.09%。该区内现有滑坡、崩塌点2处,稳定性均为差;威胁人员9人,潜在经济损失约1.5万元。
4.湾仔~滴水重点防治区。主要分布于涠洲镇南部湾仔~滴水沿海一带,面积3.5km2,约占调查区总面积的0.1%。该区属崩塌中易发区,重点防治的地质灾害类型应为崩塌。现区内发现崩塌点及存在崩塌隐患斜坡的共5处,其中稳定性差的3处,稳定性较差的2处;威胁人员56人,潜在经济损失约65万元。
(五)防治工作重点及主要防治措施。
1.防治工作重点。在重点防治区内既有重点防治点,又可能有一般防治点。根据《XX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XX县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和近年突发性地质灾害调查资料,在各重点防治区划分出重点防治点见表4-1。地质灾害防治的工作重点是对各个重点防治点进行详细调查,明确提出可行的治理的方案,如工程治理、工程生物综合治理等。对治理难度大的或治理成本大于搬迁的,采取搬迁避让,并在规划期间做好群测群防和监测预报预警工作,落实具体监测责任人。
2.主要防治措施。
(1)山贝~曲樟重点防治区。
该区共有地质灾害重点防治点9处,其中崩塌4处、滑坡3处、不稳定斜坡2处。除hp-0
36、hp-0
53、hp-060、hp-063采取搬迁避让外,其余的隐患点均采取工程治理。
(2)南流江重点防治区。
该区有2处重点防治点,可采取工程治理。
(3)冠头岭重点防治区。
该区只有1处重点防治点,属人工开挖边坡引发的,可采用工程治理。
(4)湾仔~滴水重点防治区。
该区共有3处重点防治点,其中bh-063号点(西拱手)属不稳定斜坡,可采用工程治理。南湾街bh-0
59、bh-060号2个崩塌点治理难度较大,虽然规模不大,但整个海蚀崖的规模较大(宽约1000m,平均高约40m),风化裂隙和根劈裂隙都比较发育,稳定性较差,引发崩塌的可能性较大,治理范围较大,治理费用较高。考虑到南湾街是涠洲岛的主要街道,是涠洲岛较繁华的地方和旅游景观区,如果搬迁将使旅游景观、环境等方面都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要经过详细勘查论证后作出南湾街具体的治理方案。
第五章地质灾害防治主要工作安排
根据《XX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XX县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以及近年来突发性地质灾害调查情况,部分重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虽不在重点防治区内,但对居住的村民及过往车辆、行人等造成一定的威胁,因此列入近、中期防治。近期防治的地质灾害隐患点25个,中期防治的地质灾害隐患点25个(表5-1)。
一、近期防治的主要工作安排
(一)健全和完善县、乡(镇)、村、屯四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在常乐镇、曲樟乡、公馆镇、白沙镇、冠头岭、涠洲岛南湾街以及南流江石湾河段至七星岛河口三角洲的河岸等重点防治区,以及公馆至闸口岩溶残丘谷地次重点防治区以及一般防治区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建立监测点,落实监测责任人,并对监测人进行指导、培训和掌握相关监测要求,及时收集、汇兑和上报相关监测信息。
(二)市国土部门要与气象、水利、广电等部门协商,尽快建立汛期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为防灾减灾提供基础信息。
(三)建立市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指挥系统(详见表5-2),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总指挥,分管副秘书长任副总指挥,市直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建立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分级管理、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编制与修订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基本形成横向到人(监测责任人)、纵向到点(灾害隐患点)的预案体系,并由相关部门组成应急小分队和应急处置与救援队伍,加强其装备建设,全面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
(四)乡镇政府、村委及各相关部门要组建10~30人不等的应急抢险救援预备队,由分管领导任队长,健全领导指挥体系和明确内部分工,保证救灾工作有序。各应急抢险救援预备队要进行必要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和救援知识培训,适当进行应急抢险救援演练。
(五)做好各类必需救灾物资的准备。县、区政府负责组织做好各类救灾物资的准备,主要是灾民临时生活物资的准备,抢险救灾各类工具、器材、机械的准备,交通运输工具的准备和医疗救治器材、药品的准备。
(六)对近期防治的各个地质灾害隐患点逐个进行详细勘查,编制治理设计方案。对涠洲岛南湾街的海蚀崖崩塌进行详细调查,分析论证,编写专项调查报告,明确防治措施(治理或搬迁)。预计近期工程治理崩塌、滑坡及不稳定斜坡点21处,搬迁避让4处(hp-0
36、hp-0
53、hp-060、hp-06
3、),确保约1044人免受威胁,约1187.5万元财产免受损失。
(七)严格执行地下水开采审批制度,坚决关闭地下水水源地范围内超采和海水入侵地段的开采井。在禾塘村、龙潭村二个水源地的近海地段和涠洲岛增加地下水动态监测点,加强地下水监测工作。
(八)北部湾地质环境监测站积极配合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参与地质灾害防治的论证、勘查、设计,为治理地质灾害隐患提供技术支撑。
二、中期治理的主要工作安排
(一)在全市开展地质灾害核查工作,对2010年排查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核查,落实监测责任人和制订具体的治理方案,并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学校、旅游景区(主要是涠洲岛和星岛湖)等重要区段进行专项地质灾害详细调查。
(二)建立完善的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系统,实现在汛期特别是遭遇灾害性天气时监测、评价和预警预报,及时为政府和社会提供服务,为防灾减灾提供基础信息。
(三)加强与北部湾地质环境监测站联系,及时汇报突发性地质灾害的信息、地质灾害防治的经费估算及资金保障渠道。
(四)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对规划中期治理的隐患点进行治理。通过防治规划的实施,中期治理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25处,确保约24人免受威胁,约57万元财产免受损失;修复危险路段约900m,恢复和保护(防止扩大对农田的破坏)农田约15亩。
三、地质灾害防治基础数据库建设
远期根据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共享要求,依靠相关技术支撑,选择合适的基础数据库与图形平台,不断完善地质灾害点及防治成果等基础数据库与易发区图、防治规划图等的空间数据库建设,并建成集地质灾害点、易发区、防治分区和地质灾害防治成果为一体的地质灾害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地质灾害相关信息采集、查询、统计、发布等自动化,促进信息共享,提高政府决策和快速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第六章经费估算及资金渠道
一、经费估算
(一)估算依据及标准。
本《规划》只对近、中期的防治经费估算,经费主要用于地质灾害调查、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以及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和监测预警预报体系建设等。根据对以往地质灾害防治费用的分析、测算及物价水平,对规划的地质灾害防治所需费用进行估算。主要费用估算依据如下:
1.工程治理项目。我市地质灾害除涠洲岛南湾街海蚀崖的崩塌规模较大外,其余的一般较小。因此,除涠洲岛南湾街的海蚀崖单独计算外,其余的隐患点的治理费用采取平均估算。由于近期治理的隐患点规模和治理难度较大,中期治理的隐患点相对较小,远期治理的隐患点最小,根据2007~2010年已治理的隐患点实例,近期崩塌(滑坡)治理工程投资平均约15万元/处,搬迁避让平均约3万元/户;中期崩塌(滑坡)治理工程投资平均约5万元/处。
涠洲岛南湾街北侧的海蚀崖崩塌隐患规模大,海蚀崖存在崩塌隐患部分长约1000m,高约40m,面积约40000m2,治理类型为工程治理,以削坡和局部铆杆加固为主。据初步估算,约2626.4万元。
2.群测群防项目。按工作经费1200元/处·年估算。
3.突发性地质灾害调查及应急处置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贵州省二级建造师《施工管理》真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安全员B证考试通关练习试题汇编附答案详解
- 《消防设施操作员》中级理论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安全员B证考试试题及答案详解(名校卷)
- 建筑材料考试题及答案
- 建筑资料员考试复习资料内部题库
- 小学生防烫伤安全课件
- 房地产物业工程面试试题及答案
- 招采人员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 年大学通信工程(通信网络)试题及答案
- 高空曲臂车安全操作规程
- 2025年粉尘涉爆培训题库及答案
- 厨房消防安全培训课件
- 2025江苏吉安吉水县城控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招聘水电工2人笔试考试参考试题附答案解析
- 新员工CNC操机技能培训计划含理论实操
-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
- 2025中国农业科学院第三批统一招聘2人笔试考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GB/T 30340-2025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业务条件
- 传统文化经典教案范例分享
- 统战工作基础知识手册
- 2025年国企招聘考试(财会专业)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套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