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性善论及孟子的主要思想_第1页
孟子的性善论及孟子的主要思想_第2页
孟子的性善论及孟子的主要思想_第3页
孟子的性善论及孟子的主要思想_第4页
孟子的性善论及孟子的主要思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孟子的性善论摘要: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同时用举例归纳、比喻等多种方法给予了论证,虽然论证漏洞百出,但的确带来了一些积极影响。本人主要就孟子的具体观点和具体论证方法进行分析批评。目录:导语孟子的性善论观点孟子对性善论的论证对孟子性善论的批评总评1、导语人性,大致的意思是指人出生下来便具有的本性,这一概念与动物本性相对,也与人的后天学习相对。人性善恶问题从孔子、告子、孟子、荀子到后世的扬雄都有论述,最早在孔子那里孔夫子只给了一个模糊的答案:人性相近。但是并没有判断是善是恶。《论语·阳货》载,“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句话后来被放到了古代儿童教材《三字经》的第二句。到了孟子,“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便具体地指出了后来被列入《三字经》第一句的“人之初,性本善”,也即,性善论。孟子的观点在《孟子·公孙丑上》里,孟子比较系统性地提到了自己对人性趋向的看法:“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在这里他提出了人生下来便具有的“四心”:同情怜悯别人的“恻隐之心”、本能地对邪恶猥琐的事产生羞耻和嫌恶感的“羞恶之心”、为别人着想的“辞让之心”、能做出基本价值判断的“是非之心”。这“四心”分别就是“仁义礼智”这“四端”的肇始,人人都有这四端,就像人人都有四肢一样。孟子给这些“心”一个总称叫“不忍人之心”,于是从性善论出发,孟子的逻辑开始洋洋洒洒地推导:“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简单地说,就是把这“不忍人之心”发扬光大为“仁义礼智”,然后发扬光大为一种政治制度,就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鲍鹏山老师在《王者师与大丈夫》一文里形象地描述了这种逻辑:“孟子的政治构想是这样的,很有一厢情愿的味道:人本性是善的。因此就有仁心的苗子,把这仁心加以扶植,不让其放失,且使之枝繁叶茂,便是养身了;然后用自身这光辉的形象作样板,‘刑于寡妻’(给妻子做道德规范),便是齐家;‘以御于家邦’(以此治理家国)便是治国;用仁政治国。就是行王道,行王道当然是‘天下莫之能御’(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从此天下太平了。”这就是孟子性善论的观点,而且可以看出性善论也是孟子仁政和王道的思想基础,在孟子的整个政治架构中有比较重要的地位。那他又是如何论证性善论呢?3、孟子的论证在《孟子·公孙丑上》里,孟子为了说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就先做了一个论证:“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有这种经验,即使是没有接受过任何教育的人,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快要掉进井里,也会赶紧上去拉一把,不是因为和这孩子的父母关系好,不是为了在同乡朋友里获得赞誉,不是因为讨厌孩子的尖叫和哭声。这就属于天生的“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孟子·告子上》)。这里孟子用了举例归纳的方法,就好像我们见到了很多只乌鸦是黑的,便基本可以断定所有乌鸦都是黑色的一样。除了《孟子·公孙丑上》,孟子关于人性问题更多的讨论都集中在《孟子·告子上》里。在这一篇里,孟子和告子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告子认为,人性没有善恶之分,就像那流水,东边有缺口就往东边流,西边有缺口就往西边流,并没有什么天生的趋向:“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袂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那孟子顺势回应道,水不分东西,难道水也不分上下吗?“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所以水天性往低处流,人天性往善处走,至于那些做了不善之事的人,只是被环境扰乱了心性:“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这便是孟子用得最熟练的一种论证方式:类比和比喻,告子把人性和水作比,孟子就接过这一比喻反戈一击。再说到人性和仁义的关系,告子说,人性就像柳树,仁义就像杯盘,仁义是由人性打磨来的,这意思就是人性不是天生有善:“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桊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桊。”孟子立刻反问,你是顺着柳树的本性来做成杯盘呢?还是伤害它的本性来做成杯盘?假如说要伤害柳树的本性来做成杯盘,那么你也会伤害人的本性来使人具有仁义吗?带领天下人来祸害仁义的,必定是你这种人的言论!原文为:“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桊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桊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桊,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这也是辩论常见手法:归谬法。先假设你说的是对的,你说你要打磨柳树来促成杯盘,那就是要打磨(天生不固定的)人性来促成仁义,但是伤害人性显然是不好的,但是仁义显然是好的,所以结论只能是你的前提——人性天生不固定是错的。只有人性本善,不是靠“打磨”而是靠“保养”“勿丧”,顺应人性来促成仁义才是正途,否则照你们的理论只能是祸害仁义!反过来,孟子不只从原因来论证,也是从结果的影响来论证的。“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如果我们承认了人性不善,那就会后患无穷!所以我们要相信人性本善!4、对孟子性善论的批评孟子的辩论能力之强是众所周知,那当仁不让的气势贯穿了整部《孟子》,但是细细地分析一下,其实是有相当大的问题的。首先是举例归纳法。你能举出人性有恻隐之心的例子,我也能举出人性无恻隐之心的例子,有很多人无论有没有受过教育就是喜欢看别人的笑话,小学生互相欺负,孩子吸不出奶就狠劲咬母亲,这种类似的现象不胜枚举,西方后世的弗洛伊德便通过大量研究表明人的人格中的本我是只遵循“与生俱来的快乐法则”,只视自己的快乐行事,这些现象孟子却做了“选择性忽视”。当然,孟子也有其他的手段,那就是说这些反例“非人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基本方法是推己及人,及不了人,就说人家不是人。而对于最关键的问题,为什么“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为什么这些东西是我们本来就有的而恶的因素就都是外来的,孟子照样闭口不提。孟子的类比通常是很有煽动性的,但关于人性的比喻却不能服人。告子把人性比作水只是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而孟子却用它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那假如我说水性往下流所以人性趋向下流又有什么分别呢?所以用比喻来证明是很荒谬的。至于所谓的归谬法,依然不是真正的归谬法,而是一种伪证,是在自己定义下的同义反复。因为如果接受了告子“人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那打磨人性甚至伤害人性就不是一件错误的事,最终都要达到仁义。当然,在孟子的定义下,人性本善,所以不能打磨要保养,最终达到仁义,也没有错,但这不过是在自己的理论里自说自话,根本没有辩驳告子的理论。当然,对于结果的看法,孟子认为承认了人性不善就会给恶人做坏事以借口,就会有严重的后果,所以我们应该同意人性本善。但是首先,一个理论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并不能成为证明这个理论是否正确的理由。其次,历史上承认了人性本恶的真的有,那就是同为儒家的荀子,荀子一生致力于把儒家推向实用,他教出了两个著名的学生:李斯和韩非子。他们认为人性本恶,所以要通过制度和手段来引导人们向善,避免人们作恶,于是李斯带领秦国走向了霸业,韩非子成为了法家理论的集大成者,最终被嬴政用来一统天下,并没有产生“后患”,恰恰相反,正因为正视了人性中恶的一面,才有了法家严谨的规章和秦国强大的力量。5、总评总之,孟子的确是提出了人性趋向于善的观点,虽然论证漏洞百出,但是也的确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影响。其中要求人发扬人性的善,不要“失其本心”,强调国家应实行以民为本的“仁政”也在历史上激励了无数平民或政治家、思想家。梁启超在《要籍解题及其读法》里便评价他“高唱性善主义,教人自动地扩大人格。在哲学上以及教育学上成为一种有永久价值的学说。”但是对于古代的智慧存留,我们不能一味膜拜,还是要鲁迅说的一样,自己“睁了眼看!”,自己“伸手来拿!”参考书目:鲍鹏山《寂寞圣哲》,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岳麓书社2010年版。孟子的主要思想一、民本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在孟子的政治思想中占有突出的位置。他明确提出要“保民”,要“与民同乐”。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政治基础是民心的向背,民心归服是统一天下的决定性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比君主更重要,基于这种观点,他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仁政

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其精髓在于以民为本,以百姓的利益为重。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必须先有仁心,然后方推行仁政。施行仁政的过程是先富后教。要求君王减免刑罚,减轻赋税,使百姓有一定的田产,使百姓衣食无忧,然后再设立学校,教百姓以人伦,即“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懂得“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义”。

三、王道

“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孟子认为民本与仁政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实现“王道”这一目标。孟子所谓“王道”,即“以德行政者王”,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正因为孟子把实现王道作为最高的政治理想,所以凡不以“王道”治国者,便都被他视为“罪人”,视为“独夫民贼”,遭到他的猛烈抨击。

四、法先王法先王就是以先王的道德标准为规范。推崇尧舜之道。这是典型的儒家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荀子提出的“法后王”就是以后世君王的做法为规范,比较讲究实际,不泥古。荀子虽然也是儒家代表人物,但它具有一定的法家思想。在这一点上,比孔孟进步。其实,荀子在对待历史的态度上,不仅“法后王”,而且也“法先王”,是后王先王并法重者。五、性善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性善论是其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

首先,人类有着共同的本性,性善是人和动物的区别,人都有向善的能力。

其次,人的善性是先天固有的,并非后天形成的。

再次,“人皆有之”的善性,起初只是一种道德的萌芽,必须经过自我修养,才能发展成为完美的道德。

孟子以“性善论”为人们修养品德和行王道仁政提供理论根据,具有一定程度的积极意义。六、尽心知性

在孟子看来,“尽心知性”是成为“圣人”的一个必要途径。

“尽心”即指把人的本性中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扩充到极致;

“知性”,即指对本性中的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并且付诸实践。“尽心”是前提条件。

在孟子看来,只要在“寡欲”、“内省”、“养气”上下功夫,就可能实现“尽心知性”。七、道德天

孟子认为现实世界是道德的世界,而道德根源背后的标准,便是“天”。“天”表现於人,便是“性”。人苦能有足够修养,便能知天,达致“天人合一”。

八、教育主张

孟子认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孟子认为修养是求学的基点,但又认为人善性,是无法从外在培养,教育只可起感化作用,最终都要凭自己的思考来达致。修身方法上,主张自由发展,因势利导。

此外,孟子也十分重视学习环境,置学子於优良环境中,施以自发的教育,方能成功。孟子学说对后世的影响启发很大。孟子提出“内圣之学”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只要每人扩充善性,压抑物欲之性,自身反省。这种内省的修养方法,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主流。程颢、程颐、陆九渊、王阳明等宋明理学家,都是继承孟子这方面的学说。《呐喊》故事梗概及主要人物形象《呐喊》收入了鲁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说。后来作者抽出去一部历史小说《不周山》(后更名为《铸剑》),遂成现在的14部。包括《呐喊自序》《一件小事》《狂人日记》《鸭的喜剧》《端午节》《故乡》《孔乙己》《药》《阿Q正传》《兔和猫》《社戏》《风波》《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共15篇。这些小说反映了五四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旨在描摹“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揭出病苦,引起疗效的注意”,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慰藉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作品真切展现了中国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社会民众生活画卷,刻画了阿Q、狂人、孔乙己等一批典型人物形象,揭露了当时社会上种种不可调和的深层矛盾,深刻剖析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和观念,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以及渴望变革社会现状的迫切愿望。《<呐喊>自序》作者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其中了反应了作者思想发展的过程和从事文艺活动的目的和态度。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小说的由来和起名的原由。作者从学洋务、学医、走科学救国之路,到推崇文艺,把文艺做为改变国民精神的武器,表现了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求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历程。⒈《狂人日记》1、故事梗概《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本篇塑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他害怕所有人的眼光,总觉得人们想害他,想吃掉他。当他完全失望于改造周围环境时,他也“痊愈”了,去某地当候补官了。小说中的“狂人”实际上是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周围都是被封建礼教侵蚀了灵魂的人,他所害怕和反抗的则是封建传统吃人的惯例。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作者同时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写作特点:日记体的形式。写实主义(描写狂人的多疑、敏感、妄想)和象征主义(写狂人含义双关的表述)的结合。2、主要人物:狂人——“我” “狂人”是一个矛盾的实体,作为一个封建礼教和制度的受害者,狂人“狂”。狂人的心态偏激,愤世嫉俗,傲岸不群。总是时时刻刻的提防别人伤害他,甚至认为自己的哥哥也要吃他的肉,连看病的医生也是吃人者的帮凶。在他眼里,人们的围观、注视、议论,赵贵翁奇怪的眼色,小孩子们铁青的脸,路上行人交头接耳的议论,一伙青面獠牙人的笑,以及赵家的狗叫,构成了一个充满杀机的生存空间。他思想活跃,想法特别,“语颇复杂无论次,又多荒唐之言”。但作为一个革命的民主主义者,狂人却一点也“不狂”。狂人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开始觉醒,“须十分小心”,他发现了中国的历史是吃人的历史,中国的社会依然是吃人的社会的现实,并进一步加以揭露。狂人”对社会有清醒的认识。深刻的思想,惊人的洞察力,他对封建制度、礼教进行披露、批判,揭露了从社会到家庭的“吃人”现象,抨击了封建家庭和礼教的“吃人”本质,体现了大胆怀疑和否定一切的五四时代精神,踏倒一切传统价值的勇气。⒉《孔乙己》1、故事梗概《孔乙己》讲述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的悲剧遭遇。主人公孔乙己是个心地善良的人,但他在科举制度毒害下,除了满口“之乎者也”之外,一无所能,穷途潦倒,成了人们取笑的资料。为生活所迫,他偶尔做些小偷小窃的事,终于被打断了腿,在生活的折磨下默默死去。小说通过对人物性格和遭遇的生动描写,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鞭挞了封建教育对知识分子心灵的戕害。2、主要人物:孔乙己孔乙己的性格既可笑又可悲,他身上既有科举失败的隐痛又有以读书人自居的清高,生活中他既贫困不能自存又好喝懒做,他既想清白做人又不断有偷窃行为,他既死要面子、怕人嘲笑,却又时时自欺欺人,迂腐可笑,也又善良的一面。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有两点。首先是社会原因。第一,封建科举制度诱使读书人追求功名利禄,死读经书,致使孔乙己那样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牺牲品无能迂腐,成为废物、笑料,任人践踏。第二,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侵蚀,使民众麻木不仁,以嘲笑比他们自己更不幸的孔乙己为快事。第三,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横行霸道,极端残忍地摧残孔乙己,最后将他推向了死路。当然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还有其个人原因。他热衷科举,一心向上爬,为此耗尽了年华,落到形同乞丐的境地。孔乙己自命不凡不肯脱下那件象征读书人身份的长衫,得意于自己的“之乎者也”;他养成了好喝懒做的恶习,不会营生,鄙视体力劳动,不愿与劳动人民为伍。以致后来因偷窃被打折腿,麻木不悟地“走”出了人们的视野。⒊《药》1、故事梗概《药》是以1907年民主革命英雄秋瑾起义为背景,经过艺术加工和典型创造而写成的。作品描述华老栓用被统治者杀害的革命者夏瑜的鲜血蘸成“人血馒头”为儿子治病的故事。一个革命者为民众的解放而慷慨牺牲,他的鲜血却被民众当作治病的灵药,这种强烈的反差,有力地揭示了旧民主革命与民众的严重隔膜,揭露了长期的封建统治给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作者赞扬夏瑜的革命精神和气节,痛惜民众的落后和无知。2、出场人物:华老栓、华小栓、华大妈、康大叔、夏瑜主要人物:夏瑜、华老栓夏瑜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他家境贫寒,以致使贪婪的牢头从他身上“榨不出一点油水”;他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明确的认识,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我们大家”的天下是他的斗争纲领;他意志坚定,在狱中坚持宣传革命道理,甚至劝牢头造反;在对敌斗争中“不要命”,不怕打,英勇无畏,毫不动摇。最后,在敌人的屠刀下慷慨就义,表现出革命者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华老栓是一个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经济困难,地位低下;他爱子心他只关心儿子,对革命不关心更不理解,不知他儿子吃的人血馒头正是革命者的鲜血浸泡的,可见他愚昧、落后;但他又和一切劳动者一样,具有勤劳、善良、俭朴的品格;不敢拿人血馒头还显现了老栓的胆怯。⒋《明天》1、故事梗概《明天》是鲁迅着力反映妇女悲惨命运的小说之一。作品通过寡妇单四嫂子痛失独子描写,令人震悚的展示了一副中国妇女孤立无助的图景,同时抨击了黑暗社会的吃人本质和没落社会中人们的无情和冷漠。单四嫂子丧夫之后,恪守妇道,“夫死从子”,把儿子看做自己的希望。三岁的儿子—宝儿得了病,单四嫂子为他四处求医,盼望着“明天”宝儿的病就能好,在宝儿垂死之际,单四嫂子心乱如麻的时候,红鼻子老拱和蓝皮阿五之流在唱小调,打她的歪主意;何小仙慢条斯理,不紧不慢。而同是妇女,似乎有同情心的王九妈,也终于被证实并非出于真情。至此被作者一再称之为有古风的人们,在办丧事时,凡动过手,开过口的人都吃了单四嫂子一顿饭,对她无异于雪上加霜,而明天,等着单四嫂子的又是什么?作者虽然没有明说,实际上却通过种种迹象,把一个残酷的世界,摆在了读者面前——美的事物被毁灭,丑的事物甚嚣尘上,而众人对此漠然处之。这里美的事物实质正是被丑的事物的冷漠所杀。2、主要人物:单四嫂子单四嫂子是一个寡妇。善良(单四嫂子的“单”又音近善良的“善”),愚笨,死守妇道,迷信权威,反应迟缓,对强大生活洪流无力抗挣、近乎绝望。⒌《一件小事》1、故事梗概《一件小事》描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个人力车夫在拉“我”的途中,撞到一老女人,主动扶起她并走向巡警分驻所的故事。在歌颂下层劳动人民崇高品质的同时,还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表现出真诚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新思想。在五四时期能有如此认识是很不寻常的,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2、主要人物:车夫、“我”将车夫和“我”对于同一事件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显露出“我”自私自利的渺小,映衬出车夫光明磊落,敢做敢当,关心别人的高大形象,突出劳动者的淳朴无私。⒍《头发的故事》《《头发的故事》通过N先生和我的对话(几乎是N先生的独白)讲述了主人公N先生剪掉辫子后的一系列遭遇。N先生是一个有觉悟、有理想的人,因为觉得不方便而剪去了辫子,却遭到了周围人的蔑视和厌恶,因此他深感中国的守旧和顽固——“造物的皮鞭没有到中国的脊梁上时,中国便永远是这一样的中国,决不肯自己改变一支毫毛!”文章鞭辟入理的提示了封建思想在国民心理上造成的印痕,是决非一次民主革命所能消除的,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回味。⒎《风波》1、故事梗概《风波》以张勋复辟的事件作背景描述了江南农村中一场风波。七斤住在农村,靠撑船度日,经常来回于鲁镇与城里之间,因此知道这些时事。七斤在辛亥革命时剪了辫子,然而“皇帝坐龙庭”(即复辟)了又要辫子了。赵七爷先前盘着的头发也放下了,他还特意到七斤家严厉地责问:“七斤的辫子呢?”七斤嫂也没好声气地骂他。一时七斤家聚集了许多看客。但过了十几日,皇帝没坐龙庭,七斤相安无事,赵七爷的辫子又盘在顶上了。一场关于辫子的风波就这样过去了,七斤重新获得了村里的尊敬,村子里的景象也依然如故,人们在少有变化中过着与上辈人一样的生活。作品通过七斤家庭里的辫子风波,表现了农村封闭落后,气氛灰暗,从而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2、主要人物:七斤:愚昧麻木驯服盲从无知,是当时中国农民的典型。赵七爷:无政治主见,报复心重,是一个陈腐守旧的顽固派形象。七斤嫂:精明泼辣。九斤老太:固执保守。⒏《故乡》1、故事梗概《故乡》作于1921年,小说通过一次回故乡的经历,通过儿时好友闰土的外貌和精神的变化,描绘了一幅五四时期中国农村凋零破败的真实情景,揭示了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压榨下,农民的苦痛与麻木。深刻提示了农村危机背后的社会危机。2、主要人物:闰土 少年闰土天真活泼,健康勇敢,无忧无虑。;中年闰土麻木迟钝,悲哀痛哭。⒐《阿Q正传》1、故事梗概《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作者创作这部小说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写出一个“现代我们国人的灵魂来。”“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作品成功的塑造了一个集中体现中国国民性弱点的典型人物——阿Q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对于落后农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胸臆。阿Q,姓名籍贯不详,以做短工度日。阿Q自尊又自卑,对受居民尊敬的赵太爷和钱太爷独不崇奉,不是想自己“先前阔”,就是想“儿子会阔多了”,他总能在精神上获胜。被王胡揍了一顿,又被“假洋鬼子”打了一棍,想着“儿子打老子”便忘却了,调戏守小尼姑更觉晦气全消。但这却勾起了他的欲望,尽管严守“男女之大防”,但又压不住自然的本能,就对吴妈叫着“我和你困觉”,被秀才的大竹杠打了一顿,阿Q的爱情梦被打破,随即生计又成问题,于是打定进城。回来曾获得村里人一时的敬畏,但人们探听底细后又对他“敬而远之”。得知革命党进村,本是“深恶痛绝”,但一看举人和村里人都怕他们,便有些神往,然而阿Q一直没弄懂革命,直到被抓、被杀。临死前的遗憾是画押的圈不圆。小说深刻地表现了封建文化窒息下形成的中国国民的劣根性,阿Q则是这种国民性弱点的集中体现。“精神胜利法”是阿Q的主要特征。2、主要人物:阿Q卑怯(阿Q是喜与人吵嘴打架,但必估量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与王胡打架输了时,便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假洋鬼子哭丧棒才举起来,他已伸出头颅以待了。对抵抗力稍为薄弱的小D,则揎拳掳臂摆出挑战的态度,对毫无抵抗力的小尼姑则动手动脚,大肆其轻保。)精神胜利法(阿Q与人家打架吃亏时,心里就想道:“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儿子居然打起老子来了。”)善于投机(阿Q本来痛恨革命。等到辛亥革命大潮流震荡到未庄,赵太爷父子都盘起辫子赞成革命,阿Q看得眼热,也想做起革命党来了。但阿Q革命的目的,不过为了他自己的利益,于革命意义,实丝毫没有了解。所以一为假洋鬼子所拒斥,就想到衙门里去告他谋反的罪名,好让他满门抄斩。)夸大狂与自尊癖(阿Q虽是极卑微的人物,而未庄人全不在他眼里,甚至赵太爷的儿子进了学,阿Q在精神上也不表示尊崇,以为我的儿子将比他阔得多。加之进了几回城更觉自负。“但为了城里油煎大头鱼的加葱法和条凳的称呼异于未庄,他又瞧不起城里人了”。)精神胜利法: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小说中塑造的阿Q的形象,把这个人物的精神胜利法称之为阿Q精神。具体表现为他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欺弱怕强,麻木健忘等等。鲁迅先生正是通过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淋漓尽致的描绘,表明这种普遍存在于"国人魂灵"中的精神病症。⒑《端午节》1、故事梗概《端午节》说作于1922年,其最为显著的特色是作者那非凡的讽刺手法。本篇写了政府欠薪和教员索薪,“索薪”的时间从年关提前到端午节前,还从教员索薪写到官员索俸,这是对当局莫大的讽刺。作者的笔法从容有致委婉含蓄,在不露声色的描述中,暴露了政府的腐败。对政府的官员,如方玄绰之流的小官僚,作者也加以无情的讽刺。方玄绰自私自利,自命清高,他的“差不多”一说挟带私心,但偏要戴上忧国的花环。他不加入“索薪”行列,认为索薪欠斟酌,太嚷嚷,而一旦经济拮据,他也赞同索薪了。方玄绰口头上责备太太提出的买彩票“无教育”,但对“头彩几万元”的广告也是动心的,方玄绰表里不一的虚伪相,被作者刻画的惟妙惟肖。2、主要人物:方玄绰方玄绰是一个懦弱、自私、表面上进步,骨子里落后的一味逃避现实的知识分子形象。⒒《白光》1、故事梗概《白光》作于1922年,此文通过一个疯狂追求功名利禄的落第知识分子陈士成听信祖宗传言,在院子里挖银子未果,终于坠湖而死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封建知识分子的毒害,控诉了封建制度吃人的阴鸷。为揭露这种阴鸷,作者营造了一个阴冷,诡秘的气氛,并在阴森森,凄惨惨的氛围中展开情节,描述主人公的悲惨命运。作者通过四个方面来描写小说独特的氛围:一是陈士成的幻觉,这种幻觉极易感染读者;二是环境描写,月光的阴冷,默认的静谧,都能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三是祖母讲的故事。富有神秘感;四是白光的描写,白光将陈士成一步步导向死路,白光也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功名利禄的形象化身。2、主要人物:陈士成他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心想求得功名,充满酸腐气味的旧式文人形象。⒓《兔和猫》《兔和猫》这篇小说带有寓言的色彩,作者以小动物兔和猫为对象,抒发了自己的爱憎之情。作者同情新生弱小的兔子,憎恶大黑猫的凶恶,并由此寓射社会现象,从而更加反衬出代表黑暗势力的大黑猫的凶残,和作者对其的憎恶之情。⒔《鸭的喜剧》《鸭的喜剧》是一篇带有纪实性色彩的小说。作者塑造的主人公爱罗先珂对世界充满爱心,那是一种趋势博大的爱,他爱一切生物,爱充满活力的生命,爱欢乐的世界,但世界并非尽如人意的。作者通过鸭的喜剧——也就是由蝌蚪的悲剧,提示了生存竞争,弱肉强食的生命现象所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委婉的表达了人间不可能无所不爱,唯有反抗强暴,才能保护弱者的思想。⒕《社戏》《社戏》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作者在回忆对比中赞美了农民子女的优秀品质:双喜热情、机灵,直率;阿发无私、能干;六一公公纯朴,大度。作者用抒情的笔语写自然山水景致,诸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月色的朦胧,笛声的宛转悠扬,营造了一种恬静淡雅的夜景,给作品增添了魅力,作品还描写了淳厚的民风。【人物形象鉴赏】小说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作品,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者自己的观点。《呐喊》塑造了大量性格鲜明、个性突出的人物形象。下面按不同类型介绍:第一种:压迫者。《阿Q正传》里的举人老爷、赵太爷,《风波》里的赵七爷等。有趣的是,这些人大多姓“赵”,因此分辨起来非常容易。他们识字,有财产,地位高,说话牛,一般老百姓见到了都觉得气短。《阿Q正传》里的赵太爷说话凶猛:赵太爷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阿Q不开口,想往后退了;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风波》里的赵七爷无知且蛮横:“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的总要大赦罢。”七爷说到这里,声色忽然严厉起来,“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总之这些人都非常了不得,他们既占有话语权力,又拥有相当大的财力,所以,在村里、镇里都是说一不二的人物。他们对于旧时代的各种礼仪、陋习都非常习惯,对任何不符合这种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