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科普知识讲座课件_第1页
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科普知识讲座课件_第2页
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科普知识讲座课件_第3页
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科普知识讲座课件_第4页
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科普知识讲座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科普知识讲座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科普知识讲座从生命诞生的一刹那,成长与衰老就如影相随眼睛、心脏、牙齿40岁开始衰老视力下降、心脏病增加、牙龈萎缩舌、鼻、嗓子、膀胱60-65岁开始衰老味觉嗅觉下降、嗓音消声和嘶哑、尿频肝脏70岁开始衰老解毒、防御、造血功能减弱肌肉、骨骼、头发、生殖能力30-35岁肌肉减少、骨质疏松、白发、脱发、生殖能力减弱

胃、肠、肾脏、前列腺、耳朵50-55岁消化不良、便秘、尿频尿急、前列腺增生及听力下降大脑、肺、皮肤20-25岁开始衰老,记忆衰退、肺活量降低、色斑、皱纹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科普知识讲座伟人毛泽东1914年21岁求学

1924年31岁

1933年40岁延安

1947年54岁

1963年70岁打乒乓球

65岁毛泽东

73岁畅游大江

1973年80岁

1976.9.9毛泽东与世长辞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科普知识讲座人类衰老有二种方式:自然衰老,早衰按《古文尚书》的说法,生命的过程是120岁。张仲景《虚劳篇》说,人劳加重虚,生病起于过用。人类衰老有二种方式:一是自然衰老;二是保养不当和过度劳累引起的早衰。大力开展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可延缓自然衰老、防止早衰。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科普知识讲座一、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的概念中医养生: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制以及养生原则和方法,以自我调摄为主要手段,达到推迟衰老,延年益寿的目的。中医保健: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各种方法达到保护健康的目的。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科普知识讲座一、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的概念中医预防: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各种预防方法,防止疾病发生、发展、传变及复发。中医预防属《内经》“治未病”范畴。中医预防--“治未病”与养生保健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未病”,才可延年益寿,而养生得道,也可起到“治未病”的预防作用。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科普知识讲座二、开展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的意义健康?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科普知识讲座健康身体健康:身体结构完整,生理功能正常;心理健康:有爱心和同情心,知足长乐;道德健康:最高标准是无私奉献,底线是不损害他人利益;社会适应性良好:能适应工作单位、家庭及社会上的各种角色。1986年WHO:健康是每天生活的资源,…,健康是社会和个人的资源,…。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科普知识讲座影响健康的因素个人生活方式50%1环境因素30%2医疗条件

10%4生物遗传10%3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科普知识讲座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现代医学对人类健康长寿的影响只有百分之十。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有悠久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且丰富多彩,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深受群众喜爱,为我国人民的健康和长寿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科普知识讲座三、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中医“治未病”解读唐代医家孙思邈把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指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金匮要略》谓:“上工治未病……见肝之病,知肝传于脾,当先实脾……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上工治未病--是帮人调养,使人不得病,守神;中工治欲病--治疗将要得病(亚健康人),守气;下工治已病--指治疗已得病的人,守形。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科普知识讲座三、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中医治未病的三个层次:未病先防—治在未病之先:无病自调、因病而防;既病防变—治在发病之初;瘥后防复—除邪务尽,使病愈防复。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科普知识讲座

三、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

1、未病先防①无病自调:重在养生强体、御病。一是调节人体生物钟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性,按自然界生、长、化、收、藏的规律,保养人体阳气,与天地共阴阳,适应自然界变化而不病;二是调节人体心理状态与社会发展状态的协调统一,按和谐顺畅的目标,保养人体气机,与社会发展共节奏,适应社会变化而不病。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科普知识讲座三、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

1、未病先防②因病而防:重在有针对性的预防。一是预防接种,我国明代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是世界医学免疫法的先驱,奠定了因病而防的思想基础和扩充了中医治未病的方法。二是消除环境致病隐患。三是防衰老性疾病。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科普知识讲座三、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扁鹊-真名秦越人,是春秋战国时期渤海郡人。扁鵲去到齊國,齊桓侯仰慕其聲名,便招待他。扁鵲入朝見桓侯。扁鵲對桓侯說:「君侯有疾,疾在腠理,若不醫治恐怕病會變深。」桓侯搖頭道:「寡人無疾」。扁鵲退,桓侯便對他左右的人說道:「醫生一定好利。人家沒病,卻說人病,如果給他醫,當然容易醫好,那麼他就可以邀功受賞了。」扁鵲相齊桓侯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科普知识讲座三、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過五天,扁鵲上朝見齊桓侯說:君侯的病已到了血脈,不醫病就更深了。桓侯不悅。及扁鵲退。再過五天,扁鵲又上朝見齊桓侯後急急退出。齊桓侯覺得奇怪,使人問其究竟。扁鵲說:病在腠理,湯藥以及按摩推拿可以醫好;病在血脈,針炙可以醫好;病在腸胃,用藥酒可以醫好;若病在骨髓,那就連老天爺都沒有辦法。现桓侯病已在骨髓,故我便不再說話。扁鵲相齊桓侯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科普知识讲座三、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五日後,齊桓侯病發,叫人找扁鵲,扁鵲已不辭而別。桓侯於焉病死。这个故事反映了扁鹊能够预知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它体现中医治未病早发现、早治疗,见微知著,防微杜渐的观点。扁鵲相齊桓侯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科普知识讲座三、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临床发现,很多疾病在现代医学技术检查、检验明确之前,早有“四诊”先兆。例如,很多心脑血管病人早早就会出现血瘀证候。“四诊”中包括某些征象对疾病的高度敏感性。金代医家刘完素指出:“中风者,具有先兆之证,凡人如觉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不用,或肌肉蠕动者,三年内必有大风之至”。“治未病”原则--1定期体检,见微知著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科普知识讲座三、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有诸内,必形于外”,虽然未出现明显的症状,但总会在神志得失、面色荣枯、形体胖瘦、舌质老嫩、舌苔厚薄、脉象虚实等方面露出端倪。只要细心观察,充分发挥传统中医望神、察色、观体质、辨舌、按脉的优势,四诊合参,常可见微知著,明其客观证候所在。定期体检能及时发现“疾病微征”或“隐态”,防止疾病发展,利于早期逆转、恢复健康。

“治未病”原则--1定期体检,见微知著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科普知识讲座三、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先兆阶段是疾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的关键。所以应高度重视先兆。截断逆转顾名思义是指斩截、阻断;回复、转变。体现在一旦患病之后运用各种方法防治疾病进一步发展、转变或复发。“治未病”原则--2重视先兆,截断逆转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科普知识讲座三、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未病,指尚未患病的脏腑或部位,与“已病”和“成病”相对而言。如能在早期及时预防,可以阻止其进一步发展,甚至使其逆转。如糖尿病,持续高血糖,若血糖控制不良,久之则引起心、脑、肾、眼等脏器的损伤和病变。所以,在早期同时选用中药养阴、活血通络,则能有效地预防传变。“治未病”原则--3安其未病,防其所传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科普知识讲座三、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对于有明显季节性的疾病,掌握其规律,可先时而治,预防为主,往往能事半功倍。如哮喘病,往往秋冬常发,在夏季就积极预防,即中医学的“冬病夏治”,疗效确切。对流感、过敏性鼻炎等春季多发病,指导患者增强体质,适当锻炼,积极预防,采取“春病冬防”的原则。“治未病”原则--4掌握规律,先时而治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科普知识讲座三、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三因制宜,即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人有老幼、男女、胖瘦以及不同体质之区别。地有东、西、南、北、中之分。时有一年四季之分。这些特点,决定了“治未病”时的“同中存异”、“异中存同”的必然性。因此,“治未病”工作的开展,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治未病”原则--5三因制宜,各司法度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科普知识讲座中医体质学说体质形体

体质形成原因常见表现

心理发病适应调体方法类型特征

特征倾向能力

平体型阴平阳秘先天禀赋好肤色润泽,发密有光,目光有神,嗅性格

对外适应注意有保养,饮食有和匀称脏腑气血功能正常,觉通利,味觉正常,精力充沛。耐受寒随和平素患病

节、劳逸结合,生活质健壮后天调养得当热,睡眠安和,胃纳良好,二便正常开朗较少能力较强规律,坚持锻炼气肌肉元气虚弱,先天不足气短懒言,精神不振,疲劳易汗,性格易患感冒不耐受赔补元气,补气健脾虚松软后天失养或病后气亏目光少神,唇色少华,毛发不泽,内向内脏下垂寒邪、风代表方剂--四君子汤质

头晕健忘,大便正常,小便或偏多不稳

邪、暑邪补中益气汤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科普知识讲座体质形体体质形成原因常见表现

心理发病适应调体方法类型特征

特征倾向能力

阳虚质形体白胖,肌肉松软元阳不足,先天禀赋不足(老年得子、母体妊娠失调)平素畏冷,喜热饮食,精神不振,睡眠偏多,口唇色淡,毛发易落,易出汗。大便溏,小便清长

内向沉静

发病多为寒证,易患肿胀,阳痿耐热不耐冬,易感湿邪补肾温阳。常用方剂金贵肾气丸及右归丸斑龙丸、还少丹阴虚质形体瘦长

真阴不足,与先天本弱,后天久病、失血积劳伤阴有关手足心热,口燥咽干,大便干燥,两目干涩,唇红微干,皮肤偏干,易生皱纹,眩晕耳鸣,睡眠差,小便短。性情急躁外向易患阴亏燥热病变

耐冬不耐夏,不耐受燥邪滋补肾阴,壮水制火。常用方剂--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痰形体肥脾虚失运,先天遗传面部油多,多汗且粘,面黄胖暗,眼泡性格易患消渴不适应潮健脾利湿,化痰泄浊。湿胖,腹或后天食肥甘微浮,容易困倦,身重不爽,大便正常温和中风、湿环境代表方为参苓白术散、质肥松软及病后水湿停聚或不实,小便不多微浑

忍耐胸痹等

三子养亲汤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科普知识讲座体质形体体质形成原因常见表现

心理发病适应调体方法类型特征

特征倾向能力

湿形体多湿热,蕴结不解,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口苦口干,身体急躁易患疮疖对湿热交分消湿浊,清泄伏火。热肥胖先天禀赋或久居湿困倦。大便燥结,小便短赤,男易阴囊易怒黄疸、火蒸气候难代表方剂--泻黄散、泻质

地造成

潮湿,女易带下量多。

热等症适应青丸、甘露消毒丹瘀瘦人血脉瘀滞不畅,先天面色晦暗,易有瘀斑,易患疼痛。口唇内郁易患出血、不耐受风活血祛瘀,疏利通络血居多遗传、后天损伤、起暗淡或紫,眼眶暗黑,鼻子暗滞,发易易烦中风、胸邪、寒邪代表方剂--桃红四物汤质

居失度或久病血瘀脱落,肌肤干,女性多见痛经、闭经

痹等症

气形体气机郁滞,与先天忧郁面貌,烦闷不乐,胸胁胀满,走窜忧郁易患郁证不喜阴雨疏肝行气,开其郁结郁偏瘦遗传及后天情志疼痛,多伴太息,睡眠较差,健忘多痰,脆弱不寐天,不耐代表方剂--逍遥散、质

所伤有关

大便偏干,小便正常。

敏感惊恐精神刺激柴胡疏肝散、越鞠丸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科普知识讲座四、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的主要方法

1针灸养生按摩保健经络养生

2四时养生

3食疗药膳4冬病夏治夏病冬治

5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气功导引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科普知识讲座四、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的主要方法

艾灸针灸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科普知识讲座四、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的主要方法穴位按摩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科普知识讲座四、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的主要方法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科普知识讲座穴位疗法有哪些我们自己在家可以用1、按摩---大家最熟悉不过了。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工具,随时随地进行。比如,利用暖气片、墙、树、桌椅的棱角等等,把自己身体的某个穴位或者发生病变的部位,与这些东西相撞击、摩擦,就能达到挤压按摩的效果,不用刻意追求专业按摩师的标准。2、灸法---灸法对一些虚证、寒证、慢性疾病比较有效果,比如痛经、风湿性关节炎、结肠炎。家里可以准备一些艾条,用点燃的艾条对着穴位熏一熏,这是最方便易用的艾灸方法了。在离穴位2~4厘米处对准穴位进行熏烤,使熏烤的部位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一般每处穴位灸3~5分钟,或者灸到皮肤出现红晕为止。艾条一般中药店都能买到,居家可以常备一些。

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科普知识讲座穴位疗法有哪些我们自己在家可以用

3、刮痧----吃饭用的勺子刮一刮筋脉、皮肤,也可以用梳子背刮一刮,如果家里条件好可以买一个刮痧板,有玉的、牛角的。4、拔罐----拔上一罐,病去一半。不光医院可以拔罐,现在连洗浴中心都可以拔罐,我们家里也可以备一些玻璃罐,没有的话还可以用罐头瓶自己做,把瓶口用砂纸磨光,不需要花钱就可以保健了。还有高级一点的五行罐,也不用点火,一抽气罐就拔上了,很简单,我们自己完全可以做到。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科普知识讲座颈椎不好按什么穴?颈型颈椎病人可能经常落枕,有的时候一摸后背上还有一些结节、痛点。如果是压迫神经,会觉得手麻,手痛;压迫到脊髓就会感觉无力;压迫到椎动脉会感觉晕,一歪头倒地了;还有压迫一些自主神经,会引起耳鸣、头疼。穴位按摩对付颈椎病,最简单的方法可以按风池穴(见图),就在枕骨下,从后头往下摸,脖子后面有两个凹陷。这个穴位用力按就感觉到酸胀,压完之后再松手,会感觉头清气爽,一加压一放松,反复做二十次。也可以自我按压,按揉或者拿捏。整个脖子后面两侧都可以按下来。这是太阳经脉自我按摩。还有一个穴位在脖子底下最高骨头下的大椎穴(见图),这个大椎穴放血还可以退热,可以解决疲劳。如果颈椎病,在这个地方灸一灸,或者刮刮痧对颈椎病都有好处。可以经常对风池穴和大椎穴两旁的肌肉做自我拿捏。图:风池穴、大椎穴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科普知识讲座穴位按摩环节眼疲劳

缓解眼疲劳最主要还是生活、工作上方式的改变,工作一个小时左右,眼睛就应该稍微放松一些。如果实在没时间怎么办?对眼睛局部穴位的保健按摩,就像小时候做的眼保健操。眼睛很干涩了,用拇指和食指按内眼角,揉睛明穴(见图)。外眼角是瞳子髎。此外还有眼睛下有承泣穴、四白穴,揉一揉耳垂对眼睛也有帮助。再有用手指刮一刮眉毛也可以刺激穴位,眉头的穴位叫攒竹穴,眉毛中间叫鱼腰,尾部是丝竹空。反复把眉毛从头刮到尾,再按一按睛明,揉揉耳垂,眼疲劳就缓解了。图:睛明穴、瞳子缪、承泣穴、四白穴、攒竹穴、丝竹空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科普知识讲座常按“命门穴”增强御寒能力

命门穴(腰部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处)不仅是人体的长寿大穴,也是益肾壮阳的要穴。用手指搓擦命门及两肾,以感觉发热发烫为度,然后将两掌搓热捂住两肾。每天锻炼10分钟,可提高御寒能力。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科普知识讲座心慌胸闷按揉内关穴

内关穴是心脏的保健要穴,能够宁心安神,理气止痛,属手厥阴心包经。中医里面的心包位于心脏外面,形象的比喻为心的围墙。当有外界邪气侵犯心脏时,心包能替心受邪。尤其老年人是心血管病的高发人群,经常按一按内关穴能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内关穴的位置很好找:手掌朝上,当握拳或手掌上抬时就能看到手掌中间有两条筋,内关穴就在这两条筋中间,腕横纹上两寸。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科普知识讲座按压三焦少生病

调理三焦的具体方法,可以每天按压三个穴位。一是合谷穴,位于手掌背面,食指和大拇指之间,平第2掌骨的中点处。此穴可调节中焦脾胃的功能,对脾胃功能失调所造成的腹痛腹胀、胃口不开、便秘或者腹泻等病症有治疗作用。二是内关穴,位于手臂内侧面,在手腕横纹中点向上2寸处。此穴可调节上焦心肺的功能,对心肺功能失调而导致的胸部闷痛,咳嗽气喘,心悸等病症有治疗作用。第三个穴位是涌泉,此穴位于足底,脚心蜷起时所出现的凹陷处。此穴可调节下焦肝肾的功能,可用于防治腰酸腿软、阳痿遗精、性功能减退等肝肾功能不足的病症。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科普知识讲座中医按摩手法孕妇防感冒

1、揉搓鼻子

两手合掌,手指交缠,把发热的大拇指置于眉尖的印堂穴上,往下一直推至鼻子两侧的迎香穴,迎香穴距离鼻翼两侧1.5厘米。经常揉搓鼻子可促进鼻周围的血液循环,使气血畅通,外邪不容易侵入体内,对抗病菌侵入。2、揉搓迎香穴

用两手的食指按住鼻翼两侧的迎香穴,并且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方向各搓摩36次,会有酸胀感向额面放射。迎香穴为体表的感风之处,也是停风之处,治风之穴,经常按摩可祛头面之风,散巅顶之寒,从而增强抵抗病菌的能力。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科普知识讲座3、按摩合谷穴

把手的拇指、食指并拢,肌肉最高点即是合谷穴。首先,用右手的拇指按压住左手的合谷穴,指压的同时按顺时针方向转动按摩,然后再反方向转动按摩,这时会有酸麻胀感向手心扩散;接着,反过来以左手拇指按住右手拇指的合谷穴,按照上述的方法按摩,每次按摩64次。合谷穴具有清热解表、理气开窍的功效,经常按摩可通经活血,疏风散邪。4、搓摩脸部

搓摩脸部时先将手掌搓热,然后两个手掌的指尖向上按住额头,再由上往下、沿着鼻子的两侧至下巴搓摩,直到感觉到脸发热为止。搓搓脸部可促进脸部的血液循环,疏通许多穴道和经脉,从而增强抵抗力。5、搓摩两耳待脸部搓摩发热后,两个手掌的指尖由下巴沿脸颊两侧往上靠拢,到达耳部后用食指和拇指抓住耳垂轻轻往外拉,把耳垂拉红了也没关系,每次做64次。耳朵部位集中了许多经脉和穴道,拉耳朵这个动作对于身体健康很有帮助。按摩前注意洗净双手,指甲要剪短,最好每天早上和晚上各按摩一次。

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科普知识讲座四、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的主要方法中药热敷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科普知识讲座四、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的主要方法(二)四时养生是指按照一年四季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进行调养,从而达到养生和延年益寿的目的。《内经灵枢、本神篇》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是说病邪不能侵袭,延长生命,不易衰老的意思)这是中医养生学里的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也可以说是长寿的法宝。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科普知识讲座四、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的主要方法

(二)四时养生冬寒冬藏夏热夏长秋冬养阴春夏养阳春温---春生秋凉---秋收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科普知识讲座四、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的主要方法(二)四时养生四季春、夏、秋、冬,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是一年中阴阳消长形成的。冬至阳生,由春到夏是阳长阴消的过程,所以有春之温,夏之热;夏至阴生,由秋至冬是阴长阳消的过程,所以有秋之凉,冬之寒。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客观自然条件而生存,而是要顺应四时的变化以调摄人体,以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气血充盛、经络通达、情志舒畅的养生保健目的。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科普知识讲座四、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的主要方法(二)四时养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含义:春在五行中属木,五藏中属肝,是天地万物复苏生长季节,要夜卧早起,到庭院中散步,使志气生发,要放松心情,不要压抑万物和自己。如违反了春生之气,便会伤肝,使提供给夏季生长之气的条件不足,夏季就发生病变。

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科普知识讲座春季6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

——立春时节的保健养生: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其物候特征包括:白天渐长,阳光暖和。饮食调养方面要考虑春季阳气初生,应该吃些辛甘发散之品,而不宜吃酸收之味。饮食药膳可选择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等,灵活地进行配方选膳可以达到很好的食疗效果。——雨水时节的保健养生:雨水节气空气湿润,天气暖和但又不燥热,正是调养的好时机。调养首先应当“调养脾胃”,因为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现代医学实验证明,调理脾胃能有效地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防老抗衰。雨水时节的饮食应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养脾脏之气。可选择韭菜,百合,山药,藕,芋头等。调补脾胃的药可选用沙参,西洋参,首乌及补中益气汤等。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科普知识讲座四、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的主要方法(二)四时养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含义:夏在五行中属火,五脏中属心,是万物茂盛秀美的季节,要夜卧早起,不要怕阳光,心情要愉快,不要闭汗,多到户外活动。夏天是养阳的最佳季节,是增强抵抗力、抗病、祛邪的季节,如违背了夏天生长之气,便会伤心,夏令主长,秋令主收。既失其长,何以能收?故云奉收者少。冬至水胜,火为所克,故冬至重病。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科普知识讲座夏季6节气: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夏至时节的保健养生:从中医理论讲,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夏至时人容易心火过旺,吃些味苦的食物有助于削减心火。夏至又是多汗的季节,出汗多,则盐分损失也多,若心肌缺盐,心脏博动就会出现失常。中医认为此时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虽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过多冰镇而食之。中医认为,夏至当补阴.这天白天是全年的白天中最长,晚上最短的一天.这天可用中药食疗补阴------玉竹15克,北沙参15克,麦冬10克,天冬10克,枸杞10克,百合15克,石斛10克,黄精15克甘草6克,一副炖一只小沙鳖.全家老少均可食用。夏季宜用三花----金银花、菊花、蔷薇花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科普知识讲座四、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的主要方法(二)四时养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含义:秋在五行中属金,五脏中属肺,是成熟收获的季节,此时,天气劲急,地气清萧,要早卧早起,鸡叫后起床,这样才可神志安宁,这是适应秋天“收养”的方法。若违背了秋天之气,就会伤肺,使提供给冬藏之气不足,到了冬天就会发生腹泻病。

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科普知识讲座秋季之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节气

秋天宜收不宜散,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宜有主张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阴润燥。芝麻,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秋季适宜的水果膳食有梨,苹果,白果,洋葱等。处暑时节的保健养生:此时为由热转冷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要保证睡眠时间,是因为睡眠有很好的养生作用。现代医学研究将睡眠分为四期:入睡期,浅睡期,中等深度睡眠期,深度睡眠期。如果能正常进入睡眠四期,你的大脑将能得到很好的休息,保证第二天的最佳精神状态,这就是我们所希望的,也是秋季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处暑节气宜食清热安神之品,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海带,芹菜,菠菜,芝麻,豆类及乳类。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科普知识讲座四、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的主要方法(二)四时养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含义:冬在五行中属水,五脏中属肾,是万物潜伏闭藏的季节,此时水冻地裂,不要耗散阳气,要早卧晚起,等太阳升起后再起床,要让神气内守,要避寒就温,少出汗,让阳气藏而不泄,这就适应冬天藏伏的方法。若违背了冬天闭藏之气,则会伤肾,使供给春天的生长之气不足,春天就会发生痿痹之病。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科普知识讲座冬季历经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冬季6节气养生重在养藏固精,补肾敛阴。如果冬季6节气不注意“养藏之道”,而损伤了肾中阳气,就会影响来年春天的升发能力。冬季都应注意以温补阳气为主,慎用或少用滋阴药物。保养肾精,《内经》说:“冬不藏精,春必病温。”这是冬季养生之道重要之一。冬至节气的保健养生:冬至时分,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由动转静。此时更应当科学地运用养生之道,调理得当,是可以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应当:静神少虑,劳而勿过,节欲保精,饮食调养(食宜多样,清淡,食温热之品保护脾肾。如:羊肉炖白萝卜,炒双菇,麻油拌菠菜等)(需进补阳气以过寒冬------用中药:熟地15克,当归10克,黄芪15克,枸杞15克,党参15克,黄精15克,肉桂3克,桂元肉10克,甘草6克一副,炖羊肉两斤,酌加老姜或红枣---全家男女老少均可吃肉或喝汤)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科普知识讲座四、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的主要方法(二)四时养生古人云:“顺天则生,逆天则亡”。《内经》曰:“故四时阴阳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中医圣贤发现的一种规律(子午流注):每日12个时辰对应人体12条经脉。一天24小时,人体五脏六腑都处于动态变化中。时辰在变,不同的经脉也有兴有衰。人的作息时间当然需要遵循这个自然规律。掌握子午流注规律,对养生和用药有很大的益处。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科普知识讲座四、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的主要方法(二)四时养生

辰时(7点-9点),胃经最旺。人在7点吃早饭最容易消化,如果胃火过盛,会出现嘴唇干裂或生疮。午时(11点-13点),心经最旺。“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气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人在午时能睡片刻,对于养心大有好处,可使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沛。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科普知识讲座四、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的主要方法(二)四时养生

亥时(2l时-23时),三焦经最旺,是六腑中最大的腑,具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时三焦通百脉。人如果在亥时睡眠,百脉可休养生息,对身体十分有益。子时(23时-1时)胆经最旺,胆为中正之官,五脏六腑取决于胆。气以壮胆,邪不能侵。胆气虚则怯,气短,谋虑而不能决断。人在子时前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胆有多清,脑有多清。”

丑时(1时-3时)肝经最旺,人卧则血归于肝。如果丑时前未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倦怠而躁,易生肝病。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科普知识讲座四、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的主要方法

(三)食疗、药膳《素问·脏器法时论》中“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气”的观点,堪称中华民族饮食和营养的纲要。《养生录》中谈到养生“六宜”:食宜早些、食宜暖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缓些、食宜软些。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科普知识讲座四、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的主要方法(三)食疗、药膳广东地处岭南热带亚热带气候条件之下,雨水多,阳光充足,四季不分明,树木四季常青。在这种环境下细菌生长特别快,传染病较多。老百姓在与自然环境斗争中形成一套自我保护方法。比如说春天祛湿、夏天消暑、秋天清润、冬天进补。这就形成了一种社会基础。所以广东到处都是凉茶铺、家家都煲老火靓汤。也有一种说法:广东人人是中医、个个媳妇会煲汤。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科普知识讲座四、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的主要方法(三)食疗、药膳薏米莲藕煲猪排骨

材料:薏米50克、莲藕500克、猪排骨400克、生姜3片。

烹制:1.薏米洗净;莲藕洗净,切段;猪排骨洗净、切段。一起与生姜放进瓦煲,加入清水2500毫升(10碗量),武火煲沸后,改文火煲2小时,调入适量食盐便可。2.此量可供3~4人用,莲藕、排骨等还可捞起拌入酱油食用。作用:清热、利湿、减肥。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科普知识讲座四、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的主要方法(三)食疗、药膳夏枯草生地煲瘦肉材料:夏枯草、北沙参、玉竹、生地、鸡蛋花各15克,猪瘦肉400克,生姜3片。烹制:各药材洗净,稍浸泡;猪瘦肉洗净,切块,一起与生姜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2500毫升(约10碗量),武火煲沸后,改为文火煲2小时,调入适量食盐便可,此量可供3~4人用。猪瘦肉可捞起伴入酱油佐餐用。作用:清热消暑、润燥养阴。

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科普知识讲座四、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的主要方法(三)食疗、药膳赤小豆煲鲫鱼材料:赤小豆100克,陈皮1-4个.鲫鱼1条.生姜3片。烹制:赤小豆、陈皮洗净;鲫鱼宰洗净,煎至微黄,溅入少许清水。一起与生姜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2500毫升(约10碗量),武火滚沸后,改为文火煲约1小时,调入适量食盐、油便可。此量可供3~4人用。作用:祛湿利水、消肿除烦。

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科普知识讲座四、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的主要方法(三)食疗、药膳柠檬片炖鹧鸪材料:柠檬(宜取较熟的,避免过酸)2~3片、鹧鸪2只、生姜3片。烹制:鹧鸪宰洗净,并置沸水中稍滚片刻,再洗净(即“飞水”)。一起与生姜放进炖盅,加入冷开水1250毫升(约5碗量),加盖隔水炖3个小时便可。进服时方调入适量食盐。作用:化痰止咳健脾生津。

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科普知识讲座四、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的主要方法(三)食疗、药膳清热化痰汤:将瘦肉洗净切好,和洗净的霸王花、无花果、南北杏、蜜枣一起入煲,加清水2升煲2小时,加盐调味。润肺止咳汤:将鹌鹑洗净切好,和洗净的川贝、元肉、干枇杷叶、南北杏一起入煲,加适量猪瘦肉及2升清水煲2小时,加盐调味。养血补肝汤:将瘦肉洗净切好,和洗净的生地黄、红枣(去核)、枸杞子、玉竹、元肉一起入煲,加清水2升煲2小时,加盐调味。益肝补肾汤:将鹌鹑洗净切好,和洗净的枸杞子、淮山、沙参、芡实、扁豆、玉竹、元肉一起入煲,加适量猪瘦肉及2升清水煲2小时,加盐调味。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科普知识讲座四、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的主要方法(三)食疗、药膳滋阴养颜汤:将鸡洗净切好,和洗净的淮山、玉竹、枸杞、元肉、红枣、蜜枣一起入煲,加清水2升煲2小时,加盐调味消滞开胃汤:将鸡肉或猪肉洗净切好,和洗净的鲨鱼软骨、稻芽、麦芽、山楂、无花果、蜜枣、山药、陈皮一起入煲,加2升清水煲2小时,加盐调味。灵芝养心安神汤:将瘦肉或鸡肉洗净切好,和洗净的灵芝、党参、茯苓、龙眼肉、五味子一起入煲,加清水2升煲2小时,加盐调味。清热解毒祛湿汤:将猪横脷洗净切好,和洗净的鸡骨草、瑶柱、无花果、陈皮.蜜枣一起入煲.加适量猪瘦肉、鸡爪及2升清水煲2小时,加盐调味。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科普知识讲座四、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的主要方法(四)“冬病夏治”,“夏病冬治”

它是中医学的一种特殊治疗方法。根据“天人合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中医认为“四时养生防病”,三九天贴药是三伏天灸的补充,前者是夏病冬治,重在养阴,后者是冬病夏治,重在养阳,阴阳并调,更能达到提高机体素质和抗病能力的效果。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科普知识讲座四、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的主要方法(四)“冬病夏治”,“夏病冬治”

“冬病夏治”

是指对一些因阳虚、外感六淫之邪而导致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疾病,在夏季阳气旺盛,病情有所缓解时,辨证施治,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增强抗病、祛邪能力,以预防和减少疾病在冬季来临时再发作,或减轻其症状。即在夏天治疗冬天易患、易发作的疾病。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科普知识讲座四、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的主要方法(四)“冬病夏治”

(三伏天灸)

每年三伏天是全年天气最热、阳气最盛的阶段,此时,人体腠理疏松、经络气血流通,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和吸收。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治疗某些寒性疾病,能最大限度的驱风祛寒,祛除体内沉痼,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预防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并为秋冬储备阳气,令人体阳气充足,到冬至时则不易被严寒所伤。

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科普知识讲座四、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的主要方法(四)“冬病夏治”

(三伏天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