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退役电池模组(包)余能评价方法_第1页
2023退役电池模组(包)余能评价方法_第2页
2023退役电池模组(包)余能评价方法_第3页
2023退役电池模组(包)余能评价方法_第4页
2023退役电池模组(包)余能评价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退役电池模组(包)余能评价方法目次范围 1范引文件 1术和义 1号 2体求 2测程 3测法 7PAGEPAGE11PAGEPAGE10退役电池模组(包)余能评价方法范围本标准所描述的退役电池默认为动力电池退役。本标准规定了退役电池模组(包)余能评价的总体要求、检测流程、检测方法。本标准适用于磷酸铁锂电池、镍氢电池等退役电池模组(包)余能评价。推荐退役电池主要适用于用户侧储能或其他适用的场景。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9596电动汽车术语GB/T31467.1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包和系统第1部分:高功率应用测试规程GB/T31467.2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包和系统第2部分:高能量应用测试规程GB/T31486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电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GB/T33598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拆解规范GB/T34015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余能检测GB/T38661电动汽车用电池管理系统技术条件GB/T38031、GB/T34015和DL/T252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用户侧userside以电量交易计量为监测点,年度输入电量大于输出电量,利用电能生产生活的考核单元。3.2单体芯 cell由正极、负极、隔膜、电解质、壳体和端子等组成,实现化学能和电能转化的基本单元。3.3电池组 batterymodule由单体电芯串联、并联或串并联连接,且只有一对正负极输出端子,以及外壳、管理与保护装置等部件的电池组合体。3.4电池包batterypack具有从外部获得电能并对外输出电能的单元,包括电池模组、电池管理模块(不含电池控制单元BCU)、电池箱以及冷却部件、连接线缆等附件。3.5余能residualenergy容量、充放电能力、自放电率、电池一致性、内阻评价等退役电池剩余的综合能力。3.6I5放电容量dischargecapacityatI5退役电池在室温下,以I5(A)电流放电,达到终止电压时放出的容量(A·h)。注:可从电流-时间曲线覆盖面积积分求得,至少50个等值时间间隔点,或用积分仪求得。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 (A·h)(A)(A) (V) (W·h)()()25℃±210%~9086kPa~106kPa。1℃/h16h0.1%FS;0.1%FS;——温度测量装置准确度应为±0.5℃;——时间测量装置准确度应为±0.1s;0.1%FS;0.1%FS。——内阻测量装置准确度应为±1%FS。——电压准确度应为±0.5%;——电流准确度应为±1%;——温度准确度应为±2℃。100ms。()5.4.电池放电电流符号应为正,充电电流符号应为负。5.4.4退役电池性能和安全评估应根据历史数据确定,并符合以下规定:应判断退役电池包单体电池电压一致性、温度一致性,使用寿命;应判断过极限欠压、过压、过欠温等极限故障,微短路、电气连接异常等安全隐患,单体电池安全性能和其他电池不一致性;极限故障阈值应由电池商设定。1电池包外观检查电池包外观检查NaYa标称信息采集NbYb电池包溯源认证NcYc拆解为电池模组模组标称信息采集Nf电池管理模块NdYfYdNeNg不进行余能检测电压、绝缘电阻判别Ye Yg余能检测-一致性测试余能检测-自放电测试余能检测-内阻测试余能检测-倍率测试余能检测-容量测试首次充放电流确定模组外观检查退役电池包图1余能检测流程说明:--退役电池包满足技术规定条件中的外观条件;--退役电池包不满足技术规定条件中的外观条件;--退役电池包标签信息齐全无误;--退役电池包标签信息不齐全或存在错误;--退役电池包通过溯源认证;--退役电池包未通过溯源认证;--退役电池包管理模块满足技术规定;--退役电池包管理模块不满足技术规定;--退役电池包满足技术规定条件的电压及绝缘电阻限值;--退役电池包不满足技术规定条件的电压及绝缘电阻限值;--退役电池模组标签信息齐全无误;--退役电池模组标签信息不齐全或者存在错误;--退役电池模组满足技术规定中的外观条件;--退役电池模组不满足技术规定中的外观条件;201843进a)500mV1580%;50050060%;2电池管理系统产品信息原始配置应通过溯源信息核对,基本功能应正常,并符合系列规定:a)应通讯正常,观察到报文正常收发;b)电压采样正常,检测精度应满足±0.5%FS;c)温度采样正常,采样误差不应大于±3℃;d)总电压采样正常,检测精度应满足±1%FS;e)总电流采样正常,检测精度应满足±2%FS;(20%;()400V±30%。1000Ω/V。BMS1表1首次充放电流动力电池类型I/AI/A软包锂离子动力蓄电池I或II或I钢壳、铝壳或塑料壳锂离子动力蓄电池I或II或I金属氢化物镍动力蓄电池I或II或I5用电性能检测仪以首次充放电电流恒流方式做充放电试验,I5可按式(1)计算:5ICƒ55

············(1)式中:I5——5h率放电电流,单位为安(A);——以首次充放电流恒流放电测的电池容量,单位为安时(A·h)。(25℃±2℃)2℃;1h0.05I5(A)0.1V1hI5(A)1h0.2I51h1h或按制造商规定的搁置时间。测试前,电池包管理单元应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应按下列测试步骤执行:a)电池包按7.1.1方法充电;1h;A·hf)重复步骤a)~d)3次,取3次放电容量的平均值作为最终测试结果。测试前,电池包管理单元应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应按下列测试步骤执行:a)电池包按7.1.1方法充电;b)电池包在(45℃±2℃)高温环境下搁置至单体电池温度与目标环境温度差值不超过2℃;c)使用I5或按制造商规定的放电机制放电至制造商规定的放电截止条件;d)计量放电容量,以A·h计;f)重复步骤a)~d)3次,取3次放电容量的平均值作为最终测试结果。测试前,电池包管理单元应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应按下列测试步骤执行:a)电池包按7.1.1方法充电;b)电池包在(-10℃±2℃)低温环境下搁置至单体电池温度与目标环境温度差值不超过2℃;c)使用I5或按制造商规定的放电机制放电至制造商规定的放电截止条件;d)计量放电容量,以A·h计;f)重复步骤a)~d)3次,取3次放电容量的平均值作为最终测试结果。A·h测试前,电池包管理单元应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应按下列测试步骤执行:a)电池包按7.1.1方法充电;1h150mV。7.1.11h7.1.2.40.5C1C2C1C、2C5C10CSOC,SOC100ms;SOCe)可继续测试高低温倍率曲线,获得功率Map。测试前,电池包管理单元应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应按下列测试步骤执行:a)电池包按7.1.1方法充电;28457A·h7.1.2.128745℃BMS7%。测试前,电池包管理单元应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应在(25±2)℃下测试,应按下列测试步骤执行:a)使用I5或按制造商规定的电流,将电池包以恒流放电或充电至电池的标称电压;b)采用内阻测试仪对电池包内阻测试,以R标识,单位为mΩ;c)内阻宜小于出厂值的2.2倍。退役电池模组充电测试应符合下列规定:(25℃±2℃)2℃;1h定的搁置时间,然后按制造商提供的充电方法充电;c)制造商未提供充电方法,应按下列方法充电:I5(A)电流恒流充电至企业技术条件中规定的充电终止电压时转恒压0.1V1hI5(A)1h0.2I51h1h室温放电容量测试应符合下列规定:a)电池模组按7.2.1方法充电;1hA·hf)重复步骤a)-d)3次,取3次放电容量的平均值作为最终测试结果。高温放电容量测试应符合下列规定:a)电池模组按7.2.1方法充电;b)电池模组在高温(45℃±2℃)环境下搁置至单体电池温度与目标环境温度差值不超过2℃;c)使用I5或按制造商规定的放电机制放电至制造商规定的放电截止条件;d)计量放电容量,以A·h计;f)重复步骤a)~d)3次,取3次放电容量的平均值作为最终测试结果。低温放电容量测试应符合下列规定:a)电池模组按7.2.1方法充电;b)电池模组在低温(-10℃±2℃)环境下搁置至单体电池温度与目标环境温度差值不超过2℃;c)使用I5或按制造商规定的放电机制放电至制造商规定的放电截止条件;d)计量放电容量,以A·h计;f)重复步骤a)-d)3次,取3次放电容量的平均值作为最终测试结果。测得的室温放电容量、低温放电容量和高温放电容量应分别为电池模组在室温下、低温下和高温下的退役电池包的剩余容量,以A·h计。退役电池模组一致性测试应符合下列规定:a)电池模组按7.2.1方法充电;1h150mV。a)7.2.11h7.2.2.40.5C,1C,2CSOC,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