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彰显《生活与哲学》的教学魅力_第1页
回归生活,彰显《生活与哲学》的教学魅力_第2页
回归生活,彰显《生活与哲学》的教学魅力_第3页
回归生活,彰显《生活与哲学》的教学魅力_第4页
回归生活,彰显《生活与哲学》的教学魅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页脚--下旬刊回归生活,彰显《生活与哲学》的教学魅力——《生活与哲学》教学有感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社会主义社会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诸方面的要求以及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学生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引起和促进他们的思想内部矛盾运动,从而培养他们社会主义的政治觉悟和思想品德,发展其道德思维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升华,对生活意义的信仰。“在古希腊,哲学首先是一种活动,而不是静态知识;是对智慧的爱,而不是智慧本身;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一个在学院被教授的学问;是提升精神的一个方法,它意味着个体存在方式的根本改变和转换。”皮埃尔.哈道特(李文阁译)《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哲学》。而作为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最深奥、学生最难以理解的课程——《生活与哲学》,它与其他课程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不是一般的知识体系,而是关于智慧的学问——生活的智慧。因此,我们该如何将理论知识融入生活并升华为学生的智慧?回归生活,把教学从课堂牵引到生活中来就显得至关重要了。一、积极因素从教材内容来看,《生活与哲学》包括如何看待自然、社会(人生)和思维,如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全书从生活的智慧、生活的探求、生活的方法、生活的选择四个方面展开。可以看出新教材具备了以下四个特点:①贴近时代,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使用新教材时,必须正确处理思想政治课和学生所处的时代发展的关系。②贴近实际生活,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使用新教材时,必须正确处理书本理论和学生实际生活的关系。③贴近学生,致力于把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适合学生成长的特点结合起来。④着眼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课程实施的开放性和实践性。这些特点要求我们在使用新教材时,注意把知识的传授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学生思维与动手能力。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回归生活,只有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才能使学生领悟来源于生活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从新课程标准来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学生应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统一地获得进步,这显然极大地深化了课程目标的意蕴。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目前,国家和社会发展集中地体现为经济的发展,因此,对与生产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乃是学校课程体系应该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构成了人的“发展”的全部内涵。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环境,加强交流与合作;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激励,让学生有成功感。这些都成为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因此,将课堂回归到学生生活中去,将大大增强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动手的兴趣,并在“舒适”的环境中获得成功。从新时期学生特点来看,现价段我们所面临的学生主要是90后学生。他们具有以下的特点:1.、平均智商超过了以前的同龄人,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2、很多人都有一技之长。3、张扬自我个性,相对比较缺乏团队忠诚感。4、往往具有成年人很难理解的古怪爱好。5、自信又脆弱,敏感而自私。6、比较了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且价值观更加现实。7、市场消费观念强烈,但名利作用被过分强化。8、内心世界,从童年就开始变“老”,更加懂得成人世界的规则。9、信息和知识丰富,但内心有时较为空虚。同时,从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来看,他们正处在半幼稚半成熟、半依赖半独立、半封闭半开放的心理发展阶段。其情绪波动大、易冲动,在朋友面前会轻易许诺,而难以兑现;成人感的产生,使他们有爱面子的心理,为保全面子有时不惜弄假,对问题认识肤浅,使他们容易被欺骗和欺骗人。针对90后中学生的时代特征和心理特征,都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里体验和成长奠定积极因素。二、贯彻落实基于以上种种实际因素,如何将我们的教学回归生活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1、在备课过程中落实一堂课上得好不好,关键是课前准备得好不好。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落实好教学回归生活的措施。即在备教材上,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将课本理论化的文字转化为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化语言。比如,哲学源于人们的讶异,实际上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讲的疑问——为什么。正是人们的这种打破砂锅的精神促使了哲学的产生,也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在备学生上,教师要结合所教班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生活背景以及整个班级组织的总体特征,选择适合的教学语言、教学策略和教学用具。比如,可以根据班级农村学生比较多的情况,决定采用比较接近农村生活的语言环境。准备的例子,教具等都尽可能的来自农村生活,这样在讲授新课时学生就更有积极性,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课本的理论知识。同样,如果城镇学生较多的,则根据他们城镇生活中接触新事物比较多,见识较广,易于接受新事物等特点,在用词等各个方面上可以更“时髦”些,更接近城镇的生活氛围。最后,在备教法上教师则可以在综合分析教材和学生等各方面的特点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比如,教学内容比较具体化,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的,而该班级学生又比较活跃,且班级组织良好的话,就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法或类似于讨论式的方法。即先引出一个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然后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讨论中增长见识和积累经验又能够形成良好的生生、师生的人际关系。同时教师又要适时的给予引导,避免学生因为过于活跃而偏离了教学的主题。相反的情况,教师则可以采用同桌之间或组与组之间以书面交流为主,参考其他同学的观点以及老师的观点学会反思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的提问,及时的引导,帮助学生对与自己现实生活不一致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既有个体灵感,又有集体的智慧,把生活中困惑和差异摆上课堂,教学犹如生活,生活也是教学,使学生在生活化教学氛围中掌握知识,升华情感。2、在新课导入中落实一堂课好课,常常来源于一个好的导入。好导入的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不管它怎么样变化,有一点是不变的,即好的导入必须能够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和热情。而作为中学生,最能够激起他们兴趣的问题无外乎身边以及国内外的热门问题。因此,教师只要在新课导入的时候牢牢把握住这一点,把学生在学校、在家庭以及在电视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转接到课堂上来与学生共同讨论。这样就能够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比如,在讲到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我们可以这么导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能理解你吗?你理解你的父母吗?(有代沟吗)不理解,为什么?理解,为什么?然后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知识上来。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人们的生活条件、环境、教育程度等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因为问题是来源学生亲身感受,同时又是学生难以解决的事实,学生的积极性就比较容易调动起来。这样的导入才是一个真正好的导入。3、在新课讲授中落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一份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文盲将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教师如何做好组织者、管理者、鼓励者、合作者和指导者,帮助学生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一个会学习的人,其实,生活处处都是学习之物,时时是学习之时。关键是如何引导和组织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因此,在《生活与哲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把握重点知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针对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可以充分的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生活,感悟生活。并在对生活的讨论中总结经验教训,学会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比如,在我们讲到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的时候,可以先展示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概念,然后就可以请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多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例子。当学生正确理解了这四个概念之后,就可以进入下一个环节了。就着学生所举的例子,提出更深的问题:当你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办?同桌互相交流,再请几个代表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他们的处理心得。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谈自己的解决办法,以加深他们的体验和感受。最后,教师就学生们的解决办法进行必要的点评,并总结得出:在面对我们日常生活的诸多问题时,我们要始终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即在复杂事物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所以我们首先要抓住主要矛盾,这就是重点论。同时又不能忽略次要矛盾,它的解决会影响到主要矛盾的解决,这就是两点论;就一个矛盾来说,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因此我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即主流,这就是重点论。同时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又是相互依存的,所以我们也不能忽略次要方面,这就是两点论。这样一来,整个知识点就在学生的生活中得到印证和升华。同样,在未来的生活中,学生定能更好的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并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和知识,达到学习生活和在生活中学习。4、在课堂课后练习中落实陶行知曾说:“教是为了不教。”我们的教学就是通过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中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积累经验。从而达到掌握和运用知识的目的。同样,现代德育观也认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不是由外界强加的,而是学生在对自己已有认识的理解和体验上主动构建的。因此,在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既要考虑学生自我发展的潜力,又要考虑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将会形成怎样的情感、态度以及世界观。而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各种形式的作业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比如,在上到事物发展的量变与质变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记录自己生活中一段量变到质变的事物的详细过程。体验积累的努力和艰辛,明白把握时机的重要意义。从而使学生明白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形成怎样的人生态度。又如,当我们在讲到矛盾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就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家庭成员间或者学校同学间遇到的小摩擦,如何运用辩证法的有关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那么,在分析和解决摩擦的过程中巩固和升华了学生对辩证法知识的理解,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要用矛盾分析法来看待问题。同时,在解决摩擦的过程中更增进了学生与家庭成员、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思想道德品质。三、展望未来正如周国平在《哲学与精神生活》中所讲的“所谓寻求生命的意义,即寻求建立生命与某种永恒存在的精神性的世界整体之间建立一种联系。一个人如果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