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案_第1页
沁园春长沙教案_第2页
沁园春长沙教案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沁园春·长沙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全词,体味作者豪迈雄浑的情怀。

2、学习作者通过雄浑阔大的秋景,表达以天下为己任、振兴中华的远大抱负和理想。3、学会感知诗词大意一般步骤。4、积累借景抒情、设问手法。教学重点理解诗中的主要意象,通过阅读,体味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诗句。教学难点:初步学会鉴赏借景抒情、设问手法。

教学方法

①朗诵法

②合作探究法

③提问法④多媒体呈现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学生背诵全诗,体味洋溢字里行间的革命豪情和昂扬斗志

二、作者、背景

1、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毛泽东诗词特点:胸怀→包蕴寰宇,气势→突兀磅礴,意境→深邃苍劲,景色→静中寓动,色彩明丽,场面→恢宏壮阔。2、背景:

一九二五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革命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震惊世界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也遍及十几个省,各种形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正风起云涌地开展着。毛泽东一九二五年二月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八月从韶山到长沙,九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形象地指出主宰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

三、词的常识1)词牌:词是特殊的诗体,句子长短不一,故有“长短句”之称,另有别名诗余、曲子词、曲子、乐府、乐章等。(2)词题:词最初可和乐歌唱,后来与音乐渐渐脱离。词有词牌,表示音乐,与音乐脱离后,表示词的格式,规定着句数,字数。所以“写词”一般不不叫“写词”,叫“填词”,按照规定的句数、字数来填写,还得按照平仄要求写。词牌与词的内容没有必然关系,不能以词牌名来理解词的思想感情。一般情况下,词没有题目,随着创作的发展,便慢慢有了题目。如《沁园春·雪》。(3)词类:词分小令、中调、长调(也叫“慢词”,就是长篇词)。58字内为小令,59字到91字为中调,91字以上的为长调。常见的词为中调,分为上下阙(也叫“片”)。(4)词风:词作分为两大类,代表着不同的美感类型,就是——豪放派和婉约派;代表作家分别是:豪放派——苏轼、辛弃疾、陆游等;婉约派——欧阳修、柳永、李清照、秦观等。毛泽东诗词应该归于——豪放派。四、整体感知自由朗读(注意诵读要求:咬准字音,读出重点)听范读,再次体味诗词感情独立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此三句开阔苍茫,似有问题萦绕心头,语速较慢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读出“看”独领作用,后节奏稍快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前两句与前紧连,后一句渐慢,后三字拖腔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读出“怅”“问”独领作用,读出自问自答语气

携来百侣曾游,/“携来”快读,紧连上阕,重读“百侣”,志同道合者多也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忆往昔”紧连,“峥嵘”拖腔,“岁月稠”渐慢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读出“恰”独领用,后四句较快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前两句与前紧连,“当年”拖腔,后渐慢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否”“中流”拖腔,后四字拖腔,戛然而止加点字均须重读,咬字要重而实,沉而扬,慢而缓!沁园春(qìn)百舸(gě)怅寥廓(chàng)岁月稠(chóu)峥嵘(zhēngróng)方遒(qiú)浪遏((è)飞舟3、集体朗读,初步感知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五、阅读鉴赏(1)词的上片透过哪些意象,描绘出一幅怎样的图景?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的呢?(万)山

————

红(遍)(山上)(远眺)

(层)林

————(尽)染

(漫)江

————

碧(透)(江中

(近观)

(静态)(百)舸

————(争)流

————

击长空(天空)(仰视)鱼

————

翔浅底(水底)(俯观)(动态)明确:通过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等意象,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由远及近,自上而下,动静结合。(2)“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三句的大意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么样的感情?“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寥廓”:指宇宙的辽阔无边;

“谁主沉浮”:谁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万端思绪!广阔无垠的大地,谁来主宰你消长兴衰的命运呢?这一问,即使询问大自然的盛衰枯荣应该由谁来主宰,也是面对山河破败,民生凋敝的现状询问,谁才是社会历史的主宰?这一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显示了青年毛泽东的博大胸怀和敢于以天下为己任的豪迈气概。六、课外延伸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注释: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的乌鸦。昏:傍晚。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简析:勾勒了一幅萧瑟荒凉的乡村秋晚图,抒写了浪迹天涯的游子孤寂无依和思念故乡的悲凉愁苦心情。教学反思:第二课时

一、导入面对如此壮丽的湘江秋景,词人豪迈地提出了“谁主沉浮”的疑问,那么词中有答案吗?我们一起来赏析下片。二、分析鉴赏1、朗读下片,整体把握内容回忆往昔岁月,展现革命豪情。2、下片塑造了一群怎样的人物形象?抒发作者何种情怀?(1)塑造了一群怎样的人物形象?“风华正茂”——青春年少,才华横溢“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关心国家命运,针砭时弊,宣传真理。“粪土当年万户侯”——蔑视官僚军阀,敢于斗争。

明确:塑造了一群朝气蓬勃、奋发有为(敢以天下为己任、振兴中华)的革命青年。

(2)鉴赏“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描述的是一幅奋勇前进,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中流击水图)诗人和战友当年在湘江游泳,大家昂扬激越,富有气势,激起的浪花挡住了江面上行驶的大船。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到中流击水”实际预示这些年轻人必是革命狂澜的掀起者,写尽豪情壮志。(3)下片以“少年同学”回答了上片提出的问题“谁主沉浮”,一问一答构成设问,让读者明确感受出一群朝气蓬勃、奋发有为(敢以天下为己任、振兴中华)的革命青年就是改造世界的主宰。

三、归纳主题本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四、品味生动传神的用字“万”写出山之多;“遍”描写了红枫满山的景色;“漫”写出了湘江水的溢满之状;“争”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染”这个动词化动态为静态,写出“万山”好像被红枫染过一样;“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击”(不用“飞”),准确地表现了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翔”(不用“游”),蓝天白云倒映在碧水中,描绘出鱼儿就像在天空一样,自由自在。五、作业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1、《碛砂唐诗》云:“一倍笔墨便写出十倍精彩。”秋风无形,何以“见”得?请谈谈你的理解。(5分)2、王安石评张籍的诗云:“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请鉴赏诗的三四句。(6分)答案:1、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1分)秋风无形,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一样,秋风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2分)作客他乡的游子,见凄凉摇落之景,生羁旅、凄寂、思乡之情。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2分)2、三、四两句突出心理和细节描写——“复恐”,“又开封”。“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