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笔法分析及例字_第1页
千字文笔法分析及例字_第2页
千字文笔法分析及例字_第3页
千字文笔法分析及例字_第4页
千字文笔法分析及例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标签:

张怀瓘

千字文

智永

董其昌一、智永与其真草《千字文》

智永,生卒年不详。南朝陈、隋间人,名法极,晋王羲之七世孙,山阴(今浙江绍兴)永欣寺僧,世称“永禅师”。相传40年不下楼,书《千字文》八百余本,分送浙东各寺。退笔头置大笔簏中,簏受一石余,五簏皆满。唐张怀瓘《书断》评其书:“微尚有道之风,半得右军之肉,兼能诸体,于草最优。”北宋苏轼《东坡题跋》言:“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返造疏淡。”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本(右图为作品局部)妩媚俊佻,今人疑为唐人摹本。然墨本较之刻本更易直观显现古人笔法,故为习书首选范本。何况智永书法“精熟过人,惜无奇态矣”(李嗣真《书后评》),这一点无疑对初入书道者更是大有裨益,可较快地人手。我们这次系列讲座选用的是智永真草《千字文》的墨迹影印本。

二、用笔概要

清何绍基《东洲草堂金石跋》中日:“智永《千字文》,笔笔从空中落,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喻之。”分析此帖用笔,诚如何所言,无论起、行、收笔均力实气空,笔势浑穆。

1.起笔。智永《千字文》的起笔多空中作势,尖锋翻笔入纸,但并非直落直行,而是在笔锋落纸的一刹那有一个轻微的切笔动作,而后不露痕迹地行笔。这种起笔法看似漫不经心,实则需要深厚的手上功夫,初习者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才能稳住笔势。

2.行笔。关于行笔,今人多有忽视。清包世臣《艺舟双楫》中言:“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包世臣这段话言明了行笔与起、收笔同样重要。

智永《千字文》的行笔丰厚遒劲、骨力洞达。临写时要求能裹住笔锋,手腕沉稳且轻虚,以达到力实气空的线条效果。

3.收笔。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谓:“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帖中的收笔多蕴藉丰润,笔去而势未尽。临习时,要有一种静穆的心态,注意收笔的蓄势,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标签:

刘子久

智永

千字文三、临写准备

每当捌面对—本新帖时,应掌握—些临帖常识,充分做好临帖前期的工具准备与心理调解,切不可“笔不论柔与硬,腕不论低与高”。应尽可能多地去了解每—本字帖所处的时代(当时的书风、用笔、用纸、作者的取法等)、书写的背景(作品书写年代及作者书写时的年龄、心境等)、相关的评论等方面的资料,以便于我们较好地理解原帖、走近原帖,达至事半功倍的临写效果。

在临写智永真草《千字文》之前,笔者以为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把握字形,确定临字的大小

此帖字径大多不过2厘米,结构方正稳健,气息畅达。由于这是智永书写的一本普及性书法字帖,因此它并不追求险绝多变的体势,而是注意结字的稳健、匀称,力求符合大众的审美观,以便于人们欣赏、学习。我们在临习时,要抓住本帖的这一要旨,把握住字形特点。初习时可悬腕书写,字形基本与原字相当为宜;待有一定基础后亦可悬肘书写,略放大字形。

2.对笔、纸、墨的选择

此帖真书介于中楷与小楷之间,可视为小楷。小楷在结字上要“舒展开疏,间可跑马”,因此对临写者指、腕的要求甚高,执笔要紧,运腕要活。总体而言,临习真、草二体,可如虞世南《笔髓论》中言:“真—(距笔头—寸)、行二、萆三,指实掌虚。”

小楷落笔及草书的折转引带全仗笔尖部位运行,所以动作要爽洁、清劲、准确,宜用弹性较强的纯狼毫书写。

在用纸上,由于所临字较小,线条纤细,点画间留白较少,因此不宜在渗化严重的生宣上书写。平日临帖可用毛边纸,创作可选用七成熟的宣纸,如色宣、仿古宣、瓦当宣等。

在用墨上,同样应防止渗化,切忌为追求墨色变化而兑水书写。(左图为宋拓智永真草《千字文》局部)

四、真书的用笔分析

智永用笔“精熟过人”,其笔法绚烂多姿,富于变化。我们在临习前应先认真读帖,留意帖中相同点画的不同写法,找出规律。

(一)横的写法

1.长横

作为—字的主画,长横起着稳定字势、调节节奏的作用,应写得生动得势。此帖中的长横一般有三种形态:

其一如左图中“举”字长横,书写时笔管略向左下方倾侧,笔锋落纸后向左下方切笔,而后抵住右行,至收笔时将笔稍抵提起回锋。此横寓凌厉遒劲之势。

其二如左图中“妾”字长横,笔行至中段稍提,收笔向右下稍顿而成。此横呈轻灵婉转之态。

其三如左图中“具”字长横,尖锋入纸后迅速挺直右行,前轻后重,刚直有力。此横有劲健流动之势。

2.短横

短横在此帖中的形态颇多,或笔锋上行,取俯势,如左图中“老”字上横;或笔锋下顿,取俯势,如左图中“杯”字右部之横;或尖锋入纸,求劲利,如左图中“情”字右部的横;或切笔向右上提锋,求果断,如左图中“求”字的横;或平直坚挺,求沉实,如左图中“耳”字的上横;或婉曲多姿,求妍媚,如左图中“且”字的下横。

3.横的变化

汉字中的横画最多,因此其形态、体势的变化也颇多。深谙于此的智永在用笔上更是多变,下面拈出几例说明。左图中“土”字两横并列,上横前重后轻,取仰势而放之,下横前轻后重,取俯势而收之,对比鲜明。而左图中“任”字右部的三横,上仰、中平、下俯,长短各异,变化自然和谐。又左图中“声”字中的横画,自上至下依次减细,且各横之间均有笔势上的照应,至末横处理成提画的走势。临写中,对横画较多的字,应多观察分析,找出共性,举—反三。

标签:

虞世南

千字文

智永

标签:

陈绎曾

智永

千字文

(二)竖的写法.

汉字横多竖少。竖是字的骨干,起着支撑字形、稳定重心的作用,宜写得劲健挺拔。

1.长竖

此帖中的长竖有以下三种:

一为悬针竖,如下图中“傲”字右竖,起笔时与上一点画呼应,笔锋迂回而下,收笔时出锋,显出畅意流美之态。

二为垂露竖,如下图中“辞”字最后一笔竖,收笔时回锋,显得浑厚沉静。

三为“行意竖”。由于此帖行意浓厚,因此字中时有行书笔意的点画,如下图中“斩”字末竖,显然是为求流畅的笔势而带出。

2.短竖

短竖在写法上与长竖相似,有起、收笔上的藏露变化,有相向、相背的体势变化。

(三)点的写法

待横、竖将手、腕训练得较为稳定后可转入对点的学习。南宋书学理论家姜夔言:“点者,字之眉目,全藉顾盼精神,有向有背,随字异形。”

点为字之神,点亦富于变化,但何时用什么点并非可以随心所欲,而是要遵循—定的规律。如左右两点用于字首、字中,—般就是如下图中“糠”、“嫡”、“少”的写法;用于下部,一般就是如下图中“凉”、“员”、“异”几种写法。四点底一般也只有如下图中“熟”、“谦”等为数不多的几种变化。而上下两点的写法,由下图中“钧”、“扇”二字可见,上下三点由“沉”、“落”二字可见。作的节奏。而字形的多变是根据字的结构来随机处理的。总的原则是在注意字形饱满的同时避免出现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字势,力求以形变增强书作的节奏与韵律。

3.揖让有度

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言:“意在笔前,然后作字。”作草尤需如此。下笔前应预想各部分的空间比例,然后落笔。如右图中“飘”字,其左部上揖下让,右部上让下揖,巧妙搭配,浑然一体。

4,伸缩得体

字法要打破正方或长方的呆板体势,就必须要注意伸缩。一般情况下,左右、左中右结构的字要注意各部分的长短参差,勿使齐平,如右图中“绛”字;上下、上中下结构的字要注意各部分的宽窄搭配,如“寥”字;独体字要注意点画的伸缩,令字形多姿多彩,如“毛”字。

5.疏密映衬

智永草书《千字文》中,有左密右疏者,如“散”字;有左疏右密者,如“谁”字;有上密下疏者,如“历”字;有上疏下密者,如“带”字;有中疏外密者,如“领”字;有中密外疏者,如“感”字。

总体看来,智永草书《千字文》由于其书写宗旨的制约,在结字上仍以匀称、沉稳为主。当然,如果运用于创作,我们可以放开一些,增加行笔的连带及体势的变化,让笔意更抒情一些。

七、历代《千字文》名帖介绍

《千字文》是传统的蒙学范本之一,相传为梁武帝时员外郎周兴嗣所撰,叙述有关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方面内容。全文共1000字,无重复者,成四字韵语。与其他蒙学书有所不同的是,《千字文》是专为学书而创制的,因此历代书家以《千字文》为题材的作品很多,兹选出几种予以介绍,以便开阔视野,有比较地学习。

唐代为中国书法的鼎盛时期,怀素更以其富有特色的草书誉满书坛。晚年其亦以小草书写了《千字文》(图一为作品局部)。该帖84行,1045字,艺术风格不像其大草般纵横狂怪、奔放险峻,而是给人以恬淡洒脱、神定气闲的艺术感受。

唐人高闲在书法史上并不出名,但其传世草书墨迹《千字文》残卷(图二为作品局部)却显露出深厚的书法造诣。该卷行笔遒劲刚健、灵动跌宕,盘旋流转间尽显盛唐的气度与风范。

宋人的《千字文》名作当数徽宗赵佶的瘦金体《千字文》及草书《千字文》,另有徐铉的篆书《千字文》也颇可观。至元代,赵孟頫的六体《千字文》(图三为作品局部)一枝独秀,广为流传,亦为“赵体”的一时风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明、清及近代,作《千字文》者亦不乏其人,如文彭的楷书《千字文》、沈粲的草书《千字文》(图四为作品局部)、徐霖的篆书《千字文》(图五为作品局部)、徐渭的行书《千字文》,还有王宠、傅山、于右任、来楚生等都有《千字文》书法传世,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广为流传。

八、部分《千字文》书法名篇赏析

1.临作

隋智果乃智永同时代人,并曾向智永学习书法,书论《心成颂》为其所著。

图一真萆《千字文》(为作品局部)传为智果所书,就其风格而言可视为I临作。与原帖相比,此篇用笔更为沉静入骨,而且瘦劲敦厚了许多,颇有几分逸少《乐毅论》的影子。

南宋赵构的真草《千字文》(图二为作品局部)显然属于实临作品。其用笔、结字皆忠实于原帖,只是笔法及字法上显得过于谨小慎微,气度小了许多,此亦或为情性使然。

由上两例可以看出,历史上一些书家的临作可供我们临写时参考、借鉴,但一般不宜直接拿来作为范本。

2.创作

与赵构相比,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千字文》(图三为作品局部)则显得亮丽豁达了许多。该贴点画劲健飘逸,舒展开张,结字

清瘦方正,宽绰洒脱,自成—格。不可否认,从纯然书法的角度去分析,瘦金体有着书法艺术的诸多缺憾,但今天它对我们训练笔法、转腕、骨力等方面无疑仍是—剂良方。

傅山,一个在当代书坛仍很流行的名字。我们熟悉他“四宁四毋”的艺术主张,熟悉他雄强恣肆的大草,而他的这件不起眼的楷书《千字文》(图四为作品局部)也颇受后人推崇。章炳麟评其“小楷乃独淳古”,于右任谓其“小字乃温厚和平,如此乃知有道君子真不易测也”。傅山晚年此作横见轻灵,竖则淳厚,撇捺隶意盎然,结字奇崛多变,显出高古的气息及别张一帜的面貌。

与傅山的《千字文》相比,王宠的真书《千字文》(图五为作品局部)在用笔上与之相近,捺取隶意,笔致厚重。但细加推敲,二者又迥然有别。用笔上,王宠着力追求简约含蓄,以韵取胜;字法上亦不若傅书匠心独运,而追求自然朴实、疏朗静穆的艺术效果。

观—叶而知秋,历代书家的《千字文》墨迹无疑可视为中国书法发展史的一个剪影,它为我们学习传统书法开启了一扇轩窗。我们应当重视对《千字文》的学习与研究,让这篇专为书法而创制的蒙学教材发挥其更大的功用。

字文笔法及例字横的写法搭锋:

书法术语,用笔法之一。指一字第一点画起笔之笔锋,承上一字最后一笔之笔锋的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