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选拔性考点:小说、散文阅读中的“选材特点”公开课_第1页
2021届高考语文+选拔性考点:小说、散文阅读中的“选材特点”公开课_第2页
2021届高考语文+选拔性考点:小说、散文阅读中的“选材特点”公开课_第3页
2021届高考语文+选拔性考点:小说、散文阅读中的“选材特点”公开课_第4页
2021届高考语文+选拔性考点:小说、散文阅读中的“选材特点”公开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选拔性考点:小说、散文阅读中的“选材特点”【一】考点:一、小说选材特点(一)材料特点1.典型性▲(重点)2.真实性▲(重点)3.社会性4.熟悉性5.虚构性▲(重点)(二)选择方法1.选材与艺术风格结合(难点)2.以小见大,根据体裁特点选材3.以小见大,日常小事与深刻思想(重点)4.选材与人物身份(视角)(重点,难点)5.材料围绕主旨展开(重点)6.题材▲(重点,难点)7.正侧结合(重点,难点)8有详有略(重点,难点)9.节奏有张有弛(难点)10.情节设计(鲁迅《祝福》:详略适宜,精心剪裁)(重点,难点)【附注】▲表示与小说特有的特点。二、散文选材特点1.真实性——真人真事,第一人称(重点)2.典型性——选取多个典型事件片段;选取典型景或物。❤(重点)3.详略得当❤(重点)4.通俗性5.引用诗词、故事、历史文献、文言材料等(重点,难点)6.多角度选材——家庭、社会、学校、自然、职业、教育、科技、体育、美术……(重点,难点)7.以小见大❤(重点)8.正侧面结合❤(重点)9.点面结合(难点)10.突出主旨❤(重点)【附注】❤表示与小说共有的特点。【二】小说选材特点一、教材示例考点:题材,以小见大,人物身份,正侧,详略,节奏(一)小说:鲁迅《祝福》——正侧结合,详略(详略相宜,精心剪裁),突出主题,节奏(考点:研究情节)从对祥林嫂一生悲惨命运的描述来说,作者并没有事无巨细地一一正面描写,而是作了精心的剪裁,侧重写了祥林嫂在鲁镇生活的几个片段【详写,繁笔,正面描写】,尤其着重写了再到鲁镇和行乞惨死这两个片段。而对她在鲁镇这一环境以外的生活情状,则写得极为简略:或在旁人对话中悄悄带出,或由她自己发呆时反复说出。【略写,简笔,侧面描写】【精心剪裁】这样写既突出了主要矛盾,又能使读者对她苦难的一生有贯通一气的了解;【突出主题】在结构的密度上做到了有详有略、疏密相间,在节奏上则有张有弛。【艺术效果:内容,结构,节奏】(二)小说:茹志娟《百合花》——侧面描写,普通人物,以小见大,题材,散文化笔法1.作品介绍:小说以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为背景,描写的是1946年的中秋之夜,在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送文工团的女战士“我”到前沿包扎所,和他们到包扎所后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的小故事,表现了战争年代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歌颂了人性美和人情美,赞美了小战士平凡而崇高的品格。2.选材特点(1)从选材上讲,作者将战火纷飞的战斗场面推为背景,没有直接描写战斗的激烈场面。【题材,侧面描写】(2)从人物的选择上讲,所选的都是普通平凡的战士和老百姓,与通常那种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显然不同。【以小见大】(3)战争题材用诗情画意的笔法来写(散文化笔法写小说)【非典型考点:散文化笔法】(三)诗体小说:孙犁《荷花淀》——题材,侧面描写,普通的生活小事,以小见大,突出主题,诗体1.本文是一篇反映抗日战争题材的小说,是以一次漂亮的伏击战为中心事件安排人物和情节的,但是本文没有像其他描写战争题材的小说那样尽述敌我双方的形势、条件和殊死的较量,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没有硝烟弥漫,没有血污泪痕,甚至没有把战斗的双方当作主要人物来写。【题材,侧面描写】2.相反,作者仅仅写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青年妇女如何在战争年代里锻炼成长的事,写她们如何关心自己的丈夫,写她们勤劳质朴,热爱生活,真挚多情,深明大义,同仇敌忾,作者正是通过这些看似平凡琐碎的生活小事的描绘,极深刻地表现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英勇抗敌的精神。【以小见大,突出主题】(四)小说:都德《最后一课》——题材,日常生活事件,突出主题,以小见大1.选择受战争损害最大、受侵略者摧残最深的地区—阿尔萨斯一个乡村学校所发生的故事,作为小说题材,反映普鲁士人对占领区人民进行文化侵略,不准他们再教法语,而改教德语这一政治事件,揭露普鲁士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罪行,歌颂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题材,突出主题】2.即只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细小事件,选取极平凡却又含有深刻思想意义的典型片断,来表现法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的重大主题。【以小见大,突出主题】(五)小说: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以小见大1.小人物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救助琼珊,死于肺病,突出舍己为人的人性美。【以小见大】2.“悬念到最后才揭开(即“豹尾”)”,情节反转,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是假的。【非典型考点:欧·亨利结尾】3.作品中歌颂的人物——老画家贝尔曼一直是用曲笔、明贬实褒的手法进行描写,而让苏艾与琼珊两人处于前台,通过她们的对话与言行引导故事情节的发展。【非典型考点:明贬实褒】(六)小说:莫泊桑《项链》——日常生活小事,以小见大,真实性,典型性1.作品概要故事讲述了小公务员的妻子\t"/item/%E9%A1%B9%E9%93%BE/_blank"玛蒂尔德为参加一次晚会,向朋友借了一串\t"/item/%E9%A1%B9%E9%93%BE/_blank"钻石项链,来炫耀自己的美丽。不料,项链在回家途中不慎丢失。她只得借钱买了新项链还给朋友。为了偿还债务,她节衣缩食,为别人打短工,整整劳苦了十年。最后,得知所借的项链原是一串假钻石项链。2.选材特点(1)小公务员的妻子\t"/item/%E9%A1%B9%E9%93%BE/_blank"玛蒂尔德不甘于平淡的生活,热切向往上流社会的奢华享受。于是,莫泊桑安排了一场舞会用于满足玛蒂尔德的虚荣心,引发出丢失项链的故事。同时,玛蒂尔德用十年的辛酸苦痛为自己的虚荣心埋单。作者选择日常生活故事摹写日常生活中的人性和人情世态,给人以以小见大的艺术享受。【以小见大】(2)开端不惊心动魄,平淡准确如现实生活,以一种真实、自然的叙述艺术与描写艺术吸引人。【真实性】(3)结局点破谜底,项链是假的,产生出人意料的戏剧性和悲情艺术效果。【欧·亨利结尾】(4)精心剪裁。凡是过去的事情,时间过程长的事情和需要比较全面介绍的地方,作者都采用虚写的手法,概括地加以描述,或是几笔带过,或是补叙与作品内容相关的背景材料,如玛蒂尔德夫妇的身世,为了还债而度过的十年困苦的日子。而近期发生的事情,或正在发生的事情,就用实写的手法,加以重点刻画和描写,生动而形象地揭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心理变化,如写项链丢失后,突出了玛蒂尔德夫妇像遇到灭顶灾难,那种惊恐万状、愁苦不堪的情景,通过这样的实写,说明了事情的严重性。【典型性】二、考点类型(一)材料特点1.典型性(具有代表性、认同度高)▲(重点)2.真实性(时代感、时新材料)▲(重点)3.社会性(反映社会问题)4.熟悉性(独特角度)5.虚构性(艺术加工)——散文选材要真实性▲(重点)【解读】1.典型性(具有代表性、认同度高)选材的目的在于从大量的素材中选取可以写入小说中的题材——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片断。2.时代感(时新材料):撷(xié,选取)新去陈,根据时代需要选材。从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来考虑,优秀的作品会撷新去陈,选择作者所处时代和社会所需要的题材去写。3.社会性(反映社会问题)4.熟悉性:选材与独特角度(最熟悉、最感兴趣、最方便、最合适的角度)相结合(1)每一个作家都只能从一个方面、一个独特角度去接近、深入他所要反映、揭示的社会生活。这个方面和角度是作家所特别熟悉和感兴趣的,是他感到最方便、合适的角度。(2)扬长避短,根据自己生活选材。一般来说,作者应该写自己熟悉的题材,因为这些题材是在自己的生活中积累的大量素材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写起来容易驾驭,而且能写得生动、深刻。5.虚构性(艺术加工)——散文选材要真实性(二)选择方法1.选材与艺术风格结合(莫泊桑《项链》:欧·亨利结尾)(难点)2.以小见大,根据体裁特点选材(鲁迅《祝福》:精心剪裁)3.以小见大,日常小事与深刻思想(莫泊桑《项链》:项链,虚荣心)(重点)4.选材与人物身份(视角)(茹志娟《百合花》:女性视角)(重点,难点)5.材料围绕主旨展开(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人性美)(重点)6.题材(战争题材:英雄,小人物;诗意)(茹志娟《百合花》、孙犁《荷花淀》:不正面写战斗)▲(重点,难点)7.正侧结合(鲁迅《祝福》:鲁镇的故事,正面描写;鲁镇外的故事,借卫老婆子的嘴巴补叙。曹雪芹《林黛玉进贾府》:宝玉、黛玉、王熙凤正面实写;贾政、贾赦侧面虚写)(重点,难点)8有详有略(曹雪芹《林黛玉进贾府》:宝玉、黛玉、王熙凤详写,三春略写)(重点,难点)9.节奏(一张一弛)(鲁迅《祝福》:希望、失望交替)(难点)10.情节设计(鲁迅《祝福》:详略适宜,精心剪裁)(重点,难点)【解读】1.选材与艺术风格结合选材与作家个人的艺术风格(创作个性)相结合。2.以小见大,根据体裁特点选材。(1)短篇小说写人生中的一角、一段窥见整个人生。鲁迅、茅盾、巴金写短篇小说,取主人公人生道路上的某一段作为题材,反映他们所处的时代。——“截取”“选择”(2)长篇小说写人生的横断面。3.以小见大,日常小事与深刻思想短篇小说在选材时,不能只着眼于事件的故事性和吸引力,而要着眼于把生活的侧面、片断放到整个时代的背景上去考察,要把握住社会的“纵”的和“横”的两个方面,善于从平凡的日常生活现象中捕捉住不平凡的东西,从而由时代和社会的一角反映出时代和社会的全貌,使读者从生活海洋中的一朵浪花看出奔腾澎湃的大海。5.选材与人物身份(视角):儿童视角,成人视角;阶层地位(市民、农民、商人、知识分子、资本家)(1)鲁迅的小说——浙东乡镇市民、农民、知识分子《呐喊》、《彷(páng)徨》中的小说大多取材于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前后浙东乡镇市民、农民及知识分子的生活,从而反映了旧中国一代儿女的历史命运和思想性格,为后人认识那一时代社会生活留下一面镜子。(2)老舍的小说——市民生活老舍集中地描写着从旧北京到新北京不同时期的市民生活,特别是中下层市民群众的形形色色的生活、思想及命运,更占据了他的艺术画卷的中心。(3)茅盾的小说——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民族工商业资本家一部分描写了现代中国革命潮流中多种类型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面貌,更富有特色的是突出创造了一群民族工商业资本家的形象,从对这个阶级人物生活命运的再现,描绘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风貌。(4)巴金的小说——现代知识青年巴金笔下表现的最集中最有声色的部分,不是工人、革命者,而是在民主革命的激流冲击下迅速解体的封建大家庭的生活画面和几种类型的现代知识青年的性格及他们的生活。4.材料围绕主旨展开作家在各自生活领域中的特殊选材与围绕作家所要表现的主题(小说的思想)展开。三、小说:宗璞《南渡记》【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目。南渡记宗璞①这一年夏天,北平城里格外闷热。自从东北沦陷之后,华北形势之危,全国形势之危,一天比一天明显。但几年下来,北平人对好些事都“惯”了。三教九流,各行各业各自忙着生计时,还不失北平人的悠闲。晚上上戏园子听两口马派或谭派。摆香烟摊儿的在左近树杈上挂着个鸟笼子。学生们上学时兴兴头头把车骑得飞快。什刹海绿堤上夏天的鲜碗儿里,鲜藕、鲜菱角和鲜鸡头米没有少了一样。②出西直门经过路旁一些低矮民房,便是田野了。路上车辆很少。一辆马车慢吞吞地走着,几辆人力车吃力地跑。只有一辆黑色小汽车开得飞快,向北驶去。车上坐着两位四十上下年纪的先生。他们是明仑大学历史系教授孟樾(yuè)孟弗之和物理系教授庄卣(yǒu)辰,他们刚在城里参加过一个聚餐会。孟先生闷闷不乐,庄先生却兴致勃勃。③“蒋的这次庐山谈话会规模不小。”庄卣辰说。孟樾看着前面白亮亮的迅速缩短着的路,心不在焉地说:“可真能解决什么问题!”④“我们国家积贫积弱,需要彻底地改变。”孟樾说,“你听见那民谣吗?”他一面说话一面回想着聚餐会上听说的民谣,那是他的连襟澹(tán)台勉说的:“往南往南再往南,从来不见北人还,腥风血雨艳阳天。”他反复念了两次“腥风血雨艳阳天”,餐桌上的空气渐渐沉重。有两位先生正举箸夹菜,那乌木箸也在半空中停了片刻。⑤“这几句话什么意思呢?”孟樾一半是问自己,“我们的国家已经经过快一百年的腥风血雨了。其实逃不过的。”⑥“打仗吗?”庄先生坐直了身子。⑦孟先生沉默了半晌,才说:“政府现在的对策仍是能忍则忍。今天大家谈话虽大都表示要立足于战,却较谨慎,你看出来了吗?”⑧卣辰睁大眼睛,认真地想自己看出来没有。⑨白闪闪的路继续缩短着。他们斜穿过一个小镇,很快看到明仑大学的大门,车子驶进校门。校园里别是一番天地,满园绿意沉沉,一进校门顿觉得暑意大减。⑩车子经过槐荫夹道的路,经过小山和几座古式建筑,停在孟宅门前。孟樾下了车进了门,屋内很静。悬着浅黄色窗帘的小门厅十分舒适宜人。通过道的门楣上悬着一个精致小匾,用古拙的大篆书写“方壶”二字。孟樾发现过道拐弯处的凸窗下的长木椅上,一个男孩正垂头坐在那里。⑪“小娃,你怎么没睡觉?”孟樾诧异地问。⑫小娃没有像往常一样扑上来迎接爸爸,他慢慢放下手里正玩着的东西,抬起头来,脸上带着专注沉思的表情,和一个六岁的孩子很不相称。停了一下,他还是跑过来牵住爸爸的手,一面伸着脸儿,问:“爸爸,耶稣是哪一年生的?”⑬孟樾每天和孩子谈话的时间很少,而每次小娃都提出不止一个问题,使他颇失为父的尊严。这次倒还好,他不必思索就答出来:“一千九百三十七年以前。就是说,今天是1937年,7月7日,我们的公元纪年就是从耶稣生那年开始算的。”⑭“为什么从耶稣开始算?为什么不从你生出来或者娘生出来或者姐姐或者嵋生出来开始算?”⑮“耶稣是个伟大的人物。”孟樾说,觉得一时很难讲清耶稣究竟怎样伟大。“他爱人,愿意为别人牺牲。”⑯“耶稣爱人,愿意牺牲,别人就把他钉在十字架上吗?”小娃仍仰着小脸问。⑰“那些人当然是坏人,”孟樾忽然感到有些烦躁。小娃体谅爸爸可能累了,便握住木像不说话,跟着孟樾走进内室。⑱家中彩色缤纷纷,床上地下都拖着亮光纸环的链子,像到处流淌着鲜艳颜色的小溪。孟夫人吕碧初和十岁的小女儿正高兴地裁纸涂浆糊。“小心,别踩了。”她们笑着警告。⑲“这是为明天卫葑(fēng,fèng)的婚礼吧?”孟樾脱下长衫,嵋抢着接了放在椅子上,碧初也笑盈盈地站起,从椅上拿起长衫挂好,转身从浴室里取出凉手巾,让孟樾擦汗。⑳“先收拾这里。”碧初说。小娃也帮忙,一面说着笑着,满室温馨的气氛,让人心里熨(yù)帖(tiē)。弗之坐在藤椅上看着,忽然自语道:“覆巢之下,岂有完卵。”㉑“你说什么?”碧初转脸问,马上又说:“时局怎样了?外面有什么消息?”㉒“那蚕食政策是明摆着的。狼子野心,无法餍(yàn)足。一味忍让,终有国破家亡的时候。”他说,见大小三张极相似的脸儿都望着他,自己笑了,“也不至于马上就打到北平来。”说着起身往书房去了。㉓书房在孟家是禁地,一排排书柜占据了大半间房。靠窗处摆着一张大写字台,堆满了书稿:当中有一个大面绿色玻璃铜框台灯,灯身上镌满了篆字,细看可以辨出是五千字《道德经》。后面墙上挂着“无人我相,见天地心”的大字对联。小长桌上摆着五六方砚台,有漆匣或红木匣,有一个“墨海”,还有一块朴素的汉砖砚,这些都是弗之心爱之物。孟樾这时不看一眼,只在转椅上转过身面对大字对联默默坐了半晌。(有删改)1.这篇小说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答案】1.①选取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场景,表现不同人物在战争阴影笼罩之下的生活状态,表现了北京人在应对民族危亡之际做出的人性选择;②情节看似平淡,却贴近现实生活,深刻反映出生活的真实;③平淡小事,意义不凡,以小见大,揭示了社会本质。【三】散文选材特点一、选材特点简图(根据文章实际需要选取)1.真实性——真人真事,第一人称(重点)2.典型性——选取多个典型事件片段;选取典型景或物。❤(重点)3.详略得当❤(重点)4.通俗性5.引用诗词、故事、历史文献、文言材料等(重点,难点)6.多角度选材——家庭、社会、学校、自然、职业、教育、科技、体育、美术……(重点,难点)7.以小见大❤(重点)8.正侧面结合❤(重点)9.点面结合(难点)10.突出主旨❤(重点)【附注】❤表示与小说共有的特点。二、全景式介绍“文章选材的特点”(一)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汪曾祺《金岳霖先生》)1.人物、事件角度——选取多个典型事件片段(1)从传主丰富的经历中选取典型事例,突出表现传主的人生经历和人格特点。(2)选取传主的真实生活经历,真实再现传主的人生经历和人格特点。(3)详略得当,既能还原人物的真实生活,又具有很强的可读性。2.景或物角度——选取典型景或物3.真实性——真人真事,第一人称(二)点面结合,详略得当(有详有略)(《曹刿guì论战》)1.使人物事迹既具有典型性,又具有普遍性,增加文章的容量。2.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使文章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三)以小见大(老舍《想北平》)1.突出文章中心,升华主旨。2.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意味深长。(四)通俗性(五)引用1.神话传说或诗句(1)丰富文章的内容,扩大了文章的内涵。(2)增强了文章的神秘感,增添了文采。(3)营造了古朴、悠远、深邃的意境。(诗情画意,诗意美)2.历史资料(1)丰富文章的内容,扩大了文章的内涵。(2)真实性,有可信度。3.文言资料(1)丰富文章的内容,扩大了文章的内涵。(2)文白相间,雅俗共赏,古色斑斓,语言的形式美。(六)多角度选材——家庭、社会、学校、自然、职业、教育、科技、体育、美术……(七)正侧面结合(八)突出主旨:围绕主旨选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三、教材示例(一)记事散文:《曹刿论战》——详略,主题1.全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略写。【有详有略】2.这样安排,突出曹刿的深谋远虑。【突出主旨】(二)散文:《朝花夕拾》——生活片段,以小见大,主题,虚实1.十篇文章的主题(1)《狗·猫·鼠》:对猫的厌恶和仇恨;(2)《阿长与山海经》:怀念长妈妈;(3)《二十四孝图》:批判封建孝道的刻板虚伪;(4)《五猖会》: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5)《无常》: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童年之事;(7)《父亲的病》:揭露庸医误人;(8)《琐记》: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9)《藤野先生》: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10)《范爱农》: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2.选材(1)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虚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2)回忆了作者从儿时到辛亥革命时期的生活片段,侧面描绘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景象。【以小见大】(3)回忆保姆、父亲、老师和朋友的同时,也对丑恶的社会现象进行讽刺,爱憎分明,作品中流露着一位人间至爱者对于人生存的基本问题——爱与死的童年体验的回忆和成年以后的深沉思考。【真实性,典型性】四、不典型问法与典型问法【1】人物传记:《袁隆平传》(节选)——不典型问法在南繁的日子里,当他感到寂寞时,便与水稻对话,他以为水稻是他的朋友。他总是再三叮咛他那些年轻的助手们,要他们甘于寂寞,因为他自己是过来人了,他年轻的时候,也曾怀念那车水马龙的重庆青石板街。助手们总是以微笑作答。他没有学会训人,只会微笑,对任何人都报以谦恭的微笑。……院士越过一条水沟,走到他的助手朱运昌的试验田前细数着谷穗(suì)上的粒数,脸上露出了笑容。数谷穗的时候,袁院士不戴眼镜,坐在田埂(gěng),左手小心地护着谷穗,右手一粒一粒地拔着。数完后同朱老师交谈,用一个二指宽的小计算机反复计算。然后开怀大笑说,理论上这个品种的杂交早稻达到了999公斤,按80%,折算,接近800公斤,栽培技术如果跟上去,前景会很好。朱老师又报了几个数字,袁院士不语,搜索着记忆说:“不对,你拿记录来看。”1.选文实录袁隆平的“平常的一天”,有人认为这种写法好,展现的是真实可感的传主形象,符合传记的文体特点;也有人认为这种写法值得商榷(què),这样事无巨细地完全实录,并不能很好的刻画传主形象,表现主旨。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看法。1.(1)这种近乎实录的写法并无不妥。(2)透过传主一天生活的真实记录,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真实可感的袁隆平形象,真实性自不必说。【突出真实性】(3)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选文并非事无巨细地和盘托出,而是将详略处理得巧妙得体。比如传主上、下午都到试验田里指导工作,上午部分详写,下午部分略写。上午“每到一块田,袁院士都要看水稻的长势,与负责人谈这块田的水稻父本、母本的栽培情況,等等”,但选文只选取了他与朱运昌、曹博士、“老把式”三个人的交谈沟通详写,其他则略过。【详略得当】(4)正是这样精心取舍材料,详略处理得当,才使得选文既能够还原人物的真实生活,又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是符合传记的文体特点的。【补充】人物传记的特点1.真实性2.公正性(优缺点)3.典型性(有详有略)4.文采性(细节描写,正侧描写)【2】叙事(写人)散文:阎韬《纪念任继愈先生》(节选)——典型问法任继愈先生与我有五十年的师生之谊,相处越久,他在我心中的形象就越高大。哲人其萎,我心伤悲。高山景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有“喻以崇高的品行”之意。后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永照前程。他是文章高手、快手,一个晚上就能写一篇万把字的好文章。同学们都非常想一睹他讲课的丰采。后来,听了他开的选修课:佛教资料选读。先生风度翩翩,谈思想,论人物,深刻而又生动,所展示的禅宗大师们斗机锋(佛教禅宗名词,指机警犀利的话语,也指话语里的锋芒。)的场面,特别令我神往。此后近距离接触比较多,除了进一步感受到他学识渊博,还对他的民主作风有了深刻体会。先生做学问,永不知足。他重视老子哲学,在一生的不同时期曾反复加以研究。……2.本文记写自己的老师,在选材上有何特点?2.①本文选取作者的真实生活经历,是作者体会最深的最能体现老师特点的点滴事情。【真实性】②以小见大,意味深长。【以小见大】五、试题【3】叙事(写人)散文:徐百柯《“永远的校长”梅贻琦》“永远的校长”梅贻琦徐百柯①梅贻琦(1889~1962),字月涵,天津人。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历任清华学校教员、物理系教授、教务长等职,1931~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②1931年12月3日,在清华大学校长就职典礼上,梅贻琦留下了中国大学史上最著名的一句话:“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③他本人从来没有被称为“大师”,但在他的任内,却为清华请来了众多的大师,并为后世培养出了众多的大师。他被称为清华“永远的校长”。在遍布世界的清华校友心目中,提到梅贻琦就意味着清华,提到清华也就意味着梅贻琦。④一位清华的老校友在纪念梅贻琦的文章中称:“母校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8字为校训。历届毕业同学,凡是请梅先生题纪念册的,梅先生辄书此两语为勉。梅先生一生行谊,也正可以这两句来说明。”⑤《易经》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梅贻琦在世人的心目中,正是这样一位“君子”。⑥清华早期著名的体育教员马约翰曾经这样评价梅贻琦:“他有他的人格……真君子RealGentleman的精神。梅先生不但是一个真君子,而且是一个中西合璧的真君子,他一切的举措态度,是具备中西人的优美部分。”⑦梅贻琦生性不爱说话,被称为“寡言君子”。早在1909年考取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时,他那“从容不迫的态度”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发榜那天,考生们都很活跃,考上的喜形于色,没考上的则面色沮丧。只有瘦高的梅贻琦,始终神色自若,“不慌不忙、不喜不忧地在那里看榜”,让人觉察不出他是否考取——而实际上,在630名考生当中,他名列第六。⑧“一二·九”运动后,清华曾经发生过数千军警闯入学校逮捕学生的事件。事前得知了这个消息,学校的几位领导人在梅贻琦家里商量如何应对。大家说了很多意见,惟有梅校长默然不发一言,最后大家都等他说话,足足有两三分钟,他还是抽着烟一句话不说。冯友兰教授问:“校长——你看怎么样?”梅贻琦还是不说话。叶公超教授忍不住了,问道:“校长,您是没有意见而不说话,还是在想着而不说话?”他隔了几秒钟回答:“我在想,现在我们要阻止他们来是不可能的,我们现在只可以想想如何减少他们来了之后的骚动。”⑨后来,学生们怀疑军警特工手里的名单是校方提供的,所以把教务长架到大礼堂前接受质问,并有学生扬言要打。此时,他们的校长身着一件深灰色长袍,从科学馆方向慢步走来,登上台阶,对着二三百学生,有半分钟未发一言,然后用平时讲话同样的声调,慢吞吞地说出了5个字:“要打,就打我!”⑩梅贻琦嗜酒,并且在这一点上也堪称“君子”,以至于被酒友们尊为“酒圣”。考古学大师李济回忆:“我看见他喝醉过,但我没看见他闹过酒。这一点在我所见的当代人中,只有梅月涵先生与蔡孑民(蔡元培)先生才有这种‘不及乱’的记录。”⑪曾经有一篇纪念他的文章,叫作《清华和酒》。“在清华全校师生员工中,梅先生的酒量可称第一……大家都知道梅先生最使人敬爱的时候,是吃酒的时候,他从来没有拒绝过任何敬酒人的好意,他干杯时那种似苦又喜的面上表情,看到过的人,终身不会忘记。”⑫1947年,抗战胜利之后清华第一次校庆,在体育馆摆了酒席,由教职员开始,然后1909级,逐级向校长敬酒。梅贻琦总是老老实实地干杯,足足喝了40多杯。⑬“他的情趣是那种很单纯的,一种……不晓得……一种很特别的幽默感。”他的儿媳、北大退休教授刘自强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眼睛微微向上,显然沉浸在一种温馨的回忆中,想寻找一种确切表达来描述她的校长和公公。“那时候校长住在清华园甲所。我有一次去他那儿,梅太太病了,我就看见他到前面的小花园里,摘了一朵他自己种的花,紫色的,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到梅太太的卧室去送给她。”⑭1955年梅先生在台湾新竹创建清华大学并任校长,直至逝世。(选自《中国青年报》)3.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3.(1)以小见大。文中选取的都是些轶事趣闻,如给大学“定性”的故事,喝酒的故事,妻病献花的故事等等,但点点滴滴却见一个人的精神面貌。(2分)(2)点面结合。既有诸如“梅先生一生行谊,也正可以这两句来说明”的总体评价,又有具体的言行展现。(2分)(3)正面侧面结合,既有直接叙述梅先生事迹的材料,又有他人的回忆和评价。(2分)(学生只需答出其中两点就可给4分)【解析】考点:选材特点以小见大——文章选取几件小事,体现梅先生之精神面貌点面结合——既有总体评价,又有具体之言行正侧面结合——既有正面叙述梅先生事迹,又有他人的回忆、评价【4】叙事(写人)散文:《回忆齐白石先生》回忆齐白石先生①我从小学戏,没有读过书。一九五年与书香门第的后生吴祖光结婚。后来,我成为齐白石老先生的干女儿。齐老常常手把手教我画画,他还教导我:搞艺术也是表现自己,就如我画画、你唱戏,道理都是一样:讲骨气,讲正义,有勇气,最重要的都是表现自己。②我因演出繁忙,不可能在画画上画出成绩来。但我在演戏上,是遵照齐老的教导做的,在舞台上我挺胸抬头唱戏,面向观众。我演的节目,创造的人物,大都是一些争取自由、有正义感、有反抗精神的古今女性。如《刘巧儿》中的刘巧儿,《杨三姐告状》中的杨三姐等。放开手画画,挺起胸唱戏,这是我向齐老学画得到的最珍贵的启示。③有一天,裱画家刘金涛陪我去齐老家学画画,恰好齐老一人在家。金涛兄说:今天齐老可要好好教干女儿画画了。齐老让金涛铺好纸,高兴地把我叫到他身边,手里拿着一支笔:来吧,画一张。我心想:做艺术家就不能退后,这也算是第一课。于是我接过笔,放开了手,大甩笔画了一个小兔。齐老高兴得像孩子:好!好!这个小兔画得有神,就是嫩了点,好!稍微停顿了一下,他接着说:我是看看凤霞有没有胆子。画画的敢甩笔杆子,当伙计的敢端盘子,唱曲的敢扣弦子,当裁缝的敢下剪子。凤霞有胆子,有艺术家的气魄!④齐老是很重情义的。记得他过九十大寿,我跟金涛兄去给他拜寿,他领着我来到后院,我看到北面墙上有个小洞,里边有一个牌位,写着贤妻宝珠灵位。齐老默默鞠躬,我当然也照着做了。齐老严肃地指着灵位说:这是你娘的灵位,我每天都要来看她,她跟我只是受罪了,没有享过福。齐老说着眼睛湿润了。我感觉到齐老的感情是非常深的,平时几乎不流露。⑤齐老对看门的老尹很严格,可是也不亏待他。齐老说:对佣人要宽厚,有好处。老尹为人善良,老是拿着笤帚不停地打扫。齐老不给他工钱,每月给他画张画,有时为了奖励,给他多画一张,老尹就知足了。因此,祖光去齐老家,老尹总喜欢挽着祖光,去他的小门房看看齐老给他的画,他手里真有好画。祖光从老尹手里买了不少画。老尹对金涛说:吴先生大方,我说多少钱从不少给,有时多给了还不让我找钱。齐老不只对老尹这样,无论对谁,都一律同等对待。⑥齐老在生活中始终保持着他当木工时的朴素习惯。有一次,金涛和我陪齐老吃饭,一位梳着圆头的女佣人为老人端上一些饭菜,一盘豆豉辣椒,一碗腊肉素白菜汤,都是些小盘小碗。金涛兄吃完,小声对我说:我没有吃饱。但我吃了两碗饭,喝了一碗汤,急着要看齐老画画。齐老对秘书武大姐和我说:你们就是不考虑金涛是爱吃的人,我的小女儿凤霞吃什么都行,今天金涛肯定没吃好,下次请您去曲园吃。⑦齐老有很多学生,老人画画时大家都围在一边看,老人一声不响门头画。可是在大家不在的时候,他就边画边传授我如何用笔,如何调色,如何心里要有实物,手上才能疏能跑车、密不透风,画出实物的神采来,画得不像不要紧,可以定要神似。他还说:你毕竟不是在照相,你是根据实物,经过你的画笔,再创造出你所想象的神采,这才叫艺术品的神韵,原封不动画出的桃子是匠气作品,要琢磨怎样画活了,看着已像离开了纸。⑧也真是这样,看看齐老画的一篮子桃子:那大桃压在简陋的篮子上,大胖桃子的丰满可爱,竹篮子的单薄负重都跃然纸上。由此,能够看出齐白石的艺术家风度。我看齐老画画,再仔细研究齐老的画,再回想齐老的教导:你画画跟唱戏一样,不可死学原搬,要记住花力气,下苦功,再创造,不能不进取啊!真是受益匪浅。(选文有改动)(附:新凤霞,我国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齐白石的干女儿、关门弟子,深得齐白石的真传。)4.选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3分)4.列举典型事件,突出齐白石先生的形象。选材角度丰富。从生活、画画、教学三方面选材,写出齐白石先生作为家人、艺术家和老师的身份职业转换。选材真实。作者用第一人称叙事抒情,使故事真实可信。【解析】选材特点:典型性——选取多个典型事件多角度选材——生活、画画、教学真实性——第一人称、真人真事(四)叙事散文:陈蔚文《认领》认领

陈蔚文

①不久前,姐夫的车钥匙不慎在小区遗失,寻找未果。若去4S店重配钥匙要3000多元,无奈贴出公告,拾到者以500元酬谢。拾到者收取酬金似乎无可厚非,然而我的第一个念头——如果是我家任何一位成员拾到,断不会收取这笔钱,这源于家风。

②父亲是军人,在我和姐姐的成长道路上,他的要求有时严苛得近于粗暴。小至教导我们吃有吃相、站有站相,大至仁善礼俗、道德理想,还有“与人为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