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部损伤和护理_第1页
胸部损伤和护理_第2页
胸部损伤和护理_第3页
胸部损伤和护理_第4页
胸部损伤和护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胸部损伤及护理1编辑ppt分类:

1.按致伤原因分:

钝性伤和穿透性伤

2.按受伤机制分三大类:

①减速和加速;

②挤压;

③高速撞击。

3.按伤后结果:

闭合性伤和开放性伤(贯穿伤和盲管伤、穿通性开放伤、非穿通性〕2编辑ppt二、病因:

〔一〕直接损伤

〔二〕间接损伤:

三、发病机理:

1、失血:

2、通气障碍:

3、换气障碍:3编辑ppt影响胸部损伤的严重程度的因素:

●致伤原因的种类和能量,

●组织和脏器与体表的距离

●器官体积愈大者愈容易受伤。4编辑ppt影响其病理生理变化的因素:

一、疼痛和胸壁稳定性破坏:

二、失血:

三、肺与纵隔受压:

四、胸腔负压受损:

五、肺损伤:

六、气道阻塞:

七、膈肌功能与膈肌破裂:

八、纵隔和心脏压塞:5编辑ppt四、胸部损伤的共有临床表现:

〔一〕胸痛:胸部损伤的主要表现。

〔二〕呼吸困难:胸痛、分泌物、气道不畅、血胸、气胸、骨折、反常呼吸及反常运动。

〔三〕咯血:肺、支气管损伤:

〔四〕休克:出血、心包压塞、血气胸影响静脉回流回心血量缺乏。

〔五〕体征:皮下气肿、骨摩擦音、反常呼吸、胸部体检、伤口情况。6编辑ppt胸部伤的救治原那么:

及早纠正呼吸和循环功能紊乱,包括

①恢复胸壁完整性和呼吸运动功能

②保持呼吸道通畅,

③补充血容量和止血,

④解除胸膜腔和心包腔内的压力,

⑤适时进行开胸手术。7编辑ppt【VIPCO程序】

V〔Ventilation〕指保持呼吸道通畅、通气和给氧;

I〔Infusion〕指输血、补液扩容以防治休克;

P〔Pulsation〕指监护心脏搏动,维护心泵功能以及进行心肺复苏;

C〔Control〕指控制出血;

O〔Operation〕指开胸手术。8编辑ppt【注意】需要紧急处理的伤情包括

①呼吸道阻塞;

②浮动胸壁的反常呼吸运动;

③开放性气胸;

④张力性气胸;

⑤大出血;

⑥急性心包填塞。9编辑ppt胸部损伤治疗的现状:

★创伤外科学和急救医学的开展,使胸部伤病人的存活率不断提高。

★得以抢救转送医院的危重伤员的比例不断增加,提出了更高要求。10编辑ppt

第二节各类胸部损伤11编辑ppt一、肋骨骨折:12编辑ppt相关概念:

☆单根肋骨骨折:

☆多根肋骨骨折:

☆单根单处骨折:

☆单根多处肋骨骨折:

☆多根多处肋骨骨折:

☆胸壁浮动:

☆纵隔摆动:

☆反常呼吸运动:

☆连枷胸:

☆单纯性肋骨骨折:13编辑ppt纵隔在吸气时移向健侧,呼气时移向伤侧,14编辑ppt外力与骨折病变的特点:

◆直接暴力→肋骨骨折→断端向内移位→刺破肋间血管、胸膜和肺→产生血胸或〔和〕气胸。

◆间接暴力→骨折多在肋骨中段→断端向外移位→刺伤胸壁软组织→产生胸壁血肿〔图2-1〕。

◆枪弹伤→肋骨骨折常为粉碎性骨折。15编辑ppt年龄、部位与骨折病变的特点:

◆儿童→青枝骨折

◆成人,尤其是老年人→容易骨折。

◆自发性肋骨骨折:

◆病理性肋骨骨折:

◆肋骨骨折多发生在第4~7肋;16编辑ppt临床表现及诊断:

1、临床表现:

■局部疼痛是肋骨骨折最明显的病症,且随咳嗽、深呼吸或身体转动等而加重。

■畸形、骨擦音、骨擦感。

■皮下气肿及X线拍片,必要时两周复查。

■胸廓挤压征阳性。

2、诊断:主要依据受伤史、临床表现和X线胸片检查。

注意肋软骨骨折、“柳枝骨折〞、骨折无错位、或肋骨中段骨折。17编辑ppt诊断中尤应注意:

①胸膜和肺损伤及其引起的血胸或(和)气胸及胸部损伤或胸部以外部位的损伤。

②第1或第2肋骨骨折常合并锁骨或肩胛骨骨折,可能合并胸内脏器及大血管损伤、还常合并颅脑伤。

③下胸部肋骨骨折可能合并腹内脏器损伤,还应注意合并脊柱和骨盆骨折。

④第7肋以下的骨折,应注意与腹腔脏器损伤所引起的腹痛相鉴别。18编辑ppt单纯性肋骨骨折的治疗

▲原那么是止痛、固定和预防肺部感染。

▲方法:

△止痛剂。

△肋间神经阻滞

△痛点封闭有较好的止痛效果,且能改善呼吸和有效咳嗽机能。

△半环式胶布固定

△多头胸带或弹力束胸带19编辑ppt▲效果:

▲注意点:

△肋间神经阻滞:药物、部位、范围△痛点封闭药物、部位

△注意穿刺不可过深,以免刺破胸膜。

△半环式胶布固定

△对呼吸的影响

▲应用:20编辑ppt连枷胸的处理:

▲除了上述原那么以外,尤其注意尽快消除反常呼吸运动、保持呼吸道通畅和充分供氧、纠正呼吸与循环功能紊乱和防治休克。

▲当胸壁软化范围小〔3厘米,5厘米〕或位于背部时,可采用局部夹垫加压包扎〔现场急救〕。当超过或为双侧连枷胸〔软胸综合征〕时,可迅速导致死亡,必须进行紧急处理。首先暂时予以夹垫加压包扎,然后进行肋骨牵引固定。

▲目前对呼吸内固定法应用观点:21编辑ppt肋骨骨折多可在2~4周内自行愈合,治疗中也不像对四肢骨折那样强调对合断端。单纯性肋骨骨折本身并不致命。

治疗的重点在于对连枷胸的处理,对各种合并伤的处理以及防治并发症,尤其是呼吸衰竭和休克。22编辑ppt三、创伤性气胸:

〔一〕闭合性气胸:

1、临床表现:

〔1〕进气通道封闭。

〔2〕肺压缩30%以下为少量气胸;30—50%为中量气胸,50%以上为大量气胸。23编辑ppt〔3〕少量气胸多不出现明显呼哧、循环功能紊乱的表现,中等以上的气胸可出现胸闷、胸痛、气促等,查体可见气管偏向健侧、伤侧叩诊呈鼓音、呼吸音减弱或消失。24编辑ppt2、治疗:

〔1〕小量气胸不需要特殊治疗,1—2周可自行吸收。

〔2〕大量气胸在锁骨中线第二肋间行胸腔穿刺抽气或闭式引流术。

〔3〕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4〕鼓励病人咳嗽排痰,尽早下床活动。25编辑ppt【附注】

1、闭式胸腔引流的适应症:

〔1〕、气胸、血胸、脓胸需持续排气、排血、排脓者。

〔2〕、切开胸膜者。

2、闭式胸腔引流拔管指征:肺漏气停止24小时后,拍片示肺部已经充分复张,即可拔管。一般引流术后3—7天,肺裂口可闭合。26编辑ppt〔二〕开放性气胸:

1、临床表现:

〔1〕胸膜腔与外界相通,可听到空气进出的“嘶撕〞声。

〔2〕裂口小于气管口径时,伤侧肺有局部呼吸功能;裂口大于气管口径,伤肺完全压缩,失去呼吸功能。27编辑ppt〔3〕伤侧胸腔压力等于大气压,肺被压缩;而健侧胸腔仍为负压,因此纵隔向健侧移位,使健侧呼吸运动受到限制,健侧肺有一定的压缩。

〔4〕纵隔摆动:

〔5〕伤后迅速出现严重呼吸困难和紫绀、甚至休克,病人惶恐不安,检查所见同大量闭合性气胸。28编辑ppt

2、治疗:

现场急救:立即用无菌敷料如凡士林纱布加棉垫封闭伤口,再用胶布或绷带包扎固定。将开发性气胸变为闭合性气胸,转院内缝合伤口,按闭合性气胸处理。29编辑ppt〔三〕张力性气胸:

1、临床表现:

〔1〕、胸膜腔的裂口形成活瓣,只允许空气单向进入胸膜腔,使胸膜腔内的压力逐渐升高。

〔2〕、伤侧肺高度压缩,纵隔向健侧明显移位,健侧肺也被压缩,双肺呼吸运动均受限,病人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紫绀及循环衰竭。30编辑ppt〔3〕、查体同前,但病情明显严重的多。

〔4〕、胸膜腔穿刺可有高压空气向外冲出。31编辑ppt2、治疗:

现场急救可用粗针头在锁骨中线第二肋间穿刺减压,将张力性气胸转为开放性气胸;或在针头前方套一橡胶手指套,在指套的顶端剪一个1cm的开口,可起到活瓣的作用,只允许空气向外逸出,这种方法最适合病人的转运;或在针头前方接一橡胶管,另一端接水封瓶,然后转院内处理。32编辑ppt四、创伤性血胸:

〔一〕血胸的分类及临床表现:

1、胸腔积血在500ml以内为少量血胸;500—1500ml为中量血胸;1500ml以上为大量血胸。

2、少量血胸可无明显的病症和体征,X线见肋隔角变浅或消失。33编辑ppt3、中量以上的血胸有明显的肺被压缩及失血表现,甚至休克。

4、X线检查可见伤侧胸腔积液,纵隔向健侧移位。

5、胸腔穿刺可抽出血液。

6、迟发性血胸伤时可无明显临床表现,2天后出现血胸病症,应引起重视。34编辑ppt〔二〕血胸的治疗:

1、判断出血是否停止,有以下情况说明出血未停止:

〔1〕脉搏逐渐加快,血压持续下降。

〔2〕经输血、补液后血压不上升或上升后迅速下降。35编辑ppt〔3〕血红蛋白、红细胞、红细胞压积持续降低。

〔4〕胸膜腔穿刺抽不出血液,但X检查胸腔内阴影继续增大。

〔5〕闭式胸腔引流引流血量连续3小时超过200ml/小时。36编辑ppt

2、非进行性小量血胸可自然愈合,非进行性中等以上的血胸应在腋中线和腋后线6—8肋间作穿刺抽血或胸腔闭式引流。

3、进行性血胸或凝固性血胸需尽早开性手术。37编辑ppt需转大医院剖胸手术指征为:

1、胸腔活动性出血需手术止血者。

2、心脏大血管破裂或心脏压塞穿刺无效者。

3、非手术无法控制的气胸。

4、胸腔内有较大异物存留.38编辑ppt

胸部外科病人一般护理39编辑ppt【护理估计】

〔一〕主观资料

〔二〕客观资料

【护理诊断/问题】

【预期目标】40编辑ppt【护理措施】:

〔一〕手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应做到:

①介绍手术:

②介绍术后各种管道:41编辑ppt

2.术前准备:

检查纠正并重点做好呼吸道准备:

①加强口腔卫生;

②术前两周戒烟;

③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④改善肺功能,练习咳嗽、排痰、床上大小便;

⑤根据需要行体位引流;

⑥排痰困难者,给蒸气吸入或超声雾化吸入42编辑ppt〔二〕术后护理

1.观察病情:

术后24小时内,神志、面色、末梢循环、呼吸、脉搏、血压,每10-30分钟测量1次,并作详细记录;病情稳定后改为1-2小时1次,

24—48小时改为3-4小时1次。43编辑ppt血压增高可因疼痛、缺氧、或输血、输液过快过多所致;血压下降多为失血过多、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或补液缺乏等原因引起。

中心静脉压(CVP〕低于0.49kPa表示血容量缺乏,高于1.176kPa可能因心功能不全或高血容量所致。

术后体温偏高,每日应测体温4-6次,假设体温持续增高,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44编辑ppt

2.安置适当体位:病人未清醒前取平卧位;清醒后,一般情况平稳,应取半卧位,以利呼吸和胸膜腔引流。

3.维持有效引流:保持胸膜腔引流管、胃肠减压管、导尿管、输液等各条管道引流通畅。45编辑ppt

4.保持呼吸道通畅:

术后病人气管分泌物增多,其原因:一是麻醉中气管插管的刺激和药物的刺激作用;二是因疼痛而降低了排痰能力。痰液堵塞气道,容易引起肺炎、肺不张等。因此应鼓励病人早期咳嗽排痰。

46编辑ppt

排痰方法:

①一手食、中两指置于病人胸骨上窝处,以刺激气管诱发咳嗽排痰;或让病人坐位,轻拍其背部,并用双手轻压住伤口,嘱病人深呼吸和有效的咳嗽;

②痰液粘稠者,可用蒸气吸入或超声雾化,使痰液稀释,易于咳出;

③排痰困难影响呼吸功能者,吸痰或气管切开。47编辑ppt

5.止痛:病人为了减轻疼痛,被迫限制胸廓活动,不敢深呼吸与咳嗽,这样会防碍肺的良好充气与膨胀,也不利于气管分泌物的有效排出,故术后24-48小时内应给予镇痛药。48编辑ppt

6.给氧:常规鼻导管给氧:

7.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8.防治感染:49编辑ppt〔三〕闭式胸膜腔引流护理

1.原理和目的:

2.作用

①排除积液;

②排除积气;

③重建负压,使肺复张;

④平衡压力,预防纵隔移位及肺萎陷;

⑤发现胸腔内活动性出血、支气管残端疾、食管胸膜凄等。50编辑ppt3.胸腔引流管安放位置:

〔l〕排除气体:患侧第2肋间隙锁骨中线处。

〔2〕引流血液:患侧第7、8肋间隙,腋中线或腋后线处。

〔3〕引流脓液:脓腔最低位。51编辑ppt4.闭式胸膜腔引流装置:

〔l〕胸腔引流管:

〔2〕水封瓶:由一容量2000一3000ml的广口瓶和一个贯穿两根长短不等玻璃管的橡胶瓶塞及一根长约l00cm的橡胶管组成。

短管下端以穿出瓶塞为度;长管上端露出瓶塞以上10cm,与橡胶管的一端相连接;长管下端浸入水面以下3-4cm。

将水封瓶安放在低于胸腔60cm的位置。

水封瓶与病人胸膜腔相通,即可见到长玻璃管中的负压水柱随呼吸上下波动。52编辑ppt60-100cm53编辑ppt图26一7双瓶闭式胸腔引流接胸腔导管10-16cm图26一8闭式胸腔引流负压吸引54编辑ppt5.护理及本卷须知

〔1〕严格灭菌:闭式胸膜腔引流装置,使用前应全部灭菌;使用中应按无菌操作进行安装,防止感染。

〔2〕管道密封:使用前应严格检查胸腔引流管及水封瓶有无裂缝,各衔接处、包括皮肤切口处均要求密封,以防止发生漏气或滑脱。55编辑ppt〔3〕保持引流通畅:

①术后病人血压平稳,应采取半卧位,以利引流及呼吸;

②鼓励病人咳嗽及深呼吸,促使胸膜腔内气体及液体排出,使肺复张;

③防止引流管折叠、扭曲和受压;

④定时挤压胸腔引流管,以免管腔被凝血块或脓块堵塞。56编辑ppt〔4〕观察玻璃管水柱随呼吸波动的幅度:

水柱波动有两种情况:

①玻璃管水柱随呼吸上、下波动约4-6cm,表示引流管通畅;

②水柱随呼吸无波动时,也有两种情况:一是引流管被血块堵塞,失去引流作用〔一般可挤压引流管或用无菌等渗盐水冲洗,操作时须防气体进入胸腔〕;二是肺膨胀良好,已无残腔。57编辑ppt〔5〕妥善固定:将留有足够长的引流管固定在床缘上,以免因翻身、牵拉等而发生引流口疼痛或引流管脱出。在搬运病人或病人下床活动时,须将引流管钳闭,以防发生引流管衔接处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