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比热容测定_第1页
金属比热容测定_第2页
金属比热容测定_第3页
金属比热容测定_第4页
金属比热容测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热学实验论文。混合法测定金属的比热容o物质比热容的测量属于量热学范围,由于量热实验的误差一般较大,所以要做好量热实验必须仔细分析产生各种误差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设法减小误差。测定固体或液体的比热容,在温度变化不太大时常用混合量热法、冷却法、电流量热器法。本实验用混合法测定金属的比热容。一、实验目的1.学习热学实验的基本知识,掌握用混合法测定金属的比热容的方法;2.学习一种修正系统散热的方法。二、仪器及用具量热器,水银温度计,物理天平,待测金属粒,停表,量筒,烧杯及电加热器等。三、实验原理1.用热平衡原理侧比热容A在一个与环境没有热交换的孤立系统中,质量为加的物体,当它的温度由最初平衡态0变化到新的平衡态。i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Q为1)Q=mc(A-0)1)i0式中mc称为该物体的热容,c称为物体的比热容,单位为J/(kg・K)。用混合法测定固体比热容的原理是热平衡原理。把不同温度的物体混合在一起时,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热量,如果与外界没有任何热交换,则他们最终达到均匀、稳定的平衡温度,这时称系统达到了热平衡。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Qi与低温物体吸收的热量Q2相等,即Q1=Q2 (2)本实验的高温部分由量热器内筒、搅拌器、水银温度计和热水等组成,而处于室温的金属粒为系统的低温部分。设量热器内筒和搅拌器(二者为同种材料制成)的质量为mi,比热容为C1;热水质量为m2,比热容为C2;水银温度计的质量为m3,比热容为C3,它们的共同A A温度为A1。待测金属粒的质量为M,比热容为c,温度与室温0相同。将适量金属粒倒入n量热器内筒中,经过搅拌后,系统达到热平衡时的温度为2。假设系统与外界没有任何热交换,则根据式(2)可知,实验系统的热平衡方程为(mc+me+me)(0—A)二Mc(A—A)1122331220 (3)me式中33为温度计的热容,其值用1.92V(J/K)表示,这里的V表示温度计浸入水中部分的体积,单位用em3。于是,式(3)可写成(me+me+1.92V)(0—0)二Me(0—0)11221220则金属粒的比热容e为(me+me+1.92V)(0—0)

e= ^-2 i 2—4)M(0—0)4)20式中M、mi、m2均可由天平称衡;V可用量筒采用排水法测出;ei、e2查书后附录二或0 AA由实验室给出,0为室温。若能知道01和02的值,便可计算出金属粒的比热容°。下面通过修正系统散热误差的方法求出01和02的值。2.系统散热误差的修正(面积补偿法)在热学实验中,系统不可能完全绝热,必然存在着散热现象,因此,必须对系统的散热进行修正。修正散热的方法之一就是对温度进行修正,其方法是通过作图用外推法求出实验系统的高温部分(量热器内筒、热水、搅拌器、水银温度计等)混合前的温度01以及混合后系统达到热平衡时的温度02。图2-25所示的是实验系统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中AB段是未投入金属粒前系统的散热温度变化曲线;B点对应的时刻为金属粒投入热水中的时刻。BC段是金属粒投入量热器热水中以后,系统进行热交换过程的散热曲线;CD段是系统内热交换达到热平衡后的散热温度变化曲线。在BC段实际上同时进行着两个过程,一是由于系统向空气散热而导致热水温度下降,二是由于金属粒投入后的吸热效应而使热水温度下降。现在就来考虑在有热量损失的情况下,应用面积补偿法,求出由于投入金属粒而0 Q使水温降低的实际数值。其具体做法是:在曲线上过对应于室温0的点G作垂直横轴的直线,然后延长AB到E,延长DC到尸,使BEG面积等于GFC面积,这样在BEGFC和BGC这两条图线各自相应的过程中所损失的热量是相等的,因而可将原来的BGC过程等效为BE、EF和FC三段过程,其中BE和FC表示在整个过程中由于向周围散热而导致温度下降的情况,而EF表示系统由于投入金属粒而引起的温度下降。E、F点所对应的AfAf温度^I和A2是投入金属粒后热平衡进行得无限快时系统的初温和末温。它意味着热平衡不AfAf AA需要时间,因此,系统与外界也来不及热交换。故可用A1、A2代入式(4)中代替A1和A2进行计算。4.实验步骤.用天平称出待测金属块的质量m,在室温温度计上读出室温温度A;.将量热器的内筒及搅拌器擦拭干净,用天平称出他们的质量my在内筒中倒入高出室温(A)20°C左右的温水(水要能淹没金属块),盖好绝热盖,插好温度计和搅拌器,不断搅动搅拌器(不宜过快),用秒表开始记时,每隔一分钟就纪录一次温度计的读数,在混合前共测读5次,记录数据;.在第5分钟后迅速将系有细线的待测金属块放入内筒的水中,迅速盖好盖子并继续搅拌,且每隔二十秒纪录一次温度计读数,两次后每隔一分钟纪录一次温度计读数,共八次;.用游标卡尺测出温度计没入水中的长度和直径,并算出体积;.把内筒(内筒金属块搅拌器和水)取出,称其总质量M,并求出水的质量m°,即m0=M-(m+m1),.根据纪录的数据描绘T—t曲线,并用外推法确定始温T1和终温T;.由mc(t-0)二(me+q)(0-1)求出结果并分析。20015.实验数据、处理及讨论1).实验已知和所测数据:C=385J/kg*oCC=4187J/kg*oC室温A=28.5C铜水表一:T-t数据表t/min123455.55.76t/C29.8029.7529.7529.7029.7028.8027.6527.657891011121327.6027.6527.6527.7027.7027.7527.75表二:实验中各物的质量数据表

m(金属块)/g=350.0gm](内筒+搅拌器)/g=166.6gm(水)/g=189.5g表三:温度计的测量温度计直径d/cm=0.600cm温度计没入水中长度1/cm=2.00cm2).温度修正:图二:温度-时间曲线因为混合过程中,系统实际上总要与外界交换热量,这就破坏了式(1)的成立条件。为消除其影响,需采用散热修正。本实验中热量散失的途径主要有3个方面。第一,若用预先加热金属块投入量热器的混合方法,则投入前有热量散失,且这部分热量不易修正,只能尽量缩短投放时间来解决。第二,将室温的金属块投入盛有温水的量热器中,混合过程中量热器向外散失热量,由此造成混合前水的初温与混合后水的终温不易测准。为此,绘制水的温度-时间曲线,根据牛顿冷却定律来修正温度。方法如下:若在实验中做出水的温度-时间曲线,如图二中的ABGCD所示,AB段表示混合前量热器及水的冷却过程;BC图二:温度-时间曲线CD段表示混合后的冷却过程。通过G点做与时间轴垂直的一条直线,分别与AB、CD的延长线交于E和F点,使面积BEG与面积CFG相等,这样,E和F点对应的温度就是热交换进行得无限快的温度,即没有热量散失时混合前后的初温和终温。第三,量热器表面若存在水滴附着,会使其蒸发而散失较多热量,这可在实验前用干布擦净量热器来避免。3).数据处理:1.对系统温度进行修正在直线AB段旁取两点最接近AB的点,由上图可得,此两点的坐标为(1,29.80),(5,29.70),则由此两点所确定的AB的方程为T-29.80

T-29.80

t-129.80-29.70二29.825-0.025同理CD段的方程为 T=27.45+0.025当t=5.40时T,=Te=29.690C(混合过程的始温)T=Tf=27.590C(混合过程的终温)1E F

又由表二可知:口物二350.0%搅-16碗m水二1895g由表三可知:1=2.00cmd=0.60C0m则温度计没入水中的体积V=0.565(cm3)5=1.9Vca1/0C=1.074J/0Cm又因为C=385J/kg*0C铜C=4187J/kg*oC 室温9=28.5r水T1=29.690C T=27.590C所以(mc+q)(9—t)C— 0-0 —m(t一9)2代入数据,解之得c=357.74(ca1/g.0C)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由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公式计算可知c\t11/=0.650Ccc\t11/=0.650Cc(d)=0.0013cm=0.0013cm则金属块比热容的标准不确定度为:=0.065J/kg*k=0.065J/kg*k所以C=357.74±0.65J/kg*k由仪器卡得知c=377J/kg*k所以测量的百分误差为:c—cco/=测标=5.11%0c标分析讨论及注意事项:.本实验的误差主要来自于温度测量,所以测量温度时应特别细心,读数要准确;.由于金属的比热容较小,所以尽量使水的质量减少,以增大温差,减少相对误差,但金属块必须全部浸没在水中;.实验时温度计和金属块的放置位置要适合,以防测不准系统温度和碰坏温度计;.搅拌时不要过快,以防有水溅出和损坏温度计,更重要的时搅拌过快会产生热量,导致温度计读数不准确;.放入金属块的过程应越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