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翻译的文体特征_第1页
科技翻译的文体特征_第2页
科技翻译的文体特征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技翻译的文体特征

(一)专业翻译的现状科技翻译在过去、现在和未来在促进中国的外汇科技成果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各门学科互相渗透,边缘学科异军突起,信息量急剧增加,都同科技翻译息息相关,显示出科技翻译愈来愈重要。据有关资料显示,近些年来,全世界每年发表的科学论文有几百万,以印刷形式保存在图书馆中的资料就有几十个亿,并且每年以19%的速度增长。这些科技资料和信息都要靠翻译才能在国际间传播。而且科技文献资料的时效性要求科技翻译的高速度。因此,在各种专业翻译(如文学翻译、社会科学翻译)中科技翻译的工作量已经上升到了首要地位。国家对科技翻译也越来越重视了。而同时“在我国科技发展形势大好的背景下,我们科技翻译界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无论是‘走出去’还是‘请进来’,对科技翻译的需求和要求都越来越高。”“翻译界所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时代呼吁中国的译员不仅要学好外语,有扎实的母语根基,还要求具有相当的科学专业知识和人文、环境背景知识。”(陈竺院士,中科院副院长、中科院翻译协会会长)。科技翻译指文学、社会科学翻译以外的专业翻译。追求科技翻译的完美永无止境。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过程。因此,从各方面提高科技翻译工作者的能力及加强对科技翻译的研究,找出其特色也显得尤为重要。(二)科技文体的内涵研究和应用科技文体是顺应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而产生,并随其发展而不断发展。它是一个很广的概念,与其他多种文体相交。我们在探讨科技文体之前,首先应该搞清楚什么是文体?传统的文体概念是这样表述的:“文体,就是文章的体裁”。这个解释中包含着另一个问题:什么是文章的体裁?所以这样的解释是行不通的。那么,到底什么是文体呢?我们可以把文体理解为“文章的体格(体式)”,即一篇或一类文章所表现出的遣词造句的规则和谋篇布局的格式。语言代码呈现出一定的文体特征,在翻译——两种语言代码的转换——过程中,必然要重现相应的文体特征。翻译之所以要研究文体,其目的就是为了使译文得体,而且也是评定译品高下的一个重要尺度。从翻译的角度来研究文体,中外学者有不同的方式和结论,但是在译文应该反映原作的文体特征这一点上是相当一致的。翻译不可能脱离文体。文学文体有小说、诗歌、戏剧、散文之分;科技文体也有科普小品、论文、标准、专利、报告之别。从翻译的角度研究文体只不过是最近三四十年的事情。而从翻译的角度来研究科技文体,正是科技翻译工作者的共同需要和责任。科技文体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逐渐发展起来的。因为文体植根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土壤之中,所以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必然要反映到文体上来。这种发展是在某种语言的总的系统之内的发展,是语言共核基础上的发展。因此文体的独立性是相对的,而文体之内的交错和渗透则是必然的。因此,对于一个译者来说,无论从事文学、科技还是社会科学翻译,仅仅熟悉本专业的文体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旁及其他,才能得心应手。1.用文、事物载体科技文体大致可以分成两大系列:一类是科技论文;二是科技应用文。前者包括研究、综合论述、提出假说、批驳谬论等文体。后者包括研究应用文(如研究报告、科技成果报告、调查报告、实验室实验报告等)、事物应用文(如协议与合同、技术鉴定书、产品目录和说明书、发明专利申报书与自然科学奖申请书、技术信函与会议纪要等)、情报应用文(如文摘、综述、简报、新闻等)、科普应用文(如知识性科普作品、技术性科普读物等)。从事科技翻译的第一步,是必须要辩明其属于哪一系列、哪一类别,才能准确地把握其文体结构特征。2.科技文献分类及翻译科技翻译与文体问题,牵涉的内容十分广泛,笔者在此仅就下面几个方面做一初浅介绍,让人们有个初步的了解。(1)程式化。某些正式程度很高的科技文献,其语言程式、体例、甚至部分的用大致不变。这就要求译者要遵循约定俗成的规矩,按定型或基本定型的程式或语句模式来进行翻译,否则难免有不伦不类、不够正规或是“外行”的感觉。当然程式化仅仅是科技文体特征的一个方面,不能因此就认为科技翻译是刻板的、简单的。对一初涉翻译者来说,要掌握不同文献的体例程式,熟悉专门用语,并非一朝一夕的事。(2)复杂化。科技文体体中有体,类中有类。科技翻译往往要接触具有不同语言特点的多种多样的文献资料,文献资料的体系庞大,形成科技翻译错综复杂的情况。我们可以从文献的品种、级别、内容、来源以及翻译方式等方面来说明这一问题。a.文献品种:科技文献资料品种繁多,包括文摘、论文、标准、专利、会议记录、实验报告、政府研究报告、技术合同、意向书、产品样本等多种形式。不同的文献品种,具有不同的语言特点、体例和检索方法。b.文献级别:科技文献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对于各级文献,翻译人员既要善于翻译、编写,又要善于利用。c.文献内容:当代科学以学科分支相互渗透为特征,科技翻译很少囿于一、二个专业。此外,文献内容日新月异,因此科技翻译工作者要不断更新知识,创造新词汇,解决新问题。d.文献来源:来源十分广泛,不仅来自讲英语的国家,也可能来自非英语国家。其中也有不少所谓的“GermanEnglish”,“ItalianEnglish”,因此可能存在语法上、拼写上、印刷上,甚至数据或材料上的误差,对此,译者在落笔之前,经常要下一番功夫纠错。e.翻译方式:翻译方式除了口笔译之分,根据需要笔译又分全译、摘译、编译或译要。由于文献来源特点,译者必须尊重事实,尽量核实资料,在存有疑问的地方,可用译注形式加以说明,切不可为了“忠实于原文”而以讹传讹。(3)跨度大。文体跨度指的是文体正式程度的差别。它既有涉及正式程度很高的、十分严谨的专利文献和标准文献,又有知识性、趣味性、形象性融为一体的正式程度较低的科普读物。科技文献多样化的特点决定了其文体复杂性,译者必须能够适应不同的体裁风格。不能把绘声绘色的科幻小说风格带到科技论文、专利、标准等文献中,也不应把科普文章译得艰难晦涩、高深莫测;不能用产品广告口吻来翻译正式文章。从文体学的角度来讲,即要求在适当的场合,使用适当的词语或句式:Manyofthsesfineproductsareinstock,readyforyourorder.此时的翻译应为“上述多种优质产品,备有现货,欢迎订购”。“readyforyourorder”译为“欢迎订购”,是按广告语惯例,对原意作了引申。但同样是“readyfor”,在比较正式的的文字中,就不能做这样的引申,如:Theprogramreadyforthecomputerto“read”ispreparedinaspeciallydesignedlanguage.译为:准备给计算机“读”的程序用专门设计的语言编制。句中的“readyfor”按意思直译。由此可见,同一短语,使用场合不同,译法就不一样,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文体与翻译的内在关系。(三)双词合成词的应用在科技英语中,除了在句法上,大量使用名词化结构、广泛使用被动语句、非限定动词后置定语、定语从句、长句等特点外,还大量使用复合词与缩略词,及采用假借构词法。1.复合词与缩略词。大量使用复合词与缩略词是科技文章的特点之一,复合词从过去的双词组合发展到多词组合;缩略词趋向于任意构词,这给翻译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例如:full-enclosed全封闭的(双词合成词)/on-and-off-the-road路面越野两用的(多词合成词);radiophotography无线电传真(无连字符复合词)/cpd(compound)化合物;P.S.I.(poundspersquareinch)磅/英寸/SCR(siliconcontrolledrectifier)可控硅整流器。2.假借构词法。即根据普通词汇所表示的事物与某一科技事物间的相似性,借用普通词表示科技概念。“finish”在“lookatthefinish”中出现时,它是“光洁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