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章生物圈与生态系统根本要求:掌握生态系统的反响机制并能举例、初步运用〔难点〕。掌握人类与生物圈的相互作用、制约关系。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3大组成部分,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重点〕。根本掌握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难点〕。根本掌握组成生物圈的生态系统概念。掌握植被类型的地带性、干湿度分带性、垂直地带性概念。学会用人对生物圈的依赖关系来解释维护生物圈的重要性〔重点〕。
大气圈水圈
岩石圈
生物圈生物圈是水圈、岩石圈和大气圈3圈的交集:第7-1节生物圈的组成根本要求:根本掌握组成生物圈的生态系统概念。了解生物分类的根本方法和分类体系。1、物质组成:全球生态系统—组成:有机界和无机界〔环境和生命〕P1472、元素组成P147图7-13、系统组成P148表7-1:全球生态系统向次一级生态系统的分解〔农业生态系统RURALECOSYSTEM-鱼塘、稻田、旱地、果林等〕4、生物组成P148-150:4大类由简单到复杂的生物:原核微生物、原生生物、后生植物、后生动物。(一)原核〔微〕生物原核微生物的体形微小,通常需借助显微镜才干看到。它们是一类来源古老、构造简单的最原始的生物类群。有机体多为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集合而成的多细胞个体。但,其细胞内都没有明显的细胞核。这类生物包括细菌和蓝藻等。细菌是自然界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类单细胞微生物。外形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三类,分别称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按获取营养的方式,细菌可分为3类:异养、光自养和化学能自养。其中,绝大多数细菌是异养的,细胞内不含有叶绿素和叶绿素体,靠吸收其他的有机物维持生命活动。蓝藻又称蓝绿藻,是构造简单的、绿色自养生物。具有很强的顺应才干。几乎在一切水体和潮湿环境中都可发现蓝藻。例如,冰面、地下深处的热泉中。(二)原生生物PROTIST/PROTOPHYTE与原核微生物不同,原生生物的细胞构造较完善。由于有了核膜,〔关键是〕细胞中产生了核,所以,原生生物属于真核生物。另外,原生生物的有机体除单细胞个体外,还有构造更为复杂的多细胞有机体。其繁衍方式也不像原核生物那样主要依托细胞的直接分裂而增殖。而是经过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来进展繁衍。由此来看,从生物进化上,原生生物比原核微生物前进了一大步。前者为母体产生一种小细胞,称为孢子,它可不经过结合而直接发育成与母体类似的个体;后者那么为母细胞产生的小细胞,称为配子,其必需经过成对结合构成合子,或产生精、卵细胞,并结合成合子,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合子=孢子+配子〕。原生生物包括的主要门类有藻类、真菌、原生动物等。与原核微生物类似,原生生物主要分布在水域环境,但在陆地潮湿的环境,尤其是极端的环境中,原生生物很少。(三)后生植物包括一切的高等植物。有机体都是多细胞的,并有根、茎、叶的分化;大部分具有运输水分和营养的输导组织维管束〔VASCULARBUNDLE〕,部分没有VASCULARBUNDLE,如苔藓、地衣。另外,后生植物的生殖器官是多细胞的,精卵结合产生的合子在雌性生殖器官中发育,并遭到良好的维护。一切这些特征保证和加强了后生植物对环境的顺应性。根据演化方向和营养体构造的差别,后生植物又可分为:苔藓植物和维管植物。苔藓植物是后生植物比较原始的类型,多分布于陆地的潮湿阴暗的地方。其个体很小,没有维管束组织,高度多在l0cm左右以下,有茎、叶的分化,但无真根。维管植物,最大特征是体内有维管束组织和根、茎、叶的分化。从而,提高了输导水分和营养的效率,并具有高效的光协作用机能。维管植物是后生植物中一个最大的类群,又分为3类:蕨类植物(Pteridophyte/Brake/Fern)、裸子植物(Gymnosperm)和被子植物(Angiosperm)。(四)后生动物多细胞生物。多个细胞因生理功能的不同,分化并构成组织;许多组织进一步构成具有一定功能的器官和器官系统,如呼吸、消化、运动系统。其构造、构造非常复杂。尤其是在生存进化中不断构成和完善的运动系统是后生动物的一个重要特征。功能:寻食、逃避扑食者及寻求配偶。一切的后生动物都是异养的,根据性食可分为4类:食草、食肉、杂食、食腐。还有寄生的。除此之外,种类繁多,形体构造和进化程度差别极大是另一重要特征。因此,也被划分出许多门类,如海绵动物门、腔肠动物门、棘皮动物门、脊索动物门等等。其中以节肢动物门中的昆虫种类最多,约有80~100万种,广泛分布于陆地上或水域中。第7-2节生物圈的构造根本要求:了解生物的地域分异概念和在地球表层系统的分布规律。掌握植被类型的地带性、干湿度分带性、垂直地带性概念。1、生物量的垂直准正态分布构造:P105-152图7-2、7-3正态分布曲线2、程度方向上根本延续,但生物量不均匀:P152表7-1不同生态系统生物量的宏大差别3、组成上的多级嵌套构造P152-153、P20、P148:系统组成的多级性4、生物圈的构造特征:P153亲岩性等5个特征5、生物圈的内部分异与区系性P154的5个方面生物在地球上的分布,不仅占有宽广的程度空间,而且还在垂直方向上有一定的延伸,因此生物圈是个立体的圈层。1、生物量的垂直准正态分布构造:P105-152图7-2、7-3正态分布曲线一、垂直准正态分布式构造从生物圈的垂直构造来看,具有垂直准正态分布式构造的特征。〔所谓垂直准正态分布,是指在垂直方向上,集中分布在某一范围内,而向上和向下都逐渐减小。〕生物在地球上的分布,具准正态分布的特征,即:生物集中分布在平均海平面附近。从海平面向上或者向下随高度或深度的增大,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依次减少。在海洋,随深度增大,生物种类与数量逐渐减少。在大陆架,年平均净初级消费率为360g/m2,而在深海盆地,Annualnetprimaryproducingrate只需125g/m2。阐明,由浅海到深海,生物消费率降低。鱼类也是如此。水深0~200m的浅海区,鱼类非常丰富。在我国九就有1500种以上,印尼群岛海区有2000多种;而在200~1000m深度,鱼类数量减少为850种;1000~4000m,减少到150种;5000m以下,目前只发现几种;10,000m以下更为稀少。这阐明生物种类与数量有随离海平面间隔的增大逐渐减少的规律。在陆地上,生物的种类与数量随高度的添加而减少。生物大多都生活在地面上,很少的生物生活在空中。根据陆地面积随高度的变化(图7-2)可知,51.6%的陆地分布在海拔0~500m之间,71%的陆地分布在海拔0~1000m之间,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大,陆地面积显著减小,1000~2000m之间的陆地只占15.2%,2000~3000m之间只需7.5%,3000~4000m为3.9%,4000~5000m之间的陆地为l.5%,5000m以上的陆地只需0.3%。从陆地面积的分布可以推知,陆地上生物集中分布于低海拔的范围内,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大,生物的种类与数量应该逐渐减少。从山地生物垂直地带的分布也可以看出。普通来说,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大,植被逐渐由森林变为灌丛、草甸,最后变为冻原。森林是净初级消费率Netprimaryproducingrate最大,生物种类和生物量〔Biomass〕最大的生物群落;而冻原生物群落的净初级消费率、生物种类和生物量最小;灌丛、草甸(Grassymarshland)群落的Netprimaryproducingrate\Speciesdiversity\Biomass都居于前两者之间。因此,综上所述,可以用图7-3简化的图式来表示生物圈的垂直构造。从整体上看,接近正态分布,可以称之为准正态分布。2、程度延续不均匀构造生物的程度分布具有延续性和不均匀性两个特征。延续性是指地表任一地方都有生物分布,是延续的。虽然极端干旱的沙漠和在极端冰冷的极地地域,生物稀少,但依然有生物的存在。可以说,生物圈是个延续的圈层。但生物圈又是一个不均匀的圈层,生物在地表的分布极其不均匀。表7-2,生物的净初级消费率和生物量,陆地高于海洋,森林高于沙漠等等。3、组成上的多级嵌套构造P152-153、P20、P148、下页图示:系统组成的多级性。4、构造特性上面讨论了生物圈的构造特征:垂直准正态分布式构造、程度延续不均匀构造和多级镶嵌构造。经过对生物圈构造的分析,可以总结出生物圈的构造特性:亲岩性、亲水性、亲气性、亲光性、温控性。水圈河流海洋湖泊冰川海沟海岸带海岭大陆裙大陆坡大陆架沙滩泻湖潮滩4、构造特性1〕.亲岩性陆地生物量与消费率大于海洋,近地面生物量与消费率大于高空,近岸海域生物量与消费率大于远离陆地的大洋,阐明生物圈构造上的亲岩性。反映了岩石圈对于生物圈的重要影响:是生物的支撑,是生物营养物质的来源。2〕.亲水性潮湿地域的生物量与消费率远远大于干旱地域(图7-4),沿海地域的生物量与消费率大于内陆地域,阐明生物圈构造上的亲水性,反映了水圈对于生物圈的重要影响。3〕.亲气性生物圈的垂直准正态分布构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物圈构造上的亲气性,由于海平面附近空气最充足,向高空、向地下和水下,空气都变得稀薄。4〕.亲光性生物量和生物消费率,地表大于地下,海面大于水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物圈构造上的亲光性,由于地表的光强大于地下、水下,水深或者埋深越大光强越小。亲光性反映了太阳辐射对于生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性:生物的消费率的高低,取决于光协作用的强弱。没有光,生物就无法进展光协作用,也就没有生物的消费,更谈不上生物量的多少了。5.温控性温控性是指生物圈的构造特征遭到温度分布控制的性质。赤道、热带地域的生物量与消费率大于极地冰冷地域,阐明生物圈构造上的温控性,反映了温度或者热量对于生物的影响。生物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就很好地阐明了这一性质。5、生物圈的内部分异与区系性生物的地域分异与区系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物圈的构造特征。因此有必要对其进展论述。生物的分布具有地域分界的特点。所谓地域分异,是指地球上的动、植物随着自然环境的空间地理变化,而产生一定的地理格局,构成不同的动植物区域。这些区域单位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是相互顺应的。生物是自然地理环境组分之一,它们在地球外表上的分布,一方面受现代生态条件的制约,与自然地理环境相顺应而表现出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特征;另一方面,又受区系演化历史的影响,与生物的系统演化和地史变化相顺应,而具有区系性特征。1〕.地带性Zonality地带性,即纬度地带性。是指地球上生物的分布,大致呈带状沿纬线方向延伸,按纬度方向有规律地变化。生物的这种地带性分异规律,是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的梯度变化,51起气候(温度、降水)呈带状分布,从而使动、植物也相应地呈带状分布。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从赤道向极地应该依次分布着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寒带冻原和极地荒漠(图7-5)。2〕.干湿度分带性ZonalityoftheMoisture/Humidity由于距海远近等引起的水分条件的不同,从而使动植物分布由沿海向内陆依次发生变化,称为干湿度带性。这在中纬度大陆东部表现得最明显(图7-5)。例如,我国东部地域由沿海向内陆依次分布着潮湿的森林生物群、半潮湿的森林草原生物群、半干旱的草原生物群和干旱的荒漠生物群等3〕.垂直带性Vertical(Horizontal)Zonality垂直带性是指生物分布随山地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发生规律性的交替的景象。山地地势是构成垂直带的前提。山地气候条件随着海拔高度发生变化,是构成垂直带的直接缘由。由于地势抬高,气候等发生垂直变化,从而使生物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垂直变化。例如,喜马拉雅山南坡,通常可分为四个垂直带且600~2500m为常绿阔叶林,2500~3100m为针阔叶混交林,3100~4000m为针叶林,4000~4500m以上为灌丛草甸带。垂直带既受地带性要素制约,又受非地带性要素影响,是两者派生的区域性分异规律。在水分充足的情况下,植被垂直带谱与程度带谱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图7-6)。4〕.地方性LocalZonality地方性是生物在部分地域的分异规律。在一定区域内,由于自然条件的部分差别,特别是地形的垂直分化,基岩及地面组成物质不同以及地方气候的差别,引起土壤和生物群落发生变化。5〕区系性Regionalzonality(Regionality):生物地域分异与区系性〔区系性的定义见P155最后一行〕区系性,是指不同的生物,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由于自然条件一致,在同一分布区构成的组分一样的、具有本身特征的生物区系。区系性反映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和系统发育的一致性和地理区域的相对独立|隔离情况。P156及157图7-7全球6大区系:全北区、古热带区、新热带区、好望角区、澳大利亚区、南极区。全北区、古热带区、新热带区、好望角区、澳大利亚区、南极区的主要特征:A、全北区的主要特征:面积最大〔包括欧亚、北非和北美大陆〕。来源于第三纪(theTertiaryPeriod).其主要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SUBTROPICALEVER-GREEN/INDECIDUOUSTREES/FOREST;温带阔叶落叶林TEMPERATEDECIDUOUSTREES/FOREST;寒温带针叶林FRIGIDTEMPERATEZONECONIFEROUSTREES/FOREST;B、古热带区的主要特征:第二大植物区系〔指面积〕;种类最多45,000种〔目前发现并定名的〕。主要由热带雨林、季雨林SEASONALRAINFOREST、〔热带〕稀树草原SAVANNA〔H〕组成。季节变化很小为特征。C、新热带区的主要特征:与古热带区的来源一致,种类很多,仅巴西就有40,000多种〔目前发现并定名的〕。主要由热带雨林、季雨林组成。是许多热带植物的来源地。D、好望角区〔开普区theCape\theCapeofGoodHope)的主要特征:最小的区系。以常绿硬叶灌木为主。6000多种。E、澳大利亚区的主要特征:特有种、属最多,如仅桉属就有目前发现并定名的342种。演化具高度的独立性。F、南极区的主要特征:种类单调为根本特征。但特有景象显著。分布在S40º以南。植物分类:界、门、纲、目、科、属、种Kingdom\phylum\class\order\family\genus\species。第7-3节生物圈的构成和演化根本要求:了解生物圈构成的过程和生命的来源。1、解释生命来源3大阶段P158-1592、解释生物圈的构成过程〔2个方面〕,将地质时代联络起来P159-160第7-4节生态系统根本要求: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3大组成部分,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根本掌握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掌握生态系统的反响机制并能举例、初步运用。第7-4节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根本概念:P160-1612、生态系统的组成:详细解释生物与非生物P161-162及P161图7-83、生态系统的构造:1〕营养级〔3-5级〕P163及图7-9;2〕食物链和食物网〔图7-9〕;3〕生物放大作用-毒素的积累〔图7-10〕4、生态系统的功能P16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式版)DB15∕T 3667-2024 《光温诱导甜菜当年抽薹繁育技术规程》
- (正式版)DB15∕T 3403-2024 《困境儿童家庭监护能力评估指南》
- (正式版)DB15∕T 3279-2023 《苜蓿根腐病锐顶镰刀菌鉴定方法》
- 创新成果兑现责任书(6篇)
- 学习计划的议论文(6篇)
- 护理人社面试题库及答案大全
- 大庆疫情考试题及答案
- 农业绿色发展规划与实施合同
- 教育领域师资承诺书(7篇)
- 企业营销团队活动策划模板
- 通天河水电规划
- 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标识标志
- 盟史简介12.10.18课件
- 2023年04月湖北经济学院创新创业学院招聘1名孵化器日常管理专员笔试参考题库答案解析
- 法律方法阶梯
- GB/T 26081-2022排水工程用球墨铸铁管、管件和附件
- GB/T 26480-2011阀门的检验和试验
- 医院普通外科病史采集、查体及病历书写要点精讲课件
- 食品执行标准对照新版表
- 最新苏教牛津译林版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4《Hobbies》Grammar time 公开课课件
- 路面压浆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