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元中都的旅游价值_第1页
论元中都的旅游价值_第2页
论元中都的旅游价值_第3页
论元中都的旅游价值_第4页
论元中都的旅游价值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元中都的旅游价值

袁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它曾经是一个铁马成圣的英雄,跨越了欧亚大陆。元朝历史上,先后修建了4座壮丽的都城,分别是位于蒙古国的和林、内蒙古的上都、北京的大都和位于张北县的中都。元中都在元朝灭亡后,曾经一度在历史上失去了踪迹。在1998年,元中都重新被发现。1999年元中都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中都虽然没有其他帝都名声显赫,但是在元朝,围绕着它的营建、兴废,发生了一系列事件,这些事件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到了元朝中后期的国运。经过元中都被发现10多年时间的学术研究和旅游开发,元中都逐步成为张家口历史文化旅游的品牌。目前,河北省和张家口市正在致力于建设环绕京津的大都市周边旅游圈。所以,进一步提升元中都的旅游价值、扩大它的文化影响力是中都旅游品牌建设的关键内容和重要支撑,必须从历史的深度和高度上给元中都所蕴涵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应有的评价。笔者认为,对于元中都的营建和发生的事件,应该上升到影响元朝中后期国运的高度来认识。一、修建中都的功能定位说元中都是武宗朝的一号工程,有以下原因。一是土木工程浩大。元中都的工程量究竟有多大,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但是我们可以从参加修建人员的数量和修建时间上,进行一下推测。证明中都工程浩大有两个佐证。首先,征发夫役多。至大元年(1308年)正月初三,武宗海山给枢密院(枢密院是元朝最高的军事管理机构)下命令,调18500名军人参加中都建设。后来发现力量不够,又调上都卫3000士兵参加工程建设,并从云州等地征发民夫,还鼓励当地百姓用牛车帮助运土。由此可以推测,修建中都投入的军队、民夫相当可观。其次,修建时间长。因为坝上地区气候寒冷,所以修建元中都每年实际施工时间为半年,计算的施工时间是阴历四月十五开工,阴历十月十五休工。那么建设中都的大规模会战至少开展了18个月以上。这个工程量与修建上都的工程量基本相当(上都也修了3年),工程量堪称浩繁。二是朝廷高度重视。这表现在:第一,紧急上马。武宗继位时间是元大德十一年也就是1307年的阴历五月二十一日,继位10天后的六月初二,龙椅还没有坐热,武宗就立即下旨修建中都。一般情况下,新皇帝登基后大的举动,都要等到第二年正月改了年号或者叫该正朔之后才开始。此举可见武宗皇帝修建中都心情之急切,中都在武宗皇帝心中意义之特殊。第二,强力推进。在宣布修建中都一个半月后的七月十九,朝廷就在张北设立了行工部,作为中央工部的派出机构,具体负责中都的营建。后来发现各项工作进展不尽如人意,于是武宗又下旨,命令吏部尚书察乃兼领工部事务,目的在于加强工部权威,进一步推动中都建设步伐。第三,志在必成。至大二年(1309年)四月,当中都宫城初具规模后,武宗下令修建中都角楼。当时中书省的官员提出意见,大致意思是:现在正值农忙季节,今年全国又发生了蝗灾,国家财政非常紧张,百姓生活困难,最好停止这些不急的工程。武宗很不高兴地说:皇城不修建角楼,怎么能显示它的壮观?这件事还是抓紧完成。由于皇帝态度非常坚决,大臣们只好遵照执行。朝廷还制定了严格的奖惩制度,命令修建中都的军队阴历四月十五日以前必须到中都集结完毕,开始施工,如果没有按期到达,该部首领就要被治罪。对于自愿以车、牛帮助运送物资的老百姓,给予奖励。三是都城规格。都城规格之高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大都的形制。中都作为都城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宫城、皇城、外城三重城回字相套,宫廷建筑中轴对称,与大都相同。作为都城的另一标志是宫城修有角楼。据考证,中都角楼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性,而且反映出帝都的磅礴大气,是整个宫城的画龙点睛之笔,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其次是上都的规模,尤其是宫城与上都宫城相差无几。再次是都城待遇。给中都与上都、大都一样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政治待遇上:修中都之前,张北地区叫隆兴路总管府。修中都后,把隆兴路总管府升格为中都留守司兼开平路都总管府。当时大都设大都留守司兼大都路总管府,上都设上都留守司兼上都路总管府,享受和大都、上都一样的行政级别,属于正二品机构。类似于现在的直辖市。经济待遇上也经常是三都并称。主要表现在豁免钱粮上,豁免的原因经常是因为发生自然灾害和进行大的营建工程。因为自然灾害豁免的数量一般是1/3;因为营建工程豁免的年限,最少的1年,最多的达到4年。二、修木重释,兴商以助营建元中都是元朝第一次经济危机的诱因之一。武宗1307年5月当上皇帝时,中央政府财政收支平衡。当时全国1年总收入是400万錠,除去给地方留成外,上缴国库大约280万錠,实际支出是270万錠,节余10万錠,基本上收支平衡,略有节余。但是,到了1308年的2月份,武宗当皇帝7个多月,国家财政就亏空了820多万錠。之所以亏空这么多,是因为武宗皇帝行武出身,是非常奢侈和率性而为的皇帝,几乎没有经济概念。他当上皇帝后,大肆封官,大肆赏赐,大兴土木。尤其是修建中都和在上都修建佛寺,搞得国库告罄。为了弥补亏空,武宗采取了两个办法。一是加大税收,提高税率,扩大征税范围,并且把收税多少纳入地方官员的考核体系,收税多的就提拔重用,收税少的就罢官免职。在这种政策驱使下,各级官员使出各种手段盘剥百姓,加重了百姓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二是挪用宝钞储备金。元朝绝大部分时间里,唯一法定的货币是纸币,当时叫钞。钞用丝和银作为储备金。准备金有非常严格的制度,发行多少钞票,就得有多少白银和丝的储备。一旦动用准备金,又补不上,就会发生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就是现在说的通货膨胀。武宗海山当皇帝两年多一点的时间,就透支了准备金1060多万錠,造成了政府庞大的财政赤字。如果按照中央财政年收入280万錠,填补上武宗留下的这个财政赤字也需要4年的国库收入;要按照每年节余10万錠计算,需要106年时间才能还完。武宗当了4年皇帝,他死的时候,全国物价上涨了25倍。当时监察御史张养浩曾经给武宗皇帝上了万言书,指出武宗皇帝有“十谬”(十件荒谬的事情),其中有一条是土木太盛,矛头直指修建中都。这说明,修建中都成为当时政府一大不堪重负的财政负担,是元朝第一次经济危机的诱因。营建元中都政治上成就了仁宗之仁。由于武宗的寅吃卯粮,造成了政府财政庞大的赤字,社会矛盾日趋尖锐。仁宗为了缓和矛盾,稳定局势,开始改革武宗敝政。仁宗一朝没有大兴土木,对蒙古诸王和大臣赏赐也节制了许多,他死后被谥为“仁”。谥号仁的意思是:“慈民爱物谓之仁”,其中应该包含着罢修中都。三、佛事是周王朝臣的一种“佛事”元史记载,泰定帝共在中都昆刚殿做了两次佛事。笔者重点介绍第一次佛事。泰定帝继位有这样的背景:武宗传位给仁宗时约定,仁宗将来传位给武宗的长子和世王束。但是仁宗出于私心,违背了诺言,把帝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史称英宗。仁宗违背诺言,感觉理亏,为安抚和世王束,封为周王。周王继位不成,一气之下,跑到新疆的阿尔泰山,拥兵自重。英宗当皇帝后,推行改革,触动了守旧王公的利益,在上都附近被谋杀,史称南坡之变。据有的学者研究,泰定帝间接参与了这次阴谋,并当上了皇帝。元代皇帝都信奉佛教,频繁地做佛事。做佛事的原因很广泛,有时是增福,有时是延寿,有时是驱邪,有时是驱散恶劣的天气。假如某天做梦感觉不吉利,醒来和帝师一说,就开始做佛事。尤其是新皇帝登基之前,要做9次佛事,称为“九戒”。这次佛事究竟是为了什么,历史没有明确记载。我们只知道这次佛事很重要。一是这次佛事记载到元朝正史中;二是这次佛事记载到了中国佛教的大事记中;三是这次佛事之后,泰定帝就到了大都,对拥护他当皇帝的一些王公大臣大开杀戒,以洗刷他参与了弑君夺位这场阴谋的罪恶名声。泰定皇帝是元朝诸帝中做佛事非常铺排的皇帝,我们可以想见中都佛事规模之大、气氛之隆重。四、中都事件是皇权的有限且是分离中都事件(也称旺兀察都事件)的过程。1328年泰定帝死后,把皇帝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新皇帝史称天顺皇帝。泰定帝执政期间,武宗旧臣在朝中还很有根基。泰定帝去世后,武宗旧臣们认为,这次新皇帝的位置应该由武宗的长子周王和世王束继承。但是周王此时远在新疆的阿尔金山,一时赶不回来。于是大臣们就商定,先迎接武宗的次子怀王当皇帝,史称文宗,然后等周王回来,文宗再把皇帝位置交还给哥哥。泰定皇帝的儿子天顺皇帝自然不愿意交出皇权,于是文宗和天顺皇帝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激烈战斗,史称两都(上都和大都)之战。战争的结果是文宗一方取得了胜利。这个时候,周王已经在和林继了皇帝位,史称明宗。历来皇权的争夺都是残酷无情的,父子反目,兄弟相残的事件史不绝书,可以说一部皇权交替史,半部骨肉相残史。文宗皇帝费了好大的劲夺取了皇帝位置,实在是不甘心把到手的肥肉交给哥哥,但是自己又有言在先,要把皇位还给哥哥,也不能言而无信。于是一个阴谋在悄悄酝酿着。这个阴谋,我们可以称之为中都事件。中都事件的核心是弑兄夺位,采取的方式是先麻醉后动手。于是兄弟两个就在中都见了面,当时中都叫旺兀察都行宫。在中都的中央大殿,文宗为南下归来的哥哥明宗接风洗尘,此前还把传国玉玺交给哥哥。一连三天,兄弟俩在中都纵酒高会。在这三天中,文宗表现的非常殷勤,哥哥明宗自然非常高兴,彻底放松了戒备。八月初七早晨,明宗七窍流血,四肢青黑,暴病而亡。中都事件的后果。笔者认为:中都事件最大后果就是产生了元朝的末代皇帝元顺帝,在元顺帝的手里,葬送了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元帝国。元史记载了文宗在临终之际的自我悔过,大致意思是:“从前旺无察都的事情,是我平生的一大错误。我曾经半夜考虑此事,真是悔之无及!我死后就由明宗的儿子妥欢贴木尔继承皇位。这样,朕见明宗于九泉之下,也可以有个交代了!”但是,在顺帝继位问题上,笔者认为,野史更可以为我们提供正史背后的历史真实。据野史记载,文宗当了皇帝,就把自己的儿子封为太子,希望父死子继,并不想把皇位传给侄儿。但是不久,太子就生病,百治不愈,文宗去看望太子,太子用明宗的口吻说:你害死了我,我也不让你好,我非让你断子绝孙。不久太子就病死了。元朝的皇帝非常迷信鬼神,所以文宗很害怕哥哥明宗阴魂报复,以至于自己的另一个儿子都不敢在宫中抚养,过继给帮助自己在中都谋杀明宗的权臣燕帖木儿当干儿子,还改了名字。文宗死后,燕帖木儿为了揽权,又立明宗7岁的小儿子当皇帝,没过几个月,小皇帝又死了。这时,权臣燕帖木儿又提出让文宗的小儿子当皇帝,文宗的皇后死活不同意,生怕再被冤死的明宗捉了去。这时候,唯一有资格的继承人就是明宗的长子,就是元朝的亡国之君顺帝。元顺帝在稳固了权力之后,对中都事件进行了彻底清算。一是申明了文宗弑兄谋位的罪状,取消了他的皇帝名号,把他的牌位驱逐出太庙;二是流放了文宗的皇后和小儿子,他们不久都死于流放途中,死因不明;三是对参与中都事件的人员,活着的全部处死。五、月日:六月十二日元朝至正二十八年也就是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朱元璋派军队北伐,攻陷通州,北京岌岌可危。闰七月二十八曰夜三更,元顺帝率领后妃、皇太子、皇太子妃逃亡上都。二十九曰,车驾到了居庸关。当时的情况是道路萧条,关无一兵。顺帝太息曰:“朕不出京师,安知外事如此?”三十曰,天降大雨。车驾驻扎在鸡鸣山下的驿站(位置就在现在的鸡鸣驿)。这天黑夜,鸡鸣山西北峰崩,声如巨雷,御营中人马皆惊,以为追兵来了。随行人员四处奔跑,直到黎明,局面才平静下来。八月初一继续下雨,道路泥泞。初二大雨还在继续。一行人浑身湿透,天气寒冷,竟然冻死了人。元顺帝农历八月初九逃到中都,八月十五到达上都,如果按照日程推算,顺帝在中都应该暂住四至五天。在中都期间,顺帝君臣做了几件事情。一是等待消息,两手准备。等待大都战斗的胜负消息,如果北京城夺回来,他们再回去。如果北京夺不回来,就继续北逃上都。二是征兵高丽,未获援军。元顺帝在中都派兵部尚书李仲时到高丽(朝鲜)征兵勤王,以挽救垂死挣扎的大元帝国。但是,李仲时一去就在史籍中没有了消息。从后来的史料看,高丽对出兵勤王一事首鼠两端,只是口头答应,不见具体行动。顺帝依靠高丽复国无望,转而依靠大元发祥地的西北诸王,后来发展为历史上的北元。三是大惊大恐,落下病根。元顺帝在中都落下了病根,以至刚到上都就开始发病,这个病最终断送他的性命,这个病是痢疾。刘备在夷陵之战,被陆逊火烧800里连营后,病死白帝城也是这种病。六、中都地震的文化价值顺帝君臣从中都出发,到上都过了中秋,过了春节。正当他们还继续要在上都停留下去的时候,这时天象发生了变化。笔者将之概括为天象三变:一是野狐登殿,正月初九,几只野狐闯入了上都宫殿,并且蹲在了皇帝的御座之上;二是上都阴霾,正月二十这天上都刮起了沙尘暴,白天像黑夜一样漆黑一团;三是中都地震,也是正月二十这天,中都发生了地震。正月里三都有变,一天之内两都有变。这在古代都是关乎国运的不吉之兆。中都地震给心理已经极度脆弱的元朝君臣一记重锤,促使他们不久又继续北逃。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这是元朝史料对中都的最后一次记载1。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发展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