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锌矿床类型及找矿标志(修改版)_第1页
铅锌矿床类型及找矿标志(修改版)_第2页
铅锌矿床类型及找矿标志(修改版)_第3页
铅锌矿床类型及找矿标志(修改版)_第4页
铅锌矿床类型及找矿标志(修改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铅锌矿床一、铅锌矿床类型及找矿标志常见的铅矿物:方铅矿、硫锑铅矿、车轮矿、白铅矿、铅钒、彩钼铅矿等。锌矿物:闪锌矿、纤维锌矿、菱锌矿、异极矿等。铅锌矿床主要在中低温热液作用过程中一部分由火山成矿作用和外生成矿作用形成。主要矿床类型有碳酸盐岩类岩石中的层控铅锌矿床、矽卡岩型铅锌矿床,以及火山岩系中,块状硫化物型多金属矿床。1、矽卡岩型铅锌矿床这类矿床一般产于中酸性侵入体与碳酸型盐岩类岩石的接触带或其附近。成矿过程复杂,铅锌硫化物是成矿作用的晚期阶段产物。矿体往往离开矽卡岩而产于板岩和白云岩中。矿体形状复杂,一般呈不规则囊状、柱状、脉状、透镜状,也有似层状。金属矿物主要为方铅矿、闪锌矿,还有黄铜矿、黄铁矿、磁黄铁矿,有时还含有白钨矿、锡石、辉钼矿和辉铋矿,铅锌矿床中常含银、铟、锗、镓、铊、硒等可综合利用。矿床规模以小型为主,但分布广泛。2、碳酸盐岩层控铅锌矿床此类矿床是最重要的一类矿床,世界铅锌主要来源。多数矿床具有石灰岩—铅锌特定组合,少数产于与石灰岩共生的砂页岩中。研究证明矿床形成与石灰岩礁有关,成矿时代比较广泛。从总体观察为层控矿床,但真正的层状矿体规模很小,多数情况下矿体表现为后生特点,呈不规则的脉状、囊状及作为角砾岩胶结物出现,矿物的晶体常大而完好。成矿温度通常在100〜150°C。在矿床分布的广大范围内,常不见火成岩体出露。矿体大多呈层状、似层状产于石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中,围岩蚀变现象不明显,局部可见弱的白云石化和硅化。主要金属矿物方铅矿、闪锌矿也常有一些胶状黄铁矿和白铁矿。脉石矿物:方解石、萤石、重晶石、石英。铅锌品位变化大,多为复矿,矿床规模巨大。找矿标志:不能仅局限于岩浆发育的地区。一套厚大的碳酸盐岩地层如不整合地覆盖于古老基底之上,本身有生物礁发育,且地层下部有黑色页岩发育时,应在断层附近寻找有无古岩溶现象和白云岩化作用。如果发现了直接矿化标志,则应寻找有无角砾岩,并确定这些角砾岩的成因。过去常将此角砾岩视为构造角砾岩,而此角砾岩很可能是岩溶成因的(溶洞顶壁崩塌或塌陷形成角砾),所以应根据古溶洞发育规律推测角砾岩范围,从而预测矿床远景。又称西里西亚式铅锌矿床(Silesia-typelead-zincdeposit)。铅锌矿床成因类型之一。也是铅锌矿床的重要工业类型。产在碳酸盐地层中的铅锌矿床。其典型代表为美国密西西比河谷式、波兰西里西亚式和中国广东凡口式,对于矿床的成因,尚有争论,大致有四种意见:①远温热液交代矿床;②海相沉积矿床;③深部环流的地下水热液矿床等;④热卤水成因矿床。近来,因对矿床地质和同位素地质的研究,以第四种观点占主要地位。在矿床分布的广大范围内,常不见火成岩体出露。工业矿体形态比较简单,大多呈层状或似层状产于白云质石灰岩或白云岩层中,岩层产状平缓,矿体产出层位稳定,有的矿带延长可达百、千米以上。矿化特点比较复杂,有脉状、浸染状、角砾状以及溶洞充填构造。围岩蚀变现象不明显,有些地方可见到弱的白云石化和硅化。矿石矿物主要是方铅矿和闪锌矿,也常有一些胶状黄铁矿、白铁矿和重晶石等。脉石矿物有方解石、石英及少量萤石、重晶石。矿石品位变化较大,矿床规模巨大。3、热液脉状铅锌矿矿床产于各种岩石(主要是砂岩、酸性岩、花岗岩及片麻岩)的裂隙或破碎带中,呈脉状、网脉状。按矿物共生组合可分为:1、萤石—石英—重晶石铅锌矿床;2、石英—碳酸盐(锰菱矿、菱铁矿、白云石、铁白云石)铅锌矿床;3、重晶石—石英铅锌矿床。围岩蚀变一般为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重晶石化等。矿石中铅锌含量一般较高。矿石规模以中小型为主,也有规模较大者,矿床分布较广泛。4、黄铁矿型铅锌矿床黄铁矿型铜矿床中经常伴生有铅锌。当其含量多时即为铅锌矿床。矿石中铅的含量有3〜25%、锌3〜12%。锌储量一般大于铅。常为大、中型铅锌矿床。二、铅锌矿床综述铅锌矿床虽然在各地质时代均有分布,但有相对集中分布的地质时代和成矿期。据《中国有色金属矿山地质》统计的铅锌矿分布的地层时代:前震旦纪占19%、震旦纪占11%、寒武纪—志留纪占15%、泥盆纪—二叠纪占46%、三叠纪—白垩纪占8%、第四纪占1%。从成矿期来看,据《中国内生金属成矿图说明书》统计的中国铅锌矿床成矿期:前寒武占6%、加里东占3%、海西占12%、印支占1.3%、燕山占39%、喜马拉雅占0.7%、多期占38%。空间分布,超大型、大中型铅锌矿床和铅锌成矿区带,主要集中分布在滇川地区(特别滇西兰坪地区)、秦岭—祁连山地区、内蒙古狼山—渣尔泰地区和大兴安岭区带以及南岭地区。我国铅锌成矿规律仍是目前矿床地质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从铅锌成矿区带的分布和矿床产出,除上述时空分布基本状况外,还有以下一些规律和特点:1)主要类型矿床(田)所处的成矿环境和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分布广泛、规模巨大的碳酸盐岩型矿床(田)的成矿环境,多数产于地台地区,少数分布于冒地槽区域里。局限的沉积盆地较之开放的沉积盆地更有利于碳酸盐岩型铅锌矿的形成。含矿地层,南方的含矿地层多为上震旦系、泥盆系、石炭系;东北地区的含矿地层多为中元古界及寒武系—奥陶系。分布的地区,主要集中于湘、桂、粤、滇、川、黔、辽吉、塔里木西北及西南边缘。泥岩-细碎屑岩型铅锌矿床(田),多数产于褶皱带中的冒地槽类复理式沉积环境中,而且出现的矿床具有成群成带和矿床规模较大的特点。如内蒙古狼山元古宙冒地槽中的炭窑口、霍各乞、东升庙、甲生盘等矿床。产于秦岭海西-印支冒地槽中的西成-凤太铅锌矿带,更是密集成群成带分布,如甘肃西成矿田中的密集分布的厂坝、李家沟、毕家山、邓家山、洛坝等超大型、大型及一批中小型铅锌矿床;陕西凤太地区的密集分布铅锌矿床:银洞梁(大型)、峰崖(中型)、手搬崖(中型)、铅硐山(大型,含东塘子大型)、八方山(大型,含二里河大型)、银母寺(中型)等一批大中型铅锌矿床。海相火山型铅锌矿床,主要发育在西部地区的古生代-三叠纪地槽褶皱带中。东部地区的花岗岩型、夕卡岩型、斑岩型和陆相火山型铅锌矿床大多数是中、新生代岩浆活动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中、新生代地壳运动的影响而成矿的。砂砾岩型铅矿床(田)有两种不同亚类。其产出环境,一种是产于陆相红层中的铅锌矿,多数局限于中新生代断陷盆地的河流相、三角洲相地层中,含矿岩系主要是砾岩、砂岩、长石砂岩,也有泥灰岩、泥岩等陆相沉积物,并常出现石膏、天青石夹层。矿床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地区,如滇西金顶超大型砂砾岩型铅锌矿床。另一种产于滨海相或海陆交互相砂砾岩中的铅锌矿床,目前在我国发现的较少,而且规模也不大。2)区域性断裂和由此引起的断陷盆地或拗陷明显地控制铅锌矿带、矿田、矿床的分布。目前,我国发现的一些超大型、大型矿床(田)的分布基本上与此相关。如祁连山中、东部的海相火山岩带出现的大型铜铅锌矿床明显地受北西西向区域断裂的控制;碳酸盐岩型铅锌矿也是受区域性断裂的制约,如超大型凡口铅锌矿田受粤北韶关上古生代拗陷边缘断裂控制和同生断裂成矿;泥岩-细碎屑岩型铅锌矿床,均呈线性展布,也是受区域性断裂控制的,如甘肃西成铅锌矿田;特大型江西冷水坑斑岩型铅锌银矿田受北武夷隆起和信江断陷盆地之间的区域性断裂控制成矿的。3)褶皱构造控制铅锌矿床的分布也较普遍。据统计,赋存在背斜构造的占70%,向斜构造占14%,单斜构造占13%。李洪昌等统计的湖南铅锌矿床,有85%的矿床赋存于背斜构造中。许多大中型铅锌矿床产出在褶皱背斜轴部。4)矿床元素(矿物)组合复杂,单一铅或单一锌矿床很少,多数是综合型矿床,特别是大型、超大型矿床。如甘肃西成超大型矿田为铅锌银金组合,矿物组成也比较复杂,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达40余种;广东凡口超大型铅锌矿床为铅锌银硫汞组合;湖南水口山矿田康家湾矿床为铅锌银金组合,鸭公塘矿床为铅锌铜硫铀组合;湖南桃林矿床为铅锌银及萤石组合;云南金顶超大型矿床为铅锌银镉铊锶组合;江苏栖霞山矿床为铅锌银硫锰组合;内蒙古东升庙超大型矿床为黄铁矿、铅锌组合;江西银山矿床为铅锌金银组合,矿床物质成分很复杂,有35种元素,77种矿物。这些综合性的矿床(田)出现,反映出中国铅锌矿床成矿环境复杂、多样,是综合成矿作用的产物,有的成为多来源多阶段复成矿床。三、矿床类型中国铅锌矿床类型较全,并具特色,成矿作用多样、复杂,因而铅锌矿床分类一直是我国矿床地质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其中有代表性的分类方案:1959年郭文魁等将中国铅锌矿床按成因划分为内生与外生两大类。内生矿床按其生成的温度下降顺序分为8个建造。其中,建造1〜3为高温矿床,建造4〜7为中温矿床,建造8为低温矿床;外生矿床只有一种建造,即菱锌矿-白铅矿-铅矾建造。1979年涂光炽对我国铅锌矿床作了成因分类:①与侵入岩浆活动有关的矿床;②与海相、陆相火山活动有关的矿床;③与沉积作用、沉积改造作用及后成作用有关的铅锌矿床;④与区域变质、混合岩化作用有关的铅锌矿床;⑤砂铅矿床。1983年王育民将我国铅锌矿床类型分为“四系十二型十九式”。1989年涂光炽等在《中国矿床》专著中对中国铅锌矿床进行综合因素的分类(表3.8.5),这个分类方案是根据中国地质条件,在全面考虑铅锌矿床产出的地质背景、成矿环境、含矿岩系、物质组成、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的基础上,以含矿岩系和主导成矿作用命名的方式,划分出了8个类型,即花岗岩型、夕卡岩型、斑岩型、海相火山岩型、陆相火山岩型、碳酸盐岩型、泥岩-细碎屑岩型、砂砾岩型。该分类的优点在于含矿岩系集中地反映了地质背景、成矿环境和形成方式等,是对过去以矿床围岩命名的发展,也有利于找矿,具有特色。上述8类铅锌矿床的基本特征如下:花岗岩型、夕卡岩型、斑岩型铅锌矿床这类矿床因成矿物质来自花岗岩类,故通常称之与花岗岩类有关的铅锌矿床。它们可能是花岗岩类结晶分异的气液产物,但也可能是成岩后在另一次地质事件或地壳运动中受到地下热水(大气降水成因为主)的活化淋滤,使花岗岩类中的分散成矿物质富集起来形成的矿床。这类矿床可与中性、中酸性、酸性或碱性侵入岩有关。岩体可大可小。一般的情况,如果铅锌矿床是地下热水淋滤成因,它们常赋存于面积较大的岩基中;如果是岩浆气液成因,则常与小岩株、岩瘤有关。矿床多产于岩体内,或内外接触带,或距岩体一定距离。矿床围岩蚀变通常较为强烈。这类矿床矿石物质成分复杂,除铅锌外,还共伴生钨锡钼铋铜等元素。从赋矿岩石类型来看,与铅锌钨锡矿床有关的花岗岩,属壳源花岗岩类;与铅锌铜矿床有关的花岗岩,属壳幔源花岗岩类。地下热水成因的铅锌矿床常伴生金、银等元素。这类矿床国内典型实例:花岗岩型铅锌矿床有广西新华铅锌银矿床、广东锯板坑钨锡铅锌多金属矿床、湖南东坡钨锡铅锌多金属矿床等;夕卡岩型铅锌矿床有湖南水口山铅锌矿床、黄沙坪铅锌矿床和辽宁桓仁铜锌矿床等;斑岩型铅锌矿床有江西冷水坑铅锌银矿床、云南姚安铅矿床、山东香夼铅锌矿床。海相火山岩型铅锌矿床这类矿床的含矿岩系中火山岩及火山沉积岩很发育,特别是下盘岩石常是火山熔岩和凝灰岩。成矿物质来源与海底火山岩系有关。国外称这类矿床为块状硫化物铅锌矿床或黄铁矿型铅锌矿床。矿床物质成分复杂,常与铜矿共生或伴生大量的金、银和稀散元素,综合利用价值巨大。我国产于海相火山岩中的铅锌矿床,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区域变质作用,如甘肃白银厂铜铅锌矿床等,有的还受到混合岩化作用,如辽宁红透山铜锌矿床等。属于海相火山岩型铅锌矿床典型实例有白银厂小铁山矿床、青海锡铁山铅锌矿床等。陆相火山岩型铅锌矿床这类矿床常分布在火山断陷盆地边缘,受断裂控制。含矿岩系多为凝灰岩、酸性熔岩和次火山岩等。矿体呈脉状或透镜状,多产于蚀变凝灰岩中。矿石物质组成类似海相火山岩型铅锌矿床,但有些矿床与铅共生,伴生的金、银等含量也高,有的矿床上部以铅锌为主,下部以铜金银为主,综合开发经济价值巨大。典型代表性矿床有江西银山、浙江五部等铅锌矿床。碳酸盐岩型铅锌矿床这类矿床是我国铅锌矿床中的重要类型,规模巨大,探明的储量占全国铅锌总储量的50%以上,开发经济价值巨大。矿床产于海相碳酸盐岩系中,多数赋存于白云岩或不纯白云岩中,有的产于石灰岩或不纯石灰岩中,受一定层位控制,属层控性矿床,多为沉积改造型,少数为沉积变质型矿床。矿石组成较简单,以铅锌为主,但也有的共伴生铜、黄铁矿,一般含镉较高。典型矿床有广东凡口、辽宁青城子、云南会泽、贵州杉树林、南京栖霞山等铅锌矿床。泥岩—细碎屑岩型铅锌矿床这类矿床产于海相泥岩—细碎屑岩系中,含矿岩系为泥岩、粉砂岩、细砂岩,常含有较多的碳酸盐岩石,有机质和黄铁矿也较常见。含矿岩系不含或含少量火山物质,主要是凝灰质夹层。矿床的成矿作用常以沉积(特别是热水沉积)作用为主,多为沉积—轻微改造或沉积变质型,受一定层位控制,属层控型矿床。矿体多呈层状、似层状整合产出。矿石组成除铅锌外还有较多黄铁矿,组成块状硫化物,有的含银较高。矿床围岩蚀变一般较弱,但也有个别的较强。这类矿床普遍规模巨大,是我国重要铅锌矿床类型,具有巨大开发经济价值。典型矿床有甘肃西成铅锌矿田、内蒙古东升庙硫锌(铅、铜)矿床、河北高板河等铅锌矿床。砂砾岩型铅锌矿床这类矿床产于海相或陆相砂岩、长石砂岩和砾岩中的铅锌矿床。矿石组成简单,铅锌品位较高,围岩蚀变微弱,成矿温度低。这类矿床虽然在我国分布不广,但出现的却是大型、超大型矿床,开发经济价值巨大,典型矿床为云南兰坪金顶铅锌矿床。四、典型矿床(区)(一)湖南水口山铅锌矿水口山铅锌矿田位于湖南省常宁县水口山区,北距衡阳市40km,是我国开采历史悠久的大型铅锌矿山。累计探明储量:铅87.46万t、锌111.08万t、银2000t、金近100t。1.矿田发现、勘查、开发简史水口山矿区具有百年以上的开发史。史料记载,在北宋年间已开采铅锌矿,并炼银和提硫。公元1896年(清•光绪22年)正式收归官办矿山,一直开采到民国年间。1944年日寇侵犯衡阳,水口山沦陷,矿场停工,矿井被水淹没。矿区地质调查始于1915年至1944年,先后有徐懋儒、田奇(王隽)、王恒升、孟宪民、谢家荣、程裕淇、黄汲清等20多位地质学家来此调查。新中国成立后立即对水口山矿田进行正规地质勘探工作。1950〜1954年先后由湖南地质调查所、中南地质局四O六队进行地质测量和钻探、坑探工作,提交了水口山第一份地质勘探报告。1955年至今由冶金工业部湖南地质勘探公司二一七队(现名湖南有色地质勘查局二一七队)对水口山矿田进行卓有成效的地质勘探工作,不断有新的发现。50年代中期,在老鸦巢采区发现铅锌矿床受岩体超覆构造控制,探获了可观的铅锌储量,进而又在采区西侧发现隐伏的鸭公塘铅锌铜矿体,1959年提交了《水口山铅锌矿地质储量报告》(第一期),使矿山开采规模进一步扩大。60年代,发现中区(百步磴)的铜铅锌和硫铁矿床,1969年提交了《水口山鸭公塘地质勘探报告》。70年代,通过综合研究和找矿勘查,在生产矿区附近找矿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在厚层掩盖区发现康家湾大型铅锌金银隐伏矿床,探明储量:铅53万t、锌62万t、伴生金36t、银1485t,于1982年提交了《康家湾铅锌矿区评价地质报告》。80年代,又陆续发现和勘查了龙王山金矿、老鸦巢金矿等矿床,使全区金储量近100t、银达2000多to1949年9月湖南省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水口山铅锌矿联合办事处(即水口山矿务局),立即进行恢复矿山生产。1951年兴建选厂,1952年矿山恢复了生产,成为全国主要铅锌矿山之一,1957年开始扩建,到70年代初期矿山生产能力年产铅锌矿石量30万t,黄铁矿20万t。现在水口山矿务局拥有3个矿山5个冶炼厂,是我国铅锌采选冶大型联合企业之一,1996年铜铅锌年产6.49万t。对70年代新发现的大型康家湾矿床,80年代创建了“探采结合,分期勘探,依托老矿,统筹规划;科技攻关,先进高效,用工多样,建设承包;以矿养矿,逐步达产”的建矿新模式,形成设计生产能力年产30万t矿石,较常规建设速度至少提前5年。1995年已达到年产30万t矿石能力,1996年稳产30.9万t,实现了水口山矿务局铅锌资源接替任务,并为有色金属矿山提供了新模式办矿的有益经验和实例。2.矿田地质特征地质概况水口山矿田位于衡阳断陷盆地的南缘。矿田由老鸦巢铅锌硫矿床、鸭公塘铅锌铜硫矿床、中区(百步磴)铁铜铅锌硫矿床、康家湾铅锌金银矿床、温塘铅锌矿床以及龙王山金矿床、老鸦巢金矿床、仙人岩金矿床等组成,面积约600km2。矿田范围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是二叠系,其次是中上石炭统壶天群白云岩以及部分泥盆系锡矿山组。泥盆、石炭系地层主要分布于矿田南部、西部及东南部,二叠纪地层分布于矿田中部(图382)。下二叠统栖霞组(P£)主要是含碳质条带状灰岩,含燧石灰岩,是铅锌金银的主要赋矿层位;当冲组(P1d)为含铁锰硅质岩、硅质页岩、泥灰岩、泥质页岩,是金矿主要赋矿层位。矿田有不少地方被中新生界红层覆盖。矿田构造与岩浆活动燕山期运动使二叠纪地层产生一系列近南北走向褶曲、断裂构造及浅成、超浅成中酸性岩浆活动。矿田出露的主要有花岗闪长岩及一些花岗岩、石英闪长斑岩岩脉。前者与成矿关系密切。矿床类型及主要矿区的矿体规模《中国矿床》专著(上册)将水口山铅锌矿划归为夕卡岩型矿床。湖南有色二一七队经多年来的地质勘查和科研工作,认为该矿田中的矿床是多成矿作用、多阶段的复成因矿床。矿田内既有内生矿床又有外生矿床。内生矿床有接触交代型和热液交代充填型两种。内生矿床,按各矿床产出位置,矿物共生组合,矿石结构构造,以及矿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又进一步分为5个亚类,即①接触交代型夕卡岩铁铜(铅锌)黄铁矿矿床;②热液交代充填型铅锌黄铁矿矿床;③层间破碎硅化角砾岩热液交代充填型铅锌金银矿床;④隐爆角砾岩热液充填型金矿床;⑤断层破碎带硅化角砾岩充填型铅锌矿床或金(银)矿床。外生矿床分为风化淋滤型和冲积砂矿。矿田内的大中型矿床主要地质特征:接触交代型夕卡岩铁铜(铅锌)黄铁矿矿床以中区(百步磴)矿床为代表。该矿床分布于鸭公塘倒转背斜轴部,3号隐伏花岗闪长岩体超覆于二叠纪地层的南东接触带中,以铁铜硫为主的接触交代型矿床。矿化带长2000m,厚10〜40m,延深700m。矿体产状随接触带产状变化而变化。有两个矿体,其中1号矿体规模最大,已控制长500m,延深400〜500m,厚3〜28m,平均10m左右。矿体形态为扁豆状、不规则状。平均品位:Fe24.98%,Cu0.54%,Pb0.1%〜1.23%,Zn0.35%〜0.7%,S15.25%。围岩蚀变主要有夕卡岩化,分布于灰岩与岩体接触带上以及角岩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硅化、大理岩化等。矿化蚀变带长1300m,宽10〜50m,是寻找铁铜(铅锌)硫化物矿床有望地带。热液交代充填型铅锌黄铁矿矿床,以老鸦巢矿床为代表。该矿床原称水口山铅锌矿床,开采历史悠久,自1952年以来共探明储量铅锌40万t,加上解放前所采储量,铅锌累计储量50万t。矿体产于F]推覆滑脱断层上盘的老鸦巢碳酸盐岩岩块与4号花岗闪长岩体北缘超覆于该岩块的接触破碎带中。整个矿化带长1000m,延深>500m。由东往西分布有17个矿体。各矿体长一般13〜302m,厚5〜38m,延深>500m。矿体形态复杂,筒状、扁豆状、囊状、脉状、不规则状。矿床平均品位:Pb0.34%,Zn0.51%〜5.74%。S5.84%〜28.24%,Cu0.03%〜0.22%,并伴生Ge、Se、Te、In、Tl等稀散元素。围岩蚀变,主要有夕卡岩化、角岩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硅化等。鸭公塘铅锌铜黄铁矿矿床,也是热液交代充填型矿床。位于鸭公塘III级倒转背斜碳酸盐岩与3号隐伏花岗闪长岩的接触带北端,矿化带长1500m,宽70〜150m,延深自-60〜-70m,由东至西分布6个矿体,其中1号矿体为铅、锌、铜、铀共生,含硫高。单个矿体长50〜300m,厚10〜70m,延深50〜500m。矿体形态复杂,有筒柱状、扁豆状、囊状、似层状等。矿床平均品位:Pb0.93%〜4.41%,Zn1.86%〜8.10%,S10.08〜27.78%,Cu0.20%〜0.91%,矿区储量:铅锌30万t,伴生金6.7t,银276t。层间破碎硅化角砾岩热液交代充填型铅锌金银康家湾矿床。位于水口山铅锌矿老生产矿区(老鸦巢)北东2.5km,地表全部为白垩系及侏罗系砂、页岩。该矿床的发现是寻找隐伏盲矿体的成功典范。1973年进行1:1万地质测量,1974年开展隐伏矿床成矿预测研究,1976年进行钻探验证而发现大型铅锌金银矿床,并通过详查探获B+C+D级储量:铅53万t、锌62万t、金36t、银1485t。主矿体产于康家湾隐伏倒转背斜(III级)与矿田F1推覆断层相切割的二叠系当冲组硅质岩、泥灰岩、栖霞组灰岩的层间硅化破碎带中,尤以下部含燧石硅化灰岩角砾岩与矿化最为密切。个别矿体产于倒转背斜倾没部位的当冲组泥灰岩中。矿化带呈北北东走向,长约3000m,宽150〜700m。矿体产状平缓,与倒转背斜岩层产状基本一致。全区共有大小矿体56个,其中主矿体7个。矿体长300〜1500m,厚3〜10m。矿体形态呈似层状、透镜状,部分因受交叉裂隙控制而呈小囊或瓜藤状等。矿床平均品位:Pb0.97%〜5.92%,Zn1.24%〜13.93%,Au3.25〜9.43g/t,Ag88.74g/t。近矿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弱碳酸盐化、粘土化、伊利石化等。隐爆角砾岩热液交代充填型老鸦巢金矿床。位于水口山铅锌矿生产区老鸦巢矿区内。矿体产于花岗闪长岩体接触带附近的气爆角砾岩中,其次赋存于当冲组层间破碎角砾岩内。矿化带长200〜690m,宽100〜200m。全区大小矿体5个,产状受接触带控制。单个矿体长30〜565m,厚1〜37.6m,延深40〜500m。矿床金品位:3.79〜10.71g/t,现探获金储量25t以上。(二)江西冷水坑铅锌银矿冷水坑铅锌银矿田位于江西省贵溪县境内,是我国80年代勘查的一个规模巨大的斑岩型铅锌银矿田。累计探明储量:铅152万t、锌218万t,银矿也达到大型规模,而且还有较大的找矿潜力。矿田发现、勘查、开发简史冷水坑矿田采冶历史悠久,明代曾在此采矿炼银。据清代贵溪县志记载,“银岭矿,明开矿于此”。至今古炼渣遍布矿田。早在1966年江西省地质局九一二大队在上饶地区浙赣铁路以南的普查找矿过程中,通过对已知矿点踏勘和查阅各地县志、矿冶史料以及老窿和古矿渣调查等,选定了贵溪冷水坑铅锌矿化点为普查工作区,经过20多年来的地质、物化探工作,终于探明了国内少见的大型斑岩铅锌银矿。从1971〜1989年提交了江西省贵溪县冷水坑铅锌银矿普查、详查和有关矿区勘探报告、科研报告等10余份,为矿山开采设计提供了可靠的地质成果。冷水坑矿田不仅是个大型铅锌矿,而且是个大型富银矿。矿石可选性能好,共伴生有益组分多,矿体埋藏浅,水文工程地质条件简单,内外部建设条件好,具有巨大开发经济价值。矿田的第一座矿山——银路岭银矿山由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南昌公司与江西省鹰谭市人民政府联合兴建,1990年9月动工,1992年正式投产。日处理矿石量500t,年产银22.96t,铅1455t、锌2300t、硫3万t,经济效益可观。矿田地质特征地质概况矿田位于上饶拗陷南西部的孤萝山破火山口西侧断陷带上。矿田呈北东—南西向展布,由银路岭、鲍家、下鲍家、营林、银珠山和银坑等矿区所组成。地层、岩体分布和矿田构造见图3.8.3。成矿作用与我国东部中生代陆相火山活动不同阶段的火山喷气-热液作用有关。矿田的北东向及其配套断裂和燕山中期的次火山岩体均较发育,具有斑岩型、脉带型和层控叠生型“三位一体”的成矿特点。矿床类型矿田中的矿床,按成矿作用、控矿因素、成矿方式和矿床特点,可划分为斑岩型、脉带型和层控叠生型等3种类型(杨杨,1987)。斑岩型是矿田中的主要成矿类型。分布于鲍家和银珠山矿区。矿体产于花岗斑岩岩体中,在岩体接触带附近的火山带中也有产出。矿床由几个矿带和数十个矿体组成。单个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与围岩呈渐变过渡关系,但有分支复合、膨大缩小、尖灭再现等现象。主要有银铅锌矿体、铅锌矿体和硫矿体。矿体延长及延深均达数百米,厚度一般为10m至数十米,最厚超过100m。主要矿石矿物为辉银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以及黄铜矿、磁黄铁矿、毒砂及少量自然金、自然银、自然铋、铁锰碳酸盐等30余种矿物。矿石类型有辉银矿矿石、方铅矿-闪锌矿-辉银矿矿石、方铅矿-闪锌矿矿石、黄铁矿-黄铜矿矿石和黄铁矿矿石等。矿床分带明显,水平方向上银铅锌矿化遍及矿田,最强部位在岩体西部;铜矿化集中于岩体北段;银矿化较强的部位偏于岩体南部。垂直方向上,铜矿化深部较强,中上部银矿化较富集,铅锌矿化以中部最强。在银的富集地段,形成以银为主的铅锌银矿体。矿床围岩蚀变发育,以面型和分带明显为特点。绿泥石化与硫(铜)矿化有关;绢云母化、硅化和黄铁矿化与银铅锌矿化密切相关。脉带型是富银的主要成矿类型。分布于银路岭和银珠山两个矿区。矿床呈带状分布。按矿石矿物富集程度分为辉银矿矿脉、辉银矿-方铅矿-闪锌矿矿脉、辉银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矿脉、黄铜矿-黄铁矿矿脉及黄铁矿矿脉。矿床分带较明显,浅部以铅锌银矿化为主,伴有较强的金矿化;深部以硫(铜)矿化为主,金矿化相对减弱。围岩蚀变呈线型分布,富含金属矿物的脉旁有绿泥石化、硅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和叶蜡石化等。层控叠生型,主要分布在下鲍家矿区,在银珠山和银路岭两矿区亦有分布。矿床产于侏罗系上统打鼓顶组下部的顶部石英正长质火山角砾岩层中。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严格受层位控制,与打鼓顶组火山岩层整合产出。矿石类型,主要有菱铁锰磁铁方铅闪锌辉银矿石、菱铁锰磁铁方铅闪锌矿石、菱铁菱镁矿石。矿床分带不明显。伴随火山喷气-热液叠生成矿而形成的主要围岩蚀变类型有碳酸盐化、硅化、黄铁矿化等。三)河北蔡家营铅锌银矿蔡家营铅锌银矿区位于河北省张北县西南64km处,因在蔡家营村附近发现的矿区而得名。蔡家营矿床是河北省地矿局第三地质大队于“七五”期间勘查的一个大型铅锌银矿,目前仅在矿区中的III号矿带探明储量:锌144万t,其中富矿达60%以上,伴生银832t、伴生金17t。矿床发现、勘查、开发简史该矿区,1958年当地群众当铁矿开采。1959年河北省地质局张家口综合地质大队三中队经过工作认为是铅锌矿,并用浅井、平硐进行控制,于1961年提交了《河北省张北县蔡家营铅锌矿普查评价报告》,提出深部有进一步工作的必要。从1977〜1990年,河北省地矿局第三地质大队对该区进行了大量地质、物化探勘查工作,取得了丰富的地质勘查成果。1987年编写了《河北省张北县蔡家营铅锌金银矿区普查评价工作报告》,获得铅+锌贫矿176万t,品位4.47%;铅+锌富矿100万t,品位8.95%;伴生金19t,品位0.49%g/t(其中III矿带单独金5.8t,品位5.80g/t);银1163t,品位29.38g/t(其中单独银211t,品位193.06g/t)。1988年决定继续对矿区进行评价,投入了大量钻探、坑探、槽探等工程。1990年提交了《河北省张北县三号乡蔡家营铅锌银矿III矿带详查地质报告》。在地质勘查工作同时,1988〜1991年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研究所、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物化探研究所等会同地质三队,对该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科研工作,为进一步扩大矿区找矿前景提供了依据。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筹划进一步勘探或以探建结合等方式开发蔡家营大型铅锌银矿。矿床地质特征(1)地质概况蔡家营铅锌银矿床是华北地台北缘兰阎-蔡家营-青羊沟成矿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内蒙(古)地轴中部,蔡家营隆起的东部边缘。矿区出露的地层主要是古元古界红旗营子群大同营子组变粒岩、上侏罗统白旗组和张家口组火山岩。与矿化有关的燕山期侵入岩主要是薛家沟花岗斑岩株和石英(或花岗)斑岩脉。控矿构造,通过蔡家营矿区呈北东东向延伸至张麻井一带的断裂构造带F45,对区内有关斑岩体和矿床分布起着控制作用(图3.8.4)。(2)矿体规模矿体大部分产于角闪黑云斜长变粒岩内,仅有少数产于白旗组火山岩中,呈隐伏-半隐伏状态产出。矿体(脉)产状多样,走向有北西西、南北和北东等,倾角不大,现已勘查出5个矿段,其中III、II、V矿段的矿体规模大、品位富。III矿段位于矿区北部东西长1320m,南北宽度不一,最宽达1200m,共圈出50个工业矿体,一般长300〜800m,有的长达1000m以上,厚度变化大,10cm〜42.3m,平均厚度0.62〜6.62m,延深190〜520m°II矿段位于矿区南部,矿体大部分为隐伏矿体,长1200m,宽400miV矿段位于矿区西部,为盲矿,矿体长1800m,宽500〜800mi矿体形态以脉状、不规则脉状、透镜状、囊状等产出°(3)矿石组成矿石以原生硫化物矿石为主,按矿物组合分为两种即毒砂-方铅矿-黄铁矿-闪锌矿矿石(III矿段)和黄铜矿-黄铁矿-毒砂-方铅矿-闪锌矿矿石(V矿段)。矿石矿物主要有闪锌矿(包括铁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次要矿物为毒砂、磁黄铁矿、黄铜矿、磁铁矿、自然金、自然银、深红银矿、黝锑银矿等°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一半自形粒状、乳滴状、骸晶、交代残余、压碎和揉皱等结构;构造主要为脉状、块状、稠密-稀疏浸染状和角砾状等构造°(4)围岩蚀变近矿围岩蚀变具线型热液蚀变特征,并因岩性不同而蚀变产物有所差异°角闪黑云斜长变粒岩或片麻岩,主要为绿泥石化、阳起石-绿帘石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和硅化;酸性火山碎屑岩和石英斑岩多为硅化、绢云母化和碳酸盐化等°(5)矿床类型该矿床经地质科学院矿床研究所和内蒙古地矿局地质三队有关专家研究认为,是燕山晚期形成的中温热液充填-交代脉状铅-锌-银矿床,现统称为与陆相火山活动有关的“蔡家营式”脉状铅锌银矿床°(四)青海锡铁山铅锌矿锡铁山矿区位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北缘,西北距大柴旦镇72km,南距格尔木市140km。现有铁路、公路分别从矿区东、西两侧通过,交通方便,是我国大型铅锌矿床之一,累计探明储量:铅149万t、锌181万t,并伴生可观的硫、金、银及稀散金属矿产°1.矿床发现、勘查、开发简史锡铁山铅锌矿早在清朝咸丰年间有小规模开采,在锡铁山沟东侧老窿壁上留有当时刻凿的汉字行书“清咸丰十一铅局”字样。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当时地质部地矿司副司长佟城带队赴青海进行地质矿产踏勘工作,到锡铁山进行地质调查时发现了大个铅锌矿体,并粗略地测量矿体长度、厚度,估算了储量,认为是一个很有远景的大型铅锌矿。回到西宁时,立即向青海省委汇报并将这喜讯电告地质部李四光部长等领导,“找到一个锡铁山大铅矿,初步估计储量100万t”(佟城,青海锡铁山铅锌矿的发现,《有色今昔》,1992,Nq2)。根据这一发现,1955〜1958年对矿区进行勘探,先后由西北地质局六三二队、六三九队(1957年改称锡铁山地质队)、地质部西北物探大队二O四队等做了颇有成效的地质勘探工作,提交主要地质成果:1957年《锡铁山铅锌矿床地质报告》、1958年《青海柴达木锡铁山铅锌矿最终地质勘探报告》,探明铅锌储量289.16万t,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铅锌矿床。1975〜1989年,先后又有青海省地质局物探队、青海省冶金地质勘探公司第五、第八地质队、青海省地质局第五地质队、省局物探队等开展了矿区及外围物探工作和深部普查以及金、银和稀散金属矿产的补勘工作,提交了《锡铁山铅锌矿床补充勘探报告》、《大柴旦镇锡铁山铅锌矿田中间沟段详查及外围普查地质报告》。为开发锡铁山大型铅锌矿床,1978年7月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建设锡铁山铅锌矿,设计规模为年采选矿石100万t,铅锌精矿(含量)6.5万t,银2.5t。1982年正式列入国家“六五”期间有色金属重点建设项目,成立了锡铁山矿务局,现建成大型采选企业,矿山开发处于兴旺发展时期,经济效益好,采选能力达到年产100万t矿石,生产铅精矿、锌精矿、硫精矿、电解铅以及金、银等产品,成为青海省的一个新兴矿业城镇。2.矿床地质特征(1)地质概况锡铁山矿区位于南祁连山加里东褶皱带南侧、柴达木地块北缘。矿区出露地层见图3.8.5。矿床产于下古生界上奥陶统的绿岩系中。绿岩系之下伏地层为达肯大坂群(Zdk)片岩、片麻岩系,两者呈断层接触。上覆地层为上泥盆统紫红色砂砾岩系(d3)及下石炭统砂砾岩系(CJ,绿岩系与其呈断层接触或不整合接触。绿岩系是一套变质的火山沉积岩系,以锡铁山沟剖面为例,自下而上分为三个岩性段:①以中酸性-中基性火山熔岩、凝灰岩为主夹钙质、硅质和砂泥质沉积层的火山岩岩性段;②火山-沉积岩岩性段,由火山碎屑岩、碳酸盐岩、硅质岩与含铁碧玉岩以及陆源砂泥质千枚岩等组成,以凝灰岩、凝灰质千枚岩板岩夹大理岩、结晶灰岩为主,在其下部碳酸盐岩层位赋存有铅锌矿体,上部碳酸盐岩层位是重晶石矿化带和弱硫化物矿化产出部位;③由中性-基性火山熔岩、凝灰岩和中性侵入岩为主组成的火山-侵入杂岩(带)段。矿区构造线方向与区域构造线方向相一致,为北西-南东向单斜构造。沿走向和垂向地层有波状扭曲,次级小型褶皱发育。走向逆向断层及北东-南西向斜移断层亦较发育。区内无岩基出露,只有岩脉零星分布。(2)矿体规模矿床由锡铁山沟和中间沟、断层沟等矿段组成。矿带长约6km,宽50〜850m,以锡铁山沟至中间沟的矿体发育最好,在长3500m,垂深250〜500m范围内已探明矿体共183个,组成3个矿带。I矿带长2473m,宽20〜72m,由74个矿体组成,1]矿体最大,长849m,厚2〜46m,延深未封闭;II矿带长2355m,宽70〜118m,由90个矿体组成,I110矿体最大,长1365m,平均厚4m;III矿带长1850m,较不稳定,III6矿体最106大,长562m,厚23m。其余矿体长几十米至数百米,厚几米至十余米。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少数呈扁豆状、脉状。矿区氧化带有分带现象,氧化深度10〜30m,局部达50m。(3) 矿石组成硫化矿以方铅矿、闪锌矿为主,次有黄铁矿、黄铜矿、磁黄铁矿等;氧化矿有铅矿、黄钾铁矾、白铅矿、异极矿、褐铁矿等数十种。矿石品位,硫化物矿石平均品位:铅3.7%,最高4.7%;锌5.39%,最高7.22%。Pb:Zn为1:1.2;伴生金0.39〜1.12g/t,银19.6〜46.6g/t;硫14.43〜18.4%,锡0.087%,镉0.033%,铟0.0031%。(4) 围岩蚀变不发育,有轻微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石膏石化、碳酸盐化等。(5) 矿床类型为海相火山岩型沉积变质铅锌矿床,或称火山喷气-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块状硫化物(铅、锌)矿床。

五)新unJin可可塔勒铅锌矿五)新unJin可可塔勒铅锌矿可可塔勒铅锌矿区位于新疆富蕴县城西北50km处,是新疆迄今发现并勘查的一个最大的铅锌矿床,现已探明储量:铅89.95万t、锌193.49万t、银650.8t、硫300万t。目前,仍在进行勘查,其规模还在继续扩大。1.矿床发现、勘查、开发简史可可塔勒铅锌矿是在1986年检查化探异常、评价铁染氧化带时发现的。在此之前,1982年冶金工业部地质司在审批新疆地质勘探公司的地质项目时,确定在阿尔泰山南缘开展以寻找与海相火山有关的块状硫化物矿床为主的普查找矿工作。1983年新疆有色地质勘探公司(现为新疆有色地质勘查局),决定在阿尔泰山南缘(相当于克兰复向斜)分段开展1:5万化探普查工作。1984〜1985年在阿尔泰山南缘西段(冲乎尔至阿舍勒地区)和中段的东部(麦兹地区)开展1:5万分散流化探扫面工作。新疆有色地勘局706队根据分散流多元素组合异常,先后发现了铁木尔特和克因布拉克铜铅锌矿床,并认为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上亚组火山-沉积地层是含矿主要层位。1986年初,新疆有色地勘局在总结铁木尔特和克因布拉克矿床发现经验时,局领导和七O六队队长、总工与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总工等共同研究认为麦兹地区具备寻找与海相火山岩有关的块状硫化物型铜铅锌的地质条件,化探镉异常是寻找铅锌矿的重要依据。于是,他们于同年5月初对H-51异常东段铁帽(硫化物氧化带)和镉异常区进行踏勘,发现许多硫化物矿体铁帽,肯定了其找矿意义。同时,向新疆三O五项目办公室投标国家科技攻关项目75-56项12课题(即新疆305项目I2课题),并获中标。为加速该地区的普查找矿工作,新疆有色地勘局和七O六队确定由物探队五分队进行的1:2万次生晕普查和施工顺序由东向西推进,305项目12课题重点部署在可可塔勒地区实施科研-勘查一体化找矿科研工作。七O六队在矿区开展地表工程和1:2000地质填图。1986年6〜8月物探队五分队、综合队,七O六队一、二、六分队和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科研组相继进入矿区,以地质、物化探和科研相结合方式开展普查找矿工作。首先,在H-51号异常东南部一个浓集中心镉14号异常和铁染氧化带中心,布置槽探揭露和取样,随后在0、3、7线布置钻探工程,其中在ZK7-1钻孔见铅锌矿体4层,厚达87.62m,首钻告捷。从1987年起,在矿区全面开展地质、物化探及科研工作,取得找矿重大进展,探获一个大型铅锌矿床,圆满地完成了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75-56-12课题和新疆有色地勘局部署的勘查任务,提交了科研-勘查一体化的科研报告。“八五”期间,继续将可可塔勒铅锌(多金属)成矿带列入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85-902-01课题,开展了可可塔勒典型矿床研究,并进行了成矿预测,又取得了新的进展,扩大了可可塔勒矿床和铁木尔特矿床的远景,初步评价了阿什勒萨依和唐巴拉两个有较大找矿前景的新区以及其他矿点等。目前,七O六队通过钻探已控制可可塔勒矿床铅锌储量达300多万t,其中富矿(Pb+Zn品位〉8%)87万t,预测可可塔勒矿田铅锌资源量可达到超大型规模。可可塔勒大型铅锌矿床的发现和勘查是有色地质部门和新疆三O五项目办完成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实施“科研-勘查一体化”联合攻关的成功范例。双方共同筹措科研、勘查资金,组织素质较高的科技攻关队伍,使找矿、科研取得重大突破,双双丰收,为新疆勘查第一个特大型铅锌矿,并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首次出版了《阿尔泰山南缘火山喷流沉积型铅锌矿床》专著。2.矿床地质特征(1)地质概况矿床位于西伯利亚板块阿尔泰陆缘火山岩带麦兹亚带东段。矿区长5km,宽1km,面积5km2o矿区出露地层有中泥盆统阿勒泰镇组(D2a)、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上亚组第三岩性段(D]k32)、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上亚组第二岩性段(D]k22)、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上亚组第一岩性段(D]kl2)(图3.8.6)。(2)矿床构造和岩浆活动可可塔勒矿床位于麦兹倒转向斜之北东倒转翼的东南端近转折部位。麦兹盆地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上亚组火山活动强烈,火山角砾岩、角砾集块岩与流纹质熔岩发育,呈现链状(串珠状)火山构造,由裂隙式和中心式火山构造连结而成。可可塔勒矿床主矿段(B-11)矿下层本身构成一个中心式火山机构。矿区附近有两种花岗岩:一种是侵入矿下层火山岩中的细粒、中粒花岗岩类;另一种是黑云母或二云母花岗岩类。(3)含矿层和矿体分布含矿层厚350m,稳定地分布在麦兹向斜的东南部,对称分布。北翼即是可可塔勒区含矿层位,为倒转层位。含矿层主要岩性为钙质砂岩(变质为石英片岩)夹碳酸盐岩及凝灰质砂岩(变粒岩类)。矿体主要产于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上亚组的第二岩性段中。该岩性段底部为变酸性熔岩,往上依次为角砾凝灰岩(含集块岩)夹含矿层、晶屑凝灰岩,顶部为不纯大理岩。矿体产状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形态多为似层状、透镜状。已控制的矿体分布在0〜63线,共有15条。矿体规模,沿走向长50〜1350m,沿倾斜延深200〜750m,最大延深〉800m,厚5〜80m(水平厚度)。厚大矿体赋存于火山洼地中火山岩和沉积岩的厚大部位。矿区19线以西、12线以东为单层矿,19〜12线间为多层矿。矿床品位,以铅、锌为主,伴生硫、银、镉等。铅0.379%〜4.95%,平均1.51%;锌0.4%〜10.74%,平均3.16%。铅+锌平均品位4.67%,其中富矿(铅+锌$8%),约占矿区总储量的30%。铅:锌1:1〜1:5之间,一般1:2〜1:3。银高品位222g/t,—般W40g/t,硫品位一般在10%左右。(4)矿石组成主要矿石矿物为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磁黄铁矿和少量黄铜矿、毒砂等。矿石类型,主要有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磁黄铁矿型、方铅矿-闪锌矿-磁黄铁矿型、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型、方铅矿-黄铁矿型等。矿石结构构造,具有中细粒自形—半自形、他形粒状、斑状、反应边、交代溶蚀等结构;以浸染状、斑杂状、块状等构造为主,其次有条带状、条纹状、似条带状及少量角砾状等构造。(5)围岩蚀变矿床围岩蚀变较发育,主要有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等。蚀变规模大,且分带性较明显。(6)矿床类型属于火山岩系中沉积岩容矿的海底火山喷流-沉积型铅锌矿床。(六)广东凡口铅锌矿凡口铅锌矿田位于广东省仁化县城西北12km处,是我国超大型铅锌矿床之一。累计探明储量:铅279万t、锌549万t,共生硫铁矿3000多万t(矿石量),伴生汞3000多t,以及还伴生有丰富的铜、银、金和稀散金属矿产。1.矿床发现、勘查、开发简史凡口铅锌矿早在宋朝就在此开采炼银,炉渣遍及矿区,有银屑坪之称。清末年间有人在此炼过青矾,故得名凡口。新中国成立后,矿区地质工作始于1955年。当时,粤北行署工业处派人到矿区庙背岭普查,编有《仁化凡口硫铁矿普查报告》。从1956〜1963年先后由化学工业部三四三地质队、冶金工业部物探总队九分队、广东省地质局七O六地质队(该队系1958年初,三四三队四分队改为广东省地质局凡口地质队,同年8月改称七O六队)等在此进行大规模的地质普查、勘探工作,探获凡口矿区为一特大型铅锌矿床,储量达数百万吨,先后提交的地质勘探报告:《广东仁化凡口铅锌矿最终储量计算总结报告书》(初稿,1962);《凡口铅锌矿区水草坪矿床地质勘探中间性报告书》(1963),并经全国储量委员会审批作为矿山建设使用;《凡口铅锌矿区水草坪矿床储量报告书》(1965);《广东仁化凡口铅锌矿区水草坪矿床狮岭深部钻孔和银屑坪物化探异常验证孔补充资料》(1965)等。这些地质勘探成果,为矿山建设进行采选设计提供了可靠依据。从1976年起,广东冶金地质勘探公司(现为广东有色地质勘查局)九三二队为保矿山保建设,在七O六队的工作基础上,对矿区深部及外围开展找矿评价工作。在狮岭矿段的深部和南部,发现了新矿体,储量大幅度增长。1983〜1987年对狮岭南区段转入初步勘探。1985年6月提交了《广东省仁化县凡口铅锌矿区狮岭南区段矿产储量地质报告》,1987年12月提交了《广东省仁化县凡口铅锌矿区狮岭南区段初步勘探地质报告》,至1992年底,九三二队在狮岭矿段新增铅锌储量400万t。目前,仍在矿区外围开展普查找矿评价工作。此外,1988年广东省地质科学研究所编写并提交了《凡口铅锌矿伴生汞储量报告》,计算块状铅锌矿中伴生汞储量3000多t,并经省矿产储量委员会审批了报告所提交的储量。矿山基本建设始于1965年。一期基建工程于1968年完成,建成采选综合生产能力1000t/d。1984年底,完成25项收尾配套工程后形成采选综合生产能力3000t/d,年产铅锌金属量12万t的规模。1987年5月,矿山开始进行技术改造工作,采选矿石生产规模扩大到4000〜4500t/d,年产铅锌金属量从12万t扩大到15万t的生产规模,成为我国铅锌最大的采选企业。目前,矿山生产处于兴旺发展时期,经济效益好,为国家一级企业。2.矿床地质特征(1)地质概况矿田位于华南加里东褶皱带中段,广东省北部,吴川-四会-北江断裂带北段西北侧,曲仁构造盆地北缘。矿田矿化范围达8km2以上,由水草坪(含狮岭、金星岭、庙背岭、园墩岭等矿段)、铁石岭、富屋、凡口岭等4个矿床组成。矿田地层以泥盆系最发育,石炭系次之,二叠系仅在东部铁石岭一带出露,寒武系八村群变质岩系构成矿区含矿岩系沉积的基底,分布在矿田北部外围。矿田处于韶关-仁化构造盆地北缘的凡口倾伏向斜昂起部位。该向斜轴部由北西向南东倾伏,主要由晚古生代地层组成。其内发育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的次一级褶曲和北北东向为主的断裂,矿化主要富集在泥盆系中、上统中。区内有少量辉绿岩脉侵入。主要控矿因素为层、相、位控制矿床、矿体分布。大部分矿床产于中、上泥盆统中,加里东运动不整合面上碎屑岩建造向碳酸盐建造过渡的层位;古陆或古岛屿边缘的局限台地相碳酸盐岩,及其边缘生物礁是主要赋矿岩层。北东向断裂带控制矿床分布,其派生的褶皱和断裂控制矿体产出,见图3.8.7。(2)矿体特征凡口铅锌矿田以水草坪矿床规模最大,由狮岭、金星岭、庙背岭和园墩岭等4个矿段组成。其中,以狮岭矿段规模最大,金星岭次之,二者为同一矿带受后期断层错开而成南北两段,大部分为隐伏矿体(图3.8.7)。水草坪铅锌矿床的矿体特征是数量多、规模大、形态复杂。现已探明的矿体有170多条,主要分布在狮岭、金星岭两矿段,庙背岭、园墩岭矿段较少。矿体形态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囊状、巢状、脉状、瓜藤状等。狮岭和金星岭两矿段的矿体规模、形态,狮岭矿段矿体沿北东向生长断裂旁侧分布,呈大透镜状,在不规则透镜状总形态下还出现楔状凸出分叉,总体向南东倾,矿体群呈北东向延长达800m,控制矿体深度700余m,最大的单矿体走向长350m,倾向延深42〜245m,最大厚度58m。狮岭南段矿体,呈层状、似层状,规模大的矿体走向长800〜1300m,倾向延深达300m,矿体群均为隐伏矿体。金星岭矿段,矿体群走向长400m,宽150m,富而厚大的黄铁矿铅锌矿体,呈斜列叠瓦状前行侧幕,向北作60°〜70°倾斜。最大的单个矿体走向长332m,倾向延深130〜320m,最厚达232m。(3)矿石组成矿田主要矿石矿物为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其次为黄铜矿、辉锑矿、辰砂、淡红银矿、菱铁矿等。矿石类型,按矿物组合分为黄铁矿-石英型、闪锌矿-石英-方解石型、方铅矿-白云石型等3种主要类型。矿石结构构造,主要有交代、固溶体分离以及晶粒等结构,局部见草莓结构(黄铁矿)、生物-生物残余结构及团粒状结构等;有块状、条带状-层纹状、浸染状及脉状、角砾状和斑点状等构造。矿床铅锌平均品位:铅4.89%、锌9.12%。目前开采的矿段矿石平均品位:铅5.15%、锌11.57%。(4)围岩蚀变矿床围岩蚀变较弱,主要有黄铁矿化、白云石化、方解石化、菱铁矿化和重晶石化;次有硅化、绿泥石化及绢云母化,多与原岩成分有关。(5)矿床类型以容矿岩石划分属碳酸盐岩型矿床。矿田在沉积成岩期形成矿源层、硫化物矿层(局部富矿层)的基础上,经多次后期构造活动,促使双源卤水长期作用而形成(双源卤水)沉积-叠加改造超大型“凡口式”铅锌矿床。(七)甘肃西成铅锌矿西成铅锌矿田由甘肃省西和县至成县的一些铅锌矿床组成的,简称为西成铅锌矿。矿田范围,东起徽县洛坝,西至西和县洛峪,东西长85km。南北宽15km,面积1275km2,累计探明铅锌储量超过1300万t(中国矿床发现史(甘肃卷),地质出版社,1996),而且还有较大的找矿潜力。预测远景储量可达2500万t,是我国铅锌矿超大型矿田之一。1.矿床发现、勘查、开发简史该矿区早在明、清年代即作银矿开采,有“日产万担砂、夜炼千两银”之说,现存老硐处处可见。在西成矿田较系统的地质调查,始于40年代。从1940〜1949年先后有叶连俊、关士聪、徐铁良、宋叔和、乔作木式、黄劭显等来此进行地质矿产调查。新中国成立后,从1958〜1963年先后由中国科学院天水队、甘肃地质局西秦岭地质队、天水专署地质局第三地质队等到此调查铁、锰、铅锌等矿产。60年代中期至1969年,陕西地质局区测队和第九地质队、甘肃地质局第七地质队等单位曾开展1:20万区调及1:5万路线地质测量和矿点检查,陆续发现并肯定了一批铅锌矿点,提出了进一步工作意见。从1964年至今,主要是有色地质部门在这一地区进行系统的地质勘查工作。1964年西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二队,根据陕西凤太地区的八方山铅锌矿床的控矿规律,认为该区泥盆系含矿地层有向西延至甘肃境内之可能。于是组成了普查组进入甘肃,确定了徽县洛坝、成县毕家山等铅锌矿点进行普查找矿,并选定毕家山首先进行地表及深部评价,由此拉开了西成矿田地质勘探的序幕。1966年西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决定集中力量由西冶一O六队(后划归甘肃冶金地质勘探公司),对矿田北部厂坝铅锌矿床进行深部勘探,1969年提交了勘探报告,探获铅锌储量380万t,为进一步扩大西成矿田找矿勘探奠定了基础。1977年9月甘肃冶金地质勘探公司(现为甘肃有色地质勘查局)根据冶金工业部地质司指示,对西成矿田找矿评价作全面部署,编制了《甘肃省西成地区铅锌矿田找矿评价规划》(简称《规划》),作出对李家沟—向阳山、尖崖沟、邓家山一马家山、页水河、毕家山等矿床进行深部找矿评价的安排。组织一O六队、二队、三队、综合队等单位按《规划》进行大规模的地质勘查工作。并于1986〜1989年组织开展了秦岭泥盆系铅锌矿带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研究项目。西成铅锌矿田的地质勘查从1964〜1991年的28年中,有数以千计的地质工作者在这里进行卓有成效的地质勘查工作,成功地探明了这个超大型铅锌矿田。提交了厂坝、李家沟、毕家山、邓家山、洛坝等大型、超大型矿床的普查、详查和勘探报告,为开发西成铅锌矿田,建设矿山进行采选冶设计提供了可靠的地质成果和成套地质图件。矿山建设,由白银有色公司对厂坝铅锌矿进行矿山建设,1983年4月一期工程(露天矿)已正式开工,1988年基建已基本完成,接着二三期工程(井下)也陆续建设。目前,一个大型铅锌矿山生产基地已初具规模,将成为西北地区的最大铅锌生产企业。2.矿床地质特征(1)地质概况西成矿田地处西秦岭多金属矿带西段,属西秦岭海西-印支褶皱带的组成部分。矿田出露地层主要是泥盆系,外围有三叠系、侏罗系、第三系。矿田内的多数矿床产于中泥盆统,具有层控矿床特点。矿田构造线总体为东西向,主要褶皱为吴家山背斜。中泥盆统围绕吴家山背斜作环形出露,基本控制了矿田的展布。岩浆岩在矿田北部有大面积出露,如厂坝沙坡里、大山等花岗岩及黄渚关杂岩体,均侵入泥盆系中,可能属印支、燕山运动岩浆活动的产物。(2)矿床类型及典型矿床中国矿床专著(上册,1989、1994)将西成铅锌矿划为“产于海相泥岩-细碎屑岩型铅锌矿床”之列。在西成矿田既有属于这类矿床中的热水沉积型铅锌矿床(厂坝式),又有较多的改造型铅锌矿床(毕家山式),这种两类矿床同时出现在同一成矿带或矿田内,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甚为少见,因此有其自身成矿特点,在最近出版的王集磊等《中国秦岭型铅锌矿床》(地质出版社,1996)专著中已有详细论述。(3)热水沉积型铅锌矿床(厂坝式)以厂坝-李家沟矿床为代表。该矿床位于甘肃成县黄渚乡,处于吴家山复背斜北翼。含矿地层为中泥盆统安家岔组。矿区北部及南部有中酸性侵入岩出露,见图3.8.8。矿床规模为超大型,累计探明铅锌储量达1000余万t,其中厂坝矿段380万t、李家沟矿段333万t(含矿段东延部分向阳山20万t),李家沟深部尚有远景储量200〜300万to1) 矿体规模:厂坝-李家沟矿床含矿层延长2200m以上。厂坝矿段有51个矿体,主矿体3个;李家沟矿段有83个矿体,主矿体3个,均产于黑云母片岩和大理岩中。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与围岩整合产出。厂坝主矿体:1号矿体长960m,最大延深615m,平均437m,厚度0.7〜71m,平均23.77m;II号矿体长380m,最大延深680m,平均501m,厚度1〜49m,平均19.22m;III号矿体长500m,最大延深410m,平均339m,厚度0.45〜39m,平均8.47m。李家沟主矿体:1号矿体控制长1200m,延深230〜730m,厚度1〜38.43m,平均11.95m;II号矿体长780m,延深240〜500m,厚度1〜20m,平均6.21m;III号矿体控制长850m,延深150〜530m,厚度1〜15.41m,平均5.67m。2) 矿床平均品位:厂坝矿段,铅1.32%、锌7.04%;李家沟矿段,铅1.31%、锌7.34%。伴生银4.24〜29.53g/t,镉0.0073%〜0.3819%。3) 矿石组成:主要矿石矿物为闪锌矿、黄铁矿、方铅矿及少量磁黄铁矿、毒砂、斜方硫锑铅矿等。矿石结构构造,有莓球状、针状、球状、半自形粒状等结构;块状、条纹—条带状、浸染状等构造。4) 围岩蚀变:大理岩中矿体有方解石化、黑云母石英片岩中矿体周围有绢云母化、硅化等。(4)热水沉积改造型铅锌矿床(毕家式)以毕家山式矿床为代表,邓家山、洛坝也属于此类矿床。毕家山铅锌矿床位于甘肃成县王磨乡吴家山复背斜南翼三架山次级背斜的东部南翼。含矿地层为中泥盆统西汉水组,含矿岩石主要为硅质岩,其次为硅化灰岩。矿区东部约2km处有印支期沙坡里二长花岗岩出露。矿床规模大型,见图3.8.9。已发现矿体近百个,按矿体产出部位分为3类:一类,矿体产于生物礁灰岩与千枚岩接触部位的硅质岩中,与围岩整合产出,以I、W号矿体为主,占该矿床铅锌总储量的86%。I号矿体长1500m,呈鞍状向两翼逐渐变薄尖灭。北翼最大延深190m,一般厚5〜15m,最厚达31m°W号矿体长1100m,似层状、透镜状,延深45〜370m,—般厚3〜10m,最厚达25m。二类,矿体产于生物礁灰岩中,呈透镜状、囊状、不规则状,与围岩整合或不整合产出。矿体最大者长750m,厚0.3〜6.72m,延深20〜150m。三类,矿体产于千枚岩中,呈透镜状与围岩整合产出。1) 矿床平均品位:铅2.4%、锌4.95%,伴生银27g/t、镉0.07%、硫46%。2) 矿石组成:主要矿石矿物为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其次为黄铜矿、黝铜矿以及少量毒砂、斜辉锑铅矿、斑铜矿、蓝辉铜矿等。矿石结构构造,有莓球状、自形—半自形粒状、他形粒状以及溶蚀、残余、文象、乳滴状等结构;有角砾状、似条带状—条带状、浸染状、块状、斑点状等构造。3) 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其次为碳酸盐化等。邓家山铅锌矿床位于甘肃西和县,构造上位于邓家山背斜及磨沟背斜之中。矿区出露地层为中泥盆统西汉水组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构造以褶皱为主,断裂次之。岩浆岩不发育,在矿区仅见印支期蚀变闪长岩脉出露。矿床规模为大型。最大矿体为1号和9号。其中,1号矿体已控制延长为4000m,延深300m左右,平均厚度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