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野外综合实习-云南民族文化及民族村【斯加洛其】_第1页
人文地理野外综合实习-云南民族文化及民族村【斯加洛其】_第2页
人文地理野外综合实习-云南民族文化及民族村【斯加洛其】_第3页
人文地理野外综合实习-云南民族文化及民族村【斯加洛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文地理野外综合实习——云南少数民族及民族村专题报告实习时间:10月30日——实习路线:内江—宜宾—昆明—大理—内江实习目的:在学习《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等部门地理后,进行一次的一次综合野外实习,通过实习,使我们初步掌握人文地理野外考察的基本方法,并灵活运用已学的相关理论知识给予一定的分析,培养我们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把所学的各专业理论知识和野外知识联系起来,进一步理解、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提高实践工作能力和学习本专业的兴趣。绪论:旅游地理学是介于旅游学和地理学之间的应用性边缘学科,主要研究人类的旅游活动及旅游业的发展和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因其是为适应大众旅游和旅游业的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因而其理论对于处理旅游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教学大纲,学生要掌握旅游地理学习的方法,对旅游中人地关系熟悉。此次实习是加深同学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巩固专业知识,提高理论与实践能力。一、云南民族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其现代意义中华民族是以汉民族为主体多种民族构成的多元一体的民族,中华民族文化是以汉文化为主体多种民族文化构成的多元一体的文化。云南民族文化是构成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中的一元或若干元,是中华民族文化构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云南民族文化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壮丽画卷增添过许许多多鲜艳的色彩,至今仍熠熠生辉。从历史上说,远古时期的元谋旧石器文化,以及遍布全省的新石器文化,说明云南人从文明之初就参与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创造。云南民族文化是云南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积累、传承的。从整体上说,一定的民族文化总是与一定的民族社会相适应,某一性质的社会必然有某一性质的文化。农耕民族社会有农耕民族文化,游牧民族社会有游牧民族文化。而云南有包括汉族在内的二十六个民族,必然是一个多元的文化区域。毫无疑问,今天的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或后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而云南民族社会,由于它的发育程度总体偏低又参差不齐,因而它转变的难度与跨度都更加大。在整个社会的历史转变或转型过程中,旧的、传统的文化也同样面临着一个转型的过程。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的最大密集区,因而云南的社会发展必然更多的考虑到云南的二十五个少数民族问题。现存的云南民族文化的确有其现代意义。第一,云南民族文化是云南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第二,云南民族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源;第三,云南民族文化建设必将丰富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还有一点十分重要,即一个名字的基本的文化精神,是一以贯之,不可丢弃的,这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原动力,它不会因时代的改变而改变,却需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发扬光大。在云南各民族中,艰苦奋斗,自强自立,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兄弟民族团结共生,是基本的文化精神。这一精神,在社会从传统向向现代化发展的时期,尤为重要。二、云南民族文化及其个性特征云南除汉族外,有25个世居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他们是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壮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景颇族、藏族、布朗族、布依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蒙古族、水族、满族、独龙族。在这25种少数民族中,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基诺族、怒族、德昂族、独龙族等15种少数民族是云南省独有的。云南的民族,虽然发展程度不同,人口多寡不等,但每个民族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历史。一些民族有着相同或相近的族源。例如,同属于氐羌系的有彝族、白族、哈尼族、阿昌族、景颇族、拉祜族、傈僳族、怒族、独龙族、基诺族、普米族、藏族等,同属于百越系的有傣族、壮族、布依族、水族等,同属于百濮系的有佤族、德昂族、布朗族等,同属于苗瑶系的有苗族、瑶族等。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民族之中发生过很多的分化、融合、重组,最终都形成了各个独立的民族,形成了自己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习俗、不同的服饰、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祖先崇拜、不同的节日祭祀、不同的神话传说、不同的房屋建筑、不同的居住模式等等。有的民族,如彝族、哈尼族等,还有许多不同的支系,这些支系也有着不同的文化。更为独特的是,这些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还处于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这就使云南民族文化保留了许多在近、现代社会中已经不可多见的人类文化遗存,云南也因此堪称“人类文化的博物馆”。例如,丽江纳西族的东巴象形文字,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文字。又如宁蒗摩梭人的母系大家庭及“男不娶女不嫁”的阿夏婚姻,也是世界上独具特色的家庭婚姻形态。几乎在云南的每一个民族中,都可以找到类似充满鲜明个性的文化事象。民间信仰和宗教习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最深层最基本的构成之一,由此反映着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云南的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所信奉的神灵、所遵从的信条和独特的信仰方式。白族的本主崇拜既不是原始宗教,也不是高级的人为宗教,它信仰以村社保护神位中心的各种对村寨和人们有益(实际或想象中)的神灵和神性人物,甚至包括外族的英雄人物如郑回、傅有德等,展示出白族文化性格的包容性。彝族信仰的毕摩教也是以天神、土主神和祖先神为主神的多神教,甚至信仰用树枝或木片、木棍插成的神座。独龙族信奉以“万物有灵”观为基础的各种鬼神,相信梦兆、占卜。佤族也信奉万物有灵的鬼神观,而且有规模较大的宗教祭祀活动如拉木鼓、砍牛尾巴,20世纪50年代前还有猎头祭祀。纳西族的东巴教充满着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色彩,也充满着人间情调。它有规模大的祭天仪式、祭“术”仪式,还有专祭男女殉情者的大型仪式“大祭风”。独特的“大祭风”,既包含了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世俗礼制的默认,又表达了男女之间的自由真情的赞美。这是纳西族东巴教和纳西民族社会文化观念及其表达的独特之处。就建筑来说,傣族的竹楼、白族的三坊一照壁、彝族的土掌房、哈尼族的蘑菇房等都各具特色。云南民族的服饰文化更加异彩纷呈。傣族的筒裙、纳西族的七星披肩、彝族的天菩萨、景颇族的银饰绒服、德昂族的藤篾腰箍等等,云南不同民族不同支系的服饰足可开一个大型的民族服饰博览会。此外,无论文学艺术、音乐舞蹈,每个民族无不有自己的丰富独特的创造传承。总之,丰富多样性的确是云南民族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三、云南民族村的开发意义和不足简介及其意义云南民族村位于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内,地处昆明市区的南部,背靠西山森林公园,紧邻高原明珠滇池,距市区10公里,云南民族村作为全国著名的主题文化公园和国家旅游局指定的黄金周旅游热点地区旅游接待信息发布单位,将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风情、建筑艺术、音乐舞蹈、宗教信仰、生活环境浓缩于湖光山色之中,融峻山秀水、玲珑景致和珍稀植物于园林绿化之中。景区占地面积为1264.96亩,其中水域面积463.96亩。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已建成开放的有傣族、白族、彝族、纳西族、佤族、布朗族、基诺族、拉祜族、藏族、景颇族、哈尼族、德昂族、壮族、苗族、水族、怒族、蒙古族、布依族、独龙族、傈僳族、普米族、满族、回族、瑶族、阿昌族共25个云南少数民族村寨。同时还建有滇池大舞台、民族团结广场、风味食品城等集观赏、游乐、度假、水上娱乐、餐饮服务为一体的旅游配套设施。建村以来,云南民族村通过展示各民族的生活起居、园林艺术、民居建筑、服饰餐饮、音乐舞蹈和风俗习惯,从尊重民族习惯、增强民族团结、荟萃民族文化、培养民族青年等环节入手,把云南民族村建成了弘扬民族文化的窗口、传承民族文化的基地、培养民族青年的学校、增进民族团结的大家庭。云南民族村以“传承文化,引领欢乐”为核心价值观,确定了企业的发展目标:紧紧围绕民族文化这条主线,通过深入地挖掘和提炼民族文化的精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景观和活动为核心,以创新制造差异,以快乐取悦游客,来培育和壮大云南民族村的核心竞争力。改变公司目前以传统的、单一的旅游观光为主的企业发展方式,实现由单一的旅游观光型景区,向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会展商务、娱乐展演、文化交流功能的复合式景区的转型和升级,打造昆明南市区的“不夜城”和休闲中心,引领昆明度假休闲产业的发展潮流。推动云南民族村在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升级与跨越式发展,真正成为云南文化产业升级的旗舰企业和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主题公园。真正将云南民族村建成文化的胜地、艺术的天堂、欢乐的梦乡、和谐的家园。不足之处:云南民族村是将云南民族文化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忽视了产业的社会功效。云南民族村位于市区边缘,紧靠滇池。此处原本并不是云南各少数民族集中聚居之地。为了加强云南境内各民族交流、展示云南少数民族风情、发展地方特色旅游,特意将此地规划为民族村。在民族村里的少数民族来自“村外”,甚至昆明外,乃至云南省外。这些少数民族成员相当于打工仔,待遇不高。另外,从开发的具体状态分析,其开发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民族文化仅仅是通过文化复制和在形式的舞台化展示,将资源转化为产品。村内几乎多年不变的民族大游演、各村寨文化展示等,这些对于游客的多样化需求越来越显得千篇一律和单调乏味;且这些内容远离现代人,尤其对城市追求时尚的年轻游客来说太过陌生和遥远。如果对初次游览的人来说是新奇,对重游的游客讲很难产生兴趣和再次购买的欲望,即民族村仅仅停留在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经济的传统方式上,尚未转向以市场向导型发展经济的思维模式。另外云南民族村多年的营造更多地是重视“人造景观”,这一单纯重“视觉”和浏览的概念,而且与教育和博物馆的功能趋同化,日益远离了市场需求和旅游者多元化的消费爱好,由此导致云南民族村滞后于市场发展的命运。且云南民族村的产品已严重老龄化,主题内容缺乏新意。多年主题活动项目和不断推出的旅游产品看,主要局限于一些以浏览和观赏为主的民族风情的展示和一些民族节庆活动。而且投入大、耗费高。对此,云南民族村内部一位少数民族成员透露,民族村内经济导向十分明显,本质上就是一种产业,是经济产业和地方文化产业的结合。这不利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