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大住工-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和技术标准_第1页
远大住工-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和技术标准_第2页
远大住工-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和技术标准_第3页
远大住工-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和技术标准_第4页
远大住工-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和技术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远大建筑设计研究院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和技术标准2023最新整理收集do

something2装配式评价标准4远大工业化建筑设计技术体系5全流程设计理念及BIM工具开发CONTENTS1建筑工业化发展现状3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01建筑工业化发展现状1、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历程20世纪50年代:开创(主要是前苏联技术)20世纪60~80年代:发展20世纪90年代:低潮21世纪10年代:恢复、发展、创新,形成技术体系和技术标准,开展推广应用发展历史:国内起步阶段第I阶段20世纪50年代1、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就提出2、

借鉴前苏联、东欧国家经验3、推行标准化、工厂化、装配式施工的房屋建筑建造方式4、1955年在北京东郊百子湾兴建北京第一建筑构件厂1959年12层的北京民族饭店首次采用预制装配式框架-剪力墙结构第II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多种装配式建筑体系得到快速发展1、当时各类建筑标准不高、形式单一,容易采用标准化方式建造;2、房屋建筑抗震性能要求不高;3、总体建设量不大,预制构件厂供应可满足需求;4、木模板、支撑体系和建筑用钢筋短缺;5、施工企业用工采用固定制,预制装配可减少现场劳动力投入。

持续发展阶段1976年开始兴建的“前三门”大街9~16层的34栋住宅和旅馆,全面采用大模板现浇混凝土内墙和预制混凝土保温外墙板相结合的体系,简称为“内浇外挂(板)”低潮阶段1、唐山大地震中预制装配房屋破坏严重,结构整体性、抗震性差;2、大板住宅建筑等出现渗漏、隔音差、保温差等使用性能方面问题。3、我国建筑建设规模急剧增长;建筑设计出现个性化、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4、房屋建筑抗震性能要求提高;5、农民工大量进入城镇,劳动力成本低;6、各类模板、脚手架的应用普及,商混普及,现浇施工技术大发展;第III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北京市的大板住宅建筑,从1959年至1984年底共建成272.6万平方米其中高层(12一13层)48.9万平方米,多层223.7万平方米。“大板房”的连接差,接缝渗漏、保温性差坐浆干缝的质量通病1、劳动力成本上升,降低劳动强度,改善作业条件的需求2、节能环保的要求:大幅度减少建筑垃圾,降低噪声污染,节约用水3、技术逐步成熟,经济实力逐步增强4、建筑功能和质量要求提高新发展阶段第Ⅳ阶段2008年左右开始至今1、北京的保障性住房和政府投资的新建建筑将全面采用装配式建筑;2、通过招拍挂方式取得城六区和通州区地上建筑规模5万平方米(含)以上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商品房开发项目将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3、在其他各区及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取得的地上建筑规模10万平方米(含)以上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商品房开发项目也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2020年将实现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以上。北京市上海市2016年起,除下述范围以外,符合条件的新建民用、工业建筑应全部按装配式建筑要求实施,建筑单体预制率不应低于40%或单体装配率不低于60%。1、总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以下,新建公建项目;

2、总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以下,新建居住建筑;建筑高度100米以上的新建居住建筑,落实装配式建筑单体预制率不低于15%或单体装配率不低于35%;3、总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以下,新建工业厂房、配套办公、研发等项目;4、建设项目的构筑物、配套附属设施(垃圾房、配电房等);5、技术条件特殊,不适宜实施装配式建筑的建设项目。长沙市(一)全市政府投资类房建项目采用装配式技术建造,单体建筑预制装配率原则上不低于50%

;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地铁管片、综合管廊、城市桥梁等)原则上采用装配式技术建造。(二)全市新供地商品房项目分区域、阶段推进。1、重点推进区域:湖南湘江新区、长沙高新区、长沙经开区、芙蓉区、天心区、岳麓区、开福区、雨花区三环线以内区域。

新供地的商品房项目全部采用装配式技术进行建造,单体建筑预制装配率原则上不低于50%

。远大住工、中建科技、宝业集团、万科、中民筑友、润泰、宇辉、山东万斯达国内产业集团套筒灌浆连接的预制剪力墙浆锚搭接连接的预制剪力墙底部预留后浇区的预制剪力墙部分预制的套筒灌浆连接的预制剪力墙浆锚搭接连接的的预制剪力墙底部预留后浇区的预制剪力墙竖向钢筋在构件内连接竖向钢筋在后浇区连接剪力墙结构7层以下的预制装配框架结构日本预制框架+灌浆套筒2、国外装配式建筑发展历程钢筋套筒灌浆连接美国钢+PC挂板组合结构

装配式框架+预应力双T板小城镇多以轻钢结构、木结构住宅体系为主;大城市以混凝土装配式和钢结构装配式住宅为主新加坡预制剪力墙+灌浆套筒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地理环境和科技水平相关

欧洲非地震区,低层和多层建筑为主,且工业化水平和科技水平较高,劳动力稀缺,

因而德国、法国、丹麦等欧洲发达国家基本实现了高装配化建筑;

日本地震烈度大,等同现浇为主,减震隔震技术先进;政府的作用十分明显,政府采购中强制采用

新加坡组屋中强制推行装配式混凝土建筑

强制要求建筑模数化选择适合的装配式建筑发展技术路线

法国、丹麦以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为主;英国走了钢结构建筑道路;瑞典木结构为主

更多的国家选择多元化发展的道路02装配式评价标准类

别编

号名

称国家标准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666-201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204-2015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T51129-2015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GB/T51231-2016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T51129-2017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行标JGJ/T398-2017装配式住宅建筑设计标准类

别编

号名

称行业标准JGJ1-2014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224-2010预制预应力混凝土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技术规程JGJ/T258-2011预制带肋底板混凝土叠合楼板技术规程JGJ355-2015钢筋套筒灌浆连接应用技术规程JGJ256钢筋锚固板应用技术规程轻钢轻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已报批)装配式住宅建筑技术规程(已审查)建筑、结构施工图表示方法示例连接节点(基本要求、楼盖及剪力墙)墙板构件叠合板构件板式楼梯阳台、空调板及女儿墙图集以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2014为依据编制,为大批量推广应用提供的基本的设计参考和依据。但技术比较单一,大部分情况下参考使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技术标准》:建筑的结构系统、外围护系统、设备与管线系统、内装系统的主要部分采用预制部品部件集成的建筑。《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装配式建筑是用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基本特征:设计标准化、生产工厂化、施工装配化、装修一体化、管理信息化装配式建筑的定义和特征结构体系混凝土钢结构木结构……外围护体系外墙、屋面、外门窗及附属物设备管线系统给排水、供暖通风空调、电气和智能化、燃气等设备及管线内装系统楼地面、墙面、轻质隔墙、吊顶、内门窗、厨房、卫生间和套内设备管线等系统建筑物组成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编制原则立足当前实际——从全国的角度还处于发展的培育期在各地装配式文件中,评价装配式建筑指标和方法多种多样(预制率、装配率)主要差别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计算范围——标准层/地上建筑/主楼与裙房2、预制率计算——结构构件/主体结构+维护结构/结构构件+非承重内隔墙/承重构件+非承重构件3、装配率计算——单一部品/单体建筑综合/加权方式标准的特点:“一、二、三、四、五、十”一个概念——装配率,综合反映建筑装配化程度二种评价——认定评价与等级评价方式;预评价与项目评价方法三类指标——主体结构、围护墙和内隔墙、装修和设备管线四大基础——装配式建筑的基本标准

装配率——综合评价≥50%

主体结构——最低得分≥20分

围护墙和内隔墙——最低得分≥10分

全装修——全面实施100%五类结构——混凝土、钢结构、木、组合、混合十分差值——两种评价方式间存在10分差值编制原则1、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评价民用建筑的装配化程度。(第1.0.2条)2、评价对象:单体建筑的地上部分(第2.0.2、第3.0.1条)主楼与裙楼分开评价的基本原则裙楼建筑面积较大评价内容1、全新的装配率概念和内容——第1.0.3/2.0.2/4.0.1条单体建筑室外地坪以上的主体结构、围护墙和内隔墙、装修和设备管线等采用预制部品部件的综合比例。2.0.2装配率prefabricationratio1、明确装配率是对单体建筑装配化程度的综合评价结果

2、对应装配式建筑的四大系统,给出了装配率评价体系的三类指标:主体结构、围护墙和内隔墙、装修和设备管线。评价内容3、给出了装配率的计算公式(第4.0.1条)4、给出了装配率的评价指标(表4.0.1)2、评价方法:项目评价和预评价(第3.0.2条)(1)

装配式建筑评价应符合下列规定:设计阶段宜进行预评价,并应按设计文件计算装配率;项目评价应在项目竣工验收后进行,并应按竣工验收资料计算装配率和确定评价等级。预评价——设计阶段进行,不是必须程序。1、对项目设计方案作出预判和优化(3.03条+表4.0.1)2、对施工图审查、项目统计与管理等提供基础性依据项目评价——竣工验收后,依据验收资料进行,主要工作:1、对项目进行装配式建筑认定2、根据项目申请,对装配式建筑进行等级评价评价内容3、装配式建筑的认定标准(第3.0.3条)1、主体结构部分的评价分值不低于20分;2、围护墙和内隔墙部分的评价分值不低于10分;3、采用全装修;4、装配率不低于50%。制定四个装配式建筑认定标准的目的和意义1、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确定相对合理可行的“准入门槛”2、对装配式建筑的结构装配要求采用自主选择的方式3、明确了目前引导的重点内容是新型建筑墙体和装修4、鼓励装配式结构与装配式装修(第3.0.4条)评价内容装配式建筑应同时满足下列要求:4、装配式建筑的等级评价标准(第5.0.1/5.0.2条)5.0.2装配式建筑评价等级应划分为A级、AA级、AAA级,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装配率为60%—

75%时,评价为A级装配式建筑;(2)装配率为76%—90%时,评价为AA级装配式建筑;(3)

装配率为91%及以上时,评价为AAA级装配式建筑。5.0.1当评价项目满足本标准第3.0.3条规定,且主体结构竖向构件中预制部品部件的应用比例不低于35%时,可进行装配式建筑等级评价。评价内容5、装配率计算(第4.0.1/4.0.13条)

装配率应根据表中评价项分值按下式计算:式中:P——装配率;Q1——主体结构指标实际得分值;Q2——围护墙和内隔墙指标实际得分值;Q3——装修和设备管线指标实际得分值;Q4——评价项目中缺少的评价项分值总和。评价内容1、钢结构和木结构主体结构竖向构件可得30分2、混凝土建筑主体结构竖向构件可按第4.0.2/4.0.3条计算3、组合结构和混合结构建筑主体结构竖向构件可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在预评价中确认。5、1装配率计算——竖向承重构件应用比例应按下式计算:式中:q1a——柱、支撑、承重墙、延性墙板等主体结构竖向构件中预制部品部件的应用比例;V1a——柱、支撑、承重墙、延性墙板等主体结构竖向构件中预制混凝土体积之和,符合本标准第4.0.3条规定的预制构件间连接部分的后浇混凝土也可计入计算;V——柱、支撑、承重墙、延性墙板等主体结构竖向构件混凝土总体积。4.0.2柱、支撑、承重墙、延性墙板等主体结构竖向构件主要采用混凝土材料时,预制部品部件的与原有“预制率”概念的差别1、只针对主体结构的竖向构件2、将预制构件与合理的连接作为一个装配整体评价内容1、

预制剪力墙板之间宽度不大于600mm(一字型、T型、L型)的竖向现浇段和高度不大于300mm的水平后浇带、圈梁的后浇混凝土体积;2、预制框架柱和框架梁之间柱梁节点区的后浇混凝土体积;3、预制柱间高度不大于柱截面较小尺寸的连接区后浇混凝土体积。评价内容4.0.3当符合下列规定时,主体结构竖向构件间连接部分的后浇混凝土可计入预制混凝土体积计算。5、2装配率计算——水平构件4.0.4梁、板、楼梯、阳台、空调板等构件中预制部品部件的应用比例应按下式计算:式中:q1b——梁、板、楼梯、阳台、空调板等构件中预制部品部件的应用比例;A1b——各楼层中预制装配梁、板、楼梯、阳台、空调板等构件的水平投影面积之和;A——各楼层建筑平面总面积。4.0.5预制装配式楼板、屋面板的水平投影面积可包括:

1、

预制装配式叠合楼板、屋面板的水平投影面积;2、预制构件间宽度不大于300mm的后浇混凝土带水平投影面积;3、金属楼承板和屋面板、木楼盖和屋盖及其他在施工现场免支模的楼盖和屋盖的水平投影面积。评价内容5、3装配率计算——围护墙和内隔墙非砌筑4.0.6非承重围护墙中非砌筑墙体的应用比例应按下式计算:式中:q2a——非承重围护墙中非砌筑墙体的应用比例;A2a——各楼层非承重围护墙中非砌筑墙体的外表面积之和,计算时可不扣除门、窗及预留洞口等的面积;Aw1——各楼层非承重围护墙外表面总面积,计算时可不扣除门、窗及预留洞口等的面积。围护墙体非砌筑只针对非承重围护墙体非砌筑墙体类型:大中型板材、幕墙、木骨架或轻钢骨架复合墙、新型砌体评价内容非砌筑墙体特征:工厂生产、现场安装、以干法施工为主、适合产品集成5、4装配率计算——围护墙和内隔墙集成4.0.7围护墙采用墙体、保温、隔热、装饰一体化的应用比例应按下式计算:式中:q2b——围护墙采用墙体、保温、隔热、装饰一体化的应用比例;A2b——各楼层围护墙采用墙体、保温、隔热、装饰一体化的墙面外表面积之和,计算时可不扣除门、窗及预留洞口等的面积;Aw2——各楼层围护墙外表面总面积,计算时可不扣除门、窗及预留洞口等的面积。强调建筑墙体的设计集成和集成产品对装配式建筑的重要性评价内容5、5装配率计算——全装修和装配化装修4.0.10干式工法楼面、地面的应用比例应按下式计算:式中:q3a——干式工法楼面、地面的应用比例;A3a——各楼层采用干式工法楼面、地面的水平投影面积之和。干式工法楼面、地面和管线分离的概念与国标GB/T51231-2016中第2.1.14/21条相同2.1.14干式工法——采用干作业施工的建造方法2.1.21管线分离——将设备与管线设置在结构系统之外的方式。评价内容5、6装配率计算——集成厨房和集成卫生间集成厨房的橱柜和厨房设备等应全部安装到位,墙面、顶面和地面中干式工法的应用比例应按下式计算:式中:q3b——集成厨房干式工法的应用比例;A3b——各楼层厨房墙面、顶面和地面采用干式工法的面积之和;AK——各楼层厨房的墙面、顶面和地面的总面积。地面、吊顶、墙面、橱柜、厨房设备及管线等通过设计集成、工厂生产,在工地主要采用干式工法装配而成的厨房。集成厨房评价内容北京市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湖南省绿色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项

目指标要求计算分值最低分值主体结构

(45分)柱、支撑、承重墙、延性墙板等竖向构件采用预制构件35%≤比例≤80%15~25*20采用高精度模板施工工艺85%≤比例5梁、板、楼梯、阳台、空调板等构件采用预制构件70%≤比例≤80%10~20*围护墙和内隔墙(20分)非承重围护墙非砌筑比例≥80%510外围护墙体集成化围护墙与保温、隔热、装饰一体化50%≤比例≤80%2~5*围护墙与保温、隔热、窗框一体化50%≤比例≤80%1.4~3.5*内隔墙非砌筑比例≥50%5内隔墙体集成化内隔墙与管线、装修一体化50%≤比例≤80%2~5*内隔墙与管线一体化50%≤比例≤80%1.4~3.5*装修和设备管线(25分)全装修─66干式工法的楼面、地面比例≥70%4集成厨房70%≤比例≤90%3~5*集成卫生间70%≤比例≤90%3~5*管线分离50%≤比例≤70%3~5*绿色建筑(10分)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满足绿色建筑基本要求44满足绿色建筑一星级要求6满足绿色建筑二星级要求8满足绿色建筑三星级要求10加分项BIM技术应用设计阶段1.5全过程3采用EPC模式/203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标准指导思想/全面性、先进性与可实施性1、全面完善顶层设计建立完善覆盖设计、生产、施工和使用维护全过程的装配式建筑规范体系、推动建造方式创新2、创新集成建筑设计以装配式建筑预制部品部件系统集成体系为基础,统筹建筑结构、机电设备、部品部件、外维护等部分,推行装配式建筑一体化集成设计。3、优化部品部件生产引导建筑行业部品部件生产全面发展,推动生产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确保产品质量4、提升装配施工水平引导装配式施工技术创新,提高连接部位施工质量5、确保工程质量安全标准编制原则与技术要点2.1.1装配式建筑结构系统(部件)、外围护系统、设备与管线系统、内装系统(部品)的主要部分采用预制部品部件集成的建筑。装配式建筑系统集成的技术要点:1、装配式建筑建造是系统的组合2、解决建筑系统之间的协同3、解决建筑系统内部的协同4、突出体现建筑的整体性能和可持续性2.1.3建筑系统集成以装配化建造方式为基础,统筹策划、设计、生产和施工等,实现建筑结构系统、外围护系统、设备与管线系统、内装系统一体化的过程。标准指导思想/全面性、先进性与可实施性标准编制原则与技术要点建筑集成设计一般规定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应模数协调,采用模块组合的标准化设计一体化设计

协同设计

信息化协同平台模数协调

水平扩大模数数列竖向扩大模数数列分模数数列标准化设计平面设计要求立面设计要求剖面设计要求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应采用模块及模块组合的设计方法,遵循少规格、多组合的原则。集成设计统筹考虑材料性能、加工工艺、运输限制、吊装能力提高集成度、施工精度和效率。接口及构造设计要求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内容解读结构系统设计是以《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为基础,结合科研成果和工程实践进行查漏补缺、提升。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内容解读结构系统设计5.1.2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装配整体式框架一现浇剪力墙结构、装配整体式框架现浇核心筒结构、装配整体式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房屋最大适用高度应满足表5.1.2的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3、

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和装配整体式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当剪力墙边缘构件竖向钢筋采用浆锚搭接连接时,房屋最大适用高度应比表中数值降低10m。2、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和装配整体式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当预制剪力墙构件底部承担的总剪力大于该层总剪力的50%时,其最大适用高度应适当降低;当预制剪力墙构件底部承担的总剪力大于该层总剪力的80%时,最大适用高度应取表5.1.2中括号内的数值。5.1.5高层装配整体式混凝士结构,当其房屋高度、规则性等不符合本标准的规定或者抗震设防标准有特殊要求时,可按国家现行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的有关规定进行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当采用本标准未规定的结构类型时,可采用试验方法对结构整体或者局部构件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进行复核,并应进行专项论证。5.1.7高层建筑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设置地下室时,宜采用现浇混凝土;2、

剪力墙结构和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宜采用现浇混凝土;3、

框架结构的首层柱宜采用现浇混凝土;4、

当底部加强部位的剪力墙、框架结构的首层柱采用预制混凝土时,应采取可靠技术措施。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内容解读结构系统设计5.3.3内力和变形计算时,应计入填充墙对结构刚度的影响。当采用轻质墙板填充墙时,可采用周期折减的方法考虑其对结构刚度的影响;对于框架结构,周期折减系数可取0.7~0.9;对于剪力墙结构,周期折减系数可取0.8~1.0。主要变化是增加了轻质填充墙对刚度的影响非承重墙体为砌块墙时,周期折减系数的取值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0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的有关规定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内容解读结构分析和变形验算5.4.5纵向钢筋采用挤压套筒连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连接框架柱、框架梁、剪力墙边缘构件纵向钢筋的挤压套筒接头应满足I级接头的要求,连接剪力墙竖向分布钢筋、楼板分布钢筋的挤压套筒接头应满足I级接头抗拉强度的要求;2、

被连接的预制构件之间应预留后浇段,后浇段的高度或长度应根据挤压套筒接头安装工艺确定,应采取措施保证后浇段的混凝土浇筑密实;3、

预制柱底、预制剪力墙底宜设置支腿,支腿应能承受不小于2倍被支承预制构件的自重。主要变化是增加纵向钢筋采用挤压套筒连接的规定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内容解读构件与连接设计5.5.2高层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中,楼盖应符合下列规定:

1、结构转换层和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楼层宜采用现浇楼盖;2、屋面层和平面受力复杂的楼层宜采用现浇楼盖,当采用叠合楼盖时,楼板的后浇混凝土叠合层厚度不应小于100mm,且后浇层内应采用双向通长配筋,钢筋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主要变化是增加“屋面层和平面受力复杂的楼层”采用叠合楼盖时的要求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内容解读楼盖设计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内容解读楼盖设计5.5.3当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的后浇混凝土叠合层厚度不小于100mm且不小于预制板厚度的1.5倍时,支承端预制板内纵向受力钢筋可采用间接搭接方式锚入支承梁或墙的后浇混凝土中(图5.5.3),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附加钢筋的面积应通过计算确定,且不应少于受力方向跨中板底钢筋面积的1/3;2、附加钢筋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250mm;3、当附加钢筋为构造钢筋时,伸入楼板的长度不应小于与板底钢筋的受压搭接长度,伸入支座的长度不应小于15d(

d为附加钢筋直径)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当附加钢筋承受拉力时,伸入楼板的长度不应小于与板底钢筋的受拉搭接长度,伸入支座的长度不应小于受拉钢筋锚固长度;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内容解读楼盖设计4、垂直于附加钢筋的方向应布置横向分布钢筋,在搭接范围内不宜少于3根,且钢筋直径不宜小于6mm,间距不宜大于250mm。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内容解读楼盖设计5.5.4双向叠合板板侧的整体式接缝宜设置在叠合板的次要受力方向且宜避开最大弯矩截面。接缝可采用后浇带形式(图5.5.4),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后浇带宽度不宜小于200mm。2、后浇带两侧板底纵向受力钢筋可在后浇带中焊接、搭接、弯折锚固、机械连接。3、当后浇带两侧板底纵向受力钢筋在后浇带中搭接连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5.5.5次梁与主梁宜采用铰接连接,也可采用刚接连接。当采用刚接连接并采用后浇段连接的形式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的有关规定。当采用铰接连接时,可采用企口连接或钢企口连接形式;采用企口连接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当次梁不直接承受动力荷载且跨度不大于9m时,可采用钢企口连接(图5.5.5-1),并应符合下列规定: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内容解读楼盖设计5.6.2叠合梁的箍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抗震等级为一、二级的叠合框架梁的梁端箍筋加密区宜采用整体封闭箍筋;当叠合梁受扭时宜采用整体封闭箍筋,且整体封闭箍筋的搭接部分宜设置在预制部分(图5.6.2a)。2、当采用组合封闭箍筋(图5.6.2b)时,开口箍筋上方两端应做成1350弯钩,对框架梁弯钩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0d(d为箍筋直径),次梁弯钩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5d。现场应采用箍筋帽封闭开口箍,箍筋帽宜两端做成1350弯钩,也可做成一端1350另一端900弯钩,但1350

弯钩和900弯钩应沿纵向受力钢筋方向交错设置,框架梁弯钩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0d(d为箍筋直径),次梁1350弯钩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5d,900弯钩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0d。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内容解读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内容解读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3、框架梁箍筋加密区长度内的箍筋肢距:一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20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且不应大于300mm;二、三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且不应大于350mm;四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300mm,且不应大于400mm。主要变化:1、增加“一端1350另一端900弯钩”做法并规定其适用范围2、放宽“框架梁箍筋加密区长度内的箍筋肢距”要求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内容解读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5.6.3预制柱的设计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士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2、柱纵向受力钢筋在柱底连接时,柱箍筋加密区长度不应小于纵向受力钢筋连接区域长度与500mm之和;当采用套筒灌浆连接或浆锚搭接连接等方式时,套筒或搭接段上端第一道箍筋距离套筒或搭接段顶部不应大于50mm(图5.6.3-1)。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内容解读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3、柱纵向受力钢筋直径不宜小于20mm,纵向受力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00mm且不应大于400mm。柱的纵向受力钢筋可集中于四角配置且宜对称布置。柱中可设置纵向辅助钢筋且直径不宜小于12mm和箍筋直径;当正截面承载力计算不计入纵向辅助钢筋时,纵向辅助钢筋可不伸入框架节点(图5.6.3-2)。增加“采用大直径大间距钢筋”做法,减少钢筋连接量,便于柱钢筋连接及节点区钢筋布置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内容解读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5.6.6采用预制柱及叠合梁的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节点,两侧叠合梁底部水平钢筋挤压套筒连接时,可在核心区外一侧梁端后浇段内连接(图5.6.6-1),也可在核心区外两侧梁端后浇段内连接(图5.6.6-2),连接接头距柱边不小于0.5hb(hb为叠合梁截面高度)且不小于300mm,叠合梁后浇叠合层顶部的水平钢筋应贯穿后浇核心区。梁端后浇段的箍筋尚应满足下列要求:1、箍筋间距不宜大于75mm;2、

抗震等级为一、二级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10mm,抗震等级为三、四级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主要变化:1、增加“挤压套筒梁柱连接节点构造”规定2、连接接头距柱边不小于0.5hb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内容解读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5.7.4预制剪力墙竖向钢筋采用套筒灌浆连接时,自套筒底部至套筒顶部并向上延伸300mm范围内,预制剪力墙的水平分布钢筋应加密(图5.7.4),加密区水平分布钢筋的最大间距及最小直径应符合表5.7.4的规定,套筒上端第二道水平分布钢筋距离套筒顶部不应大于50mm。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内容解读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5.7.5预制剪力墙竖向钢筋采用浆锚搭接连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墙体底部预留灌浆孔道直线段长度应大于下层预制剪力墙连接钢筋伸入孔道内的长度30mm,孔道上部应根据灌浆要求设置合理弧度。孔道直径不宜小于40mm和2.5d(d为伸入孔道的连接钢筋直径)的较大值,孔道之间的水平净间距不宜小于50mm;

孔道外壁至剪力墙外表面的净间距不宜小于30mm。当采用预埋金属波纹管成孔时,金属波纹管的钢带厚度及波纹高度应符合本标准第5.2.2条的规定;当采用其他成孔方式时,应对不同预留成孔工艺、孔道形状、孔道内壁的粗糙度或花纹深度及间距等形成的连接接头进行力学性能以及适用性的试验验证。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内容解读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内容解读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主要变化:1、增加浆锚连接时成孔要求,长度、直径、间距2、增加波纹管成孔要求及其他成孔形式的原则要求钢筋浆锚搭接连接方法主要适用于钢筋直径18mm及以下的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竖向钢筋连接2、竖向钢筋连接长度范围内的水平分布钢筋应加密,加密范围自剪力墙底部至预留灌浆孔道顶部(图5.7.5-1),且不应小于300mm

。加密区水平分布钢筋的最大间距及最小直径应符合本标准表5.7.4的规定,最下层水平分布钢筋距离墙身底部不应大于50mm。剪力墙竖向分布钢筋连接长度范围内未采取有效横向约束措施时,水平分布钢筋加密范围内的拉筋应加密;拉筋沿竖向的间距不宜大于300mm且不少于2排;拉筋沿水平方向的间距不宜大于竖向分布钢筋间距,直径不应小于6mm;拉筋应紧靠被连接钢筋,并钩住最外层分布钢筋。1、竖向分布钢筋连接长度范围内增加水平分布筋加密的要求2、增加水平分布钢筋加密范围内拉筋加密的要求3、边缘构件竖向钢筋连接长度范围内应采取加密水平封闭箍筋的横向约束措施或其他可靠措施。当采用加密水平封闭箍筋约束时,应沿预留孔道直线段全高加密。箍筋沿竖向的间距,一级不应大于75mm,二、三级不应大于100mm,四级不应大于150mm;箍筋沿水平方向的肢距不应大于竖向钢筋间距,且不宜大于200mm;箍筋直径一、二级不应小于10mm,三、四级不应小于8mm,宜采用焊接封闭箍筋(图5.7.5-2)。5.7.5预制剪力墙竖向钢筋采用浆锚搭接连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增加边缘构件竖向钢筋横向约束的要求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内容解读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1、

边缘构件的竖向钢筋应逐根连接。2、预制剪力墙的竖向分布钢筋宜采用双排连接,当采用"梅花形"部分连接时,应符合本标准第5.7.10条~第5.7.12条的规定。3、

除下列情况外,墙体厚度不大于200mm的丙类建筑预制剪力墙的竖向分布钢筋可采用单排连接,采用单排连接时,应符合本标准第5.7.10条、第5.7.12条的规定,且在计算分析时不应考虑剪力墙平面外刚度及承载力。1)抗震等级为一级的剪力墙;2)轴压比大于0.3的抗震等级为二、三、四级的剪力墙;5.7.9上下层预制剪力墙的竖向钢筋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1、保留JGJ中边缘构件竖向钢筋逐根连接的要求,保留竖向分布钢筋宜双排连接和可采用梅花型连

接的要求。2、增加“剪力墙墙身竖向分布钢筋,在满足一定条件时,可采用单排连接”的要求;但对单排连接

的适用范围做了严格界定。3、对一级剪力墙二级、三级底部加强部位的剪力墙推荐使用套筒灌浆连接3)一侧无楼板的剪力墙;4)一字形剪力墙、一端有翼墙连接但剪力墙非边缘构件区长度大于3m的剪力墙以及两端有翼墙连接但剪力墙非边缘构件区长度大于6m的剪力墙。4抗震等级为一级的剪力墙以及二、三级底部加强部位的剪力墙,剪力墙的边缘构件竖向钢筋宜采用套筒灌浆连接。5.7.10当上下层预制剪力墙竖向钢筋采用套筒灌浆连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2、当竖向分布钢筋采用单排连接时(图5.7.10-2),应符合本标准第5.4.2条的规定;剪力墙两侧竖向分布钢筋与配置于墙体厚度中部的连接钢筋搭接连接,连接钢筋位于内、外侧被连接钢筋的中间;连接钢筋受拉承载力不应小于上下层被连接钢筋受拉承载力较大值的1.1倍,间距不宜大于300mm。下层剪力墙连接钢筋自下层预制墙顶算起的埋置长度不应小于(bW为墙体厚度)。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内容解读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上层剪力墙连接钢筋自套筒顶面算起的埋置长度不应小于LaE,上层连接钢筋顶部至套筒底部的长度尚不应小于,laE按连接钢筋直径计算。钢筋连接长度范围内应配置拉筋,同一连接接头内的拉筋配筋面积不应小于连接钢筋的面积;拉筋沿竖向的间距不应大于水平分布钢筋间距,且不宜大于150mm;

拉筋沿水平方向的间距不应大于竖向分布钢筋间距,直径不应小于6mm;拉筋应紧靠连接钢筋,并钩住最外层分布钢筋。5.8.1本节适用于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的多层装配式墙板住宅结构设计,本章未作规定的,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中多层剪力墙结构设计章节的有关规定。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内容解读多层装配式墙板结构5.8.6多层装配式墙板结构纵横墙板交接处及楼层内相邻承重墙板之间可采用水平钢筋锚环灌浆连接(图5.8.6),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在交接处的预制墙板边缘设置构造边缘构件。2、

竖向接缝处应设置后浇段,后浇段横截面面积不宜小于0.01m2,且截面边长不宜小于80mm;

后浇段应采用水泥基灌浆料灌实,水泥基灌浆料强度不应低于预制墙板混凝土强度等级。3、预制墙板侧边应预留水平钢筋锚环,锚环钢筋直径不应小于预制墙板水平分布筋直径,锚环间距不应大于预制墙板水平分布筋间距;同一竖向接缝左右两侧预制墙板预留水平钢筋锚环的竖向间距不宜大于4d,且不应大于50mm(d为水平钢筋锚环的直径);5.9.1在正常使用状态下,外挂墙板应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外挂墙板在多遇地震作用下应能正常使用;在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经修理后应仍可使用;在预估的罕遇地震作用下不应整体脱落。5.9.3抗震设计时,外挂墙板与主体结构的连接节点在墙板平面内应具有不小于主体结构在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弹性层间位移角3倍的变形能力。1、给出外挂板墙板的性能目标2、外挂板墙板的变形能力要求接近结构大震作用下的变形量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内容解读外挂墙板设计5.9.5计算外挂墙板的地震作用标准值时,可采用等效侧力法,并应按下式计算:乘以2.0的增大系数,提高外挂板墙板连接节点承载力验算时地震作用效应04远大工业化设计技术体系中国装配式建筑的开拓者建筑设计甲级、房建施工一级资质

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施工、研发能力的综合性集团预制叠合(装配)整体式管廊地方标准/统一技术手册设计图集建筑篇保温建筑篇-保温1、预制外墙将保温材料预埋在内外页钢筋混凝土板之间,形成无空腔复合夹心保温系统;2、内外页连接材料为导热性能低的材料。3、夹心保温的优势:外保温层不会开裂脱落,保证了在冻融循环下,保温材料不被破坏。窗成品滴水槽隔热断桥铝合金窗低辐射节能玻璃防腐木块保温材料玻纤筋建筑篇保温外墙材料物理性能名称燃烧性能导热系数W/M.K酚醛板复合后达A级≤0.035无机保温砂浆A≤0.085

EPSB20.042硬泡聚氨酯板B20.024挤塑聚苯乙烯板(XPS板)B2≤0.028玄武岩筋连接件

≤0.038玻纤筋连接件

≤0.040建筑篇防火外墙材料物理性能无空腔复合夹心保温系统的保温材料在预制夹心外墙中处于无氧状态,内外页墙体为不燃材料,厚度均不小于50mm。保温板保温板玻纤筋预制叠合板灌浆套筒建筑篇防水外墙防水企口防水胶防水胶导水孔现浇构件防水胶1.外墙水平逢拼接处:构造防水(企口)+材料防水(防水胶);2.外墙竖向缝拼接处:构造防水(现浇构件)+材料防水(防水胶)+空腔导水(外墙竖缝与横缝交界处,在首层设置导水孔,首层以上每3~5层设导水孔)。建筑篇防水窗口防水1.窗上口设置成品滴水线;2.窗台内外设置高差,窗台外侧设斜坡;3.预埋窗框,窗框与墙体交接处打密封胶。密封胶20mm高差成品滴水线密封胶建筑篇防水卫生间防水除一般防水措施外,对于同层排水的卫生间设置沉箱,防渗堵漏,沉箱内安装便器等卫生设备。整体预制卫生间沉箱现浇混凝土建筑篇防水屋顶防水除一般防水措施外,屋顶现浇反坎,与预制女儿墙共同防水。现浇反坎预制女儿墙预制楼板现浇叠合楼板保温层找坡层找平层防水层保护层或面层建筑篇隔音隔音项目传统墙体预制夹芯墙体隔音量面密度450kg/m2的240多孔砖墙隔音量50~52dB。200mm厚预制钢筋混凝土墙板隔音量52~55dB。隔声量遵循质量定律原则:就是隔音材料的单位密集面密度越大,隔音量就越大,面密度与隔音量成正比关系。160mm夹芯外墙板隔音量48~52dB。建筑篇装饰外装部分预制外墙装饰一体化。采用一体化生产技术,外饰面、结构、保温一次性成型,提升质量,提高效率。建筑篇装饰内装部分整体卫浴、整体厨房、部品装修一体化。绿色装修,避免二次装修造成的浪费和污染。结构篇叠合技术叠合梁剪力槽开口箍底筋面筋抗剪钢筋结构篇叠合技术叠合梁非加密区采用组合封闭箍,便于现场放置梁顶筋;抗扭腰筋折算至角筋,减少梁支座钢筋碰撞,有利于施工钢筋避让。剪力槽开口箍底筋面筋抗剪钢筋结构篇叠合技术叠合板受力钢筋桁架钢筋楼板按计算要求取厚度,且最小厚度不应小于120mm,按生产及运输要求拆分成短边不大于3.2m的板块。(1)当跨度≥6m的叠合板,宜采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结构篇叠合技术叠合板(2)跨度<6的叠合板,可采用预应力混凝土工艺预制叠合板,板底角部不配置附加抗裂钢筋,预应力筋仅作为抗裂钢筋。预应力薄板厚度根据结构计算,通常为50~60mm厚,叠合板的预制板与后浇混凝土叠合层之间设置的抗剪构造钢筋。受力钢筋预应力钢丝马镫筋结构篇叠合技术叠合墙预制夹心墙现浇混凝土现浇混凝土结构篇外挂技术外挂板-湿挂叠合梁外挂板结构篇外挂技术外挂板-干挂外挂板叠合板钢构件楼板外挂板钢构件叠合梁结构篇竖向连接技术套筒连接连接套筒保温层连接钢筋注浆孔连接套筒注浆孔连接钢筋JGJ355-2015《钢筋套筒灌浆连接应用技术规程》结构篇竖向连接技术盒子连接结构篇竖向连接技术现行竖向承重构件湿作业水平连接节点存在的问题问题一:预制竖向构件连接钢筋,由于生产、施工的积累误差,上下层预制竖向构件连接钢筋预埋位置、垂直度误差较大,现场安装预制墙柱时,部分下层预制墙柱钢筋难以插入上层剪力墙套筒。结构篇竖向连接技术现行竖向承重构件湿作业水平连接节点存在的问题问题二:灌浆料质量现场把控不严,套筒灌浆不饱满等现象。问题三:套筒灌浆连接,属于隐蔽工程,缺乏相应的检测手段工程监管难度大。结构篇竖向连接技术远大技术体系优势①单层套筒数量少:外围布置少量剪力墙,内部剪力墙采用现浇体系,单层套筒数量不超过50个,有效降低施工难度。结构篇竖向连接技术远大技术体系优势②螺栓盒子连接技术连接盒底部钢板开孔直径(40mm),便于下层预制构件钢筋的插入。下层连接钢筋短,钢筋垂直度对连接钢筋的对位影响小。不属于隐蔽工程,钢筋是否连接到位可以快速检查。可实现“梅花型”部分连接,连接钢筋通长配置,钢筋传力明确。仅需用微膨胀细石混凝土填实手孔,无需采用灌浆设备灌浆,质量更为可控。仅用于预制剪力墙非边缘构件竖向分布钢筋的连接,边缘构件现浇处理,更能保证工程质量。123456结构篇竖向连接技术搁置式楼梯结构篇竖向连接技术刚接式楼梯设备篇分布式管线预埋系统叠合楼板叠合预制层:变动性较小的系统(照明线盒、消防线盒)。叠合现浇层:变动性较大的系统(照明线管、消防线管、空调插座及厨卫插座线管)。找平装修层:变动性最大的系统(三网系统、普通插座线管)。

配电箱预埋在PC板内普通插座回路预埋在找平层内空调插座及厨卫插座回路预埋在叠合现浇层内照明线盒预埋在叠合预制层内消防线盒预埋在叠合预制层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