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春拳的传承与发展研究6300字】_第1页
【咏春拳的传承与发展研究6300字】_第2页
【咏春拳的传承与发展研究6300字】_第3页
【咏春拳的传承与发展研究6300字】_第4页
【咏春拳的传承与发展研究6300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咏春拳的传承与发展研究目录70841前言 3120561.1研究的背景 3271371.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4122061.3国内外研究现状 450211.3.1群众对咏春拳认知度不够 4164741.3.2体育全球化对传统武术文化的严重冲击 526121.3.3人们学习拳术热情高涨导致出现混乱的现象 528516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578772.1研究对象 5159402.2研究方法 5142282.2.1文献资料法 5251302.2.2定性分析法和演绎法 512932.2.3访谈法 6168692.2.4实地考察法 6129332.2.5比较分析法 6256243结果与分析 667103.1咏春拳的发展 6224773.1.1咏春拳的起源 6322313.1.2咏春拳的变化历程 6130323.2咏春拳技术的传承方法 746473.3在非遗下,咏春拳的发展现状 7238283.4佛山武术文化所面对的困难 7225284总结与建议 824965参考文献: 91前言1.1研究的背景自2004年8月中国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在国家政府大力推动下,“申遗”浪潮很快席卷全国。咏春拳也被列人广东省‘省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咏春拳作为中国南派武术,出现于清朝中晚期,并在位于古南海县佛山镇及其周边得以繁衍发展。该拳法的核心思想是借力打力,以柔制刚,男女老幼均适合练习。其动作简练灵活,适用于贴身短打,追求短时间制敌,防守性强且杀伤力大。伴随着电影《叶问》、《叶问2》、《叶问3》、电视剧《李小龙传奇》等系列剧的热播,咏春拳一时风靡中国乃至全球,特别是在媒体推波助澜的参与下,咏春拳更是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街头巷尾人们探讨的热门话题之一。咏春拳作为中国传统拳术,其发展成果是值得很多其他传统拳种学习的。以咏春拳为研究传统拳术的切入点,可以在保护与发展咏春拳这门优秀传统拳术的同时,更为研究其他传统拳术起到一个良好的借鉴作用与提供真实可靠的理论依据。但另一方面,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国际承认的同时,它们在国内的关注度却越来越少,被越来越多的人遗忘。加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重申报、轻保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常规性运作,咏春拳的传承与发展之路在哪里,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思考。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类项目的保护与传承研究十分必要和紧迫。1.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中华传统武术是经历了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而形成的内容丰富、社会价值广泛、文化色彩浓厚的传统体育项目。它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的表现形态,具有哲理性、健身性、技击性、娱乐性等特性。而孕育在岭南这块大地上的广东武术具有独具特色的技术风格和丰富的资源体系,更是每个武术项目都与地域文化传统紧密相关,但现如今传统拳术的生存空间不断减小,而练习、了解传统拳术的人也越来越少,所以本研究以南拳体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拳种之一的咏春拳为对象,而咏春拳是一门制止侵袭的技术,是一个积极、精简的正当防卫系统、合法使用武力的拳术。较其它中国传统武术、更专注于尽快制服对手、以此将当事人的损害降至最低。我们将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层次解析,力求把咏春拳最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丰富的技击格斗价值展现出来,使更多的人认识不一样的咏春拳,从而传承下去。佛山的武术技术传承只有在正确的理念指导下,才不会导致在其传承中丢失它的内涵,脱离它的本真,才能展现它的本来面目。因而,佛山武术技术传承需要正确的思想、方法、理念,这才是佛山武术发展的新方向。所以,对于佛山武术技术传承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3国内外研究现状 作为古代四大名镇的佛山“因佛而起,因武而兴,因商而盛”,在中国武术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佛山功夫”也享誉海外。在海外传播上,一代宗师叶问及其弟子功不可没,他们将咏春拳的种子撒向全球,将“佛山功夫”的品牌在世界各地打响。咏春拳是广泛传承于广东佛山、鹤山、广州、香港、澳门和国内外等地的一大武术体系。2010年,咏春拳门人申请咏春拳为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咏春拳的研究集中在技术传播层面上,随处可见的是教学图书与录像,咏春拳在理论方面的建设明显落后于其传播发展。1.3.1群众对咏春拳认知度不够咏春拳在广大群众认知里是模糊的。大部分人都曾在教学图书与录像,电影,电视剧里看见过咏春拳,大部分的群众只认为咏春拳是一种很能打的武术,却不曾了解咏春拳的由来。其实咏春拳是一门传承悠久的南派传统武术,它是一种立足于实战,集内家拳法和近打于一身的拳术,是凭借手桥肌肤灵敏的感觉,发挥寸劲力量的内家拳法,具有招式多变、运用灵活、出拳弹性,短桥窄马和擅发寸劲的特点。1.3.2体育全球化对传统武术文化的严重冲击传统武术文化讲究崇尚自然,西方竞技体育强调“更高、更快、更强”。在二者思想剧烈碰撞中,西方竞技体育开始引领潮流。三大球四小球等竞技体育项目逐渐融入群众生活,群众本能地选择广泛传播的竞技体育项目,很少人会去选择习武健身。体育全球化促进了体育项目发展多元化,在西方竞技体育的严重冲击下,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1.3.3人们学习拳术热情高涨导致出现混乱的现象叶问之子叶准先生办武馆开发布会遭“踢馆”的现象,武馆的目的是传承发扬咏春拳,将武术强身的理念普及到人民生活中,而不是去争谁是“掌门人”,更不是为了赚钱,咏春拳易学难精,特点在于左右兼顾,整体协调,气量消耗少,招式多变,不但具有极强的实战效果,更大的作用是强身健体。咏春拳虽然简单易学,入手快,但却注重技巧和技术,若要循序渐进,将武术强身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还是需要选择咏春拳正规分支传人进行系统学习。至于目前出现的咏春拳正统之争,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2.1研究对象本文从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武术类项目中蔡李佛拳、咏春拳、龙形拳、莫家拳、南枝拳五项中,取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咏春拳为研究对象,具体包括历史源流、文化价值、保护、传承、传播及发展现状等,研究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项目的保护与传承状况。2.2研究方法2.2.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找中国知网期刊、学位论文数据库等有关于传统拳术、咏春拳的相关的学术论文、期刊、著作、报道等,在广州体育学院图书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等地方查阅关于咏春拳的书籍与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2.2.2定性分析法和演绎法借鉴众多学者对本课题的研究,进行归纳整理,掌握该研究领域发展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对策。2.2.3访谈法通过对对咏春拳的主要传人、著名拳师、申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负责人、体育局的相关领导进行实地访谈交流,获得权威信息,为本文的撰写提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收集论文的第一手资料,获得一个有力的理论性指导。。2.2.4实地考察法赶赴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拳种的保护单位、申报地等,重点是对咏春拳的申报地进行实地考察,以及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厅等地进行走访,并考察这些拳种文物遗址、习武场地等,并且对各拳种申报前后的保护与传承状况进行实地调研,为本论文取得重要资料。2.2.5比较分析法通过对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等各方面差异比较,体现出中国武术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技术特性等。3结果与分析3.1咏春拳的发展3.1.1咏春拳的起源咏春拳的起源说法较多,一般是口头流传,并没有一个统一说法和完整的文字记载,咏春拳具体起源于何时何地无可究。不过大致有五种起源说:第一种,创始人福建严咏春,福建南少林俗家弟子严四之女,偶然看见蛇鹤相争受到启发,创下了咏春拳;第二种,创始人五枚师太,清初少林派弟子,为少林白鹤拳高手,受蛇鹤相争启发,创咏春拳,后传于严咏春,遂传入粤;第三种,咏春拳的前身为永春拳,由嵩山山少林弟子所创,后传于粤剧界诸弟子,为躲避朝廷打压,后改名脉春、咏春,后传入佛山;

第四种,脉春就是永春,得名于福建南少林的永春殿,南少林被焚烧后,其弟子躲在粤剧红船中,后流传于广东;第五种是前四种说法的综合。经佛山博物馆资料佐证,综而言之,咏春拳起源于福建南少林,其传入广东与粤剧红船弟子有关。3.1.2咏春拳的变化历程佛山市珠三角地区是民间艺术的摇篮,也是武术的发祥地之一,有武术之乡和粤剧之乡的美称。红船是粤班交通工具和居所,铺位八十,有练功场地,分别安放木人桩以及土炮。故会聚在佛山的戏班,都会武功。粤剧传统翻斤斗,是跃起抱膝在空中翻滚,在接近目标突然展开,既能减少了受攻击的面积,又能出其不意,克敌制胜。除去花巧表演,原始简练又实用,蕴含岭南的武术“食脑“的哲学色彩。咏春拳的早期主要在红船子弟中流传,相继传给梁兰桂、黄华宝、梁二娣、花面锦等人,并且在这时期加入一套六点半棍法。约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在佛山开设药铺的梁赞先后拜入梁二娣、黄华宝门下,较为系统地学习了咏春拳。根据田野调查,梁赞(1826一1901)清同治年间世居佛山清正堂街,经营筷子大街父传熟药店“赞生堂”,至今仍有后人。梁赞在不断实践过程中,引用红船练功的习惯,形成二字柑羊马与小念头初级套路76招,寻桥中级套路164招,标指高级套路147招,木人桩套路158式,八斩刀及从南少林借用的六点半棍等技法。后又不断实践调整,定型为现行的咏春拳。百余年来民间一直盛传其“咏春拳王,佛山赞先生”之誉。3.2咏春拳技术的传承方法3.2.1师父示范指导在对佛山咏春馆的调研中发现,传统“师徒传承”痕迹在咏春拳教学中明显严格,其并不是集体三大套路的教学,老师通常会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并且有经验的咏春拳老师甚至会在学生错误动作纠正的时机未成熟的时候保持沉默,其中非常讲究纠正动作的时间、次序和方法。3.2.2对镜练习纠正咏春拳教练在进行“一对一”纠正动作的时间往往并不固定,其中大多数的时间是自己练习或者与其他师兄弟进行“黐手”自我练习,而动作纠正主要是通过镜子,对镜过程中纠正动作很容易发现自身动作在角度、路线、姿势等方面的缺陷。3.2.3练功器具强化咏春拳的练功器械最为常用的应该是“木人桩”了,受武打影视传播的影响,使木人桩平添了许多神秘色彩,其中盛产硬质木材的南方以木桩为“敌”用以训练的拳种并不在少数,有九齿磨盘桩、一匕星桩,洪拳中还有使用一种独臂后挂弹簧的木桩咏春木人桩是按照人体结构设计,两个横向前伸的“胳膊”是模拟对方双手平拳进攻路线,而中部伸出来的“胳膊”是腹部的进攻,下部前伸向下弯曲的“腿”是下盘的进攻位置而对木人桩上、中、下的进攻,一是要训练准确地阻击动作,二是避开对方进攻路线进行有效反击以达到培养全方位防卫和敏捷出击的能力3.2.4实战模拟“黐手”练习“黐”原来本指一种是植物捣碎制成的木胶,因为粘度很高用以捕鸟黐手恰是运用这一个粘连不断的意思,指的是咏春拳相互搭手转圈彼此化解对方进攻的同时进行反击这种类似于太极推手的练习是咏春拳日常训练主要手段梁焕枝认为咏春拳“如能长年不懈训练,即使在中年或老年,功夫也不会退’。3.3在非遗下,咏春拳的发展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颁布使得许多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传承下来,其中鹤山古劳偏身脉春拳2007年被批准列入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各地咏春拳非遗申报准备活动也如火如茶的开展起来,后来佛山叶问宗支咏春拳和顺德永春拳也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2年,佛山咏春拳被列入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咏春拳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的保护下,经过不断的努力,得到了快速发展,而在这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的隐忧,如何做到保护、传承与发展共举,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发展的需要共同探讨的话题。3.4佛山武术文化所面对的困难佛山武术文化一度辉煌,时至今日,尽管依旧武馆林立,昔日辉煌已不再,传统武术的风气日益淡薄,习武的资源日渐式微,发展定位模糊不定。尽管佛山武术流派众多,但各大拳种和门派之间缺乏合作共赢意识,欠缺资源整合交流的载体和平台。佛山武术文化宣传在范围、时间和形式上都不能满足当前发展的需要。而佛山武术文化产业体系零散、集聚度低、竞争力弱,远未形成与佛山武术文化地位相适应的产业规模。3.5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类项目保护与传承的现状3.5.1值得肯定的做法及其所取得的成果为了继承和发扬广东省优秀的传统文化,广东省从2006年开始申报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没有武术项目,在2007年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出现了蔡李佛拳和咏春拳。紧接着在接下来的每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武术项目的出现,说明了广东武术渐渐引起了省文化部门的重视。在紧接着的几年,zai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项目的保护和传承方面,广东省文化部门和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实践得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经验。3.5.2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法律政策也在逐步完善为了规范和加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根据2006年财政部、文化部制定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广东省财政厅和文化厅2008年制定了《广东省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使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资金管理方面有据可循。为了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广东省实际,在2011年7月份广东省制定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并在广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广东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建设上,紧跟国家步伐,制定出了适合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等方面法律,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项目的保护和传承有法可依。4总结与建议 在成功申报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项目的有蔡李佛拳、咏春拳、龙形拳、莫家拳、南枝拳五项。对这些武术项目的保护和传承方面,广东省文化部以及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制定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和《广东省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政策性文件;成立了武术协会、拳种保护组织以及相关的研究机构;对拳种进行了全面额普查,建立档案并免费向社会展示,还出版相应的书籍;并通过参加大型比赛和拍摄电影等方式向社会传播武术项目,扩大武术项目影响力以及知名度;武术以兴趣班形式进入学校,开办武术馆并且定期开设免费拳种培训班,学练武术的环境不断完善和规范。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类项目保护与传承存在的不足有: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导致了保护与传承流于形式;宣传力度不够,导致民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