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实证探析(后含问卷)14000字(论文)】_第1页
【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实证探析(后含问卷)14000字(论文)】_第2页
【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实证探析(后含问卷)14000字(论文)】_第3页
【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实证探析(后含问卷)14000字(论文)】_第4页
【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实证探析(后含问卷)14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家庭经济压力也随之增加,家庭矛盾等问题的日益突出,由于一些家庭心理抗压能力不足,家庭产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这对当下大学生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加之,大学生个体本来就存在的人际关系、经济、学业、就业等多重压力,所以,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而与此同时,原生家庭对于大学生的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许多大学生在刚踏入大学生活时因为从小对于父母的依赖,从而导致他们自主性、独立性较差,进而又引发各种各样的问题。因为原生家庭是我们刚出生就处在的一个家庭环境,家庭中的氛围、习惯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直接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当对原生家庭引起的问题予以重视。1.2研究目的与意义1.2.1研究目的本文想要探索原生家庭是如何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究根溯源,以大学生为研究主体,探索家庭各系统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家庭内部各系统又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对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要素进行明确,重视家庭成员相互之间的不同影响,阐明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分析家庭内部系统的相互作用,对家庭因素是如何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分析,寻找出可以有效改善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的方法和途径。1.2.2研究意义现实意义通过对原生家庭的研究,寻找出可以解决原生家庭带来的不良影响的方法,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优秀的家风。还可以为高校具体实施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益参考,推进了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合作,共同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和适应水平的提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家庭的和谐以及整个社会大局的稳定。理论意义我们通过对原生家庭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家庭系统理论的相关理论体系,而且在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的研究领域也得到了拓展。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思路,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中,表明出父母对于他们的重要影响作用,为原生家庭的家庭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1.3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1.3.1国外研究现状在进入大学生活后大学生们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对学业的要求也有所提高,虽然没有了家庭方面的压力,但是就对学生的自主性有了更高的要求,没有了家长的监督,老师的督促,要自发的去学习,对于很多自主性差的人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在生活方面很多人的学生人格还不够独立,面临着独自在外求学的生活,如何适应群体生活,适应新环境,在学习内容方面,课程的安排变少了,但是课程设置上内容并不少,因此,学生的课业压力也很大,内容的深浅也随着年级的上升变得更加复杂,学校的课程培养方案不再是对宽度的加大,更加是对学生的全面培养。面对种种困难,大学入学的新生面临很多适应问题,为了了解在校大学生的适应状况,利于找出心里健康存在问题的学生便于帮助他们,很多不同的学者针对大学生的适应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解决方法。Caplan等人(2002)的研究中就表示,以专制型的教养方式为主的家庭中孩子的父母经常吵架,发生肢体冲突,还有些家庭对孩子进行肢体和精神上的虐待,这些都影响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的因素。另一方面,Wintre与Sugar(2002)在研究中发现,除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外,权威型、依恋型这些方式都能够比较好的预测大学生离开家庭后在学校的表现。另外一些研究关注大学生适应的内容。如Baker与Siryk(1980)认为,大学生的学校适应主要是学习方面的适应,对学校大环境的适应,情感上的适应特别是与室友的相处方面以及总体适应。随后,他进一步修正了自己的理论,用学院依恋(institutionalattachment)代替了总体适应(Baker,Mcneil,&Siryk,1985)。笔者查阅了相关文献,纵观国外整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方面,关注点主要集中在适应问题上,反而忽视了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忽视了从本质上解决问题的办法。1.3.2国内研究现状早期国内学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的研究比较注重于原生家庭的背景因素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着重点在于分析不同家庭背景下的大学生其心理健康状况有什么差异,所以将家庭居住地、父母的文化程度、父母的经济状况、地位、收入等因素当做研究的变量。国内研究对大学生学校适应(王勤勤,2013;石怡,周永红,曾垂凯,2015)、社会适应(张大均,2014)的研究较多,对原生家庭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其中,一部分研究将心理健康适应看做个体的一种能力,展开了对个体心理适应力(psychologicaladaptability)的研究(孙媛,2012;李俊茹,2014;邱君,2013)。更多的研究将心理适应看做个体与环境互动的结果,着重分析了原生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心理适应各个方面的影响。詹启生等人(2009)、陈雯等人(2008)的研究发现了大学生的成长背景与其心理症状的相关性。另一些研究关注了家庭经济因素的作用,发现经济因素也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某种联系,而家庭贫困与家庭过于富裕都与更多的心理问题相关。但周春燕等人(2013)的研究却显示出不一致的结果,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社会阶层越高,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另外一些研究更关注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易感性与父母婚姻关系有何联系,结果发现,父母婚姻关系不睦,子女心理问题的风险就会增高。王丽芳与王志波(2014)的研究发现父母婚姻关系和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父母婚姻关系一般和不和的大学生。王素然和严贺杰(2010)的研究指出,父母婚姻关系对大学生的情绪稳定性及社会适应等方面有重要影响。张娥与訾非(2010)分析了大学生对父母关系的感知与其安全感和焦虑的关系,结果发现父母关系的消极感知和父母关系的积极感知可以显著预测大学生的安全感和特质焦虑。邓林园等人的(2013、2015)研究表明,父母婚姻冲突影响着大学生自我分化的程度,也影响大学生恋爱中的冲突程度,父母冲突频率越高、强度越大、解决情况越差,大学生的自我分化水平越低,则大学生的恋爱冲突就越多,且更多的采用消极的冲突解决模式。相对而言,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心理适应的研究更加丰富一些,尤其在心理症状、自尊等方面做了较多的探索。研究发现,父亲与母亲的教养方式对子女人格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同(赵虎等,1996;张婷婷等,2006)。张文新、林崇德(1998)对不同群体青少年的父母教养方式与自尊的关系的研究发现,青少年的自尊与其感受到的来自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有显著的正相关,而与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父亲的过分干涉和母亲的过分干涉和保护有显著负相关。虽然各个流派的心理学家均认同原生家庭对个体影响的重要性,但自系统论的观点出现以后,研究者才开始以整体的、系统的思想来研究家庭影响。与之前研究不同的是,在家庭系统理论的指导下,研究者们逐渐突破了传统家庭研究的范式,将研究对象扩展至所有家庭成员,把视野扩大到整个家庭系统中,分析在这样的环境下个体是如何发展的。1.4概念界定1.4.1原生家庭区别于个体成年后所组建的新生家庭,原生家庭(family-of-origin)是指个人出生后被抚养的家庭,是个体情感经验学习的最初场所,在这个环境中,个体开始最初的生理、心理、情绪情感层面的学习(Urcan,2011)。1.4.2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在适应环境过程中的心理体验与行为模式的状态和水平。心理健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心理健康,仅指正常心理下的心理状态和水平。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不仅包括正常心理,还包括异常心理状态,是所有心理状态健康状况的统称。1.5理论基础1.5.1家庭系统理论Murray

Bowen是系统家庭理论的奠基人,他认为个人身上出现的问题来源于其与环境之间互动的失调。家庭治疗是一种将焦点放置于人际互动关系上的心理治疗范式,它超越了个体治疗的局限,目前运用较广泛的家庭治疗模式有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结构家庭治疗模式以及Bowen系统家庭模式。Bowen提出一系列的概念来构建其理论:自我分化与情绪融合(differentiationofselfandemotionalfusion)、三角关系(triangles)、慢性焦虑(chronicanxiety)、核心家庭的情感历程与情感截断(emotioncutoff)、家庭排行位置(siblingpisition)、家庭投射与多代传承过程(multi-generationaltransmissionprocess)、社会性情感历程(或称社会退行)(societalregression/societalemotionalprocess)。Bowen认为,人们行为背后的驱力来自于家庭中的互动、家庭成员为获得与他人的距离感和家庭整体感。对于Bowen来说,家庭整体感和个人自主性是所有人类行为的核心。系统家庭理论有两个假设:一是慢性焦虑是导致家庭功能失调的根本原因;二是家庭特征有多代传承的特点。1.5.2认知发展理论让·皮亚杰(JeanPiaget)-认知发展理论(Cognitive-developmentaltheory)。认知发展理论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认知发展理论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包括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SensorimotorStage(0—2岁左右)这个阶段的儿童的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儿童借助这种图式可以协调感知输入和动作反应,从而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2)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Stage(2—6、7岁)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可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3)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OperationsStage(6、7岁一11、12岁)在本阶段内,儿童的认知结构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4)形式运算阶段FormalOperationsStage(11、12岁及以后)这个时期,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1.5.3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与上述两个理论不同,立足于心理适应的结果取向,生态系统理论扩展了个体生活环境的范围,关注各环境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个体心理适应产生的影响。该理论主张将个体置于具体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去研究,认为人的发展和适应与个体的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生态系统理论的创始人Bronfenbrenne(1995)将个体的环境系统分成四类:微观系统——指个体活动和交往的当前环境;中间系统——指微观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家庭、学校和同伴之间的相互联系也会对个体适应产生影响,如果微观系统之间有较强的支持性关系,心理适应可能实现最优化;外层系统——是指个体并未直接参与,但是却对个体的适应产生一定影响的环境系统,如父母工作单位等;宏观系统——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嵌套于其中的文化、亚文化和社会阶层背景。1.6创新与不足笔者在本文对于原生家庭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的研究及分析与其他作者相比之下的创新,在于笔者对大学生群体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其他作者只是将大学生当做一个总体的因素来研究,并没有像笔者一样进行具体的分析。但本研究也有不足之处,在样本的选取上,男女比例不均衡,女生比例比男生比例高出太多,本研究的样本在大学生性别地域等方面比例不全面均衡,由于样本量的限制,导致了问卷调查得不到十分准确的结果,不利于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其次,学术水平不够,对问题不能够深入研究。

第二章原生家庭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现状调查2.1样本选取及处理为了解原生家庭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否存在影响,本文通过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分析,问卷主要从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婚姻关系、家庭教养方式等几方面进行。笔者通过随机问卷调查的调查方法,共发放280份问卷,回收问卷276份,经过筛选检查后剔除了6份无效问卷,有效问卷达270份,回收率为98.57%,问卷有效率为96.43%。2.2调查结果分析2.2.1家庭经济状况表1家庭经济状况人数家庭经济状况好一般不好人数4814874百分比17.78%54.81%27.41%表2不同家庭经济状况下的心理健康症状家庭经济状况好一般不好心理症状/人数躯体化2强迫症状3人际关系敏感11432抑郁16焦虑21323敌对22恐怖偏执2精神病性自卑48通过表1得知,家庭经济状况好的有48人,占比17.78%;家庭经济状况一般有148人,人数最多,占比54.81%;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人有74人,人数居中,占比27.41%。结合表1、表2(其中“自卑”是第十个因分子,为重复计算数据,不计入以下分析的各数据)得知,家庭经济状况好的有48人,在这48人中,有9个人出现了心理症状,占比18.75%,其表现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在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的148人中,有29人出现了心理症状,占比19.59%,其症状表现为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在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74人中,有65人出现了心理症状,占比87.84%,其症状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主要以人际关系敏感和焦虑为主。而在第十个因分子--自卑因子中,只有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人中出现了这一症状,其既存在人际关系敏感、焦虑等心理症状,也存在自卑的心理症状,并且在出现心理症状的人中,有48人出现了自卑的心理症状,占比73.85%,绝大部分的人都有自卑的心理问题。总的来说,不管家庭经济状况好与不好,其都会产生心理问题。但是,从总的结果来看,好的家庭经济状况要比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心理更为健康,其心理健康问题不严重,以良好的心理健康为主;而反观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在74人中有65人出现了心理症状,占比达87.84%,将近九成的人都存在心理问题,而在这其中又以自卑为主,其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峻。2.2.2父母婚姻关系表3父母婚姻关系人数父母婚姻关系好一般不好人数11212632百分比41.48%46.67%11.85%表4不同父母婚姻关系下的心理健康症状父母婚姻关系好一般不好心理症状/人数躯体化2强迫症状3人际关系敏感5218抑郁114焦虑6610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自卑16通过表3可知,父母婚姻关系好的有112人,人数较多,占比41.48%;父母婚姻关系一般的有126人,人数最多,占比46.67%;父母婚姻关系不好的有32人,人数最少,占比11.85%。结合表3、表4(其中“自卑”是第十个因分子,为重复计算数据,不计入以下分析的各数据)得知,父母婚姻关系好的有112人,在这112人中,有17个人出现了心理症状,占比15.18%,其表现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在父母婚姻关系一般的126人中,有9人出现了心理症状,占比7.14%,其症状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在父母婚姻关系不好的32人中,有32人出现了心理症状,占比100%,其症状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主要以人际关系敏感和焦虑为主。总的来说,不管父母婚姻关系好与不好,其都会产生心理问题。但是,从总的结果来看,好的父母婚姻关系要比父母婚姻关系不好的心理更为健康,其心理健康问题不严重,以良好的心理健康为主;而反观父母婚姻关系不好的,在32人中有32人出现了心理症状,占比达100%,所有的人都存在心理问题,其心理健康问题非常严峻。2.2.3家庭教养方式表5家庭教养方式人数家庭教养方式权威型放纵型民主型人数12214134百分比45.19%5.19%49.62%表6不同家庭教育方式下的心理健康症状家庭教养方式权威型放纵型民主型心理症状/人数躯体化强迫症状4人际关系敏感421抑郁41焦虑5244敌对2恐怖偏执1精神病性自卑2611由表3可知,此次调查中,家庭教养方式以权威型和民主型为主,权威型有122人,占比45.19%;民主型的有134人,占比49.62%;放纵型的有14人,占比5.19%。结合表5、表6(其中“自卑”是第十个因分子,为重复计算数据,不计入以下分析的各数据)得知,权威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有122人,在这122人中,有101个人出现了心理症状,占比82.79%,其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在放纵型的家庭教养方式的14人中,有6人出现了心理症状,占比42.86%,其症状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在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的134人中,有8人出现了心理症状,占比5.97%,其症状表现为强迫症状、焦虑。总的来说,不管什么样的家庭教养方式,其都会产生心理问题。但是,从总的结果来看,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要比权威型和放纵型的家庭教养方式的心理更为健康,其心理健康问题不严重,以良好的心理健康为主;而反观权威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在122人中有101人出现了心理症状,占比达82.79%,超过八成的人都存在心理问题,其心理健康问题非常严峻。2.3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表7心理症状心理症状数值平均分人数百分比躯体化3841.48%强迫症状34103.7%人际关系敏感2912546.3%抑郁40186.67%焦虑3212044.44%敌对2062.22%恐怖1200%偏执1031.11%精神病性1500%自卑9234.07%2.3.1认知偏差问题通过对上述结论的分析得出,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家庭,往往会导致大学生出现自卑的心理问题。他们由于自身家庭经济状况不好,而又看到同辈经济条件的优越,从而产生了自卑的心理,对自我的认知出现了偏差。自卑可以说每个人都多少存在一些,它的主要表现通常为:自我评价过低,比如外表、能力、品质等。同时还会产生如胆怯、害羞、自责、紧张、失落等情绪。严重的自卑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敏感,自尊心强和过分敏感。过分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任何负面的评价都会导致内心激烈的冲突,甚至扭曲别人的评价。第二,容易心理失衡。由于自卑的原因,他们容易体验不到或低估自身价值,因此可能会造成他们在社会上处于弱势地位,甚至还会被强势群体所厌恶。这种自我价值的丧失感,直接会导致他们心态失去平衡,从而深陷一种恶性的心理感受中,很难走出这种心理阴影,更有甚者因为强烈的自卑而导致对生命的淡漠。第三,极度情绪化。自卑的人看上去好像逆来顺受,但是因为压抑的情绪得不到释放,长此以往就积聚成了随时爆发的强大能量。2.3.2人际关系敏感问题父母婚姻关系是家庭系统中夫妻子系统之间重要的变量,由于父母的婚姻关系问题长期存在,并没有得到解决,子女一直生活在这个环境之下,导致其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心理症状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这样的人际关系敏感问题,导致他们在与他人的人际交往中表现出不自在,与人相处有较强的防备和怀疑心理。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不自卑,子女容易出现逆反心理,严重的则会对社会造成危害。2.3.3神经症问题通过对上述数据的分析发现,大部分人出现了长期的焦虑、抑郁、等心理症状。而神经症的主要表现就是焦虑、抑郁等症状。焦虑,每个人都会有一定的焦虑,比如说考试前有点紧张等,这只是适度的焦虑,而过度的焦虑就会出现心理问题,严重的会导致死亡。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人在说“郁闷”、“烦躁”、“别理我、烦着呢”等语言,实际上这些词都是抑郁情绪的代名词。抑郁情绪是常见的情感成分之一,是每个人都会存在的一种负面情绪反应。而如果一直处于这种负面情绪之下,人就会由抑郁情绪转变成抑郁症,这就非常危险了,抑郁症是很严重的心理问题。

第三章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原因3.1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消费观首先,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大学是和高中时期完全不同的一个阶段,这是一个全新的时期,脱离家庭独立生活。没有了家长的监督,部分学生就开始放飞自我,开始享受大学生活,这是无可厚非的,毕竟上了大学,也不必和高中时一样一心只为了学习。但过度的享受,就会导致其产生了一种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念,要及时行乐。偏离了在高中时期的人生观,产生了错误的人生观念。其次,产生了错误的消费观念。上了大学之后,没有家长在一边约束,其稳定的消费观念又没有形成,这就导致他们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从而盲目的消费,没有钱也要超前消费,甚至是借贷来满足自己的消费。大学生之间容易出现攀比现象。大学生中的攀比是一种很不好的风气,他们不再是中学时的比勤奋、比学习成绩、比文化素质,而变成了比吃、穿、用、打扮。大学生与中学生相比有了更多的钱供自己支配,但是大学生的自制力还很欠缺,自己对钱的控制力很薄弱,因而造成了大学生盲目地乱花钱。3.2父母婚姻不和谐家庭矛盾多发,家庭关系不和谐,父母总是在吵架,孩子一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当他们遇到烦恼时,父母也是他们接触最多的人,但是由于父母婚姻关系问题,父母两个人经常争吵、冷战,这就导致孩子就算出现了问题也不会向父母吐露心声,长久以往下来,他们的心理就出现了问题,从而造成无法估量的伤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社会。如果家庭不和谐,对孩子的影响很大,有的孩子容易越来越内向,孤僻,越来越不爱与人交往等等,有的孩子,则会越来越叛逆,越来越仇视家庭,仇视社会。总而言之,家庭的不和谐,孩子会感到没有安全感,很多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都来源于家庭的不和谐。3.3家庭教育方式不合理不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无视孩子的隐私和权利。很多父母感觉自己是孩子最亲的人,就常常忽略孩子的隐私和权利,比如进入孩子房间不敲门;动孩子东西不和他们商量等等。这样不尊重孩子的行为,对孩子的习惯养成很不利。按自己的标准塑造孩子。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都各有各的长处,如果父母总是按照自己的标准塑造孩子,往往不利于孩子的发展。父母应该客观的去面对孩子,去为孩子设定未来的发展方向,根据孩子的爱好和特长,来考虑出国深造、参加培训班等等。过度的逼孩子用功读书,剥夺孩子的休息时间。在教孩子读书写字时,有些父母会紧紧的在旁边督促孩子读书,这常常让孩子苦不堪言。第四章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4.1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消费观首先,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自身家庭的原因只是一方面,因为家庭经济状况不好产生自卑感这是正常的。产生自卑时要面对它、战胜,而不能屈服于它。每个人并不是天生就有一个富裕的家庭,在他们的祖辈时,其经济状况并不见得就很好。他们的富裕的生活也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才得以成功的。例如汉高祖刘邦,他在没有建立大汉王朝之前,只是秦国的一个小小的亭长,那个时候有多少比他有钱、比他家境好的人也没有像他一样建立起大汉王朝,正因为如此,不管出身如何,每个人的成功是离不开自身的强大的,只有自身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又比如明太祖朱元璋,他比起汉高祖刘邦来说家庭经济状况就更差了,汉高祖刘邦在没有决定推翻秦国成为大汉王朝的建立者时,只是沛县泗水亭长,就相当于今天的公务员一样,而朱元璋从小就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家庭状况是很差的,但是他还是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明朝,成为那个时代最有权势的人。所以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并不是人生的全部,它只是我们人生之中的一部分,所以,我们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其次,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不要盲目消费。第一,要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适度消费原则就是要求人们的消费与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有多少钱就花多少钱,而不是没有钱也要超前消费,甚至是借贷来满足自己的消费。适度消费并不是要降低生活标准,而是为了避免过犹不及,在自己经济承受能力之内,应该提倡积极、合理的消费而不能超前消费,也不能抑制消费。第二,避免盲从,理性消费。消费一定要根据自己实际的需要,而且要适合自己的需要,不能因为那些东西便宜,而买一些无用的东西。消费时要有主见,不人云亦云,不随大流、追风头。宽以待人,心态平和,不能因赌气而消费。消费要协调,不能只重物质消费而忽视精神消费。4.2寻求社会工作者帮助当父母婚姻关系产生问题时,并且作为父母之间的纽带的孩子也没有发挥作用的时候,这个时候就可以向社工机构寻求帮助。面对父母之间的婚姻关系问题,社工可以运用家庭社会工作来解决夫妻之间存在的婚姻问题。家庭社会工作是为了帮助解决家庭问题,增进家庭福利,更好的为实现家庭功能而进行的社会工作。所以,我们就可以通过社工的介入和帮助,解决或缓解父母的婚姻关系,从而让孩子不再因为父母婚姻问题而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这样就可以让孩子健康的成长。在社会工作中,有很多方法可以解决家庭矛盾,夫妻之间的婚姻问题,以及因为家庭矛盾和父母婚姻问题而造成孩子产生心理问题。4.3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9月9日去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讲到:“家长要尊重学校教育安排,尊敬老师创造发挥,配合学校搞好孩子的学习教育,同时要培育良好家风,给孩子以示范引导。”。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也就是《左传》中说的“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意思就是爱护孩子就要用道理教导他,不要让他走上邪路。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家庭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从出生就开始的环境,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父母,就会有着有着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孩子的叛逆和不听话,会让所有的家长都为之苦恼。他们试图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与孩子进行沟通,但有时候结果却是不尽人意,甚至会让孩子更加叛逆。而且有些家长当孩子犯错时,他们没有弄清楚事情发生的始末就责怪孩子,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并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这也是造成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缘由之一。但其实对孩子来说,有效的沟通、正确的引导,才是家长要去做的事。在家庭教育中,一定要创造良好的有效的沟通环境,有效的沟通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父母的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的影响是深远、广泛且持久的。重视家庭教育已经刻不容缓,进一步加强家风建设。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其实有极其深刻的意义:家风并容易直接改变,它由父母个人品德和修养汇聚而成,深深影响着一家人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态度。那么培养一个正确的家庭风气应该由以下几个方面来践行:(1)摒弃封建观念,坚持核心价值观父母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观念,摒弃传统的不好的封建观念,以人为本。例如“重男轻女”,女儿与儿子同样都是国家的栋梁,不能因为过去封建的思想而束缚住未来的发展。跟随经济全球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综合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良好的家风形象,以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弘扬价值观念。(2)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善于沟通的家庭家风更为良好,我国著名教育学家梁启超先生,育有九子各个成才,虽然子女多但是他从不忽视其中任何一个,对孩子有着亲昵称呼,常常宝贝挂口,而九个孩子也喜爱父亲并十分尊敬。在教育上梁启超对子女十分严苛,但也会听取他们的意愿。在电话并非便捷的年代,为了与孩子交流,梁启超无论身处何地都会写信与孩子交流,表达自己的关心想念,并叮嘱他们不要因为学习而劳累身体。梁启超对孩子们的爱,在每一封漂洋过海的书信里,在他每次的叮咛和关心中。而孩子们也是如此,当梁思成在海外留学,遇到学业上的问题或者感情上的问题时,也都会主动写信请教父亲,有了父亲的书信,即使在异国他乡,面对困难和挫折也迎刃有余,不再孤独。梁启超被子女亲切的称呼为“一个亲切有味的父亲,一个童心未泯的老顽童”。所以,良好的沟通会让彼此更加亲近。家庭成员相互之间建立良好的相处方式。卢俊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当我们爱别人的时候,我们也希望别人爱我们。”所以不管是亲人之间、朋友之间,还是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人与人相处,贵在换位思考。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吵架产生矛盾时的冷静,家庭成员之间的适当的协调,换位思考都是我们生活在家庭之中的一种良好的相处方式。

第五章总结5.1主要结论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从问卷的研究结果分析来看,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一般。他们所处的原生家庭,给他们自己的心理带来的较多为积极的影响。(2)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具有较大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不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会对大学生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3)父母婚姻关系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存在影响的。在此次调查中,不好的家庭教养方式给大学生带来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好的婚姻关系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利的、积极向上的。(4)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对大学生的心理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就心理症状而言,父母、家庭经济地位为中等的大学生心理症状最少。5.2结语笔者在对原生家庭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的调查中发现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父母婚姻关系不好、不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会对大学生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其心理症状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自卑等。而我们了解原生家庭的影响,绝不是为了将所有的错都甩给父母,不是为了给失败者毫无意义的心理安慰,而是为了找出这些影响,剔除这些影响,避免让下一代继续受到影响。可以说,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自我意识变强的阶段,也是个体发展的又一快速成长期。在这一阶段,大学生的自我系统日趋完善,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逐渐完成与原生家庭的心理分离,这些心理特点都为大学生抵御原生家庭的消极影响提供了可能。因而,我们需要从大学生自我系统出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消费观,引导大学生重新建立良好的家庭相处方式,帮助学生重新解读原生家庭信息并赋予新的意义,通过重塑大学生对家庭关系的认知来促进其心理积极发展。

参考文献[1]Baker,R.W.,&Siryk,B.(1980).Alienationandfreshmantransitionintocollege.JournalofCollegeStudentPersonnel,21(5),437-442.[2]Baker,R.W.,Mcneil,O.V.,&Siryk,B.(1985).Expectationandrealityinfreshmanadjustmenttocollege.JournalofCounselingPsychology,32(1),94-103.[3]Caplan,S.M.,Henderson,C.E.,Henderson,J.,&Fleming,D.L.(2002).Socioemotionalfactorscontributingtoadjustmentamongearly-entrancecollegestudents.GiftedChildQuarterly,46(2),124-134.[4]赵郝锐.大学生心理适应:原生家庭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7.[5]王勤勤.(2013).大学生心理韧性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社会心理科学,(11),3-7.[6]詹启生,苏慧丽,刘亚菲.(2009).不同成长环境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中国学校卫生,30(5),436-437.[7]王建中,汪群.(1999).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S1),104-105.[8]张大均.(2014).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心理学研究刍议.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0(6),79-85.[9]邓林园,方晓义,阎静.(2013).父母关系、亲子关系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中国特殊教育,(9),71-77.[10]邓林园,许睿,方晓义.(2015).父母冲突与大学生自我分化:冲突评价的中介作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60-68.[11]张文新,林崇德.(1998).青少年的自尊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不同群体间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心理科学,21(6),489-493.[12]赵虎,于治淼,杜友忠.(1996).亲子关系及父母性格对子女个性形成影响的探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0(2),62-64.[13]张婷婷,李红,杨子珺.(2006).父母养育方式与大学生人格特征关系调查.中国公共卫生,(6),641-642.[14]刘娜.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J].中国农村教育,2019(27):12-13.[15]廖兴珠,黄树彬,钟一兵.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23):99-100.[16]姜楚涵.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及对策研究[J].福建茶叶,2019,41(11):181-182.[17]张艳芬,牛秀平.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调查与分析[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04):68-69.[18]林冰心.大学生家庭功能与共依附的关系:自我分化的中介作用[D].天津师范大学,2017.[19]简朴,杨天姣.原生家庭引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20(08):171-172.[20]邓秋,杨雪.原生家庭对学生成长心理健康的影响[J].教育现代化,2017,4(42):170-171.[21]刘娜.基于原生家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措施[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5):86-87.[22]李慧慧.原生家庭的影响——波恩理论视域下的《杜兰葛山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7(06):112-114.[23]方瑾毅.浅谈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劳动保障世界,2020(15):42.[24]李红海.从原生家庭角度出发探究高职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的对策[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8):160.[25]李元梦,曲晨菲.原生家庭对高校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及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A1):239-240.[26]王书杰.大学生共依附心理对亲密信息注意偏向的影响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20.[27]李万发,高南南.从《都挺好》看原生家庭对孩子的不利影响[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05):106-108.[28]曹迪,卫夏丽.从《都挺好》看原生家庭对子女的影响[J].现代交际,2020(04):114-116.[29]牛明敏.原生家庭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J].青春岁月,2018(19):115.

附录1原生家庭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亲爱的同学:您好!我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一名大四学生,本次调查主要是想了解原生家庭对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问卷中涉及的个人信息将严格保密,请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放心填写,感谢您的支持!填写说明:以下问题若无特别说明,只选择一项,多选题按照题目要求选择。一、基本信息1.你的性别是?A.男B.女2.年龄?____3.你是否是独生子女?A.是B.否4.你现在所在读的年级?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E.大五F.其他5.你的家庭模式是?A.核心家庭B.主干家庭C.扩大家庭D.其他家庭6.你家庭的收入经济是?A.好B.一般C.不好7.您每月生活费为?A.低于500元B.500-1000元C.1000-2000元D.高于2000元8.您每月的生活费主要用于?(多选题)A.手机花费、上网以及虚拟商品B.衣着打扮C.吃饭、零食D.其他9.当你在进行某项消费时,考虑最多的是?A.钱够不够用B.该商品的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