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伤寒与温病的联系和区别_第1页
试论伤寒与温病的联系和区别_第2页
试论伤寒与温病的联系和区别_第3页
试论伤寒与温病的联系和区别_第4页
试论伤寒与温病的联系和区别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论伤寒与温病的联系和区别“伤寒,古人述之甚明,是皮毛感受风邪或寒邪,故脉浮紧或浮缓,头痛项强而恶寒,或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方用辛温解表或解肌,以求其汗。因此,伤寒、中风与温病根本不同,用药亦异也。”那么这一段讲的,还是讲的,是温病跟伤寒的不同点。那么重点的也说明,尤其是在临床,不能把温病跟伤寒看成一个东西。那么第一节讲了,温病是口鼻而入,也讲了伤寒是寒邪从皮毛而侵入,那么风邪也是从皮毛侵入。不管风邪、寒邪是要袪表,是要发汗、解肌,可是温病是热为主,必须用清热的方法来清理。温病,那么它在这个清代康熙年,才开始发展起来的,当然是以叶香岩为主。那么汉代呢,那么也有温病,是不是?他讲的是温病嘛,那么他说是,就说是这个广义的伤寒里头,也讲了有温病。那么在这个《素问·热论》篇呢,它也讲过:“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说是凡是这些热病,都是伤寒一类的。在《难经》也讲,“伤寒有五,有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暑病”。都是些个热病,广义的,也就是广义的伤寒。那么今天我们讲的呢,是这个,要把这个温病、伤寒要弄清楚。比如说,温病卫分证与伤寒表证不同。这一句话要弄清楚。温病讲的是卫、气、营、血,那么伤寒呢,讲的是六经、表里。所以伤寒,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温病呢,讲的是卫、气、营、血。那么有的人,就认为太麻烦了,是不是?你怎么还又六经辨证,又三焦辨证,又卫气营血辨证,是不是麻烦呢?认为麻烦是错的。因为我们中国医学也跟现代科学是一样啊,越研究越细致,不能把几千年前周朝、汉朝这些个比较朴素的,很朴素的这些东西,到今天还这么讲,这是大家伙儿不允许的。那么,从《伤寒论》汉代,到了清代,这又差不多,这一千多年呢。进展得很好,很正常的,才发明出来温病,提出来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绝对不许开倒车,返回去,不行。我常讲,西洋医学越研究越细。在这个二十年代、三十年代,没有什么心脏病、心电图,是不是?那么到三十年代以后,四十年代、五十年代,逐渐地才有心电图,那么越研究越细。那我们中国医学也是一样,要越研究越细。这种想简单化的这种说法,就是不学无术,想开倒车,这是错的。温病的卫分证与伤寒的表病不同。卫分证,它是发热、微恶风寒,是肺经的郁热病。温邪口鼻而入,鼻通于肺,从气管、喉头到肺。那么这个呢,是温邪,所以它也恶风,也有怕风呀、怕冷啊,有这些个卫分证。为什么说它叫卫分证呢?你为什么不说它是表证?古人不是说嘛,“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应该解表啊。你为什么要说它卫分证?几次我也讲的很清楚,是不是?温邪是热邪,从口鼻吸进来的,因为鼻经过咽喉,经过气管,通到肺。肺主皮毛,皮毛司开阖,所以在这个肺郁热,反映到皮毛,皮毛不和,这样怎么着呢?所以有寒热,也有发烧、也有恶寒。这个恶寒,或者微恶寒,或者是憎寒,那么有一点怕冷,这个不是表气闭,而是肺郁热之后皮毛不和,是这个现象。它主要的原因是肺经的郁热。肺主宣发、肃降。那么肺呢,是主皮毛。肺主宣发、主肃降,这是它本身的功能。卫阳之气能够达到体表,所以嘛,这样是正常的。由于肺气不疏、表气不和,出现的微恶风寒,这个不是表病,不是表气受了风寒,不是。那么它的道理是什么呢?它的道理是个郁热。根据什么你说是郁热?第一个就是说,它从客观的检查看,脉象是个浮的,或者是数的,也可以说是浮数。吴鞠通呢,说是“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说这个以“数”为主。“浮”代表了卫分,“数”代表了热,是这个。再一个呢,它是喉咙痛、咳嗽、有汗,跟伤寒绝对不同。“喉咙痛”说明热郁于肺,“咳嗽”是肺气郁热,所以他自个儿咳嗽。因为为什么“有汗”呢?它的有汗是肺气郁热,上迫、上蒸,所以吴鞠通讲的“火克金也”,就是热克了肺了,这样的咳嗽。与伤寒的寒邪从皮毛而入、寒邪(口误:寒毛)束表、肺气不宣的咳嗽,根本不同。我们再从客观上检查,舌头,伤寒是白的、是滑的、是润的、是腻的,质是淡的。温病,它舌质是红的,舌面是干的,虽然是白,它是个糙白,是个老的,不是滑润的,不是腻的。那么从客观的脉、舌、色呢?寒邪是面色白的,温邪热郁,一般说,还是面色不是那么惨白,甚至于发红,偏红一点。那么同时嘴唇,我们的口角,我们看看,口唇也是红的,也还有点渴,微渴。所以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上讲的很清楚,说“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所以温病是这么一个条文,跟伤寒是绝对不同。《内经》也说过,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肺为娇脏,受邪则郁闭,卫阳之气不能外达,所以嘛,发热、微恶风寒,并且发热比较重,恶寒比较轻,与伤寒的这些症状,从外观上看,也是不一样。那么伤寒呢,它是风邪或者寒邪,中受太阳之经。那么“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所以它的头疼,是受的风邪、寒邪,受到太阳经,太阳经有病了,所以腰疼体痛,头痛恶寒,浑身疼,这是太阳经受了风寒的邪气。温病不是这样。那么有人也许问,说温病有时候腿也疼,对了,有可能。那么我们在,为什么要叫临床家呢?我们经常看温病、热病,所以,尤其是小孩儿,常常出现腿疼。什么道理?说明郁热,郁热于内,经络不和,腿也疼。可是尿是红的,大便是秘结的,因为他阳明腑气不通,热郁于内,所以有时候出现。这种疼,跟受风寒是绝然不同的。那么下边我再讲,说温病卫分证,温病的卫分证,实在说呀,就是肺经郁热证。温病的卫分证,就是说它是肺的郁热病。因为它不是什么风寒,所以不能再拿六经来,拿这个伤寒这些个方法、这些个观点看它。所以把它从卫气营血看。因为它热郁于内,肺主皮毛,发热、微恶寒、口干、口渴,突出的就是嗓子红、喉咙疼,甚至于扁桃体肿大,再厉害还要扁桃体化脓,形成化脓性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它这都是些个炎症、热证。为什么说它是热呢?温病,第一个就是舌是红的,舌质是红的,舌苔是白的。那么,口渴、嘴干、嗓子疼、嗓子干、咳嗽,这些个都是由于肺热,肺气郁热而形成的,绝对不可能错误的看成是风寒咳嗽。我们一定要鉴别清楚脉、舌、色,甚至于大便、小便这些,一般的这些个客观的体征、客观的检查为准的。那么我们用...,因为我们知道,是温邪,是个热邪。温邪从口鼻吸受而入。这种热邪,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治疗?必须用些个辛凉清解的方法。所以我这儿讲了,由于它,因为它这脉不是紧的,也不是缓的,也不是头项强痛而恶寒的,所以呢,这个伤寒用“辛温解表或辛温解肌,以求其汗”。温病呢,它是热郁于内。热郁于内,郁热上蒸,虽然有一些个恶寒、发热,绝对不是表病,必须客观地看脉、看舌。怎么样?必须用这些个辛凉清解的药物。所以他说“用药亦异也”。温病跟伤寒的治疗方法是绝然不同的。那么这个,在这个《温病条辨》里头,那么也讲得很清楚。是不是?那么在这个上焦篇,吴鞠通讲,适用于辛凉轻剂、辛凉平剂、辛凉重剂。那么在今天呢,很多的人错误地解释成辛凉解表。这是,我自己认为,这些个都是,可能啊,可能在别处用辛凉解表可以。如用在温病,是辛凉清化、辛凉清解,重点在清。虽然是风温,虽然是在卫分证,它毕竟是热。热郁于内也好,热再重了,接近气分,到了气分,也是热,必须用清法。跟伤寒的太阳病绝不同。是不是?太阳病,所以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的,这是受了寒邪,必须发汗。温病是热为主,是温邪,口鼻吸受的热,必须用清法。所以辛凉清解,那么辛凉的,或者叫做疏卫。假如恶寒,闭塞得重呢,我们疏通疏通卫分,辛凉宣化,可以真正是有一点儿表气闭的,用宣化的方法。那么,自己通过临床,也看到了很多的前辈老师,用的都是这些方法,辛凉清解、辛凉宣化、辛凉疏卫。辛凉清解,或者用苦甘泻热。那在《内经》上讲的也很清楚,说“风温上犯,治以辛凉,佐以苦甘”,没说佐以什么什么发汗,没说什么什么解表,没有。所以今天呢,我们要特别注意,治疗温病,绝不能写“解表”,绝对不写、不许求汗!那么,这是在《温病头辨》里头,这个吴鞠通啊,那么重复又重复地讲得很清楚。

试论温病与伤寒的区别温病脱离伤寒而成为独立的学科是中医学的一大进步表现,使中医在认识和处理疾病上得到了一次长足的发展。然而后世诸多医家为了维护《伤寒论》和医圣的崇高地位,为了尊古朝圣,不惜崇古攘今,或者崇尚寒温统一,希图以伤寒统温病,这都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尊重历史事实的。纵观中医学发展史和世界各学科发展史,边破边立、不破不立是任何学科发展的必经之路。温病与伤寒的分立,体现出两种不同体质、不同性质、不同病因、不同病机的疾病发生发展的共性和规律,为精准医疗提供条件。

1伤寒与温病的区别和联系伤寒和温病都属于外感病,这是两者最大的共同点。运用伤寒和温病心法于临床时,一定要分清是外感病还是内伤病,否则就是牵缠不清。2病性的区别和联系

伤寒与温病都属热病范畴,统属外感热病。发病过程都有发热症状,在疾病的发展阶段可能有交集,且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如伤寒阳明证与温病气分证就是同证同治的典型证。

3发病原因和病程演变的不同温病是感受温热病邪发病,伤寒是感受寒性外邪发病。4受病部位的不同和起病途径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是温病的起病途径,受病部位为口鼻。寒邪袭于体表,首犯太阳经,是伤寒病的起病途径,受病部位是体表皮肤。

5体质因素决定发病条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一个人正气充沛,机能旺盛,是不会发生伤寒病或者温病的。发生伤寒或者温病都是有其自身内在原因的。按照黄元御的理论“外感者,因天地之气偏,而人气感之。”同气相求,感外寒者必有内寒,感外热者必有内热。所以,伤寒体质当为阳虚内寒,温病体质当为阴虚内热。6伤寒与温病的本质和治疗原则伤寒的本质是“气化不行”,温病的本质是“火郁于内”。伤寒病较为复杂。因“人以阳主阴从”,阳气不足则感寒,感寒则寒从外入,初为“或已发热,或未发热”,继则阳热奋起抗邪,人体如不能及时祛寒于外则必层层入内,三阳尽则入于三阴,一路尽是阳气不用之病机。温病初则发热迅速,因阴虚内热,与伤寒之“阳气不用、气化不行”相比,温病是热伤阴液,其病循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