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2022ResearchReportofChinaBuildingEnergyConsumptionandCarbonEmissions国家 · 省级 · 城市2022·12content目录目录引言 1content目录目录全国建筑全过程能耗与碳排放数据分析 22020年中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 2全国全过程碳排放变化趋势 5建材生产碳排放 6建筑施工碳排放 8建筑运行碳排放 9省级建筑运行碳排放核算与分析 13省级建筑运行碳排放总量 13分气候区建筑运行碳排放变化趋势 16各省建筑运行碳排放总量变化趋势 17新冠疫情对建筑运行碳排放的影响 18中国城市建筑运行碳排放核算与分析 20城市建筑运行碳排放总量 21城市人均建筑运行碳排放 23城市建筑运行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关联性分析 244结语 27附录1国家与省级建筑碳排放核算方法 28附录2城市建筑碳排放核算方法 3020222022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注:全国建筑全过程能耗和碳排放包括全国建材生产、建筑施工和建筑运行能耗和碳排放三个阶段,具体范围如下:注:全国建筑全过程能耗和碳排放包括全国建材生产、建筑施工和建筑运行能耗和碳排放三个阶段,具体范围如下:1.建材生产能耗和碳排放,指当年建筑业消耗的建材在其生产全过程(含上游的原材料)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包括房屋建筑和基础设施工程。2.建筑施工能耗和碳排放,指建筑业企业施工生产活动带来的能源消费及其碳排放,与建筑业统计年鉴口径一致,包括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含新建、改扩建、翻新装修、建筑拆除等施工)和基础设施工程施工。3.21全国建筑全过程能耗与碳排放数据分析2020年中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1全国建筑全过程能耗与碳排放数据分析202022.7tce45.5%。其中:11.1tce,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22.3%;0.9tce,1.9%;10.6tce,21.3%。2020年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为50.8亿tCO2,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50.9%。其中:建材生产阶段碳排放28.2亿tCO2,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比重为28.2%;建筑施工阶段碳排放1.0亿tCO2,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比重为1.0%;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21.6亿tCO2,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比重为21.7%。能耗其他0.5亿tce水泥4.9亿tce钢铁5.8亿tce
公共建筑4.2亿tce4%44%404%44%40% 39%52%建筑全过程45.5%21%22.7亿tce2020中国建筑全过程能耗施工阶段0.9亿tce1.9%其他54.5%农村居建2.3亿tce碳排放其他1.2亿tCO2水泥12.3亿tCO2钢铁亿tCO2
城镇居建9.0亿tCO2 4% 42% 4% 42%44%38% 建筑全过程50.9% 20%52%50.8亿tCO22020中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其他49.1%施工阶段1.0亿tCO21.0%图1|2020年中国建筑全过程能耗与碳排放总量及占比情况农村居建4.3亿tCO2注:3注:3建筑碳排放核算边界说明依据国际标准,碳排放分为直接碳排放、间接碳排放和隐含碳排放三个范围。同样,本报告将建筑碳排放核算边界界定为以下3大范围:①建筑直接碳排放。指建筑运行阶段直接消费的化石能源带来的碳排放,主要产生于建筑炊就是按照此口径划分行业碳排放边界。②建筑间接碳排放。指建筑运行阶段消费的电力和热力两大二次能源带来的碳排放,这是建筑运行碳排放的主要来源。①和②相加即为建筑运行碳排放。③建筑隐含碳排放。指建筑施工和建材生产带来的碳排放,也被称为建筑建造碳排放或建筑物化碳排放。其中建筑施工碳排放,包括建造阶段施工、使用阶段维护施工和建筑到寿命拆除施工的碳排放。由于建筑业中包括住宅、公共建筑、厂房仓库等房屋建筑和铁路、道桥、隧道、水利水运等二是房屋建筑建造碳排放。前者涵盖当年所有工程建设项目所消耗建材而产生的的隐含碳排放,可用投入产出法或实物消耗测算法进行核算;后者是当年竣工的房屋建筑所消耗建材而产生的隐含碳排放,不仅包含当年的建材消耗量,还包括往年的建材消费。建筑全过程 建筑建造 阶段 上游产业划分 建材生产、运房屋建筑:住宅、公共建筑、厂房等房屋建筑:住宅、公共建筑、厂房等土木工程建筑:铁路、道桥、隧道、水利水运等水泥 •水泥 •钢铁 •铝材玻璃 •石灰 •其他
建筑业化石能源直接排放 •化石能源直接排放 •间接电力排放 •间接热力排放
下游产业建筑运行城镇住宅城镇住宅•农村住宅公共建筑•北方采暖建材生产能耗边界工程范围年度测算方法口径一:当年建筑业消耗的建材生产排放所有的工程建设项目仅限于当年的建材消耗量投入产出表法口径二:当年竣工的房屋建筑建材生产隐含碳排放当年竣工的房屋建筑包括往年的建材消耗量实物消耗测算法图2|建筑与建造阶段划分及核算口径辨析4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变化趋势能耗建筑全过程能耗(建筑全过程能耗(亿tce)50
十三五十三五9.312.5十一五22.318.6十二五2005 2010 2015 建筑运行 建材生产 建筑施工 建筑全过程
2005-2020年间,全国建筑全过程9.3亿tce22.332.46.0%。“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的年均增速分别为5.9%、8.32005-2020年间,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由22.3tCO2,上升至50.8tCO22.3速为5.6%。分阶段碳排放增速明期间年均增速分别为7.8%、6.8%60((tCO2)403020100
22.3
十一五
32.5
十二五
45.2
十三五
50.852.2
和2.3%。2010-2015年间的碳排放波动是由建材生产碳排放的巨幅变动引起的。此外,本报告预测了2021年的建筑全过程碳排放。预测2021年建筑全过程碳排放将达52.2亿tCO2,同比增长2.7%,其中建筑运行、建材生产和建筑施工阶段碳排放将分别为22.4亿tCO2、28.72005 2010 2015 20建筑运行 建材生产 建筑施工 建筑全过程
亿tCO2和1.0亿tCO2。55图3|全国建筑全过程能耗与碳排放变动趋势建材生产碳排放建筑材料生产碳排放正步入平台期。2020年全国建筑建材生产能耗11.10tce;碳排放为28.177.1%原因是当年建材的用量显著下降,1建材生产碳排放总体上处于上升趋势,从200510.9亿tCO2上升至202028.2亿tCO2,年平均6.5%,与能耗上涨增幅持平。“十三五”期间建材生产碳排放年均增速为正步入平台期。建材生产能耗与碳排放在“十二五”期间出现较大的波动(基于过程法和投入产出法的测算结果均出现较大波动),这是由于当年建材消耗量统计数据出现较大变动。例如,2010亿吨,2011年与2012年全国建筑业钢材消耗量分别为6.6、9.22010年分别增长了46%、102%;2010年全国建筑业铝材消耗量为1.7亿吨,2011年与2012年全国建筑业铝材消耗量分别
建材生产能耗与碳排放变化趋势亿tce 亿tCO214 3212 2810 248 206 124 82 40 02005 2010 2015 2020建材生产能耗(亿tce) 建材生产碳排放(亿tCO2)亿tCO亿tCO228.1725.5210.9516.493228242016128402005 2010 2015 2020钢材 水泥 其他图4|建筑业建材生产能耗与碳排放变化趋势为3.8、6.4亿吨,相比2010年分别增长了119%和265%;同样,2010年全国建筑业水泥消耗量为15.2亿吨,2011年与2012年全国建筑业水泥消耗量分别为28.4、37.3亿吨,相比2010年分别增长了87%、146%。这导致2011和2012年建材生产能耗和碳排放的年平均增长率超过了20%。从建材种类来看,钢材和水泥的生产碳排放占建筑业建材生产碳排放的95%以上,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6当年竣工房屋建筑建材隐含碳排放已实现碳达峰202015.4%10.6%、7.7%-2.8%,2014住宅建筑建材生产碳排放的占比逐年上升,200551.0%,202062.7%,提高了近1290碳排放(亿20住宅建筑15 公共建筑10 7.51
12.40
18.00
15.595020050
2010
2015
202051015钢筋 水泥 石灰砖块 铝材 其他20图5|房屋建筑竣工建材隐含碳排放变化趋势1当年竣工房屋建筑建材隐含碳排放不包含基础设施土木工程建设所产生的排放,其不仅有部分当年的房屋建筑建材,还涉及在当年竣工的往年房屋建筑的建材。7建筑施工碳排放建筑业施工碳排放增速持续放缓,已进入达峰预备期,总量增长空间有限。2020年全国建筑业施工碳排放为1.02亿tCO2,同比下降1.5%,其范围包括建筑工程施工(含新建建筑施工、既有建筑翻修施工和建筑拆除施工)和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其年均增速分别为7.9%、4.9%和2.1%,呈现下降趋势。2013年是增速变化的分界点,前后年均增速变化较大,从8.1%下降至1.4%。施工面积的大幅增长是建筑
a.建筑施工能耗与碳排放变化趋势亿1.21.00.80.60.40.20.02005 2010
亿tCO21.21.00.80.60.40.20.020132015 2020业施工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
施工能耗(亿tce) 施工碳排放(亿tCO2)b.建筑施工面积及排放强度变化趋势2005-2020年,我国建筑业施工面积从35亿m2增长至149亿m2,扩大超过3倍,带来超1亿tCO2的排放。但随着建造施工的绿色环保要求不断加强,清洁施工建造技术深入推广、施工过程能源结构不断优化,单位施工面积碳排放和单位建筑业增加值施工碳排放显著下
亿1600
16.012.08.04.00.0
tCO2/万元0.40.30.20.10.0降。15年来,全国单位施工面积
2005 2010 2015 2020建筑业房屋施工面积(亿m2)
单位施工面积碳排放(kgCO2/m2)碳排放由14.0kgCO2/m2降至6.88kgCO2/m2,下降51%;单位建筑业增加值施工碳排放由0.48tCO2/万元降至0.14tCO2/万元,下降70%。排放强度的下降是施工碳减排的主要驱动因素。8
单位建筑业增加值施工碳排放(tCO2/万元)图6|建筑施工碳排放及相关指标变化趋势建筑运行碳排放碳排放增速持续放缓,“十三五”期间已降至2.8%。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推算得知,2020年全国建筑存量为696亿m2,其中80%为住宅建筑,20%为公共建筑;住宅建筑中,城镇居住建筑320亿m2,占比58%,农村居住建筑233亿m2,占比42%1。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的建筑运行能耗与碳排放增速明显放缓,全国建筑运行能耗为10.61.5%2021并根据各建筑类型能耗占比与历年增长趋势对2021202122.4tCO2。公共建筑
城镇居住建筑
农村居住建筑2.3,22%4.2,39%建筑能耗亿tce4.1,39%2.3,22%4.2,39%建筑能耗亿tce4.1,39%142,20%233,34%建筑面积亿m2320,46%4.27,20% 8.34,38%2020年亿tCO29.01,42%4.4,19%8.7,39%2021年亿tCO29.3,42%预估值图7|2020年建筑运行阶段能耗与碳排放从变化趋势来看,2005–2020年,建筑运行阶段能耗增长5.8tce,年平均增长率为5.4%;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增长10.74.7%。碳排放年均增速小于能耗年均增速,表明建筑运行阶段能源相关的碳排放因子降低(建筑运行综合碳
亿121086420
7.0%5.7%
十二五4.2%十二五6.0%年均增速:5.4%
2.8%4.6%
亿tCO224201612840排放因子从2005年的2.3tCO2/tce下降至2020年的2.0tCO2/tce),全国建筑能源结构逐渐优化。1
2005 2010 2015 2020运行能耗(亿tce) 运行碳排放(亿tCO2)图8|建筑运行阶段能耗与碳排放变化趋势9公共建筑与城镇居住建筑碳排放增速高于农村居住建筑。2020年,公共建筑、城镇居住建筑和农村居住建筑的碳排放分别为8.34tCO2、9.01tCO2CO2,占建筑碳排放总量的比例38.6%、41.7%和19.8%。受新冠疫情影响,公共建筑碳排放相比2019年有所降低,居住建筑则相反,上升趋势更加明显,这符
a.分建筑类型排放变化趋势亿tCO21086.5965.5343.16
9.018.344.27合疫情下商场、写字楼等公共场所因封锁而能耗减少,人们更多居家办公而导致居住建筑能耗增长的现实。公共建筑和城镇居住建筑是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来源。2010-2020十年亿(2.42tCO2)。农村居住建筑虽然也增长了35%(1.11tCO2),但因其原本就相对较少,且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增长,排放增长速率已放缓,其排放增量对总量的增加影响较小。“十三五”期间,公共建筑碳排放年均增速2.8%;城镇居住建筑碳排放年均增速3.4%;农村建筑碳排放年均增速1.7%,基本步入平台期。
202010 2015 2020公共建筑 城镇居住建筑 农村居住建筑b.分建筑类型排放占比变化趋势43%41%43%41%42%36%39%39%21%21%20%40%20%0%2010 2015 2020公共建筑 城镇居住建筑 农村居住建筑图9|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变化趋势——分建筑类型不同类型的建筑的碳排放总量的增速不尽相同,但其占比情况相对固定。总的来看,公共建筑、城镇居住建筑和农村居住建筑的碳排放比重为“4:4:2”,城镇居住建筑略大于公共建筑。2020年,我国城镇和农村的人均居住建筑面积分别为35.6m2和46.0m2;人均公共建筑面积为10.1m2。10建筑面积方面,2010-2020年,全国总建筑面积从489m2696m2,总计增长3.678亿m2增加到142m2826.2%186亿m2增加到320m273%,5.6%3%。城镇居住建筑体量较大且增长较快,是建筑面积增长的最主要来源。10年间全国206亿m2的建筑面积增量中,公共建筑、城镇居住建筑和农村居住建筑的面积增量值分别为64亿m2、135亿m2和8亿m2,增量占比分别为31%、65%和3%。2020年全国建筑碳排放强度为31.1kgCO2/m2,城镇居住建筑和农村居住建筑的碳排放强度分别为
a.分建筑类型面积变化趋势6965936965934897006005004003002001000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公共建筑 城镇居住建筑 农村居住建筑b.分建筑类型排放强度变化趋势28.1kgO2/m2
和18.3kgCO2/m2;
kgCO2/m2公共建筑碳排放强度为m2,显著高于另外两类建筑。建筑排放强度2010-2020年,全国建筑碳排放强度维持在多年来变动幅度较小。公共建筑和城镇居住建筑的碳排放强度分别下17%21%;农村居住建筑碳排31%。建筑排放强度
806040200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公共建筑城镇居住建筑农村居住建筑
建筑平均排放强度图10|建筑面积与碳排放强度变化趋势注:2020年建筑面积依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测算。历史年份数据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与修正,故与以往报告中的数据不完全吻合。11建筑能源结构优化,电力碳排放增长迅速,直接碳排放连年下降。2020接碳排放5.5tCO225%;11.5tCO2,占排放总量的53%;热力碳排放4.7亿tCO2,占排放总量的22%。建筑直接碳排放在2016年达峰,峰值为6.7亿tCO2,之后呈现连年下降趋势,年均下降4.8%。建筑电力碳排放在“十三五”期间的年均增速为7.1%,不仅总量已经较高,而
不同来源碳排放变化趋势亿tCO212 “十三五”年均增速:7.1%108 “十三五”年均增速:-3.1%64“十三五”年均增速:2.0%202010 2015 2020直接排放 电力排放 热力排放且表现出较为强势的增长趋势。热力碳排放也在每年增长,但增速较
不同来源碳排放占比变化趋势60%
53%
间的年均增速为2.0%。
42% 43%从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构成看,建筑直接碳排放占比在2010-2017维持在342020年下降
40%
34% 34%
25%12到25%;电力碳排放则从42%上升到53%;热力碳排放比例维持在21%-24%之间。12
20%0%
24% 22% 22%2010 2015 2020直接排放 电力排放 热力排放图11|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变化趋势——分排放类别13132省级建筑运行碳排放核算与分析省级建筑运行碳排放总量2省级建筑运行碳排放核算与分析省级建筑运行碳排放总量差异表现明显。2020年全国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总量为21.6亿tCO2,省级建筑运行碳排放总量差异表现明显。建筑运行碳排放总量排名前五的省份依次为山东、河北、广东、江苏、河南,其排放总量均超过了1亿tCO2,占全国建筑运行碳排放总量的35%。排名后三位的省市分别为海南、青海、和宁夏,其排放总量均不足2千万tCO2,其中山东省的建筑碳排放总量约是海南省的总量约是海南省的22倍。造成各省市建筑碳排放总量差异巨大的主要原因是省际间人口数、地区生产总值、所处气候区、用能结构和区域电网平均碳排放因子差异较大。一般来看,人口数量越多、地区生产总值越大、采暖需求越强,清洁发电占比越低的地区,其建筑碳排放总量就越高。15个北方省市中,集中供热碳排放占总建筑碳排放的比例受省市气候条件影响显著,位于高纬度的黑龙江省的占比最高,为54%,超过总量的一半。宁夏回族自治区虽然排放总量较小,但集中供热50%304517%,这是由于一方面北京市第三产业发达,公共建筑消耗大量电力,碳排放较多;二是北京已经基本实现全面天然气清洁供暖,供暖排放强度较低。建筑碳排放(万t)<40004000-600060008000 直接排放8000-15000>15000
电力排放热力排放1414图12|2020年分省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省级城镇化差异带来不同的建筑类型碳排放占比。居住建筑碳排放与区域内人口数量、城镇化率、采暖需求和化石能源消费比例有关,湖南、云南是唯二农村居住建筑碳排放高于城镇居住建筑碳排放的省份,这与其较低的城镇化率(湖南省58.8%,云南省50.0%)有关,较多的农村人口使得农村居住建筑用能高于城镇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差异与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关联程度较大: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公共建筑的碳排放量高于城镇居住建筑(如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建筑碳排放(万tCO) 城镇化率12000 100%10000
90%80%8000
70%60%6000 50%4000
40%30%2000
20%10%15150 0%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古 江公共建筑 城镇居建 农村居建 城镇化率图13|分省分建筑类型建筑运行碳排放分气候区建筑运行碳排放变化趋势南方非采暖区建筑用能持续增长,用能结构优化效果显著。2010–2020年,北方采暖地区建筑能耗总量从3.6亿tce增长至5.4亿tce,年均增速为4.1%;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能耗总量从1.9亿tce增长至3.6亿tce,年均增速为6.5%;南方地区建筑能耗总量从0.8亿tce增长至1.7亿tce,年均增速为7.3%。北方地区省份较多,能耗总量较多,但归功于集中供暖能耗量控制较好,建筑能耗需求增长较缓,该地区建筑能耗增速在三大地区中最低。夏热冬冷地区和南方地区,虽然其所含省份较少且无集中供热能耗,但其建筑用能需求增长较快,建筑能耗年均增速显著大于北方采暖地区。从各地区的建筑能耗占比来看,北方采暖地区的能耗占比逐年下降,201057%,2015年为53%,202051%,6建筑能耗 b.建筑碳排放亿6.05.04.03.02.01.00.0
3.61.90.8
北方采暖地区 夏热冬冷地区 南方地年均增长4.1%4.52.7年均增长6.5%1.3年均增长7.3%
5.43.61.7
1.7倍
亿14.012.010.08.06.04.02.00.0
北方采暖地区 夏热冬冷地区 南方地区13%30% 57%15%32%53%16%33%51%12%30% 58%11%31% 58%12%30% 58%O12.5年均增长3.4%10.98.96.5年均增长3.7%5.84.52.61.82.2年均增长3.6%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13%30% 57%15%32%53%16%33%51%12%30% 58%11%31% 58%12%30% 58%O12.5年均增长3.4%10.98.96.5年均增长3.7%5.84.52.61.82.2年均增长3.6%图14|不同气候区建筑能耗与碳排放变化趋势北方采暖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建筑碳排放随能耗增长而逐年增长,年均增速分别为(占比提高,这使得此二地区在建筑能耗快速增长的同时还能保持较低的碳排放增速。三大地区的建筑碳排放占比相对稳定,北方地区排放占比常年维持在58%左右。16各省建筑运行碳排放总量变化趋势河北等省份表现为上升趋势。碳排放(百万tCO2)120 50100 40803060204020 100 0
2001501000
100 8080 6060 5040 3020 200 120100012010001201000864201000
2010 2010 2010 2010 2010 2010
202002020020200202050202002020
2010 2010 2010 2010 2010 2010
202020202020202020202020
100806040200706050403020100807060504030201007060504030201001614121086420
201020102010201020102010
河北黑龙江福建湖南四川青海
202020202020202020202020
7060504030201004035302520151050160140120100806040200504030201001614121086420
2010 2010 上海2010 江西2010 广东2010 贵州2010 宁夏
202020202020202020202020
14012010080604020025020015010050040353025201510504035302520151050706050403020100
201020102010201020102010
内蒙古江苏山东广西云南新疆
202020202020202020202020图15|2010-2020年30省市建筑运行碳排放总量历史变化趋势17新冠疫情对建筑运行碳排放的影响新冠疫情导致2020年公共建筑碳排放同比降低1.4%。2019年末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爆发扰乱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节奏,对社会经济的许多方面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同时,由于建筑物是人们各类生产生活活动的主要载体,疫情的发生也对建筑碳排放产生了潜在影响。整体来看,疫情对2020年建筑碳排放总量的影响并不明显,但对不同建筑类型的影响较为显著:疫情的发生致使公共建筑碳排放减少,而居住建筑的碳排放小幅增加。河北、吉林等省市的公共建筑碳排放增速在2020年发生了突变,由正值变为了负值,碳排放减少,而其中很多省市在2019年还保持着较高的增速(如河北省,2019年增速为8.6%,2020年增速为-9.1%)。上海、湖北等省市近年来维持较低甚至是负值的增长率,公共建筑碳排放缓慢下降,但2020年的降幅也突然增大,湖北省的降幅甚至超过10%。全国范围内公共建筑碳排放降低使得我国公共建筑碳排放总量相比2019年降低1175万tCO2,同比下降1.4%,打破了原有的连续上升趋势。公共建筑碳排放的减少是由于居家办公、“非必要不出行”、公共场所封闭等相关疫情应对措施极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人们更多的时间待在家中而不是写字楼、商场等公共场所。a.公共建筑3.5%碳排放增速4.8%3.5%碳排放增速4.8%3.5%5.0%-1.4%2.4%碳排放(亿tCO2)8.07.0
碳排放
碳排放增速10%碳排放增速5%0%6.0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5%碳排放(亿tCO2碳排放(亿tCO2)8.0
碳排放
碳排放增速2.7%3.6%碳排放增速2.7%3.6%5.0%3.6%1.6%3.3%碳排放增速5%6.0 0%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图16|2015-2020年全国建筑碳排放及增速变化182020年我国城镇居住建筑碳排放总量相比20192892tCO2,同比上升3.3%。北京市城32020202020192019本就较低,故2020年的增速回涨也是一种恢复正常的表现,疫情对居住建筑的影响要小于公共建筑。公共建筑碳排放(万tCO碳排放(万tCO2)碳排放(万tCO碳排放(万tCO2)
河北省2015 上海市2015
20%10%0%-10%5%0%-5%-10%
碳排放增速碳排放(万tCO碳排放增速碳排放(万tCO2)1000-10%2015 20201000-10%2015 20203500湖北省300025005%0%-5%-10%-15%2015 2020碳排放(万tCO2)
吉林省
碳排放增速20%碳排放增速10%碳排放增速0%碳排放增速碳排放增速城镇居住建筑碳排放增速北京市碳排放(万tCO北京市碳排放(万tCO2)300025002015
10%碳排放增速碳排放(万碳排放增速碳排放(万tCO2)
河北省2015
20%碳排放增速0%碳排放增速-20%碳排放(万tCO碳排放(万tCO2)0
福建省2015
20%碳排放增速碳排放(万碳排放增速碳排放(万tCO2)0%
广东省2015
20%碳排放增速10%碳排放增速0%-10%1919图17|2015-2020年部分省市建筑碳排放及增速变化201除特别说明,本报告中的城市建筑碳排放为城市建筑运行阶段的碳排放201除特别说明,本报告中的城市建筑碳排放为城市建筑运行阶段的碳排放3中国城市建筑碳排放核算与分析本报告核算了2015-2020年中国286个地级市、23个自治州、5个地区、3个盟,总计317个地级行政单位的建筑能耗和碳排放3中国城市建筑碳排放核算与分析城市建筑运行碳排放总量城市建筑运行碳排放在南北方和东西部之间差异较大。2202020.6tCO1自东向西递减的分布状态。23211494111.8tCO2夏热冬冷地区城市110个,人口占比40%,建筑碳排放6.1tCO230%;南方城市62192.7tCO213%。从人均排放来看,北方城市人均建筑碳排放为2.09tCO2/(1.10tCO2/)和南方城市(1.01tCO2/)2121.6亿tCO21亿tCO2(县以及集中供热排放。建筑碳排放(百万t)0.43.7(151个)3.78.1(103个)8.115.2(41个)15.2-27.3(19个)27.3-54.9(6个)94.1(1个)无数据21图18|2020年城市建筑碳排放21110111.8亿地区城市有103305.3tCO22611727%,4.8tCO223%。a.不同气候区城市人口及占比 b.城市建筑排放均值及人均排放——南北方亿人40%41%40%41%19%2.665.595.67
45%40%35%30%25%20%15%10%5%0%
9008007006005004003002001000
万tCO2 tCO2/人4321.10 4321.10 1.015562.097942.001.501.000.500.00北方 夏热冬 南冷地区
北方 夏热冬 南冷地区人口 占总人口比例 排放均值 人均排放c.不同气候区城市建筑排放及占比 d.城市建筑排放均值及人均排放——东西部亿tCO2
万tCO2 tCO2/人0.91.60.91.61.82.613%4.55.630%3.657%121086420北方 夏热冷地
0%南方
12008006004002000
2.001.281.271.281.2751640810441.751.200.800.400.00化石能源排放 电力排放集中采暖排放 占排放总
东部 中部 西部排放均值 人均排放图19|2020年不同地区城市建筑碳排放及指标1东部地区: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地区: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地区: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222323城市人均建筑运行碳排放全国城市人均建筑碳排放为1.53tCO2/人。人均建筑碳排放最高5个城市分别为乌海、克拉玛依、呼和浩特、锡林郭勒、大庆,其值超过了4tCO2/人。人均建筑碳排放较高的城市多位于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等纬度较高的省份,其冬季采暖的刚性需求不可避免的带来更多的能源消耗和相应的碳排放。人均建筑碳排放最低的城市(如达州、周口、资阳、河池、广安、茂名)小于0.4tCO2/人,不到最高值的十分之一。周口市虽位于“秦岭-淮河”以北,但却是唯一全城不供暖的北方城市,故排放总量也显著低于其他北方城市。其他人均建筑碳排放较低的城市多位于电力碳排放因子较低的四川、广西等省份。人均建筑碳排放(tO/人)0.31.0(118个)1.02.0(117个)2.03.0(57个)3.04.0(23个)>4.0(6个)无数据图20|2020年城市人均建筑碳排放2424城市建筑运行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关联性分析城市建筑运行碳排放量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密切。城市建筑碳排放总量与城市GDP的相关系数为0.81,城市公共建筑碳排放与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的相关性更强,相关系数可达0.88。这说明城市建筑碳排放更多是由消费而并非生产驱动。未来,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建筑面积、建筑用能需求还将继续增长,城市建筑碳排放还存在较大的增长潜力。2020年全国人均GDP7.24/人,全国城镇化率为63.9%。通过比较70个大中城市的人均GDPGDP21(c))。人均建筑(GDP10万元/GDP6万元/a.城市建筑碳排放总量与生产总值相关性广州市重庆市广州市重庆市深圳市天津市上海市y=14.767x+1.8006北京市Pearson相关系数=0.8133P<0.01城市建筑碳排放(百万tCO2城市建筑碳排放(百万tCO2)60402000.0 0.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城市GDP(万亿元)b.城市公共建筑碳排放与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相关性深圳市广州市深圳市广州市重庆市天津市上海市y=12.404x+0.6924北京市Pearson相关系数=0.8832P<0.01城市公共建筑碳排放(百万tCO2城市公共建筑碳排放(百万tCO2)2000.0 0.5 1.0 1.5 2.0 2.5 3.0 3.5城市第三产业GDP(万亿元)城镇化率(%)
c.70个大中城市人均GDP、城镇化率和人均建筑碳排放关系
Ⅱ Ⅰ乌鲁木齐太原 包兰州 沈阳
厦门武汉 广
深圳上海 北南京80%
海口 昆明贵阳西宁 银川 成西安
大连 天津合郑州
长沙 杭州无锡宁波青岛70%
石家庄丹东
惠州哈尔滨三亚南宁
呼和浩特南昌温州重庆
济南 福州扬州泉州吉林63.9%
秦皇岛
金华 洛阳 徐州 唐山 烟长春九江 襄阳 宜昌60%
牡丹江
锦州 济宁韶关 遵赣州
北海 岳阳蚌埠 常德
桂林 平顶山安庆南充 泸州湛江大理 ⅢⅣ
人均建筑碳排放 全国人均水平3 5 7
9 11 13 15 17人均GDP(万元/人)图21|城市建筑碳排放与社会经济指标25城市间建筑碳排放分布不平等弱于经济分布不平等。进一步统计分析发现,不考虑直辖市时,2020年建筑碳排放最高的前10%的城市(32个)排放6.5亿3172050CO219%。排放不均衡、不平等现象明显。横向对比人口和经济的分布来看,发现城市不平等情况呈现如下结果:经济分布不平等>建筑碳排放分布不平等>人口分布不平等。此外,对比可知,直辖市的加入将加大城市间的的各类不平等现象。考虑直辖市后,各项指标排名10%2729%;GDP4145%;建3540%。2020GDP(不含直辖市)49%41%49%41%43%45%35%27%24%17%19%前10%中部40%人口后50%前10%中部40%GDP后50%前 中部 后10% 40% 50%建筑碳排放50%40%30%20%10%0%2020GDP(含直辖市)48%45%48%45%40%40%43%29%23%15%18%前 中部10% 40%人口后50%前10%中部40%GDP后50%前 中部 后10% 40% 50%建筑碳排放50%40%30%20%10%0%图22|2020年分组城市人口、GDP与建筑碳排放占比26结 语准确核算建筑领域碳排放,摸清自身家底,是有效开展建筑节能工作、促进建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基础。以此为目标,本年度的《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在继承了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之上,继续跟踪我国建筑领域的碳排放现状。结 语2020年,全国建筑全过程能耗总量为22.7亿tce,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为50.8亿tCO2。受新冠疫情影响,建筑运行能耗与碳排放增速明显放缓,全国建筑运行碳排放为21.6亿tCO2,同比增长仅1.5%。不同建筑类型、不同气候区表现出不同的增长趋势。总的来看,我国建筑能源结构不断优化,建筑运行碳排放年均增速自“十一五”期间的7.8%下降至“十三五”期间的2.8%,表现出我国开展的建筑节能工作成果显著。本次报告的一项重点工作是将建筑碳核算下沉至城市层面,进一步核算并分析了321个城市的建筑碳排放,这为完善建筑领域的碳排放计量体系贡献出一份力量。321个城市的建筑碳排放总量为20.6亿tCO2,且呈现出明显的自北向南、自东向西递减的分布状态。271|国家与省级建筑碳排放核算方法建筑碳排放是建筑运行过程中直接(煤、油、天然气)或间接(电力、热力)消费的各类化石能源排放的CO2之和,其计算方法如公式1.1所示: (1.1)其中,BCE:建筑碳排放量;BEi:建筑运行过程中第i类能源的消费量;EFi:第i类能源的碳排放因子。因此,建筑碳排放量的计算重点在于分类能源消费量和分类能源碳排放因子核算。建筑能耗核算本报告采用能源平衡表拆分的方式计算全国及分省的建筑能源消费总量。我国能源平衡表中建筑能“5.“6.“7.但由于我国能源消费按照行业统计,相关行业企业或私人交通工具用能被统计到其中,使得建筑相关能耗数据项中包含交通能耗,同时工业和交通部门中也会包含部分建筑用能。此外,我国能源平衡表中对建筑集中供暖能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肾脏疾病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的透析通路策略-洞察及研究
- 网络社会工作伦理探讨-洞察及研究
- 消费升级与行业竞争格局-洞察及研究
- 端到端测试方法在看板系统中的实施-洞察及研究
- 深海采矿技术革新-洞察及研究
- 灾害应对与应急预案-洞察及研究
- 2025年水泥行业人力资源招聘与绿色生产研究报告
- 2025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合同制科研助理招聘模拟试卷及1套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中医科医生招聘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完整答案详解
- 2025湖南邵阳市湘中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公开招聘工作人员24人模拟试卷及一套参考答案详解
- 高速公路隧道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
- 40篇英语短文搞定高考3500个单词(全部含翻译,重点解析)
- 江苏艺考笔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中考语文作文中考12大主题作文模板!-分步详解+例文示范
- 2025年北京市房山区九年级初三一模英语试卷(含答案)
- 餐饮连锁稽核管理制度
- 详细操作说明书及维修指导手册
- 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课件
- 《中国的经济发展概览》课件
- 高职高考数学复习第五章数列5-2等差数列课件
-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护理(内科护理学第七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