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故事-作文起步_第1页
教育教学故事-作文起步_第2页
教育教学故事-作文起步_第3页
教育教学故事-作文起步_第4页
教育教学故事-作文起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教育教学故事-作文起步

一提起作文,教师首先想到是“作文难教”,孩子首先想到的不是快乐——自由表达,与人交流的快乐,而是焦虑——怕写不好作文,怕在考试中得不到高分。试问:如果孩子一想到作文就怕,表达的欲望没了,我们还能希望孩子写好作文吗?其实,我们的教育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孩子的幸福生活,作文也应如此。学生的作文立意是否深远,结构是否紧凑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让学生乐于作文,并通过作文使他们生活得更充实、快乐和充满希望。只要老师树立这样的作文目的,我想作为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作文难教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那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师生轻松快乐地行走在作文起跑线上呢?

第一、降低门槛,培养兴趣。

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明确习作教学的年段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心中有度。3—4年级应在低年级段写话的基础上进行作文起步训练,以片段教学为主,不拘文体,不必成文,让学生自由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同时提出用简短的便条进行书面交际的要求。

那么,对于刚上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我们的习作教学更要低起点、低要求,习作内容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习作要求力求适度明确,少写命题作文,不给过多的条条框框,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如《习作1》中的“写什么呢?起床啦,洗脸啦,刷牙啦,打电脑啦,招待客人啦,和小朋友一起玩啦……什么都可以写”。要求学生写的内容是学生经常做的,有的还是在一天中要重复做的,这样的安排是为了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让学生感觉作文就在身边,而不是多么遥远的事情,就像《习作1》开篇所说的“写作文并不难,只要你把做过的、看见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让人看明白就行了。”

过去,我们评价学生的习作,标准太高,要求太严,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现在,我们应该转变这种观念,把习作的门槛降下来,把学生的分数提上去,让学生充分品尝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第二、借助例文,领悟写法。

有老师会问:既然鼓励学生自由地写下见闻、感受等,想怎么写就怎么写,那是不是就不需要教师的指导呢?不是的。儿童作文,需要经历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虽然学生口头语言已有了相当的发展,但若要他们用准确的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毕竟还有些困难。怎么做呢?我们的想法是借助例文,让学生自己去领悟。俗话说:磨破嘴皮,不如拿出例子。例文的就是学生,用的是孩子的口气,写的是孩子们自己的生活,说的是孩子们自己的语言,抒发的是孩子们自己的感情。“例文”均由小学生按规范格式誊写在作文纸上。这样,旨在从形式到内容,为学生的习作提供良好的示范。对“例文”,教材还有简明的点评或提示,每次习作要求均与“例文”有关联,便于学生从“例文”中获得启示,并通过模仿学习作文。这种有助于学生在理解与表达、学习与运用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从而降低起步作文的难度。如“习作3”的例文:“几条小鱼在河里快活地游着。它们有时停下来,有时在水里转圈圈。游着游着,小鱼好像发现了敌人似的,迅速钻到深水里不见了。”自己的作文该怎么写,学生看了例文便一目了然,心领神会。

第三,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读写结合不仅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且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读是吸收,写是倾吐,读影响和制约着写,写又反过来促进了读。而在这一对矛盾中,读又是占主导地位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积累得越多,写作的根基才越雄厚。“厚积”才能“薄发”。强调读写结合,应将着力点放在阅读积累上,而不是仅仅满足于“一一对应”的机械结合上。本着这样的结合观,苏教版教材在读写结合上,采取了“长短结合”、“大小结合”的编写策略:所谓“长短结合”是说一方面致力于长期积累,“多布云彩”,不急于马上“落雨”。另一方面也因“课”制宜,搞一些模仿性的迁移训练。“长线”贯穿始终,“短线”相机渗透。所谓“大小结合”是指课本既有专项的习作训练(大作文),也有随课文安排的“小练笔”(小作文)。大作文自成系列,小练笔机动灵活,二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如16课《石榴》课后练习5要求为:品尝一种水果,并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一段话。我们先来看一下课文第四段:这时,你摘下一个石榴,剥开外皮,只见玛瑙般的子儿一颗颗紧偎在一起,红白相间,晶莹透亮。取几粒放入口中嚼嚼,酸溜溜、甜津津的,顿时感到清爽无比。我在指导学生完成这个模仿迁移训练时,我出示一个桔子,剥开外皮,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桔瓣在剥开的桔皮的衬托下像什么,这时有学生举手发言:“像一朵盛开的橘红色的花。”经他这么一提醒,其他学生都说像。我接着引导学生:“你们看,这紧紧靠在一起的桔瓣像什么呢?”有的说像几个团结友爱的兄弟紧紧依偎在妈妈的怀抱中,有的说像爱美的大蒜头穿上了橘红色的外衣。在指导学生整体观察桔肉的基础上,我又剥下一片桔瓣,“现在看一看,它又像什么?”对于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的学生,我把剥开的桔瓣亲自放入他们的嘴中,请他们品尝,说说桔子的味道,吃后的感觉。最后,我又让学生拿出自己事先准备好的桔子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写一写。在详细指导学生仿写《桔子》的基础上,我又让学生独立写一写自己喜爱的其他一种水果,学会举一反三。

第四、注重“二次指导”

1.教师要就习作初稿的修改加工作“二次指导”。

修改加工不仅是对文稿的完善与升华过程,也是锻炼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针对学生在起草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就修改加工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作简要的提示指导。作文的评改也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每次作文评改之前,教师应当对本次作文情况了然于心。教师应在学生成文之后,评改之前,完成以下任务:1、通览全体学生作文,把作文分成两类,一类是完成本次作文训练任务的,一类是未完成任务的;2、选出优劣作文和具有典型病例的作文;3、确定评改作文的重点。评改教学时,应采用启发谈话法,不仅要引起学生评改兴趣,还要使学生明确评改方向,同时要导之以法,教给学生切实有效的评改方法,可先从宏观人手,看基本内容,总体思路是否具体明确;再微观细查,看组词造句是否文从字顺。特别要关注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评改后,教师还应迅速阅读学生的作文,以做出相应的评价,为进一步指导作文做好准备。

2、作文评改的方法和形式

评改作文的方法,总的来说可分为"互评互改"和"自评自改"两类。这两种方法,在教学中要交替使用,互评互改是为自评自改服务的。评改的对象可以是优秀习作,也可以是病例习作。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修改不如学生自己修改,学生自己修改不如共同修改。互评互改时,教师必须给学生创造更多的交流作文的机会。可以是全班集体评改,也可以是小组评改,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可进行辩论,要进行多向交流。互评互改时要由原根据自己需要,随时修改自己的习作。自评自改时,要鼓励学生敢于下笔,不管学生改得多还是改得少,哪怕是更改一个错别字,更换一个标点,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收获,也比教师精批细改得体无完肤强得多。

自评自改时,要教给学生"读改法"。在读中自我修改自己的作文,读着读着就会发现不当之处,所谓"文章怕念"就是这个道理,"读改法"的基本程序是:1、通读全文,依习作要求,从选材和组材上看是否符合要求,条理是否清楚,层次是否分明,句段衔接是否自然有序。2、默读习作,补充不具体的内容,删去多余的内容,可以补充和删去字、词、句、段。3、细读习作,修改病句、错别字、使用不当的词和标点等。4、有感情朗读习作,全面检查润色。自评自改时,还应教给一些常用的批改符号,以提高自改的速度。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评改,把他们推到第一线当主角,使其成为评改课的主人。要坚持常评常改,作文评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看见效果的,贵在长期坚持。在评改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使学生获取更多的作文知识。这样,我们的作文教学水平才会大幅度提高,并将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五、纷呈精彩,让学生享受成功之乐

学生在吸取各方面的意见后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一番认真细致的修改,最终成稿。此时的作文对于这些十来岁的小学生来说是极其珍贵的佳作,因为这些都是他们心血的结晶,包含着他们的喜怒哀乐。因此,他们渴望自己的作品能得到别人的认可,而此时教师应该做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让这些学生在成功中体验到习作的快乐,为下一次作文铸就无穷动力。

俗话说得好,“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做个有心人,处处都是流光溢彩的舞台:在教室后面的软包上开辟学生的作文园地,张贴学生的优秀或有特色的习作;如果稿件被学校电视台录用,由投稿人自已在电视荧屏上播稿,这是多么荣耀的事啊,学生怎会动力不足;鼓励指导学生积极向各级报刊投稿;借助各级各类作文比赛,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