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简答题50题_第1页
微生物学简答题50题_第2页
微生物学简答题50题_第3页
微生物学简答题50题_第4页
微生物学简答题50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微生物学第二章简答题1.原核微生物主要有哪几类?与真核微生物相比,其细胞结构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它与真核微生物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细胞核为核质体、即没有核膜、没有核仁、没有有丝分裂器。2.何谓细菌?试写出其细胞结构的名称。答:细菌是一类细胞细而短(一般0.5×0.5~5.0μm)、结构简单、细胞壁坚韧、以裂殖方式繁殖、水生性较强的原核微生物。3.在没有显微镜的情况下,一般可通过哪些方式初步判断在我们日常生活环境中到处有细菌的存在?答:通过嗅觉:凡微生物大量聚集的地方,往往发出特殊的臭味或酸败气味;用手触摸:凡微生物大量生长的表面,往往有粘、滑的感觉;在固体食物表面,大量生长的结果,会出现水珠状、鼻涕状、浆糊状以及颜色多样的菌落或菌苔;若用小棒挑取会拉出丝状物来;在液体(含营养)中,生长的结果,会出现混浊、沉淀或飘出一片片白花(菌醭或菌膜),并伴有气泡冒出。4.列出真细菌目细菌的形态类型(包括基本形态、其它正常形态和异常形态)。答:基本形态:球状、杆状和螺旋状;其他正常形态:柄状、三角形、方形、圆盘形和肾形;异常形态:畸形和衰退形。5.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态和结构时,为何一般都要对它们进行染色?常用的方法有几类?首创细菌染色方法的学者是谁?答:由于细菌细胞极其微小而又十分透明,加之活体细胞内含大量水分,对光线的吸收和折射与水溶液差不多,在光学显微镜下很难看清楚。经染色后,使菌体表面及内部结构着色,与背景形成鲜明对比而能较清楚地被看见。常用的方法有死菌法和活菌法两大类;死菌法又分正染色法和负染色法两大类别,正染色法种类较多,又分简单染色法和鉴别染色法,鉴别染色法包括革兰氏染色法、抗酸性染色法、芽孢染色法等。活菌染色法常用美蓝或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等首创细菌染色法的是德国学者科赫(R.Koch)6.对细菌进行染色的方法种类很多,请用表解形式分别列出死菌的染色方法的类别及其各自所包括的主要染色方法的名称。7.何谓革兰氏染色法?它在理论与实践方面有何重要意义?答:丹麦学者C.Gram1884年发明的一种重要的细菌染色法。其简要操作步骤: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乙醇脱色和沙黄复染。其中乙醇脱色是实验成败的关键。经染色后菌体呈蓝紫色者为G+菌,红色者为G-菌。此法可将几乎所有的细菌分为G+和G-两大类,因此是菌种分类鉴定的重要指标;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两大类细菌之间某些重要的生物学特性方面的明显差异,如细菌的结构、组成成分、生态和对药物敏感性等。8.何谓革兰氏染色法?主要操作步骤各有何作用?其中哪一步是成败的关键?为什么?答:此法由丹麦医生C.Gram于1884年发明的一种重要的细菌鉴别染色法而得名。主要步骤: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乙醇脱色和沙黄复染。初染使菌体染上紫色;媒染使结晶紫与碘分子结合成一个分子量大且染色较牢固的复合物;乙醇脱色是使已染上的蓝紫色脱去而又成为无色(若是G+菌则仍为蓝紫色);复染是使已脱色的细菌再染上复染液的颜色。此法成败的关键是脱色。如果脱色时间过长,G+菌则可被误染为G-菌,反之,G-菌可被误染为G+菌。9.何谓革兰氏染色法?影响革兰氏染色法着色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请以枯草芽孢杆菌为例予以说明。答:此法由丹麦医生C.Gram于1884年创立的一种重要的细菌鉴别染色法而得名。其主要步骤: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乙醇脱色和沙黄复染。菌体最后呈蓝紫色者为G+菌,呈红色者为G-菌。研究表明,枯草芽孢杆菌是G+菌。但是,如果培养时间过长或者已死亡,部分菌体自溶,涂片厚薄,尤其脱色时间过长等,都会影响其着色稳定性,使G+菌误染为G-菌。10.分别以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为例,简述革兰氏染色的机制。答:经染色后,大肠杆菌为阴性反应,枯草杆菌呈阳性反应。此结果与两者细胞壁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密切相关。枯草杆菌的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且多层紧密牢固,厚约20~80nm;肽聚糖的含量约占细胞壁干重的40%~90%,脂多糖含量仅0.1%~0.4%。当染色过程中用乙醇脱色时,由于脱水而引起肽聚糖层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结晶紫-碘的复合物保留于细胞中而不易脱色,因此菌体呈紫色。而大肠杆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层厚约2~3nm,结构疏松且单层或双层;肽聚糖含量仅5%-10%,而脂多糖含量却高达11%~22%。当染色过程中用乙醇脱色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通透性增加,结晶紫-碘复合物被抽出而脱色,再用复染液染色,于是菌体染上了复染液的颜色而呈红色。11.试以枯草芽孢杆菌为例,简述采用革兰氏染色法染色的结果、原理及其主要操作步骤。答:结果:G+,菌体呈蓝紫色。原理:G+细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高,而脂类物质含量低,且肽聚糖层网状结构紧密、牢固、多层。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而使得肽聚糖层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小,细胞壁通透性降低,结晶紫-碘的复合物保留于细胞中而不易脱色,故菌体仍呈结晶紫-碘复合物的颜色(蓝紫色)。主要操作步骤:涂片:将培养一定时间的菌种均匀涂布于载玻片上,干燥、固定。染色:结晶紫碘液95%乙醇沙黄。(初染)-(媒染)-(脱色)-(复染)-油镜观察。12.试以大肠杆菌为例,简述采用革兰氏染色法染色的结果、原理及主要操作步骤。答:结果:G-,菌体呈复染液颜色(红色)原理: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低,而脂类物质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通透性增加,致使结晶紫-碘的复合物被抽出,最后被染上了复染液(沙黄或番红)的颜色(红色)。主要操作步骤:涂片:培养一定时间的菌种均匀涂布于载玻片上,干燥、固定;染色: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95%乙醇脱色沙黄或番红复染;油镜观察。13.何谓原生质体和球状体?两者有何共同特点?答:原生质体一般由G+菌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的壁或加入青霉素抑制其壁的合成后所剩下的生活体部分。球状体一般由G-细菌采用与制备原生质体相同的方法除去细胞内壁层但仍残留外壁层后的生活体部分。两者共同点主要有:无细胞壁,均呈球状;对渗透压等外界条件十分敏感;即使有鞭毛的细菌也失去了运动性;对某些噬菌体不敏感等等。总之,它们几乎失去了原有细胞壁所具备的生理功能,但仍能正常生活。14.何谓原生质体?如何获得原生质体?答:G+细菌人为彻底去壁后仅由细胞膜包围的细胞生活体部分即为原生质体。获得的方法:用某选择性溶菌酶(如溶菌酶)以适当浓度处理G+细菌,经一定时间后,便可彻底去掉细胞壁;或者让G+细菌在一种特殊的环境中生长。例如将其培养在含一定浓度青霉素的培养基中,便可抑制细胞壁肽聚糖的合成而获得。15.何谓细胞壁缺陷细菌?答:细胞壁是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之一。在某些情况下:如受鸡蛋清溶菌酶或青霉素的作用,细胞壁中的肽聚糖层被破坏或其合成被抑制,或者通过自发突变,或者在自然进化过程中丧失,均可形成缺壁的细菌。例如原生质体、球状体、L型细菌和支原体等,都是在不同条件下所形成的缺壁细菌。16.试比较支原体、L型细菌、原生质体和球状体之间的主要异同。答:相同:均为细胞壁缺陷的原核微生物;对外界环境因素较敏感;一般均为球形(支原体有时呈丝状)。不同:主要表现为形成缺壁的方式不同。支原体:在自然界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L型细菌:在实验室条件下自发突变形成;原生质体:G+菌在人为条件下用鸡蛋清溶菌酶彻底除去原有的壁或加入青霉素于培养基中培养以抑制其壁的合成;球状体:一般为G-细菌通过与制备原生质体相同的方法处理后形成。17.何谓细胞壁缺陷细菌?按其形成方式共分为哪几种?答:细胞壁是细菌的基本结构之一,但在某些情况下可导致细胞壁缺损以致无壁,这类无壁或壁部分缺损的菌株统称为细胞壁缺陷细菌。按其形成方式,缺壁菌株大致分为四种:支原体:在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L型细菌:实验室条件下自发突变形成原生质体:实验室条件下,以人工方法彻底去壁球状体:实验室条件下,经人工方法除去部分细胞壁18.何谓细菌细胞壁?证明其存在的方法有哪些?答:位于细胞表面,内侧紧贴细胞膜、较为坚韧的一层较厚实的外被。主要由肽聚糖组成,具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等多种生理功能,是细菌的基本结构之一。①证明其存在的方法有: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壁染色:A.单宁酸(媒染),后加结晶紫染色,壁呈紫色;B.磷钼酸(媒染),甲基绿染色,壁为绿色;质壁分离(大型细菌采用);制备原生质体。②电子显微镜观察19.何谓细菌细胞壁?其主要生理功能有哪些?答:细胞壁位于细胞外层的一层厚实、坚韧、略具弹性的外被,主要由肽聚糖组成,是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之一。生理功能:维持细胞一定外形;保护细胞免受外力损伤(如渗透压等);具有一定屏障作用,阻拦有害物质进入细胞;与细菌的抗原性、致病性和对噬菌体的敏感性密切相关;可能是鞭毛运动支点;为正常细胞分裂所必需等。20.何谓细胞膜?何谓间体?两者各有何生理功能?答:细胞膜又名原生质膜或质膜,是外侧紧贴细胞壁、内侧包围细胞质的一层柔软、富于弹性的半渗透性薄膜,是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之一。生理功能:代谢活动的重要中心;控制细胞内外物质运送、交换;维持细胞正常渗透压;合成细胞的各种大分子物质;产能基地;鞭志着生点并提供其运动能量等。间体:可能由细胞膜内褶而形成的管状、囊状或层状结构,属内膜系统,主要分布于细胞分裂或邻近细胞分裂部位,G+菌较为明显。生理功能:促进细胞间隔的形成;与遗传物质的复制及其分离有关。21.何谓细胞膜?如何证明其存在?试简述细胞膜结构。答:细胞膜是内侧包围细胞质,外侧紧贴细胞壁的一层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的柔软且富于弹性的半渗透性薄膜,是细菌的基本构造之一。可通过选择性染色、原生质体破裂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等方法证明其存在,较大的细菌还可用质壁分离法证明。它的结构与其化学组成密切相关。尤其是极性类脂,它有一个带正电荷且溶于水的极性头部(磷酸端)和一个不带电荷不溶于水的非极性尾部(烃端),在水溶液中很易形成高度定向排列的双分子层,相互平行排列于膜内。头部朝向膜外表面呈亲水性,尾部埋藏于膜的内侧,呈疏水性;不同的内嵌蛋白和外周蛋白可在磷脂分子层的液体中作侧向“漂浮”运动。22.试述Singer和Nicolson1972年提出的细胞膜液态镶嵌模式的基本内容。答:细胞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电子显微镜下呈明显双层结构,由磷脂分子两层整齐排列而成。磷脂的组成:主要为极性类脂——甘油磷脂,由甘油、脂肪酸、磷酸及含氮碱组成。磷脂分子的结构:由带正电荷且溶于水的极性头部(磷酸端)和不带电荷不溶于水的非极性尾部(烃端)构成。磷脂分子在水溶液中很易形成具高度定向排列的双分子层,极性头部朝向膜内外两个表面,呈亲水性,非极性尾部埋藏在膜内侧,呈疏水性。内嵌蛋白和外周蛋白在磷脂双分子层液体中作侧向“漂浮”运动,使膜具有了流动性。23.什么是间体(mesosome)?其生物功能如何?答:细菌细胞内可能由细胞膜内褶而形成的一种管状、层状或囊状结构,属于内膜系统;一般位于细胞分裂或邻近细胞分裂部位;是细胞质中主要的、典型的单位膜结构。在G+菌中较为明显。生理功能:促进细胞间隔的形成;与细胞遗传物质的复制及其分离有关。24.细菌细胞质内常存在哪些颗粒状贮藏物?为何常以颗粒状存在?试举例简述其与人类的关系。答:颗粒状贮藏物:异染颗粒、聚-β-羟基丁酸、糖原、硫滴、毒性蛋白等。生理功能:维持细胞内环境的平衡。例如聚-β羟基丁酸颗粒由羟基丁酸组成,羟基丁酸呈酸性,当其聚合成聚-β-羟基丁酸颗粒后则呈中性。这样既可避免菌体内酸性增高,同时可避免高渗透压的危害。与人类的关系:如,聚-β-羟基丁酸可制作易降解且无毒的生物塑料制品。25.何谓细菌细胞质?其内含的主要细胞结构和颗粒状贮藏物有哪些?请以表解形式扼要说明。26.何谓核质体?如何证明其存在?答: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没有核膜和核仁,没有固定形态,结构也较简单的原始形态的细胞核,是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之一,是遗传信息的载体。证明存在的方法: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先进行特殊染色(例如用Feulgen染色法)。结果:呈紫色的球状、棒状或哑铃状等多种形态。电子显微镜观察:核质体在图相上表现为一个周围细胞质密度低的、反差较弱的区域;核质体DNA呈丝状,以高度折叠的结构存在于细胞质中。27.为什么将细菌的细胞核通常称为核质体、核区或拟核。答:这是与真核生物的细胞核相比而言的。其最大特点:没有核膜、核仁和固定形态,复制时没有有丝分裂结构。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时,凡是细胞“核”存在的部位,往往比周围细胞质的密度低,在图相上表现为一个反差较弱的区域;其化学本质和功能则与真核生物的细胞核相似,故称核质体、核区或拟核。28.何谓核质体?试简述其生物学特性。答:核质体又名拟核、核区、核基因组或细胞核、是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既无核膜、也无核仁、形态也不固定的原始细胞核。形态:电子显微镜下呈大型环状双链DNA丝,经染色后,光学显微镜下呈球状、棒状或哑铃状等;功能:遗传信息的载体;数目:每个菌体内一般有1-4个,其数目往往与生长速度有关,染色体:除复制期内呈双倍外,一般均为单倍。29.何谓核质体?它有何功能?与真核生物的细胞核相比有何特点?答:又称拟核、核区等,是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既无核膜,又无核仁,也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核,是一个高度折叠的大型环状双链DNA分子。功能:遗传信息的携带者特点:没有核膜和核仁,没有固定形态,结构也较简单;细菌细胞DNA所携带的负电荷主要被Mg2+和有机碱所中和,而真核生物的则由碱性蛋白所中和;每个菌体细胞内一般只含1~4个,其数目往往与生长速度有关;细菌染色体除复制期内为双倍外,一般均为单倍。30.细菌具有细胞核的说法合适吗?为什么?答:合适。细菌细胞质中确实存在有DNA集中区域;其功能与真核生物的一样,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在光学显微镜下呈现多种形态;电子显微镜下呈高度折叠缠绕的“超线圈”结构,呈丝状体;化学本质为DNA。但也有不同之处:主要是没有核膜、核仁和固定形态,故现称为核质体、核区、拟核、核基因组或原始形态的细胞核等。31.龋齿的形成与某些产荚膜细菌有关吗?解释你的答案。答:关系密切。例如唾液链球菌和变异链球菌等,它们在适宜条件下生长时便向细胞壁表面分泌一种松散透明的粘液状或胶质状荚膜物质或其有关结构,使菌体附着于齿表。唾液链球菌分泌一种已糖基转移酶,使蔗糖变为果聚糖,菌体借此附着于齿表;再经细菌等微生物发酵糖类而产生并积累乳酸,腐蚀牙齿珐琅质表层,从而引起龋齿。32.何谓荚膜?简述其在细胞表面存在的状态、化学组成和生理功能。按存在状态分为:大荚膜、微荚膜、粘液层和菌胶团。化学组成:因种而异,有多糖、多肽或蛋白质,个别的为DNA。33.简述细菌荚膜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答:生理功能:保护作用,使菌体免受干旱损伤或白细胞的吞噬;细胞外贮藏养料,当外环境缺乏营养时重新利用;堆积某些代谢废物;粘附作用,使菌体附着于物体表面。与人类关系:有的可用于制备代血浆或葡聚糖凝胶试剂;有的可提取胞外多糖用于石油开采钻井液添加剂或印染、食品等工业;有的菌胶团可用于污水处理。有害:污染糖厂的糖液或牛奶、酒类、面包等饮料和食品;有的引起龋齿。34.何谓大荚膜?何谓微荚膜?如何证明其存在?答:大荚膜:某些产荚膜菌向细胞壁表面分泌的一层厚约200nm,具有一定外形、松散、透明的胶质状物质,化学组成因菌种而异。微荚膜:某些产荚膜菌向细胞壁表面分泌的一层厚约200nm以下,与细胞结合较紧的胶质状物质。通过血清学方法(如荚膜肿胀实验)可证明其存在。(光学显微镜看不见)35.如何初步判断并进一步证明某细菌是否具有鞭毛?答: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因此可通过如下方法初步判断:采用光学显微镜或暗视野显微镜观察细菌的水浸片或菌悬滴。如果发现运动性细菌者,可能具鞭毛(注意与布朗氏运动的区别)采用半固体琼脂穿刺接种或平皿点种,培养一定时间后,若具鞭毛者,其菌群沿穿刺线呈假根状扩散生长或从接种点向周围很快扩散生长。通过肉眼便可直接观察。证明其有无鞭毛: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直接、可靠;进行鞭毛染色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亦可以清楚看见。36.根据鞭毛着生的位置和数目可将细菌分为几类?举例说明。答:偏端单生鞭毛菌,如霍乱孤菌,只在菌体一端长一根鞭毛;偏端丛生鞭毛菌,如铜绿假单胞菌,菌体一端长一束鞭毛;两端单生鞭毛菌,如鼠咬热螺旋体,菌体两端各具一根鞭毛;两端丛生鞭毛菌,如红螺菌,菌体两端各具一束鞭毛;周生鞭毛菌,如大肠杆菌,菌体周围均具鞭毛。此外,个别菌种具有侧生鞭毛。37.何谓细菌鞭毛和菌毛?各有何生理功能?答:鞭毛:某些能运动细菌的表面,往往具有一根或数根由细胞膜伸出的细长而波曲的毛发状丝状体结构,主要由蛋白质组成。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或经染色后光学显微镜下可清楚看见。功能:是细菌的运动“器官”(包括趋避运动)。菌毛:某些细菌细胞表面的一种较鞭毛短、细且直、数量较多的蛋白质附属物,也起源于细胞膜处。生理功能:普通菌毛,能使菌体较牢固地粘连在物体(如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粘膜)的表面;性菌毛,能帮助不同性别菌株间传递DNA片段或者是某些噬菌体的吸附位点。38.试以大肠杆菌为例,简述鞭毛的结构,并指出该结构与细胞壁和细胞膜的相互关系。答:大肠杆菌的鞭毛是G-细菌鞭毛结构的典型代表。结构:由鞭毛丝、鞭毛钩和基体三部分组成。基体又由一根中心杆和连接其上的四个盘状物,即L环、P环、S环、M环构成。鞭毛丝和鞭毛钩伸出细胞表面。鞭毛钩位于鞭毛丝与基体之间。鞭毛丝连接于鞭毛钩的前端,呈丝状,往往比菌体长几倍至若干倍。基体与细胞壁、细胞膜的相互关系是:L环和P环分别包埋于细胞壁的外壁层(脂多糖层)和内壁层(肽聚糖层);S环靠近细胞膜表面(与周质空间连接);M环在细胞膜表面上。39.何谓芽孢皮层?简述其特性和生理功能。答:皮层是细菌芽孢构造的组成部分,位于芽孢衣和芽孢壁之间,约占芽孢总体积的36%-60%,内含大量芽孢肽聚糖,还含有占芽孢干重7%-10%的DPA-Ca。特性:内含大量皮层所特有的芽孢肽聚糖,呈纤维束状,交联度小,负电荷强,可被溶菌酶分解;渗透压大(约20个大气压);含水量仅次于营养细胞(约70%)。功能:与芽孢耐热性密切相关。根据“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皮层膨胀,芽孢耐热;皮层收缩,芽孢不耐热。40.何谓细菌芽孢?表解其结构并分别予以简要说明。答:芽孢,又称内生孢子,是某些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椭圆形或圆柱形的、抗逆性很强的休眠体。41.何谓细菌芽孢?简述其形成过程。答:芽孢,又称内生孢子,是某些细菌生长到一定时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椭圆形或圆柱形的、抗逆性很强的休眠体。形成过程:十分复杂,根据电子显微镜观察,可分为以下阶段:束状染色质形成(或轴丝形成);细胞膜内陷、隔膜形成;前芽孢形成;皮层形成;芽孢衣形成;芽孢成熟;芽孢囊裂解,芽孢释放。42.何谓芽孢?有何特性?答:芽孢,又称内生孢子,是某些细菌在其生长的一定阶段,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椭圆形或圆柱形的结构,是一种抗逆性很强的休眠体。特性:高度耐热;对辐射、化学药物和静水压等因子也有很大的耐受力;休眠能力惊人,在普通条件下可保存几年、几十年以以至更长时间的生活能力。能产生芽孢的细菌主要是G+杆菌。43.何谓芽孢核心?简述其化学组成和功能。答:芽孢核心又称芽孢原生质体,由芽孢壁,芽孢膜、芽孢质和芽孢核区等构成,含水量极低。每一构成部分各有其化学组成和功能。芽孢壁:含肽聚糖,可发展成新细胞的细胞壁;芽孢膜:含磷脂和蛋白质,可发展成新细胞的细胞膜;芽孢质:含DPA-Ca、核糖体、RNA和酶类,是发展成新的细胞的代谢活动的重要部位;核区:含DNA,遗传信息的载体。44.细菌芽孢为什么具有极强的耐热能力?答:芽孢耐热的本质,目前一般以“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解释。结论:皮层膨胀,核心失水,芽孢耐热;皮层收缩,核心充水,芽孢不耐热。原因:芽孢抗热性在于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及水分的透性差以及皮层的离子强度高,从而使皮层有极高的渗透压去夺取核心部分的水分,其结果造成皮层膨胀,而核心部分的生命物质却形成高度失水状态,因而具高度耐热性。皮层收缩的原因:当芽孢在高浓度阳离子条件下,芽孢衣透性改变,多价阳离子与皮层中的单价阳离子交换而进入皮层,与肽聚糖上的电负性基团形成复合物,使皮层收缩。另有人用DPA-Ca的螯合作用,使芽孢中的生物大分子形成了稳定性凝胶来解释。45.何谓芽孢萌发?芽孢转化为营养细胞需要经过哪几个阶段?其生理生化特性和形态有何变化?哪些因子促进或抑制其转化?答:萌发:即由休眠状态的芽孢变成营养状态细菌的过程。阶段:活化、出芽和生长。生理特性的变化:耐热性、光密度、折射率等逐渐下降;DPA-Ca、氨基酸、多肽逐步释放;核酸、蛋白质迅速合成;着色力和呼吸作用加强,酶活力提高。形态变化:体积加大、肽聚糖分解、芽孢囊破裂,皮层迅速破坏并长出芽管等。促进萌发的因子:L-丙氨酸、Mn2+、表面活性剂、葡萄糖等。另外加热、低pH处理。抑制萌发的因子:D-丙氨酸、重碳酸钠等。46.简述芽孢萌发的几个阶段。哪些因子可促进或抑制芽孢萌发?促进芽孢萌发有何实践意义?答:芽孢萌发可为三个阶段:活化、出芽和生长。活化:可通过短期加热或低pH、还原剂或化学萌发剂等处理而引起;处理后的芽孢应立即接种培养。出芽:由于芽孢衣中蛋白质结构的可逆性变化,使芽孢透性增加,酶活动加强,芽孢衣上的蛋白质逐渐降解,外界阳离子不断进入皮层并使之膨胀、溶解、消失。此时外界的水不断进入核心,使其膨胀,酶类活化,细胞壁开始合成。于是芽孢由休眠体转变成具代谢活力的营养细胞。生长:在适宜条件下,营养细胞迅速生长繁殖。促进芽孢萌发的因子:L-丙氨酸、Mn2+、表面活性剂、葡萄糖以及适当加热、低pH和还原剂处理等。抑制因子有:D-丙氨酸、重碳酸钠等。当芽孢萌发为营养细胞后,耐热力降低,即使在没有加压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