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不同文体的发展:戏剧】(第一个十年)_第1页
现代文学【不同文体的发展:戏剧】(第一个十年)_第2页
现代文学【不同文体的发展:戏剧】(第一个十年)_第3页
现代文学【不同文体的发展:戏剧】(第一个十年)_第4页
现代文学【不同文体的发展:戏剧】(第一个十年)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文学【不同文体的发展:戏剧】(第一个十年)第一个十年一、文明新戏: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和诞生1.话剧,作为一种西方戏剧形式,是在19世纪末由西方侨民传入中国的。2.春柳社:是中国留日学生1907年在日本成立的一个戏剧社团,主要成员有李叔同、曾孝谷、陆镜若、欧阳予倩等,曾因公演《茶花女》第三幕、《黑奴吁天录》五幕剧在东京引起轰动,他们主要是演出和研究新派戏剧(文明新戏)。3.文明新戏:是指20世纪初在中国兴起的不同于中国传统戏曲的,适应现代文明需要的,吸收了西方现代戏剧经验的,以言语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新的戏剧形式。文明新戏从国外(日本)演到国内,从沿海演到内地,在全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旧戏:脸谱、歌唱)4.进化团(天知派新剧/戏):是任天知1910年发起的戏剧社团,是中国第一个职业性新剧团体,他们曾以演出《血蓑衣》、《东亚风云》、《茶花女》而产生影响,它创造了中国现代话剧的早期创作与演出形式。其突出的特点是:(1)追求现场的政治宣传效果;(2)强调演员的即兴表演。它对后来的“广场戏剧”产生过一定的影响。5.新剧公会和“甲寅中兴”“甲寅中兴”:指1914年中国现代话剧出现的一次繁荣。这次繁荣以中国第一个现代大都市上海为中心,以“职业化”和“商业性”为主要特征。如果说春柳社以演出社会剧为主,天知派新戏带有强烈的政治性,那么,“甲寅中兴”以演出家庭戏为主。其《恶家庭》开创了文明新戏的最高票房价值。其特点是欣赏趣味向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靠拢,题材倾向于市民生活,突出了戏剧的娱乐性和表现性。其商业性的负面影响在后来也越来越明显。1914年,新民社、民鸣社、开明社、文明社、春柳社等组成。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建设西洋式新剧”的战略选择1.“旧剧评议”对传统旧戏的猛烈攻击。主要指向儒道封建性内容,同时批判传统戏剧观念、非写实的艺术表现形式,要求建立新的戏剧观,建设“西洋式的新戏”。传统戏曲(小说)文学史地位的提高2.翻译改编和“易卜生专号”①战略部署胡适、傅斯年、宋春舫的“欧洲戏剧”课程(1916,北大)②易卜生专号1918《新青年》4卷6期,《傀儡家庭》《国民公敌》《小爱友夫》,胡适《易卜生主义》,袁振英《易卜生传》。个性解放思想、现实主义精神,“制造现实的幻觉”的戏剧美学观,散文体戏剧形式。(剧场话剧)③译介热潮多元的戏剧观念、戏剧美学、戏剧形式与技巧的涌入。3.“国剧运动”“国剧运动”:1926年6月至9月,赵太侔、余上沅等一批留美学生在北京《晨报》副刊创办《剧刊》,主张从整理和利用中国旧戏入手去建立“中国新戏”。他们主张义在娱乐的“纯粹艺术”的倾向,反对利用艺术改善生活的社会问题剧;在戏剧的表现上倾向于西方的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企图在“写意”与“写实”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追求表现人性的深刻。他们的这一设想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在戏剧思想发展史上却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三、“爱美剧”和“小剧场运动”的倡导1.上海民众戏剧社:上海民众戏剧社:是1921年10月由著名文明戏演员汪仲贤倡议在上海成立的一个新戏团体,主要成员有陈大悲、沈雁冰、郑振铎和熊佛西等。1920年10月,汪仲贤在上海新舞台剧场主持演出的《华伦夫人之职业》遭到失败,这一剧团的成立是汪仲贤反思这一失败的结果。这个剧社还创办了《戏剧》月刊。在这一剧社的基础上同年成立了上海戏剧协社。上海民众剧社和上海戏剧协社都强调戏剧的启蒙任务。2.上海戏剧协社1921年,应云卫、谷剑尘,后欧阳予倩、洪琛加入。3.“爱美剧”“爱美剧”:也称“业余戏剧”,是非营业的突出艺术品格的新剧,针对文明戏职业化与商业化所产生的种种弊端,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大学校园。这期间,北京和上海的高校纷纷成立了业余剧社,每逢校庆、纪念日、游艺会、募捐赈灾都举行演出,他们吸引了广大师生和社会上的戏剧爱好者。1921年11月,北京实验剧社。北京学生业余剧团的联合组织。1922年1月,新中华戏剧协社。上海民众戏剧协社的扩建。1922年冬,北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第一所培养戏剧人才的学校。1925年,恢复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第一个国立戏剧教育机构。4.“小剧场运动”“小剧场运动”———起源于19世纪末法国“自由剧场”的艺术实验,以后风行于英、德、荷兰、俄、美、日等国,这是一次以易卜生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戏剧,取代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戏剧的戏剧革新运动,揭开了西方(日本)现代戏剧的帷幕,在戏剧观念以及戏剧文学、导演、表演、舞美等方面都进行了新的探索。中国小剧场运动的倡导,主要集中再两个方面:一是建立不同于文明新戏的新的话剧体制,使中国的话剧走上正规化、专门化和科学化的道路。其核心是以“导演制”取代“明星制”二是提出与建立了一套新的戏剧美学原则与表演体系和模式。这就是由19世纪法国自然主义戏剧家创造的所谓“第四堵墙”的理论,强调再现人生的真相,自然的生活的原态。四、田汉、丁西林等的话剧创作1.“社会问题剧”的最初成果①胡适《终身大事》②陈大悲《幽兰女士》③欧阳予倩《泼妇》④蒲伯英《道义之交》⑤洪琛《赵阎王》与欧阳予倩、田汉合称为“中国话剧三大奠基人”。2.田汉①戏剧活动多产的剧作家,新文化运动、话剧运动积极分子。“创造社”(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三叶集》(郭沫若、宗白华)。1922《南国》半月刊(易漱渝)、1924《南国特刊》。1926“南国电影剧社”(唐槐秋)、1927“南国社”。②“艺术家”形象系列重象征、重哲理、重抒情,“精神流浪汉”气质。《梵峨嶙与蔷薇》《湖上的悲剧》、《苏州夜话》、《南归》、《古谭的声音》③美(爱情、艺术)的幻灭(摧残、扭曲)《咖啡店之夜》《苏州夜话》《获虎之夜》第一次接触了婚姻与阶级问题,呼出了反封建、个性解放的时代强音,带感伤。《名优之死》悲壮的色彩,思想激进的反映。④“诗人写剧”的特色抒情性强,重视语言的艺术。3.创造社的戏剧活动①郁达夫《戏剧论》,郭沫若历史剧、成仿吾《欢迎会》,郑伯奇《抗争》。②白薇与创造社接近。《琳丽》《苏斐》《访雯》女性的呐喊,浪漫主义气息,侧重表现心理。4.强调“趣味”的创作①陈大悲、汪仲贤仍保留文明戏特点,写小市民,追求“趣味”。②熊佛西《戏剧与趣味》以趣味为戏剧上品。《醉了》表现刽子手复杂心理。《洋状元》讽刺留学生,近乎闹剧。《一片爱国心》“五卅”以后作,原革命党人和日籍妻子的矛盾。③余上沅《兵变》情节热闹。5.丁西林①独创机智与幽默喜剧发掘生活中的喜剧因素,结构为喜剧趣味。“欺骗”的母题。处女作《一只马蜂》现实的和审美的两种生活观念构成喜剧冲突。②独幕剧的戏剧冲突模式“二元三人”模式(即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