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慰祖:苏州河桥与吴文化_第1页
瞿慰祖:苏州河桥与吴文化_第2页
瞿慰祖:苏州河桥与吴文化_第3页
瞿慰祖:苏州河桥与吴文化_第4页
瞿慰祖:苏州河桥与吴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瞿慰祖:苏州河桥与吴文化苏州位居长江三角洲,东与上海接壤,西连无锡,南邻浙江,北襟长江。境内河网稠密,湖塘众多,联通长江、金湖、京杭运河三大骨干河流,是典型的水乡泽国。自古以来,苏州地区先民,在这片水乡泽国的土地上,休养生息,繁衍后代,效学自然,探索人造桥梁,独木桥、汀步桥、吊索桥,以跨越河道障碍,谋生存求发展。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命伍子胥建都城,“捆上堂水,象天法地”科学地在“水乡泽国”,总体规划“双棋盘”格局,形成水路、陆路两套密切结合的交通系统,而桥梁是水陆交通网络的节点,按节点前后左右,设置宅第公建,花园水榭和自然和谐相处,唐陆广之故《吴地记》曰:“苏州有七堰八门,皆通水路。郡郡三百余巷虹桥三百有余。”白居易诗曰:远近高低寺间出,东西南北桥相望",“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就是苏州“小桥流水人家”的典型写照。吴文化的遗产极其丰富,就苏州城市河道与桥梁为例,二千五百多年以来,经历代人们的艰苦创业、传承创新,已经成为我国城市中河网规模最大,河道最宽,桥梁最多,布局正,体系空前的水网城市,以“东方威尼斯”闻名于世,其中及其重要的物质条件与精神因素,无不来自吴文化的孕育、传承,创新发展。现就“河桥与吴文化”为题,从历史沿革、建筑特色、艺术特色、文化特色、功能分类五个方面,进行阐述。一、历史沿革苏州地区(含苏州市及所辖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吴江各市),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太湖流域,境内河港纵横交错,湖荡星罗棋布;境外连接长江、大海、南北运河,是典型的水乡泽国。水多、河多、桥多,以东方水城,“小桥、流水、人家”称誉于世。几千年来,苏州地区的先民,在这片“水乡泽国”的土地上,休养生息,繁衍后代。据新中国考古成果证实,在张家港杨舍、常熟梅里、太仓新丰、昆山千灯、吴江梅堰及市区三山岛、横塘、木渎等地,发现与发掘的旧石器、新石器时代几百处遗址中,挖掘出河姆渡、马家浜、崧泽、良渚文化的生物化石、居住遗迹、灰炕墓葬、陶石骨玉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从中还发现了早期用于建桥的基台石料、夯土层及木结构与榫铆构件。根据考古实证与科学推测,参照苏州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史,我们将苏州的建桥历史,分成六个时期:第一时期,萌芽阶段(旧石器到新石器时代)。处于水乡泽国的先民们,在种植水稻、养殖蚕桑、编织芦席、构筑房屋的同时,效学自然,参照倒在河道上的树干,生长在河岸上的藤萝,露出水面的石头等天生桥形态,探索人造桥梁。先民们运用当时的树木、石头、藤萝等原始材料,架木跨水建独木桥,用“鼋邑”以为梁造汀步桥,编织藤萝成吊索桥,人们跨越河道障碍更好地谋生存。第二时期,创始阶段(夏商周到春秋战国)。苏州蛮夷之地,自周泰伯奔吴建立勾吴,引进中原农耕、科技、文化以来,历经吴阖闾、楚春申君建都城,筑宫苑、造虹桥,走出“水乡泽国”将周围的自然水道变成运行舟船的航道,在航道沿途构筑桥梁,畅通水陆交通。而春秋争霸、战国烽火,加快了役兵开河、架设桥梁、运兵运漕的步伐。这期间以木梁桥、骈木梁桥为主的人造桥梁得到广泛应用,陆上的驿道桥、水上的航道桥、城镇的人行桥、农村的水渠桥,桥梁跨越河道、空间的交通功能越来越大,人们建桥,既是谋生存又是求发展。第三时期,发展阶段(秦汉到隋唐)。秦汉统一中国,社会相对稳定,农业与手工业加快发展,隋炀帝开通京杭大运河后,苏州地区日渐成为全国财货集散、转运和信息交流的中心,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绅商皆乐于在苏寓居,精心构筑住宅与私家园林,木梁、木柱、石梁、石拱、石板桥型纷纷呈现,与交通上的多跨木柱、木梁长桥,水利上的石梁石墩水闸桥,同时快步发展。苏州桥梁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桥梁从交通功能为主,发展到经济、艺术并重的阶段,桥梁从皇室宫殿,贵族花苑,移至官商士绅,私家园林的阶段,桥梁不仅是人们生存发展的需要,而且是人们享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第四时期,鼎盛阶段(唐宋到明朝)。唐朝从初期繁荣、强大到中期衰退败落,几经战乱,尤其是发生“安史之乱”后,中原地区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苏州社会经济“一枝独秀”被敕封为“天下第一雄州”成为唐后期中央财赋重地和经济支柱,城市人口直线上升,区城性交通迅速发展,水陆城门全部开启,木质桥梁纷纷营建,形成了“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的东方水城风貌。这个鼎盛阶段的快速发展,虽经金兵南下、元兵占领、明兵平毁、清兵入关的破坏,由于南宋王朝迁都杭州,元明两朝开放海禁,苏州地区的社会经济,尤其是手工业商业、服务业发展很快,屡经毁坏的木石桥梁,修建重建的速度极快,在总量变化不大的前提下新桥代替旧桥,拱桥替代梁桥,苏州古城依然保持“小桥、流水、人家”的水城风貌。第五时期,迟滞阶段(清朝到民国)。清初苏州官民对受战乱破坏的桥梁进行了修复,“康乾盛世”时,市区桥梁,在数量上略有增加,但技术上、材料上均无创新突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外通商、上海兴起、经济中心东移,苏州在全国的经济地位降低,人均生产水平落在无锡、常州之后,城市交通桥梁建设迟滞,航道桥梁破败不堪。新建的近代公路,一般利用原来的驿道与木石桥梁,钢质桥,直到修筑沪宁铁路苏州段时,才出现在苏州土地上。第六时期,提高阶段(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解放初,苏州城乡桥梁满目荑败,百废待兴。人民政府,抓住重点航道桥梁修复通航,公路桥梁疏通通车,城镇桥梁抢修维护,保证正常运输秩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入提高建设桥梁的新阶段。以公路桥梁为例,有三次大的提高:一是提高永久性桥梁的比重。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拆除腐朽不堪的老桥、临时性桥梁,建设新的永久性桥梁,公路永久性桥梁比重从18.6%,提高到七十年代的97%;二是提高公路桥梁的等级。自集装箱业务开通,公路桥梁的等级标准逐步提高,到九十年代,采用砖混和混凝土结构的“双曲拱桥”,替代简陋的木石结构桥梁,采用钢筋混凝土连续梁公路桥,替代全部石拱桥,几十座超过100米长,单孔净跨度超过30米的大桥拔地而起;三是提高公路桥梁的现代化进程。按照以高等级道路为主体、沟通高速公路骨架,连接乡镇复线的公路网规划,经过“九五”、“十五”、“十一五”三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新的一千多座适应现代化交通要求的公路桥梁,在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中展现。名列全国、世界之最的苏通大桥、太湖大桥、尹山斜拉桥、吴淞江特大桥,苏州城区高架桥,成为其更新换代、跨入新世纪公路桥梁的突出代表。二、建筑特色苏州以“东方水城”,“桥梁博物馆”闻名中外,苏州的桥梁千姿百态,外形优美,星罗棋布,科学合理。苏州的桥梁在总体布局、桥位选择、桥孔设置、桥型创新、桥基处理、建桥工艺上,都具有独特的建筑特色。总体布局,成水陆交通网络节点。二千五百多年前,伍子胥建城时,开沟筑路打造“三横四直”的河道网和“河街并行、水陆相邻”的水陆两套交通网络。在“双棋盘格局”的交通网络中,河道是水陆交通网络的节点。按节点,设置宅第公建,形成“门前是小桥,屋后是水巷”,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总体布局。桥位选择,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依据苏州地区环境条件与桥梁规模的不同,其桥位选择大体有三种情况,一是特大桥梁,如跨越长江的苏通大桥,根据水文条件,选定桥位,桥梁本身规模宏伟,气势磅礴,形成独立的景观。二是著名桥梁,如苏杭运河中的宝带桥,傍山临湖,碧水相映,在此建造五十三孔连拱石拱桥,犹如“长虹卧波,鳌背连云”,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三是一般街巷小桥,如古城内定慧寺巷东端,管太尉河上的吴王桥,此处桥梁密集、街巷相连、宅第相望、寺庙塔院珠联璧合,自成一道风景线。桥孔设置,按黄金分割进行选配。苏州桥梁在桥孔和桥跨设置上,有两大特点:一是桥孔呈奇数布孔,单孔(越城桥)、三孔(万年桥)、五孔(五龙桥)、七孔(沧浪亭七孔梁桥)、九孔(行春桥);二是桥跨尺寸,按“黄金分割”定律选配,山塘河上的普济桥,中孔9.1米,两边边孔各5.2米,边孔是中孔的0.57倍,接近“黄金分割”比例,中轴对称稳重,桥墩和桥台的受力,趋向于科学合理。桥型创新,为城市建设增添色彩。根据历史记载、民间传说与现存实物,苏州造桥工匠,在创新桥型方面的主要贡献有三:一是公元1298年,在江南水网地区因地制宜,创建了结构轻巧,造型美观的薄拱石拱桥一一灭渡桥;二是公元1117年,苏州创建增加托木的石梁桥 崇真宫桥;三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苏州地区桥梁工匠苏松元,发明创建了“双曲拱桥”的桥型,成为全国各地学习和仿造的新桥型。桥基处理,用奇特有效加固技术。针对苏州地区冲积平原软地基的情况,在桥基处理上,苏州工匠加固技术有四项:一是采用打短木桩,打密土体,提高承受力,防止基础沉陷;二是改变半圆形的石拱桥,砌筑全圆形的石拱桥,加固桥基,避免桥梁塌陷;三是采用空心桥台,减轻桥体重量,避免桥台沉陷;四是改变“重力式”的桥墩,构筑上大下小,轻巧秀美的的“柔性墩”。建桥工艺,创石桥建筑联锁拱券。宋朝始建的石拱桥,拱券为“并列法”(艮卩各道拱券之间互不联系,而用“腰铁”连缀);后用“纵联法”(即把拱石砌成与桥同宽的一条条长石,并将这长石按拱券弧形砌成整体);到明清时期,苏州造桥工匠,借鉴与总结了“并列法”与“纵联法”的优缺点,创造了“联锁法”即砌筑拱券时,先从拱脚起,第一排以较长的拱石并列,满布桥宽,再上一层则用断面尺寸近乎方形的横联丁石,将相邻并列的拱石加以联锁,依序类推,直至拱顶,用龙门石楔紧成拱),增加拱桥的刚度和承载能力。现代桥梁建筑,新结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层出不穷。苏州桥梁建筑的科技人员,努力学习,积极实践,在建桥工艺上有四个方面的创新:一是在建造泰让桥工程中,引进桁架拱桥新桥型,首创叠浇工艺和无支架起吊安装;二是在重建平门桥时,利用浮吊安装桥梁预构件,施工期间不断航,受到国家重视,总结推广;三是在人民桥重建时,引进预应力空心版梁技术,保证净空要求,缩短桥梁长度,减少工程造价;四是在西环路2号桥工地上,出现空心版梁断裂,采用环氧树脂粘贴钢板于裂缝部位,经荷载测试合格后使用,受到国内外桥梁界重视。现代桥梁一苏通大桥,是中国由“桥梁建设大国”向“桥梁建设强国”转变的标志性建筑。连接苏州市和南通市的苏通长江大桥的工程技术人员,自2003年6月27日开工以来,面对气象条件差、浪高水流急、基岩埋藏深、航运密度高的威胁,在突破主桥结构、抗风性能、防震强度、船撞系统、群桩基础、冲刷防护、索塔抗风、拉索减振、主梁架设、施工控制十大关键技术,于2008年4月建成通车,创造了最大主跨(1088米)、最深基础(40米水深以下300米群桩基础)、最高桥塔(300.4米)、最长拉索(577米)的世界记录。三、艺术特色几千年来,苏州造桥工匠,竭尽心力,架设成千上万座桥梁,把苏州丰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民族传统,灵巧的地方风格,浸润到每座桥梁中去,使苏州桥梁在桥景、桥栏、桥名、桥梁附属物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桥景,桥梁与环境相协调的意境美。苏州桥梁意境美,表现有三:一是桥多,河道纵横,至处有桥,桥中有桥,桥外有桥,桥洞相连,桥桥相望,“红栏三百九十桥”“东西南北桥相望”二是桥秀,多姿多彩,精巧秀丽,梁桥的舒展似长虹卧波,拱桥的高耸呈线条流畅,曲桥的迁回宜悠悠绕行,廊桥的柔和显古典雅致,堪称秀丽的“桥梁博物馆”三是桥美,桥上行人舒适来往,桥下舟船安全通航,两岸人家枕河居住,人舟相望,桥宅相连,“桥从门前过”“船在家里游”,“小桥流水人家”情景相融的苏州桥梁意境美,达到极致。桥栏,桥梁与艺术相协调的雕饰美。苏州桥梁的桥栏,一般由柱头、地袱、栏板、寻仗组成。所用材料,宋以前架木为梁,涂朱漆、刻图案,称“红栏”宋朝始,就地取材,以青石、花岗石为主。雕刻图案有三类:一是植物图案,瑞草嘉花、古樟、松柏、水杉、莲花、百合、万年青,显示吉祥、如意、长寿、健康;二是动物图案,珍禽祥兽,青龙、白虎、喜鹊、麒麟、凤凰、蝙蝠,祝愿镇水压妖,平安降福;三是文化图案,神话传说、轮回报应、历史故事、民俗风情,以传承文化传统。桥梁栏杆上的雕饰,精雕细刻,栩栩如生,过桥行人,边走边看赏心悦目。桥名。桥梁与人文相协调的神韵美。苏州桥梁的取名,都与苏州的历史、人文、地理和经济有关,主要有八个方面的依据:一是依据历史事件取名,有泰让桥、吴王桥、孙武子桥、临顿桥、张广桥、皋桥等;二是依据神话传说取名,有饮马桥、乘鱼桥、虎山桥、望星桥、渡僧桥、雪糕桥、落瓜桥、剪金桥等;三是依据宗教场所取名,有庙桥、崇真宫桥、光福寺桥、铜观音桥、大觉寺桥、天后宫桥、泰伯庙桥、观桥、龙华寺桥等;四是依据家庭姓氏取名,有奚家桥、林家桥、朱公桥、徐公桥、张家桥、顾家桥、单家桥、张公桥、董家桥等;五是依据官吏衙门取名,有福民桥、孙老桥、官太尉桥、状元桥等;六是依据商业市场取名,有糖坊湾桥、船舫桥、醋坊桥、鸭蛋桥、枣市桥、花桥等;七是依据吉祥祝愿取名,有广济桥、万年桥、太平桥、行春桥、利往桥、吉利桥等;八是依据名胜景色取名,有日晖桥、青山桥、绿水桥、宝带桥、窥塔桥、玉虹桥、塔影桥、黄鹂坊桥等。苏州桥梁的桥名,直接雕刻在石栏板正中或石边梁外侧,并辅以造桥时间和花式图案,记事抒情,雅致动听。桥梁附属物。桥梁主体和建筑小品的整体美。苏州桥梁周围,往往建庙宇、搭戏台、开商店,形成聚集人员的公共场所。同时,在桥上和桥头,构建宝塔、凉亭、碑石、系缆石等附属建筑,以桥梁为中心形成整体。桥梁附属物主要有五类:一是建宝塔,1232年重修宝带桥,建五级八面双塔,塔座和每层层面,均雕有佛龛佛像;二是建凉亭,1965年重修寿星桥,营建凉亭一座,桥梁与两岸垂柳、双塔塔影、休歇凉亭融为一体;三是立碑石,1905年重修白塔子桥,立“西白塔子桥重修碑”记载了修桥经历、捐资人名、钱款数额及开支账目,公诸于众;四是立楹柱,1494年建普济桥,立楹柱,刻楹联,上联写东边风貌:“东望鸿城,水绕山塘连七里”下联写西边景色:“西瞻虎阜,云藏塔影立孤峰”五是系缆石(俗称牛鼻子),凿有锁绳孔,配有蛟龙、立鹤、象鼻、卧虎及莲花、玉簪、彩云、如意等图案,融艺术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展现桥梁建筑主体与细部小品的整体美。现代桥梁——太湖大桥,于1992年10月27日开工,1994年10月建成通车,这是苏州人民自筹资金建造的跨越太湖第一桥,充分显示苏州桥梁艺术特色的代表作。桥景,大桥全长4308米,东起胥口渔洋山,西至西山大庭山,大桥设计从整体的水景空间形态出发,简洁、轻盈,蜿蜒起伏,贴水而漂,如一条飞舞的银链,飘落在太湖群岛之间,“桥景这边独好”桥栏,高1.30米,朴实无华,采用细石混凝土结构花色栏杆,中嵌吉祥如意图案,人车在桥上凭栏远眺,远山白云、蓝天碧波、渔舟帆影,构成了一幅“天人合一”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意景美、雕饰美。桥名,依据桥梁所在的位置,取名太湖大桥,由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题写桥名;在桥头立“功德碑”与“太湖大桥志”记载了修桥经历、筹资单位(人员)、出资钱款及开支账目。桥梁附属物,桥头入口处,由碑石、廊亭、建筑小品组成。太湖大桥桥型采用连续梁结构,外形与山体形态保持一致,岛上的园林绿地、酒店住宅、亭台楼阁、公共设施,似珍珠散落其间,构成一幅极富韵味的太湖桥景。四、文化特色苏州桥梁在建造过程中,建桥技术与艺术有机结合,科学与人文相互渗透,具有独特的建筑特色与艺术特色。同时,在桥梁的建造、运行、观赏、修建的史料积累上,形成独特的苏州桥梁文化。苏州桥梁文化特色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八类:诗词、楹联、碑记、绘画、戏曲、邮票、散文、民俗。诗词。历代诗人,居住或途径苏州,亲览千姿百态的苏州桥梁,兴致盎然,浮想联翩,或咏桥喻志,唐代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咏桥诗《正月三日闲行》在赞美“红栏三百九十桥”的同时发问“借问东风来早晚?则从前日到今朝”表述其奋斗志向;或赋桥写景,宋代名臣王安石,途径吴江垂虹桥,赋《长桥》诗,盛赞横卧水波、气势恢宏的垂虹桥“颇夸九州物,壮丽此无敌”或借桥寄情,唐朝诗人张继,船过苏州夜泊枫桥,作《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表达了诗人仕途失意、心悲神伤的情思。这些诗词缘于苏州桥梁而发,苏州桥梁籍诗词而流传,桥梁美与诗词美相得益彰,得到完美的统。楹联。自春秋始,苏州习俗已有“春联”以后陆续出现园林联、居室联、喜庆联、哀挽联、行业联,桥联是其中稍迟的一种,起于唐宋兴于明。苏州建桥,一般均立楹柱、刻楹联,一桥一联或二联。如:常熟广嗣桥,东联“八尺长虹横雪浪,半轮皎月锁寒烟”西联“西挹吴山朝气爽,东延沧海暮澜回”展示人和自然的和谐协调。如:吴江同里渡船桥桥联上镌刻“春入船唇流水绿,人归渡口夕阳红”小东溪桥桥联镌刻“一泓月色合规影,两岸书声接榜歌”借桥劝人好学;如:苏州市区桐泾桥桥联,“转地远精功疏浚,出人才恒善栽培”向人们揭示“振兴事业盼人才”的哲理;如昆山周庄富安桥桥联,上联“富有府第千间,万贯腰缠曾致富”下联“安得楼桥一座,三层梦绕现已安”突出造桥人建桥取名的富适安康心态。碑记。苏州桥梁建成后,一般都在桥头立碑石,写碑记,记载建桥缘由、历史背景、桥梁特色、建桥事宜(资金来源、有功人士、施工时间)。碑记提供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人物、风俗等多方面资料,是研究桥梁的可靠原始档案。碑文均由书法家认真撰写,能工巧匠精心雕刻的艺术作品,如:清同治十一年(1872)《重建苏城娄门外各桥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西白塔子桥重修记》,苏州桥梁碑记实物保存极少,但碑记上的碑文,登载在地方志书、文学作品、报刊杂志上较多,查阅民国二十二年(1933)曹允源、李根源编撰的《吴县志》有关苏州桥梁的碑记就有二十八篇,现选择两篇简要介绍,一是宋范成大《重修行春桥记》,“太湖日应咸池,为东南水会,石湖其呱也”“吴台越垒,对应两涘,危风高浪,襟带平楚”为历史背景;“胥门以西横山以东”为地理位置;“凡游吴中而不至石湖,不登行春,则与未始游无异”为桥梁特色;“岁久桥坏,人且病涉”“过者为之叹息,豪有力之家,相过环视莫恤,漫以诿之官,前令陈益、刘棠皆有意而弗果作”,“淳熙丁末冬,诸王孙赵侯”,“问民所疾苦,则曰'政孰先于舆梁徒扛者'乃下令治桥,补覆石之缺,易籍木之腐,增为扶栏,中四周而旁两翼之,岁十二月鸠工,讫于明年之四月”寥寥数百字,简明扼要记述了行春桥修桥史。二是明•文震孟《横塘普济桥疏》,“盖自胥江斜出,波回水远,至此而西,万山环绿,若卫若迎,融结信非偶然者,长虹跨之,有亭翼然”,为地理位置,桥梁特色;“岁久而圮,里中善士谋所以新之”,“抑不令从来横塘毁于一旦留名胜之美谈云尔”为修桥缘由;“种善果,集善缘,永为名人韵士之佳话,以斯布施,固已可矣”对为群众集资形式修桥善举作褒奖之言。绘画。历代画家,置身于苏州“桥梁博物馆”,徘徊于梁桥、拱桥、廊桥、曲桥之间,为千姿百态桥梁的神韵而陶醉,拿起画笔,以桥为题材,绘制了国画、版画、油画,流传国内外。如明代著名画家沈周,为吴江垂虹桥秀姿倾倒,以写意水墨画的笔法,创作了一幅《垂虹暮色图》画中描绘暮色中的垂虹桥壮丽秀逸,颇具韵味;又如清代著名画家徐扬作《姑苏繁华图》真实地描绘了当时苏州城乡物产富饶、工商繁荣、人文荟萃、风景秀丽的景象及三十多座苏州桥梁,木桥、石桥、廊桥,应有尽有,为研究苏州城市桥梁,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形象资料;又如现代著名美籍华人、画家陈逸飞,在昆山周庄采风,对两座相依相偎的双桥情有独钟,创作了油画《故乡的回忆》得到国内外好评,成为中美两国高层人士交往的礼品,陈逸飞因画“双桥”扬名,“双桥”因画驰誉世界。戏曲。苏州地方戏曲,有苏剧、昆剧、评弹。苏州戏曲艺人,在编写剧目与演出时,往往把故事地址、情景展示,放到苏州桥梁上来,如:昆剧《十五贯》以故事发生地一皋桥,展示熊友兰、苏戌娟沉冤昭雪,褒奖知府况钟为民请命、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办案作风。身处“桥都”的戏曲艺人,生活在苏州桥梁千姿百态的环境里,以无限的创作热情,编唱有关苏州桥梁的小曲,例如:著名评弹艺术家邢晏春、王鹰编唱的《苏州桥联唱》,一口气唱了苏州143座石桥,还要“请大家数一数,跑一跑,苏州到底有几条桥”。苏州评弹艺人华觉平,将苏州桥梁,编成弹词开篇《姑苏的桥》展示了苏州地区“石桥、砖桥、小平桥,斜桥、平桥、拱形桥;秀雅古朴世间少,景色旖旎着意描”的情景,使听众欣赏评弹艺术的同时,领略了苏州桥梁的神韵,增长了桥梁方面的知识。邮票。是群芳荟萃的艺术品,是缩微历史、文化、艺术的百科全书。世界各国发行的桥梁邮票,大约700多种,我国以桥梁为主图的邮票、明信片有近百种。苏州桥梁出现在“国家名片”上,邮电部1962年5月、2006年3月,先后发行过两套古桥邮票,苏州的宝带桥、枫桥均入选。新中国成立以来,已建长江大桥50多座,发行邮票仅十几座,苏州苏通长江公路大桥,2008年4月12日建成通车时,国家邮政部门发行了2枚一套纪念邮票。苏州有9个园林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其中留园(T56,1980.10.25)、拙政园(T96,1984.6.30)、网师园(2003-11,2006.6.29),先后有国家邮电部门发行特种邮票与纪念邮票。2007年4月,“全日本邮票展”在东京开幕,一组“桥的历史”展品,展示了苏州宝带桥生动直观的形象。苏州桥梁,通过邮票图案,传播世界各地,人们在获得赏心悦目艺术享受的同时,了解苏州桥梁的倩影,一举两得。清末民初,由中国与日本,发行邮票、明信片,主图涉及苏州“小桥、流水、人家”近百枚。新中国邮电部门,曾专门设计发行《苏州桥影》美术明信片一套12枚,展现“东方水城”桥梁倩影。散文。吴地文化博大精深,苏州文人创作的文学作品汗牛充栋,撰写桥梁的散文连篇累牍,散文内容大都集中在宝带桥、枫桥、吴门桥、觅渡桥、垂虹桥等著名古桥。散文形式,有神话传说(《铁拐李造虎山桥》、《鲁班爷建枣市桥》、《琴高乘鲤乘鱼桥》)历史故事(《西施落水采莲桥》、《孟姜女夜宿兴贤桥》、《严嵩强拆万年桥》);史料典故(《毛家桥的来历》、《渡僧桥的来龙去脉》、《雪糕桥的来历》);趣闻随笔(《张香殉情张香桥》、《善良夫妇花桥传艺》、《郝将军卖药上津桥》);纪念官吏为民办事(《宝带桥的传说》、《白姆桥的来历》、《落瓜桥的传说》)。这些散文,为群众喜闻乐见,一代又一代,广为传播。成为苏州桥梁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民俗。苏州民间习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关于桥梁的习俗,主要有三项:一是“水乡走三桥”,苏州桥名大多寓言吉祥安康,吴地民众每逢喜庆节日都会选自己称心如意的桥梁去“走三桥",吴江同里走品字型古桥(太平、吉利、长庆);昆山锦溪走(锦溪、永福、太平)三座古桥,相沿成习,今仍盛行;二是“看月亮”,每逢中秋佳节,苏州有看月亮习俗,最佳去处是宝带桥与行春桥,八月十五日一八月十八日看月亮的人群,聚集两桥,岸上游客穿梭往来,水上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