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鱼嘴水厂二期(输配水管网DN1800原水管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直接详勘)鱼嘴水厂二期(输配水管网DN1800原水管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直接详勘)鱼嘴水厂二期(输配水管网DN1800原水管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直接详勘)目录55011概述 鱼嘴水厂二期(输配水管网DN1800原水管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直接详勘)1概述任务由来与工程概况鱼嘴水厂因服务范围扩大以及服务区域人口、经济快速增长,导致用水量迅速上升。及时启动新鱼嘴水厂二期(输配水管网DN1800原水管工程)建设是该区域社会、经济保持良好、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重庆两江水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甲方”)拟在两江新区鱼嘴水厂二期(输配水管网DN1800原水管工程),甲方委托我公司承担该项工程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本工程位于重庆市两江新区鱼嘴镇,根据设计方案,本工程拟增加一根DN1800的原水管道,长度约2.2km,起止桩号0+000~2+147,工程安全等级为一级,管道设计高程198.29~232.00m。挖方区采用球墨铸铁管、填方区采用钢管,根据管道高程设置低点排泥、高点复合排气阀和高速吸气微量排气阀设施,拟建的原水管线自K0+000~K1+184.00段采用明挖施工,K1+184.00~K1+907.00段采用顶管施工,K1+907.00~K2+147.00段采用明挖施工,在K2+147.00处与拟建的二期配水井相接。1.2勘察目的、任务1.2.1勘察目的:查明拟建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对场地的稳定性和岩土工程性质做出工程地质评价,为拟建工程的施工图设计提供地质资料。1.2.2勘察任务:1取得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构)筑物总平面布置图,各拟建建(构)筑物及场区的地面整平高程,建(构)筑物的性质、规模、荷载、结构特点,可能的基础类型、尺寸和埋置深度,及对地基基础有特殊要求的有关文件;2搜集地下埋藏物的相关资料,查明是否存在“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等对拟建工程不利的埋藏物”;3进一步查明致灾地质体的成因、类型、分布范围、发展趋势、稳定程度和危害程度,井提出评价与整治所需的岩土参数;4查明建筑范围内岩土的类别、结构构造、厚度、分布、工程特性等,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提供地基基础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5查明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及岩土层的渗透性,提供地下水位及其变化幅度评价水、土腐蚀性;判定地基土及地下水在建筑物施工和使用期间可能产生的变化及其对工程的影响,并提出防治措施及建议;6对于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6度的场地,应按相关要求对场地的地震效应作出详细评价;7对场地边坡稳定性、建筑适宜性进行评价;分析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能力;8编制《鱼嘴水厂二期(输配水管网DN1800原水管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直接详勘)》。1.3工程勘察等级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中的4.1.7条,拟建工程安全等级为一级,建设场地地质环境复杂程度为中等复杂(见表1.2-1),结合综上所述,本项目工程勘察等级为甲级。表1.2-1场地复杂程度判定表判定因素场地特征场地类别场地复杂程度复杂中等复杂简单地形、地貌剥蚀丘陵斜坡地貌,宏观地形坡度一般为3°~13°,局部地段为陡坎状约20°~49°。√中等复杂场地岩层倾角(°)8°√岩土特征场地分布岩土层素填土(特殊性土)、粉质粘土、砂岩及砂质泥岩,种类较多,土层厚度较不均匀√土层厚度(m)土层厚度0.00~13.20m√水文地质条件场地整体地下水较匮乏,排泄条件较好,场地中部原始为沟谷地段,局部存在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不良地质现象未见不良地质现象√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现状主要形成的岩质边坡(剖面13-13’)√相邻建筑影响程度工程建设对相邻建筑影响小√1.4工程勘察范围与勘察阶段的判定根据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渝建〔2013〕346号《重庆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阶段暂行规定》,本工程不需进行选址勘察和初步勘察。本工程本次为直接详细勘察,符合渝建〔2013〕346号文《重庆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阶段暂行规定》的规定。根据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渝建〔2013〕345号《重庆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范围暂行规定》,本工程勘察范围应包括基坑边坡、环境边坡及其影响的区域。本工程勘察工作布置,严格执行渝建〔2013〕345号《重庆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范围暂行规定》,勘察范围符合渝建〔2013〕345号文《重庆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范围暂行规定》和《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的规定。勘察范围判定表见表1.4-1和表1.4-2。表1.4-1 重庆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阶段判定表判定款项判定条件对应判定条件的场地及工程指标判定结果场地及项目1在复杂场地上建设工程安全等级为一级的建设项目。中等复杂程场地,安全等级一级不需进行初步勘察其他建设场地1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岩溶塌陷等不良地质作用较为发育,且其影响面积占建设场地30%及以上的建设场地。不存在不良地质现象不需进行初步勘察2场地地形坡角大于30°的自然土坡或地形坡角大于60°的自然岩坡,且其影响面积占建设场地50%及以上的建设场地。不属于该类项目不需进行初步勘察3三峡库区175m蓄水位(吴淞高程)岸线外侧水平距离100米范围内的建设场地。不属于三峡库区范围不需进行初步勘察4存在矿产采空区或地下洞室,且采空区或地下洞顶距离拟建工程最底面小于2倍洞跨的建设场地。不存在矿产采空区或地下洞室不需进行初步勘察其他建设项目1总建筑规模大于50万m2且高层建筑规模占总建筑规模的比例超过70%的大型住宅小区。不属于该类项目不需进行初步勘察2建筑高度大于200m的超高层建筑。不属于该类项目不需进行初步勘察3总建筑面积超过10000m2的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或长度大于500米的车站。不属于该类项目不需进行初步勘察4主跨跨径150m及以上的斜拉桥、悬索桥等缆索承重桥梁以及拱桥,立体交叉线路为3层及3层以上(不计地面道路及地道)的大型互通立交桥梁。不属于该类项目不需进行初步勘察表1.4-2重庆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范围判定表判定款项判定条件对应判定条件的场地、边坡判定结果环境边坡及其影响区域1对于无外倾结构面控制的岩质边坡,勘察范围线到坡顶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倍边坡高度。勘察范围线到坡顶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小于1倍边坡高度满足勘察范围2对于有外倾结构面控制的岩土边坡,勘察范围线应根据组成边坡的岩土性质及可能破坏模式确定,且勘察范围不应小于外倾结构面影响范围。对外倾结构面控制边坡,勘察范围线不小于外倾结构面影响范围满足勘察范围3对于可能出现土体内部滑动破坏的土质边坡,勘察范围线到坡顶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5倍边坡高度。土质边坡勘察范围线到坡顶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小于1.5倍边坡高度满足勘察范围4对可能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土质边坡,勘察范围线应大于可能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土质边坡后缘边界,且还应大于可能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土质边坡前缘边界(即剪出口位置)。勘察范围线大于可能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土质边坡后缘边界,且大于可能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土质边坡前缘边界满足勘察范围基坑边坡及其影响区域1岩质基坑边坡勘察范围线到基坑边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其基坑深度的1倍。不存在基坑边坡满足勘察范围2土质基坑边坡勘察范围线到基坑边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其基坑深度的2倍。不存在基坑边坡满足勘察范围3当需要采用锚杆(索)支护时,勘察范围线到基坑边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其基坑深度的2倍。不存在基坑边坡满足勘察范围1.5前人研究成果拟建项目场地位于重庆市两江新区鱼嘴镇朝阳溪鱼背脊,场地区域地质资料和工程勘察资料丰富,除有1:5万重庆市幅地质图,1:20万重庆市幅水文地质图外,我市勘察单位在附近部分工民建、道路等作过大量调查或工程勘察工作,对沿线的地层结构、岩性、地质构造有较详细的了解。本次勘察主要收集利用了下列区域地质资料和工程勘察资料:1.5.11977年四川省地矿局南江水文地质大队《重庆幅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1.5.21986年~1990年由四川省地矿局二○八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1:5万城市区域地质调查(重庆幅)》;1.5.32011年04月由重庆市地科工程勘察设计院提供的《重庆市两江新区鱼嘴水厂厂区一期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由重庆市都安工程勘察技术咨询有限公司审查通过);1.5.42018年8月由重庆市勘测院提供的《东渝送水泵房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由中煤科工工程技术咨询有限公司审查通过);1.5.52014年4月由重庆市二零八勘察设计院提供的《重庆鱼嘴水厂工程一期配套管网(唐复路南延线及源水管道)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直接详勘)》(由重庆市都安工程勘察技术咨询有限公司审查通过);1.5.62019年3月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的《鱼嘴水厂二期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详细勘察)》(由重庆泰山建筑工程施工图审查有限责任公司审查通过)。通过《重庆鱼嘴水厂工程一期配套管网(唐复路南延线及源水管道)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直接详勘)》初步可知,拟建场地出露地层主要有第四系人工填土、残、坡积粉质粘土以及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及砂质泥岩,场地上覆土层以素填土为主,基岩以砂岩为主,区内及邻近未发现断层,地质构造简单;拟建场地岩土层序正常,场地内及周边未见滑坡、崩塌、泥石流及地下洞室等不良地质现象,场地现状基本稳定,适宜该项目建设。以上资料的收集利用对该项建设工程用地的地层结构、地质构造、地下水类型的划分及区域地质灾害分布特点等提供了基础资料,对本项目勘察方案的编制具有指导意义。1.6勘察工作依据和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1.6.1勘察工作依据本次勘察工作依据:1、与甲方签订的建设工程勘察合同(附件1);2、由甲方与设计提供的工程地质勘察任务委托书(附件2)及《勘察技术要求》;3、由甲方与设计提供的电子版设计方案图。1.6.2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1、《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2、《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50-047-2016;6、《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参照执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01-2001(2009年版);《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1.7勘察方案及工作完成情况1.7.1勘察方案我公司接受甲方委托任务后,依据现场踏勘情况、设计提供的“工程地质勘察要求”和规范的相关规定编制岩土工程地质勘察纲要;在充分利用以往勘察资料的基础上,本次勘察手段以钻探为主,辅以工程地质调查、测绘和现场原位测试、物探工作,以查明岩土体的物理力学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本次勘察以甲方提供的场地平面图及测量成果作为工作底图及起始依据控制点成果表表1.7-1点名纵坐标X(m)横坐标Y(m)高程H(m)备注ZD383842.10184419.160280.422已知点ZD484150.98484504.736287.367已知点km2《重庆鱼嘴水厂工程一期配套管网(唐复路南延线及源水管道)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直接详勘)》中钻孔19个。试验数据样本数应满足规范要求和数理统计要求,以保证所提出的岩土参数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满足设计和施工要求。原位测试:场地人工填土主要为素填土,为查明场地内素填土的均匀性与密实程度,选取合适钻孔布置重型动力触探(N63.5)测试。1.7.2工作完成情况本次勘察工作于2019年9月22日进行踏勘,2019年9月23日编制完成勘察纲要,期间与设计单位及甲方单位进行了沟通。我公司组织专门测量人员于2019年9月24日对所需勘察钻孔进行现场定位。于2019年9月25日正式开始施工,9月27日外业工作结束。并于2019年11月18日再次对沿线部分地段进行补充勘察,于11月20日完成全部外业。最终完成工作量见勘察工作量一览表,表1.7-2。表1.7-2勘探工作量一览表测量机械钻孔原位测试室内试验1/500工程地质测绘利用钻孔波速试验抽水试验勘探点(个)剖面(条)(m/孔)重型动力触探N63.50(m/孔)岩样(组/孔)土样(组/孔)水样(件)(km2)(m/孔)(m)(孔)2315308.72/2914.40/212/12//0.162432.20/37//1.8勘察工作质量评述接到任务以后,我公司工程人员对拟建区进行踏勘,根据勘察技术要求,编制勘察大纲,制订作业计划;工作过程中,坚持ISO9001质量保证体系的各项要素,对勘测全过程实行动态管理,加强事前指导,中间检查,成果验收的三环节控制,杜绝不合格资料产生。1.8.1本次勘察工程测量内容:钻孔定位,实测工程地质剖面。起算点平面系统:重庆市独立坐标系;高程系统:1956年黄海高程系。我公司测量人员采用RTK对给定的钻孔坐标进行现场定位,并对给定的地质断面进行实测,其钻孔、高程精度满足《城市测量规范》要求。1.8.2工程地质测绘:对拟建场区及周边环境进行1:500的工程地质测绘,其次测绘面积0.04km2。着重调查场地地形地貌、微地貌特征;调查各岩土层的分布及岩性特征,了解土层的形成条件、颜色、成份、结构特征;了解岩石的出露情况、岩石成份、结构、厚度、风化程度及产状等要素以及裂隙发育的规律和特征;调查有无不良地质作用及其形成条件、规模、性质及发展情况;调查地下水的类型及补排关系。1.8.3管线探测:因拟建场地为地下管网发达地段,钻探前采用探管仪对分布于管线附近的钻孔逐孔核实孔位,详查明钻孔处地下管线等设施情况,确保施工安全,对可疑孔点位进一步采用先人工开挖至基岩面,再钻探的控制。1.8.4钻探:严格按钻探规程及技术人员的要求进行。钻探全部采用岩心管清水回旋全取芯钻进工艺作业,土层采用无水跟管钻进。钻孔岩心回次采取率:在中等风化岩层中,不小于80%;在填土层中岩心采取率不小于70%;原状土层岩心采取率不低于90%;强风化岩层岩心采取率不低于65%。钻探回次进尺严格控制在2.0m范围内,但钻探过程中人工填土层偶见垮孔现象,钻探过程中无作业人员、伤及地下管线、伤及周边建筑物安全等安全事故。1.8.5现场地质人员跟班编录,并根据不同的地质情况及时指导施工。地质资料按要求收集准确、及时、齐全、可靠。各项资料在野外均进行了100%自检和互检。1.8.6岩样采集严格按纲要进行,岩样采集后及时进行密封包装,并及时送检。在地基持力层范围内分层采集了岩样进行了室内试验,室内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及波速测试由重庆卓华工程勘测有限公司承担,试验单位具有相应的资质并通过计量认证,试验成果已加盖CMA计量认证标志。1.8.7钻孔水位观测:全部钻孔按要求进行了孔内水位的观测工作,钻探结束后抽排循环水并观测水位变化和流量的变化情况,抽干后间隔24小时后再观测孔内静止水位。1.8.8坚持外业见证制度,控制点的来源、钻孔的施放以及外业钻探的过程均有甲方委托的见证单位—重庆607勘察实业总公司人员进行旁站、巡视、验收,见证员为杨尚宗,印章号YKJZ-2310077-0024,钻探外业资料真实可靠,满足规范要求,质量良好。室内资料严格按照现行规范进行综合分析整理、编制报告;成果资料符合国家有关规范要求。文字编写软件采用Microsoftword2007,制图软件采用北京理正工程地质勘察(工程地质勘察CAD8.5单机版)和AutoCAD2008中文版。综上所述,本次直接详细勘察工作重点突出,查明了拟建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特征,满足规范要求,可供施工图设计使用。2自然地理2.1行政区划及交通现状本项目位于重庆市两江新区鱼嘴镇朝阳溪鱼背脊鱼嘴水厂,拟建场地附近市政道路已基本修建成形,工程场区交通较为便利。2.2气象重庆位于东经105°17'~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场地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日照总时数1000~1200h,具冬暖夏热,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温润多阴、雨热同季,常年降雨量1000~1400mm,春夏之交夜雨尤甚、空气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偏少、秋雨连绵等特点,素有“巴山夜雨”之说。气温的垂直分带明显,海拔高程300m以下的沿江河谷区,年平均气温为18.0~18.8℃。气温:多年平均气温18.3℃。极端最高气温43.0℃(2006.8.15),极端最低气温-1.8℃(1955.1.11)。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7.7℃,最冷月(一月)平均最低气温5.7℃,最大平均日温差11.9℃(1953.7)。降水量、蒸发量:最大年降水量1544.8mm,最小年降水量740.1mm,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82.6mm,降雨多集中在5~9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0%,且强度较大,暴雨时有发生;日最大降雨量266.5mm(2007.7.17),日降雨量大于25mm以上的大暴雨日数占全年降雨日数的62%左右,小时最大降雨量可达62.1mm。湿度: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9%左右,绝对湿度17.7hPa左右,最热月份相对湿度70%左右,最冷月份相对湿度81%左右。风:全年主导风向以北风为主,频率13%左右,夏季主导风向为北西,频率10%左右,年平均风速为1.3m/s左右,最大风速为26.7m/s。雾日:全年平均雾天日数30~40天,最大年雾天日数148天。2.3水文拟建场地周边较为空旷,基本保持原始地貌形态,拟建场地附近无河流等地表水体,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3工程地质条件3.1地形地貌拟建场地宏观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原始地形总体呈北西高南东低。根据原始地形图可知,场地整体上呈现浑圆状浅丘与宽缓沟槽相间分布的特征,浑圆状浅丘地形总体坡角3~13º,局部可达20~49°,现状地面标高约201.16m~269.72m,相对高差约为68.56m。管道里程0+000~0+157沿线地形起伏较大,存在高差约20.0m的岩质边坡(横断面1-1’);管道里程0+157~1+279沿线设计管道及现状地形标高与已建道路基本一致,坡向临江一侧,坡度较缓,一般在8°~20°。管道里程1+279~1+907沿线设计为顶管段,现状地形以原始坡地为主,最大坡高约43.0m。管道里程1+907~2+147沿线地形起伏较小,坡度较缓,一般在3°~12°。3.2地层岩性经地面地质调查和钻孔揭示,场地出露的岩土层由上而下依次可分为第四系全新统(Q4)素填土、粉质粘土和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砂质泥岩和砂岩。各层岩土特征分述如下:3.2.1第四系全新统(Q4)素填土():杂色,主要由粘性土以及砂、砂质泥岩块石碎石等组成。局部夹有少量砖块、混凝土块石等建筑垃圾,填土大部分为抛填而成,钻探过程中无架空和掉钻现象,局部地段稍有压实。结构以稍密~中密状为主,块碎石含量30%~50%,粒径20mm~300mm为主,最大粒径超过500mm,局部地段填土含卵石。钻探揭露最大填土厚度为13.20m(ZK19),拟建场地范围内大部分均有分布,结合《重庆市两江新区鱼嘴水厂厂区一期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及《重庆鱼嘴水厂工程一期配套管网(唐复路南延线及源水管道)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直接详勘)》,本场地素填土堆填时间约6~10年。粉质粘土():黄褐色,褐红色,残坡积成因,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稍有光泽,无摇震反应,主要呈可塑状,钻探揭露最大厚度为3.50m(ZK13),主要分布于原始丘包及低洼地带,丘包处土层较薄,沟谷处相对较厚。~~~~~~不~~~整~~~合~~~~~~3.2.2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1、砂质泥岩:紫红色、红褐色。主要成分为粘土质矿物。粉砂泥质结构为主,中~厚层状构造。本场地砂质泥岩主要呈薄夹层或透镜体形式分布,强风化层厚0.50~1.50m,岩质软,风化裂隙发育,岩体破碎。中等风化岩层岩心呈短~中柱状,裂隙较发育,岩体较完整,属极软岩,岩质软,抗风化能力较差,局部地段砂质泥岩含砂较重。2、砂岩:灰白色为主,局部为砖红色。矿物成分为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并含少量云母等。细~中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多为钙质胶结,局部为泥钙质胶结。强风化层厚0.40~2.60m,岩质软,风化裂隙发育,岩体破碎。中等风化岩层岩心呈短~中长柱状,裂隙较发育,岩体较完整~完整,属较软岩。为本场地主要岩石,局部地段砂岩含泥质较重。3.3基岩面及基岩风化带特征3.3.1基岩顶界面特征场区地形呈斜坡状,岩层主要出露于拟建场地北侧,岩层产状约130°∠8°,属构造剥蚀丘陵地貌,原始地貌大体较平缓,局部经后期挖填平场,其岩土分界面倾角一般为2°~8°,局部地段较陡,倾角达到10°~16°。根据平面图及柱状图,场地范围内基岩埋深为0.00~13.2m。基岩面起伏不平,基岩顶面高程范围约196.86m~268.12m。3.3.2基岩风化带特征钻探过程,根据基岩岩心获取情况,按风化程度进行划分,将基岩划分为强风化带及中等风化带。1、基岩强风化带——场地内的强风化岩层为砂质泥岩和砂岩,多呈土状及碎块状。基岩强风化带厚度0.40~2.60。岩体基本质量分级为Ⅴ级,强风化层底界随基岩面起伏而起伏,底界高程约196.46~266.72m。2、基岩中风化带——中等风化带岩心多呈短柱~中长柱状,节长一般为0.05~0.32m,裂隙一般发育,砂岩及砂质泥岩完整性均较好,砂质泥岩强度较低,砂岩强度相对较高。3.4地质构造拟建项目位于大盛场向斜北西翼(详见构造刚要图3.4-1),未发现断层通过。主要岩层产状:倾向130,倾角8,层面结合很差,为软弱结构面。岩体结构面主要受构造裂隙控制,根据地面地质调绘,区内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J1:产状10°~20°∠60°~65°,优势产状15°∠62°,裂隙间距0.5~1.2m,平均间距0.85m,局部张开度1~2mm,裂面平直,偶见泥质充填,延伸长度为8~15m,属硬性结构面,结合程度差。J2:产状300°~320°∠65°~75°,优势产状310°∠70°,裂隙间距0.4~1.5m,平均间距0.95m,张开度1~3mm,裂面平直,偶见泥质充填,延伸长度为5~15m,属硬性结构面,结合程度差。构造刚要图3.4-13.5水文地质条件场地主要被人工填土和粉质粘土所覆盖,部分地段基岩出露,土层厚度变化大,基岩为砂质泥岩、砂岩互层,岩土层含水性差异大。在原始地貌为地势较高的斜坡及丘顶平台,地表水迳流条件较好,地下水补给范围小,表层土体较薄,松散层储存地下水条件差,地下水不发育;在原始地貌为沟谷凹地,第四系土层厚度较大的覆土层分布区域,地表水和上层滞水易于汇集。地下水主要为大气降水补给,水量大小与降水因素关系密切,受气候和季节性变化较大。根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及水力特征,地下水分为松散层孔隙水、基岩裂隙水。3.5.1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松散层孔隙水具有就近补给、就近排泄的特点,且受季节影响显着,属季节性潜水,水量较小。该类地下水主要分布于原始沟谷低凹地带的第四系土层中,具就近补给、就近排泄特点,接受大气降雨补给,向地势更低处排泄,本次勘察期间未揭露该类型地下水。3.5.2基岩裂隙水区内基岩岩性主要为厚层砂岩。砂岩为含水层,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砂岩裂隙中。该类地下水主要在露头处接受大气降雨补给,部分接受松散岩类孔隙水的补给。接受补给后,部分地下水顺层作短暂运移到地形低洼处分散溢出地表;部分则沿裂隙顺含水层倾斜方向流动,直至裂隙发育段之下界或砂岩尖灭处,然后回升再沿走向作纵向运动,在沟谷切割处以泉的形式排泄地表。本次勘察对各钻孔的水位进行了观测,未发现孔内含地下水和泉点出露。区内岩性虽以含水层砂岩为主,但由于场地右侧切割相对较深,区内地下水条件存储条件差。因此,勘察区浅表层内地下水较贫乏。勘察期间钻孔未揭露该类地下水。总体来说,勘察区的地下水主要为零星分布的第四系素填土层中的松散层孔隙水,但水量小,区内浅表层地下水总体较贫乏,局部基岩风化带网状裂隙发育地段存在地下水;地下水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补给,水量受季节性气候影响变化较大,结合本项目特点,拟建管道开挖普遍较浅,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3.6地震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10(2016年版)及《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拟建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3.7不良地质现象根据现场调查访问,拟建场地范围未见危岩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也未发现断层。场地填土之下未见“河道、沟浜、墓穴、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未发现有害气体。该场地本身无有毒有害气体存在,但施工过程中机械、车辆等运转时会消耗氧气并产生CO2等气体,施工时应加强对施工区域的通风、送风工作。3.8特殊性岩土1、人工填土:大部分为自然抛填而成,局部经简易碾压形成,以稍密~中密状为主,块碎石含量30%~50%,粒径20mm~300mm为主,最大粒径超过500mm。钻探揭露填土厚度为0.00~13.20m,堆填时间约6~10年,未完成自重固结,该填土层未经处理不能直接作为建筑基础持力层。2、粉质粘土:残坡积成因,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稍有光泽,无摇震反应,主要呈可塑状。钻探揭露最大厚度为3.50m(ZK13),主要分布于原始丘包及低洼地带,丘包处土层较薄,沟谷处相对较厚。该层分布不均,厚度变化较大,该层未经处理不能直接作为建筑基础持力层,当选做基础持力层时建议清表,清表厚度1.00~2.00m。3、强风化基岩:本场地强风化基岩主要为砂岩及砂质泥岩,强风化基岩钻探揭露岩心较破碎,多呈碎块状,拟建场地均有分布,普遍厚度在0.40~2.60m,均匀性差,不建议直接作为基础持力层。3.9岩、土可挖性分级根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附录A土、石工程分级表划分标准,场地土、石工程分级为:普通土:沿线的人工填土及粉质粘土。填土主要由砂、泥岩块碎石、粘性土等组成,块碎石含量约30~40%,粒径一般为50~500mm,结构稍密~中密,稍湿;粉质粘土呈可塑状。由粘土矿物组成,含少量岩石碎屑,稍有光滑,摇震反应无,干强度中等;可挖性分级为Ⅱ级。硬土:基岩及碎裂岩体强风化带。岩石风化强烈,呈碎块状,质软,部分呈土状或土夹石状,可挖性分级为Ⅲ级。软石:中等风化的砂质泥岩及砂质泥岩碎裂岩体,层状~块状结构,裂隙较发育~不发育,岩石单轴极限饱和抗压强度为1.86~4.59MPa,可挖性分级为Ⅳ级。次坚石:中等风化的砂岩。层状~块状结构,裂隙不发育,岩石单轴极限饱和抗压强度为20.60~34.20MPa,可挖性分级为Ⅴ级。4岩土物理力学特征4.1室内岩石试验成果统计本次勘察揭露岩层主要为砂岩及砂质泥岩,本次勘察采集岩心样12组,其中砂岩6组,砂质泥岩6组。对试验数据进行汇总统计,试验成果见表4.1-1~表4.1-2。试验指标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第10.2.4~10.2.8条,标准值统计公式如下:μk=Ψa×μ0Ψa=式中,指标作为作用项时取“+”,式中,指标作为抗力项时取“-”;μ0——岩土参数的平均值μk——岩土参数的标准值δ——岩土参数的变异系数。岩石室内试验统计见表4.1-1~表4.1-2。表4.1-1砂岩单轴抗压强度室内试验成果统计表委托岩性单轴抗压强度(MPa)样品天然饱和编号单值单值ZK2砂岩39.133.835.930.836.631.9ZK15砂岩34.227.930.824.732.226.8ZK16砂岩37.831.434.730.133.628.3ZK19砂岩38.833.237.934.236.631.2ZK20砂岩29.924.329.323.232.226.1ZK21砂岩28.720.626.521.829.723.9最大值39.1034.20最小值26.5020.60平均值33.5828.01标准差3.854.28变异系数0.110.15样本数1818标准值31.9826.23表4.1-2砂质泥岩单轴抗压强度内试验成果统计表委托岩性单轴抗压强度(MPa)样品天然饱和编号单值单值ZK3砂质泥岩6.063.766.313.175.062.72ZK7砂质泥岩7.224.136.023.495.883.02ZK9砂质泥岩5.772.863.842.466.273.34ZK12砂质泥岩8.554.597.694.485.833.43ZK14砂质泥岩4.582.315.012.683.131.86ZK17砂质泥岩5.592.944.942.313.012.04最大值8.554.59最小值3.011.86平均值5.603.09标准差1.440.79变异系数0.260.26样本数1818标准值5.002.76根据以上试验数据的数理统计结果:场地内中等风化砂岩天然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为31.98MPa,平均值为33.58MPa,最大值为39.10MPa,最小值为26.50MPa;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为26.23MPa,平均值为28.01MPa,最大值为34.20MPa,最小值为20.60MPa,各项指标变异系数0.11~0.15,变异性低。依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表3.1.1,属较硬岩。场地内中等风化砂质泥岩天然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为5.00MPa,平均值为5.60MPa,最大值为8.55MPa,最小值为3.01MPa;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为2.76MPa,平均值为3.09MPa,最大值为4.59MPa,最小值为1.86MPa,各项指标变异系数0.26,变异性中等。依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表3.1.1,属软岩。综上所述:场地内基岩统计结果与野外鉴别基本一致,以上成果能真实反映场地岩层实际状况,能满足设计需要。4.2重型动力触探试验为了解场地内填土的均匀性和密实程度,本次勘察选取ZK18、BK2两个钻孔进行重型动力触探(N63.5)试验,统计结果详见表4.2-1。根据动力触探(N63.5)试验成果拟建场地内修正后的土层锤击数7.90~8.60击,表明场地土层以稍密状为主,局部呈中密状。修正后动探击数的变异系数为0.29~0.64,属中等~高变异性,填土局部含大块石,说明上覆填土均匀性较差。总体上场地内土层结构稍密~中密,均匀性较差。表4.2-1填土层重型动力触探(N63.5)试验成果表孔号试验深度(m)平均击数(10cm)样本数变异系数密实度分析均匀性分析BK20.50~7.008.60660.29稍密较差ZK181.10~9.007.90610.64稍密较差4.3地基承载力及其他设计参数推荐值1、土层的相关设计参数取值原则:填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根据场地填土后的载荷试验确定;粉质粘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结合试验成果并根据重庆地区经验确定。2、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第10.3.4条,岩体抗剪强度建议值:粘聚力c取岩块标准值的0.30倍,内摩擦角取岩块标准值的0.90倍。3、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第10.3.5条,岩体抗拉强度建议值取岩块标准值的0.40倍。4、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第10.3.2条,岩石的重度和土的物理及变形指标平均值可视为标准值。5、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第10.3.3条,变形模量、弹性模量建议值取岩块标准值的0.70倍。6、岩土对挡墙基底摩擦系数μ按《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表11.2.3确定。7、M30砂浆锚固体与中等风化岩石的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按《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表8.2.3-2确定。8、岩质地基浅基础(条形基础、整体板筏基础和独立柱基础)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50-047-2016)第4.2.3条由下式确定:fak=γf×fukfak——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fuk——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kPa);据《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第10.4.2条规定:“当岩体完整、较完整、较破碎时,岩质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可由岩石抗压强度标准值乘以地基条件系数确定。完整时地基条件系数取1.70~1.40(较硬岩与较硬岩取较小值),较完整时取1.40~1.10,较破碎时取1.10~0.75。”本工程砂质泥岩用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在不浸水条件下),砂岩用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岩体较完整,地基条件系数:砂质泥岩取1.30,砂岩取1.20。则:中等风化带砂质泥岩的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取5000.00kPa×1.30=6500.00kPa;中等风化带砂岩的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取26230.00kPa×1.20=31476.00kPaγf——地基极限承载力分项系数,对于岩质地基取0.33则:中等风化砂质泥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6500.00kPa×0.33=2145.00kPa;中等风化砂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31476.00kPa×0.33=10505.88kPa;9、其他参数根据试验成果或地区经验,结合本工程的特征确定。岩土体设计参数建议值按照表4.3-1采用。表4.3-1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推荐值一览表岩土名称天然重度kN/m3饱和重度kN/m3岩质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MPa地基承载特征值kPa抗压强度(MPa)抗拉强度(kPa)天然抗剪强度饱和抗剪强度弹性模量(MPa)变形模量(MPa)挡墙基底摩擦系数μ围岩弹性抗系数(Mpa)饱和Rb天然Ra角()粘聚力c(kPa)角()粘聚力c(kPa)素填土20.0*21.00*现场测试26.0*4.0*23.0*2.0*0.25粉质粘土19.3*19.8*120*11.8*25.5*8.5*19.0*0.20强风化基岩22.5*260*0.30中等风化砂质泥岩25.6*6.502145.002.765.0060*34.0*1000.00*32.0*800.00*800*600*0.40200*中等风化砂岩25.1*31.4710387.0826.2331.98300*38.0*2000.00*37.00*1500.00*3600*3000*0.55500*裂隙面17*45*岩层面12*20*备注:1)带“*”为地区经验取值;2)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素填土)取50kPa;3)岩体水平抗力系数:中等风化砂岩取400MN/m3;中等风化砂质泥岩取80MN/m3;强风化砂岩取45MN/m3,强风化砂质泥岩取25MN/m3;4)土体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素填土非压实取8MN/m4,压实填土取15MN/m4,粉质粘土取14MN/m4;5)M30砂浆锚固体与中等风化砂岩的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取1000kPa;6)M30砂浆锚固体与中等风化砂质泥岩的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取400kPa;M30砂浆锚固体与强风化基岩的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取220kPa;7)场地内岩土分界面分两种情况考虑,人工填土与基岩分界面建议抗剪指标取20.0,C取3.0kpa(清表,可参考《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50-047-2016第5.4节);未清表填土及粉质粘土与基岩分界面建议抗剪指标在天然工况下取11.8,C取25.5kpa;在暴雨工况下取8.5,C取19.0kpa。5场地工程地质问题评价5.1场地稳定性及建筑适宜性评价拟建场地位于川东南孤形地带,华蓥山帚状褶皱束东南部,大盛场向斜北西翼,场区未发现断层通过,区内岩土层序正常,无危岩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场地填土之下未见“河道、沟浜、墓穴、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区内岩体结构面一般为二组,岩层受构造应力作用轻微,构造裂隙不发育,基岩完整性较好;场地地层由第四系全新统素填土、粉质粘土层和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夹薄层砂质泥岩组成;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主要为松散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岩土体现状稳定,场地现状稳定,整个场地地基稳定,场地适宜本项目建设。5.2地震效应评价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及《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拟建场地设计抗震分组为第一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本次勘察参考利用2019年3月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的《鱼嘴水厂二期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详细勘察)》波速测试试验成果(见表5.2.1-1),试验分析结果如下:场地粉质粘土剪切波速Vs=176.00-192.00m/s,平均剪切波速Vs=182.50m/s,为中软土;素填土剪切波速Vs=132.00-149.00m/s,平均剪切波速Vs=139.00m/s,为软弱土;基岩剪切波速Vs=577-758m/s,平均剪切波速Vs=686.50m/s,为软质岩石。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场地类别的划分应按照覆盖层厚度和场地土层等效剪切波速进行划分。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按下式计算:———土层等效剪切波速(m/s)———计算深度(m),取覆盖层厚度和20m二者的较小值;t———剪切波在地面至计算深度之间的传播时间;———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层土的厚度(m);———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层土的剪切波速(m/s);n———计算深度范围内土层的分层数。该拟建场地粉质粘土为中软土,填土为软弱土,场地土层等效剪切波速Vse=144.00~146.00m/s,岩石剪切波速Vs=686.50m/s,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表4.1.6,当土层厚度<3.00m时,场地类别为Ⅰ1或Ⅰ0类场地;当3.00m<土层厚度<15.00m时,场地类别为Ⅱ类场地;当15.00m<土层厚度<80.00m时,场地类别为Ⅲ类场地;当80.00m<土层厚度时,场地类别为Ⅳ类场地。结合本场地钻孔揭露情况,拟建鱼嘴水厂二期工程(原水管)按设计标高开挖平场后,拟建原水管道分段地震效应评价见表5.2-1。表5.2-1拟建原水管道地震效应评价表序号里程桩号土层厚度(m)等效剪切波速(m/s)岩土名称场地土类型场地类别抗震地段特征周期10+00~0+25.983.0~15.0139素填土软弱土Ⅱ不利地段0.35s20+25.98~0+39.630.0~3.0139素填土软弱土I1不利地段0.25s30+39.63~0+93.470>500基岩岩石I1有利地段0.25s40+93.47~0+115.430.0~3.0139素填土软弱土I1不利地段0.25s50+115.43~167.833.0~15.0139素填土软弱土Ⅱ不利地段0.35s60+167.83~0+193.110.0~3.0139素填土软弱土I1不利地段0.25s70+193.11~0+335.60>500基岩岩石I1有利地段0.25s80+335.6~0+349.280.0~3.0139素填土软弱土I1不利地段0.25s90+355.57~0+359.043.0~15.0139素填土软弱土Ⅱ不利地段0.35s100+359.04~0+404.460.0~3.0139素填土软弱土I1不利地段0.25s110+404.46~0+537.650>500基岩岩石I1有利地段0.25s120+537.65~0+572.230.0~3.0139素填土软弱土I1不利地段0.25s130+572.23~0+769.113.0~15.0139素填土软弱土Ⅱ不利地段0.35s140+769.11~0+804.510.0~3.0139素填土软弱土I1不利地段0.25s150+804.51~0+976.910>500素填土软弱土I1不利地段0.35s160+976.91~0+996.990.0~3.0139素填土软弱土I1不利地段0.25s170+996.99~1+141.043.0~15.0139素填土软弱土Ⅱ不利地段0.35s181+141.04~1+184.580.0~3.0139素填土软弱土I1不利地段0.25s191+184.58~1+260.820>500基岩岩石I1有利地段0.25s201+260.82~1+464.720.0~3.0139素填土软弱土I1不利地段0.25s211+464.72~1+538.920>500基岩岩石I1有利地段0.25s221+538.92~1+603.730.0~3.0182.5粉质粘土中软土I1一般地段0.25s231+603.73~1+655.153.0~15.0182.5粉质粘土中软土Ⅱ一般地段0.35s241+655.15~1+680.10.0~3.0182.5粉质粘土中软土I1一般地段0.25s251+680.1~2+155.83.0~15.0139素填土软弱土Ⅱ不利地段0.35s岩土地震稳定性问题评价:拟建场地属抗震有利和一般地段,依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本项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类别应充分考虑拟建项目为城镇给水设施工程,根据其使用功能、规模及社会影响等因素,本项目应按照《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建议抗震设防类别为重点设防。场地及附近无断层、危岩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该区域主要为素填土,不存在粉土、砂土的液化、震陷等岩土地震稳定性问题。5.3地基均匀性评价素填土:根据重型动力触探(N63.5)试验成果,表明场地填土以稍密~中密状为主,均匀性差,属特殊性岩土,多为建筑地基堆填土,主要由粉质粘土及泥质泥岩、砂岩块石组成。该层拟建场地大部分地段均有分布,且厚度变化较大,不建议直接作为基础持力层,当选作基础持力层时应作夯实处理,并经现场检测达到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粉质粘土:本场地勘察钻孔揭露粉质粘土分布较少,厚度变化较大,其力学性质较均匀,但厚薄不均,土体均匀性较差;该层不建议作为构筑物持力层。当选用时应清除表层软泥和采取隔水措施,防止土层软化。强风化基岩:本场地强风化基岩主要为砂岩及砂质泥岩,强风化基岩钻探揭露岩心较破碎,多呈碎块状,拟建场地均有分布,普遍厚度在0.40~2.60m,均匀性差,不建议直接作为基础持力层。砂质泥岩:为本场地基岩,本次勘察钻孔揭露砂质泥岩拟建场地分布较少且厚度变化较大,均匀性差,中等风化砂质泥岩岩体稳定,承载力较高,可作为基础持力层,选做基础持力层时应满足设计验算等相关规范要求。砂岩:为本场地基岩,根据本次勘察钻孔揭露砂岩分布范围较大,厚度变化较小且普遍较厚,砂岩承载力较高,均匀性较好,建议选做基础持力层,选做基础持力层时应满足设计验算等相关规范要求。5.4环境边坡评价拟建管线沿线公路(建筑或附属设施)前期已做专门勘察工作。如重庆市二零八勘察设计院《鱼复工业园唐复路南延线道路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A段K0+000~K4+680段)》、《重庆市两江新区鱼复工业园唐复路南延线道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等勘察报告,以上资料显示管线沿线场地未见有断层发育未发现崩塌(危岩)、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边坡现状整体稳定,并已对公路两侧可能形成的边坡进行了勘察及评价。另根据本次现场踏勘,沿线边坡以岩质边坡为主(1-1’、2-2’、13-13’剖面),最高的岩质边坡约43.00m(13-13’剖面),现状边坡均采用放坡方式施工(见图5.4-1),放坡后坡度约在45°~55°范围内,沿线边坡现状未发现明显变形、开裂、局部滑塌等迹象,沿线边坡现状基本稳定。拟建管道在1-1’、2-2’剖面处坡脚采用明挖法施工,在13-13’剖面处采用顶管施工。管道施工对既有边坡可造成边坡局部垮塌、边坡变形等现象,尤其在坡脚开挖段。建议明挖段应分段开挖,同时对所形成的基坑边坡须采用锚杆等有效支护措施及时进行支护处理,并应对所有边坡进行巡视及监测工作,确保施工安全。图5.4-113-13’剖面处环境边坡5.5管线工程地质条件分段评价(1)K0+000~K0+035.90:管道长约35.90m,设计路面高程201.10~203.30m,管底标高198.29~200.51m,管道埋深约2.80m。管线主要穿越第四系素填土层,填土层厚2.90~4.20m。该段以明挖浅埋为主,将形成最高约2.80m的临时基坑边坡,主要为人工填土质边坡,建议放坡处理。以压实处理后的填土作管基持力层,填土压实系数应达到0.94以上。埋建议基坑分段开挖,管道设后立即回填。基坑边坡放坡坡率建议1:1.25。(2)K0+035.90~K0+113.88:管道长约77.98m,设计路面高程203.30~208.72m,管底标高200.50~205.90m,管道埋深约2.80m。管线主要穿越第四系填土层及侏罗系基岩,土层最大厚度约1.40m。该段以明挖浅埋为主,将形成最高约2.80m的临时基坑边坡,主要为岩质边坡,岩性为砂岩及砂质泥岩。该段拟建管道开挖后将在既有环境边坡坡脚处形成高约2.80m的基坑边坡(1-1’、2-2’剖面),岩质边坡段结构面赤平投影图如下(图5.5-1和图5.5-2):图5.5-1管道右侧图5.5-2管道左侧据赤平投影可知:管道左侧:岩层面与边坡大角度正交,裂隙1与裂隙2边坡大角度相交,裂隙1与裂隙2的组合交线构成最不利组合。边坡可能产生沿裂隙1与裂隙2的组合交线的楔形体破坏。根据《建筑边坡支护技术规范》GB50330-2013第4.1.5条,该边坡的岩体类型为Ⅳ类,该段边坡岩体破裂角取61°,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0°。管道右侧:岩层面与边坡大角度正交,裂隙1与裂隙2边坡大角度相交。边坡无外倾结构面及其组合面。边坡的整体稳定性主要受岩体自身强度控制,发生沿假想破裂角为450+φ/2的平面滑动的可能性小。根据《建筑边坡支护技术规范》GB50330-2013第4.1.5条,该边坡的岩体类型为Ⅳ类,该段边坡岩体破裂角取63°,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0°。图5.5-3因该侧基坑存在较好放坡条件(放坡示意图如图5.5-3),且现状环境边坡倾角基本小于63°,现状边坡整体基本稳定。管道施工对既有边坡可造成边坡局部垮塌、边坡变形等现象。建议分段开挖,同时对所形成的基坑边坡须采用锚杆等有效支护措施及时进行支护处理,并应对所有边坡进行巡视及监测工作,确保施工安全,管道应尽快埋设及回填。(3)K0+113.88~K0+173.00:管道长约59.12m,设计路面高程208.72~221.30m,管底标高205.90~218.60m,管道埋深约2.80m。管线主要穿越第四系素填土层。该段以明挖浅埋为主,将形成最高约2.80m的临时基坑边坡,主要为人工填土质边坡,建议放坡处理。以压实处理后的填土作管基持力层,填土压实系数应达到0.94以上。建议基坑分段开挖,管道埋设后立即回填。基坑边坡放坡坡率建议:1:1.25。(4)K0+173.00~K0+350.20:管道长约177.20m,设计路面高程215.30~221.30m,管底标高212.50~218.60m,管道埋深约2.80m。管线主要穿越侏罗系基岩。该段以明挖浅埋为主,将形成最高约2.80m的临时基坑边坡,主要为岩质边坡,岩性为砂岩及砂质泥岩。建议放坡处理,以中风化基岩作管基持力层。建议基坑分段开挖,管道埋设后立即回填。基坑边坡放坡坡率建议:1:0.35~1:0.45。排气井01:按照设计方案,里程K0+185.70处将设置排气井,将形成直径1.00m,开挖深度约3.10m的竖井。竖井井底位于砂质泥岩中,井壁大部分位于砂质泥岩中,上部部分为填土层。由于开挖较浅,建议采用人工挖孔方式。竖井开挖过程中建议采取内支撑方式结合自身的结构型式进行支护,在施工时应防止塌孔发生,特别在素填土段,应该做好护壁工作,保障安全。检修阀门井01:按照设计方案,里程K0+206.10处将设置检修阀门井,将形成宽1m,长1.50m,深2.80m的竖井。竖井全部位于砂质泥岩中。由于场地较为开阔,建议放坡开挖,建议坡率1:0.35~1:0.45。竖井开挖过程中建议采取内支撑方式结合自身的结构型式进行支护,在施工时应防止塌孔发生,保障安全。K0+350.20~K0+397.30:管道长约47.10m,设计路面高程215.20~216.00m,管底标高212.30~212.40m,管道埋深约3.00m。管线主要穿越第四系素填土层,填土层最大厚度约7.00m。该段以明挖浅埋为主,将形成最高约3.00m的临时基坑边坡,主要为人工填土质边坡,建议放坡处理。以压实处理后的填土作管基持力层,填土压实系数应达到0.94以上。埋建议基坑分段开挖,管道设后立即回填。基坑边坡放坡坡率建议1:1.00~1:1.25。埋建议基坑分段开挖,管道设后立即回填。基坑边坡放坡坡率建议1:1.00~1:1.25。排泥井01:按照设计方案,里程K0+362.60将设置排泥井,将形成直径1.00m,开挖深度约4.20m的竖井。竖井全部位于填土层中。由于开挖较浅,建议采用人工挖孔方式。竖井开挖过程中建议采取内支撑方式结合自身的结构型式进行支护,在施工时应防止塌孔发生,应该做好护壁工作,保障安全。K0+397.30~K0+565.30:管道长约168.00m,设计路面高程213.10~215.20m,管底标高212.50~214.20m,管道埋深约2.80m。管线主要穿越侏罗系基岩。该段以明挖浅埋为主,将形成最高约2.80m的临时基坑边坡,主要为岩质边坡,岩性为砂岩及砂质泥岩。建议放坡处理,以中风化基岩作管基持力层。建议基坑分段开挖,管道埋设后立即回填。基坑边坡放坡坡率建议:1:0.35~1:0.45。排气井02:按照设计方案,里程K0+499.70处将设置排气井,将形成直径1.00m,开挖深度约3.00m的竖井。竖井全部位于砂岩中。由于开挖较浅,建议采用人工挖孔方式。竖井开挖过程中建议采取内支撑方式结合自身的结构型式进行支护,在施工时应防止塌孔发生,应该做好护壁工作,保障安全。排泥井02:按照设计方案,里程K0+535.40处将设置检修阀门井,将形成直径1.00m,开挖深度约3.50m的竖井。竖井全部位于砂岩中。由于开挖较浅,建议采用人工挖孔方式。竖井开挖过程中建议采取内支撑方式结合自身的结构型式进行支护,在施工时应防止塌孔发生,应该做好护壁工作,保障安全。K0+565.3~K0+774.30:管道长约209.00m,设计路面高程216.40~222.50m,管底标高213.60~219.60m,管道埋深约3.00m。管线主要穿越第四系素填土层及少量粉质粘土,最大土层厚度约10.50m。该段以明挖浅埋为主,将形成最高约3.00m的临时基坑边坡,主要为人工填土质边坡,建议放坡处理。以压实处理后的填土作管基持力层,填土压实系数应达到0.94以上。埋建议基坑分段开挖,管道设后立即回填。基坑边坡放坡坡率建议1:1.00~1:1.25。检修阀门井02:按照设计方案,里程K0+691.70处将设置检修阀门井,将形成宽1m,长1.50m,深2.60m的竖井。竖井全部位于素填土中。由于场地较为开阔,建议放坡开挖,建议坡率1:1.25。竖井开挖过程中建议采取内支撑方式结合自身的结构型式进行支护,在施工时应防止塌孔发生,保障安全。(8)K0+774.30~K1+183.80:管道长约410.00m,设计路面高程222.50~233.48m,管底标高219.60~230.90m,管道埋深约2.80m。管线主要穿越侏罗系基岩,土层最大厚度约4.10m。该段以明挖浅埋为主,明挖浅埋段将形成最高约2.80m的临时基坑边坡,主要为岩质边坡,岩性为砂岩及砂质泥岩。该段拟建管道开挖后将在既有环境边坡坡脚处形成高约2.80m的基坑边坡(8-8’、9-9’剖面),岩质边坡段结构面赤平投影图如下(图5.5-4和图5.5-5):图5.5-4管道左侧图5.5-5管道右侧根据赤平投影结果:管道左侧:基坑坡向与岩层面顺向,为顺向坡,裂隙1与裂隙2与坡面均反向相交,该侧边坡可能发生沿层面的顺层滑移。根据《建筑边坡支护技术规范》GB50330-2013第4.1.5条,该边坡的岩体类型为Ⅳ类,该段边坡岩体破裂角取8°,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0°。管道右侧:基坑坡向与岩层面反向相交,为反向坡,裂隙1坡面大角度相交,裂隙2与坡面顺向相交。边坡易沿裂隙2产生滑移。根据《建筑边坡支护技术规范》GB50330-2013第4.1.5条,该边坡的岩体类型为Ⅳ类,该段边坡岩体破裂角取62°,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0°。因该侧基坑存在较好放坡条件,且现状环境边坡基本为缓坡地段,现状边坡整体基本稳定。管道施工对既有边坡可造成边坡局部垮塌、边坡变形等现象。建议分段开挖,同时对所形成的基坑边坡须采用锚杆等有效支护措施及时进行支护处理,并应对所有边坡进行巡视及监测工作,确保施工安全,管道应尽快埋设及回填。排气井03:按照设计方案,里程K0+965.30处将设置排气井,将形成直径1.00m,开挖深度约1.80m的竖井。竖井全部位于砂质泥岩中。由于开挖较浅,建议采用人工挖孔方式。竖井开挖过程中建议采取内支撑方式结合自身的结构型式进行支护,在施工时应防止塌孔发生,应该做好护壁工作,保障安全。排泥井03:按照设计方案,里程K1+001.90处将设置检修阀门井,将形成直径1.00m,开挖深度约3.60m的竖井。竖井全部位于素填土中。由于开挖较浅,建议采用人工挖孔方式。竖井开挖过程中建议采取内支撑方式结合自身的结构型式进行支护,在施工时应防止塌孔发生,应该做好护壁工作,保障安全。检修阀门井03:按照设计方案,里程K1+135.90处将设置检修阀门井,将形成宽1m,长1.50m,深2.60m的竖井。竖井全部位于砂质泥岩中。由于场地较为开阔,建议放坡开挖,建议坡率1:0.35~1:0.45。竖井开挖过程中建议采取内支撑方式结合自身的结构型式进行支护,在施工时应防止塌孔发生,保障安全。(9)K1+183.80~K1+907.00顶管施工段:本段管线总长约103.50m,总体前进方向52°和104°,地面高程233.80~269.70m,上覆土层主要为素填土及少量粉质粘土,厚度为0~11.90m,下伏基岩为沙溪庙组砂质泥岩及砂岩。该段上覆土层变化较大,土层成洞条件较差,基岩成洞条件较好。按《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附录B进行。首先根据顶管围岩饱和抗压强度、裂隙发育情况、风化程度、岩体完整性系数和声波波速进行围岩基本分级,然后根据地下水和地应力状态进行围岩分级修正,从而确定围岩的最终级别。围岩的最终级别见表5.5-1。表5.5-1隧道围岩分级表位置围岩基本分级地下水状态围岩级别修正顶管施工段K1+183.80~K1+279.10Ⅳ级(中风化砂质泥岩)ⅠⅣ级(中风化砂质泥岩)顶管施工段K1+279.10~K1+318.25Ⅴ级(土质、强风化基岩)ⅠⅤ级(土质、强风化基岩)顶管施工段K1+318.25~K1+715.10Ⅳ级(中风化砂质泥岩)ⅠⅣ级(中风化砂质泥岩)顶管施工段K1+715.10~K1+842.10III级(中风化砂岩)ⅠIII级(中风化砂岩)顶管施工段K1+842.10~K1+899.50Ⅳ级(中风化砂质泥岩)ⅠⅣ级(中风化砂质泥岩)顶管施工段K1+899.50~K1+907.00Ⅴ级(土质、强风化基岩)ⅠⅤ级(土质、强风化基岩)隧道易发生坍塌,建议顶管掘进时应作好预防工作。本段顶管管道所受土压力可按《给排水工程顶管技术规范》(CECS246-2008)第6.2.2条公式进行计算。沿线顶管经过地层岩性以砂质泥岩、砂岩为主,地下水主要为松散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水量受季节影响较大,在雨季大气降水时或降水后数天,其渗水量可能成倍的增加。根据本次勘察以及前期勘察资料,结合重庆地区经验,对雨季时顶管正常涌水量进行预测:——公式1Q隧道正常涌水量(m3/d);H含水层厚度(m);R隧道涌水影响半径(m);B隧道通过含水层中的长度;K岩体的渗透系数(m/d);S设计水位降深(m)。根据以上计算公式对顶管的涌水量进行计算,顶管起止两端主要为基岩中风化层,穿越砂质泥岩与砂岩互层段为主的地段渗透系数可取0.15m/d,结合拟建项目情况及重庆市当地经验。拟建顶管正常单位涌水量约1.29L/min·10m,顶管合计正常涌水量为17.6m3/d,地下水水量较小。由于施工扰动会使得围岩裂隙贯通性增强,在暴雨季节等地下水补给充沛情况下顶管洞室和工作井可能出现突水现象,工作井会蓄存积水,导致施工困难,应避免暴雨季节,尽量安排在旱季施工。根据设计方案,本段拟采用顶管施工,并设置了工作井、接收井。拟开挖井深约2.81~17.10m,根据剖面分析,本段管线竖井井底大部分位于基岩中,井壁部分位于土层中,工作井上覆最大土层厚度约2.80~10.90m,由于场地工作井开挖时不存在较好放坡条件且工作井深度较深,建议采取内支撑方式结合自身的结构型式进行支护,由于上部存在土层,在施工时应防止塌孔发生,特别在素填土段,应该做好护壁工作,保障安全。排气井04:按照设计方案,里程K1+183.80处将设置排气井,将形成直径1.00m,开挖深度约4.15m的竖井。竖井全部位于砂质泥岩中。由于开挖较浅,建议采用人工挖孔方式。竖井开挖过程中建议采取内支撑方式结合自身的结构型式进行支护,在施工时应防止塌孔发生,应该做好护壁工作,保障安全。K1+970.00~K2+147.00:管道长约177.00m,设计路面高程233.00~233.70m,管底标高230.20~230.90m,管道埋深约2.80m。管线主要穿越第四系素填土层,填土层最大厚度约7.00m。该段以明挖浅埋为主,将形成最高约2.80m的临时基坑边坡,主要为人工填土质边坡,存在较好的放坡条件,建议放坡处理。以压实处理后的填土作管基持力层,填土压实系数应达到0.94以上。埋建议基坑分段开挖,管道设后立即回填。基坑边坡放坡坡率建议1:1.00~1:1.25。另在K1+970.00~K1+986.00范围内按照设计方案挖施工后,将形成最高约10.00m的基坑边坡,边坡为土质边坡,由素填土组成。因开挖边坡较高,拟建场地周边存在较好的放坡条件,建议放坡处理,建议坡率1:1.25。排泥井04:按照设计方案,里程K2+048.00将设置排泥井,将形成直径1.00m,开挖深度约4.20m的竖井。竖井全部位于填土层中。由于开挖较浅,建议采用人工挖孔方式。竖井开挖过程中建议采取内支撑方式结合自身的结构型式进行支护,在施工时应防止塌孔发生,应该做好护壁工作,保障安全。检修阀门井04:按照设计方案,里程K2+088.00处将设置检修阀门井,将形成宽1m,长1.50m,深3.70m的竖井。竖井全部位于素填土中。由于场地较为开阔,建议放坡开挖,建议坡率1:1.25。竖井开挖过程中建议采取内支撑方式结合自身的结构型式进行支护,在施工时应防止塌孔发生,保障安全。5.6基础持力层的选择和评价根据沿线岩土体的工程地质特征,沿线分布的素填土均匀性较差,强度低,未经处理,不能作为建筑物基础持力层;中等风化基岩力学强度高,埋深较深,分布均匀广泛连续,是良好的地基持力层。拟建的鱼嘴水厂二期(输配水管网DN1800原水管工程),根据设计标高进行开挖以后,沿线填土及基岩均有出露,根据钻孔揭露地层情况来看,建议在基岩出露或埋深较浅的地段以中等风化基岩作基础持力层;部分地段填土较深,需对填土要进行注浆或压实处理防止不均匀变形,在达到设计要求的地基承载力后可选做基础持力层。各拟建工作井的建议基础持力层如表5.6-1所示(各工作井编号详见纵断面图):表5.6-1拟建建筑持力层建议序号拟建物名称基底至中风化基岩埋深(m)岩土的类型下伏基岩建议基础持力层1排气井010基岩砂质泥岩中风化基岩2排泥井013.40素填土砂质泥岩压实处理填土3阀门检修井010基岩砂质泥岩中风化基岩4排气井020基岩砂岩中风化基岩5排泥井020基岩砂岩中风化基岩6阀门检修井027.15素填土砂岩压实处理填土7排气井030基岩砂质泥岩中风化基岩8排泥井030.90素填土砂质泥岩压实处理填土9阀门检修井030基岩砂质泥岩中风化基岩10排气井040基岩砂质泥岩中风化基岩11排泥井046.10素填土砂岩压实处理填土12阀门检修井045.50素填土砂岩压实处理填土5.7成桩可能性、成桩条件和对环境的影响5.7.1成桩可能性根据对勘察资料的分析整理,该场地平场后地层由上而下依次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素填土(Q4ml),厚度0.00m~13.20m,粉质粘土,厚度0.00m~3.50m;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砂岩及少量砂质泥岩。结合重庆地区经验,施工一般采用机械成孔和人工挖孔,两种成桩工艺在该类岩、土中施工成桩均可行。5.7.2成桩条件场地进行平场后,场地大部分较为平坦开阔,大部分土层厚度较大,主要为人工填土,局部地段土层厚度较小或基本为基岩出露地段,建议综合考虑场地实际工程地质条件,采用人工挖孔+机械成孔进行成桩。当采用人工挖孔,施工时应对有毒有害气体作好探查和预防工作,切实做好排风、排水措施,防止井口坠物,防止漏电,由于场地人工填土大部分呈松散状,应作好井壁支护等安全措施,局部地段可能存在地下水,应注意做好现场排水工作,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基槽开挖到位后应及时封底、并浇筑基础,避免岩石风化、浸水软化,采用人工挖孔时应严格按照《渝建发》(2012)117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桩基础施工安全管理的通知》进行施工,施工前应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工灌注桩管理的通知》(2012)162号文的规定,上报有关部门,组织相关人员、专家进行人工挖孔桩可行性的专项论证。当桩孔采用机械成孔时,在地下水(或掘进冷却液)润湿和切割刀具扰动的共同作用下,易产生“糊钻”粘结现象或堵塞渣口等情况,影响掘进效率,应考虑适当的掘进辅助措施。场地砂岩自然抗压强度高,天然单轴抗压强度最大值为39.10MPa;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最大值为34.20MPa,石英含量较高,对刀具的磨损较大,因此,在掘进设备选型时,应对此有充分考虑。根据本场地的实际,建议设备的掘进参数中岩石抗压强度宜确定为砂岩自然抗压强度的最大值的2倍~3倍。场地人工填土中碎块石的母岩为砂岩,采用机械成孔时,土中砂岩块石随钻头(刃具)转动导致扰动区域大增进而影响孔壁稳定,同时影响孔底沉渣厚度。此外,由于地下水的存在,在填土中进行机械成孔,可能产生流砂层和塌孔,影响成桩质量。综上,机械成孔对垮孔、缩径、垂直度及孔底沉渣厚度等控制难度较大,地下水影响较大,施工质量难以直观判别,优点为安全、高效,本场地填土未经压实处理,且局部填土地段含有少量卵石,采用护筒遇块石不易下沉且可能倾斜,二次成孔可能大量漏浆,再此提请设计及后期施工单位注意。拟建项目因施工区域存在最大高度约15.00m的填土边坡,因此在此区域内施工成桩时,若采用人工挖孔,孔深较大,应严格按照《渝建发》(2012)117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桩基础施工安全管理的通知》进行施工,施工前应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工灌注桩管理的通知》(2012)162号文的规定,上报有关部门,组织相关人员、专家进行人工挖孔桩可行性的专项论证;若进行机械成孔,亦应注意安全、合理地选择施工工作面,且应分段跳槽进行施工成孔,注意施工过程中对该边坡的影响,建议在此区域施工过程中,加强对边坡的监测巡视工作,保证施工工作安全有序地进行,发现异常情况应停止施工并及时通知相关管理部门及参建各方,会同各方协同解决,在此提请设计注意。施工时应充分考虑以上情况,配以合理的辅助措施确保安全和成桩质量。5.7.3对环境的影响钻孔灌注桩主要为噪声及泥浆污染,钻孔灌注桩泥浆较多,泥浆容易污染环境,桩基施工时应加强环保的检查和监控工作,采取合理措施,保护工地及周围的环境,减少噪声等污染。5.8相邻建(构)筑影响评价拟建场地沿已建道路布置,道路分布有给水、电力等管线,若未及时采取有效保护及避让措施,易造成厂区及周边水、电力中断,建议在施工前对其进行避让或迁移,保护其在施工过程不被破坏;进行基坑开挖时,施工时应严格按照国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衡水市人民医院作业治疗文书书写考核
- 天津市人民医院呼吸康复技术专项考核
- 张家口市人民医院血液滤过技术资格认证
- 北京市中医院困难气道处理技术资格认证
- 张家口市中医院自身抗体检测技术质量考核
- 上海市人民医院消毒灭菌学原理与监测方法进阶试题
- 2025年宁波市卫生健康委部分直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69人(第二批)模拟试卷及1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北京市海淀区上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历年真题)
- 2025江苏省人民医院宿迁医院(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博士专项招聘82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1套
- 大学色彩构成课件
- 2024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期末复习全册考点背诵提纲
- 生物力学正畸方案优化-洞察及研究
- 《中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GNSS测量技术与应用》课程标准》
- 公安部门大数据管理办法
- 污废水减污降碳协同评估指南
- 骨科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管理
- 2025年上海市(秋季)高考语文真题详解
- 水厂培训课件
- 类风湿关节炎达标治疗
- 变电运行与检修考试题(附答案解析)
-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