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实证分析——以自尊与成人依恋为中介变量目录TOC\o"1-3"\h\u23332摘要 1262321绪论 4118851.1问题提出 4158581.2研究意义 4175741.2.1理论意义 436951.2.2实践意义 4241481.3研究综述 5210111.3.1家庭教养方式 5192011.3.2成人依恋 5103451.3.3自尊 6106301.3.4人际关系 6175041.3.5家庭教养方式与人际关系之间的关系 668302研究假设及方案 8242912.1研究假设 8189052.2研究对象 8315932.3研究方案 89762.3.1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实证分析法 8302092.3.2研究变量:家庭教养方式、自尊、成人依恋、人际交往 854232.3.2研究工具: 8201183数据统计分析 10135713.1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108993.1.1家庭教养方式量表分析 1076083.1.2成人依恋量表分析 10175653.1.3自尊量表分析 10253323.1.4人际交往量表分析 10196593.2家庭教养方式、自尊、成人依恋与人际交往能力的现状分析 1017633.2.1家庭教养方式基本现状 10243723.2.2大学生自尊基本现状 11148843.2.3大学生成人依恋基本现状 12221733.2.4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基本现状 13119043.3相关性分析 14162243.3.1家庭教养方式与自尊相关性分析 1486653.3.2家庭教养方式与成人依恋相关性分析 14243403.3.3家庭教养方式与人际交往相关性分析 15198703.3.4自尊与成人依恋与人际交往的相关性分析 16211854结果讨论 17181144.1家庭教养方式与成人依恋的关系 17162404.2家庭教养方式与自尊的关系 17313694.3家庭教养方式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 17123564.4自尊与成人依恋对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 175804结论 1922167参考文献 2024478附录 211绪论1.1问题提出首先是研究大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与哪些变量有关。父母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所采取的态度、思想和教学方法,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心理素质提高,对家庭关系的理解和个性发展等多个方面都有着持久影响。家庭教育行为包括:教育环境中的指导行为和儿童对父母的自然依恋。家庭教养模式是父母教育子女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特征和行为趋势,它综合反映了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态度。基于此,本文提出将自尊和成人依恋作为中介变量,以探讨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人际交往之间的关系。其次,研究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受哪些变量控制。有能力联系其他人的人有能力更加有效地沟通,建立社会关系并享有满意的社会地位。如果缺乏社交技巧的话,维持关系会非常困难,而且会感到孤独(Sphzberg&Hurt,1987)。[1]Kaczmarek,Backlund&Biemer其他研究证实,人际关系失败会导致生活满意度下降,影响学业成绩,从而导致心理健康指数下降。而人际交往能力也受到许多因素影响。[2]基于此,本文提出将自尊和成人依恋为中介变量研究家庭教养方式和人际交往能力的相关性。1.2研究意义1.2.1理论意义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方面积极开展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影响的研究。不仅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研究视角上进行了新的思考,还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现有对家庭教养方式、人际交往能力研究的视角。以自尊与成人依恋为中间变量可以进一步挖掘、发展、完善前面二者的相关关系,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1.2.2实践意义高校一直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摆在重要位置。本研究通过深入实地了解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人际交往能力的现状,分析比较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作用,并从自尊与成人依恋这两个变量探索内在的影响机理。研究一方面有利于父母识别家庭教养方式的盲区,优化家庭教养方式,加强家校互动形成教育合力,为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采取更加具体可行的措施。另一方面通过探讨大学生自尊、成人依恋对于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作用,从而探寻我国家庭教育的内在深层次优化策略,有利于高校准确把握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症结,有的放矢地调整工作思路,更好地完成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1.3研究综述1.3.1家庭教养方式外国研究这些家庭教养方法的学者和专家通常从不同层面上通过不同的方法将他们分组:心理学家西蒙兹(1939)是第一个研究家庭教养模式的人,他从教育行为的角度提出了父母与孩子互动的两个维度:“接受-拒绝”和“支配-服从”;鲍德温将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分为“宽容-严厉”和“民主-限制”[3];鲍姆-利特方法(1967年)使用类比方法,将其划分为独裁、专业化和允许的家庭教养形式。[4]Mccorby(1988年)和Martin(1989年)再次根据Baum-int的研究将养育家庭的方法分为小组,主要是忽视、权威、专制和溺爱。但这些分类忽视了对具体教育行为的考察,存在不足。此外,另一组研究人员正集中于根据特定的教育行为对家庭教养模式进行分类。[5]Perris打破了传统的理论框架,建立了家庭教养模式评估量表(EMBU)。Baumrind在根特开发了一个教育行为量表,该量表分为两个维度:积极支持和消极控制,以及几个维度来评估教育行为,从而更全面地衡量教育行为。[6]关于家庭教养模式的我国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一些研究人员从类型学的角度研究家庭教养模式对儿童行为的影响。一些研究人员将家庭教养模式分为贝类、专制家长式作风、有指导的灵感和自由放任。一些研究人员建议将家庭教养模式分为拒绝、严厉、保护、期望、矛盾和分歧的类型;有些科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父母的态度进行了彻底的区分,从父母对孩子的感情和感情上都是前后矛盾的,在亲子关系方面,可以区分民主、威权主义和自由放任的形式,以及创造、期望和监护的形式。其次,学者们使用修订后的量表来研究家庭教养的模式,在岳东梅(1993)等人(1993)修订了父母模式评估量表(EMBU)之后,许多研究人员使用修订后的量表进行了大量研究。[7]王家梅(2003年)在城市和农村大学的研究表明,城市和农村父母的教育方式是不同的;在不同儿童性别的家庭中也有不同的教育模式,男孩比女孩更受母亲的青睐。[8]1.3.2成人依恋弗洛伊德是第一个研究依恋的心理学家,他从心理分析的角度研究了母亲对孩子的照顾和教育对依恋性质的影响,注意到儿童间的早熟关系非常密切Freud(1964)。[9]但在这个阶段,依恋的概念还没有被提出。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比是第一个提出依恋理论的人,依恋理论是在习惯理论的基础上,将信息处理与控制理论与精神分析相结合而产生的它还审查了依恋的生物学基础、内部机制、发展阶段和主要特征。依恋被定义为孩子和照顾者之间的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系。虽然巴尔比对父母关系的本质很感兴趣,但他仍然相信依恋会随着他的一生而改变。加拿大心理学家MaryAinsworth(1973)依恋理论是在早期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研究认为依恋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之间跨越时空的持久情感纽带”。[10]在不同学派的影响下,到目前为止,对于什么是成年人的依恋,科学家们的理解差异较大。MainC(1985)对成年人的依恋被认为是一种心理表征,它关注的是一个人在童年时期与他人,尤其是父母的亲密关系的内容。[11]另一方面,伯曼和斯珀林认为成年人的依恋是一种稳定的倾向,即不断努力寻找和维持依恋的对象,这些对象给人以生理或心理上的安全感。成年人的依恋模式在短期内几乎没有变化,主要是由与个人依恋相关的内部工作模式决定的。对内部工作模式的依恋是指个人在与他人持续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认知和情感模式——动机白明(2016)。中国学者吴伟力(2004)对成人依恋的定义一种临床进化的方法被采用了,重点是记忆和对过去依恋的评估[12]综上所述,本文采用了一种社会教育学的方法,把成年人的依恋看作是对成年人和与环境有密切关系的人(如爱人、朋友)之间的依恋的评估。1.3.3自尊自尊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定义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在《心理学原理》中,詹姆斯用数学公式表达了自我价值的数学计算表达式:“自我价值=成功/抱负”,即自我价值是个体实际成功与理想成功之间的关系。第一次国际自尊大会的召开使研究人员对自尊产生了兴趣。布朗认为自尊是“对自己情感的感知和体验”。林崇德在其《发展心理学》一书中将自尊视为一种态度、一种感知和一种自我评价,自尊也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mcdemrott的研究表明,自信不仅仅是一个积极的学习过程,它由三个相互关联的因素组成,即目标、毅力和独创性。[13]我国学者对自信的定义越来越清晰。黄希腾的研究表明,自信是过去许多成功经验的结果。严国凯认为,自信意味着自信,相信自己的目标是正确的,有能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刘山勋认为,自信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信念和力量的正确认识,是一个人能够面对现实、解决困难、取得成功的信念。杨立柱认为,自尊或自信是一种体验,在这种体验中,一个人正确地认识和评估自己的行为能力和价值。[14]本文认为自信是复杂等级结构的人的心理组成部分;这是每个人对自己想法的积极和主观自信的程度;这是稳定的标志,它允许客观和积极地评估自己的能力、价值等等,它与个体系统相互作用,相互约束并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1.3.4人际关系人际交往的概念在不同的个体中有不同的定义,本研究结合国内外研究人员对人际交往定义的结论,探讨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人类需求的层面上解释什么是人际沟通。Maslow(1943)在等级制度理论中,必须指出的是,人类需要友好的交流,而正是这种交流的需要在需要系统中占据了平均位置。海德的归因理论(1958)认为,人类最强烈的需要是对环境形成一致的理解并加以控制。发展预测他人行动的能力是满足这两种需要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一理论也证实了人际交往是人类最重要的需求之一。与此同时,苏茜(1958年)为人类提出的三维理论正在经历三维分离,关系模式分为三个人的需要:包容的需要、情感的需要和支配的需要。[15]此外,还有一些科学家提出了片面的论点,贾苏梅(2011)认为,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心理关系,主要表现为亲密、协调、关系和关系深度等心理方面。郁景祖(1995)指出,社交关系是人际关系的具体体现。游运珍(2012)人际交往也被称为社会交往,即主要是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或群体与群体之间的情感、认知和行为交往过程。一些研究人员综合了人际关系的概念,如姜科(2004),他将人际关系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向。从广义上讲,关系是指社会中所有人之间的关系及其各方面的关系;人类的狭小关系是人类通过互动和互动发展起来的直接心理关系。一些研究人员还提出了在学生中定义人际交流概念的想法。Peretti,Petero.(2001)指出,学生的人际交往本质上是学生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他还强调,人际交往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性格的形成。[16]因此,本研究认为人际交往是人们通过语言或非语言进行互动交流的过程,是他们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学术成就、社会技能和社会发展缺一不可,非常重要。1.3.5家庭教养方式与人际关系之间的关系杜颖(2014)认为,影响学生人际关系的因素包括三个方面:学生的个人能力、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穆宝华(2013)同时发现,父母的教育和人的品质之间也有联系。井菲菲(2012)可以肯定的是,家庭教养模式和学生的人际信任在各个方面都是显著相关的,家庭教养模式可以显著预测学生的人际信任。吴巧莹(2012)在他的研究中,他以朝鲜族为例,强调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在家庭教养模式和人际关系之间起着中介作用。唐守兰(2015)对学生的情商与人际适应程度与家庭教养模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母亲的专制教育方式比专制和宽容的教育方式更有利于孩子的人际关系。单志艳等人(2017)强调儿童时期的家庭教养模式对青少年之间的人际关系有重要的预测作用。Armistead和正手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的家庭教养对人际交往能力有重要影响。基思和阿马托认为,在家庭背景下,父母婚姻的质量会显著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婚姻关系中,父母无意中向孩子们展示了双方的互动模式,一方面解释了孩子们如何交流,另一方面又区分了孩子在不同家庭环境中感受到的情感温暖。[17]
2研究假设及方案2.1研究假设假设1: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假设2:家庭教养方式过自尊的中介作用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假设3:家庭教养方式过成人依恋的中介作用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自尊自尊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教养方式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成人依恋成人依恋2.2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XX地区2所本科院校学生为调查对象,问卷发放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其中X学校、Y学校分别设有5个和6个学院以及若干专业。结合两所学校学科特色,样本由以下五个学科组成:人文、经济、管理、工程和艺术。两所本科院校的所有学院都已编号,每一所学院以等距离选出两所学院。样本数为620人,回收了600份有效问卷,调查大学生年龄在18-24岁,性别随机选择。2.3研究方案2.3.1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实证分析法2.3.2研究变量:家庭教养方式、自尊、成人依恋、人际交往2.3.2研究工具:2.3.2.1家庭教养方式的测量本研究的自变量是家庭教养方式,拟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arentalBondingInstrument,PBI),它是由Parker于1979年根据依恋理论编制的,是评估个体对儿童时期(16岁以前)父母养育方式的认知的自陈量表,分为母亲版(FBI-M)和父亲版(FBI-F),各有23个条目,分为关爱、鼓励自主和控制三个因子。采用李可特4点计分形式,“0”代表非常不符合,“1”代表“比较不符合”,“2”代表“比较符合”,“3”代表“非常符合”。PBI-M三个分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414~0.437之间,PBI-F三个分量表之间的相关在-0.402~0.394。内部一致性分析显示,PBI-M母亲关爱、母亲鼓励自主、母亲控制三个分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846、0.806、0.745;PBI-F父亲关爱、父亲鼓励自主、父亲控制三个分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858、0.822、0.752。2.3.2.2人际交往的测量本研究的因变量是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充分查阅社会学上关于人际交往能力的测量量表,最终参考改编北大师郑日昌教授编制的《人际交往能力综合诊断量表》。考虑到量表的适用性,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编,按照人际交往的动态过程将人际交往能力划分为人际发展能力、人际适应能力以及人际维持能力,并形成了自编《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问卷》。2.3.2.3自尊的测量本研究拟采用《青年学生自信问卷》,由毕重增和黄希庭于2009年编制,以青年学生为研究对象,该问卷由才智、人际、品质、应对、成就自信五因素构成,共有33个题目,使用五点Likert式等级量表,研究表明,青年学生自信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克隆巴赫α系数0.92、重测信度系数0.82,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和跨时间的稳定性。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2.3.2.4成人依恋的测量本研究拟采用Collins(1996)对其1990年编制的《成人依恋量表》的修订版,本量表共有18题,采用从“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五级评分,共有亲近、依赖和焦虑三分量表。Brennan,Clark,&Shaver(1998)将亲近、依赖维度为合并、命名为依恋回避,即依恋回避得分高的个体能够对他人的亲近感到舒适,并且能够依赖他人;焦虑维度单独命名为依恋焦虑,即依恋焦虑得分高的个体对被遗弃或被抛弃等事情感到焦虑,或恐惧没有人爱自己。
3数据统计分析3.1问卷调查结果分析3.1.1家庭教养方式量表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的大学生在16岁之前家庭教养方式都有着一定的父母过度干涉和控制的特点。其中在“允许我做喜欢的事情”、“喜欢让我自己拿主意”、“让我决定自己的事情”、“给我足够自由”等方面,比较符合和非常符合达到了38.4%、39.7%、40.4%、41.3%。此外,有63%的人选择父母“对我保护过度”,可以看出当前的家庭教养方式存在许多的问题,这也是我国家庭教养方式普遍的问题。3.1.2成人依恋量表分析在成人依恋方面,主要测量大学生对父母的依恋感觉,因此结合相关理论研究,本文设置了成人依恋量表。通过问卷调查,大部分的大学生都认为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太高,在父母面前表露看法没有作用,并且认为父母不关注自己。也有15%的学生选择了“父母理解我”,有18%的学生选择了“父母相信我的判断”,还有42%的学生认为“父母不知道这些日子我在经受什么”,还有25%的学生选择了“我感受的烦恼比父母知道的多得多”。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许多大学生已具备独特个性,不再喜欢受到父母的约束,而父母仍然将自己当做“孩子”去过度保护和控制。3.1.3自尊量表分析基于青年学生自信问卷调查发现,有43.8%的人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值得自豪的地方,而有13.8%的人认为自己毫无用处或是一无是处。结合家庭教养方式的调查可以发现,在父母那里得不到肯定或是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的人多数选择了以上的选项,而父母让他们有自己选择的权利的人基本都对自己持肯定态度。由此可以设想,父母教养方式在某种程度上的确与自尊有着联系。3.1.4人际交往量表分析人际交往的调查表综合了其他学者的研究提出的,包含了与陌生人、与亲人朋友、与异性等等的社交内容,也对自身的心理活动进行了剖析,可以比较全面的看出人际交往能力。综合此前的调查问卷可以发现,父母经常同意自身看法、给予自身决定和选择的权利的大学生,不但自尊方面高于被父母过度保护和控制的人,在人际交往方面也有着较强的能力。例如有超过60%的学生在“与别人不能和睦相处”、“担心被人对自己有坏印象”、“受别人排斥或冷漠”等问题调查方面几乎都选择了“不符合”。因此可以切合提出的假设,家庭教养方式、自尊、成人依恋对于人际交往能力有着一定的影响,只不过影响程度有待考量。3.2家庭教养方式、自尊、成人依恋与人际交往能力的现状分析3.2.1家庭教养方式基本现状表1显示了本科院校学生在父母教育方式问卷不同维度上的得分统计分析,大学生父亲在拒绝、情感温暖、过度保护维度上都比母亲要低,这表明,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更能感受到母亲的抗拒、情感温暖和过度保护。表1家庭教养方式维度均值标准差父亲拒绝1.3820.302父亲情感温暖2.4120.484父亲过度保护2.0060.397母亲的拒绝1.4210.392母亲情感温暖2.5970.458母亲过度保护2.1090.3203.2.1.1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的性别差异如表2所示,在家庭教育方式的各个方面,男孩的得分都高于女孩,在父亲的排斥、父亲的情感温暖、母亲的情感温暖和父亲的过度保护等方面,男孩的得分明显高于女孩,尤其是在0.01上,高中学生在母亲排斥和母亲过度保护方面的性别差异没有达到很夸张的差距。表2不同性别教养方式比较维度性别N均值标准差tp父亲拒绝男2601.5640.4683.5610.000***女3401.4420.360父亲情感温暖男2602.6610.6434.8560.000***女3402.3210.542父亲过度保护男2602.1530.4182.4010.017*女3401.9020.331母亲拒绝男2601.5600.4231.4900.137女3401.5010.381母亲情感温暖男2602.7140.6254.7050.000***女3402.7210.524母亲过度保护男2602.2310.4061.0140.311女3402.2120.4323.2.1.2独生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的差异如表3所示,独生子女在家庭教养方式各个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非独生子女,其中,单身儿童在父亲的排斥、母亲的情感温暖、父亲的过度保护和母亲的过度保护等方面得分明显高于0.05分,单身儿童和非单身儿童在父亲的情感温暖和母亲的排斥方面的得分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表3是否独生教养方式比较维度独生N均值标准差tp父亲拒绝是1721.5640.4082.7610.000***否4281.4460.360父亲情感温暖是1722.5810.6431.3560.127否4282.5210.542父亲过度保护是1722.1560.4182.8910.003**否4282.1020.331母亲拒绝是1721.5600.4231.2300.221否4281.5610.381母亲情感温暖是1722.6140.6252.3450.019*否4282.5260.524母亲过度保护是1722.1650.4062.0140.05*否4282.0190.4323.2.2大学生自尊基本现状研究统计结果得知,被试大学生的自尊均值为2.2分,3分为中等水平,因此大学生的自尊中等偏低,而且均值最大值为3.91,最低值为1.56,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相差较大,说明大学生之间自尊水平差距较大,因此,大学生自尊水平的现状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在性别上,男大学生自尊水平高于女大学生,且达到显著水平。可能的原因是受到了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影响,如“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再比如男性从小可能就被教导要做一个开朗、豪爽、勇敢的人,而女性则是要做一个温柔、贤淑、安静的人。由此,男性和女性在社会化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取向,女性的社会化可能更偏向于家庭角色,与人交流就显得比较少。而男性更加注重外出工作带来的社会联系以及社交,因此自尊较高。大学生自尊得分与家庭教养方式中“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和“母亲过度保护”这三个维度旱显著止相关,与其他维度相关不显著。3.2.3大学生成人依恋基本现状表5大学生成人依恋情况维度均值标准差父亲信任3.5110.758父亲沟通2.8390.760父亲疏离3.4500.462父亲依恋3.2670.767母亲信任3.5930.708母亲沟通3.0110.747母亲疏离3.4240.477母亲依恋3.3250.462如表5所示,对大学生在《成人依恋问卷》上的得分进行统计分析,除父亲沟通维度外,大学生成人依恋各个维度得分及总分均高于理论均值(理论均值=3),表明大学生群体的成人依恋质量较高。在各个维度上大学生母亲的得分均高于父亲,母亲依恋总分高于父亲依恋,表明大学生对于母亲的依恋高于父亲。3.2.3.1大学生成人依恋的性别差异表6不同性别成人依恋比较维度性别N均值标准差tp父亲信任男2603.6860.8084.7840.000***女3403.3180.654父亲沟通男2603.1200.8717.1200.000***女3402.6430.625父亲疏离男2603.2750.470-2.7830.004**女3403.3840.454父亲依恋男2603.3820.5245.3280.000***女3403.1670.401母亲信任男2603.7480.8204.7140.000***女3403.3640.616母亲沟通男2603.1800.8225.2180.020*女3402.8450.675母亲疏离男2603.2710.520-2.2150.028*女3403.4210.442母亲依恋男2603.5540.5144.3600.000***女3403.2600.418如表6所示,中学生之间的性别差异在他们的父母所依附的不同维度上显著上升。在0.05水平上,男孩在父亲信任、母亲信任、父亲沟通和母亲沟通等方面的得分明显高于女孩。在父亲疏离和母亲疏离的维度上,男孩的得分明显低于女孩的0.05分。在0.001的水平上,男孩对父亲和母亲的依恋都明显高于女孩。3.2.3.2独生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成人依恋的差异表7是否独生成人依恋比较维度独生N均值标准差tp父亲信任是2603.6670.7283.1740.002**否3403.4170.744父亲沟通是2602.8200.8420.8200.433否3402.8430.725父亲梳理是2603.2750.469-0.5830.800否3403.3840.466父亲依恋是2603.7320.7741.9280.050*否3403.2470.681母亲信任是2603.7560.8253.1140.002**否3403.3750.716母亲沟通是2603.1750.5221.2180.225否3402.2470.475母亲疏离是2603.2410.520-0.2150.950否3403.3210.452母亲依恋是2603.5540.5142.3200.025*否3403.2600.418如表7所示,单亲儿童和非单亲儿童在父母信任维度和总体父母依恋得分方面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在父母信任方面,单身儿童的得分明显高于非单身儿童,为0.001;在0.05的水平上,独生子女的亲子关系总分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的亲子关系总分。单亲儿童在父亲沟通和母亲沟通方面的得分高于非单亲儿童;非与单身儿童相比,单身儿童在父亲疏远和母亲疏远方面得分更高,但没有显著差异。3.2.4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基本现状表9人际交往能力情况维度均值标准差发起交往能力3.3300.613提供情感支持能力3.5140.461施加影响能力3.6560.572自我袒露能力3.6070.579冲突解决能力3.5350.467在上表中,所有维度的值都是相等的,即维度总分与问题数之比,而人际交往能力的评估为5分,中值为3分,从上表的分数可以看出,学生在人际交往能力的各个方面都高于中值,即他们在人际交往能力方面的总体情况良好。为了研究不同层次、性别和出生地的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特征,我进行了t-1独立性测试,并对每个维度的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得分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人际交往能力方面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表现出来,t=3.611p>0.01,差异是极其重要的;在其他维度的人际交往能力方面,性别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城市和农村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差异反映在主动性的维度上,城市学生的主动性高于农村学生,t=2.568,p>0.05,差异显著。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得分为自变量,以人际交往能力各维度的能力为因变量,结果表明,等级差异仅在人际交往的影响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LSD的事后控制结果,大四学生的施加影响能力显著高于其他几个年级学生。3.3相关性分析3.3.1家庭教养方式与自尊相关性分析家庭教育模式与自尊的相关性如表4-14所示:在家庭教育模式中,父母的情感温暖和自尊维度为显著正相关;父母惩罚的严重程度、父亲过度保护的程度、母亲过度保护的程度和父母拒绝的程度都是显著的负面因素。表10家庭教养方式和自尊相关性家庭教养方式自尊父亲拒绝-0.285父亲情感温暖0.314父亲过度保护0.005母亲拒绝-0.189母亲情感温暖0.314母亲过度保护-0.106以家庭教育方式的六个维度为预测变量,以自尊为潜在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只有母亲的情感温暖维度、父亲的过度保护维度、父亲的过度干预维度和父亲的排斥维度才有意义,并进入等式。父亲的情感温暖维度、父亲的过度干预维度、父亲的过度保护维度和父亲的排斥维度对父亲的教育方式有显著影响。除了自我表现维度外,其他教育方式通过自尊对人际交往能力也有间接影响。父亲理解对建立关系的直接影响为0.24,间接影响为0.31x0.27=0.0837,间接影响为0.082提供情感支持,0.062为对影响力的间接影响,0.043为对冲突解决的间接影响;父亲过度干预对人际交往能力四个维度的间接影响分别为0.053、0.048、0.038和0.0266,父亲过度保护对人际交往能力四个能力维度的间接效应分别为-0.0621、-0.0506,-0.046、-0.0322,父亲拒绝对人际交往能力四个维度的间接效应分别为-0.0432,-0.0352,-0.032,-0.0224。父亲的教育方式对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是由自尊决定的,也就是说,自尊在父亲的教育方式和人际交往能力之间起着部分的中介作用。母亲的情感温暖维度,母亲过度保护的维度,具有深远的影响。除了乳沟外,母性教育还会对通过自我评价与人交流的能力产生间接影响。母亲的情感温暖对初次接触有0.18的直接影响,对自尊有0.104的间接影响,母亲情感温暖对人际交往能力的三个维度的间接效应值分别为0.0792,0.09,0.068,母亲过干涉过保护对人际交往能力四个维度的间接效应分别是-0.029、-0.022、-0.025、-0.019,母亲的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通过自尊影响人际交往能力,即自尊在人际交往能力和母亲的教育方式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3.3.2家庭教养方式与成人依恋相关性分析大学生RQ问卷和ECR问卷得分情况RQ问卷结果显示,大学生依恋类型中安全型被试140人,占37.10%;轻视型被试114人,占30.20%;倾注型被试83人,占21.70%;害怕型被试42人,占11.14%。并且片方检验显示男生和女生在不同依恋类型上差异显著(x2=5.364,p=0.016),有不确定依恋关系的女性比例明显高于男性。ECR量表表明,大学生在依恋焦虑维度得分为(3.80±0.70),在依恋回避维度得分为(3.81±0.64)。在依恋焦虑维度上男生得分(3.82±0.57)要高于女生(3.80±0.67),但是差异不显著(p>0.07);在依恋回避维度上女生得分(3.88±0.70)要高于男生(3.62±0.68),并且差异显著(P<0.01)。分析两个成人依恋量表的结果是否可以相互验证,方差分析以qr测量的四种依恋类型为自变量,以ECR测量的两个维度得分为因变量。表11家庭教养和成人依恋的关系因变量投入变量RR2FBtp依恋回避父亲过度保护0.2540.0658.6080.1852.5050.013依恋焦虑父亲情感温暖0.2210.0499.638-0.283-3.8860.000父亲拒绝0.1310.0176.5960.2513.3310.001表11显示,大学生对依恋的焦虑在不同程度上与家庭教育模式相关。其中,对学生依恋的焦虑和家庭教育模式的特点是父亲的过度干预、父亲的过度保护、父亲的严厉惩罚和母亲的偏好远远高于安全类型,轻视型显著高于倾注型,害怕型显著高于倾注型(P<0.01)。为了理解依恋与家庭教育模式之间的关系,在Pearson的分析中,将家庭教育模式各维度的得分与依恋的两个维度进行了比较,见表20被试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p<0.07),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母亲情感温暖与依恋焦虑存在负相关(p<0.07);只有在父亲在家庭教育模式中受到严厉惩罚的情况下,学生的依恋程度才呈正相关(p=0.131,p<0.07)。为了更好地理解依恋与家庭教育方式之间的关系,将家庭教育方式维度作为自变量,在渐进回归分析中定量测量了依恋焦虑和逃避。变量的选择和排除标准为0.07。家庭排斥作为替代的回归分析表明,父亲对父母教育的严厉惩罚可能是为了避免依恋,过度干预的父亲可以避免消极可预测的依恋;过度保护父亲可能会预测到依恋的焦虑,而父亲的情感温暖可能会严重影响预期的依恋。3.3.3家庭教养方式与人际交往相关性分析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家庭教育模式的关系如下表12所示,人际交往能力的维度与父母教育方式的情感支持维度、父母过度保护的维度与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此外,父亲的拒绝在建立人际关系、施加影响和解决冲突的能力方面是非常消极的,而母亲的拒绝在解决冲突方面是非常消极的。表12家庭教养与人际关系发起交往提供情感支持施加影响自我袒露冲突解决父亲情感温暖0.330**0.285**0.270**0.188**0.218**父亲拒绝-0.109*-0.089-0.140**-0.020-0.145**父亲过度保护0.017-0.0860.0180.018-0.059母亲情感温暖0.276**0.261**0.259**0.173**0.221**母亲拒绝-0.033-0.022-0.0710.023-0.094母亲过度保护0.0760.074-0.0010.090-0.013为了更详细地研究家庭教育方式和自尊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我们将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维度作为预测变量,并将人际能力的五个维度中的每一个作为潜在变量,采用enter(强迫进入回归分析)法进行回归分析。家庭教育模式的六个维度被用作预测变量,接触能力被用作潜在变量,通过多元回归分析,父亲有一个理解维度,一个父亲的严重程度维度,一个输入方程。采用强迫回归法,以家庭教育模式的六个维度为预测变量,以情感支持能力为潜在变量,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只有对父亲热的理解维度是显著的,并将其引入方程。家庭教育模式的六个维度被用作预测变量,影响能力被用作潜在变量,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在方程中,只有父亲的情感温暖和父亲的过度保护维度是显著的。作为预测变量,变量等六个维度的家庭教育方式和潜在的能力,并使用自己的方法强迫回归,一个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只有父亲的温暖情感层面意义的方程。以家庭教育模式的六个维度为预测变量,以冲突解决能力为潜在变量,采用强迫回归法进行多元回归分析。3.3.4自尊与成人依恋与人际交往的相关性分析3.3.4.1不同依恋类型大学生自尊、人际关系的差异四个依恋类型大学生在自尊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F=2.752P<0.05),事后比较后发现,现有学生更安全的依恋类型是取得最佳得分方面的自尊与学生之间的差异,那些害怕类型和浓度,冷漠,和其他类型并不重要。表13成人依恋与自尊的相关性分析依恋类型安全型恐惧型专注型冷漠型安全型1恐惧型0.0051专注型0.0200.8171冷漠型0.0230.7820.9681四种类型的依恋在人际关系的总体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F=10.315P<0.01):具有安全依恋类型的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得分都远低于恐惧类型的学生,远高于冷漠类型的学生,远高于专注型的学生。3.3.4.2大学生依恋、自尊与人际关系的相关分析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成人对大学的依恋的两个维度中,对依恋的赞扬与人际关系呈正相关,与自尊呈负相关;依恋焦虑与学生人际关系呈正相关,与自尊的相关性显著P>0.05,负相关较低。拒绝依恋与依恋相关焦虑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14成人依恋与人际关系相关性分析依恋回避依恋焦虑自尊总分人际关系总分依恋回避1依恋焦虑0.171*1自尊总分-0.224**-0.0891人际关系总分0.246**0.329**-0.261**13.3.4.3大学生依恋、自尊与人际关系的回归分析为了研究影响学生人际关系的因素,有必要进行回归分析。以排斥依恋、依恋焦虑和自尊的总分为预测变量,以人际关系的总分为因变量。结果表明,所有这些预测变量对因变量都有显著的预测效应,即避免依恋、依恋焦虑和自尊是人际关系的有效预测,并得以解释,17%为因变量的变化在哪里赞美和依恋焦虑依恋,是人际关系的积极预测因子的预测因子,而自尊的预测因子均为阴性,表明自尊越高,关系越好,分数越低。
4结果讨论4.1家庭教养方式与成人依恋的关系相关性分析表明,大学生依恋焦虑与父母关系模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父亲过度干预、父亲过度保护、父亲严厉惩罚、母亲过度保护,与父母情感温暖负相关。仅在家庭教育模式中,学生依恋的口才与父亲惩罚的严重程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但相关系数都很低。另一个回归分析表明,由父亲的严厉制裁,在父亲的教育风格,可以预测出正面拒绝父亲的依恋和过度干预,可以预测出负面的依恋,但他们拒绝解释,拒绝孩子的依恋而累积率仅为2.9%;在父亲的教育方式中对父亲的过度保护可以积极地预测依恋焦虑,父亲的情感温暖可能是评价依恋的一个重要的负面指标,但父亲过度保护和父亲的情感温暖对孩子依恋焦虑的综合解释率仅为6.7。大学生在父母排斥维度上的得分与父母依恋维度上的得分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父亲的情感温暖”和“母亲的情感温暖”维度得分与“父亲的情感温暖”和“母亲的情感温暖”维度得分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进一步的回归分析表明,父母的情感温暖对父母的依恋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父亲的拒绝、母亲对父亲的拒绝和母亲的依恋都具有显著的负预测效应。这表明,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父母的排斥是成年人对高等教育依恋的有利因素。[18]4.2家庭教养方式与自尊的关系大学生的自尊心与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父亲在家庭教育方式上的过度保护呈正相关,与所有其他维度呈负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采取积极的态度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尊。决定一个人的自尊的三个重要因素是被重视的感觉、被他人接受和支持的愿望以及成就感。家庭教育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传统文化中,父母通常被视为“严厉的父亲”和“温柔的母亲”。母亲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温暖、理解和照顾,而父亲作为家庭的支柱,应该正确地树立力量、勇气和自信的榜样。因此,父母必须注意调整他们的教育方式。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评价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增强个人发展的内在动力。[19]4.3家庭教养方式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父母的教育方式与尺度都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有显著的负相关。对于大学生而言,温暖和情感层面的一个显著正相关,与各方面的人际能力的学生而言,其他尺寸(交际方面除外)。由此可以推断,父母选择的家庭教育类型对学生的人际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几项研究表明,开明和包容的父母更有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另一方面,专横和专制的父母可能会在学生中产生不良的心理,导致或多或少的困难的关系。因此,父母必须改变对待孩子的方式。数据反映父母双方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与容纳他人存在非常明显的负相关,父母过于严厉会让子女的人际关系相对较差;而“情感、温暖、理解”与“过度保护”;另一方面,如果父母跟自己的潜意识需求存在着积极的关系,父母对儿女的温情与关系就会改善。[20]4.4自尊与成人依恋对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人际交往能力和自尊各维度均存在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自尊分数越高,人际交往能力各维度得分也就越高。自尊高的个体对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有更高的评价。自尊高的个体对自我评价水平是高的,他们对自我的感觉良好,包括人际关系状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自尊和自信密不可分,自尊高的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的状态感觉良好。在面对陌生人的时候良好的自我感觉让他们更加容易发起交往,显得更加主动和积极。高自尊者在人际关系中更加自我,坚持做自己,低自尊者在人际关系中更富有牺牲精神,高自尊者施加影响的能力应该高于低自尊者,他们更能坚持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表达自己的意愿。
结论一般来说,学生对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自尊和风格有很好的认识,在人际交往能力和自尊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平等的成绩,高于中位数,家庭教育方式得分高于正维度的中位数,低于负维度的中位数;自尊与父母的人际关系能力和情感温暖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而父母的排斥与父母的情感温暖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人际关系技能与父亲的情感温暖、母亲的情感温暖和母亲的过度保护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结果与父母的排斥、自尊、人际关系能力和父母的情感温暖呈正相关。家庭教育使学生能够预测自己的自尊:家庭关系越积极,自尊水平就越高;对家庭的态度越消极,自尊就越低;家庭教育模式对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有重要的预测作用,家庭教育模式越积极,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水平就越高。亲子关系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而不是单向的。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主要的,但孩子是父母-孩子关系的一个积极方面,孩子自己的特点影响家庭氛围。这项研究的重点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较少关注孩子的个性对父母的影响。只有把亲子关系放在家庭和社会的中心,应用系统的原则,客观地研究儿童和父母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寻求优化家庭教育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95-397[2]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6):95-103+109[3]张文新.城乡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的比较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3):44-49[4]王志梅.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的调查研究.河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06):87-93[5]车丽萍.大学生自信与成就动机、综合测评成绩的相关研究.心理科学,2004,(01):51-54[6]张林,关持循,杜思怡等.中小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创伤症状相关性研究.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5,(11):55-58[7]吕佳宜.家庭教养方式、出生顺序等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及干预策略[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05):122-125.[8]张妍,巩莉.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J].牡丹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3):102-106.[9]韦洢.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子女人际交往能力的文献综述[J].现代农业研究,2019(06):117-118.[10]李旋飞.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D].海南大学,2019.[11]蔡佳容.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24):233-235.[12]周春云.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人格特征与人际容纳的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18.[13]朱晓坤.沟通分析理论视域下的大学生人际关系及改善策略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23):239-240.[14]张行健.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自尊和人际关系能力的作用[D].山西大学,2018.[15]靖文.五年制高职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应对方式和人际适应关系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8.[16]李俊磊.高职生家庭教养方式、亲子依恋及性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云南大学,2017.[17]alexithymiainadultmalesubstancedependentinpatients.JournalofPsychoactiveDrugs,2009,41(1):85-92.[18]McElroy,T.,Seta,J.J.,&Waring,D.A.(2007).Reflectionsoftheself:Howself-esteemdeterminesdecisionframingandincreasesrisktaking.JournalofBehavioralDecisionMaking,20(3),223-240.[19]PerrisC,JacobossonL,LindstranH,etal.(1980).Developmentofanewinventoryforassessingmemoriesofparentalrearingbehavior[J].PsychiatricaScandinavica,61(4):265-274.[20]Phillips,T.M.,Wilmoth,J.D.,Wall,S.K.,Peterson,D.J.,BuckleyR.,Phillips,L.E.(2013)RecollectedparentalcareandFearofIntimacyinemergingadultsthefamilyJournal,21(3),335-341.
附录《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arentalBondingInstrument,PBI)以下列出了父母可能存在的各种态度和行为,请回忆16岁以前父母或母亲的表现,在符合的一栏数字上打√。在16岁以前,我的父亲非常不符合比较不符合比较符合非常符合1.用温和友好的语气与我说话01232.没有给我足够的帮助01233.允许我做自己喜欢的事情0123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产褥期产妇护理测试题库及答案
- 整体护理护师考试题库及答案
- 单调分类考试题及答案
- 赏景心情一次户外写生经历9篇
- 业务订单管理自动化系统基础架构模板
- 阅读中的深度思考与推理能力训练:高中阅读课教学教案
- 行政后勤费用合理化建议模板
- 合规数据资源承诺书4篇
- 商业保温材料供货协议
- 企业组织架构及职责权限明晰工具
- DDI:制造业人才发展成功实践手册
- 老年照护芳香疗法应用规范
- 2025年抗菌药物授权培训
- 风力发电征地协调方案(3篇)
- 2025至2030年中国汽车制动器行业市场分析研究及发展战略研判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淀粉粘合剂行业现状调查与前景竞争对手分析报告
- 黑龙江:装配式混凝土矩形渠道应用技术规范(DB23-T 2334-2019)
- JG/T 127-2017建筑门窗五金件滑撑
- T/CGCC 7-2017焙烤食品用糖浆
- 江苏省2025年中职职教高考文化统考数学试题答案
- 医院培训课件:《医疗质量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