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_第1页
第七章-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_第2页
第七章-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_第3页
第七章-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_第4页
第七章-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

一、生物降解、转化的概念;二、微生物降解、转化的研究方法与意义;三、微生物降解、转化的机理与方法;四、复杂有机物的生物降解一、自然界中物质的降解有三种方式:光降解、化学降解、生物降解。降解――将复杂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物质的过程。生物降解――微生物把有机物分解产生无机物CO2和H2O的过程。生物降解(biodegradation):复杂有机化合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变成结构较简单的化合物或被完全分解的过程.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通过微生物代谢导致有机或无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发生某种改变,生成新的化合物的过程.二、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性的测定方法及意义(一)可生物降解性测定方法有:

1、耗氧量测定:

通过用瓦氏呼吸仪测定的耗氧量基质的生化呼吸曲线——耗氧曲线。实验数据绘出一条耗氧量或速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呼吸曲线--内源呼吸曲线与外源呼吸曲线的相对位置。生化呼吸线位于内源呼吸线之上,说明该有机物可能被微生物氧化分解。两条呼吸线之间的距离越大,说明该有机物的生物降解性越好

两条线基本重合,说明该有机物不能被微生物氧化分解,但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无抑制作用

生化呼吸线位于内源呼吸线之下,说明该有机物对微生物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作用。生化呼吸线越接近横坐标,表明毒害越大,此时细菌已几乎停止呼吸,濒于死亡

相对耗氧速率--有外源物质存在时,单位生物量在单位时间内的耗氧量与内源呼吸的耗氧速率之比。a.底物无毒,但不能被微生物所利用。b.底物无毒,能被微生物所利用。c.底物有毒,可被微生物利用,但在浓度较高的情况下对微生物发生抑制作用。d.底物有毒,不能被微生物所利用。

2、降解实验接种微生物后,通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培养液中污染物含量的减少与原始浓度之比即为降解率。3、BOD5/CODCr

﹥0.45,生化性较好;﹥0.30,可生化;﹤0.30,较难生化;(但如果BOD5较高,仍可采用生化方法)﹤0.25,不宜生化。(二)可生物降解性研究的意义:

可生物降解性物质——采用生物处理法;难生物降解性——严格控制排放、改造工艺和产品结构、寻找或驯化高效微生物菌株;不可生物降解性物质——只能停止生产。微生物降解与转化的巨大潜力环境中存在的各种天然产物,特别是有机物,几乎都能找到可以使之降解或转化它的微生物。然而由于近几十年来许多人工合成的化合物,是自然界中原来所没有的。因此不可能存在有作用于它们能使之分解的微生物和酶系,甚至对微生物还有杀灭作用。自然驯化与人工驯化例如已发现多种微生物对合成有机物的降解作用:酚类已发现降解细菌有30个属,66种卤素有机物降解细菌有27个属,40种合成含氮有机物降解细菌有18个属,36种合成表面活生剂降解细菌有18个属,43种石油烃类降解细菌有100多个属,200多种依据生物降解的难易:1)可生物降解物质:单糖、蛋白质、淀粉、核糖等降解快的物质2)难生物降解物质:纤维素、农药、烃类、降解慢的一类物质3)极难生物降解物质:塑料、尼龙、腈纶、涤纶、聚酯、氟里昂、多环,杂环芳烃、高聚物等产生诱导酶具新的代谢功能;形成新的突变种(自发诱变、诱变突变、工程菌的组建);降解性质粒利用组建超级菌三、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的方法与机理5.共代谢※※共代谢――微生物处在能生长的基质中时,同时能将原来不能利用的物质氧化的现象。共代谢的方式:①依靠其他物质提供能量;②依靠其他微生物的协同作用;③先经相似物诱导产生诱导酶,使污染物得以降解。16共代谢(Co-metabolism),共氧化共代谢被认为是酶缺乏专一性的一种表现。一个共代谢反应不能产生用于生长的能量,其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基质(如氯代化合物)能被已经产生的酶利用,共代谢脱氯细菌要求有另外的生长基质作为生长的碳源和能源。使非生长基质发生结构改变,不能彻底降解,改变结构后的化合物可能更容易被其它厌氧微生物降解。四、微生物对复杂污染物(油脂)的转化、降解水中来源:纺织厂废水、油脂厂废水、肉联厂废水、制革厂废水含有大量油脂降解油脂较快的微生物:细菌

——

荧光杆菌、绿脓杆菌、灵杆菌丝状菌

——

放线菌、分支杆菌真菌

——

青霉、乳霉、曲霉途径:水解+β氧化(三)石油的转化提问:什么是石油?石油是含有烷烃、环烷烃、芳香烃及少量非烃化合物的复杂混合物。石油污染主要出现在采油区和石油运输事故现场以及石化行业的工业废水中。1.石油成分的生物降解性与分子结构有关降解石油的微生物降解石油的微生物很多,据报道有200多种细菌

——

假单胞菌、棒杆菌属、微球菌属、产碱杆菌属放线菌

——

诺卡氏菌酵母菌

——

假丝酵母霉菌

——

青霉属、曲霉属藻类

——

蓝藻和绿藻20末端氧化:通过末端甲基支链氧化是最普遍的正烷烃降解途径。对细菌、真菌、酵母和细胞外体系的一些研究表明,烷烃首先在C1位置氧化形成一级醇,然后生成同系的脂肪酸。

次末端氧化:虽然烷烃降解主要通过末端氧化发生,仍然有许多微生物通过次末端氧化代谢烷烃生成二级醇及相应的酮,然后进一步羧化成脂肪酸。对以烷烃作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细菌而言,次末端氧化可能是一种次要途径;而对共氧化代谢烷烃的微生物来说,次末端氧化途径可能是主要途径。烷烃降解机理-oxid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