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解题方法_第1页
高考历史解题方法_第2页
高考历史解题方法_第3页
高考历史解题方法_第4页
高考历史解题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材料题的解题技巧高考《考试说明》对历史学科材料的处理能力明确列出了三条具体要求:一是“阅读理解材料”;二是“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三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材料题的解题步骤1.读:(1)阅读的顺序:先读设问,带着问题阅读材料。(2)材料要全读:包括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等内容。这些说明性文字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是考生琢磨材料的重要因素。2.找:最大限度地找到有效信息(中心句或关键词、句),这是解答材料题的关键。3.想:根据题目要求,要回想教材,更要领会命题立意(试题中心观点)。(1)概括材料的主要意思;(2)三个关键点:=1\*GB3①材料与设问之间的关联点;=2\*GB3②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联点;=3\*GB3③材料与教材之间的关联点;4.答:包括审题、规范、按分答题。(1)审题:要准eq\o\ac(○,1)明确几个问题;=2\*GB3②每个问题的具体要求(时间、空间的限制);=3\*GB3③答题要求——根据材料回答或者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规范作答,按分作答A.答题方法=1\*GB3①直接引用材料某些字句来回答或从材料中找答案;=2\*GB3②根据材料概括提炼、列出答案(论从史出,史论结合);=3\*GB3③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B.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文字表达基本方法: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问题和要点应标上序号)。5.查:认真检查,看观点是否正确,论点与材料是否一致,要点是否齐全,力争少失分。二.处理材料的方法1.挂靠法:初步接触材料后,应将材料与相关历史挂靠起来。2.提要法:对于记述性材料,关键是要从中提炼出要点。3.钩玄法:对于论说性材料,关键是要提炼出其中的观点、看法。4.发微法:在提要、钩玄的基础上,往往还要进一步揭示历史现象或某一观点、看法背后隐藏的实质性的东西。5.正反法:对于没有把握的问题,思考时先作出一正一反两种非正式答案,并简要列出理由,经比较后筛选出一种看法作为答案。6.定位法:是指审题定位。审题要准,从两个方面下功夫:(1)划准构题成分,做到四审定:eq\o\ac(○,1)划准提示语,审定题目类型;eq\o\ac(○,2)划准答项语,审定求答项目;eq\o\ac(○,3)划准主干语,审定解答对象;eq\o\ac(○,4)划准限定语,审定限制条件。(2)是审准与课本知识的关系,诱发联想,启迪思路。高考材料题的解答内容大多数依托课文,因此课本上有关的“蛛丝马迹”往往会是解题的重要依据。考生应尽可能把题目与课本知识对照,找出内在联系,力求做到知识定位准确。三.材料题类型(一)变化类(含变化、转变、新变化、新发展)有两种类型:单一型和综合型1.单一型:例1光绪中叶以后,开拓市场,机厂林立,丁男妇女赴厂做工。……生计日多,而专事耕织者日见其少矣。随之而来的是世风人心离古道越来越远:“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若鹜,甚有弃家者,此又昔之所未见者也。”“自租界北辟,男以鬻贩营生而奢华渐启,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矣。”声气远播之后,“内地妇女之妄想自由,……遂相率至沪,父母丈夫不能阻也。”——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请回答:据材料,概括近代中国生产内容发生的变化。(2分)例1农村男女大量由专事耕织到进厂做工或进城经商特点:问题的限定清楚“近代中国生产内容”分值较低(2分)语言要求:一种:从(由)……到(变)..….。变化前后的内容都必须表述出来,一般各给一半的分。另一种:用程度词表述:增加、增长、发展、兴起、恶化、减少……等。2.综合型:例2甲午中日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中国社会的近代化步伐加快,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其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重要变化。(9分)答案:例2eq\o\ac(○,1)政治: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共和政体。eq\o\ac(○,2)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资本主义得到发展。eq\o\ac(○,3)思想:民主与科学思想得到弘扬特点:eq\o\ac(○,1)问题的中心语内涵丰富,含多方面或明确从哪些方面做到作答(政治、经济、思想方面)eq\o\ac(○,2)分值较多,根据每个要点2—4分来判断,多为6、8、9等分值。(二)趋势类例3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工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1952年1956年1957年工业生产值343.3703.6783.9农业生产值483.9582.9604.0问题:(1)新中国这一时期经济呈现了怎样的趋势?(2分)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是什么?(4分)答案:例3(1)快速发展(1分),工业化的程度提高(1分)(2)eq\o\ac(○,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eq\o\ac(○,2)一化三改造的进行eq\o\ac(○,3)苏联的帮助eq\o\ac(○,4)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设该题属于材料表格型,解题的一般思路是:=1\*alphabetica.注意表和分栏的名称;数据的变化(注意动态词的使用);横要看,竖也要看。=2\*alphabeticb.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数据变化的深层信息。=3\*alphabeticc.分析原因或影响要看时间。趋势类型的特点:问题的限定清楚“经济增长的趋势”。分值较低,均在2—4分,多用一句话表述。语言要求:两种一种:从(由)……到(变)……,由……向……发展(过渡)把演变的内容表述出来,一般各给一半的分。另一种:用程度词表述:增加(增长)、减少(下降)、发展(恶化、超过、进一步、更加等)。例419世纪后30年,英德两国在世界制造业中的比例(单位:%)年代英国德国187031﹒813﹒21881-188526﹒613﹒91896-19009﹒516﹒6材料反映了英德经济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4分)例4英国经济发展缓慢,在世界制造业所占比重下降;德国经济发展迅速,在世界制造业所占比重上升(三)特征类型(含特点)A.类型:1.直接考查历史阶段特征某一时期的特征。中国古代某个时期的阶段特征,一般从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等方面归纳。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时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但统治集团内部逐渐腐败,(政治)新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经济)反封建的进步思想、文学作品产生(思想文化)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外交、发展潮流)例5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概括指出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社会发展的总体特点(征)。答案: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2.考查某一阶段特征的某一方面的表现经济方面,可从经济政策、生产方式、生产力发展水平(技术发展)、经济繁荣状况(交通状况、城市发展、生活水平)等方面分析政治方面,可从政治制度和政策、政权变更、中央与地方关系、民族关系等方面考虑思想文化方面,要注意体现时代特色。思想方面特点可从对人们的思想解放作用或对新生事物的阻碍作用方面思考;文化特点要结合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状况进行思考,如批判了君主专制,揭露了封建制度的黑暗,赞扬了人们的反抗精神,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3.从历史事物的要素角度看答题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背景某时间发生是否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阶级力量,是否采用了了特殊的方式,是否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等。如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形成的背景,与以往儒家思想产生和发展的背景相比,其特点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时间—发生时间的早晚,经历的时间的长短等方面。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相比,具有爆发时间早、经历时间长的特点。目的—为某个阶级或部分人服务或具有多重目的等。如辛亥革命和太平天国运动同属旧民主主义革命,但从目的来说,辛亥革命具有新的特点(从经济上说,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从政治上说,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挽救民族危亡)。过程—相关准备、发生的变化(领导力量的对比)、是否一帆风顺、最突出的地方等。如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过程与英国、美国政治制度的确立相比,就具有艰难曲折的特点(从1789年到1875年,经历了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君主派和共和派等势力近百年的斗争)。内容(措施)体现某种思想、最突出的特点、侧重的方面、实行的办法等。如与《天朝田亩制度》相比,《资政新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体现了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程度完成或实现的情况、是否彻底、有没有局限性等。如近代德国与英国相比,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但德国君主立宪制具有不彻底性。范围包括地域、领域等。如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以往的危机相比,就具有范围广(涉及地域广、涉及的经济部门多)的特点性质是否具有时代特征、双重性质、性质是否发生变化等。如二战刚爆发时是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后来演变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影响影响的广度、深度、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等。如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会议的影响直至今天,因此该会议具有影响深远的特点。例6材料一在督鄂期间,张之洞大力倡办实业,使武汉的近代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先后创办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大冶铁矿、湖北织布局、汉阳铁厂机器厂、汉阳铁厂钢轨厂、湖北缫丝局、湖北纺纱局、湖北制麻局等近代企业,占同期全国新建官办与官商合办企业的24%,发展速度为全国之冠。同时张之洞倡办实业,亦促进了民办企业的发展……据初步统计,张之洞莅鄂之后至辛亥革命之前,武汉涌现了100多家由民族资本经营的近代工业企业,其中有六成左右创办于张之洞督鄂期间,涉及采矿业、机器制造业、榨油业、火柴业、卷烟业、棉织业、造纸业、金属加工业、制革业、印刷业、水电业、面粉业、制药业、制茶业、建筑业等30多个行业。——陈均、任放《世纪末的兴衰》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晚清时期武汉地区工业发展的特点。(8分)例6eq\o\ac(○,1)速度快eq\o\ac(○,2)数量多eq\o\ac(○,3)行业多=4\*GB3④发展重点以轻工业为主eq\o\ac(○,5)既有管办企业也有民办企业(答出4点即可给8分)3.考查某一国某一方面的特征例7材料五工业是洛阳最重要的一张城市名片。共和国建立之初第一个五年计划的156项重点工程,有7项落户洛阳(洛阳第一拖拉机厂、洛阳轴承厂、洛阳铜加工厂、洛阳矿山机器厂、黄河冶炼厂、洛阳耐火材料厂、洛阳高速柴油机厂。)这些“共和国工业长子”从诞生之日起,就不断创造着洛阳工业的辉煌。——《一五计划7项重点工程落户洛阳》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工业经济领域发展的特点是什么?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有哪些?(8分)例7特点: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实现工业化。(2分)原因:eq\o\ac(○,1)中国:a、重工业基础薄弱b、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eq\o\ac(○,2)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4.考查地域分布特点例8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分布特点。例8东南沿海地区B.特点:问题限定清楚。单方面特征分值较低,在2—3分,某一阶段特征分值较高。C.答题要求:单方面特征多用一句话、一个词组来表述某一阶段特征:eq\o\ac(○,1)中国史,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来概括。eq\o\ac(○,2)世界史,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国际关系、民族解放、社会文化运动来概括。(四)原因类(含背景(在什么情况下)、因素)1.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考虑。具体表现为(1)经济方面的内容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方面思考(2)政治方面的内容可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思考。(3)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从思想、科技、教育等方面思考。2.根本原因:指在历史事件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对事件有较大影响的原因。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一切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手。3.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1)主观原因(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方面进行考虑;(2)客观原因指与主观原因有紧密联系但又不受主观意识影响的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考虑。A.历史阶段特征类例如9材料一恩格斯指出,工业的巨大发展为力学、化学、物理学提供了大量客观察的材料、实验手段和工具,“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候才第一次成为可能”。(《自然辩证法》)恩格斯还认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致瓦.博尔吉乌斯》)材料二清雍正皇帝反复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清世宗实录》)1937年,中国铁路总长21716千米,其中由南京国民政府控制的占52.5%,其余为日、英、法等列强资本所控制。根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分析欧洲近代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1)=1\*GB3①经济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成长刺激了对技术的需求,为近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工具和手段;=2\*GB3②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科技进步开辟了道路;=3\*GB3③思想上:人文主义和理性精神解放了思想,推动近代科技迅速发展。根据材料一、二与所学知识,分析清代(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展停滞的原因。例9(2)=1\*GB3①政治上:君主专制维系腐朽制度;=2\*GB3②政策:重农抑商、闭关政策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3\*GB3③经济上:自然经济不能提供近代科学发展的物质基础;=4\*GB3④思想上:文化专制政策(或崇尚理学、八股取士、文字狱等)禁锢思想,摧毁人才,阻碍科技发展。答题要求:思维切入时一般要考虑相应阶段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民族解放)、对外关系(国际关系)。B.主体特征类1.政体主体例10材料二英国在世界制造业中的比重:1880年占22.9%;1900年占18.5%;1953年占8.6%;1980年占4%.——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材料三1985年,中国工业总产值在世界工业中的位次由1950年的15位上升到第5位,仅次于美国、苏联、日本、和联邦德国。——宋则行《世界经济史》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香港岛被割让的原因和香港回归的主要背景。(6分)它给我们什么启示?例10香港被割占的原因:=1\*alphabetica.英国是强国;=2\*alphabeticb.中国是弱国;=3\*alphabeticc.中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香港回归的主要背景:=1\*GB3①中国方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国家实力增强;=2\*GB3②英国方面——英国的国家实力相对下降。启示:国家实力影响外交。答题要求:思维切入时一般要从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关系上采取措施归纳。2.人物主体答题要求:思维切入时一般要从主观目的和客观需要来分析。C.涉及双方类(例10)提示:思维切入时一般要从双方的政策措施、实力对比变化来分析。D.地域特征类例11概括明朝营建北京的政治原因。(8分)=1\*GB3①明成祖即位,决定迁都;=2\*GB3②北京是明成祖的基地;=3\*GB3③防御蒙古的需要。提示:思维切入时一般要从地域的政治、经济、历史优越来思考或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来思考。E.经济发展类1.农业经济例12材料一“贞观初,户不及三百万,绢一匹易米一斗。至四年,米斗四五钱,……马牛被野。”——《新唐书》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影响唐朝农业生产的技术因素。(3分)现象:唐前期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因素:=1\*alphabetica.兴修水利工程;=2\*alphabeticb.生产工具: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出现了曲辕犁。提示:农业经济分析原因思维切入一般要从生产关系(政策)、安定环境、技术进步、人口增加、耕地扩大、兴修水利、生产工具的改进等思考。2.工业经济例13材料一:南北战争后,在美国中西部地区逐步形成以煤炭、钢铁、机械制造、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带。大西洋沿岸各州生产的工业品在全国所占比例,从1860年前的30%上升到1890年的58%,原来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中部地区在制造业方面超过了东北部。依照材料一,指出美国中西部经济发生的变化。(2分)并概括主要历史原因。(3分)例13变化:美国工业中心向中西部拓展;制造业兴起。原因:=1\*GB3①交通:西进运动和铁路的修建;=2\*GB3②生产力:工业革命的推进;=3\*GB3③资源:资源丰富。提示:工业经济分析原因思维切入一般要从资金、技术、市场、原料、劳动力和生产关系的调整(变革、政策)来思考。科技发展(1)中西科技发展原因比较提示:=1\*GB3①经济(根本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工场手工业刺激科技发展;中国——自然经济稳固,资本主义萌芽受阻缺乏经济推动;=2\*GB3②政治: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的确立与政权的重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的阻碍;=3\*GB3③思想(直接原因):西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思想大解放推动科学发展;中国——封建思想文化专制的阻碍,影响科技创新;=4\*GB3④对外政策:西方——新航路开辟,对外开放、抢占市场的要求;中国——闭关锁国的阻碍,禁止西学,错失良机。(2)某一时期某国科技的发展原因提示:思维切入时更多地强调政府政策方面的因素应加上eq\o\ac(○,1)思想解放的推动;eq\o\ac(○,2)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eq\o\ac(○,3)对外扩张的需要等(五)影响、作用、意义A.全面类例14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年代中期,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类别编成《西学书目表》,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译书活动生产的影响。(8分)例14=1\*GB3①思想上:萌发学习西方思潮,传播民主科学观念,传入马克思主义;=2\*GB3②经济上:开始工业化进程(促进近代经济发展);=3\*GB3③政治上:促进资产阶级领导政治变革,中国共产党诞生,并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提示:思维切入时一般要考虑相应阶段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民族解放)对外关系(国际关系);还要注意从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局限性)两方面客观、理性地分析事物影响B.两面类例15今中国虽与欧洲各国立约通商,开埠互市,然只见彼邦商船源源而来。近日开海上某埠头,明白开内地某口岸。一国争,诸国蚁附;一国至,诸国蜂从。滨海七省,浸成洋商世界;沿江五省,又任洋舶纵横。——郑观应《盛世之危》上海在鸦片战争之前是清朝一千三百多个县中的一个普通县城,1843年被辟为通商口岸。据《上海县续志》记载,光绪年间,“上海介四通八达之交,海禁大开,轮轨辐辏,竟成中国第一繁盛商埠。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通商口岸的开放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例15(1)消极:=1\*GB3①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2\*GB3②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2)积极:=1\*GB3①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地区;=2\*GB3②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3\*GB3③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提示:思维切入时一般要从积极和消极(或进步与局限)两个方面去思考C.某一角度类例根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业对唐朝盛世局面出现的作用。(2分)答:农业的发展为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提示:思维切入时一般要从主体和影响对象关系(包括推动与阻碍)来分析。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国际影响等方面分析:如经济影响可以从是否促进经济发展、是否开创了新的经济结构或模式、是否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是否改变了经济格局或经济体制、是否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分析;政治影响主要需要分析是否使社会性质发生变化、是否有利于政治稳定、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否影响了政治势力的消长变化等;思想文化方面主要看是否符合时代潮流、是否有利于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等;国际关系方面的影响主要看是否有利于两国或者该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是否会促进友好合作或者加深矛盾、是否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等。从现实和深远影响方面分析:现实影响是指对当时社会生产的直接影响,表现为目的的指向性或者动机实现的原因;深远影响是指对以后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影响的时代性、历史趋势等。从主观影响和客观影响方面分析:主观方面影响可从主观动机(目的)、方针、政策、经验等方面思考;客观影响可从自然或社会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状况、科技状况等方面思考。(六)目的类(含:意图)1.整体思维:面对目的是首先从直接与根本来思考,然后再分别从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对外上来分析,最后可从根本目的上再综合。2.两种类型A.直接与根本类例1619世纪中期,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也是最强的国家。英国政府实行“炮舰政策”,强制推行“自由贸易”。……一个庞大的帝国在19世纪末登上顶峰。——钱乘旦《英国通史》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到哪个阶段?(3分)分析同期英国对外扩张的目的。(6分)例16阶段——自由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直接目的——在世界范围内,强占殖民地与半殖民地,争夺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根本目的——发展资本主义。提示:思维切入时,直接目的往往从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主观目的来分析,根本目的往往从阶级性(或国家利益)来分析。B.政治与经济类例17孙中山非常重视铁路建设。他指出:“今日者,强邻环绕,我国若不急急将铁道修成,则俄人必欲夺我蒙古铁道路线……英人必欲夺我西藏铁道路线……铁道为人所夺,国即为人瓜分。”在《建国方略》中,孙中山设计了中国铁路建设的总体方案,其中对西藏、青海、新疆等地区,规划了包括16条线路的“高原铁路系统”。他认为,此区域农产最富、牧场最美、矿产丰富,于此兴建铁路,即使工程浩大,亦当有良好回报。——摘自《孙中山全集》根据上述材料简析孙中山规划“高原铁路系统”的战略意图。例17=1\*GB3①政治目的:维护国家主权(或抵制列强侵略);=2\*GB3②经济目的:开发利用西部资源;提示:思维切入时一般要从政治上巩固政体(统治)、维护独立(主权);经济上发展经济来思考。(七)内容类(措施、表现)A.整体类例18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材料中“灾难性”后果的主要表现。(4分)例18eq\o\ac(○,1)经济:中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销售市场和原材料产地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eq\o\ac(○,2)政治: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形成并逐步加深(社会性质)。=2\*alphabeticb.割地、赔款,丧失部分主权。=3\*alphabeticc.农民、工业者大量破产,阶级矛盾不断尖锐。提示:一般分值较高,思维切入时多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习俗等方面进行分析。B.某一类别类例19材料一会宁(今黑龙江阿城)乃国家兴王之地,自……迁都永安(今北京),女直(即女真)浸忘旧风。……宴饮音乐,皆习汉风。——《金史.世宗纪》材料二(指北方少数民族)奄有(统治)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北魏)、辽、金历年(统治时间)最多。——(元)许衡《鲁斋遗书》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少数民族在哪些方面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9分)例19=1\*GB3①习俗上: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服饰、风俗习尚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2\*GB3②生活上:少数民族的动植物、食物的传入,提高了内地的生产生活水平;=3\*GB3③少数民族内迁与融合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刚劲、豪爽、活泼的多民族色彩。提示:思维切入时一般要从这一类的基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来思考C.某一角度类例20文帝说:“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宋代李靓说:“民之大命,谷来也;国之所宝,租税也。”材料反映了哪些观点?(3分)例20=1\*GB3①农本思想;=2\*GB3②农业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提示:一般分值较少,多是直接来源于材料,思维切入时多紧扣问题回答。参考答案(八)启示类(含:启示、经验、认识、启发、结论、建议)一、“启示”类试题的特征1、“启示”类试题通常是通过“启示”、“借鉴”、“经验教训”、“说明了什么”、“认识”等引导词来提问,就某一个特定的历史问题要求考生分析得失、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的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用来检测考生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知水平、历史感悟能力。2、它一般出现在主观题的最后部分。3、答案是开放式的,但又不是没有答案或可以不受约束的随便乱答。二、“启示”类试题的分类及其基本答题思路“启示”类试题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从正反两方面总结经验教训类这类试题的特点是给出正反(成功或失败)两方面的材料,根据结果的不同去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的经验教训。(注:经验是指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教训是指从错误或失败中取得的知识)答题思路:1、分析材料中反映现象的正反两方面的原因。2、对分析出的正反两方面的原因重新表述,换成经验教训类的答题语言。如果是教训,一般答案格式为“应该……”“要……”“必须……”“不能……”。如果是经验,一般答案格式是“是……的结果”,有些也可以答成“应该……”“要……”。答案格式中的省略号就是从分析中得出的原因。例1:(2008年重庆文综摘编)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的全面改革以后,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宁可主编的《中国经济发展史》材料二由于长期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以及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决策方面屡有失误,1988年起苏联的经济每况愈下,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据苏联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字,与1989年相比,1990年苏联国民收入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劳动生产率下降3%,对外贸易额下降6.9%……——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2)材料二所述时期的苏联是哪位领导人执政?根据材料二,概括当时该国的经济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发生剧变和最终解体的内外原因。(3)中苏改革出现不同结果,对你有何启示?答案要点:(1)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之后在城市全面展开;先试点,后推广(由点到面);突破旧体制,探索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戈尔巴乔夫。经济衰退(或经济恶化等)。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弊端和政策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背离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3)略。解析:此题是非常典型的教训类启示题。第一步:通过阅读材料和问题弄清此题考的是中苏经济体制改革及结果的对比;第二步:分析中苏改革出现不同结果的正反原因;第三步:将原因换成教训类的语言。如:社会主义改革不能背离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向;社会主义改革要由点到面,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社会主义改革要建立适应形势发展的新体制,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不能只对旧体制小修小补等等。例2:(2008年广东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在启蒙时代,中国形象变为了启蒙思想家手中的一件武器。启蒙思想家普遍认为,用道德治理国家是中国的一大特征。道德与宗教、法律、礼仪、风俗融为一体,成为上至皇帝,下至小民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国家因而长治久安。——据韦克吕耶斯《论十七十八世纪法国文学中对中国现实的取舍》和许明龙《18世纪法国思想家论中国的德治》。材料二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westernconceptsofchinaandthechinese,1840—1876,转引自周宁《鸦片帝国》材料三1958你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阶段:①尊敬阶段(18世纪)②轻视阶段(1840—1905你年)③乐善好施阶段(1905—1937年)④赞赏阶段(1937--1944)⑤清醒阶段(1944—1949)⑥敌对时期(1949—)问题:(1)材料一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结合法国当时的情况,说明启蒙思想家将“中国形象”作为武器的目的。(2)材料二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形成这种形象的原因是什么?(3)简要分析材料三中的第④和第⑥两个阶段形成的政治背景。(4)从“中国形象”的变化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答案要点:(1)“以德治国”。以此抨击法国的君主专制、宗教愚昧,倡导理性。(2)抽鸦片的国家。希望扩大对中国鸦片贸易;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西方的舆论宣传;大量鸦片输入中国;很多中国人吸食鸦片;中西力量对比发生变化。(3)第④阶段:中美同属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第⑥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方针;美国实行冷战政策;朝鲜战争。(4)增强国力;加强交流;理性对待。解析:此题也是非常典型的教训类启示题。第一步:通过阅读材料和问题弄清此题考的是“中国形象”的变化及其原因背景;第二步:分析“中国形象”变化的原因。由材料一到材料二“中国形象”的反差主要是中国国力发生了变化,还有中国闭关锁国的因素;材料三不同阶段的形象变化的原因有国力变化因素(①②阶段)、国际地位提高因素(④阶段)、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因素(⑥阶段把中国看成敌对国家)、站在美国利益立场看问题因素(③阶段,这一阶段美国的经济侵略不断扩大。⑥阶段,从称霸和冷战的角度看问题);第三步:将原因换成教训类的语言。见参考答案。当然完全可以把答案修改为“应该……”“要……”“必须……”格式:要提高“中国形象”,必须增强国力,提高国际地位;必修打开国门,加强国际交流,既学习外国,又让外国充分了解中国;外国要正确认识“中国形象”,就必须理性对待,不能戴着意识形态的眼镜,不能仅仅从自己国家利益的角度看问题等等。例3:(2006年全国文综卷Ⅱ)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以华夏文化为基础,融汇各民族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生生不息。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据《礼记·王制》记述,春秋时期“中国(中原华夏)、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改变)。……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而至东汉初年,据《续汉书·祭祀志》记载,光武帝称其时已然“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材料二

会宁(黑龙江阿城)及国家兴王之地,自……迁都永安(今北京),女直(即女真)浸忘旧风。……宴饮音乐,皆习汉风。——《金史·世宗纪》材料三

北方(指北方少数民族)奄有(统治)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矣,故后魏(北魏)、辽、金历年(统治时间)最多。——(元)许衡《鲁斋遗书》(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春秋时期到东汉中国文化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2)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少数民族在哪些方面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金“行汉法”的原因,并概述其内容。(4)简述从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答案要点:

(1)从分散走向整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文化交流与战争,促成(长江、黄河流域)各民族逐渐融合;秦汉长期的政治统一及其实行的统一措施促成了文化的一致性。(2)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服饰、风俗习尚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少数民族地区的动植物、食物的传入,提高了内地的生产生活水平;少数民族内迁与融合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刚劲、豪爽、活泼的多民族色彩。(3)契丹族和女真族社会文化落后于中原,统治中原,必须学习中原先进的文化。政治中心的南移,采用中原王朝政治制度;采用中原的生产方式;接受汉族的文化习俗。(4)考生回答出以下任一内容,如历史上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继续发展仍需要个民族共同努力;中华文明要发展应保持自己的优秀传统,广泛吸收世界其他各国的优秀文化等,言之成理,即可赋分。照抄题干和所给材料,不得给满分。解析:这是一个典型的经验类启示题。第一步:通过阅读材料和问题弄清此题考的是中华文明,以华夏文化为基础,融汇各民族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的,此题实际上前言已告诉大家试题的主题;第二步:思考中华文明发展的原因:汉族吸收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吸收汉族文化;中华文明吸收外来文化等等;第三步:将原因换成经验类的语言。如试题答案。当然,答案完全可以按照前面所述的答题格式(“是……的结果”“应该……”“要……”)来叙述:中华文明是历史上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果,继续发展仍需要各民族共同努力;中华文明要发展应该在保持自己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世界其他各国的优秀文化等。(二)总结历史规律类这类试题的特点是对某些历史现象进行纵向或横向比较,并在这种比较中去总结这类历史现象发展演变的规律。答题思路:1、弄清材料是对什么历史现象在进行横向的或纵向的比较。2、如是横向比较,一般答“……的发展具有多样性”“……的发展必须符合本国国情”等。例如对英、美、中等国的政体进行比较这样的试题,鉴于篇幅,此处就不举具体试题了。3、如是纵向的比较,一般答“……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的发展具有渐进性和曲折性”等等。例题见后面例4。(三)“从正反两方面总结经验教训类”和“总结历史规律类”相结合的类型这类启示题的答案就是将前面两种类型的答题方式结合即可。例4:(2005年全国文综卷Ⅱ)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美国《独立宣言》(1776年)材料二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种族、肤色或以前是奴隶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五条修正案(1870年)材料三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性别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九条修正案(1920年)材料四(此前年满二十一岁的公民才拥有选举权,现规定)年满十八岁和十八岁以上的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为年龄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二十六条修正案(1971年)回答:(1)材料一确认了什么原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申明这一原则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的规定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产生的。(3)概括材料二、三、四,指出美国公民的选举权是如何变化的。(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从美国近两百年选举权的变化中得到的启示。答案要点:(1)天赋人权(或自由平等);鼓舞了美国人民为争取自由独立而战。(2)美国独立后南北经济以不同方式发展;南北矛盾焦点是奴隶制存废问题;内战中,林肯政府顺应民意,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北方取得内战胜利,废除了奴隶制度。(3)取消了选举权在种族、肤色和奴隶身份上的限制;取消了选举权在性别上的限制;放宽了选举权在年龄上的限制。(4)[评分说明]依据材料、符合史实的看法,如美国公民的选举权利在历史上长期受到限制,选举制度的改变是人民争取和斗争的结果等,即可满分。解析:此题是非常典型的“从正反两方面总结经验教训类”和“总结历史规律类”相结合的类型。第一步:通过阅读材料和问题弄清此题考的是美国近两百年选举权的变化;第二步:思考美国近两百年选举权的变的原因;第三步:首先,将原因换成经验教训类的答题格式。如选举制度的改变是人民争取和斗争的结果;选举制度的改变是美国政府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修改宪法的结果;选举制度的改变是很多进步人士如马丁·路德·金努力的结果等等。其次,此题考查的是近两个世纪美国选举权的变化,从这个变化中能看出美国的选举范围在扩大,选举资格在降低,而这个变化经历了近两个世纪,是许多人斗争和努力的结果,故从中可以总结出这样的历史规律:民主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民主化进程是一个渐进性和曲折性的历程。就某一方面来分析启示:1.文明发展类例如: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自身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2分)(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的精粹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提示:思维切入时多从文明的发明创造、文明的吸收、文明的态度等方面进行分析。2.某国国际关系例21材料二英国在世界制造业中的比重:1880年占22.9%;1900年占18.5%;1953年占8.6%;1980年占4%.——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材料三1985年,中国工业总产值在世界工业中的位次由1950年的15位上升到第5位,仅次于美国、苏联、日本、和联邦德国。——宋则行《世界经济史》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香港岛被割让的原因和香港回归的主要背景。(6分)它给我们什么启示?(2分)例21原因:=1\*GB3①英国是强国;=2\*GB3②中国是弱国;=3\*GB3③中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背景:=1\*GB3①中国方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国家实力增强;=2\*GB3②英国方面——英国的国家实力相对下降。启示:国家实力影响外交。提示:思维切入时国家实力和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来考虑。3.科技发展类提示:一般要从科技发展的一般原因来回答。4.经济发展类例22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美国重点开发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1993年到1999年对信息产业的投入占总投资的45%。1995年到2000年,美国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30%,传统的住房建筑业和汽车业的贡献率分别降为14%和4%。90年代末,美国与信息产业直接有关的部门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达80%。依据材料,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及给我们启示。例22特点:以信息产业为代表团的高科技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取代传统产业成为美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启示:=1\*GB3①重视科技创新;=2\*GB3②加大投资力度;=3\*GB3③调整产业结构。提示:一般要从经济发展的因素来考虑。5.国际合作类例:1937年《国共合作宣言》公布;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签署。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经验。(12分)答:意识形态不同的政治力量及国家可以团结合作,保卫和发展人类文明。提示:一般从大国意识和国际合作来考虑。(九)性质类1.战争性质启示:战争性质分侵略和反侵略、正义与非正义战争2.事件性质判断事件性质的依据主要是目的。(十)评价类评价即评定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的性质、地位、作用或者影响等;评述则是把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史学观点等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即边叙述边评价,或者先叙述再评价;评论则是对历史人物、事件、观点进行分析、论证或评价。评价、评述类设问一般含有标志性的词语,如:评价、评述、说明、论证、如何解释、你认为、你的看法、你的观点、如何理解等。评价偏重于从史实中得出结论,评述偏重于叙述史实;评论侧重于运用辩证法或者唯物史观,表明自己对历史事件、人物、观点的认识历史评价=史实(时间、地点、特定条件、相关主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稳定等)进行阐述+性质、特点+影响(积极和消极或两者之一+结论)评述类一般分为三个步骤回答:(1)是什么,即从材料中概括指出观点是什么或者你赞同那种观点(2)为什么,即得出该结论的理由是什么,一般结合背景加以分析论证,揭示事物本质(3)怎么样,即你对该意见如何评价,也就是分析其观点的对与错及其根源,一般可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或者理论的高度等方面进行思考,(十一)开放探究性开放探究性试题的答案往往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题干材料提供两种及两种以上的观点,要求学生选择一种自己赞同的观点并阐明理由。学生无论选择哪一种观点,只要言之有理,都是正确的解答。(1)提供观点性开放题如2007山东卷27题第四问关于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克服危机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而进行的长期性制度建设。请你选择一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解答此类型试题时,要以宏观和开放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和历史人物,以从容平和的心态,公正、客观地分析每个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答这类试题步骤有三:一是选择观点,从题目中选出自己认为可以有力论证的观点;二是遴选史实,从所学知识中搜寻和遴选可以例证观点的史实;三是表述成文,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论证有力。值得注意的是,有的试题除了已列出的观点外,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提出其他观点进行论证,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照样可以得分。如对洋务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