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川县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2010_第1页
宜川县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2010_第2页
宜川县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2010_第3页
宜川县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2010_第4页
宜川县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2010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TOC\o"1-2"\h\z\u第一章规划背景1第二章城乡开展根底条件2一、现状概况2二、相关规划概况6三、开展条件分析7四、城乡社会经济开展分析8第三章规划总那么9一、指导思想9二、规划原那么9三、规划依据9四、规划范围和期限9第四章城乡一体化开展战略10一、城乡一体化开展阶段及主要矛盾10二、城乡一体化开展模式10三、战略目标11四、开展战略12五、战略措施13第五章人口预测与城镇化开展规划15一、总人口预测15二、城镇化开展16第六章城乡一体化产业开展规划18一、产业开展现状18二、产业协调开展19三、空间一体化布局20四、旅游业开展规划20第七章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规划23一、城乡居民点的分布现状23二、居民点体系规划23三、建设用地控制25四、城乡空间管治25第八章重点区域一体化建设导引26一、县城26二、壶口镇城乡用一体化建设规划27三、蟒头山旅游效劳基地28四、云岩小城镇建设28五、秋林工业园工业园规划导引29六、青兰高速云岩镇沿线主要城镇规划导引29七、小康示范村的建设29第九章城乡生态环境保护规划31一、自然条件与环境现状31二、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任务和目标32三、城乡生态区划32四、城乡环境功能分区33五、城乡环境整治措施33六、生态环境保护对策34第十章城乡根底设施一体化规划35一、城乡综合交通规划35二、城乡水资源利用与一体化供水规划37三、城乡一体化排水工程规划40四、城乡一体化电力工程规划42五、城乡一体化电信邮政规划43六、城乡供热工程规划44七、城乡燃气工程规划44八、城乡一体化综合防灾规划44第十一章城乡社会事业开展和设施布局规划49一、教育事业49二、医疗卫生49三、文化体育49四、城乡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50五、城乡大型市场布局51第十二章近期建设规划52一、建设期限与规模52二、居民点建设52三、产业开展52四、交通设施建设52五、重大根底设施建设52六、公共效劳设施建设52七、近期建设工程52第十三章环境影响评价54一、资源环境制约因素分析54二、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54三、环境影响减缓措施58四、规划方案综合评述59第十四章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对策和措施60附表62第一章规划背景在城市化迅速开展的阶段,也是城乡矛盾加剧的时期,尽管城市化水平显著提升,社会经济水平迅速提高,但同时也会造成一系列不良的后果。例如,拉美国家在20世纪60、70年代的快速城市化,不仅造成了失业增加、城市拥挤、社会紊乱、收入差距扩大等诸多“城市病〞,也导致其农村凋敝,城乡开展失衡等严重后果。从国内近年来的实践看,如果无视了城乡协调开展,快速的城市化也会产生一些不良后果。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开展的阶段,城乡矛盾逐步显现,为促进城乡协调开展,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开展。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农村改革开展。城乡统筹是解决我国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打破城乡分割、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快县域城镇化进程,促进县域经济开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开展新格局,确保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开展,陕西省人民政府于二○○九年三月二十七日印发了《陕西省加快县域城镇化开展纲要》。纲要提出:到2023年,县域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非农产业初具规模,工业布局相对集中,经济实力明显提升,城镇根底设施根本完善,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公共效劳设施根本健全,初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重点镇为支撑、以中心村为根底的全省城乡一体化开展框架。在此根底上,再用10年左右时间,使县域城镇规模进一步扩大,城镇化质量进一步提高,县域城镇化水平到达全国平均水平,在西部处于领先地位。启动县域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是加快县域城镇化开展的重要政策措施之一,通过以一体化规划为引领,统筹城乡建设、产业布局、土地利用、综合交通、供水体系、农田保护、村庄分布、生态修养等方面的空间布局,统筹城乡根底设施和公共效劳设施建设,实现根底设施和公共效劳设施的共建共享。根据《陕西省县域城镇化开展纲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要求全面推动县域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三年内完成全省县域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按照中心突出、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城乡统筹的原那么,编制覆盖全区域的城乡一体化规划,协调城镇、产业、土地、交通、水利、农业等专项规划,以城乡统筹的视角对传统规划进行完善与优化,对于促进城乡协调开展,加快全县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步伐,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既是对已有规划的整合与协调,又是指导县域城乡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为了推进城乡统筹,建立新型城乡关系,构筑区域协调开展的新格局,宜川县县委、县政府抓住宜川县作为全省首批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编制试点县的有利时机,决定编制宜川县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以利于在新的开展形势下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实现城乡共同开展。

第二章城乡开展根底条件一、现状概况〔一〕地理位置宜川县地处陕西省中东部,延安市东南部,介于北纬35°42′39〞~36°23′39〞、东经109°41′36〞~110°32′44〞之间,属渭北高原与陕北丘陵沟壑区之间的过渡地区。县境东以黄河为界与山西吉县、乡宁县为邻,北以雷多河为界与延长县雷池乡毗连,西北以膳马桥为界与延安市官庄乡相接,西以晋师庙梁为界与富县牛武镇接壤,西南以椿树沟为界与黄龙县圪台乡相依,南以八郎山为界与韩城市王峰桥乡相邻。县域总面积为2983.5平方公里,占延安市域总面积的7.7%。县政府驻地丹州镇,距延安市区〔经富县、甘泉〕160公里。距省会西安市区347公里,东至山西省吉县县城94公里,东南至韩城市区120公里。境内有国道309、省道渭清路、宜延路、韩宜公路〔二〕自然条件1、地质地貌宜川在地质构造上属华北陆台的鄂尔多斯地台的一局部,位于鄂尔多斯地台向斜的南部,主要由中生代的沉积岩系组成。宜川县属陕北黄土高原的一局部,主要表现为黄土塬、梁、峁、沟、川和局部山地。境内塬面破碎,沟壑纵横,川塬相间,梁峁遍布。县境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形成南、西、北高而东部低的簸箕状地形。海拔800~1600米,相对高度一般为100米至300米。以海拔高度和地形划分,全县大致可分为三个地貌区:黄土残塬区、梁状丘陵土石山区、峡谷基岩残丘区。黄土残塬区分布在县川河以北和云岩河流域,其特点是塬面被深沟所切,上下不平,地块零星,面积悬殊。川道开阔平缓,沿河两岸多为河流冲积土壤,土质肥沃,灌溉便利,是重要的农耕区。梁状丘陵土石山区分布在县境西南部,特点是植被良好,且以森林为主,坡沟、沟头丛生灌木。峡谷基岩残丘区分布在东部黄河沿岸,特点是沟多且深,川面窄小,山多秃顶,沟谷山坡基岩外露,土壤贫瘠,植被稀少,耕地缺乏。2、气象气候宜川属暖温带半干旱区,为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清楚,冬季寒冷枯燥,夏季温暖湿润,春季多冷暖交替影响,干旱多风;秋季凉爽多雨,冬长夏短,温差较大。区域性小气候明显,西南林区凉爽湿润,东部黄河沿岸炎热枯燥。降水期集中是宜川气候的一大特点,多年平均降水量568.6毫米,7~9月为雨季,降水量约40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冬春季易出现干旱。白天多东到东北风,晚上多南南西到南西西风,风力早、中午较大,3~5月多西北大风和风沙,瞬间最大风力超过12级。年平均气温9.9℃,最热月7月份,平均气温为23.3℃,最冷月1月份,平均气温为-5.7℃,极端最高气温39.9℃,极端最低气温-22.4℃,无霜期186天。平均年>10℃积温在3000~4000℃之间,作物生长有效期为167天,活动积温3397.93、水文与水文地质全县入黄一级支流有6条,即云岩河、仕望河、白水川河、猴儿川河、鹿儿川河、如意川河。除大南川河系自南向北流向外,其余河流均自西向东流向。各河上游径流较缓,下游较急,且呈深槽状。植被稀少,两岸岩石外露。全县所有河流均属雨水补给型。南川、西川、交里川上游属林区,两岸山坡植被较好,河床较浅。西川和交里川河支流上游有木头沟水库、刘庄水库、钟楼寺水库。宜川县地表水年自产径流总量为7300万立方米,境外流入4237万立方米,以75%的保证率计,年径流总产为11537万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流2.48万立方米,境内径流量平均深为35毫米,径流分布不均匀。总趋势是由西南向东北递减,变化范围在20~50毫米之间,径流的年内变化和降雨量的年内分配相一致。大局部径流集中在汛期7~9月份,一般平水年,1月和12月为枯水期,平均流量为0.5~1米3/秒。5~9月为丰水期,最大的8月流量为10.4米3/秒,径流的年际变化大。宜川属黄土高塬半干旱水文地质,巨厚的岩石上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层。受地貌、地质、气候诸因素影响,地下水形成3种不同的情形:一为北部黄土塬孔隙裂隙水;二是黄土塬下伏基岩裂隙层间水;三是南部低山基岩裂隙层间水。〔三〕资源状况1、水土资源全县东西长76.36公里,南北宽75.32公里,土地总面积2938.5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26.5平方公里,农耕地16291公顷,林地237263公顷,草地66728公顷。森林覆盖率59%,以杨树、桦树、栎树为主,木材蓄积量285万立方米,经济林木有苹果、红枣、核桃、柿子、花椒等。境内河流属黄河水系,自北而南并列有汾川河、仕望河、鹿儿川河、白水川河、如意川河、猴儿川河等六条主要河流。流域总面积5115.5平方公里,河道中下游落差较大,年总径流量17263立方米,水力蕴藏量29560千瓦,可开发5023千瓦,适宜建设水电站。2、矿产资源宜川境内显露地层以陆相沉积岩系为主,矿藏主要有煤、石灰石等。2023年,在宜川城南部集义镇和寿峰乡石炭二叠纪成煤区的开发预查工作中,初步探明共有解释煤层60层,可采煤18层,煤层走向为东南浅、西北深,煤炭储量23.9亿吨,煤层气100亿立方米。这一发现否认了长期以来宜川矿藏贫乏的定论,为全县今后经济开展带来新的契机。

铜矿石:集义镇马树坪、流万头、南庄南沟顶有少量铜矿石;石灰石:境内石灰石储量较多,分布较普遍,以英旺乡双庙沟、晋师庙梁、老虎梁顶至秋林乡看花园一带质量较好,藏量较大。磷矿:云岩镇史村沟有磷矿,但由于储量少,品位低,均无开采价值。石油:宜川区域内石油自1987年经过勘探钻采,已经出油,境内石油蕴藏量较少,主要储油岩层为三迭系上统延长组,其在观亭区域油层分布稳定,横向变化小,向西即龙泉方向油层层数增多,含油带变厚。河沙:主要分布在境内黄河沿岸和主要6大河床沿岸。黄河沙可直接用于建筑材料,其它河道均为粗粒砂,需经过淘筛才能使用。石材:在全县各地分布广泛,多处在山、塬底局部,且质体坚硬,是良好的建筑材料。3、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资源宜川的历史人文和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黄土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文化历史给宜川县留下了高山大川,史前遗址、军事遗迹、风物民俗、圣寺灵泉、这些自然造化和人工成就成为优越而丰富的旅游资源。闻名中外的黄河壶口瀑布是宜川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属全国第二大瀑布,唯一黄色瀑布,被誉为“天下奇观〞。县域内主要的自然旅游资源有:壶口瀑布、蟒头山、孟门山、壶口化石、牡丹塬等。县境内人文资源丰富,古城遗址有:丹阳古城、义州古城、咸宁县古城、云岩古城、清长城、汾川古城、宜川古城、中山堡遗址、平陆堡遗址和如坪堡遗址等;军事遗迹有:八路军办事处、圪背岭彭德怀总司令指挥所、秋林阎锡山二战区司令部、南坡村与马粪滩等。独特的地方风物民俗有:宜川剪纸、宜川刺绣、宜川面花、宜川木雕、宜川秧歌、转九曲、宜川说书、宜川社戏、宜川唢呐、宜川胸鼓、盘古锣鼓、百杆被面旗等。〔四〕建制沿革宜川县位于黄河流域,历史悠久,置县至今已有1470年。据记载:宜川县古属雍州之地,夏商时属西河国地,周为白翟部落,秦汉属上郡。秦置上郡定阳县,今云岩河古称定水,城建定水之阳而得名。西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增设西河郡,辖县境阴山县,因城建丹水之阴而得名。西魏置汾州,后改为丹州,辖义川、永安、云岩、永宁、安平等5县;隋时废丹州,唐又复丹州,五代仍为丹州,辖义州、汾州、门山云岩等4县;宋太平兴国元年〔976〕,为避宋太宗赵光义名讳,改义川为宜川。宋南渡后,仍以丹州领宜川,隶延安府。民国初年属榆林道,废道后直属陕西省。1935年隶属陕西省第三个行政督察区。1948年春,彭德怀亲自指挥了宜瓦战役,是年3月3日,宜川县解放,属黄龙分区管辖,1950年5月撤消黄龙分区,归延安地区。1958年11月黄龙县并入宜川县,1961年,市县行政区划调整,复置黄龙县,至此,宜川县行政区迄今再未变更,现隶属延安市。〔五〕经济开展近年来,宜川县强力推进“城镇辐射、工程带动、果畜富民、旅游强县〞经济开展战略,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开展特色产业,强化根底设施建设,全县国民经济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开展态势,经济快速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23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68598万元,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增长18.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004万元,增长22.3%;第二产业增加值6893万元,增长23.5%;第三产业增加值26701万元,增长13.5%。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51:10:39,一、二、三产业对经济的奉献率分别为48.2%、16.1%、35.7%。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692万元,较上年增长24.9%。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165万元,较上年增长31.4%。全县财政收入4347万元,比上年增长35.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806万元,比上年增长33.2%。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406元,净增920元,增长3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22元,净增2516元,增长28.6%。农业和农村经济开展迅速。2023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含效劳业〕60197万元,较上年增长66.1%。全年农作物种植面积12940公顷,粮食产量42936吨,比上年增加2705吨,增产6.7%。水果产量创历史新高,突破20万吨,到达228190吨,增长82.8%。规模以上工业较快增长。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2家,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7132万元,较上年增长26.3%,生产原油20856吨,较上年增长30.1%。旅游业平稳开展。全年接待游客27万人次,门票收入1529万元,旅游综合收入9174万元。与延安各县〔区〕的经济开展水平相比,宜川县以传统农业为主导的经济开展格局,使其在工业化大开展的的宏观背景下,经济总量在延安市处于靠后的位置。但是,全县梨果业和旅游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旅游业带动了相关效劳业的开展,果业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在人均指标方面,无论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是农民人均纯收入都与其他县〔区〕并没有较大差距。2023年延安市13个县〔区〕主要经济指标比照2023年延安市13个县〔区〕城乡居民收入比照〔六〕行政区划与人口全县辖5镇7乡1个街道办事处,202个村民委员会,608个自然村、638个村民小组。县政府驻地为丹州镇,城区辖3个社区居委会。根据1%人口抽样调查推算,2023年末全县常住人口11.68万人,出生率9.65‰,死亡率5.62‰,人口自然增长率4.03‰。表宜川县域行政村组成情况乡镇名称数量名称丹州镇26南街、西街、北窑、南窑、郭俭、曲里、程落、王湾、三角、高湾、甘义沟、和平沟、党湾、范湾、鸭湾、下阳湾、景阳、西坪塬、茹曲塬、北斗、降头、芦家塔、定阳、槐树塬、五里坪、圪崂英旺乡13英旺、龙泉、观亭、下里源、刘庄、啊道、茹坪、羊道、党山、高里塬、田塬、郝塬、柏塔交里乡12交里、兰河、赤良、段塬、蝉塬、太泉、赵家河、李家塬、南岭、乔庄、合配、岔口、孟长镇、四方秋林镇23秋林、十里坪、左家、合兑、瓦检、桌家、宋家、大子、赵庄、赤塬、显头、甘草、良子伸、北屯里、杏曲、高树、官庄、北崖底、咀上、安川、太平、西庄、南头牛家佃乡21牛家佃、王窑科、下葫芦、上葫芦、小仙头、白浪堡、腰儿村、布里、太多、西塬、袁窑科、崖家寺、化塬、啊石峰、上马、下马、公城、水生、辛家岭、玉石、冯家岭、徐里云岩镇22云岩、二里半、曲州、堡定、永宁、辛户、八零、西迴、高堡、皮头、水苏、纳衣、落东、衣善、南海、云许、史村、太头、孙家坡、孟家塬、刘家桌、谷堆坪、君子新市河乡17后集、前集、瓦子、赵村、长命、兴家塬、上北赤、下北赤、北从、宜世、西良、东良、桑曲、叱干、小叱干、土迴、太塬阁楼镇18西阁楼、东阁楼、殿头、丛垛、蜀旺、平斗、井家、西岭、汾川、儒里、庄头、太木、柴村、白窑科、武家岭、北庄、柏树梁、衣锦高柏乡12高柏、西庄、羊家庄、上熟畔、宁院、佛庄、秀西、郭下、新村、岭玉、月村、北史家庄、曹家庄壶口乡9桑柏、桃曲、丁塬、上岭、昝家山、坪佐、椿曲、亨子、马家寿峰乡10寺里、薛家坪、薛丁庄、寨子、桌里、涧头、贺家河、史家庄、如意、抱泉集义镇19集义、流湾头、坡头、冯家坪、郭东、峪口、阳坪、寺家庄、辿里、南庄、南坡、陈家庄、胡家庄、石磕、麻岔沟、石台寺、崖底、流岔沟、石门沟〔七〕根底设施建设1、道路交通设施宜川县现有5条干线公路,青兰高速正在建设中:国道309线:即兰宜公路,东起宜川圪针滩黄河大桥,经宜川、富县、甘肃庆阳、宁夏固原,西达甘肃兰州市永靖县焦家川,全长949.8公里,宜川县境内全长98公里。与210省道、西包高速路、312国道等公路相通,对促进宜川经济开展有重要意义。省道201线:即渭清公路,起自渭南经蒲城、白水、纵贯延安市城东部,北达清涧县,是沟通关中和陕北的重要干线公路之一,全长418.7公里,宜川段全长远68.2公里。宜延线:从延安起,经三十里铺、南泥湾、临镇、云岩,达宜川县城,全长139.6公里,境内长50.5公里;宜洛路:从宜川县城起,经瓦子街达洛川,全长107.5公里,境内长17.9公里。宜韩路:从宜川县城起,经集义镇到达韩城市,境内长71.5公里;全县共有县乡级公路8条,分别为:云〔岩〕小〔河口〕路,境内长45公里;宜〔川〕寿〔峰〕路,全长63.4公里;宜〔川〕鹿〔川〕路,全长40.7公里;宜〔川〕壶〔口〕路,全长54.4公里;宜〔川〕交〔里〕路,全长14.1公里;新〔市河〕阁〔楼〕路,全长19.42023年,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1513.2公里,其中干线公路185.3公里,等级公路1112.2公里,其中二级公路235.3公里。2023年,完成货运量23.49万吨,货运周转量1268.45万吨公里,客运量17.08万人次,客运周转量768.6万人公里。2、邮政电信2023年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1216万元,下降11.2%,其中邮政业务收入406万元,电信业务收入810万元。年末固定用户到达16214户,国际互联网用户〔含广电网络〕到达2629户,“小灵通〞用户4420户。全县有线电视入网12099户,电视覆盖率99.0%,播送覆盖率89.5%。〔八〕社会公共效劳设施建设教育事业继续较快开展。2023年,全县各类中小学、幼儿园51所,其中中学10所,小学30所,幼儿园11所。全县在校学生19511人,其中高中5167人,初中5295人,小学7036人,幼儿园2023人。2023年,全县各类教职工到达1546人。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99.95%。2023年,全县卫生机构18个,其中县级医疗卫生单位5个,中心卫生院5个,乡镇卫生院7个,卫生所1个,床位279张,专业技术人员408人,其中医生224人,护士98人。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保障更加完善。2023年末全县参加失业保险职工3802人,参加根本养老保险的职工2837人,参加城镇职工根本医疗保险的职工达6104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为88741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的城乡居民为10494人,其中城市2317人,农村8177人。〔九〕分乡镇概况1、丹州镇为县政府驻地,全镇26个行政村,79个自然村,84个村民小组,总农户4460户,15219人。土地面积282.9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1932亩。地理呈“两沟、三川、四条塬〞。主要以苹果、草畜、大棚和二、三产业为经济支撑。2023年人均纯收入3920元。全镇已有21村建成小康村,其中西街、郭俭、南街、降头为市级小康村。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共有学校21所,其中中心小学1所,完全小学2所,入学率达99.92%,农技校7所。有中心卫生院一所,村卫生室28个。村村通车、通电、通邮、通话,镇级道路油路化,村级道路沙石化,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2、云岩镇位于宜川县城北直线26.5公里处,素有宜川“北大门〞之称,从北魏至宋代,曾是云岩县址。云岩河傍镇而过,渭清线、延壶路交错过境。全镇总面积24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7654亩,属全国苹果优生区。云岩系宜川古老而商贸兴隆的城镇之一,已成为延安、延长、宜川县毗邻地区最大的集市贸易点和以苹果为主的农产品交易场所。全镇辖22个行政村,76个自然村,82个村民小组和1个居委会。总户数3224户,总人口1305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55人。镇区固定人口5039人,其中常住人口1335人,在校学生1904人,流动人口1800人,逢集流量达1.5万多人次。3、秋林镇位于宜川县城东13公里处,仕望河绕镇奔流,309国道穿境而过,是蟒头山森林公园和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旧址的所在地,是全县果业大镇之一。全镇辖23个行政村,58个自然村,2550户9619人,耕地面积43000亩。2023年经济总收入6200万元,人均纯收入4040元,苹果产业成为全镇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4、阁楼镇位于宜川县东北部,距县城75公里,总面积106.4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92万亩,辖18个行政村,32个自然村,1872户7925人。主导产业为苹果、养殖、劳务输出,此外,以运输、饮食效劳为主的第三产业蓬勃开展。2007年工农业总产值1979.9万元,其中农业产值880元,人均纯收入1990元,是黄河沿岸贫困乡镇之一。阁楼镇历史悠久,自然文化景观繁多,遍布全镇的百年老槐、四座交相辉映的宝塔、汾川古城、柴寸石堡寨风情、大禹妻子周氏故里依锦村等独特潜在的旅游资源有待开发。5、集义镇位于宜川县东南部队52公里处,属半稍林区,是宜川通往山西、韩城的南大门。总面积350平方公里,辖区19个行政村,70个自然村,74个村民小组,1个居委会,2251户,7597口人,其中农业人口7292人,总耕地面积10935亩,人均1.4亩。这里属于典型的黄河土石山区,粮食生产以小麦、玉米为主,主导产业以花椒、核桃为主,花椒一项人均纯收入到达1200元。该镇实现了村村通电、通水、通路、14个村通了有线、14个村通了有线电视。6、英旺乡距宜川县城27公里,位于309国道沿线,属西部稍林区,总面积497平方公里,耕地18600亩。全乡辖13个行政村,43个村民小组,1475户,5949口人,其中309国道沿线8个行政村,23个村民小组,1113户4091人。全乡现有学校2所,即乡中心小学和茹坪小学,在校学生223人。全乡主导产业为烤烟、苹果、大棚,后续产业为养殖业和旅游业,旅游业以开办农家乐和垂钓为主。全乡现有6个村未通油路,将近占全乡总数一半,13个村民小组人畜饮水困难尚未得到解决。2023年全乡人均纯收入到达4666.1元。7、壶口乡位于宜川县东北部黄河沿岸,闻名中外的黄河壶口瀑布即位于政府驻地以东的水南村。全乡辖9个行政村,39个村民小组,1062户4037口人,耕地面积15638亩。主导产业为旅游、梨果业。202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230万元,人均收入2245元,8、交里乡位于县城以北14Km处,总面积288K㎡,耕地面积4.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6.3%,辖12个村委会,43个村民小组,农业总户数1692户,总人口7148人。全乡主导产业为苹果、养殖。2023年全乡实现生产总值420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40元,农民人均果业收入2163元,占总收入的70%以上。目前,全乡完成平安饮水39个村,占全乡92%,通电100%,电视入户1110户,占全乡92%,通信覆盖率达90%。9、牛家佃乡位于距县城20公里处的东北塬区,总面积115.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000亩。全乡辖21个村委会,33个自然村,共2228户,9098口人。主导产业为苹果。10、新市河乡位于县城东北22.5公里,面积116平方公里,人口0.7万。辖18个村委会。农产以小麦、糜谷、烤烟、苹果为主。11、高柏乡位于宜川县东北部黄河沿岸,距闻名中外的黄河壶口瀑布10公里,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碎塬区。全乡辖15个村委会,28个村民小组,1040户,4986口人。土地总面积67.6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486亩。主导产业为果业。12、寿峰乡地处宜川县东南部,距县城58公里,全乡土地面积4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180亩,人均耕地4.5亩,森林覆盖率达87%。全乡辖10个村委会,44个村民小组,1253户,4040口人。支柱产业以花椒、核桃、柿子为主,上川以核桃、柿子为主,下川以花椒生产为主。二、相关规划概况〔一〕《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3〕》规划形成“两核、四极、人字型〞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宜川县位于府谷、佳县、吴堡、延川、宜川、黄龙等城镇组成的沿黄城镇开展线。其城镇等级为三级县城,人口规模5—10万。宜川县城镇职能定位为:综合型城镇,以商贸为主的地方性中心城镇。〔二〕《延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3〕》根据延安市域城镇经济区划分,宜川位于沿黄城市经济区,以农林牧副产品加工和旅游业为主。壶口为旅游型城镇,依托自然、人文资源,开展旅游业,带动周围经济、社会的开展。集义镇为农工贸型城镇,以大农业为根底,大力开展烤烟生产,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带动周围物资集散,形成中心。规划英旺为林业型城镇,以丰富的森林资源为根底,开展森林旅游,带动周围形成中心〔三〕《宜川县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3〕》依据县域产业总体开展方向和城镇开展现状条件,在县域内形成“一心四区〞的产业空间布局。“一心〞即综合效劳中心——宜川县城。“四区〞为东部旅游业开展区、西部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区、北部现代农业开展区、南部特色种植业及林业开展区。规划近期〔2023年〕县域人口12.5万人,城镇人口5.0万人,城镇化水平40%;远期〔2023年〕县域人口13.5万人,城镇人口6.75万人,城镇化水平50%。确定宜川县城镇性质:黄河壶口瀑布所在地,生态优美的文化旅游城市。规划县城区人口近期〔2023年〕为4.5万人,远期〔2023年〕控制为6万人。〔四〕《宜川县村庄布点规划〔2006-2025〕》规划期末全县形成行政村174个行政村〔行政撤并20个,整体异地搬迁8个〕,包括60个中心村和114个一般行政村。全县产业形成“一带、三区、四大支柱产业〞的根本格局。一带即:由309国道和201省道形成的旅游环线产业带,主要是以旅游效劳和观光农业为主。三区即:黄河壶口旅游区、蟒头山风景旅游区和喜鹊湖风景旅游区。随着道路等根底设施的建设,三大风景旅游区将会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四大支柱产业包括南部的花椒、核桃产业及煤炭产业,北部的苹果、酥梨产业,西部的烤烟产业和石油产业。四大产业是村庄开展经济的支柱。〔五〕小结总体上看,以上各项规划在不同阶段、针对不同的实施对象均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且各规划之间也保持了一定的延续和衔接。但由于编制时间、编制主体和规划出发点的差异,各规划之间不可防止地存在冲突和不协调,最明显的如人口、土地等指标矛盾的问题。同时,以上规划多从自身角度出发,对城乡统筹开展考虑缺乏,导致县域各级城镇和村庄之间交通联系缺乏,职能水平分工有限,公共效劳设施配置不均衡等,城乡联动、协调开展的空间载体没有形成,限制了县域整体开展水平的提高。本次编制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既是立足现实开展的需要,又是对以上规划的整合与协调,同时也是从更为宏观的层面,以全新视角对传统规划的补充与完善。三、开展条件分析〔一〕优势1、旅游资源丰富,且具有一定影响力。宜川有着一千多年的建城历史以及闻名世界的黄河壶口瀑布,以红色之都——延安为依托开展旅游业,客源市场较为稳定。近年来,随着蟒头山森林公园、喜鹊湖度假区等一批旅游工程的开发,带动了县域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大开展。同时,县域内牡丹塬等风景名胜以及宜川胸鼓、刺绣、木雕等独特的地域风情有待于进一步进行旅游开发。2、农业开展根底良好,已形成一定规模。全县全年平均辐射总量119.79千卡/平方厘米,属高值区域,对农作物返青、抽穗、灌浆、成熟以及牧草的生长极为有利。宜川苹果、酥梨、花椒、核桃等经济林均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县域农业开展根底良好。3、生态环境较好。全县森林覆盖率为59%,生态及林业在陕北地区属于根底良好的地区,不仅可以促进宜川旅游品牌价值的提升,而且可吸引外部资金对县域根底设施的投入。〔二〕劣势1、区位交通条件制约开展。受区位条件和区域根底设施的影响,宜川长期偏居一隅,对外经济联系主要依托国道309线兰〔州〕宜〔川〕路和省道201线渭〔南〕清〔涧〕路,相较延安其他县区,交通区位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宜川的开展。2、经济根底薄弱,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宜川县属于典型的农业经济,农业仍处在一个较低开展的层面,工业和第三产业开展严重缺乏,县域经济开展缓慢。3、城乡差距明显,城镇化程度低。城镇和乡村在产业开展、根底设施建设、收入水平、教育以及社会福利保障等方面上的差距明显,且经济开展以传统农业为主,城镇化动力缺乏。4、资源缺乏有效整合,尚未形成产业优势。宜川县农业根底较好,旅游资源丰富,但缺乏深层次的开发和整合,包装、宣传和推介力度不够,资源优势尚未形成产业优势。〔三〕机遇1、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在“金融危机〞以及“后危机〞时期,我国产业结构拉开了调整的序幕,国家将投资重点从制造业开始转向公共效劳方面,效劳业投资全面加速,这对以生态资源、旅游资源为优势的宜川县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2、延安市提出“大旅游〞的开展设想。延安市积极调整开展思路,突出延安市作为旅游城市的功能定位,将市域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构建市域“大旅游〞的开展格局。宜川作为延安乃至陕西北部重要的旅游节点城市,可抓住这一机遇,构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核心竞争力。3、沿黄经济区的提出为宜川带来更多政策支持。由于宜川所处地理位置、资源条件以及经济开展水平,延安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将宜川作为沿黄经济区的中心城市,该区将形成以农林牧副产品加工和旅游业为主的经济区,宜川将得到更多政策支持优先开展。4、区域交通根底设施日臻完善。随着包茂高速公路的建成,延安市各区县均纳入西咸都市圈的3小时车程之内,这将促使西安大都市区产业向延安及其周边县区的延伸,更加速延安地域生产要素向西安的聚集,这不仅为宜川县经济开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也为宜川旅游业开展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四〕挑战1、工业化、城市化开展背景下的农村经济在国际化趋势影响下,如何加快产业的建设,成为城市开展的必由之路。然而宜川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在城市化进程中缺少了工业开展的资源和人才、科技进步、根底设施等各方面要素,使得宜川在延安市产业布局和经济开展网络中一步步失去自己的一席之地。城市化开展的关键是工业化,如何依托现有的资源和根底,调整开展思路和经济结构,增强县域产业的凝聚力是宜川经济开展面临的最大挑战。2、广阔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开展由于城镇和乡村在产业开展、根底设施建设、收入水平、教育以及社会福利保障等方面上的差距,宜川县已经出现了农村人口向县城甚至延安、西安地区大规模流动的现象。如何改善农村地区的居住条件、焕发农村地区活力,促进其可持续开展,是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3、旅游资源的整合和旅游形象的塑造宜川县旅游业开展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并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但仅仅依靠壶口瀑布这一旅游景点难以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相关效劳业联动开展的局面。因此,如何整合现有旅游资源、构建旅游线路,将游客留在宜川,将成为宜川县跨越开展的又一挑战。4、陕北地区能源开发下的特色开展目前,伴随着陕北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的启动建设,陕北地区特别是煤、油、气、盐储量较为丰富的县区经济得到了飞速开展,以煤炭和石油开采加工为主的资源型工业成为社会经济开展的助推器。宜川县如何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以特色种植业和农业产业化为抓手,形成错位开展,成为宜川未来开展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四、城乡社会经济开展分析1、城乡功能统筹缺乏,处于城乡别离的状态。由于宜川县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开展水平较低,城乡处于相对别离的状态,在产业、空间、职能、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分工不够清晰,没有充分利用城乡两种不同资源的优势互补配置,形成城乡互动、联动开展的态势。2、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城乡差距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近年来,宜川全力实施“城镇辐射,工程带动,果畜富民,旅游强县〞开展战略,城乡居民收入有了较大提高,特别是农民人均纯收入比1978年提高近54倍。2023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406元,净增920元,增长3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22元,净增2516元,增长28.6%。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32:1,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延安市为3.44:1〕。3、市政根底设施和公共效劳设施建设仍存在较大差距。农村道路、电力、供水、环卫等根底设施投入总量缺乏且老化严重,农村地区的文化、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开展也明显滞后于城镇,城乡在经济开展和公共效劳上仍存在较大差距。4、城乡社会保障事业日益完善。2023年末全县参加失业保险职工3802人,参加根本养老保险的职工2837人,参加城镇职工根本医疗保险的职工达6104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为88741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的城乡居民为10494人,其中城市2317人,农村8177人。

第三章规划总那么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开展观和“五个统筹〞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科学开展、和谐开展、率先开展为要求;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促进县域经济开展的重大战略措施,积极实施县域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统筹城乡建设,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开展。二、规划原那么1、统筹全局,整体优化从全县城乡开展的总体着眼,根据城乡开展的不同阶段和特点,有重点的加以促进,实现城乡建设的整体开展。2、控制为主,注重引导通过控制城乡建设用地分布和根底设施、社会效劳设施建设,通过政策措施引导人口聚集和产业开展,促进一体化的进程。3、合理集聚,节约用地根据宜川县自然地理和人口分布特点,引导人口向县城、镇区和中心村集中,实现土地的集约使用。4、重点突破,分类指导按照一体化的开展目标,提出各项规划目标,提出建设时序,确定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优先建设,从而带动全县城乡一体化的实现。5、适度超前,建设配套以国民经济开展为依据,高标准、高起点进行规划,对全县城乡建设起到全面的指导作用。三、规划依据〔一〕法规、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城市规划编制方法》〔2006年4月1日〕;《陕西省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编制方法〔试行〕》〔2009年6月5日〕;其他法律、法规。〔二〕相关规划《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延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宜川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陕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3〕》;《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3〕》;《延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3〕》;《宜川县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3〕》;《宜川县村庄布点规划〔2006-2025〕》;《宜川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5-2023〕》。四、规划范围和期限〔一〕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范围为宜川县行政区划范围,具体包括5镇7乡1个街道办事处,分别为城关街办、丹州镇、秋林镇、云岩镇、阁楼镇、集义镇、英旺乡、交里乡、牛家佃乡、新市河乡、高柏乡、壶口乡、寿峰乡。总面积2983.5平方公里,2023年总人口11.68万人。〔二〕规划期限近期:2023年~2023年;中期:2023年~2023年;远期:2021年~2030年。

第四章城乡一体化开展战略一、城乡一体化开展阶段及主要矛盾兴旺国家城乡关系演进大体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乡村孕育城市;城乡别离;城市统治和剥夺乡村,城乡对立;城市辐射乡村;城市反哺乡村,乡村对城市产生逆向辐射;城乡互助共荣与融合。2023年宜川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8598万元,其中,一产占51%,还是典型的农业经济,从宜川县的经济开展情况看,尚处在城乡别离的阶段,城乡矛盾并不突出。二、城乡一体化开展模式〔一〕国外城乡一体化的模式国际上几种典型的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模式:1、城市——工业导向模式。这种模式是由刘易斯提出并经拉尼斯·费景汉不断完善的,用来解释开展中国家或落后国家经济开展阶段的一种经典模式。这种模式主张:城乡两大系统的联系载体是工业,通过大力开展城市工业,通过工业的高利润率和高收入不断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集聚,直到所有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被转移,最后到达农业的边际收入与工业持平,农民与工人收人相等。这种城乡联系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城市工业主导模式。2、小城镇开展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在广阔农村地区大力开展小城镇,以小城镇为节点,实现城乡两大系统的联系。如弗里德曼提出农业城镇开展模式,主张在农村区级管理层次大力开展中心城镇,分散大城市的规划与权力机构,也为农村居民提供与城市交流的空间,实现城乡两大系统的融合。朗迪里主张在建立分散全国的城市体系,均衡城市布局,实现合理的城市等级规模,以此为通道实现城乡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城市第二产业、效劳行业以及城市功能向乡村延伸与扩展。3、地域空间单元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城乡一体化目标的实现是城市和乡村两大经济社会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通过两大社会系统的不断“碰撞〞,在区域空间上形成一种新的地域空间单元,它是城镇乡村化、乡村城镇化的过程,这种地域单元也称为城乡边缘区,即大城市郊区、交通干线沿线地区、农村地区乡镇企业集聚带。这种模式强调城乡融合是社会经济开展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自然形成的。4、农村综合开展模式。这种模式以拖拉罗为代表,他认为城乡隔离、乡村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对城乡开展的不公平政策,片面强调城市工业的开展,而忽略了乡村农业部门的开展。从而削弱了农村自我开展的能力,要消除城乡分割,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最根本就是政府制定农业开展的鼓励性政策,如加强农业生产条件建设,缩小城乡就业时机差异,大力开展农村教育,为农业自我开展培育开展能力。5、佩——布模式的城乡联系通道。这种模式认为区域中存在着开展条件较好的增长极,增长极具有大量的推进型产业,受它影响的为被推进型产业,这种推进型产业与被推进型产业建立一种非竞争性的联合体,通过前后向联系带动大批相关产业的开展,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开展。增长极包括不同等级规模的城市、城镇与乡村镇,不同规模的中心城镇构成了空间增长极的等级体系,中心城镇对腹地的影响是通过这些规模不等的城镇体系来实现的,也就是城乡联系得节点。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必须构建不同等级规模的中心城镇,并大力开展带动型的产业体系,作为城乡两大系统交流融合的联系通道。〔二〕我国城乡一体化开展模式的探索1、苏南模式所谓“苏南模式〞,是指苏锡常地区通过开展乡镇企业促进非农化,从而推动城乡一体化的方式和路径。苏南模式是以乡镇企业为突破点的城乡产业协调互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展模式。改革开放以来,这里是全国经济开展最快、最活泼的地区之一。尤其是苏南的乡镇企业,已成为苏南经济的支柱。乡镇企业的不断开展壮大,使苏南可以采取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的措施来协调工农关系,稳定农业生产。它在全区建立了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基地,推动了农业机械化、良种化、水利化和效劳社会化,保证了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开展。农村经济的开展,打破了传统的二元结构,引起了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一大批小城镇脱颖而出,成为联结城乡的枢纽,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质量,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城市化进程,从而推动了苏南地区城乡协调、一体化开展。2、成都模式从2003年开始,成都在全市实施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开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工作部署。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具体做法可以概约归纳为“三三见六,以一化二〞。这里,第一个“三〞,是指“三个集中〞,即:工业向园区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第二个“三〞是“三大重点工程〞,即:农业产业化工程,农村扶贫开发工程,农村开展环境建设工程。“六〞是指六句话:一是以县城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为重点;二是科学规划为龙头和根底;三是以产业开展为支撑;四是以建立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机制为关键;五是以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为保证;六是以农民身份转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一化二〞是指以城乡一体化的开展路径来破解“二元结构〞。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方法和路径可以概括为:政府规划推动,市场配置资源;强化产业支撑,立足多元特点;创新制度设计,促进要素流转;聚焦公共产品,连结城乡开展。3、龙口模式近年来,龙口致力于在江北率先以县级市成建制实现城乡统筹,引起学界关注。龙口以“政府+强企+强村〞为动力机制,政府加快推进城乡根底设施对接、社会事业同轨、公共效劳同享,同时,大力开展乡镇企业,并通过兼并周边村,引导农民通过土地入股、租赁、转让等多种形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农村社区化。城乡一体化,规划领先行。《龙口城乡一体化开展系列规划》为龙口市城乡一体化开展做出战略性安排,规划形成以东城、新区、南山、西城、东海“五大城市组团〞为大框架的城乡总体格局和以高新区、诸由工业区、滨海度假区“三大经济板块〞为重要节点的城乡融合辐射带。五大组团,以城市形态驱动为主导,通过提升各组团的城市功能定位加速融合周边村庄;三大板块,以产业形态驱动为主导,通过大工程建设、园区扩张加速融合周边村庄,使全市四分之一以上的农村实现城镇化。小结:从以上国内外城乡一体化模式,可以看出,城乡一体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城乡经济社会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推进而开展的必然过程,其开展重点和方式与区域所处的开展阶段相适应,动态且不断地向前演进。宜川县目前仍以农业经济为主,尚处在城乡别离的阶段,城乡矛盾并不突出,且受交通条件的影响,北部城镇和人口较为集中,南部相对分散。因此,宜川县城乡一体化应该采取极化开展的模式,集中布局,重点开展,通过产业推进、设施引导、分片实施,确保镇、乡驻地和新建的中心村具备完善的功能和较好的设施水平,引导人口集中,逐步减少自然村,在零散的农村居民点保障根本的生活设施条件,以便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最大程度地推动城乡共荣,快速、协调、可持续开展。当前重点解决的应该是开展的问题。根据经济开展状况,应集中布局,重点开展。本阶段城乡一体化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步伐,推进城乡产业融合互动。依托县域经济社会开展水平与特色,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步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合理定位城、镇、乡、村的产业职能,通过城乡产业合理分工布局,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开展和城乡二元结构的逐步改变。2、从城乡统筹的角度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加快小城镇和中心村建设。优化城乡居民点的分布及规模,确保镇、乡驻地和新建的中心村具备完善的功能和较好的设施水平,引导人口集中,逐步减少自然村,整合县域城镇、乡村以及各类环境资源,协调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的关系。结合县域地形特点与生态分区,引导各层次城乡居民点合理布局,并按全国及陕西省相关规定进行城乡建设用地指标控制。3、合理配置各项市政设施和公共效劳设施,引导人口合理集聚。加快乡村地区道路、供水、电力等重大根底设施建设,提高镇区和中心村的社会效劳设施水平,统筹兴建养老、低保、合作医疗、播送电视、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通过设施引导,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聚。4、进一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探讨新型城镇化开展模式和具有特色的城乡统筹开展道路,通过产业推动和设施引导,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区和镇区的转移,并通过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管理效劳制度,保障城乡劳动力的顺利就业三、战略目标〔一〕总体目标总体战略目标是:统筹城乡,协调开展,抓住机遇,加快开展,确定重点,率先开展,使宜川县城乡差距显著缩小,县域社会经济开展水平全面提升,城乡根底设施水平、公共效劳设施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普遍提高,城乡建设水平在全省的位置显著提升。目标一:城乡人民共同致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排头兵〞从2002年起,宜川县确定了“果畜富民〞战略,宜川县结合地域特点开展林果畜特色农业。开始大规模开展苹果产业。农业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通过一体化开展,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兴旺,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开展成为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人民率先共同致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排头兵〞。目标二:陕西省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先行者〞紧紧把握全省推进县域开展的历史机遇,以切合宜川县以农业为主的县情,以全县的农业产业化开展为促进,积极深化改革,加快开展,缩小城乡差异、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新型的城乡一体化关系,发挥城乡优势和特色,推动城乡社会、经济和文化融合,使城市和乡村开展成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加快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目标三:生态环境建设和人、自然、社会协调开展的“示范区〞树立新的开展观,既要注重经济的高速增长——经济GDP,更要注重社会的可持续开展——绿色GDP,以及人的自身健康和全面开展——人文GDP,实现三个指标同步增长,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重点突出生态、人文、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相协调。宜川县生态环境好,全社会的生态意识和生态理念强,经济根底较好,在保障人的全面开展方面具备较好根底,因此应进一步以科学开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促进人、自然、社会、全面协调。〔二〕具体指标1、经济开展农业产业化根本实现,农林果畜加工业初具规模,水果、花椒等特色农业形成规模化生产,煤炭开采和石油开采开始启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实现翻两番,三次产业比例调整到各占三分之一,财政收入超过一亿元。2、社会进步控制人口总量,提高人居受教育年限,引导人口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促进城镇化进程,普及社会保障,提高社会效劳设施水平。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使全县居民能够享受到均等的效劳条件。3、环境建设在经济开展的同时,环境质量不降低:县域林草覆盖率到达80%以上,大气质量总体到达二级以上,河流水质好于三级,城镇人均绿地面积到达7平方米,生活污水处理率在80%以上,达标率100%。,垃圾处理率到达70%以上。规划指标汇总表指标分类指标分类指标名称呼明单位指标类型经济指标GDP指标GDP总量30亿元引导型人均GDP2万元/人引导型效劳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0%引导型单位工业用地增加值10亿元/KM2控制型社会人文指标人口指标人口规模14万人引导型65岁以上人口比例9%引导型医疗指标每万人拥有医疗床位数/医生数70个、30人控制型教育指标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数量30所控制型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50%控制型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控制型居住指标低收入家庭保障性住房人均居住用地面积10M2控制型就业指标预期平均就业年限25年引导型公共交通指标公交出行率30%控制型公共效劳指标各项人均公共效劳设施用地面积〔文化、教育、医疗、体育、托老所、老年活动中心〕8M2/人控制型人均避难场所用地1M2/人控制型资源指标水资源指标地区性可利用水资源1亿M3控制型万元GDP耗水量1M3控制型水平衡〔用水量与可供水量之间的比值〕60%控制型能源指标单位GDP能耗水平1.2tce/万元GDP控制型能源结构及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20%引导型土地资源指标人均建设用地面积90M2/人控制型环境指标生态指标森林覆盖率70%控制型污水指标污水处理率80%控制型资源化利用率30%控制型垃圾指标无害化处理率80%控制型垃圾资源化利用率20%控制型大气指标SO2、CO2排放削减指标20%控制型四、开展战略〔一〕产业带动战略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充分发挥特色农业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现代科学技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为重点,加强农村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开展大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首先发挥农业名优、特优资源、绿化资源、生态资源的优势,建设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基地,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大力开展特色农业、创汇农业、订单农业;其次要进一步改善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扶持龙头企业,建设优质基地〞的方针,逐步建立“公司+基地+农户〞或“公司+农户〞的利益共同体,大力提高农产品基地化水平,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和农产品综合商品率。扶持开展壮大一批有优势、有潜力、有前景的工业企业,通过工业园区的集聚、技术改造及高新技术的带动和集中投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经济效益,提高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大力开展以旅游为龙头的效劳业。效劳业是经济增长的重大源泉,也是支撑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同时还是扩大城镇就业,提高城镇吸引力和提高城镇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除了调整稳固提升旅游等传统产业外,还要开展壮大信息、咨询、科技文化、养老、保险、保健、物流等新兴第三产业,促进城乡经济开展。争取政策支持,逐步开采煤炭、煤层气和天然气,通过开展能源化工产业快速提高县域经济总量。〔二〕城镇带动战略发挥城镇人口聚集、产业聚集、交通便利、信息通畅的优势,通过“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联动、统筹开展〞的开展方式。积极培育县城,使成为能带动地区开展新的增长极,增强城市辐射力、吸引力、集聚力和综合效劳能力,使之成为带动城乡经济增长的中心。积极培育和开展云岩、壶口、英旺等乡镇,使之成为产业优势明显、经济强劲、科技兴旺、辐射力强,能带动周边地区各方面开展强大的中心和龙头。通过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共同开展〔三〕农村提升战略农村的开展是城乡一体化中重要的不可无视的组成局部,以建设中心村为重点,通过完善中心村根底设施条件引导农村居民向中心村集中居住,不断提高村庄的建设水平,要加快改善农村的环境状况,首先在中心村实现居民在农村社区与城镇社会在环境上、品位上、效劳设施上都实现接轨。逐步带动广阔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重大的快速变化,在较短的时间内走上生产开展、生态良好、生活富强的现代文明开展道路。〔四〕文化引领战略进一步挖掘宜川县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展现宜川文化多姿多彩的内容。这些文化凝聚起来,聚集成宜川文化的独特魅力,充分发挥壶口瀑布的知名度,扩大宜川的影响力,使宜川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人民瞩目地方,引领宜川不断前进开展。〔五〕根底设施先行战略优先安排根底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包括交通、通信、水利、电力、城建等设施效劳网络。通过高速、公路建设,引导人口向主要交通线集中,通过电厂、水库等建设引导人口向附近城镇转移。以大型根底设施建设,带动产业开展,促进人口集中。五、战略措施1、城乡一体化规划国民经济分配关系是影响区域、城乡、工农关系的最重要因素。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开展最根本的是要调整国民经济的开展和分配格局,给农民平等的开展时机和国民待遇。国民经济分配格局调整的关键是要素投入方面要向“三农〞倾斜。要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加大对“三农〞支持、投入和保护的力度,要特别重视加快农村和农业根底设施建设,在农村水利、道路、通讯、中低产田改造、农村电网和生态环境建设等小型公益和根底设施上加大投入力度。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投资机制,逐步把农村建设纳入公共财政,标准各种主体参与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共同建设与开展。加大城市对乡村的资金投入,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并优化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结构,将主要农产品市场风险基金转为对农民的直接收入补贴。2、城乡空间一体化布局城乡空间是各类经济社会活动的物质载体,空间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内容,合理、有序的城乡空间格局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根底和保障。宜川县是典型的农业经济,从城镇开展的阶段看还是应该采取极化开展的模式,集中布局,重点开展。以城镇为载体,做大县城,做优城镇,适度集中,构建中心城市—重点镇—一般镇一集镇—中心村—基层村六级体系,实现城乡居民点的优化布局。在空间布局上,以东西向的309国道为开展主轴,全面推进英旺乡、丹州镇、秋林镇和壶口乡4个乡镇,以及沿线10个中心村综合建设;以南北向的渭清公路和韩宜公路为开展辅轴,以云岩镇和集义镇建设为重点,辐射带动周边6个乡镇和中心村的有序建设。依托重点镇和中心村建设,吸纳聚集农村人口,加快建立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开展的新型城乡关系。3、城乡经济一体化开展经济开展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其目标是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束缚,形成有机组合、各有侧重的区域经济整体,进而构建一个有效聚集、有机疏散、高度协作的最优空间网络系统。通过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农业示范基地〞三大工程,在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的带动下,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和集约化开展,以农促工,以工带农,实现城乡经济开展的一体化。林果富民,促进林果业的开展,促进农业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有经济能力居住在城镇。加强为农业效劳的第二产业的开展,开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引导农业的公司化,品牌化,加速农业产业化步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牧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开展。促进旅游业开展,树立宜川品牌,扩大知名度,既能富民,也能增加财政收入,也能带动相关产业开展。创造就业时机,引导人口向旅游效劳基地集中,基地设施提高同时满足游客和居民。4、城乡根底设施一体化建设城乡根底设施一体化是城乡之间经济、社会、生态等各项联系的根底,是城乡之间各类经济要素空间流动的纽带,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前提和保障。要最大限度寻求城乡设施共享的时机,促进根底设施的集约化开展,保障城乡居民享受均等的设施条件,农村居民享受到城镇居民的最根本设施水平。加大对交通根底设施的投入力度,构建城镇之间的快速交通体系以及城乡之间的便利交通联系,形成有效衔接、高效统一的网络系统,实现城乡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加快城乡一体的区域供水、供电管网、信息根底设施等建设,实现根底设施共享。加强乡村地区环卫设施、防洪防涝设施的建设,为城市地区提供优质、平安的生态空间。5、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提升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主要包括:城乡教育科研事业一体化,城乡文化和体育事业一体化,城乡医疗卫生事业一体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一体化等方面。构建优良的社会生态环境,统筹城乡社会效劳设施,以城乡公平共享的社会效劳设施体系为依托,使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拥有公正同等的开展时机。构筑覆盖全县的社会效劳体系,社会设施的布局应以可达性与集约性为原那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建立城乡公平竞争的社会保障体制,构筑城乡社会保障体制的衔接框架,完善城乡社会保险,不断提高城乡尤其是乡村地区的社会保障的标准,实现社会保障体系的城乡协调开展。6、城乡生态一体化保护与建设加强生态建设总体规划,严格按照空间管制的范围和要求进行管理,构建县域永久性绿色生态空间,建立比拟完善的生态保护体系,培育和保护城乡整体生长空间的生态环境。加强生态保护的立法和管理,建立适应城乡整体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法规综合体系,使城乡整体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法律化、制度化。建立综合的、跨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管理决策机构,组织、协调、监督城乡整体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开展战略与政策措施的实施。

第五章人口预测与城镇化开展规划一、总人口预测〔一〕人口及其分布1、县域人口及分布2023年底全县户籍人口11773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402人,占总人口的17.33%。男女性别比为110:100。根据1%人口抽样调查推算,2023年末全县常住人口11.68万人,出生率9.65‰,死亡率5.62‰,人口自然增长率4.03‰。表2023年宜川县人口情况年末总户数〔户〕年末总人口〔人〕合计非农业人口合计3752211773220402丹州镇112433415717429秋林镇34629813324云岩镇4228132141031阁楼义镇27647800316英旺乡20766351128交里乡25307086170牛家佃乡28739112218新市河乡22987686214高柏乡1552503273壶口峰乡140443961432、人口增长趋势从2003-2023年以宜川县人口变化情况可以看出,近6年间宜川人口呈逐年递增之势,年均增长速度为8.58‰。表2003-2023年宜川县人口变化情况200320042005200620072023合计112806113303114593116030116802117732丹州镇302083075432380335733388734157秋林镇971396559598969997359813云岩镇131291309312820129101311013214阁楼镇839583678267830284278494集义镇782877567767781277387800英旺乡606160056521635863016351交里乡755074817081701070307086牛家佃乡903989308902899590409112新市河乡750175527485751576257686高柏乡493449994929495449925032壶口乡418844484545453945564592寿峰乡426042634298436343614396〔二〕总人口预测1、趋势外推模型根据宜川县2001-2023年户籍人口,进行户籍人口随年份增长的回归模型预测。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LIN)和增长模型(GRO)对宜川县域的总人口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见表。表宜川县域未来主要年份总人口预测值单位:万人主要年份LIN模型GRO模型综合预测值202312.3312.3712.4202312.7612.8412.8203013.6113.8313.72、灰色预测模型用灰色预测模型对人口变动进行分析、预测,可以为城市制定合理的人口控制政策和人口管理目标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GM(1,1)模型是基于累加生成的数列预测模型。通过对原始数据的累加生成,得到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新的数列与原始数列相比,其随机性程度大大弱化,平稳性大大增加。将新数列的变化趋势近似地用微分方程描述,然后构造数据矩阵并求出预测模型:,其中,a、u为辨识参数。根据宜川县2001—2023历年户籍人口数据,应用GM(1,1)模型预测得出预测方程为:x(1)(t+1)=109922.41106359*e^(0.0086054*t),由此预测县域户籍人口2023年12.5万,2023年13.1万,2030年14.2万。3、综合增长率模型从2001年到2023年,宜川县户籍人口从112072人增长到117732人,年均增长率为7.1‰。从相关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县域人口自然增长率在逐渐下降,但随着宜川小城镇建设的大幅推进,城镇各项设施的完善和城镇品质的提高必将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开展和人口的集聚,同时考虑到县域经济以旅游业开展带动的特点,人口机械增长会随旅游产业的开展而加大,故规划近、中、远期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取3.5‰、3‰和2‰,人口机械增长率分别取5‰、6‰和8‰,综合增长率模型:Y=y×(1+r1+r2)(T-t)其中:Y为预测年份总人口数,y为基年的市域户籍人口数,T为预测年份,t为基年年份,r1为人口自然增长率,r2为人口机械增长率。那么全县近、中、远期总人口分别为12.5万、13.1万和14.5万。4、综合预测结果综合上述三种方法预测结果,确定宜川县域总人口近期12.5万人、中期13万人、远期14万人。表未来主要年份总人口综合预测值单位:万人主要年份趋势外推模型灰色预测模型综合增长率模型综合预测值202312.412.512.512.5202312.813.113.113203013.714.214.514二、城镇化开展〔一〕现状及分析2023年宜川县城镇人口为39287人,城镇城镇化水平33.4%。表2023年宜川县城镇人口一览表单位:人镇别总人口非农业人口驻地村人口暂住人口城镇人口宜川城区〔丹州镇〕34157174296977720031606云岩镇13214103138825003919秋林镇98133247283001352阁楼镇8494240433150823集义镇780031610712001587合计——1934095971035039287〔二〕城镇化开展动力宜川县促进城镇化开展的因素总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产业促进和设施引导。1、产业结构调整是城镇化开展的内生动力。首先,工业的迅速开展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随着宜川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和转型,以农副林特产品加工业和石油开采及其配套机械加工维修业为主导的工业体系将逐步建立,同时,这两大产业将吸附并带动上下游企业,形成集群开展。其次,农业生产的特色化和现代化是城镇化的根底。在农业生产条件好的地区,加大对农业的资金和技术投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结合地方特色农产品规划建设特色农业示范区;在自然环境恶劣和交通条件不便的地区积极推动退耕还草和生态移民工程。农业产业化的分工将减少直接的种植人口,而城镇的物资集散、加工制造业将吸纳大量的农村人口,加快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此外,效劳业是吸纳劳动力、提升城市职能的主要力量。旅游业作为宜川县的支柱产业将会带动相关效劳业的迅速开展,同时,石油开采及其配套机械加工制造维修业产业规模的扩大必然要求相关生产性效劳业和生活效劳业的配套,这将吸纳更多的效劳人口。2、根底设施引导是城镇化开展的外生推力。根底设施和社会效劳设施建设是影响城镇布局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区域根底设施尤其是交通设施的建设加强了各城镇和乡村之间的联系,为实现产居别离提供了条件。城镇根底设施建设将引导集中居住,有利于中心城镇的壮大。而农民一旦富裕起来,完全可以实现居住在城镇、生产在农村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完善的社会效劳设施特别是教育、医疗设施的引导也是城镇化开展的重要推动力。〔三〕城镇化模式1、自上而下模式这种方式的城镇化过程能够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直接转移至城市中或新的工业镇中,其转移途径主要是通过3种形式进行的:①通过国家大型企业或重点工程的建设;②通过新型工业城市的建立和开展;③通过既有城市经济开展的扩散。这种方式的城镇化主要受如下因素的制约:①国家的财力、物力状况;②国家工业化的开展速度和工业技术构成的上下;③农业提供商品粮的数量及国际粮食市场的供求关系;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和农村劳动力的素质等。这种方式的城镇化又可细分为行政指向性、重点工程带动型和大城市扩散带动型。2、自下而上模式这种方式的城镇化是中国由方案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所形成的一种独特过程,在中国人口稠密、商品经济和商品意识较兴旺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最为典型。在这一方式的城镇化过程中,非农产业的形成主要通过如下几种途径:一是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二是开展乡镇企业;三是开展个体工商企业;四是劳务输出。而人口的地域转移那么多种多样,有"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继续留在农村的;有"离乡不背井",进入城镇或遥远地区的;也有"进厂又进城",进入城镇或小城市的。这种方式的城镇化,深刻地受制于国家政策的变化和所在地区中心城市的辐射扩散能力。这种城镇化过程可再细分为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3、外力推动模式这种方式的城镇化是在外力推动下起步和开展的。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愈来愈密切,因此包括外资、外贸和旅游在内的外向型经济也获得了较快开展,从而带动了城镇化飞速开展。这种城镇化模式可细分为外资带动型、边贸激发型和旅游促动型。小结:宜川县是典型的农业经济,2023年宜川县城镇化水平33.4%,综合以上对宜川县城镇化水平影响因素的分析,同时根据“纳瑟姆〞曲线〔城镇化水平在30%以下时是低水平缓慢增长阶段,30~70%之间时是中等水平高速攀升阶段,超过70%之后是开展势头再次趋于平缓的成熟阶段〕,宜川县已经步入城镇化中等水平,开始高速攀升,其城镇化模式是“自下而上+外力推动〞型,一方面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另一方面大力开展旅游及相关效劳业,同时建设惠及城乡的根底设施和公共效劳设施体系,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从城镇开展的阶段看还是应该采取极化开展的模式,集中布局,重点开展,采取“弹性城镇化〞的模式,即农民居住在城镇、集镇和中心村,开车或者开摩托去乡村从事农业生产,靠近生产地的是生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