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分子端粒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肿瘤的发生是多阶段的复杂过程,原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失活是肿瘤发生的重要分子根底。肿瘤细胞获得无限增殖特性而成为永生化细胞,在这个过程中端粒酶起了重要作用,端粒酶的激活使肿瘤细胞的端粒不再进行性缩短而得以维持,避开了细胞正常的复制-衰亡机制的制约。研究发现,近90%的肿瘤细胞都有端粒酶活性,而正常细胞或组织中几乎没有检测到端粒酶活性。端粒酶已成为当今肿瘤新的标志物和肿瘤治疗的新靶点,抑制端粒酶的活性已成为肿瘤治疗的一种新策略。本文作者就近年来出现的小分子端粒酶抑制剂进行综述。1端粒和端粒酶端粒(telomere)位于真核生物染色体3'末端,是由富含鸟嘌呤的DNA重复序列和端粒结合蛋白组成的核蛋白复合物,它是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能防止染色体DNA降解、末端融合、缺失及非正常重组,维持染色体的完整和稳定,端粒结构对于保持染色体结构的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证明,端粒与细胞的寿命密切相关。细胞在进行分裂时,由于受DNA聚合酶的限制,每次分裂,染色体3'末端将持续丧失50~200b的DNA,端粒不断缩短,当其长度减小到一定的临界值时,细胞即趋向于衰老、死亡,因此,端粒被认为是绝大多数体细胞的“生物钟〞。端粒酶是一种特殊的DNA聚合酶,具有逆转录酶活性,它有3个主要组分:人端粒酶催化亚单位(thehumantelomerasereversetranscriptase,hTERT)、人端粒酶核糖核酸(hTR),以及端粒酶相关蛋白(TP1/TLP1)。端粒酶能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反转录成端粒的重复单元TTAGGG加到人染色体末端,使端粒延长,阻止端粒随细胞分裂而缩短,使细胞绕过衰老途径成为永生化细胞,导致人类肿瘤的发生。一般认为,端粒酶的激活是恶性肿瘤发生过程中的一个后期事件,端粒酶使肿瘤细胞的端粒不再进行性缩短而得以维持,避开了细胞正常的复制-衰亡机制的制约而获得永生性。端粒酶在大多数肿瘤细胞高表达而在正常细胞却表达很少,这使得端粒酶成为人们热衷研究的药物作用靶点。近年来,以端粒酶为靶点的抑制剂广被报道,例如:目前正处于Ⅰ期临床试验的核苷类端粒酶抑制剂GRN163L等,也有一些小分子抑制剂,如:非核苷类端粒酶抑制剂BIBR1532、吖啶类端粒酶抑制剂BRACO19、MST-312、FJ-5002等。2小分子端粒酶抑制剂2.1小檗碱及其类似物小檗碱(berberine,1)又称黄连素,是中药黄连的主要生物碱。小檗碱是一种异喹啉季铵生物碱,于1826年从Xanthoxylonclava树皮中首次获得。Naasani等人用比拟分析法对化合物数据库进行虚拟筛选,并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TRAP)法对端粒酶抑制活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小檗碱是一种中等强度的端粒酶抑制剂,其抑制活性的L50值约为35μmol·L-1。之后,他们又以小檗碱作为升级探针,采用比拟分析法筛选出小檗碱类似物MKT-077(2),它对端粒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L50值约为5μmol·L-1。MKT-077是一种新的含硫花青染料类抗肿瘤抑制剂,Tatsuta等人研究发现,它提供了一种新的抗癌机制,即它在癌细胞(如结肠、乳腺、胰腺癌等)线粒体上聚集,使得作用在线粒体上的亲脂性离子化合物离域。在前期研究根底上Naasani等人又以MKT-077作为升级探针进行新一轮的筛选,发现了MKT-077近亲衍生物FJ-5002(3),其L50值为2μmol·L-1,为小檗碱的17倍,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研究显示,将白血病细胞U937和不同浓度的FJ-5002共同长时间培养,会引起不同程度的端粒丧失(从约10b到近4.0kb)及染色体不稳定性和老化/危像特征,而且呈现出浓度依赖性,说明FJ-5002能有效地抑制端粒酶的活性。近年来,对化合物1~3的研究报道很少,Wadhwa等人进行体内活性研究发现MKT-077没有表现出良好的端粒酶抑制活性,实验结果显示,对端粒酶抑制作用不是MKT-077诱导的癌细胞毒性作用的主要原因,因此已经停止进一步的研究。2.2苯乙烯类Kim等人对化合物库进行虚拟筛选得到3个硝基苯乙烯类化合物DPNS(4)、DNS(5)、NVN(6),他们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端粒酶活性(L50值分别为0.4、2.7、2.57μmol·L-1),其中化合物DPNS(4)的活性最正确,但它对DNA聚合酶、RNA聚合酶以及逆转录酶没有抑制作用。一系列的酶动力学实验证明DPNS是一个混合型的非竞争性抑制剂,与端粒基底物以及三磷酸脱氧核糖核苷(dNTP)的抑制键合位点不同。在DPNS的存在下,随着肿瘤细胞株的增殖其端粒显著缺失,最终趋于衰老凋亡。由此可见,DPNS是一个高选择性的体外端粒酶小分子抑制剂,具有进一步研究开发的价值。勃林格殷格翰公司开发的芳基乙烯类端粒酶抑制剂BIBR1532(7)、BIBR1519(8)体外抑制端粒酶活性的L50值分别为93、470nmol·L-1。研究说明,BIBR1532(7)能选择性地抑制端粒酶的活性,使端粒缩短,细胞生长阻滞,限制了癌细胞的增殖。Damm等人研究发现,BIBR1532对鞍区生殖细胞瘤(GCT)衍生的细胞株2102EP细胞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10μmol·L-1BIBR1532条件下培养2102EP细胞株,当细胞群体倍增值(PDs)到达300时,端粒的长度从(18.5±0.59)kb降至(8.9±0.1)kb。Mueller等人研究发现,BIBR1532对颅骨软骨肉瘤细胞端粒酶具有强的抑制作用,可缩短端粒的长度,降低含端粒酶的颅骨软骨肉瘤细胞的生长能力。Parsch等人合成了与BIBR1532构型相反的化合物221-32(9),其活性与BIBR1532相当,研究说明此类化合物的构型不是活性决定因素,这为此类化合物的作用方式研究提供了根底。2.3喹啉类多篇文献报道喹啉和异喹啉类化合物显示出良好的生物活性,尤其是在酶抑制剂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Colangelo等人报道的铂化合物ptquin8(10)具有显著的抑制端粒酶活性。体外肿瘤细胞MCF-7模型试验结果发现,在1×10-9mol·L-1和1×10-5mol·L-1的ptquin8作用下,24h后端粒酶活性分别降低了12%和46%。Kim等人报道了化合物2,3,7-三氯-5-硝基喹喔啉(TNQX,11),它是一个混合型的非竞争性端粒酶抑制剂(L50值为0.14μmol·L-1),它对DNA聚合酶、RNA聚合酶以及逆转录酶没有抑制作用。白叶藤碱(cryptolepine,12)是一种天然的吲哚喹啉类生物碱,此化合物及其盐酸盐在非洲曾经作为抗疟疾药物,分子水平研究证实白叶藤碱能影响DNA拓扑异构酶Ⅱ的活性。最新研究发现,一些白叶藤碱结构衍生物能与DNA的G-四链体结构相互作用并且显示出一定的端粒酶抑制活性。Zhou等人设计了一系列喹叨啉(quindoline,13)类似物14~23,以寻找新型的端粒酶抑制剂。构效关系研究说明:在喹叨啉11位引入供电子基团(如取代氨基等),其端粒酶抑制活性显著提高(L50值:喹叨啉大于138μmol·L-1,衍生物14~23为0.44~12.3μmol·L-1),其中化合物21(SYUIQ-5)的活性最好,其L50值为0.44μmol·L-1,在裸鼠中的药动学性质具有剂量依赖性,主要通过Cyp3A1/2进行代谢。Lu等人对SYUIQ-5进行改造,设计了26个5-N-甲基喹叨啉化合物(如24~27),此类化合物在芳喹啉的5位带有正电荷。核磁共振以及分子模拟研究证实,化合物分布在外部G-四链体以及正电荷的引入能够增强化合物的稳定性。化合物24在一无细胞体系中能显著抑制端粒酶的活性,其对白血病细胞HL60、淋巴瘤细胞CA46增殖的长期效应实验显示,24能够诱导细胞增长的中断、细胞衰老以及端粒的缩短等过程。化合物25与不同类型的DNA有强的结合能力,与G-四链体结构的结合尤为突出。在前期研究的根底上,Tan等人以SYUIQ-5作为参考分子设计合成了4个依靛蓝酮类化合物28~31,4个化合物均表现出端粒酶抑制活性(L50值分别为7.8、9.3、9.0、15.2μmol·L-1),用端粒限制性片段(telomericrestrictionfragment,TRF)长度法对化合物28在白血病细胞HL60、淋巴瘤细胞CA46中进行端粒酶活性评价,结果显示,在0.9μmol·L-1时HL60、CA46细胞端粒长度均发生缩短,浓度达1.8μmol·L-1时两者端粒分别缩短为1.1kb和2.3kb。2.4蒽醌类蒽醌类化合物具有泻下、抗菌消炎作用,其抗癌作用也不断被报道。自20世纪60年代意大利科学家首先研究并证实了柔红霉素及阿霉素的疗效以来,蒽醌类抗肿瘤药物得到了很大的开展,目前,已有多种蒽醌类药物应用于临床。Huang等人报道了两类双取代的蒽醌类化合物32、33,这两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抑制端粒酶活性。构效关系研究说明:当取代基R为CH2NHCH2CH3和CH(CH3)NH(CH2)3N(CH3)2时,1,5-二氨基取代蒽醌类化合物(32)的活性最好,L50值分别为5.0、2.0μmol·L-1;氮原子上烷基取代链延长、缩短,或者没有氮原子连接,活性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1位、5位被硫原子以及酰氧基取代时,活性保持不变。当R基团为CH2NHCH2CH3时,2,6-二氨基取代蒽醌类化合物(33)的活性最正确,L50值为0.1μmol·L-1;氮原子上烷基链增长,活性略有降低(如R为CH2NHCH2CH2CH3,L50值降为2μmol·L-1)。在前期构效关系研究的根底上,Huang等人又对这类化合物做了进一步的结构改造,在蒽醌母核的1、2位拼上氮杂环结构,得到系列化合物34,该系列化合物虽然只具有中等端粒酶抑制活性,但却显示出良好的细胞毒性。2.5黄酮类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界,其生物活性多种多样,近年来其防癌与抗癌活性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含有黄酮结构的端粒酶抑制剂也陆续被报道。四羟基黄酮类化合物35端粒酶抑制活性的L50值为0.2μmol·L-1,Menichincheri等人对其进行结构改造设计合成了一系列衍生物36~39,L50值依次为0.82、0.6、0.80、0.13μmol·L-1,其中,化合物39的活性优于先导化合物35。将C环邻羟基用取代的咪唑环替换,并将B环羟基用甲氧基替换得到化合物40,其活性与先导化合物相当,L50值为0.47μmol·L-1,而其结构与先导物35相比有较大改变,可以作为新的结构类型进行更深入的研究。Liu等人报道了一系列新型的含黄酮结构的2-氯吡啶衍生物41~45,并对所有化合物进行了细胞毒活性、Taq聚合酶以及端粒酶活性评价,结果显示,化合物44、45对细胞株SGC-7901的细胞毒活性[L50值分别为(22.28±6.26)mg·L-1和(18.45±2.79)mg·L-1]优于阳性对照药5-氟尿嘧啶[L50值为(7.38±0.98)mg·L-1],化合物41~45均具有一定的端粒酶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44的活性最正确,L50值为(0.8±0.07)μmol·L-1。构效关系研究说明:黄酮母核2位或7位羟基被2-氯吡啶苄基取代时活性增强(44、45),5位为羟基时活性显著提高(44),因此推测5位羟基可能为此类化合物活性的必需基团。为了研究此类化合物的作用机制,Liu等人又以活性最好的化合物44与端粒酶活性靶点(PDB3DU6)进行分子模拟对接,对接示意图及结合模式见图1,对接结果显示:化合物44的1位氧、4位羰基和5位羟基、7位醚键氧原子、C环嘧啶上氮原子分别与Gln308、Arg194、Asp254、Gly314等氨基酸残基形成4个氢键,2-氯吡啶环插入到由Lys189、Asn369、Ile252、Arg253组成的疏水口袋内,对化合物的活性有着很重要的影响。除上述黄酮类化合物之外,一些黄酮类似物也被陆续报道具有抑制端粒酶活性。Rao等人检测了14个合成或者天然的化合物在人类肺腺癌A549株中对端粒酶的抑制活性。结果发现,黄酮衍生物46(HTMC)具有强的端粒酶抑制活性,在50μmol·L-1HTMC作用下,24h后肺癌细胞A549细胞增殖降低59%,HTMC还能降低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的表达。进一步研究发现,HTMC对端粒酶以及人端粒酶逆转录酶活性的抑制是通过释放Ca2+离子来实现的。Seimiya等人报道的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类似物47(MST-199)也是一个黄酮衍生物,其端粒酶抑制活性的L50值达0.38μmol·L-1,这些化合物的发现为黄酮类抗癌药物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2.6吖啶类安吖啶是第一个吖啶类抗癌药,由Cain等人于1974年首次合成,其抗癌作用机制类似于蒽醌类,它与腺嘌呤-胸腺嘧啶碱基对有相互作用,从而阻止DNA作为DNA复制和RNA合成的模板。近年来陆续有文献报道吖啶类端粒酶抑制剂,Gowan等人报道了3,6,9-三取代的吖啶类端粒酶抑制剂BRACO19(48),这个化合物是当时发现的最具潜力的无细胞体系端粒酶抑制剂,L50值为(115±18)nmol·L-1,而且不会引起急性细胞毒性。Harrison等人合成了一些BRACO19的类似物,通过改变取代基的位置,得到2,6,9-、2,7,9-、3,6,9-三取代的吖啶类衍生物(49),活性研究结果证实,这些化合物均具有端粒酶抑制活性,其中,3,6,9-三取代物活性最强,其他方式的取代其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Heald等人报道了一组吖啶盐类化合物50~55,在端粒重复扩增分析(TRAP)法评价中,这些化合物都显示出良好的端粒酶抑制活性,化合物52、53的活性尤为突出,构效关系研究说明:N上甲基取代优于乙基,小分子基团有利于活性的提高;阴离子决定化合物的水溶性,阴离子为I-时水溶性较MeOSO-3差;当R由甲基变为F取代时,对四链体等结构选择性增强,如与化合物52(RHPS3)相比,53(RHPS4)对三链体和四链体DNA等结构有较好的选择性,而且溶于水,在pH值5.0~9.0的条件下保持稳定,能有效地导入到肿瘤细胞中,已成为此类端粒酶抑制剂的先导化合物,有待于更深一步的研究。2.7噻唑酮类Hayakawa等人对包含16000个合成化合物库进行了筛选,筛选出4个强端粒酶抑制活性的噻唑酮类化合物56~59,构效关系研究说明:芳环上引入吸电子基团有利于活性提高,取代基的位置与类型也对化合物活性有一定的影响,间位取代优于对位取代,如化合物56(TMPI)抑制端粒酶的活性最强(TRAP评价法),L50值达1μmol·L-1,优于化合物58、59,其对真核生物DNA聚合酶α、β以及人艾滋病病毒逆转录酶(HIVRT)等无抑制作用,因此对端粒酶具有高选择性。研究显示,用1mmol·L-1的二硫苏糖醇或者谷胱甘肽能抑制TMPI的作用,这种抑制可能作用于半胱氨残基,TMPI对端粒酶的作用有助于寻找新型抗肿瘤药物。2.8其他类Kakiuchi等人研究发现了一个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衍生物60(TELIN),在无细胞体系TRAP评价中发现,TELIN是一个强端粒酶抑制剂,端粒酶抑制活性的L50值为0.3μmol·L-1。动力学试验显示,TELIN不是与DNA蛋白结合而是与端粒酶蛋白结合,是竞争性与非竞争性混合型端粒酶抑制剂。Yin等人研究发现了一个小的线型分子三亚乙基四胺(61,TETA),它具有较强的端粒酶抑制作用(L50=7.8μmol·L-1),且其急性毒性较低,T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日耳语同传实践报告
- 非共沸工质有机朗肯循环系统仿真与调控策略研究
- 内销产品购销合同范本
- 电梯监控系统施工方案与技术要点
- 幼儿园校车安全操作规范
- 快递行业包裹分拣流程标准化指南
- 企业实习生入职培训计划及岗位说明
- 中级社会工作法规政策试题集
- 2025年乡村振兴特色文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大健康产业综合服务平台可行性研究报告
- 医学伦理与医生护士职业道德的边界探讨
- 母婴护理中心(月子会所)项目实施方案
- 作业指导书管理规范规章制度
- 篮球空白战术板
- 医保工作各小组和医保相关制度
- 2023年江苏泰州现代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含答案解析
- 第五章 亲核取代反应
- 医院医疗设备购置申请表(采购单)
- 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完整版
- 2022年中交营口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课本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