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统计分析-正文_第1页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统计分析-正文_第2页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统计分析-正文_第3页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统计分析-正文_第4页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统计分析-正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诚信声明我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我承诺,论文中的所有内容均真实、可信。毕业论文作者签名:签名日期:年月日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统计分析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以年均超过9%的经济增长速度创新了人类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由于国土面积辽阔、区域发展条件差异性较大、资源分布不均衡等原因,导致中国的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区域经济差异的不断扩大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正在引起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对改革开放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统计分析,运用了计算相对差异和绝对差异的标准差、极差、变异系数、极值比率等多种方法,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自1978年之后,中国的绝对差异一直呈扩大趋势。从人力资本、资本投入、产业结构、地理区位、市场化程度和政府政策六个角度探究了我国区域经济差异产生的原因,并就缩小各地区经济差异,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关键词: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差异;协调发展;统计分析StatisticalAnalysisonRegionalEconomicDifferenceofChinaAbstract:Sincethereformandopening-uppolicywasputintoeffectin1978,Chinahaddevelopedintothesecondlargesteconomyintheworldwithaneconomicgrowthrateofmorethan9%,whichisregardedasamiracleinthehumaneconomicgrowthhistory..Butbecauseofvastterritory,thedifferenceofareadevelopmentconditions,theimbalancedresourcesdistributions,theregionaleconomicdifferencehasbecomeevenmoreserious.Theinfluenceofenlargingregionaleconomicdifferenceoneconomyandsocietycannotbeneglected.ThispapercarriesoutstatisticalanalysistotheregionaleconomydifferenceafterChina'sreformandopening-uppolicy,usesmanykindsofmethodssuchascoefficientofstandarddeviation,extremelybad,coefficientofvariation,extremevaluerate.Thestatisticalanalysisindicatesthattheabsolutedifferencehascontinuousenlargingsince1978.Thethesisanalyzesthereasonsfromsixaspects,andalsogivessomesuggestionsonhowtoreducethegap.Keywords:regionaleconomy;regionaleconomicdifference;balanceddevelopment;statisticalanalysis第1章绪论 21.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21.2国内外研究现状 31.2.1国外对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现状 31.2.2国内研究现状 31.3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5第2章区域经济差异的概念及其测算方法 62.1区域经济差异的概念 62.1.1区域的概念 62.1.2区域经济差异的概念 62.2区域经济差异的测度方法 72.2.1指标体系和衡量方法选择 72.2.2区域单元和时段选择 9第3章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现状的统计分析 103.1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阶段 103.2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现状的统计分析 113.2.1区域总量 113.2.2人均 133.2.3结论 17第4章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成因分析 184.1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差异 184.2资本因素与区域经济差异 184.3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差异 194.4自然环境、地理区位与区域经济差异 194.5市场化程度与区域经济差异 204.6政策因素与区域经济差异 20第5章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225.1因势利导,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225.2创建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市场机制改善的制度与政策环境 225.3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235.4在落后地区培育增长极,以增长极带动区域协调发展 245.5加快中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 24参考文献 26

第1章绪论1.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被誉为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GDP由1978年的3645.2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397983亿元(名义价格),增长了109.2倍,GDP年均增长率超过了9%,人均GDP也由1978年的381元/人增长到2009年的29700元/人(名义价格),增长了78倍。在改革过程中,我国主要依据不均衡发展理论,实行依次开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与措施,吸引更多物质、人力资本投入到那些交通设施便利、经济基础较好、科技水平较高的沿海地区,获得了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效果。从总体上看,实施非均衡经济发展战略是积极的、有效的,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政策环境、经济基础、自然地理条件和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地区间并没有平等享受发展成果,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不断扩大,尤其是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特别是在20世界90年代以后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我国正日益成为世界上区域经济差别最大的国家之一。总管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区域经济差距的产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是在所难免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中,资源自觉地从效率低的区域向效率高的区域转移,促进经济高速发展,但也拉大了这两类地区之间的差距。加之,国家给予沿海地区改革开放优惠的经济政策,发展非常迅速,增大了沿海地区与内地差距。区域经济差异并非总不利于国家的整体发展,在一定限度内的差距是积极的,有利于整体经济效率的提高;适当的地区差异有利于地区间开展分工协作,变压力为动力,有利于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与调控。但差距过大且超过了一定度,则会影响到全国整体经济效率,这也不符合改革的目的与要求,不利于区域持续发展、社会稳定。区域经济差异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社会问题。所以历来人们对此给予极大关注。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关键时刻,缩小地区差距对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具有极其重要意义。以牺牲社会公平为代价的高速发展是不能持久的,其结果不仅伤害落后地区,而且最终也会影响全国发展。要在国内和国际竞争中取胜,就必须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分工以提高竞争优势,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发展;同时,又要通过均衡战略促进落后地区加快发展,协调区域经济的发展。所以研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1.2国内外研究现状1.2.1国外对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现状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官方数据的大量公布,国外一些学者对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了考察。其中最早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变化的是Aguighier(1988)和Yang(1990),他们分析了中国地区发展战略模式及其演变,认为中国实施的不平衡发展政策是加大东西部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90年代以后,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进步,学术界开始采用一些前沿方法,进一步考查了中国区域差异的构成与来源。Rozelle(1994)通过对1984-1989年期间基尼系数进行分解,认为东部沿海省份在此期间差异急剧扩大,发现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是地区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Ying(1999)利用人均GDP指标,对锡尔系数分解后发现,1978-1994年期间中国地区发展差异的变化过程呈现“U”型曲线,1990年以前沿海与内陆差异减小,1990年差异扩大。Kanbu和Zhang(1999)对基尼系数和锡尔系数进行分解,发现在1983-1995年期间,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异大于沿海与内陆之间的差异。Fujita和Hu(2001)对GDP和工业总产值的锡尔系数进行分解得出的结论是,虽然沿海地区差异缩小,但沿海与内地之间的差异在不断扩大,工业仍然向沿海地区集中,他们还从区域发展政策、全球化和经济自由化等方面揭示了差异变化的原因。1.2.2国内研究现状由于受自然条件、人文地理、发展历史和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板块之间的差距持续扩大,引起了政府和学者们的高度重视,1993年被列为中国未来函须解决的13个重大课题之一,出现了众多的研究成果。李善同、许召元(2005)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地区差距经历了一个先缩小后持续扩大的历程,2000年以后,我国区域差距仍然在扩大,但扩大的速度已经逐步在减缓,特别是2004年出现了区域差距减小的迹象,这表明,政府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包括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减少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水平等,可以减缓区域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刘夏明、魏英琪、李国平(2007)考察了1980-2001年间中国地区差距的演变趋势,并对基尼系数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中国地区总体差距在20世纪80年代有所下降,但在90年代却呈上升趋势,地区经济的总体差距主要来自沿海和内陆地区的差距,在各区域内部不存在所谓的“俱乐部”收敛;陈秀山、徐瑛(2004)计算的基尼系数、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都显示:改革开放前,区域差距是比较大的,改革开放后一直到1992年之前,区域差距有所缩小,之后差距扩大得很快,从1993年开始,三大地带间的差距对于泰尔指标的贡献超过了地带内的差距,这说明从1993年开始,地带间差距开始成为我国区域差距的主要影响力量;林毅夫、刘培林(2003)认为,中国各省区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主要原因是在于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下所形成的生产要素存量配置结构,与由许多省市的要素享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不一致;周晓唯、张平(2007)从制度层次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认为区域经济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区域间所有制结构的差异。李娟(2009)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了导致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区位和历史因素、国家政策因素和人力资本因素,从政策措施方面提出了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政策建议;刘峰(2008)经过分析认为单纯依靠制度和区域发展政策的改变以及政府投资增加不足以保障中西部落后地区的持续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以政府主导的投资应致力于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的增长和人文发展指标的改善,建立起开放、竞争、有序的区际关系,创建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市场机制改善的制度与政策环境;张秀生和陈慧女(2008)认为是制度、历史和区位、国家政策、基础设施、市场意识等诸因素导致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产生和扩大,需要采取统筹区域发展、建立政府区域管理体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建立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改善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等政策以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李刚、贾威、潘浩敏(2009)认为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路径存在空间上的差异:东部地区的收敛路径有经济关联、财政政策、货币政策、FDI和知识溢出;中部地区的收敛路径有地缘关系、经济关联和货币政策;西部地区的收敛路径仅有FDI;东部地区的收敛路径较中西部地区来得多。因此在经济政策选择上,应该对东、中、西部采用有差别的经济政策。国内学者关于三大区域之间的差距,得出的基本结论一般都是:20世纪90年代之前区域差距稳定或者有下降的趋势,但是进入90年代之后,地区间的差距明显扩大,尤其是东部和中西部的差距在扩大,并且这种趋势在短期之内不会有明显逆转。区域差距体现在人均GDP、人均收入水平和人均消费水平上,在政策的选择上应差别对待。1.3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可以大致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本文的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并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第二部分介绍了区域经济的概念以及测度方法。本部分首先简要介绍了区域和区域经济差异的概念,其次对衡量区域经济差异的相关指标进行了介绍和评价,并对本文所选用的指标体系、衡量方法、区域单元以及时段进行了界定。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首先介绍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特征,其次对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现状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一直呈扩大的态势。第四部分为因素分析。本部分根据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从多角度进行了原因分析,分析认为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市场化程度、区位因素以及政策因素是造成中国现阶段区域经济差异现状的主要原因。第五部分为政策与建议。根据本文的研究成果为中国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第2章区域经济差异的概念及其测算方法2.1区域经济差异的概念2.1.1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而且相对性很强的概念。由于各个学科的研究视角不同,“区域”这个概念一直没有得到一致的答案。例如政治学领域,区域一般被看作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而社会学则把区域看成在语言、信仰、民族特征、文化等方面具有共性的社会群落。区域经济学虽说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但是区域至今没有一个经济学角度的定义。俄国较早的对区域进行了经济学解释,在1922年《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直属俄罗斯经济区划问题委员会拟订的提纲》中给区域下的定义是:“区域是国家的一个特殊的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这种地区由于自然特点、居民、文化和生产活动能力的结合而成为国民经济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胡佛在1970给出的定义在目前影响较大,他认为“区域是作为一个应用性整体加以考虑的一片地区。它可以按照内部的同质性或功能一体化原则来划分。”根据我国区域划分现状,本文主要采用魏后凯的定义:“所谓区域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原则而划定的地球表面的一定范围的空间,是因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内聚力而历史奠定,并具有相对独立的结构,能够独立发挥功能的整体。”2.1.2区域经济差异的概念区域经济差异主要是指特定时期特定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现象。从区域经济学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来看,区域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社会经济整体实力的较量。因此,分析地区差距主要应该分析地区间社会经济整体实力水平的差距,既要突出经济方面的差距,又要兼顾由自然历史、区位资源、基础设施、社会发展等构成社会经济整体实力各个要素存在的差距。所以区域经济差异的界定应包括对各区域之间在经济增长总量、增长速度、经济结构乃至经济发展条件方面所存在的差异逐个界定。由于不同的区域面积、人口方面相差很大,如果仅仅从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上进行不同区域经济差异的比较,结论往往带有片面性,因此,在分析不同区域的经济差异时,主要是从人均出发。在区域经济差异的分类上,可以因为研究的目的不同而按照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按照区域差距的发展趋势和形成政策,可以把区域差距分为位势差、自然差和趋势差,或者发展水平的现状差异、自然差异和发展趋势的差异;按照衡量方法的不同,则把区域差距分为绝对差异、相对差异和综合差异三种。2.2区域经济差异的测度方法对区域差距的衡量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情,它受所采用的指标体系、衡量方法、区域单元以及时段的选择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2.2.1指标体系和衡量方法选择衡量地区经济水平差异的指标包括总量指标和人均指标。由于总量指标包含了人口因素,为了保证横向的可比性,一般都是排除了人口的影响,一般是基于人均指标进行比较。我国的研究者主要是使用人均GDP来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商务。相对而言人均GDP是一个比较全面的指标,它能够很好的反应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因而被广泛采用。而且从统计上来看,各区域的的人均GDP是连续的,便于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本文主要采用GDP及人均GDP来衡量区域经济增长差距。定量描述地区发展差异的指标很多。主要有表示地区间绝对差异的指标()和表示地区间相对差异的指标()两个部分。衡量绝对差异的指标主要是离差、标准差,衡量相对差别的指标则有极值差率、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离均差系数、加权离均差系数和锡尔()指数、基尼()系数。绝对差异指标和相对差异指标是有差别的,使用绝对差异指标和相对差异指标研究同一地区差异变化趋势时,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区域绝对差距变动决定于区域经济增长率和经济总量水平高低,一般都是进行同一时点横向的比较,不同时点的绝对差距一般不具有可比性。而相对差距则消除了问题大小的直接影响,其变化仅直接受经济增长率的影响,时间序列上是可以进行比较的。这样本文在分析和研究地区差异变化时,同时分析了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在具体的指标选择上,本文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在此部分我们简要解释其定义。1.极差:极差又称离差或全距,是指样本中各单位变量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离差,用以说明变量的变动范围和幅度,计算公式如下:其中、分别为收入最高、最低的省份的收入数值。2.极值比率:极值比率指极大值与极小值的比率,是反映变量值偏离参照值的相对额,用公式表示为:其中、分别为收入最高、最低的省份的收入数值。3.标准差:标准差又称均方差,是统计学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差异衡量指标,同平均差一样也是反映各区域样本值与其算术平均值的偏离程度,其值越大,表示区域间收入水平的绝对差异越大,其计算公式为:标准差:,其中,表示区域号,表示区域的收入水平,表示共有个区域,表示个区域的平均收入水平。4.变异系数:变异系数又称“标准差率”,是衡量资料中各观测值变异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当进行两个或多个资料变异程度的比较时,如果度量单位与平均数相同,可以直接利用标准差来比较。如果单位和(或)平均数不同时,比较其变异程度就不能采用标准差,而需采用标准差与平均数的比值(相对值)来比较。变异系数可以消除单位和(或)平均数不同对两个或多个资料变异程度比较的影响。其计算公式如下:,其中,表示区域号,表示区域的收入水平,表示共有个区域,表示个区域的平均收入水平。2.2.2区域单元和时段选择研究区域经济差异时应明确界定研究区域空间范围和时间尺度。因为不同的定量指标分析方法各有其不同的特点与性能,即使采用相同的区域经济差异测度方法,由于所依据的地域单元和时间范围不同,所揭示的区域经济差异在不同空间层次、不同时段变化特点可能不尽相同,有可能得出不同结论。对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地域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两分法,即划分为中部、西部;(3)六区。包括: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华东地区、中南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4)省级行政区域单元;(5)划分为七个部分(七分法):远西、。(6)县级区域。从一定的研究目的出发,以上这些区域范围的划分各有道理。其中,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的区域划分在中国区域划分系统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而且多年来的区域经济政策基本上是按照三大地区格局进行。统计年鉴也有专门对此三区的分类统计,因此在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统计分析中三大地带划分采用上述方法。在时间阶段的选择上,由于各个时间阶段由于政策外部环境等差异较大,其分析结果也有可能出现较大的偏差。所以为了保证分析的质量,本文选择改革开放后,从1978-2009年为时间段,因为这段时间中国经济发展较快,政治稳定,政策一致。2009年的统计数据并不是太完善,为了保证数据的权威性,保证结论的正确,所以本文暂不考虑分析2010年的数据。第3章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现状的统计分析3.1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增长最快最繁荣的时期,也是区域经济格局差异不断扩大的时期。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东部沿海地区利用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初步现实了现代化,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发展较为缓慢。纵观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历程,中国区域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年);第二阶段兼顾中西部地区发展(年);第三阶段在保持东部沿海地区继续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同时,支持中西部发展(1999年至今)。(1)优先发展东部的战略阶段:年1979-1991年,国家改变了计划经济下平衡发展的思路,从平衡发展转变到有的放矢、重点推进的不平衡发展战略上来。从均衡发展转变为优先发展沿海地区。本阶段国家投资和经济发展重点是东部沿海地区,在政策取向上充分体现了效率优先、发展东部的思想。政策的初衷是希望通过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够带动中西部的发展,实行由东向西梯度推进的区域经济政策。在这一阶段,中央财政对东部地区进行了大力投资,极大地促进了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的改善,为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优先发展东部、兼顾中西部发展的阶段:年本阶段的发展思想依据是根据邓小平同志所谈到的“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两个大局”主要指的是东部地区要继续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继续充当经济增长的领头羊,内地经济的发展要顾全这一个大局,而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要反过来帮助内地经济发展,这事第二个大局。这段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做出了部分调整,加强了中西部地区基础建设力度,增加了转移支付的强度,加大了对老、少、边、穷地区的扶持力度,使区域非均衡发展状况得到了一定改善。(3)东部与中西部平衡发展:年之后东部地区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其经济基础已经完全有条件支持和帮助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中西部地区自身的基础设施等方面也有了相当大的改进,已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同时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区域经济差异形势也是较为严峻,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年月,中央明确提出“十五”期间国家要实施开发大西部战略,把实施西部大开发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为了平衡趋于经济发展,中央相继提出了振兴东部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的战略布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兴未艾。3.2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现状的统计分析3.2.1区域总量根据表2-1和图2-1的中国三大区域总量来看,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在年期间总体上是呈扩大趋势。在年代之前经济总量上的差异并不明显,进入年代后,东部增速明显要快于东西部,东部在总量上已经明显超过了中西部总量之和。可以说,是东部经济的快速发展支撑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东部的加速发展现在仍然是中国经济加速崛起的希望所在。图3-1中国三大区域总量年份GDP(亿元)绝对差距值(亿元)相对差距值(%)东部中部西部东部与中部东部与西部东部与中部东部与西部197818191065520755129941.4871.40198023001369638931166140.4772.421982280816617671147204140.8572.6819843572223910151513273740.3372.9519865143300113482142397541.6573.7919887922430419973618592545.6774.7919909986547926834507729945.1373.101992147447235360875091113650.9375.53199426748123575757143912099253.8078.48199639529191679614203622991551.5175.481998481152311411552250013656351.9675.992000577402626613203314734453654.5177.132002707443138515891393595485355.6477.542004966264306220038555647858756.3476.6820061185754654533837720328473960.7571.4620071385025396740056845359844761.0371.08200816519465360488419983411635360.4370.432009194085787816005311530413403259.4169.06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图3-1中国三大区域总量变化根据图3-2和图3-3所示的东部与中西部的绝对差异以及相对差异来看,东部与中西部经济总量上的绝对差异年期间总体上一直呈扩大趋势,在年期间呈缓慢增长,进入年代后差距迅速扩大。其中,“六五”期间的扩大速度略高于“七五”,进入年代呈现出急剧扩大的趋势。“十五”期间的扩张速度又快于年代。从相对差异值来看,东部与中西部的相对差距一直较大,近三十年这种状况没有改观,不过东部与中部的相对差异在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有缩减的趋势,不过变化不大。图3-2东部与中西总量的绝对差异图3-3东部与中西部总量的相对差异(%)3.2.2人均表3-2和表3-3为根据上节中所列出的公式所得到的使用不同表示方式来描述中国不同区域间的发展差距。表3-2不同区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份全国平均东部平均中部平均西部平均1978366.73466.20312.91266.001979411.62516.56358.21294.131980453.07573.89391.21318.601981486.44613.64425.70336.601982534.54674.22462.02379.651983594.84746.75521.25417.051984699.38885.51608.46483.621985836.721070.09719.49570.841986924.021180.75797.03628.9019871085.801407.69922.73722.5519881348.761777.191118.64889.3419891512.911997.971239.791015.2519901660.472151.271371.831173.4319911715.282288.511373.531213.9719922078.782855.031619.201398.0619932862.804129.122121.491748.9919943851.355470.532917.432408.1919954880.496874.943721.461909.2719965731.838106.304444.953485.7919976377.799025.394969.093832.5619986818.249686.165280.064089.9119997164.1310309.825429.004250.4620008020.8611559.525926.344612.0520018602.6112465.556419.334989.6620029465.4913779.047014.505433.30200310893.0415949.638028.086147.01200413107.6619023.859723.487527.50200514185.3622431.9010261.7285347027638.9511002.839443.79200720169.4632282.9314754.1513212.07200823707.1742819.9017784.0815666.32200925575.4849073.3720499.2218234.15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表3-3不同区域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差距衡量数据年份极差极值比率标准差变异系数1978231014.28451.460.971979235212.59465.140.921980250612.50502.720.911981255811.62509.060.861982258610.35518.230.80198326459.81544.310.78198428618.78608.060.74198533919.18712.570.73198634898.58745.190.70198739748.05817.240.68198843977.56960.160.65198946127.321026.280.62199051017.301099.240.60199157657.761271.200.63199271748.371558.260.65199398279.322094.460.671994128019.792734.800.6719951595310.223391.030.6819961859910.083907.460.6819972114710.404475.050.7019982284210.664926.340.7219992452610.645391.990.7420002728810.896042.230.7320012933310.786602.330.7320023218810.887397.170.7420033642910.848485.460.7520044243810.839924.340.7420054700810.3011122.030.7220065193610.0212395.740.702007594529.6014107.000.662008643008.2915451.910.602009686807.6616881.260.60数据来源:本文计算从图3-4可以得知,东部与中西部的人均的差异在年间一直呈扩大的趋势,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这种差异变化速度明显加快。而且与全国平均人均相比较,东部高于全国水平,而中西部均低于全国水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东部与中西部的经济差距。图3-4中国不同区域人均如图3-5所示,用极差和标准差所测算的全国各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绝对差异在年期间总体上一直呈扩大趋势,在年期间呈缓慢增长,进入年代后差距迅速扩大。其中,“六五”期间的扩大速度略高于“七五”,进入年代呈现出急剧扩大的趋势。“十五”期间的扩张速度又快于年代。图3-5中国不同区域人均GDP的极差和标准差通过图3-5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用变异系数和极值比率测算的全国不同区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对差异在样本统计期间有所起伏,变异系数和极值比率两个指标在年间是呈现稳步下降的,在年间是稳步上升的,在年至今是下降的,特别是年以后有较大的下降幅度,这也可能得益于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图3-5中国不同区域人均GDP的极值比率和变异系数3.2.3结论根据以上对地区经济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变化的分析,我们对中国地区经济差异在年的变化过程得到以下认识:第一,从年代末至年代末,中国地区经济的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相对差异则呈缩小趋势,二者的变化方向相反。在此过程中,相对差异在年代初出现了一次相对缓和的缩小,从年代开始加速扩大;绝对差异于年代初期缓慢增长,在年代后半期开始加速扩大。第二,在年代,中国地区经济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呈扩大趋势,而且,绝对差异扩大的速度大于相对差异。在此期间,相对差异出现过小幅波动。年后,绝对差异有加速扩张的趋势,相对差异扩张缓慢,近年来略有降低。第三,从地区经济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的极值情况看,经济水平最高与最低省区的绝对差异从年总体上呈快速扩大趋势;相对差异在年总体上呈缩小趋势,从年开始扩大。它们的变化基本上与全国各省区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变化趋势相一致。其中,相对差异则在年的缩小过程中于年代初出现了一次减缓的缩小情况,并于年代中期在扩张后又出现了一次缩减过程。第4章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成因分析4.1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差异人力资本差异是影响地区之间长期趋异的重要原因,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首先体现在人力资本的差距上。初始人力资本存量、地区间人力资本流动和人力资本的激励制度差别都会造成东部与中西部的经济增长差异,人力资本的欠缺给中西部带来了比较严重的负面影响,是导致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关键原因。东部沿海地区在发展的初期由于可以提供较好的待遇和较高的工资而吸引人才大量流入,吸引了全国大量的人力资源向东部集中,由此也形成大规模的自发性劳动区际流动现象。中西部地区大量劳动力源源不断流入东部地区,这其中就包括大部分科学水平较高的知识分子和熟练的技术工人。人力资源的大量流动,从数量、质量上都为东部地区经济短期内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是东部地区长年来保持低成本优势和技术水平的一个不可忽视因素。对于西部地区而言,大量高素质劳动力的流出无疑在不同程度上减缓其经济的发展速度。4.2资本因素与区域经济差异资金投入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而中西部与东部在资金投入方面的差距是极其巨大的。改革开放以来,中西部地区资金投入增长缓慢,而东部地区资金投入增长迅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地区自积累能力的差异。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迅速发展,涌现出了大量的企业,企业的大量出现为沿海地区自身积累了大量的资金。相反,中西部地区不但自积累能力较低,有关研究也表明中西部企业实际积累率呈不断下降的趋势。(2)国家投资重点的转移。在经济开始起步发展的初期,国家资金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投资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因此,国家投资重点的东移,势必会对中西部那些长期依靠国家资金投入的省份,特别是以资源为主导的地区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3)外部资金的流入。外部资金一般包括两部分,分别为外资和区域外资金。由于东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大量外国资本流入该地区,极大的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在沿海区位条件、优惠政策和市场力量的综合作用下,中西部有相当一部分资金通过多种形式流向沿海地区,特别是经济特区和开放港口城市。4.3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差异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部门之间、各产业部门内部、各行业及企业间的构成。产业结构对于某一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在于区域产业结构的不断演变升级。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首先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和市场经济体制,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涌入东部沿海地区,对东部地区产业的形成及其产业结构升级注入新鲜活力。从东部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进出口产品分类可以得知,东部沿海企业产业以附加值较高的机械制造为主,产业结构得到了极大的优化。产业结构呈现出发展速度快、经济效益好、投资回报率高的特点。然而,西部地区大多仍以经济效益低、投资回报率低、风险大的农业及重工业为主,仍旧延续着东部沿海地区重工业基地的角色,不利于中西部地区的长远发展,同时也在不断拉大与东部地区经济上的差距。4.4自然环境、地理区位与区域经济差异从我国的地理区位分布来看,东部地区气候条件好,地势以平原为主,水陆交通发达,兼具沿海的区位优势。中部为中国几大高原向平原过渡地区,地势起漠和高寒环境。新疆和内蒙古西部沙区为重要的贫困区,尤其是塔克拉玛干沙漠醅贫困县较为集中,另有一些贫困县分布在新疆北部和东部、青藏高原的青海南部和西藏西部。在自然地理条件中,交通条件是区位条件中的基础性因素。而对于一个开放区位和交通通讯来说,东部均具备较强的优势,4.5市场化程度与区域经济差异经济增长最根本的动力是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市场是资源配置最为有效的手段,在我国的改革过程明确提出了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但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过程中,中西部与东部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东部地区与外界交流较为活跃,市场经济意识较强,政府也较为开明,因此商品市场发展较快,而西部地区观念保守,市场化进程缓慢。东、中、西部之间的市场化进程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特别是东西部之间的市场化进程更为悬殊,东部的市场化水平远远高于西部。显而易见,市场化进程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可以从市场化程度上得到合理解释。4.6政策因素与区域经济差异改革开放后我国实施了非均衡的地区发展战略,这种战略在政策上的体现是沿海地区得到了制度创新和对外开放方面的优惠。在改革开放的初期这些政策的实施尤为集中,政策优惠主要包括税收减免、政府投资、外资引进、金融贷款等方面。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在区域政策上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不平衡的区域发展政策。首先,国家基本建设投资向沿海地区倾斜。相同项目的投资国家一般会优先投资于东部地区,所以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对固定资产投资立项和外商投资立项的审批权明显高于内陆地区。其次,对沿海地区率先实行开放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使东部沿海地区吸引了大量外商投资,东部地区的工业得到了巨大的财力支持。第三,放权让利的财政政策有利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区的积极性。放权让利主要体现在对东部地区长期享受较大的地方财政支配的权力和税收优惠政策。地方对财政支配权力的增加使得地方财政收入增长较快,从而为东部地区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上的充分支持;而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的税赋水平低于内陆地区,而留成比例却高于内陆地区,这也造成了东部资本积累和投资能力的增强。而对于享受定额补贴的落后地区而言,中央补贴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的比例趋于下降,加上通货膨胀“只见物价涨,不见工资涨”的影响,不发达地区在国家财政资金分配份额相对下降。第四,东部地区金融政策上得到了更多的支持。由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金融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信贷规模管理,中央银行在信贷规模的控制上一般都是分省区别对待,沿海地区也享受了优于内陆地区的政策。对于一些计划内的重点项目,一般信贷计划的下达较快。而东部地区由于重点项目较多,从而获得了中央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其次,由于中央对出口一直持积极支持和鼓励的态度,出口企业获取流动资金的贷款也比非出口企业要容易一些,也就是说,沿海开放地区由于其外向型经济的特点和优势,在金融政策上也得到了较内地优惠的政策支持。在金融机构的设置方面,东部沿海比内地灵活得多,无论是境内的银行、非银行机构,还是境外的金融机构,在沿海地区设立机构或派出分支机构,受到的限制也比内地少,沿海企业可以享受到比较发达的金融服务。第5章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5.1因势利导,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是地区经济向高梯度发展的根本动力。东部与中西部协调发展,必须要调整中西部地区现有的产业结构,加快产业结构的转移步伐。产业结构调整主要在于解决产业结构的失衡问题及产业转移问题。目前对产业调整可采取的措施有:在落后地区大力发展产业关联度大、吸收基本劳动力较强的第二产业,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安置;加强对中西部的投资,特别是第一、第二产业的基础设施投资和设备更新改造的固定资产投资,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工业技术水平;大力发展中西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就地就业,有条件的省市应实现由资源密集型工业到劳动密集型工业再向技术密集型工业转变。5.2创建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市场机制改善的制度与政策环境对中西部地区进行市场化改革不能仅仅从改变资源配置方式、发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地位、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等方面进行,更为重要的是要创造有利于这些市场机制生成的良好制度与政策环境。透明的法律体制,政府的可信承诺,有效的公司制度及良好的多边信誉机制等构成了市场制度的核心因素,而这些因素的缺失会造成投资者信心严重不足。在实现地区差距缩小的过程中,制度和政策的改变时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先决条件。在对中西部进行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中央政府适当放权给中西部地方政府,使其能够有足够的财政支配权;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政策可信度,减少政府对于民营经济的直接干预;改善法律制度环境以更好的保护产权和保证合同的履行,发展规范的产权交易市场;发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地位,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大力培育企业产品的竞争力,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定价权,减少商品市场上的地区贸易壁垒;促进要素市场的发育,规范信贷市场的发展,鼓励民间金融的市场的法律框架内规范发展,促进资金分配的市场化,为外国投资创造较好的投资环境。5.3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才是保证生产力水平的最主要因素,中西部地区大力发展经济必须建立在充分的人力资源的基础之上。当前中西部的教育和科技水平的落后,致使人口的文化素质低,产业的科技支撑力力弱。正对这一情况,建议国家制定针对中西部地区切实可行的教育制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立中央教育援助计划,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建设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设施,发放教师工资,支付失学儿童学费及杂费,实现“人人受教育”的目标。要提高区域的人力素质,除了中央政府的政策倾斜外,中西部各地政府也要改变观念,充分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各级政府要执行好国家有关的人口政策,大力提倡优生优育,为提高人口素质奠定基础。政府也要采取多种方法来促进教育和科技产业的发展。一是大力普及基础教育,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二是积极发展意识;三是要推动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接轨,充分释放现有高等教育的潜力,培科研机构推向市场。结构不合理、配置不科学、资源整体效益不高等问题,突出表现为人才难以流动与人才大量流失、人才总量具有一定规模与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静态优势与人严重匮乏,人才年龄、专业、职称、分布结构等无法适应西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的迫切要求,甚至出现人才既多又缺的怪现象,愈是人才密集的地方,人才闲置、学非所用、用非所学、高学低用、留而不用的使用性闲置就愈严重的现象。人才资源是一种特殊资源,人才资源只有在一定的制度框架下,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对经济发展真正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国东部地区正式在各种相关制度上的创新,形成了一个能为个人提供有效刺激、较为宽松的制度环境的,才能够对其他地区的人才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因此,在开发好普通人力资源的基础上,中西部地区要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也必须进行制度创新,为人才的流动创造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5.4在落后地区培育增长极,以增长极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经济增长极理论告诉我们,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先培育一个地区的增长极,可以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在人类空间经济活动中,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们以不同的程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并发展为本区域的增长极。这说明,增长在区域之间的不平衡性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区域发展战略中,一方面要注意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要顺势而为大力发展区域增长极。对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而言,重西部地域辽阔,待开发地区点多面广,而国家财力有限而不能面面俱到,因此开发中西部地区、促进中西部经济发展、缩小与东部差距,不可能采用全面铺开、齐头并进的模式,而增长极开发战略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它要求把有限的稀缺资源配置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点”上。这些“点”,或者说是增长极,往往是那些原有技术水平较高、并不断增强其实力,通过扩散效应和带动效应,可以实现其以点带面、逐步推开、况相结合,再辅以正确的政府行为,对促进较为落后的西部地区的发展,最终实现缩小西部区域差异的目标有着相当大的帮助。5.5加快中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我国中西部地区交通、通讯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是造成地区差是产业集聚和降低企业成本的重要因素。为此,政府必须加大对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是交通和信息建设的投入。对于中部地区,要以公路建设为重点,加强铁路、机场、天然气管道干线建设,特别是加强交通网络的通达,把中部建设成为全国交通枢纽的中心;信息是设的力度。对于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在全国相对落后,国家应该尽可能加大对西部交通设施建设的步伐,尽快把公路、铁路向边远地区、老少边穷地区延伸,以此来加强这些地区同外界的联系。能源也是制约企业到西部投资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电网、电子通信建设和步伐对于西部大开发很有必要。西部地区思想观出发展农业的重点地位,中西部省份大多是农业大省,因此加强这些地区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坚持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放在突出位置。最后,要充分改善关系居民生活水平的基础调入建设,要集中力量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等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项目。参考文献[1]Aguighier,P.Regionaldisparitysince1978,infeuchtwang,sephen,hussain,atharandpairault,Thierry,(ed.),transformingChina’seconomyintheeighties:theurbansector.1988.[2]Fujita,M.,Krugman,P.&Venables,A.J.theSpatialEconomy:Cities,Regions,andInternationalTrade,MITPress,1999.[3]Kanbu,R.andZhang,X.WhichRegionalInequality?TheEvolutionofRural-UrbanandInland-CoastalInequalityinChinafrom1983to1995.JournalofComparativeEconomics,1999(27):686-701.[4]Rozelle,S.Ruralindustrializationandincreasinginequality:emergingpatternsinChina’sreformingeconomy.Journalofcomparativeeconomics,1994(3):163-183.[5]Yang,D.patternsofChina’sregionaldevelopmentstrategy.Chinaquarterly,1990(122):231-257.[6]Ying,L.G.China’sChangingRegionalDisparitiesduringtheReformPeriod.EconomicGeography,1999(1):59-70.[7]陈秀山,徐瑛.中国区域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4,(05)[8]陈仲常,陈建升.中国工业布局变迁与收入差异相关性分析.财经研究,2005,(7)[9]华小全.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1[10]李刚,贾威,潘浩敏.地区差异、收敛路径和经济政策.安徽大学学报,2009,33(02):129-136[11]李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与政策调整.当代经济,2009,(05):88-90[12]李善同.西部大开发与地区协调发展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3]李善同,许召元.近年来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化趋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研报告,2005.(241)[14]林毅夫,刘培林.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距.经济研究,2003,(03):19-25[15]刘夏明,魏英琪,李国平.收敛还原是发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争论的文献综述.经济研究,2007.(07)[16]刘峰.中国区域发展政策理论分析.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27(01)31-34[17]鲁凤.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18]刘晓峰,陈钊,陆铭.社会融合与经济增长: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内生政策变迁.世界经济,2010,(06):60-80[19]蒲小川.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制度因素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7[20]唐松.欧盟区域政策对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启示.中南财政政法大学学报,2010,(06):24-29[21]汤学兵,陈秀山.我国八大区域的经济收敛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01)[22]王垚.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测度方法及实证分析[D].乌鲁木齐:新疆财经大学,2010[23]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4]魏后凯,邬晓霞.我国区域政策的科学基础与基本导向.经济学动态,2010,(02):57-61[25]文红武.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分析及调控启示[D].南昌:南昌大学,2010[26]余军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27]张军扩,侯永志.中国区域政策与区域发展[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28]张秀生,陈慧女.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现状、成因、影响与对策.经济评论,2008,(02):53-72[29]张晏,龚六堂.分税制改革、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经济学(季刊),2005,(04)[30]周晓唯,张平.区域经济差距成因的制度分析.边疆经济与文化,2003,(03):19-25

投资分析第一次作业(1-2章)一、单项选择题1.项目市场分析(C)。A.只在可行性研究中进行B.只在项目评估中进行C.在可行性研究和项目评估中都要进行D.仅在设计项目产品方案时进行2.计算项目的财务净现值所采用的折现率为(B)。A.财务内部收益率B.基准收益率C.财务净现值率D.资本金利润率3.由项目产出物产生并在项目范围内计算的经济效益是项目的(A)。A.直接效益B.间接效益C.外部效益D.全部效益4.已知终值F求年金A应采用(C)。A.资金回收公式B.年金终值公式C.偿债基金公式D.年金现值公式5.计算经济净现值时所采用的折现率为(C)。A.基准收益率B.利率C.社会折现率D.内部收益率二、名词解释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收期是指以项目的净收益抵偿全部投资所需要的时间。项目周期项目周期又称项目发展周期,它是指一个项目从设想、立项、筹资、建设、投产运营直至项目结束的整个过程。项目周期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投资前期、投资期和运营期,每个时期又分为若干个的工作阶段。德尔菲法德尔菲法又称专家调查法;它是按照规定程序以匿名方式多轮征询专家意见,并采用统计处理方法得出预测结论的一种经验判断预测法。在项目市场分析中,此法主要用于确定项目投资方向、新产品开发方向和需求前景预测等。现金流量现金流量是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的统称,它是把投资项目作为一个独立系统,反映投资项目在其寿命期(包括项目的建设期和生产期)内实际发生的流入与流出系统的现金活动及其流动数量。三、简答题1.什么是现金流量?工业投资项目常见的现金流量有哪些?现金流量是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的统称,它是把投资项目作为一个独立系统,反映投资项目在其寿命期(包括项目的建设期和生产期)内实际发生的流入与流出系统的现金活动及其流动数量。它只反映投资项目的现金收支,不反映非现金收支(如折旧费、摊销费等),并且要明确现金收支实际发生的时间。对于各种工业项目而言,现金流入一般包括产品销售收入、回收固定资产余值和回收流动资金;现金流出一般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金投入、经营成本、销售税金及附加、所得税等。2.简述项目市场分析的意义。项目市场分析主要是指通过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了解和掌握项目产品的供应、需求、价格等市场现状,并预测其未来变动趋向,为判断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提供依据。项目市场分析的意义:市场分析是项目可行性研究和项目评估的重要内容;市场分析是确定项目合理经济规模的重要依据;市场项分析是设计项目产品方案的重要依据;市场分析是选择目工艺技术和厂址的重要依据。四、计算题1.某企业兴建一工业项目,第一年投资1200万元,第二年投资2000万元,第三年投资1800万元,投资均在年初发生,其中第二年和第三年的投资使用银行贷款,年利率为12%。该项目从第三年起开始获利并偿还贷款,10年内每年年末获净收益1500万元,银行贷款分5年等额偿还,问每年应偿还银行多少万元?画出企业的现金流量图。附:(F/P,12%,1)=1.1200(A/P,12%,5)=0.2774解:(2)将第2、3年投资折算到3年末,贷款及利息共计:[2000*(F/P,12%,1)+1800]*(F/P,12%,1)=4524.8万元,从第3年开始,分5年还款,每年还款额为:4524.80*(A/P,12%,5)=4524.80*0.2774=1255.18万元。2.某投资项目各年的现金流量如下表(单位:万元):年份现金流量01234~101.投资支出3001200400

2.除投资以外的其他支出

5008003.收入

100015004.净现金流量-300-1200-400500700试用财务净现值指标判断该项目在财务上是否可行(基准收益率为12%)。附:(P/F,12%,1)=0.8929(P/F,12%,2)=0.7972(P/F,12%,3)=0.7118(P/A,12%,7)=4.5638解:取i1=25%,(P/F,25%,1)=,(P/F,25%,2)=,(P/F,25%,3)=,(P/A,25%,7)=,PNPV(i1)=-300-1200(P/F,25%,1)-400(P/F,25%,2)+500(P/F,25%,3)+700(P/A,25%,7)(P/F,25%,3)=-300-1200*0.80-400*0.64+500*0.512+700*3.1611*0.512=32.94取i2=30%,(P/F,30%,1)=,(P/F,30%,2)=,(P/F,30%,3)=,(P/A,30%,7)=,PNPV(i2)=-300-1200(P/F,30%,1)-400(P/F,30%,2)+500(P/F,30%,3)+700(P/A,30%,7)(P/F,30%,3)=-300-1200*0.7692-400*0.5917+500*0.4552+700*2.8021*0.4552=-339.26FIRR=25%+>12%所以,项目可行。

投资分析第二次作业(3-4章)一、单项选择题1.敏感性因素是指(A)。A.该因素稍一发生变动就会引起项目经济效益发生较大变动B.该因素稍一发生变动就会引起项目经济效益发生较小变动C.该因素稍一发生变动就会使项目承担较小风险D.能够使项目获得较高利润的因素2.一般来说,盈亏平衡点越低(D)。A.项目盈利机会越少,承担的风险也越小B.项目盈利机会越多,承担的风险也越大C.项目盈利机会越少,承担的风险越大D.项目盈利机会越多,承担的风险越小3.社会折现率是下列哪一项的影子价格?(D)A.基准收益率B.利率C.汇率D.资金4.由于项目使用投入物所产生的并在项目范围内计算的经济费用是项目的(A)。A.直接费用B.间接费用C.外部费用D.全部费用5.在线性盈亏平衡分析中,盈亏平衡点(D)。A.只能用产销量表示B.只能用销售收入表示C.只能用销售单价表示D.可以用多种指标表示二、名词解释1.

影子价格影子价格,又称为最优计划价格,是指当社会经济处于某种最优状态时,能够反映社会劳动的消耗、资源的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状况的价格。换句话说,影子价格是人为确定的一种比现行市场价格更为合理的价格。它不用于商品交换,而是仅用于预测、计划和项目国民经济效益分析等目的。从定价原则看,它力图更真实地反映产品的价值、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从定价效果看,它有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2.

经济换汇成本经济换汇成本,是用货物影子价格、影子工资和社会折现率计算的为生产出口产品而投入的国内资源现值(以人民币表示)与生产出口产品的经济外汇净现值(通常以美元表示)之比,亦即换取1美元外汇所需要的人民币金额,是分析评价项目实施后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进而判断其产品应否出口的指标。3.

盈亏平衡点盈亏平衡点是指项目在正常生产条件下,项目生产成本等于项目销售收入的点,它通常以产销量、销售收入、生产能力利用率、单位产品售价等指标表示。三、简答题1、什么是转移支付?在项目国民经济效益分析中为什么要采用影子价格度量项目的费用和效益?某些直接与项目有关的现金收支(如项目得到的国家补贴、以及项目支付的各种国内税金、国内借款利息和职工工资等)尽管在财务效益分析中要作为效益(现金流人)和费用(现金流出),但由于这些收支发生在国内各部门之间,从国民经济角度来看,这些收支并未造成国内实际资源的增加和减少,在项目国民经济效益分析中它们不能作为效益和费用,而应作为内部的“转移支付”从原效益和费用中剔除。在项目国民经济效益分析中,采用影子价格度量项目的费用和效益,主要是为了真实地反映项目对国民经济所作的净贡献,因为现行价格往往是扭曲的,不能真实地反映产品的价值、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希缺程度,采用现行价格度量项目的费用和效益,不能真实地反映项目对国民经济所作的净贡献。2、简述在项目国民经济效益分析中识别费用和效益的基本原则。项目国民经济效益分析是从国民经济的角度出发,考察项目对国民经济的净贡献。识别费用和效益的基本原则是:凡项目对国民经济所作的贡献,即由于项目的兴建和投产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各种效益,均应计为项目的效益;反之,凡国民经济为项目所付出的代价、即国民经济为项目建设和生产所付出的全部代价,均应计为项目的费用。四、计算题1.

某工厂设计年产量为50万件产品,每件售价(P)14元,单位产品变动成本(V)为10元/件,固定成本(F)60万元。试求用产销量(Q)、销售收入(R)、生产能力利用率(S)、产品价格等表示的盈亏平衡点和产销量安全度、价格安全度。解:P=14元/件,V=10元/件,Q0=50万件,F=60万元Q*=,R*=PQ*=14×15=210万元,S*=,P*=,产销量安全度=1-S*=1-30%=70%,价格安全度=1-P*/P=1-11.2/14=20%。2.已知某产品的生产成本函数和销售收入函数分别为TC=180000+100Q+0.01Q2,TR=300Q-0.01Q2,试求其盈亏平衡产销量和最大盈利产销量。解:TC=TR有:180000+100Q+0.01Q2=300Q-0.01Q2-0.02Q2+200Q+180000=0,解得,盈亏平衡点:Q1=1000,Q2=9000。利润M=TR-TC=-0.02Q2+200Q-180000在时,M有最大值,即M=5000,最大值为:-0.02*50002+200*5000-180000=320000。投资分析第三次作业(5-6章)一、单项选择题1.用于房地产出租、出售、信托、互换等经营活动的投资叫做(C)。A.土地开发投资B.房屋开发投资C.房地产经营投资D.房地产中介服务投资2.某股份公司发行2亿股股票,则每一股代表公司(C)的2亿分之一。A.总资产B.总负债C.净资产D.净利润3.如果房地产投资者的预期收益率为15%,在通货膨胀率为8%的情况下,投资者以原价出售,实际收益率为(A)。A.7%B.8%C.15%D.23%4.某股票预期每股收益0.35元,同期市场利率为2.5%,则该股票理论价格是(D)。A.10元B.15元C.12元D.14元5.风俗习惯、名人效应等因素影响房地产投资水平,这种影响称为(D)。A.国内形势的影响B.国家政策的影响C.地理因素的影响D.时尚程度的影响二、名词解释1.国房景气指数国房景气指数是全国房地产开发业景气指数的简称,从土地、资金、开发量、市场需求等角度显示全国房地产业基本运行状况,反映全国房地产业发展景气状况的总体指数。2.股票的基本分析基本分析法就是利用丰富的统计资料,运用多种多样的经济指标,采用多种分析方法从宏观的经济大气候、中观的行业兴衰以及微观的企业经营现状和前景进行分析,对企业所发行的股票作出接近现实的客观的评价,并尽可能预测其未来的变化,作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