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交际舞对中国女性社交生活的影响_第1页
论交际舞对中国女性社交生活的影响_第2页
论交际舞对中国女性社交生活的影响_第3页
论交际舞对中国女性社交生活的影响_第4页
论交际舞对中国女性社交生活的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交际舞对中国女性社交生活的影响

在传统社会中,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公开社交是不存在的。由于男女之间经济上的不平等,也就决定了男女之间人格和社会地位上的差别,交际也就不能自由的进行。女性因为经济上不独立、社会地位低下,他们不能和男性一样获得应有的交际权利,所以只能靠自己的身体和节操并依附于男子来维持生计。在男权社会,男性为了达到对女性的占有欲,也千方百计地设置各种礼规保有女性的贞操。为了阻断男女之间的正常交往,“男女有别”“男女授受不亲”的观念作为传统社会男女之间的交往准则被礼法确定下来,成为社会女性“妇德、妇言、妇容和妇功”必须严格遵守的礼教信条。在封建礼教的要求下,社会公共事务只有男子参加,女子被排除在外,女子无权参加任何社会活动,女子的社交空间被限制在家庭之中。传统社会的女性由于没有正常的社交生活,生儿育女、相夫教子几乎成为她们生活的全部,社交生活的匮乏不仅限制了她们的人身自由,而且也限制了她们正常的社交能力的发挥。女性在封建社会失去的不仅仅是政治权力、经济独立和人格尊严,而且应有的社交权力也被无情地剥夺,在社会公共空间的日常生活中女子深居简出,与世隔绝,被囚禁于家庭内部,即便到了20世纪初期,欧风美雨依然没有叩开中国女性社交的大门,不少女性“偶然在门口站站,也要遮遮掩掩,探出退进,一见有了人,便好似见了老虎一样,往里直逃”。中国近代女性的社交生活,随着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进程加快而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西方女性时尚的社交生活冲击着中国传统的社会交际方式,中国都市中的女性,在学习和效仿西方社会生活方式方面走在了时代的前列,成为20世纪中国社会变化最快的一个领域。都市女性日常生活的丰富,揭示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而女性社会交际的扩大,无一不与西方政治思潮传入中国、西方生活习俗和生活方式传入中国有着直接的关系。改变都市女性社会交往的最直接的工具就是交际舞。交际舞在中国日常生活中的传播、效仿、流行,不仅冲击着传统的礼教和道德藩篱,而且也成为女性身体解放、思想解放乃至生活自由效仿的样板。从某种意义上讲,交际舞东传是中国女性走出传统藩篱、走向社会、展现自我、使女性成为真正社会人的关键所在,对女性正常的社会交际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一女性交际舞的属于自由而独立的行为交际舞在中国的传播和流行,与20世纪初期西方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兴起和传播有着直接的关系。清末民初,西方自由平等学说开始在中国传播,西方女性解放思潮在中国兴起,长期以来中国女性所遭受的思想禁锢和身体束缚在此时有所松动。这一时期,社会开始默许女性参与政治活动和其他社会工作,但是由于封建礼教的长期束缚,女子期望的正常社交生活依然不可能公开进行,即便是走在时代前列的女子学校,对男女之间的正常交往也是百般禁止,甚至为了维护“礼教”的正当性和严肃性,制定了各种规定,比如男性到女子学校当教员,“必须年满五十岁,没留胡子的不要;教员教书,二目必须仰视,眼看天花板,不准看学生的面孔”。在女子学校的男性教职员,“尽是弯着腰、带着须才能聘他”。也只有这样,才符合传统礼教的男女交往准则。更有甚者,为了维护男女交往的礼规,在一些学校男教师甚至不能和女学生面对面,“讲台上挂着一块帷帘,将师生隔开,学生但闻其声,不见其人,实行‘垂帘’讲课”。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使中国传统社会“男女有别”的封建礼教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个时候,一些进步学者提出了男女公开交往的口号和主张,如陈独秀就曾尖锐地指出,“男女有别”“男女授受不亲”等封建礼教,是对女性的极大侮辱,公开提出男女交际公开化应该成为社会的常态,“今日文明社会,男女交际率以为常”。雁冰在《男女社交公开问题管见》一文中更是从男女人格平等的立场出发,强调:“男女社交就是男女人格平等的表示,反对男女社交,就是反对男女平等。”更有人从“女性也是人”的角度探讨男女之间的交往正当性,把女性享有的自由社交权力作为女性解放、人格独立的先决条件。五四时期主张全盘西化的胡适对美国男女社交的进步意义大加赞赏,他说:“(美国)女子因为常同男子在一起做事,自然脱去许多柔弱的习惯;男子因为常与女子在一堂,自然也脱去许多野蛮无礼的行为(如秽口骂人之类)。最大的好处在于养成青年男女自治的能力。”西方女权思潮的传入以及知识界关于男女社交公开化的讨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文明进化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都市中的青年男女,特别是20世纪20年代的一些新女性,更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大胆地走向社会,参与社会交际,男女交际隔绝的“中世纪”围墙被拆除,女性逐渐成为都市交际生活的新生力量。最先打破男女交际大防藩篱的是西方交际舞的传入,男女的正常交际不仅仅是思想上的,身体上的接触恰恰是封建礼教最忌讳的,也是阻碍男女交际的最后一道防线。当这道防线被冲破后,女性的社会交际就再也没有什么顾忌可言了。作为社会交际的一种娱乐形式,交际舞完全是由西方殖民者带来的。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开埠通商,西方殖民者蜂拥进入中国,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西方的物质文明,也带来了西方精神生活领域中的娱乐文明,交际舞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登陆中国的。1850年11月,上海租界里的西方人举行了第一次正式的交际舞会。1897年,为了配合慈禧“万寿庆典”,上海道台蔡钧在上海举行中国官方的第一次大型舞会。此后尽管交际舞会不时在中国一些大都会出现,但只是来华外国人自身的娱乐活动,既不对外售票,也不允许中国人进入。当时的中国人对西方交际舞男女杂处、搂搂抱抱的娱乐形式采取一种鄙夷的态度,不但中国男性不屑于参加,女性不敢也不允许参加。但是进入20世纪以后,尤其进入民国后,欧风美雨全面侵袭中国,交际舞也走出租界、使馆区,走出洋人生活的圈子,开始作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在中国一些都市蔓延开来,女性也成为交际舞生活方式的引领者、效仿者。中国女性最早参加的西式交际舞会是留学欧美的一些留学生。1914年1月3日的《申报》登载了一条消息:元旦当天,一些从欧美留学归国的学生在广州“于除夕夜开亲睦会,聚宴跳舞,且有妇女与会”。就这样一条新闻,由于是在外国留学回来的留学生之间举行的,尽管有女性参加,也并没有引起社会的关注。但是民国建立后,交际舞在上层社会急速发展,为了和国际接轨或者招待外国使节,北京政府举办了多种交际舞会,但实际参加者多是一些洋人,中国人多作壁上观,女性更是不敢进入这种场合,男女之间搂搂抱抱、面对面相拥而舞的娱乐方式在传统“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面前尚无人敢越雷池一步。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这种情形发生了巨变,西式舞场如雨后春笋般在一些大都市出现,跳舞成了最时髦的生活消遣方式。引领跳交际舞潮流的当属十里洋场的上海,“最新还赶热闹的,要算上海人……差不多成为社会流行的一种新娱乐。每逢朋友问起今日做何消遣,总高声回答道:跳舞。以为不曾踏进过跳舞场,便不算时髦呢”。此时的上海,因跳交际舞成为最时髦的娱乐生活方式和消费生活方式,舞厅以势不可挡的气势蔓延整个上海滩。“此数月来,跳舞之风,盛行海上,自沪西曹家渡而东,以及沪北,试一计之,舞场始不下数十。”到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舞场依然闪烁着绚烂的华光:“而上海则巴黎时装、欧美大菜、洋楼大厦、跳舞场、电影院、无线电、摩登女性,看不尽的繁华。”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国际性大都市,上海最早接受交际舞这种娱乐方式,当属情理之中,而且一旦这种异域的娱乐方式进入寻常市民生活,很快就为市民所接受,一经濡染,立即风靡。从有关资料统计可知,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舞厅不下50多家,不仅有像“百乐门”“维也纳”“大都会”等高级舞厅,而且其他小的舞厅也不计其数,能够满足上海不同层次的民众消费需要。当然经常光顾舞厅的,除了达官贵人、富豪巨贾,也有不少风流才子、闺阁名媛等。对此情形,郁慕侠在《上海鳞爪续集》中进行过描述:“到舞场中的朋友,不但是摩登女郎、惨绿少年,而白发盈头、长袍马褂的老头儿,也很多很多。”“男女同舞,脸儿相偎,手儿相持,腿儿相挟,脚踵儿随乐声而旋转。”在上海引领交际舞的同时,天津、北京、广州的跳舞之风也渐渐流行起来。“近来中国跳舞之术流行,从前以上海为盛,迩来天津、北京时髦女子亦都趋之若鹜。”像天津,交际舞首先从租界洋人开设的饭店向社会蔓延,由于舞客较多,舞业利润可观,天津的一些中国人开设的饭店也纷纷效仿。像其他大都市一样,城市中的年轻人跳交际舞、剪发、穿皮鞋、穿洋装,成了人们追逐的消费时尚,尤其是天津人“到福绿林去跳跳舞,到电影院去出出风头”成了时髦的标志。当跳交际舞成为更为文明、更为时尚、更富有现代气息的娱乐形式后,人们充分意识到,交际舞不仅仅是男女之间身体愉悦的娱乐方式,而且通过男女之间动作的配合和对音乐的感受,对建立一种融洽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沟通等大有裨益,交际舞就成为那个时代最富有诱惑力的交际手段。二女性交际舞的变化交际舞作为一种时髦的都市娱乐方式,所体现的现代化的文化内核就是新的消费观念的形成。在20世纪30年代,初次体验西方文明的中国人对西方现代性的物质层面比它的精神层面更容易被中国人所接纳,至于上海人对西方现代性的物质形式的接受是明显遵循一个典型的步骤:“初则惊,继则异,再继则羡,后继则效。”上海接受西方文明的步骤恰恰是中国近代以来接受西方文明所遵循的规律,物质的层面远没有精神层面所涵盖的异质的民族性的道德、习惯的羁绊,初则惊———继则异———再继则羡———后继则效这几个步骤,正是西学东渐在中国演进的一般规律。交际舞在中国的流行,悄然改变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和日常娱乐方式,与一个群体的迅速崛起有着直接关系,也与女性身体解放、思想解放、消费观念的变化不无关系。正是女性对新事物、外来新文化的拥抱和接纳,促成了女性在社会公共空间的发言权,同时也改变着中国传统女性的社交方式。中国传统女性的角色转换与20世纪30年代新式女性的崛起和身体解放为标志。民国以后,女性除了“求解放自己,确立高贵的人格和理想”外,再就是“了解新思潮的真意义”,追求“精神解放”。在这种社会思潮的推动下,“新式女性”“摩登女郎”成为都市的新形象。“新式女性”“摩登女郎”是有别于传统女性的,她们是受世界新思潮影响并追逐时尚的女性,“新式女性”由原来的“家庭的人”走向了“社会的人”。新女性受西方女性审美时尚的影响,身体形象上尽取西方女性的审美观念,突出女性的曲线美。“摩登女郎”完全是生活在都市中崇尚时髦和表现自我的女性代表,是消费文化的附属物。她们交际的舞台以咖啡馆、舞场为主,自由恋爱,毫无顾忌地出入各种消费场所,以自己的身体进行各种交际,趋时和奢华成为她们的主要特征。新式女性群体的崛起,改变了中国传统女性的身体形象,也改变了女性社会交往的空间,而女性真正获得交际的工具无疑是热衷跳交际舞,跳交际舞为女性不断扩大的社交能力和社交空间提供了舞台。现代女性的社交正是从跳交际舞开始的。女性通过交际舞参与社会交际,是民国以后才有的事。尽管民国以前西方交际舞已经传入中国,但热衷于跳舞者基本上是洋人。民国成立后,中国人开始在上流社会模仿洋人举行舞会,参加舞会的不仅有洋人,也有华人;不仅有男人,也有女人。如1914年2月9日《申报》曾刊登《记外交部之跳舞会》一文,详细记述了当时舞会的盛况:“中外宾客到者1000余人,各国公使皆到,其夫人亦到……中外报界亦到。10点10分开跳舞会,以西男和西女宾跳为多。其余亦有西男和东洋女者,华男而西女者,西男而华女者,有华男与华女者。皆互相跳舞。”这个时候,女子已经可以参加舞会、进行社会交往,不过此时的女性通过舞会扩大社交范围还仅限于上流社会,难怪当时的美国外交官如是评论中国女性的跳舞情形:“中国妇女对这种社交性的集会并没有显出生疏的样子,相反的,却显得悠然自得,举止端庄。她们不隐瞒对这种新式舞蹈感到有几分兴趣。”由此可以看出,民国初年,从少数知识女性开始的跳交际舞已经和男性一样可以参与到这种时尚的社交活动中,跳交际舞表明女性不仅具有强烈的社交欲望,而且渴望通过跳交际舞,不断扩大女性自我的生活空间和生活内容,进而寻求更大的自身解放。20世纪20年代以后,在上海、天津、北京、广州等开放性大都市,跳交际舞成为都市新式女性、摩登女郎特有的社交方式。像20年代的天津:“盛行跳舞,擅舞女士,无不出尽风头。每值晚灯甫上,衣香鬓影,翩若游龙,万头蠕动。”“每一舞罢,掌声如雷,迨夜少更,兴尚未阑,钟鸣三下,方始归去。”天津女性热衷跳舞,充分体现了新式女性对跳舞这一时尚生活参与的积极性以及观念上的开放程度。随着跳舞成为城市新的生活时尚,在都市中各种各样的舞蹈培训学校应运而生,年轻人之所以选择进舞校学习,每个人的目的是不一样的,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想通过学习跳舞扩大自己的交际圈,满足自己不同的欲望。男性所以选择跳舞,是为了能在舞会上博得女友欢心;如果想找女友,也希望通过跳舞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伴侣,因为有舞会,才为青年男女提供了交往的机会。对于女性而言,跳舞是一种时髦,如果生活在都市里而不会跳舞,就会被人瞧不起,会被人说成是“乡巴佬”。由此可以看出,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开放都市里,跳舞已经成为公众普遍接受的社交方式,女性之所以踊跃参加,是时尚心理使然。对许多追求时髦的年轻女性而言,不懂跳舞或者说不会跳舞,会被人认为跟不上潮流。越来越多的女性敢于抛弃传统礼教的羁绊,积极接受和大胆体验这种时尚生活方式,不仅说明在观念上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束缚,而且也认识到女性独立的人格,开始重视自我的精神体验。当跳舞成为都市消闲文化的新形式后,人们可以到舞厅里去跳舞,还可以到各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举行的假日舞会上跳舞。在所有的舞会上,女性都成为主角,在所有女性参加的舞会上,除了追逐时尚的摩登女郎外,女学生禁不住诱惑,也加入到跳舞的行列,成为跳舞的另一个生力军。“女学生们出了校门,日常娱乐休闲的多姿多彩更是叫人眼花缭乱……余兴节目绝大多数是与会者共同参加的交谊舞会。频繁的茶舞使女学生们有了专门的‘茶舞装’,欧美的交谊舞因她们的热衷,渐渐在上海滩风靡起来,然后是舞厅也开始设置了专属于茶舞的时间段。”女学生不断光顾跳舞场,必然会引起校方的重视,于是有些学校出台了女学生外出跳舞的禁令。但对这样的禁令,社会上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甚至有人热情讴歌女学生跳交际舞,在他们看来,跳舞可以“获得艺术的陶冶、心灵的慰藉……我们不但不应反对跳舞,而且应该提倡跳舞”。从这一点不难看出,对于女性跳交际舞,社会的看法在不断地改变,人们对女性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社会交际逐渐趋于认同和肯定。都市中“摩登女郎”热衷交际舞,她们开创了女性用身体形象进行社交的先河。具有开放性和交际性特点的交际舞不仅增进了两性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情感沟通,体现了女性盼望参与社交的强烈愿望,而且跳交际舞很快也成为都市女性很重要的生活内容。三反对竞争的女性视角交际舞既是一种新式的娱乐形式、社交方式,同时还是一种消费方式。交际舞所具有的享受消费、纵欲狂欢的生活理念,不仅撞击着国人固有的生活习惯,而且在心理层面对人们固有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人生取向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民国以后,西式交际舞在中国现代都市日常生活中泛滥,不可能不对中国固有的社会道德产生影响,尤其是女性活跃于舞场,以女性身体作为社交的筹码,毫无疑问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极大的震撼。一场关于交际舞与女性社交的论战不可避免的发生了。集中引发国人对女性跳交际舞的讨论发生在1927年天津的禁舞风波。纵观这场讨论,不难发现如果仅仅是男性的一种社交方式,也不会引起轩然大波,问题的症结在于女性也参与其中,而且是互不相识的男女面对面、互相拥抱,以男女之间的身体碰撞达到娱乐消遣的效果,这与中国的传统礼教完全背道而驰,不引起社会的反馈才算奇怪。从当时报刊所刊载的不同文章中可以看出,人们对女性参加交际舞的核心问题提得最多,诸如女子跳交际舞是否有伤风化、破坏礼教?跳交际舞究竟是“肉欲的冲动”还是“美欲的体现”?是一种高尚的娱乐还是邪恶的娱乐?是道德的破坏、礼教的堕落还是男女正常的社交?毫无疑问,对于任何新生事物,人们总要有个认识的过程,有不同的看法实属正常,恰如著名学者唐振常所总结的国人对西式物质生活方式所接受的一般步骤即惊-异-羡-效。面对包含有社交公开、男女平等的新理念,面对突破了中国传统男女交际界限的西式交际舞,人们的最初反应肯定是惊,继之是异,在这一惊一异的过程中,反对的力量、质疑的声音肯定会出现。在这场讨论中,反对西式交际舞的主要还是以男女大防、社会道德为出发点,首先对民国以后女性公开社交的现象颇为不满,对当时女性提倡的婚姻自由大加抨击,指责“女子不以再嫁为耻,其身体发肤亦不以亲近男子之身体发肤为羞”,把女性参与交际舞视为“毁坏名节,伤风败俗”;其次对于日渐流行的交际舞,更是口诛笔伐,“于大庭广场中,男女拥抱,旋转蹲踢,两体只隔一丝,而汗液浸淫,热度之射激,其视野合之翻云覆雨,相去几何”。还有的人把女性跳舞诬蔑为“大启自由之渐,遂开诲淫之门”。当然天津一些社会名流要求禁止跳交际舞的公开信见诸报端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大讨论,一些进步学者借助于《大公报》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赞成跳舞的人据理力争反驳这些名流的观点,认为跳舞不过是现代社会再正常不过的交往行为,既不是伤风败俗的举动,也和礼教没有任何关系,更与风俗的好坏没有联系。社会心理学曾揭示一种规律,即一种新式的社会生活方式越是受到舆论挤压,民众的好奇心、逆反心理反而促使这种生活方式快速发展。天津社会名流的禁舞举动不但没有达到禁舞的目的,反而促使跳舞更广泛的流行,名流们批评女性跳舞是造孽、死后会引起阎王老子审判的言论,更激起了社会民众的极大反叛。“愈禁愈奇,愈奇愈妙,反而禁得不喜欢跳舞的,多欢跃去学习跳舞,不爱出风头的,亦形神骚动的去大出其风头了。”从1927年6月下旬开始,天津民众从围观者加入到参战者,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把这场争论推到高潮,争论的重点也由礼教之争扩大到跳舞的性质、目的和作用上来。审视这场论争,其实质并不在于跳舞本身,核心问题是女性的参加,突破了传统的男女交往的界限,这是守旧派所无法容忍的。看看他们禁舞的理由,无一不是针对女性的。在他们看来,女性和男性公开跳舞是“毁坏名节,伤风败俗”,舞场更是“污垢之所”,女性出入其中会导致社会风气日坏,禁舞的目的就是要维护中国“女德之美”。很显然,名流们维护的“女德之美”就是坚持风化、维护封建礼教、限制女性的正常社会交际。禁舞就是阻挠世界新思潮在中国的传播。社会名流反对女性跳舞的一项罪责就是“男女同舞,有伤风化”,对于这样的观点,反对者也给予了严厉的批驳。耐思在《我也来谈跳舞》一文中说:“好人虽跳舞,仍是好人;坏人虽不跳舞,亦是坏人。”他把跳舞和女权的发展画上等号,认为:“在现今女权极幼稚的时候,应当设法提倡才是,提倡的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先使男女平等,所以我以为跳舞实为男女间平等的游戏,高尚的娱乐,由此逐渐推广,一切事情男女必能合作,由此女权必可迅速发展。反对跳舞,本无关系,但轻视女界,压制女权,其罪可不小。”在这场争论中,有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就是西式交际舞的性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