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同步练习第一单元B卷(统编版)_第1页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同步练习第一单元B卷(统编版)_第2页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同步练习第一单元B卷(统编版)_第3页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同步练习第一单元B卷(统编版)_第4页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同步练习第一单元B卷(统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同步练习第一单元B卷(统编版)

一、选择题(21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A.喋血(xuè)撂下(liào)磕磕绊绊(kē)忸怩(nie)

B.怯懦(nuò)踌躇(chú)似的(shì)

包扎伤口(zā)

C.半晌(xiăng)瞅见(chǒu)着恼(zháo)

睚眦必报(zì)

D.创伤(chuàng)戊戌(xù)叱咤风云(zhà)发髻(jì)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从题干来看,要求选出的是“全都正确

的一项”,然后根据课内所学和字形结构、词语意思进行辨析,尤其要关注多音字。

A项,“忸怩”的“怩”应读ní。C项,“半晌”的“晌”应读shǎng,“着恼”的“着”应读zhuó。D

项,“创伤”的“创”应读chuāng,“戊戌”的“戌”应读xū。故选B。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漫江碧透火势蔓延轻歌慢舞漫无边际

B.苍茫大地苍海桑田满目疮痍天下苍生

C.百舸争流苛政如虎道路坎坷沉疴痼疾

D.鱼翔浅底材料翔实吉祥如意周密祥尽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字形辨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形近字虽

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

不同加以辨析。相连字形的考核主要考核形近字和音近字,试题的内容一般有两字词语,三字熟语和成语。

A项,慢—曼。B项,苍海—沧海。D项,祥尽—详尽。故选C。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飞虎队中美情”中美友谊墙竖立在陈纳德航空军事博物馆餐厅,成为一座永久性设施,旨在让参观

民众重温中美并肩作战的那段峥嵘岁月,传播“飞虎精神”。

....

②90多岁高龄的中日友好医院病理科主任王泰龄,现在仍每天坚持工作12个小时,且耳聪目明,风华正茂,

....

声音爽朗,背挺腰直。

③义而久之,理想信念逐渐动摇,宗旨意识逐渐淡薄,价值观发生了偏差。他自怨自艾自己的信念,一个

....

学财务的人却算错了自己的人生账。

④采访组来到位于顺德区大良镇清晖路的清晖园博物馆,园内水木清华,景致清雅优美。在该园原会议室

....

外,一尊高2米的小平铜像首先映入眼帘。

⑤周恩来对红岩精神的倡导和培育不仅在于他以不同形式发表了大量言论,更在于他在国统区尖锐复杂的

政治斗争中的身体力行和率先垂范。

....

⑥1975年,董明珠入南京一家化工研究所做行政管理工作,工作稳定,拥有干部身份。后来,董明珠邂逅

了心爱的丈夫,两人义结金兰,鸾凤和鸣。

....

A.①②⑤

【答案】B

【解析】

B.②③⑥

C.②⑤⑥

D.③④⑥

本题考查成语辨析与运用能力。此类题目要准确把握成语的含义和用法,结合语境具体分析,然后做

出判断。注意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语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自相矛盾。

①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的年月。此处用来形容中美军事合作那段不平凡的岁月。使用恰当。②风华

正茂:风采和才华正在最好的时候。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语境中用于90多岁的老人,

误用对象,使用不当。③自怨自艾:本义是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现在只指悔恨。不能带宾语,语

境中带了宾语,使用不当。④水木清华:形容园林里池水花木清幽美丽。语境中形容博物馆的园子,使用

恰当。⑤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语境中指周恩来亲身体验与实行红岩精神。使用恰当。⑥义结

金兰:原指朋友间感情投合,后来用作结拜为兄弟姐妹的代称。语境中用在夫妻之间,用错对象,使用不

当。分析可知,②③⑥句,成语使用全部正确。故选B。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建立健全海洋生态补偿法律机制,有利于涉海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海洋经济发展的质量,加大

涉海企业损害生态系统的经济成本和社会责任。

B.某市所有用于公务的车辆集中管理,统一调度,基本可以实现公务出行便捷高效,交通费用规范可控,

车辆管理规范透明。

C.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具有高知识性,高融合性,高带动性等优势,是创建宜居“智

慧新城”的有力推手。

D.中国证监会发布《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指引(试行)》的初衷是,对养老基金向公众提供专业化规范

化的养意下老金融服务具有重大意义。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

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

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A项,搭配不当,“加大”的宾语是“经济成本和社会责任”,其中“加大”与“社会责任”不搭配。B项,成

分残缺,“实现”缺少宾语中心词,可在句末加“的目标”。D项,结构混乱,“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对……

具有重大意义”与“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初衷是,对……提供……服务”两个句式杂糅,可删去“的初衷是”,

并把“发布”改为“发布的”。故选C。

5.某同学从自己所读的文章里选出以下三组,为每组文章拟一个标题,编成集子。所拟标题与各组文章对

应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第一组:《谁能够筑墙垣,围住杜鹃》《现实世界你也可以很诗意》《万人如海一身藏》《关起门来做皇

帝》

第二组:《长城修缮别成破坏》《“破四旧”中的文化看客心理》《远去的吴侬软语——打破方言差异之

我见》《胡同文化》

第三组:《那湖·那塔——燕园留念》《怀念长发飘飘的时代》《万岁,高三(二)》

A.隔绝喧嚣

B.古韵新风

C.古韵新风

D.隔绝喧嚣

【答案】D

破立学问

文化责任

破立学问

文化责任

青春琴弦

时代变迁

时代变迁

青春琴弦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题目的分析理解能力以及概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分析题目的内涵,然后找

出题目之间话题上的关联,最后与集子标题对应。分析可知,第一组四篇文章分别有“墙垣”“诗意”“藏”

“关起门”,都体现了隔绝喧嚣的意思;“杜鹃”“诗意”可以显示古韵,但“万人如海一身藏”没有体现出

古韵。排除BC。第二组四篇文章都体现了对文化责任的思考,但“破坏”的“破”不是“破立”之“破”,

因此破立关系没有体现出来。排除AC。第三组“燕园”“长发飘飘”“高三(二)”都属于青春记忆,没有体

现时代变迁。排除BC。故选D。

6.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与例句中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A.“小林——我来了!”他大喊着。

B.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C.带工的老板或者打杂的拿着一叠叠的“打印子簿子”,懒散地站在正门出口——好像火车站轧票处一般

的木栅子的前面。

D.想赢的不能赢,不怕输的反而输——这是竞赛的辩证法。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

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要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

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

例句:表示总结上文。A项,表示声音的延长。B项,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C项,表示解释

说明。D项,表示总结上文。故选D。

7.对两词中有关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忆秦娥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A.李白词中“秦娥梦断秦楼月”一句,“秦娥”是主语,“梦断”是谓语,“秦楼月”是宾语。

B.李白词中“年年柳色”一句,之所以提到“柳”,是因为这里写的是“伤别”的场面——古人有折柳枝

送别的习俗。

C.毛泽东词“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两句中,“碎”字写出了红军行军之急促,“咽”字则表现了西风中

军号声的苍凉和悲壮。

D.毛泽东词中“雄关漫道真如铁”一句应理解为“漫道雄关真如铁”,“漫道”,即“不要说”之意。

【答案】A

【解析】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分析理解能力,包括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诗句结构的分析、

语言特点以及情感的把握,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

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

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A项中“秦娥梦断秦楼月”一句的大意是“秦

娥从梦中惊醒时,秦家的楼上正挂着一弦明月”,所以“秦楼月”并不是宾语。故选A。

二、语言表达(11分)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个字。(6分)

诗几乎可以表达人类生活的所有情感。①__________,其实,每个人都是天生的诗人,心中都为诗留

着一片圣地,只不过随着岁月的流逝,琐碎的生活让我们远离了诗歌,我们似乎忘了生活中还有诗歌存在。

但在我们心底深处,②_________,只要一有机会,她就像花树遇到春风一样,③_________。

【答案】

①人类从来没有离开过诗

②这片圣地却永远不会消失

③一夜之间就能够开出灿烂的花朵来

【解析】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

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

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第①处,第一句是总起句,是对全文内容的

概括,横线后“其实,每个人都是天生的诗人,心中都为诗留着一片圣地”表明人类与诗之间的紧密关系,

故可从“人类从来没有离开过诗”的角度组织答案。第②处,横线前说“心中都为诗留着一片圣地”,可

见在心底深处存在的是“圣地”;“我们似乎忘了生活中还有诗歌存在”,然后以“但”转折,可见即使

忘了诗歌,心底的“这片圣地却永远不会消失”。第③处,要结合前文的比喻句“像花树遇到春风一

样”“花树遇到春风”的结果应是“一夜之间就能够开出灿烂的花朵来”,故此处填写与之相似的语句即

可。

9.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其构思的意象“我愿意是急流,山里的

小河”,“我愿意是荒林”,是“废墟”,是“草屋”,是“云朵”,是“破旗”,令人拍案叫绝。试模

仿诗句构思,再造一个新的意象,并说出理由。(5分)

诗句节选:

我愿意是废墟,在峻峭的山岩上,这静默的毁灭,并不使我懊丧……只要我的爱人,是青青的常春藤,

沿着我荒凉的额,亲密地攀援上升。

(1)新的意象:我愿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4个字)(2分)

(2)构思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5个字)(3分)

【答案】

(1)绿叶,土壤,基石,等等(合理即可)

(2)有奉献精神,献身精神,有默默无闻的品格等(意思对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把握常见意象内涵的能力。要思考这首诗体现的精神,再熟悉常见意象的内涵,知晓其象征意

义的基础上例举。要围绕着一个主题来选取意象,从而表现出一种精神。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表现

的是诗人愿意为了爱而付出所有,奉献自己的精神。所以这里我们选取的新意象也要表达相关的主题,即

“奉献”的主题。比如“绿叶”,我愿意是绿叶,衬托红花,为人们提供一个阴凉之所。也可以是“土壤,”

孕育果实,无私奉献。或是“基石”,是通往成功的基础,甘当云梯。

(2)本题考查把握常见意象内涵,探究诗人感情的能力。要在认真理解裴多菲的诗的基础上作答。例举这

些意象主要是出于“奉献”精神、“默默无闻”品格的体现。因裴多的诗句“只要我的爱人,是青青的常春

藤,沿着我荒凉的额,亲密地攀援上升”主要是体现一种在爱情里为爱情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精神。

三、现代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笛声箫音

每年我至少回乡一次,每次回乡我至少在丈母娘家住上一天,每住上一天我至少去家里竹林一趟。踩

..

..

..

着铺满竹叶松软的土地漫步林间,清风徐来,绿得发青的老竹子翠得欲流的新竹子竹枝竹叶勾肩搭背交头

接耳,我就欣赏到久违的笛声箫音。时而高亢嘹亮,宛如万马奔腾;时而婉转悠扬,好似溪流欢唱;时而

如泣如诉,犹如屋檐滴水,断断续续。一曲终不了,连绵不绝,仿佛一江春水滔滔。

我出身在鱼米水乡,乡村里多的是杂树野草野花,很少有人家种竹子。小的时候,钓鱼没有鱼竿,想

方设法地从竹制的大扫帚上抽一根最长的竹枝做钓竿,人跟竿差不多高。有一天黄昏钓到一条叫鲢胡子的

大鱼,死啦硬拽拖上岸。我就央求父亲去村里唯一种竹子的王爷爷家讨要一根竹子做钓竿。尽管王爷爷舍

不得砍他哪一丛竹子,还是痛快地选了一棵又高又直的竹子砍了,还对父亲说:“你家小孩懂事,别家小

孩不来要,就来偷。偷就偷呗,老的嫩的分不清,乱砍一通,这么一丛竹子,糟蹋了,长不好!”有了称

心的钓竿,可怜了被我钓着的小鱼儿。在我的猛烈挥动鱼竿的当儿,鱼儿从水底直接摔到岸上,来不及挣

扎就昏死过去,幸运的被挂到岸边的树枝上活蹦乱跳,偶尔有跳脱钩的,在我抓捕不及的时候入水,九死

一生地逃命去了。那时,我对竹的认识就是一根钓竿,就是钓竿甩出的“呜——”声中的欢喜快乐。

我开始挣钱的时候,挑一条竹扁担,四十个竹篾编的黄鳝笼,在家门口的沟沟渠渠、水田鱼塘作业。

渐渐地,人们看到有利可图,干的人多了,大家成群结队地四野八乡的跑着作业。邻队有有个木匠师傅手

艺有口碑,可他不愿做手艺,愿跟我搭档,他说,做一天钱少还欠账,着实跟着我捞了一把“现金现钞”。

真不愧是手艺人,黄鳝笼的修修补补自然他拿手,绝的是一根竹子他用柴刀开过口就能掰出宽窄一致的竹

条来,一根竹条他用柴刀开过口就能剥出青、黄篾来,按需剥,要厚剥厚要薄剥薄,那竹子就是他的绕指

柔啊!他做的倒刺口粗细均匀韧性十足,连穿蚯蚓的竹签也粗细一致光滑无比。那时,我对竹的理解就是黄

鳝笼,就是能给我带来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儿子刚出生的时候,他外婆就送我早准备好的请老篾匠师傅编织的烘晒尿布的竹箩。像个没有提手的

圆竹篮,较之竹篮没有深度,也没有竹篮编织的细致精密,有点粗枝大叶了。镂空的编织透气透风透清爽,

无论是雨天放在火桶里烘还是晴天摆在太阳下晒,尿布都干得快。烘干晒干的尿布胡乱得放在竹箩里,摆

在儿子的床头,伸手可取。儿子能自己吃饭的时候,我迫不及待地给他买了一个小竹碗,小碗上雕刻着三

个大字——九华山。我们一不留神,他一不小心就连菜带饭翻到地上,他笑了,奶声奶气地喊:“碗碗没

碎。”那时,我对竹有了感情,小竹箩盛满如春风般的爱,小小竹碗倒扣着孩子的世界。

两年前,妻心血来潮换了家常用的竹筷子,改用银光闪闪的不锈钢筷子。不因夹菜的滑溜、碰碗的当

当声我嫌弃,我实在难以适应生活中无竹。生活中很多关于竹子的似乎都廉价了,用不上了。可是我心中

有多少不舍。因为我知道沙发没有竹椅的清凉,席梦思没有竹榻能让人更有一副好身板。在我的数次抵制

下,妻换回了竹筷,她说:“还是竹筷实在。”那时,不知不觉我对竹也有了偏爱。

是啊!竹没有树的高大伟岸,也没有花的千娇百媚,还没有果实又香又甜。可我却偏爱,偏爱它挺拔

清秀,偏爱它经春雨、夏日、秋霜、冬雪四季不改色——苍翠浓绿,管它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竹不能像树,

孤单一棵还玉树临风。竹总是成丛成簇成片成林成海地生长。我喜欢它的生长,在土里在地下悄无声息盘

旋蜿蜒一节一节地曲折孕育新生,新生的竹笋破土而出一节一节拔节向上,毫不含糊清脆嘎巴笔直向上——

天天向上,管它风吹雨打,艳阳高照!

在城里,在闹市我也常看到竹子,不过成片成林的是搭建得很高的脚手架,青黄相接,楼多高它多高,

四平八稳,游走在上面的是如我的兄弟姐妹;成丛成簇的都是景观绿化,它们装扮着公园、广场,美化着

沿街的拐角、小区的旮旯,是钢筋混凝土的城市一道朴素无华的亮丽风景线!

我也时常听到悦耳动听的笛声箫音,但总不比身临故乡投身竹林听到的情深意切,也许受王维的影响

吧:“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0.文章开头运用三个“至少”,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4分)

11.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12.从结构上分析作品为什么先写钓鱼、再写笼黄鳝、后写竹箩、竹碗和竹筷。(5分)

13.根据全文,分析“我也时常听到悦耳动听的笛声箫音,但总不比身临故乡投身竹林听到的情深意切”

的深层意蕴。(6分)

【答案】

10.①三个“至少”,层层推进,突出作者对故乡“笛声箫音”喜爱。②照应题目,同时为后面写故乡竹

林听“笛声箫音”做铺垫。

11.①通过与树、花、果实的对比,突出了竹挺拔清秀、成片生长、不断进取等品格;②点明了作者对竹

的偏爱,承接上文,进行议论和抒情,过渡自然。

12.①按照时间顺序来写,写作者的童年钓鱼趣事、成年谋生手段、成家后的生活,这样显得条理清晰,

叙述自然。②以“故乡的竹”串联起各个情节,为钓鱼讨竹,为谋生用竹扁担、竹篾笼,养育孩子用竹箩、

竹碗,日常生活用竹筷等,材料丰富,形散神聚。

13.①故乡的竹给作者带来了快乐童年和便利生活,提供了经济来源。②竹的品格代表着故乡慷慨、诚实、

勤劳等淳朴民风。③“笛声箫音”蕴含着其乐融融的亲情和对故乡的思念。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重要句子的赏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找出该句在文本中的位置,结合上下语境

进行分析,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答。“每年我至少回乡一次,每次回乡我至少在丈母娘家住上

一天,每住上一天我至少去家里竹林一趟”,连用三个“至少”,结构上层层递进,内容上,运用反复的

手法,突出强调了“我”对故乡竹林的喜爱。

1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精美语句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主

要内容,理解相关语句,需要从手法、内容、结构等方面进行具体的把握。首先分析手法,再从内容和结

构上分析表达效果。“竹没有树的高大伟岸,也没有花的千娇百媚,还没有果实又香又甜”“竹不能像树,

孤单一棵还玉树临风”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竹的特点和品格;表达方式上,“可我却偏爱,偏爱它挺拔

清秀,偏爱它经春雨、夏日、秋霜、冬雪四季不改色——苍翠浓绿,管它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我喜欢它

的生长”,运用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直接表达对竹的喜爱。

12.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的能力。所谓文章的结构就是围绕主题安排材料的布局,

答题时一般从叙述的顺序、人称视角的变化、文章的线索以及表达方式的运用等角度分析,先明确特征,

然后分析好处。分析本文结构主要从叙述的顺序和线索两个角度来分析。文章先写钓鱼、再写笼黄鳝、后

写竹箩、竹碗和竹筷,从叙述的顺序上看,是按照时间顺序,从童年写到成年和成家后的生活;从线索的

角度来看,文章以“故乡的竹”为线索,串联情节,贯穿全文,把看似琐碎、无关的情节靠线索串联起来,

使文章脉络清晰。

13.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意蕴的探究。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

现实的历史的意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审美的意义。解读时需要立足文本,深度阅读,深入探究作品

内在多层次的意蕴。解答本题要抓住“竹”的形象特征,剖析它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意义。理解“笛声

箫音”“总不比身临故乡投身竹林听到的情深意切”,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爱和思念。进一步探究,

关键在于结合文本中“竹”赋予作者的情感体验和人生品格:用竹竿钓鱼有童年的欢乐;“竹箩、竹碗和

竹筷”的生活培养了诚实、勤劳的淳朴民风。文句的意蕴,是作者思想、意识、情感的综合体。本题是开

放题,考生只要结合文本分析,自圆其说即可。

四、诗歌鉴赏(8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小题。

宿洞霄宫①

林逋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

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

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注:①洞霄宫:在今浙江余杭县南大涤洞,一向是游览胜地,道家认为大涤洞是第七十二福地。唐代

建有天柱观,北宋改名为“洞霄宫”。

14.此诗颔联是写景佳句,写景很有特点,请简析写景手法。(4分)

15.诗的尾联提到了“芭蕉雨”、“枕上闻”,描绘了怎样的意境?请简析。(4分)

【答案】

14.①色彩渲染,用“碧”“红”“青”“白”四字,铺开一幅多彩的画面。

②动静结合,流水、红叶为动景,青林、白云为静景。

③视角转换,“碧……”是向下看,“青林……”是向上看,俯仰相衬。

④对比。“碧”与“红”相对、“青”与“白”相对。

15.诗人虽未就寝,然而他已神往枕上的意境雨打芭蕉的音响,枕上听雨的情韵。尾联营造了清幽而又闲

适的意境。

【解析】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句中景物描写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景物描写,首先要了解有那

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中光影色彩的渲染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动静结合、

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远近高低观察角度的变化等。

此诗颔联是写景佳句,写景很有特点,题干要求简析其写景手法。颔联“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该

句的意思是:那碧绿的山涧,泉水奔流,带来了片片红叶;青葱的树林上空,朵朵白云萦绕飘荡。从写景

的角度看:首先,视觉方面色彩缤纷:“碧”“红”“青”“白”,共同勾勒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山水画。

其次,动静结合的“流红叶”,写出了红叶随着泉水的奔流而呈现出动感;“青葱的树林”等是静态,有

动有静,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观察的立足点来看,先俯瞰“山涧”“泉水”以及随波逐流的“红

叶”,再写仰观“青林”“白云”,由下到上,俯仰生姿,很有层次感。

15.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高考对景物形象的考查有单个景物的,也有多个景物的,有的还会考

查多个意象组成的画面或意境。在筛选出景物形象的基础上,命题者常常考查考生对景物形象特点的整体

把握能力,或者对某种意境特点的概括能力。平时要积累一些常用术语,如:孤寂冷清、萧瑟凄凉、肃杀

荒凉、恬静闲适、生机勃勃、清新自然、雄浑壮阔、瑰丽雄壮、雄奇优美、繁华热闹等。解答此类题,首

先要审清题干要求,明确考查内容。题干要求回答:诗的尾联提到了“芭蕉雨”、“枕上闻”,描绘了怎

样的意境?

首先翻译一下“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的意思:这美妙的夜晚,雨打芭蕉,声声点点,是那么

的悦耳;有谁,将与我一起,在枕上细细地聆听,联翩浮想?在“枕上闻”“芭蕉雨”,其实就是在卧在

床上听雨打芭蕉的声响,这既紧扣了标题“宿洞霄宫”中的“宿”字,又说明此时此刻的诗人还未入睡,

还在枕上听雨,这一方面说明了诗人的闲情逸致,但更反映的是诗人不能“寐”的落寞,因此尾联“芭蕉

雨”、“枕上闻”共同营造了闲适幽寂的氛围。

五、写作(40分)

16.微写作(10分)

以“读经典书,做有根人”为主题的校园读书节在博才中学拉开帷幕。“阅读微剧场”“名家开

讲”“阅读微分享”等阅读活动轮番上演。

请你以博才中学学生的身份在“阅读微分享”活动中向同学们推介经典作品《乡土中国》。

要求:①所写信息符合作品实际:②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③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100字左

右。

【答案】

示例:我推介经典作品《乡土中国》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真是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他解释了中国人很多根深蒂固的行为习惯的

来处,但又不像很多书,一提到“国民性”就是纯粹的批判,或嘲讽。这本书有对中国人透辟的了解,有

敏锐的观察,有抽丝剥茧的犀利分析。阅读此书,能让我们感受到一个学者的理性思考,体会到一种富有

责任感和大爱、担当的观世的态度,比他告诉我们的知识本身,更有价值。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是一道微作文写作题目。微作文指的是文字较少,但逻辑清晰、结构

完整、表达准确的作文,和普通作文一样写,但贵在“精炼”,对用词造句要求更高,一般分为说明类、

描写类、赏析评价类。本题具体而言属于作品推介,即赏析评价类。文学作品的推荐,虽然篇幅短小,但

是它也必须是一篇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观点鲜明、语言流畅、短小精悍的文章,也有人称它文学短评或

者鉴赏短文。可谓“麻雀虽小”,但应“五脏俱全”。写作时要以文艺理论为指导,以作品材料为依据,

紧扣作品,有的放矢,评析原文的主要内容或主要特色,既然是推介,当然是亮点为主了。可以围绕作品

相关信息,如作者、主要内容、阅读的意思等多方面展开介绍。写作时注意要求“①所写信息符合作品实

际;②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③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100字左右”。

写作模式:

(1)我推荐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我的理由:这部小说让我们懂得了人生的意义,让我们学会了用正确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磨难,用钢铁

般的愈志与顽强的奋斗精神迎接生活的各种挑战。

(2)我推荐的名著:《鲁滨孙飘流记》

我的理由:这部小说中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鲁宾孙这个人物。他敢于冒险.勇于追求自由自在、无拘

无束的生活,即使流落荒岛,也绝不气馁。在荒无人烟、缺乏最基本的生存条件的小岛上,他孤身一人,

克服了许许多多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以惊人的毅力顽强的活了下来。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30分)

有一老一小两个人同时在沙漠里种胡杨树。年轻人待树苗成活以后,每隔三天就要来给它浇水,而老

人一等到树苗成活以后,就来得很少;即使来了,也只是把被风刮倒的树苗扶一扶,不浇一点水。转眼几

年过去了,胡杨树都长得很粗了。忽然有一天刮起了沙尘暴,第二天风停后,两人惊讶地发现,年轻人种

的胡杨几乎全被风刮倒了,有的甚至连根拔起;而老人种的树,只是被风吹折了一些树枝,吹掉了一些树

叶。年轻人很诧异,问起原因,老人道:“你经常给树浇水施肥,它的根就不往泥土深处扎。我把树栽活

以后就不去理睬它,逼得它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根一直扎到地底下的泉源中去。有这么深的根,这些树怎能

轻易被风刮倒?

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发,全面理解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标点符号正确书写,不少于800字。

【答案】

例文:

逆境造就人才

有一老一少在沙漠里种树。年轻人定时给树苗浇水,而老人等到树苗成活后便不再浇水,迫使树不得

不扎根地底,寻求水源。突如其来的沙尘暴令年轻人的树全军覆没,而老人的树却相安无事。为何两人的

树会有如此迥异的结果?因为老人的树时刻处于逆境之中,为了生存,它们不得不与大自然抗争,扎根地

府,寻求水源。也正因此,才成就了这些“人才”。

逆境为何会造就人才?每一个人的潜能是无限,只是尚未发掘而已。当一个人处于困境之中,他或多

或少想要摆脱这种困境,因而,他不得不去深入发掘自身潜力,早日摆脱逆境。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

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古代这些仁人志士大多是在逆境之中成长,在逆境中取得不菲

成就。美国聋盲作家海伦•凯勒,在聋盲的情况下,不向命运屈服,而是选择刻苦努力,在安妮•莎莉文

老师的教育和帮助下,掌握了五种语言,出版了多部作品,在文学史上为自己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要想在逆境中成长,也许你应该使自己时刻处于逆境之中,不断地去发掘自身潜能。如果当一个人处

于“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他也许就会不断激发自己,压迫自己,去寻找那一条路,一丝光明,摆脱这

种困境,通过一番努力,或许不久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因此,我们应该使自己时刻处于逆境之中,不

断地去发掘自身潜力。

胜不骄,败不馁。处于困境之中,我们应该勇敢地去争取一丝光明,险中求胜。处于逆境之中,并不

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缺少取胜的勇气、必胜的决心。巨鹿一战中,项羽大军知道前有狼,后有虎,但是他

们并没有选择放弃,束手就擒。相反,他们抱着必胜的决心,背水一战,最终全歼秦军主力,为自身博得

了一条生存的道路。成王败寇,要想摆脱逆境,必须得勇敢与之搏斗。

翻开历史长河的篇章,但凡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的人都是大写的人。在马厩里的马永远都只会享

受别人提供的食物,最终只能庸庸碌碌一生,只有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生存下来的才能是千里良驹。正是

“平静的湖水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逆境是我们成长的前提条件,他是我们

成功不可或缺的东西。”依然是那两棵胡杨,在逆境中生活的胡杨依旧那样挺拔,而习惯了他人照料的胡杨

在大自然的考验下最终只能倒下。

【解析】

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

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

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

有理可议。

【审题】

材料涉及到“老人”“年轻人”“胡杨树”等几个对象。从“老人种的胡杨在沙尘暴后无碍”这一点

分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在子女的教育、人才的培养方面,一定要有科学的方法、长远的眼光。从“年

轻人种的胡杨在沙尘暴后全被风刮倒”这一点分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一味关心爱护有可能会贻误被

关爱者的一生。从“胡杨树如何才能抵挡沙尘暴”这一点上分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逆境成才、顺境

可能会使生命变得脆弱、要夯实基础。

【立意】

请少给孩子一点“爱”;给孩子制造一点麻烦;别“灌”(惯)出学生(孩子)的“依赖症”;学生

要主动地探究学习;收起为孩子遮风挡雨的伞;路要让孩子自己走;风雨的洗礼可以让心更加坚韧;逆境

造就人才;自古英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在风风雨雨中成长;经历痛苦磨练才能坚强;苦难是人生

的砺石;根深才能迎击风暴。

以后就不去理睬它,逼得它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根一直扎到地底下的泉源中去。有这么深的根,这些树怎能

轻易被风刮倒?

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发,全面理解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标点符号正确书写,不少于800字。

【答案】

例文:

逆境造就人才

有一老一少在沙漠里种树。年轻人定时给树苗浇水,而老人等到树苗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